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夜争功不決,未得行封。
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将往往相與坐沙中語①,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上曰:“天下屬安定②,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③,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一愛一,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上乃憂曰:“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④,數嘗窘辱我。
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
”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禦史定功行封。
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 ①複道:樓閣間上下兩層架空的通道,即“天橋”。
②屬:即将。
③屬:類,輩。
下文“我屬”之“屬”同此。
④故:指有故怨。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
”上疑之。
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臯,西有崤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①,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②,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③。
此所謂金城千裡④,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于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留侯從入關。
留侯一性一多病,即道引不食谷⑤,杜門不出歲餘。
①苑:養禽一獸植樹木的地方,這裡指放牧之處。
②漕挽:運輸糧饷(水運為“漕”,陸運為“挽”)。
③委輸:運送(把東西放在車船上叫“委”,轉運到他處交卸叫“輸”)。
④金城:堅固的城池。
⑤道引:亦作“導引”,一種活動肢一體的養生術(行道引之術時,不食五谷)。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大臣多谏争①,未能得堅決者也。
呂後恐,不知所為。
人或謂呂後曰:“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
”呂後乃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
今天下安定,以一愛一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争也。
顧上有不能緻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②,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誠能無一愛一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③,因使辯士固請,宜來。
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
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于是呂後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
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①争:同“诤”,規勸。
②侮:輕慢。
③安車:用一匹馬拉的乘車。
高官告老或征召有得望的人,常賜乘安車。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擊之。
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将以存太子。
太子将兵,事危矣。
”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
且太子所與俱諸将,皆嘗與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無異使羊将狼也,皆不肯為盡力,無功必矣。
臣聞‘母一愛一者子抱’①,今戚夫人日夜侍禦,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一愛一子之上’,明乎其太子位必矣。
君何不急請呂後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諸将皆陛下故等夷②,乃令太子将此屬,無異使羊将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
上雖病,強載辎車③,卧而護之④,諸将不敢不盡力。
上雖苦,為妻子自強。
’”于是呂澤立夜見呂後,呂後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
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⑤,而公自行耳。
”于是上自将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
留侯病,自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
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争鋒。
”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将軍,監關中兵。
”上曰:“子房雖病,強卧而傅太子。
”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①意思是說母親被一寵一愛一,孩子就常常被抱。
此句或為當時的俗諺。
《韓非子·備内》引彼時俗語雲:“其母好者其子抱”。
語意略同。
②等夷:同輩。
③辎車:一種有帷扒車。
④護:統轄。
⑤惟:考慮。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留侯谏,不聽,因疾不視事。
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争太子。
上詳許之①,猶欲易之。
及燕②,置酒,太子侍。
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須眉皓曰,衣冠甚偉。
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
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③,今公保自從吾兒遊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竅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一愛一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
”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
呂後真而主矣。
”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歌曰:“鴻鹄高飛,一舉千裡。
羽翮已就④,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⑤,尚安所施!”歌數阕⑥,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之,罷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①詳:通“佯”,假裝。
②燕:通“宴”,安閑。
③辟:同“避”,躲避。
④翮(hé,何):鳥翅。
⑤矰繳:系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短箭。
⑥阕:樂曲每次終止為一阕。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衆,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一愛一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
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
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①。
”乃學辟谷②,道引輕身③。
會高帝崩,呂後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④,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
後八年卒,谥為文成侯。
子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⑤。
留侯死,并葬黃石(冢)。
每上冢伏臘⑥,祠黃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⑦,國除。
①“欲從”句:意謂想成仙。
赤松子是傳說中的仙人,其事見《列仙傳》。
②辟谷:施行“道引”這一養生術時,不食五谷,可以長生。
③輕身:使身一體輕輕飛升。
道家認為不食五谷,服藥行氣,可以飄然成仙。
④白駒過隙:形容時光過得快,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
或謂“白駒”指日影,意謂時光就像陽光穿過牆壁上的細縫那樣迅疾。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亦有是語,均語出《莊子·知北遊》。
⑤葆:通“寶”。
祠:祭祀。
⑥伏臘:秦漢時,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臘日,都是節日,合稱“伏臘”。
⑦不敬:也叫“大不敬”,指不敬皇帝,罪名很大。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
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
高祖離困者數矣①,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裡外,吾不如子房。
”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②。
蓋孔子曰:“以貌取人③,失之子羽。
”留侯亦雲。
①離:通“罹”,遭遇。
②好:容貌美。
③以貌取人:以外貌作為品評人才的标準。
春秋時期魯國人澹台滅明,字子羽,“狀貌甚惡。
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不願收他為弟子,“既已受業”,發現他表現還挺不錯,于是說了這話。
見《大戴禮·五帝德》,又見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
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将往往相與坐沙中語①,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上曰:“天下屬安定②,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③,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一愛一,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上乃憂曰:“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④,數嘗窘辱我。
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
”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禦史定功行封。
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 ①複道:樓閣間上下兩層架空的通道,即“天橋”。
②屬:即将。
③屬:類,輩。
下文“我屬”之“屬”同此。
④故:指有故怨。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
”上疑之。
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臯,西有崤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①,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②,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③。
此所謂金城千裡④,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于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留侯從入關。
留侯一性一多病,即道引不食谷⑤,杜門不出歲餘。
①苑:養禽一獸植樹木的地方,這裡指放牧之處。
②漕挽:運輸糧饷(水運為“漕”,陸運為“挽”)。
③委輸:運送(把東西放在車船上叫“委”,轉運到他處交卸叫“輸”)。
④金城:堅固的城池。
⑤道引:亦作“導引”,一種活動肢一體的養生術(行道引之術時,不食五谷)。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大臣多谏争①,未能得堅決者也。
呂後恐,不知所為。
人或謂呂後曰:“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
”呂後乃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
今天下安定,以一愛一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争也。
顧上有不能緻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②,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誠能無一愛一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③,因使辯士固請,宜來。
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
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于是呂後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
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①争:同“诤”,規勸。
②侮:輕慢。
③安車:用一匹馬拉的乘車。
高官告老或征召有得望的人,常賜乘安車。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擊之。
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将以存太子。
太子将兵,事危矣。
”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
且太子所與俱諸将,皆嘗與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無異使羊将狼也,皆不肯為盡力,無功必矣。
臣聞‘母一愛一者子抱’①,今戚夫人日夜侍禦,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一愛一子之上’,明乎其太子位必矣。
君何不急請呂後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諸将皆陛下故等夷②,乃令太子将此屬,無異使羊将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
上雖病,強載辎車③,卧而護之④,諸将不敢不盡力。
上雖苦,為妻子自強。
’”于是呂澤立夜見呂後,呂後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
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⑤,而公自行耳。
”于是上自将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
留侯病,自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
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争鋒。
”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将軍,監關中兵。
”上曰:“子房雖病,強卧而傅太子。
”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①意思是說母親被一寵一愛一,孩子就常常被抱。
此句或為當時的俗諺。
《
語意略同。
②等夷:同輩。
③辎車:一種有帷扒車。
④護:統轄。
⑤惟:考慮。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留侯谏,不聽,因疾不視事。
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争太子。
上詳許之①,猶欲易之。
及燕②,置酒,太子侍。
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須眉皓曰,衣冠甚偉。
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
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③,今公保自從吾兒遊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竅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一愛一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
”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
呂後真而主矣。
”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歌曰:“鴻鹄高飛,一舉千裡。
羽翮已就④,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⑤,尚安所施!”歌數阕⑥,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之,罷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①詳:通“佯”,假裝。
②燕:通“宴”,安閑。
③辟:同“避”,躲避。
④翮(hé,何):鳥翅。
⑤矰繳:系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短箭。
⑥阕:樂曲每次終止為一阕。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衆,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一愛一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
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
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①。
”乃學辟谷②,道引輕身③。
會高帝崩,呂後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④,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
後八年卒,谥為文成侯。
子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⑤。
留侯死,并葬黃石(冢)。
每上冢伏臘⑥,祠黃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⑦,國除。
①“欲從”句:意謂想成仙。
赤松子是傳說中的仙人,其事見《列仙傳》。
②辟谷:施行“道引”這一養生術時,不食五谷,可以長生。
③輕身:使身一體輕輕飛升。
道家認為不食五谷,服藥行氣,可以飄然成仙。
④白駒過隙:形容時光過得快,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
或謂“白駒”指日影,意謂時光就像陽光穿過牆壁上的細縫那樣迅疾。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亦有是語,均語出《
⑤葆:通“寶”。
祠:祭祀。
⑥伏臘:秦漢時,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臘日,都是節日,合稱“伏臘”。
⑦不敬:也叫“大不敬”,指不敬皇帝,罪名很大。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
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
高祖離困者數矣①,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裡外,吾不如子房。
”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②。
蓋孔子曰:“以貌取人③,失之子羽。
”留侯亦雲。
①離:通“罹”,遭遇。
②好:容貌美。
③以貌取人:以外貌作為品評人才的标準。
春秋時期魯國人澹台滅明,字子羽,“狀貌甚惡。
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不願收他為弟子,“既已受業”,發現他表現還挺不錯,于是說了這話。
見《大戴禮·五帝德》,又見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