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關燈
擡起身一子說:“是。

    ”宴罷出宮,景帝召集袁盎等一精一通經術的大臣說:“太後說了這樣的話,是什麼意思?”袁盎等人一齊回答說:“太後的意思要立梁王為皇帝的太子。

    ”景帝問其中的道理,袁盎等人說:“殷商的傳統親其兄弟,所以傳位于其弟。

    周朝的傳統尊其祖先,所以傳位于其子。

    殷商的傳統崇尚質樸,質樸就效法上天,親其親人,所以傳位于弟。

    周朝的傳統崇尚華美,華美就效法大地,尊是敬的意思,敬其本原,所以傳位于長子。

    周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嫡孫。

    殷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其弟。

    ”景帝說:“你們的看法如何?”大家一齊回答說:“現在漢朝的制度是效法周朝,周朝的制度不能立兄弟,應當立兒子。

    正因為這樣,所以《春秋》以此指責宋宣公。

    宋宣公死後,不立兒子而傳位給弟弟。

    其弟繼位為國君死後,又把君位歸給他的哥哥的兒子。

    其弟的兒子争奪君位,認為自己應當接替父親身後之位,于是殺了宣公的兒子。

    因此國家大亂。

    禍患不斷。

    所以《春秋》說:‘君子尊崇遵循正道,宋國的禍亂是宣公造成的。

    ’臣等請求谒見太後說明這個道理。

    ”袁盎等人入宮谒見太後說:“太後說要立梁王,那麼,梁王死後要立誰?”太後說:“我再立皇帝的兒子。

    ”袁盎等人向太後陳述了這樣一些史實情況:宋宣公不立應當繼位的嫡子而發生禍亂,禍亂延續了五代而不斷絕,以及不克制小的私心便會遺害大義。

    太後聽了,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因而也就高興了,随即讓梁王歸回封國。

    梁王聽說這種意見出自袁盎等大臣,就怨恨起他們來,于是派人來殺袁盎。

    袁盎回頭看到刺客,說:“我就是所說的袁将軍,你不會弄錯人吧?”刺客說:“正是你!”刺客殺了袁盎,丢棄了他的劍,劍插在袁盎的身上。

    查看那把劍,是剛剛磨過的。

    查問長安城中制作或磨砺刀劍的工匠,工匠說:“梁國郎官某人曾來磨過這把劍。

    ”以此得知線索,察覺陰謀,便派遣使者追捕兇手。

    光是梁王所要殺的大臣就有十多人,執法的官吏窮究其根源,梁王謀反的端倪已經十分明顯地顯露出來。

    太後為之食不下咽,日夜哭泣不停。

    景帝為此很擔憂,問辦法于公卿大臣,大臣認為遣一精一通經術的的官吏去處理,才可解除太後之憂。

    于是派遣田叔、呂季主去處理此案。

    這兩人都一精一通經術,識大禮。

    結案歸來,走到霸昌廄,取火把梁王謀反的證辭全部燒掉,隻空手來回奏景帝。

    景帝問:“案子辦得怎麼樣?”回奏說:“梁王不知情。

    參與其事的人,隻有他的一寵一臣羊勝、公孫詭等人罷了。

    臣等謹按律令誅殺了他們,梁王平安無恙。

    ”景帝很高興,說:“趕快去谒見太後。

    ”太後得知,立刻起來坐着吃飯,心情恢複了平靜。

    所以說,不一精一通經術、不懂古今大禮的人,不可以委任為三公及左右近臣。

    孤陋寡聞之人,如同從管中窺天一樣。

     【原文】【注解】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

    母,窦太後也。

     孝文帝凡四男:長子曰太子,是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參;次子勝①。

    孝文帝即位二年②,以武為代王,以參為太原王,以勝為梁王。

    二歲,徙代王為淮陽王。

    以代盡與太原子③,号曰代王。

    參立十七年,孝文後二年卒④,谥為孝王。

    子登嗣立,是為代共王,立二十九年,元光十年卒⑤,子義立,是為代王。

    十九年,漢廣關⑥,以常山為限⑦,而徙代王王清河。

    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也⑧。

     初,武為淮陽王十年,而梁王勝卒,谥為梁懷王。

    懷王最少子,受幸異于他子。

    其明年,徙淮陽王武為梁王。

    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

    梁王自初王通曆已十一年矣⑨。

     ①勝: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也作“勝”,卷十《孝文本紀》以及《漢書·文帝紀》、《漢書·諸侯王表》、《漢書·文三王傳》等則作“揖”。

    ②孝文帝即位二年:即前178年。

    ③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把代國的封地全部劃歸太原王。

    與:給予。

    ④孝文後二年:漢文帝後元二年,即前162年。

    ⑤元光二年:前133年。

    元光,漢武帝的第二年号(前134—前129)。

    ⑥廣關:擴展關塞。

    ⑦限:界限。

    ⑧元鼎三年:前114年。

    元鼎,漢武帝的第五個年号(前116—前111)。

    ⑨通曆:共經曆。

     梁王十四年,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①,留②,其明年,乃之國。

    二十一年,入朝。

    二十二年,孝文帝崩。

    二十四年,入朝。

    二十五年,複入朝。

    是進上未置太子也。

    上與梁王燕飲③,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于王④。

    ”王辭謝。

    雖知非至言⑤,然心内喜。

    太後亦然。

     ①比年:連年。

    按,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未載十七年來朝。

    ②留:指留在京師。

    ③燕飲:指較随便的家宴。

    燕,通“宴”,安閑。

    ④千秋萬歲:君王死的諱辭。

    ⑤至言:深切中肯的話,真心話。

     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①。

    吳、楚先擊梁棘壁,殺數萬人。

    梁孝王城守睢陽②,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為大将軍,以距吳、楚③。

    吳、楚以梁為限④,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⑤。

    吳、楚破,而梁所破殺虜略與治中分⑥。

    明年,漢立太子。

    其後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

    地北界泰山⑦,西至高陽,四十餘城,皆多大縣。

     ①吳、楚、齊、趙七國反:漢景帝三年(前154),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為了反對朝廷的削藩政策,發動大規模叛亂。

    其中的膠西、膠東、濟南、菑川四國都是由齊國分出來的。

    這裡用“齊”概指這四個諸侯國。

    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②城守:據城守禦。

    ③距:通“拒”,抵禦。

    ④限:阻隔。

    ⑤相距:相持。

    ⑥略:大約。

    中分:對半分,相等。

    ⑦界:以……為界。

     孝王,窦太後少子也,一愛一之,賞賜不可勝道。

    于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裡。

    廣睢陽城七十裡。

    大治宮室,為複道①,自宮連屬于平台三十餘裡②。

    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③。

    東西馳獵,拟于天子④。

    出言⑤,入言警⑥。

    招延四方豪桀⑦,自山以東遊說之士⑧,莫不畢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⑨。

    公孫詭多奇邪計,初見王,賜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孫将軍。

    梁多作兵器一弩一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⑩,珠玉寶器多于京師。

     ①複道:樓閣間有上下兩重通道,其架空者稱複道。

    又名閣道,俗稱天橋。

    ②連屬:連接,連續。

    ③千乘萬騎:古時一車四馬謂之“乘”,一人一馬謂之“騎”。

    這裡極言出從車輛、人馬之多。

    《索隐》引《引宮儀》雲:“天子法駕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