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關燈
被封為濟東王;四子劉定被封為山陽王;少子劉不識被封為濟陰王。

     梁孝王未死時,财産多得以億萬計算,無法計數。

    死後,他府庫所餘的黃金尚有四十多萬斤,其他财物也相當于此。

     梁共王三年(前141),景帝去世。

    共王在位七年而死,他的兒子劉襄繼位,這就是平王。

     梁平王劉襄十四年(前123),梁平王的母親是陳太後。

    共王的母親是李太後。

    李太後,是平王的親祖母。

    平王的王後姓任,叫任王後。

    任王後很受平王劉襄的一寵一受。

    當初,孝王在世時,有一個罍(léi雷)樽,價值千金。

    孝王告戒後人,要好好保管罍樽,不得送給别人。

    任王後聽說卻想得到罍樽。

    平王祖母李太後說:“先王有遺命,不得把罍樽送給别人。

    其他的東西即使價值億萬,任你自取。

    ”任王後執意要得到這個罍樽。

    平王劉襄徑直使人開啟府庫取來罍樽,賜給任王後。

    李太後大怒,朝廷的使者來梁國,李太後要親自向使者訴說此事,平王劉襄和任王後攔阻她,關上門,李太後和他們争門奪路,手指被門縫夾一住,終于未能見到朝廷的使者。

    李太後私下和食官長以及郎中尹霸等人通一奸一,于是平王和任王後派人以此暗示勸阻李太後,李太後因為内有一婬一亂的行為,也就作罷了。

    後來李太後病筆。

    她生病的時候,任王後未曾請安問病;死了,又不居喪守孝。

     元朔年間,睢陽人有名叫類犴(àn,岸)反的,有人侮辱了他的父親,這個人和淮陽太守的門客同車外出,太守門客下車離去,類犴反在車上殺死他的仇人便逃走了。

    淮陽太守很生氣,以此責備梁國二千石官員。

    二千石以下的官員緝捕類犴反非常緊急,就逮捕了類犴反的親屬。

    類犴反知道梁國宮中的隐秘事,于是向朝廷上書報告,詳細說出平王和祖母為罍樽而争執的前後情況。

    當時丞相以下的官員知道了這件事,想借此打擊梁國的高級官吏,奏文終于讓天子知道了。

    天子交給官吏調查審問,果然有這件事。

    公卿奏請皇上廢黜平王劉襄為平民。

    天子說:“李太後有一婬一亂的行為,梁王劉襄又沒有良好的太師太傅,所以陷于不義。

    ”于是削減梁國八城封地,把任王後斬首于市。

    梁國還剩下十城。

    劉襄在位三十九年去世,谥為平王。

    他的兒子劉無傷立為梁王。

     濟川王劉明是梁孝王的兒子,孝景帝中元六年(前144)由桓邑侯晉封為濟川王。

    七年後,因射殺中尉犯罪,朝廷中的有關主事官員奏請誅殺濟川王,天子不忍心殺他,廢黜劉明為平民,貶遷到房陵,封地歸屬朝廷,變為郡縣。

     濟東王劉彭離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濟東王。

    二十九年後,劉彭離驕縱兇悍,沒有人君的風範,夜晚私下和他的奴仆、亡命少年幾十人去打劫殺人,掠取别人的财物以為樂事。

    他所殺的人被發覺的就有一百多,全國都知道,沒有人敢夜間外出。

    被他殺的人的兒子上書告發。

    朝廷中有關主事官員奏請誅殺他。

    皇上不忍心,把他廢黜為平民,貶遷到上庸,封地歸屬朝廷,變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劉定是梁孝子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山陽王。

    在位九年而死,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封地歸屬朝廷,變為山陽郡。

     濟陰哀王劉不識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濟陰王。

    在位一年而死,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封地歸屬朝廷,變為濟陰郡。

     太史公說:梁孝王雖然因為是天子親兄弟、太後一愛一子的緣故,受封于肥沃之地為王,也正趕上國運隆盛,百姓富足,所以能夠增殖其财貨,擴建宮室,車馬服飾和天子相似。

    然而,這樣做也屬于僭越行為了。

     褚少孫先生說:我做郎官時,從宮殿中喜好說長論短的老郎官那裡聽說過梁孝王的事迹。

    我私下認為使梁孝王怨恨不滿,要圖謀不軌,想做皇帝,是從朝廷中惹出來的。

    當時的太後是國家的女主,因為疼一愛一小兒子的緣故,想讓梁王為太子。

    朝中大臣不及時直說這樣做不可以的情由,而一味阿谀奉承,淨管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情,私下讨好太後以求得到賞賜,這不是忠臣啊!假如大臣們都能說出像魏其侯、窦嬰說出的那番堂堂正正的話,怎麼會有後來的禍患?景帝與梁孝王家宴,侍候太後飲酒,景帝說:“在我千秋萬歲之後,把帝位傳給你梁王。

    ”太後為此很高興。

    窦嬰在宴席前,伏地谏道:“漢朝的法制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皇上怎可傳給弟弟,擅自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當時景帝沉默不語。

    太後心裡也很不愉快。

     從前周成王和年幼的小一弟一弟站在樹下,他拿起一片桐葉對弟弟說:“我以此封你。

    ”周公聽見了,向前拜見道:“天王分封弟弟,很好。

    ”成王說:“我隻不過和他開玩笑罷了。

    ”周公說:“作為君主沒有不當的舉動,不應該有開玩笑的話,說了就一定要做到。

    ”于是就把應縣封給小弟。

    從此以後,成王終生不敢有戲言,說的話一定做到。

    《孝經》上說:“不合法度的話不說,不合道理的事不做。

    ”這是聖人的明訓啊。

    當時皇上不應該用那種好聽的話對梁王許願。

    梁王上有太後可以倚重,驕傲縱恣已經很久,多次聽景帝許願之言,要千秋萬歲後把帝位傳給梁王,可是實際上不這樣做。

     另外,諸侯王朝見天子,根據漢朝的制度,應當一共隻見四次。

    剛到京城時,入宮晉見,謂之“小見”;到了正月初一的清晨,捧着皮墊擺上璧玉向皇帝道賀正月,謂之“法見”;再過三天,皇帝為侯王設下酒宴,賜給他們金錢财物;再過兩天,諸侯王又入宮“小見”,然後辭别歸國。

    一共留居長安不過二十天。

    所謂“小見”,即在宮内不拘大禮相見,飲宴于王宮禁地,這不是一般士人所能進入的。

    現在梁王西入長安朝見皇上,趁此留居宮中,将近半年。

    他入宮和皇上同辇而坐,出宮與皇上同車而乘。

    皇上以誇大的言詞諷示他将來要做皇帝而實際上又不能兌現,以緻使梁王口出怨言,圖謀叛逆,于是又跟着為他擔憂,這不是背離事理太遠了嗎?除了大賢大德之人,不懂得謙恭退讓。

    按漢朝的禮儀制度,朝見皇上慶賀正月,通常是一王和四侯一起朝見,十多年才進京一次。

    而今梁王卻常連年入京朝見,并久留于京。

    俗語說:“驕縱的孩子不懂得孝順。

    ”這話說得不錯啊。

    所以對諸侯王應當替他們設置好的太師太傅,讓忠正敢言之士為相輔佐他,就如汲黯、韓長孺等人那樣,敢于直言極谏,這怎麼還會有禍患發生呢! 聽說梁王西入京師朝見,谒見窦太後,家人相見,和景帝一起陪坐在太後面前,他們母子、兄弟之間高興地說貼心話。

    太後對景帝說:“我聽說殷商的制度親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樣的。

    百年之後,我把梁孝王托付給你。

    ”景帝跪在坐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