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世家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的用意,是不要削減軍備,而要經常防備匈奴。
“非教士不得從征”的用意,是說凡不習禮義之士,不得召之身邊使用。
正逢武帝年老,而太子不幸早亡,還沒有再立太子,劉旦派使者前來上書,請求到長安來擔任皇上的宿衛。
武帝看到他的信,扔到地上,發怒說:“生子應當把他放到齊魯禮義之地,竟将他放在燕趙之地,果然有争奪之心,不謙讓的端倪表現出來了。
”于是派人在宮阙之下斬了劉旦的使者。
适逢武帝駕崩,昭帝新登位,劉旦果然生怨而責恨議事大臣。
劉旦自以為當立長子,與齊王之子劉澤等人圖謀叛亂,揚言說:“我哪裡能讓弟弟在!如今登位的是大将軍的兒子。
”想要發兵。
事情被發覺,應該處死。
昭帝本于骨肉恩情予以寬容,就把這件案子壓下來不讓張揚。
公卿派大臣請求處理,朝廷派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兩個禦史,一齊到燕國去,諷勸曉谕燕王。
到了燕國,各在不同的時間,輪流去會見并責問燕王。
宗正是執掌劉氏皇族戶籍的,首先會見燕王,給他列舉昭帝确實是武帝兒子的事實。
之後,侍禦史再去見燕王,用國法責備他,問道:“燕王你欲要起兵造反,罪狀甚明,應當辦罪。
漢朝有大法,諸王隻要犯下一點兒小罪過,就得依法判處,怎能寬恕大王你。
”用法律條文使他恐懼震動。
燕王情緒逐漸低落,心裡恐懼。
公戶滿意熟悉儒經義理,最後會見燕王,引述古今道義,國家大禮,言辭華美,喻理莊正。
對燕王說:“古來天子,在朝内必有異姓大夫,這是用來匡正王族子弟的;在朝外有同姓大夫,用來匡正姓諸侯。
周公輔佐成王,誅殺了他兩個弟弟,所以天下太平。
武帝在時,還能寬容大王。
現今昭帝剛繼位,年幼,春秋正富,尚未親自執政,一切大權委任大臣。
古來誅殺懲罰不褊袒内親外戚,所以天下太平。
現在大臣輔佐政事,奉行法律率直辦事,不敢有所褊袒,恐怕不能寬恕你燕王。
大王可要自己謹慎,不要使自己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
”這時燕王劉旦才恐懼認罪,叩頭認錯。
大臣們想使他們骨肉和好,不忍用法律制裁他。
後來劉旦又與左将軍上官桀等謀反,揚言說“我是次太子,太子不在了,我應當繼位,大臣們壓抑我”等等。
大将軍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們商議道:“燕王劉旦不改過歸正,仍舊為惡不改。
”于是按法直斷,将行誅殺懲罰。
劉旦自一殺,封國被廢,正如給他的策文所指出的。
有關官員請求處死劉旦的妻子和兒女。
昭帝因為他們是骨肉之親,不忍執法,寬赦了劉旦的妻子兒女,削為平民。
古籍說“蘭根和白芷,把它浸泡在臭水裡,君子人就不再接近它,平民也不再佩帶它”,這是浸泡使它如此的。
宣帝新登位,廣推恩澤,弘揚德化,在本始元年(前73年)中又都賜封燕王劉旦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封為安定侯;把燕王原來的太子劉建封為廣陽王,讓他承奉燕王的祭祀。
【原文】【注解】 “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①:陛下過聽②,使臣去病待罪行間③。
宜專邊塞之思慮④,暴骸中野無以報⑤,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⑥,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⑦,損郎員⑧。
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⑨,至今無号位師傅官⑩。
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
臣竊不勝犬馬心(11),昧死願陛下诏有司(12),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
唯陛下幸察(13)。
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三月乙亥,禦史臣光守尚書令奏未央宮(14)。
制曰(15):“下禦史(16)。
” ①昧死:冒死,不避死罪。
再拜:一拜之後,接着再拜一次,表示恭敬。
疏:向皇帝陳述意見的奏章。
②過聽:誤聽。
意思是因誤聽而錯用無才之人。
謙辭,相當于“承蒙錯一愛一”。
③待罪:供職的謙辭。
行間:行伍之間,即軍中。
④邊塞之思慮:即思慮邊塞,思慮邊防事務。
⑤中野:荒野之中。
⑥惟:思,考慮。
幹:打擾,幹預。
⑦貶:減少。
⑧損:減少。
⑨勝衣:謂兒童稍長,能穿戴成|人的衣冠。
⑩号:封号。
位:爵位。
師傅官:教導輔佐皇子的官員。
(11)犬馬心:為主人效犬馬之勞的心思。
謙辭。
(12)有司:指有關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13)幸:對方這樣做使自己感到幸運。
敬辭。
(14)守:官吏試用或兼理稱“守”。
(15)制:皇帝命令。
(16)下:下交。
六年三月戊申朔①,乙亥,禦史臣光守尚書令、丞非②,下禦史書到,言:“丞相臣青翟、禦史大夫臣湯、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③:大司馬去病上疏曰:‘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
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
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号位師傅官。
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
臣竊不勝犬馬心,昧死願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
唯願陛下幸察。
’制曰‘下禦史’。
臣謹與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等議④:古者裂地立國,并建諸侯以承天子⑤,所以尊宗廟重社稷也⑥。
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職,因以宣恩⑦,乃道天子卑讓自貶以勞天下⑧,慮皇子未有号位。
臣青翟、臣湯等宜奉義遵職,愚憧而不逮事⑨。
方今盛夏吉時,臣青翟、臣湯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昧死請所立國名。
” ①六年:指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
②丞:指尚書左右丞。
③行:兼代官職。
中(zhòng,衆)二千石、二千石:均指官職品級。
⑤承:尊奉。
⑥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
封建帝王以天下為一家所有,世代相傳,故以宗廟為朝廷或國家的代稱。
⑦宣恩:宣揚皇恩。
⑧卑讓:卑恭謙讓。
勞天下:為天下事煩勞。
⑨憧:癡呆,愚蠢。
制曰:“蓋聞周封八百,姬姓并列①,或子、男、附庸②。
《禮》‘支子不祭’③。
雲并建諸侯所以重社稷,朕無聞焉。
且天非為君生民也。
朕之不德,海内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強君連城④,即股肱何勸⑤?其更議以列侯家之⑥。
” ①姬侯:周朝王族姓姬。
②或:有。
子、男:封爵名。
附庸:附屬于諸侯的小一柄一。
③《禮》:《禮記》,儒家經典之一。
支子:古代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及繼承先祖嫡系之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
④強:勉強。
君:統治。
連城:城邑相連,此指諸侯國。
⑤股肱:大一腿和胳膊,喻輔佐君主的大臣。
勸:勉勵。
⑥列侯:一般的侯爵,食祿而不建國。
家:以……為家。
諸侯王封邑稱國,列侯食邑稱家。
三月丙子,奏未央宮。
“丞相臣青翟、禦史大夫臣湯昧死言:臣謹與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谏大夫博士臣安等議曰:伏聞周封八百①,姬姓并列,奉承天子。
康叔以祖考顯②,而伯禽以周公立③,鹹為建國諸侯,以相傅為輔④。
百官奉憲⑤,各遵其職,而國統備矣。
竊以為并建諸侯所以重社稷者,四海諸侯各以其職奉貢祭。
支子不得奉祭宗祖,禮也。
封建使守藩國⑥,帝王所以扶德施化。
陛下奉承天統,明開聖緒⑦,尊賢顯功,興滅繼絕。
續蕭文終之後于酂⑧,褒厲群臣平津侯等⑨。
昭六親之序⑩,明天施之屬,使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戶邑(11),錫号尊建百有餘國(12)。
而家皇子為列侯,則尊卑相踰,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統于萬世(13)。
臣請立臣闳、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三月丙子,奏未央宮。
①伏聞:聽說。
伏,謙敬詞。
②康叔:周文王少子,原封于康,故稱康叔。
考:死去的父親。
③伯禽:周公長子,封為魯公。
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因封邑在周,故稱周公。
④相傅:即傅相。
輔導國君和諸侯之官。
⑤奉憲:遵奉法令。
⑥藩國:亦作“蕃國”,古代稱分封及臣服的各國為藩國。
⑦明開聖緒:光大先聖的遺業。
⑧蕭文終:即蕭何。
死後谥為文終侯。
⑨厲:同“勵”。
平津侯:指公孫弘。
⑩六親:六種親屬,包一皮一皮括血親和姻親兩類,古說不一,其一指父、母、兄、弟、妻、子。
(11)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
(12)錫:通“賜”。
(13)垂統:把基業傳給後代子孫。
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①,褒有德也。
周公祭天命郊②,故魯有白牡、骍則之牲③。
群公不一毛一④,賢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向之’⑤,朕甚慕焉。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 ①親屬:此指兄弟。
②周公祭天命郊:周成王為褒揚周公的功德,特許周公在外祭祀天神。
③白牡:白色公畜。
骍剛:古代祭祀用的赤色牛。
④不一毛一:指一毛一色不純的祭牲。
⑤高山仰之,景行向之:語本《詩·小雅·車
“非教士不得從征”的用意,是說凡不習禮義之士,不得召之身邊使用。
正逢武帝年老,而太子不幸早亡,還沒有再立太子,劉旦派使者前來上書,請求到長安來擔任皇上的宿衛。
武帝看到他的信,扔到地上,發怒說:“生子應當把他放到齊魯禮義之地,竟将他放在燕趙之地,果然有争奪之心,不謙讓的端倪表現出來了。
”于是派人在宮阙之下斬了劉旦的使者。
适逢武帝駕崩,昭帝新登位,劉旦果然生怨而責恨議事大臣。
劉旦自以為當立長子,與齊王之子劉澤等人圖謀叛亂,揚言說:“我哪裡能讓弟弟在!如今登位的是大将軍的兒子。
”想要發兵。
事情被發覺,應該處死。
昭帝本于骨肉恩情予以寬容,就把這件案子壓下來不讓張揚。
公卿派大臣請求處理,朝廷派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兩個禦史,一齊到燕國去,諷勸曉谕燕王。
到了燕國,各在不同的時間,輪流去會見并責問燕王。
宗正是執掌劉氏皇族戶籍的,首先會見燕王,給他列舉昭帝确實是武帝兒子的事實。
之後,侍禦史再去見燕王,用國法責備他,問道:“燕王你欲要起兵造反,罪狀甚明,應當辦罪。
漢朝有大法,諸王隻要犯下一點兒小罪過,就得依法判處,怎能寬恕大王你。
”用法律條文使他恐懼震動。
燕王情緒逐漸低落,心裡恐懼。
公戶滿意熟悉儒經義理,最後會見燕王,引述古今道義,國家大禮,言辭華美,喻理莊正。
對燕王說:“古來天子,在朝内必有異姓大夫,這是用來匡正王族子弟的;在朝外有同姓大夫,用來匡正姓諸侯。
周公輔佐成王,誅殺了他兩個弟弟,所以天下太平。
武帝在時,還能寬容大王。
現今昭帝剛繼位,年幼,春秋正富,尚未親自執政,一切大權委任大臣。
古來誅殺懲罰不褊袒内親外戚,所以天下太平。
現在大臣輔佐政事,奉行法律率直辦事,不敢有所褊袒,恐怕不能寬恕你燕王。
大王可要自己謹慎,不要使自己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
”這時燕王劉旦才恐懼認罪,叩頭認錯。
大臣們想使他們骨肉和好,不忍用法律制裁他。
後來劉旦又與左将軍上官桀等謀反,揚言說“我是次太子,太子不在了,我應當繼位,大臣們壓抑我”等等。
大将軍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們商議道:“燕王劉旦不改過歸正,仍舊為惡不改。
”于是按法直斷,将行誅殺懲罰。
劉旦自一殺,封國被廢,正如給他的策文所指出的。
有關官員請求處死劉旦的妻子和兒女。
昭帝因為他們是骨肉之親,不忍執法,寬赦了劉旦的妻子兒女,削為平民。
古籍說“蘭根和白芷,把它浸泡在臭水裡,君子人就不再接近它,平民也不再佩帶它”,這是浸泡使它如此的。
宣帝新登位,廣推恩澤,弘揚德化,在本始元年(前73年)中又都賜封燕王劉旦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封為安定侯;把燕王原來的太子劉建封為廣陽王,讓他承奉燕王的祭祀。
【原文】【注解】 “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①:陛下過聽②,使臣去病待罪行間③。
宜專邊塞之思慮④,暴骸中野無以報⑤,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⑥,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⑦,損郎員⑧。
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⑨,至今無号位師傅官⑩。
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
臣竊不勝犬馬心(11),昧死願陛下诏有司(12),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
唯陛下幸察(13)。
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三月乙亥,禦史臣光守尚書令奏未央宮(14)。
制曰(15):“下禦史(16)。
” ①昧死:冒死,不避死罪。
再拜:一拜之後,接着再拜一次,表示恭敬。
疏:向皇帝陳述意見的奏章。
②過聽:誤聽。
意思是因誤聽而錯用無才之人。
謙辭,相當于“承蒙錯一愛一”。
③待罪:供職的謙辭。
行間:行伍之間,即軍中。
④邊塞之思慮:即思慮邊塞,思慮邊防事務。
⑤中野:荒野之中。
⑥惟:思,考慮。
幹:打擾,幹預。
⑦貶:減少。
⑧損:減少。
⑨勝衣:謂兒童稍長,能穿戴成|人的衣冠。
⑩号:封号。
位:爵位。
師傅官:教導輔佐皇子的官員。
(11)犬馬心:為主人效犬馬之勞的心思。
謙辭。
(12)有司:指有關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13)幸:對方這樣做使自己感到幸運。
敬辭。
(14)守:官吏試用或兼理稱“守”。
(15)制:皇帝命令。
(16)下:下交。
六年三月戊申朔①,乙亥,禦史臣光守尚書令、丞非②,下禦史書到,言:“丞相臣青翟、禦史大夫臣湯、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③:大司馬去病上疏曰:‘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
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
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号位師傅官。
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
臣竊不勝犬馬心,昧死願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
唯願陛下幸察。
’制曰‘下禦史’。
臣謹與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等議④:古者裂地立國,并建諸侯以承天子⑤,所以尊宗廟重社稷也⑥。
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職,因以宣恩⑦,乃道天子卑讓自貶以勞天下⑧,慮皇子未有号位。
臣青翟、臣湯等宜奉義遵職,愚憧而不逮事⑨。
方今盛夏吉時,臣青翟、臣湯等昧死請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昧死請所立國名。
” ①六年:指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
②丞:指尚書左右丞。
③行:兼代官職。
中(zhòng,衆)二千石、二千石:均指官職品級。
⑤承:尊奉。
⑥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
封建帝王以天下為一家所有,世代相傳,故以宗廟為朝廷或國家的代稱。
⑦宣恩:宣揚皇恩。
⑧卑讓:卑恭謙讓。
勞天下:為天下事煩勞。
⑨憧:癡呆,愚蠢。
制曰:“蓋聞周封八百,姬姓并列①,或子、男、附庸②。
《禮》‘支子不祭’③。
雲并建諸侯所以重社稷,朕無聞焉。
且天非為君生民也。
朕之不德,海内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強君連城④,即股肱何勸⑤?其更議以列侯家之⑥。
” ①姬侯:周朝王族姓姬。
②或:有。
子、男:封爵名。
附庸:附屬于諸侯的小一柄一。
③《禮》:《禮記》,儒家經典之一。
支子:古代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及繼承先祖嫡系之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
④強:勉強。
君:統治。
連城:城邑相連,此指諸侯國。
⑤股肱:大一腿和胳膊,喻輔佐君主的大臣。
勸:勉勵。
⑥列侯:一般的侯爵,食祿而不建國。
家:以……為家。
諸侯王封邑稱國,列侯食邑稱家。
三月丙子,奏未央宮。
“丞相臣青翟、禦史大夫臣湯昧死言:臣謹與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谏大夫博士臣安等議曰:伏聞周封八百①,姬姓并列,奉承天子。
康叔以祖考顯②,而伯禽以周公立③,鹹為建國諸侯,以相傅為輔④。
百官奉憲⑤,各遵其職,而國統備矣。
竊以為并建諸侯所以重社稷者,四海諸侯各以其職奉貢祭。
支子不得奉祭宗祖,禮也。
封建使守藩國⑥,帝王所以扶德施化。
陛下奉承天統,明開聖緒⑦,尊賢顯功,興滅繼絕。
續蕭文終之後于酂⑧,褒厲群臣平津侯等⑨。
昭六親之序⑩,明天施之屬,使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戶邑(11),錫号尊建百有餘國(12)。
而家皇子為列侯,則尊卑相踰,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統于萬世(13)。
臣請立臣闳、臣旦、臣胥為諸侯王。
”三月丙子,奏未央宮。
①伏聞:聽說。
伏,謙敬詞。
②康叔:周文王少子,原封于康,故稱康叔。
考:死去的父親。
③伯禽:周公長子,封為魯公。
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因封邑在周,故稱周公。
④相傅:即傅相。
輔導國君和諸侯之官。
⑤奉憲:遵奉法令。
⑥藩國:亦作“蕃國”,古代稱分封及臣服的各國為藩國。
⑦明開聖緒:光大先聖的遺業。
⑧蕭文終:即蕭何。
死後谥為文終侯。
⑨厲:同“勵”。
平津侯:指公孫弘。
⑩六親:六種親屬,包一皮一皮括血親和姻親兩類,古說不一,其一指父、母、兄、弟、妻、子。
(11)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
(12)錫:通“賜”。
(13)垂統:把基業傳給後代子孫。
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①,褒有德也。
周公祭天命郊②,故魯有白牡、骍則之牲③。
群公不一毛一④,賢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向之’⑤,朕甚慕焉。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 ①親屬:此指兄弟。
②周公祭天命郊:周成王為褒揚周公的功德,特許周公在外祭祀天神。
③白牡:白色公畜。
骍剛:古代祭祀用的赤色牛。
④不一毛一:指一毛一色不純的祭牲。
⑤高山仰之,景行向之:語本《詩·小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