三王世家第三十

關燈
轄》。

    高山,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喻行為正大光明。

    後因以“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

     四月戊寅,奏未央宮。

    “丞相臣青翟、禦史大夫臣湯昧死言:臣青翟等與列侯、吏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慶等議:昧死奏請立皇子為諸侯王。

    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褒有德也。

    周公祭天命郊,故魯有白牡、骍剛之牲。

    群公不一毛一,賢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向之”,朕甚慕焉。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臣青翟、臣湯、博士臣将行等伏聞康叔親屬有十,武王繼體①,周公輔成王②,其八人皆以祖考之尊建為大國。

    康叔之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據國于魯,蓋爵命之時,未至成|人。

    康叔後扞祿父之難③,伯禽殄淮夷之亂④。

    昔五帝異制⑤,周爵五等⑥,春秋三等⑦,皆因時而序尊卑。

    高皇帝撥亂世反諸正⑧,昭至德⑨,定海内,封建諸侯,爵位二等⑩。

    皇子或在襁褓而立為諸侯王(11),奉承天子,為萬世法則,不可易。

    陛下躬親仁義,體行聖德(12),表裡文武(13)。

    顯慈孝之行,廣賢能之路。

    内褒有德,外讨強一暴。

    極臨北海(14),西(湊)〔溱〕月氏(15),匈奴、西域,舉國奉師(16)。

    輿械之費(17),不賦于民。

    虛禦府之藏以賞元戎(18),開禁倉以振貧窮(19),減戍卒之半。

    百蠻之君(20),一靡一不鄉風(21),承流稱意(22)。

    遠方殊俗,重譯而朝(23),澤及方外(24)。

    故珍獸至,嘉谷興(25),天應甚彰(26)。

    今諸侯支子封至諸侯王,而家皇子為列侯,臣青翟、臣湯等竊伏孰計之,皆以為尊卑失序,使天子失望,不可。

    臣請立臣闳、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四月癸未,奏未央宮,留中不下(27)。

     ①繼體:繼位。

    ②成王:周成王。

    ③扞(hàn,悍):抵禦。

    祿父之難:祿父(商纣之子武庚,字祿父)在武王滅商後,受封為殷君,仍都朝歌,周派管叔、蔡叔監視他。

    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不服,武庚乘機勾結管、蔡叛周。

    事見卷三《殷本紀》、卷四《周本紀》、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

    ④殄:消滅。

    淮夷之亂:淮夷、徐戎兩地反叛,伯禽興師伐之于肸(xī,西)。

    ⑤五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有三說。

    一、黃帝、颛顼、帝喾、唐堯、虞舜;二、伏羲、炎帝、黃帝、少皞、颛顼;三、少皞、颛顼、高辛、唐堯、虞舜。

    異制:體制各不相同。

    ⑥五等:公、侯、伯、子、男。

    ⑦三等:公、侯、伯。

    ⑧撥:治理。

    ⑨昭:彰明,顯示。

    ⑩二等:指王和列侯。

    (11)襁褓:裹嬰兒的小布被,引申為嬰兒時期。

    (12)體行:身一體力行。

    (13)表裡:内外互相配合。

    (14)極:邊境,邊遠的盡頭。

    (15)溱(zhēn,真):通“臻”,至,到。

    (16)奉師:貢奉效法。

    (17)輿械:指車輛和武器等軍用裝備。

    (18)禦府:皇帝的府庫。

    元戎:大的兵車,此指将士。

    (19)禁倉:宮禁的倉庫。

    振:通“赈”。

    (20)百蠻:指華夏族以外的各部族。

    (21)鄉:同“向”,面向。

    (22)承流:承受漢朝的教化。

    (23)重譯:輾轉翻譯。

    遠方言語不通,故必須輾轉翻譯才能通其意。

    (24)方外:中原以外的地區,邊遠的地方。

    (25)嘉:美好。

    (26)天應:天道感應。

    (27)留中不下:留在宮中沒有批示下達。

     “承相臣青翟、太仆臣賀、行禦史大夫事太常臣充、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言:臣青翟等奏大司馬臣去病上疏言,皇子未有号位,臣謹與禦史大夫臣湯、中二千石、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慶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闳等為諸侯王。

    陛下讓文武①,躬自切②,及皇子未教。

    群臣之議,儒者稱其術③,或悖其心。

    陛下固辭弗許,家皇子為列侯。

    臣青翟等竊與列侯臣壽成等二十七人議,皆曰以為尊卑失序。

    高皇帝建天下,為漢太祖,王子孫,廣支輔④。

    先帝法則弗改,所以宣至尊也。

    臣請令史官擇吉日,具禮儀上⑤,禦史奏輿地圖⑥,他皆如前故事⑦。

    ”制曰:“可。

    ” ①讓:謙讓,辭讓。

    ②切:懇切,深切。

    ③術:學說,理論。

    ④廣:擴大,增加。

    ⑤具:開列。

    ⑥輿地圖:即地圖。

    ⑦故事:舊例,先例,即先前舊有的典章制度。

     四月丙申。

    奏未央宮。

    “太仆臣賀行禦史大夫事昧死言:太常臣充言蔔入四月二十八日乙巳①,可立諸侯王。

    臣昧死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

    禮儀别奏。

    臣昧死請。

    ” 制曰:“立皇子闳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

    ” 四月丁酉,奏未央宮。

    六年四月戊寅朔②,癸卯禦史大夫湯下丞相③,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當用者④。

    如律令⑤。

     ①蔔入:通過占蔔求得。

    ②六年:指元狩六年(前117)。

    ③下:下達。

    ④丞書從事:指郡國主辦文書的助理官員。

    當用者:有關辦事人員。

    ⑤如律令:按照命令行一事。

     “維六年四月乙巳①,皇帝使禦史大夫湯廟立子闳為齊王。

    曰:於戲②,小子闳,受茲青社③!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④,封于東土,世為漢藩輔。

    於戲念哉!抱朕之诏,惟命不于常⑤。

    人之好德,克明顯光⑥,義之不圖⑦,俾君子怠⑧。

    悉爾心,允執其中⑨,天祿永終⑩。

    厥有?不臧(11),乃兇于而國,害爾躬。

    於戲,保國艾民(12),可不敬與!王其戒之(13)。

    ” 右齊王策(14)。

     ①維:發語詞。

    ②於戲:同“嗚呼”。

    ③青社:古代諸侯受封時,由皇帝授予代表其封國方位的某一色土,作為分得土地的象征。

    齊國在東方,東方配青色,所以授予青土立社。

    ④稽:考證,根據。

    ⑤常:固定不變。

    ⑥克:能。

    ⑦義之不圖:不圖德義。

    ⑧君子:有德者。

    ⑨允執其中:真心實意地執持中正之道。

    允,誠實,真實。

    ⑩天祿:天賜的福祿。

    永終:長久,永久。

    (11)厥:句首助詞。

    ?:通“愆”。

    過失,罪過。

    臧:善。

    (12)艾:養護。

    (13)其:一定,必須。

    (14)右:舊時書寫格式,豎行從右至左排列,所以稱上文為右。

    策:策書。

    漢朝皇帝封土授爵、任免三公的文書。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禦史大夫湯廟立子旦為燕王。

    旦:於戲,小子旦,受茲玄社①!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于北土,世為漢藩輔。

    於戲!葷粥氏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一奸一巧邊萌②。

    於戲!朕命将率徂征厥罪③,萬夫長,千夫長④,三十有二君皆來⑤,降期奔師⑥。

    葷粥徙域⑦,北州以綏⑧。

    悉爾心,毋作怨,毋俷德⑨。

    毋乃廢備。

    非教士不得從征。

    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 右燕王策。

     ①玄社:燕國在北方,北方配玄色,所以授予玄土立社。

    ②巧:虛浮不實,僞詐。

    萌:通“氓”,百姓。

    ③徂:往。

    ④萬夫長,千夫長:分指統率萬人與千人的将領。

    ⑤三十有二君:指當時來投降的三十二帥。

    ⑥期:通“旗”。

    ⑦徙域:指匈奴徙于漠北。

    ⑧綏:安定。

    ⑨俷(fèi),費):廢毀,敗壞。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禦史大夫湯廟立子胥為廣陵王。

    曰:於戲,小子胥,受茲赤社①!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于南土,世為漢藩輔。

    古人有言曰:‘在江之南,五湖之間②,其人輕心。

    楊州保疆,三代要服③,不及以政。

    ’於戲!悉爾心,戰戰兢兢,乃惠乃順④,毋侗好轶⑤,毋迩宵人⑥,維法維則。

    《書》雲⑦:‘臣不作威,不作福,一靡一有後羞。

    ’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 右廣陵王策。

     ①赤社:廣陵國在南方,南方配赤色,所以授予赤土立社。

    ②五湖:《索隐》按:“五湖者,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

    或曰太湖五百裡,故曰五湖也。

    ”③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要服:古五服之一。

    《書·禹貢》:“五百裡要服。

    ”孔傳:“綏服外之五百裡,要束以文教。

    ”五服,古代王畿外圍的地方,以五百裡為率,視距離的遠近分為五等,其名稱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④惠:柔順。

    ⑤侗:童蒙無知。

    ⑥宵:通“小”。

    ⑦《書》:即《尚書》,其書有“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句。

     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一愛一之欲其富,親之欲其貴”。

    故王者疆土建國①,封立子弟,所以褒親一親,序骨肉,尊先祖,貴支體②,廣同姓于天下也。

    是以形勢強而王室安。

    自古至今,所由來久矣。

    非有異也,故弗論箸也③。

    燕齊之事,無足采者。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辭爛然,甚可觀也,是以附之世家。

     ①疆土:分劃土地。

    疆,界限。

    ②支體:比喻同族。

    支,同“肢”。

    ③箸:同“著”。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文學為侍郎,好覽觀太史公之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