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乘,大駕八十一乘,皆備千乘萬騎而出也。
”④拟:比拟,類似。
⑤:亦作“跸”。
古代帝王出行時止人清道謂之“跸”。
⑥警:警戒。
以上兩句相互為文,即出入皆警跸。
⑦桀:通“傑”。
⑧山:指崤山。
⑨屬:類。
⑩百巨萬:億萬。
巨萬,一億。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
景帝使使持節乘輿驷馬①,迎梁王于天下。
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後親故。
王入則侍景帝同辇②,出則同車遊錯,射禽一獸上林中③。
梁之侍中、郎、渴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④,與漢宦無異。
①節:符節,使者所持的信物。
乘輿:皇帝和諸侯乘坐的車子。
驷馬:古時一車套四馬,因稱四馬之車或車之四馬為“驷”。
②辇:這裡指辇車,即在宮中乘坐的人拉車,後世稱為步辇。
③上林:苑名。
苑内放養禽一獸,供帝王射獵。
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南。
④著籍:在名薄上登記。
引:導引。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①,窦太後心欲以孝王為所嗣。
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于景帝②,窦太後義格③,亦遂不複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
以事秘,世莫知。
乃辭歸國。
①栗太子:劉榮,栗姬所生。
②關說:谏阻。
③義格:動議受阻。
義,通“議”。
格,受阻礙。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①。
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剌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②。
逐其賊,未得也。
于是天子意梁王③,逐賊,果梁使之。
乃遣使冠蓋相望于道,覆按梁④,捕公孫詭、羊勝。
公孫詭、羊勝匿王後宮。
使者責二千石急⑤。
梁相軒丘豹及内史韓安國進谏王,王乃令勝、詭皆自一殺,出之。
上由此怨望于梁王⑥。
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後⑦。
然後得釋。
①膠東王: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
②陰:暗中,暗地裡。
③意:懷疑。
④覆按:反複檢驗審查。
覆,通“複”。
按,查驗,審查。
⑤二千石:漢代官吏祿等級,這裡用以指代這個等級的官吏。
⑥怨望:怨恨,責怪。
望,埋怨。
⑦長公主:皇帝的姊妹,此指文帝長女館陶公主劉嫖。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
既至關,茅蘭說王①,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于長公主園。
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
太後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
于是梁王伏斧質于阙下②,謝罪,然後太後、景帝大喜,相泣,複如故。
悉召王從官入關。
然景帝益疏王③,不同車辇矣。
三十五年冬,複朝。
上疏欲留,上弗許。
歸國,意忽忽不樂④。
北獵良山,有獻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
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谥日孝王。
①說:勸說。
②斧質:古代殺人刑具。
質,同“锧”,殺人時作墊用的砧闆。
阙:宮阙,帝王居住的地方。
此指宮門。
③益:逐漸。
④忽忽:恍忽不安的樣子 孝王慈孝①,每聞太後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長安侍太後。
太後亦一愛一之。
及聞梁王薨,窦太後哭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景帝哀懼,不知所為。
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食湯沐邑②。
于是奏之太後,太後乃說,為帝加一餐。
梁孝王長子買為梁王,是為共子③;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
孝王未死時,财以巨萬計,不可勝數。
及死,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④,他财物稱是⑤。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
共王立七年卒,子襄立,是為平王。
①慈:孝敬奉養父母。
②湯沐邑:漢代稱皇帝、皇後、公主等收取俺稅的私邑。
③共:通“恭”。
谥号用字。
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正作“恭”。
④藏府:府庫。
藏存東西的地方。
⑤稱:相副,相當。
梁平王襄十四年,母曰陳太後。
共王母曰李太後。
李太後,親平王之大母也①。
而平王之後姓任,曰任王後。
任王後甚有一寵一于平王襄。
初,孝王在時,有罍樽②,直千金③。
孝王誡後世,善保罍樽,無得以與人。
任王後聞而欲得罍樽。
平王大母李太後曰:“先王有命,無得以罍樽與人。
他物雖百巨萬,猶自恣也④。
”任王後絕欲得之⑤。
平王襄直使人開府取罍樽⑥,賜任王後。
李太後大怒,漢使者來,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後遮止,閉門,李太後與争門,措指⑦,遂不得見漢使者。
李太後亦私與食官長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亂,而王與任王後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後⑧,李太後内有一婬一行,亦已。
後病薨。
病時,任後未嘗請病⑨;薨,又不持喪⑩。
①大母:祖母。
②罍樽:罍形酒器。
罍:器名,青銅制或陶制,形圓或方,用以盛酒或水。
③直:同“值”。
④自恣:放任,自便。
⑤絕:極,非常。
⑥直:徑自,徑直。
⑦措:軋,夾一住。
⑧風:通“諷”。
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⑨請病:請安問病。
⑩持喪:居喪守孝。
元朔中①,睢陽人類犴反者,人有辱其父,而與睢陽太守客出同車。
太守客出下車,類犴反殺其仇于車上而去。
睢陽太守怒,以讓梁二千石②。
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執反親戚③。
反知國陰事④,乃上變事⑤,具告知王與大母争樽狀,時丞相以下見知之,欲以傷梁長吏,其書聞天子。
天子下吏驗問,有之。
公卿請廢襄為庶人。
天子曰:“李太後有一婬一行,而梁王襄無良師傅,故陷不義。
”乃削梁八城,枭任王後首于市。
梁餘尚有十城。
襄立三十九年卒,谥為平王。
子無傷立為梁王也。
①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号(前128—前123)。
②讓:責備。
③執:捉拿。
④陰事:秘密不可告人的事。
此指上文任王後與李太後争罍樽事。
⑤上變事:向朝廷報告突然發生的非常事件。
濟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孝景中六年為濟川王①。
七歲,坐射殺其中尉②,漢有司請誅③,天子弗忍誅,廢明為庶人,遷房陵,地入于漢為郡。
濟東王彭離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東王。
二十九年,彭離驕悍,無人君禮④,昏暮私與其奴、亡命少年數十人行剽殺人⑤,取财物以為好。
所殺發覺者百餘人,國皆知之,莫敢夜行。
所殺者子上書言。
漢有司請誅,上不忍,廢以為庶人,遷上庸,地入于漢,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定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山陽王。
九年卒,無子,國除,地入于漢,為山陽郡。
濟陰哀王不識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陰王。
一歲卒,無子,國除,地入于漢,為濟陰郡。
①孝景中六年:漢景帝曾兩次改元,第一次改元史稱中元,第二次改元史稱後元。
“孝景中六年”即前144年。
②坐:因犯……罪。
③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
這裡指有關官員。
④禮:禮儀,
”④拟:比拟,類似。
⑤:亦作“跸”。
古代帝王出行時止人清道謂之“跸”。
⑥警:警戒。
以上兩句相互為文,即出入皆警跸。
⑦桀:通“傑”。
⑧山:指崤山。
⑨屬:類。
⑩百巨萬:億萬。
巨萬,一億。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
景帝使使持節乘輿驷馬①,迎梁王于天下。
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後親故。
王入則侍景帝同辇②,出則同車遊錯,射禽一獸上林中③。
梁之侍中、郎、渴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④,與漢宦無異。
①節:符節,使者所持的信物。
乘輿:皇帝和諸侯乘坐的車子。
驷馬:古時一車套四馬,因稱四馬之車或車之四馬為“驷”。
②辇:這裡指辇車,即在宮中乘坐的人拉車,後世稱為步辇。
③上林:苑名。
苑内放養禽一獸,供帝王射獵。
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南。
④著籍:在名薄上登記。
引:導引。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①,窦太後心欲以孝王為所嗣。
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于景帝②,窦太後義格③,亦遂不複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
以事秘,世莫知。
乃辭歸國。
①栗太子:劉榮,栗姬所生。
②關說:谏阻。
③義格:動議受阻。
義,通“議”。
格,受阻礙。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①。
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剌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②。
逐其賊,未得也。
于是天子意梁王③,逐賊,果梁使之。
乃遣使冠蓋相望于道,覆按梁④,捕公孫詭、羊勝。
公孫詭、羊勝匿王後宮。
使者責二千石急⑤。
梁相軒丘豹及内史韓安國進谏王,王乃令勝、詭皆自一殺,出之。
上由此怨望于梁王⑥。
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後⑦。
然後得釋。
①膠東王: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
②陰:暗中,暗地裡。
③意:懷疑。
④覆按:反複檢驗審查。
覆,通“複”。
按,查驗,審查。
⑤二千石:漢代官吏祿等級,這裡用以指代這個等級的官吏。
⑥怨望:怨恨,責怪。
望,埋怨。
⑦長公主:皇帝的姊妹,此指文帝長女館陶公主劉嫖。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
既至關,茅蘭說王①,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于長公主園。
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
太後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
于是梁王伏斧質于阙下②,謝罪,然後太後、景帝大喜,相泣,複如故。
悉召王從官入關。
然景帝益疏王③,不同車辇矣。
三十五年冬,複朝。
上疏欲留,上弗許。
歸國,意忽忽不樂④。
北獵良山,有獻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
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谥日孝王。
①說:勸說。
②斧質:古代殺人刑具。
質,同“锧”,殺人時作墊用的砧闆。
阙:宮阙,帝王居住的地方。
此指宮門。
③益:逐漸。
④忽忽:恍忽不安的樣子 孝王慈孝①,每聞太後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長安侍太後。
太後亦一愛一之。
及聞梁王薨,窦太後哭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景帝哀懼,不知所為。
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食湯沐邑②。
于是奏之太後,太後乃說,為帝加一餐。
梁孝王長子買為梁王,是為共子③;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
孝王未死時,财以巨萬計,不可勝數。
及死,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④,他财物稱是⑤。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
共王立七年卒,子襄立,是為平王。
①慈:孝敬奉養父母。
②湯沐邑:漢代稱皇帝、皇後、公主等收取俺稅的私邑。
③共:通“恭”。
谥号用字。
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正作“恭”。
④藏府:府庫。
藏存東西的地方。
⑤稱:相副,相當。
梁平王襄十四年,母曰陳太後。
共王母曰李太後。
李太後,親平王之大母也①。
而平王之後姓任,曰任王後。
任王後甚有一寵一于平王襄。
初,孝王在時,有罍樽②,直千金③。
孝王誡後世,善保罍樽,無得以與人。
任王後聞而欲得罍樽。
平王大母李太後曰:“先王有命,無得以罍樽與人。
他物雖百巨萬,猶自恣也④。
”任王後絕欲得之⑤。
平王襄直使人開府取罍樽⑥,賜任王後。
李太後大怒,漢使者來,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後遮止,閉門,李太後與争門,措指⑦,遂不得見漢使者。
李太後亦私與食官長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亂,而王與任王後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後⑧,李太後内有一婬一行,亦已。
後病薨。
病時,任後未嘗請病⑨;薨,又不持喪⑩。
①大母:祖母。
②罍樽:罍形酒器。
罍:器名,青銅制或陶制,形圓或方,用以盛酒或水。
③直:同“值”。
④自恣:放任,自便。
⑤絕:極,非常。
⑥直:徑自,徑直。
⑦措:軋,夾一住。
⑧風:通“諷”。
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⑨請病:請安問病。
⑩持喪:居喪守孝。
元朔中①,睢陽人類犴反者,人有辱其父,而與睢陽太守客出同車。
太守客出下車,類犴反殺其仇于車上而去。
睢陽太守怒,以讓梁二千石②。
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執反親戚③。
反知國陰事④,乃上變事⑤,具告知王與大母争樽狀,時丞相以下見知之,欲以傷梁長吏,其書聞天子。
天子下吏驗問,有之。
公卿請廢襄為庶人。
天子曰:“李太後有一婬一行,而梁王襄無良師傅,故陷不義。
”乃削梁八城,枭任王後首于市。
梁餘尚有十城。
襄立三十九年卒,谥為平王。
子無傷立為梁王也。
①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号(前128—前123)。
②讓:責備。
③執:捉拿。
④陰事:秘密不可告人的事。
此指上文任王後與李太後争罍樽事。
⑤上變事:向朝廷報告突然發生的非常事件。
濟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孝景中六年為濟川王①。
七歲,坐射殺其中尉②,漢有司請誅③,天子弗忍誅,廢明為庶人,遷房陵,地入于漢為郡。
濟東王彭離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東王。
二十九年,彭離驕悍,無人君禮④,昏暮私與其奴、亡命少年數十人行剽殺人⑤,取财物以為好。
所殺發覺者百餘人,國皆知之,莫敢夜行。
所殺者子上書言。
漢有司請誅,上不忍,廢以為庶人,遷上庸,地入于漢,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定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山陽王。
九年卒,無子,國除,地入于漢,為山陽郡。
濟陰哀王不識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陰王。
一歲卒,無子,國除,地入于漢,為濟陰郡。
①孝景中六年:漢景帝曾兩次改元,第一次改
“孝景中六年”即前144年。
②坐:因犯……罪。
③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
這裡指有關官員。
④禮: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