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世家第三十

關燈
劉軍譯注 【說明】 本世家在寫法上不同于其他諸篇世家:隻載述關于孝武帝封立三個兒子劉闳、劉旦和劉胥的疏奏策文而不及三王行一事。

    這是因為“燕齊之事,無足采者。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辭爛然,甚可觀也”。

     在世襲的封建社會,太子繼承帝位、其他皇子分封為王是法定的常規。

    但孝武要封子為列侯,在群臣多次力谏的情況下,才同意封子為王。

    他這種“卑讓自貶”的作法,在封建帝王中确屬罕見。

     孝武帝之所以要封子為列侯,大概鑒于皇子為王“奉承天子”、“尊宗廟重社稷”者少,擾亂朝綱謀反危國者多的曆史教訓。

    所以在封子為王時,又“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剛柔,人民之輕重,為作策以申戒之”。

    皇子受封為王後的表現,恰恰與孝武帝的願望相反:除齊王劉闳中年早夭,沒有違背策意外,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都私通叛一黨一,陰謀造反,結果被迫自一殺,封國被廢除。

    孝武帝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由此可見一斑。

     孝武帝共有六個兒子,為什麼隻有三王寫入“世家”?這是因為趙婕妤所生弗陵後為昭帝,自然不應當列入世家。

    李夫人所生髆,受封于天漢四年,所以不見本“世家”。

    衛皇後所生戾太子,前因其為太子,自然不應當列入世家。

    後太子被廢,作者不補出,是出于避諱的原因。

     【譯文】 “大司馬臣霍去病昌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承蒙陛下錯一愛一,使我霍去病能在軍中供職。

    本應專心思考邊防事務,即使戰死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居然敢考慮他事來打擾陛下。

    我這樣做,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事憂勞,因哀憐百姓忘了自己,減少了食膳音樂,裁減了郎員。

    皇子們賴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之禮,但至今未封号位設師傅官,陛下謙恭禮讓,不憐憫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号,但不敢越職進奏。

    我不勝犬馬之心,昌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

    希望陛下鑒察。

    霍去病昌死再拜進奏皇帝陛下。

    ”三月乙亥日,禦史臣霍光兼尚書令上奏未央宮。

    皇帝下诏道:“下交禦史辦理。

    ” 元狩六年(前117)三月戊申朔日,乙亥,禦史臣霍光兼尚書令、左右丞非,下批給禦史的文書到達,說:“丞相臣莊青翟、禦史大夫臣張湯、太常臣趙充、太行令臣李息、太子少傅并兼宗正職務臣任安昌死上奏:大司馬霍去病上疏說:‘承蒙陛下錯一愛一,使我霍去病能在軍中供職。

    本應專心思考邊防事務,即使戰死在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居然敢考慮他事來打擾陛下。

    我這樣做,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事憂勞,因哀憐百姓竟忘了自己,減少了食膳音樂,裁減了郎員。

    皇子們賴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之禮,但至今未封号位設師傅官。

    陛下謙恭禮讓,不憐憫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号,但不敢越職進奏。

    我不勝犬馬之心,昌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

    希望陛下鑒察。

    ’皇帝下诏道:‘交下禦史辦理。

    ’臣謹與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孫賀等商議:古來分地立國,同時建立諸侯國以尊奉天子,這是尊崇宗廟,重視社稷的原因。

    現在臣霍去病上疏,不忘其職責,用以宣揚皇恩,稱道天子謙讓自貶,為天下事煩勞,思慮皇子未封号位。

    臣莊青翟、臣張湯等應奉義遵職,卻愚昧癡呆而不及事。

    如今正是盛夏吉時,臣莊青翟、臣張湯等冒死請立皇子臣劉闳、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

    冒死請求确定所封給他們的國名。

    ” 皇帝下诏示道:“聽說周朝分封八百諸侯,所有姬姓并列,有子爵、男爵、附庸。

    《禮記》說:‘支子不得奉祭宗廟。

    ’你們說并建諸侯國用來重社稷,我沒聽說過。

    再說上天并不是為君王而降生百姓。

    我德行淺薄,海内上下未能協和,卻勉強使未習教義的皇子做諸侯王,那麼大臣對他能起什麼勸勉作用?應重新讨論,以列侯封賜他們。

    ” 三月丙子日又奏未央宮:“丞相臣青翟,禦史大夫臣張湯冒死進谏:臣謹與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孫賀、谏議大夫博士臣安等商議說:我們聽說周朝分封八百諸侯,姬姓并列,來奉侍天子。

    康叔憑借其祖父和父親而顯貴。

    伯禽憑借周公受封,他們都是建國的諸侯,以傅相為輔佐。

    百官遵奉法令,各守其職。

    國家的統系便完備無缺了。

    我們私下認為并建諸侯之國之所以能重社稷的原因,是因為天下諸侯各按它的職責向天子朝貢奉祭。

    支子不得奉祭宗祖,這是禮制所規定的。

    封建諸侯,使他們守住藩國,帝王就能借此扶德施化。

    陛下奉承天意統轄天下,光大先聖的遺業,尊賢禮士,聖功顯赫,扶持興起即将滅絕之國。

    使蕭何的後代繼續受封在酂邑,褒揚公孫弘等群臣。

    昭示六親的尊卑之序,表明上天施予之屬,使諸侯王封君能夠推私恩分給子弟戶邑,賜号尊建一百多個諸侯王。

    然而卻以皇子為列侯,這就尊卑相逾越,列位失序,不能将基業傳給子孫萬代。

    臣等請求立臣劉闳、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

    ”三月丙子日,進奏未央宮。

     皇帝下诏批示道:“康叔有十個兄弟而獨被尊貴的原因,是褒揚有德之人。

    周公被特許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魯國有白色公畜、赤色牛的祭牲。

    其他公侯用一毛一色不純的祭牲,這是賢者和不肖者的差别。

    ‘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為令人向往’,我對他們很敬仰。

    以此來壓抑未成德的皇子,封他們為列侯就可以了。

    ” 四月戊寅日,進奏未央宮:“丞相臣青翟、禦史大夫臣張湯冒死谏言:臣青翟等與諸位列侯、二千石級官吏、谏大夫、博士臣慶等商議:冒死奏請立皇子為諸侯王。

    皇帝命道:‘康叔有十個兄弟而獨被尊貴的原因,是褒揚有德之人。

    周公被特許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魯國有白色公畜、赤色牛的祭牲。

    其他公侯用一毛一色不純的祭牲,這是賢者和不肖者的差别。

    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為令人向往,我對他們很敬仰。

    以此來壓抑未成德的皇子,封他們為列侯就可以了。

    ’臣青翟、臣張湯、博士臣将行等聽說康叔兄弟有十人,武王繼位,周公輔佐成王,其他八人都因為祖父和父親的尊貴建為大國。

    康叔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在魯封國,那是因為封爵位時,還沒成年。

    後來康叔扞止祿父之難。

    伯禽消滅淮夷之亂。

    從前五帝各有不同的體制,周朝有五等爵位,春秋隻有三等爵位,都是根據時代不同而安排尊卑之序。

    高皇帝撥亂反正,昭示至德,安定海内,分封諸侯,爵位分為二等。

    皇子有的尚在繦緥之中也立為諸侯王,以承繼天子,作為萬世的法則,不可改變。

    皇帝躬行仁義,親播聖德,文治武功互相配合。

    彰揚慈一愛一孝親的德行,廣拓進賢唯能的道路。

    對内褒揚有德行之人,對外讨伐強一暴之賊。

    北臨翰海,西至月氏(zhī,支),匈奴、西域,舉國貢奉效法。

    車輿兵械的費用,不向百姓賦?。

    盡朝中府庫所藏獎賞将士,開啟宮禁的倉庫赈濟貧民,戍卒減少一半。

    百蠻夷狄的君長,無不聞風向慕,承受漢朝的教化屈首稱贊。

    遠方異域,不辭輾轉翻譯前來朝拜,聖上恩澤遍及邊遠地方。

    所以四方珍禽異獸不斷送來,嘉禾米谷豐收,天道感應甚為彰著。

    如今諸侯支子都封為諸侯王,而皇子卻賜封列侯,臣青翟、臣張湯等私下反複商議,都認為尊卑失序,使天下百姓失望,這是不可以的。

    臣請求立臣劉闳、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

    “四月癸未日,進奏未央宮,奏章留在宮中沒有批示下達。

     “丞相臣青翟、太仆臣公孫賀、行禦史大夫事太常臣趙充、太子少傅臣任安行宗正事昌死進言:臣青翟等以前進奏大司馬臣霍去病上疏說,皇子未有封号王位,臣謹與禦史大夫臣張湯、中二千石、二千石、谏議大夫、博士臣慶等昌死請立皇子臣劉闳為諸侯王。

    陛下謙讓自己的文治武功、責己甚懇切,談到皇子未習教義。

    群臣的建議,儒者都稱揚其說,有時卻拂逆其心。

    陛下堅決推辭,不予同意,隻許封皇子為列侯。

    臣青翟等私下與列侯臣蕭壽成等二十七人商議,都認為尊卑失序。

    高皇帝創建天下,為漢太祖,封子孫為王,擴大支輔勢力。

    不改先帝的法則,用以顯彰先帝至尊。

    臣請求陛下令史官選擇吉日,開列禮儀奉上,令禦史呈上地圖,其他都照以前舊例。

    ”皇上下诏批示道:“可以。

    ” 四月丙申日,進奏未央宮:“太仆臣公孫賀代理禦史大夫官職昌死進言:太常臣趙充說通過占蔔得知四月二十八日乙時,可以立諸侯王。

    臣昌死進呈地圖,請給所立封國命名。

    關于儀式另行上奏。

    臣昌死請求。

    ” 皇上下诏批示道:“立皇子劉闳為齊王,劉旦為燕王,劉胥為廣陵王。

    ”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