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關燈
公兵法》:相傳為姜太公作的一部兵書。

    ④常:通“嘗”,曾經。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

    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

    沛公将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

    沛公拜良為廄将。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及沛公之薛,見項梁。

    項梁立楚懷王。

    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一黨一。

    ”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

    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将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辄複取之,往來為遊兵颍川①。

     ①遊兵:流動不定的部隊。

     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

    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

    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峣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強,未可輕。

    臣聞其将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①。

    願沛公且留壁②,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寶啖秦将③。

    ”秦将果畔④,欲連和俱西襲鹹陽,沛公欲聽之。

    良曰:“此獨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從。

    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⑤。

    ”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

    (遂)[逐]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

    遂至鹹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

    沛公不聽。

    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缟素為資⑥。

    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一藥苦口利于病⑦’,願沛公聽樊哙言。

    ”沛公乃還軍霸上。

     ①賈豎:對商人的鄙稱。

    ②壁:軍營。

    ③啖:利誘,引一誘。

    ④畔:通“叛”。

    ⑤解:同“懈”,懈怠。

    ⑥缟素:“缟”和“素”都是白絹,這裡比喻清白儉樸。

    資:憑借。

    ⑦毒一藥:藥物的一種,常指藥一性一猛烈的藥。

     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

    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乃具以語沛公。

    沛公大驚,曰:“為将柰何①?”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②?”沛公曰:“鲰生教我距關無内諸侯③,秦地可盡王,故聽之。

    ”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

    今為柰何?”良乃固要項伯④。

    項伯見沛公。

    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

    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

    及見項羽後解,語在《項羽》事中。

     ①柰:通“奈”。

    ②倍:通“背”。

    邪:同“耶”。

    ③鲰生:淺薄無知的人。

    距:通“拒”,抵禦。

    這裡指把守、封鎖。

    内:同“納”,接收。

    ④要:通“邀”。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

    漢王賜良金百溢①,珠二鬥,良具以獻項伯。

    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

    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

    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

    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②,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乃使良還。

    行,燒絕棧道。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

    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

    ”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

    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

    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

    複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

    至彭城,漢敗而還。

    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與項王有郄③;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

    而漢王之将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漢王乃遣随何說九江王布,而使人連彭越。

    及魏王豹反,使韓信将兵擊之,因舉燕、代、齊、趙。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張良多病,未嘗特将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①溢:通“镒”,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镒(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镒)。

    ②棧道:在險絕的地方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

    ③郄(xì,細):通:“隙”,隔閡,裂痕。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荥陽,漢王恐憂,與郦食其謀桡楚權①。

    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後于杞。

    武王伐纣,封其後于宋。

    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

    陛下誠能複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②,願為臣妾③。

    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④。

    ”漢王曰:“善。

    趣刻印⑤,先生因行佩之矣。

    ”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谒。

    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桡楚權者。

    ”具以郦生語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

    ”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于杞者⑥,度能制桀之死命也。

    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一也。

    武王伐纣封其後于宋者,度能得纣之頭也⑦。

    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二也。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釋箕子之拘,封比幹之墓⑧。

    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闾,式智者之門乎⑨?”曰:“未能也。

    ”“其不可三也。

    發钜橋之粟,散鹿台之錢,以賜貧窮⑩。

    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四矣。

    殷事已畢,偃革為軒(11),倒置幹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複用兵。

    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複用兵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五矣。

    休馬華山之陽,未以無所為。

    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

    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複輸積。

    今陛下能放牛不複輸積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七矣。

    且天下遊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遊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複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遊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

    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複桡而從之(12),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漢王辍食吐哺(13),罵曰:“豎儒(14),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①桡:削弱。

    ②鄉風:歸順,服從。

    鄉,通“向”。

    ③臣妾:奴隸(男奴為“臣”,女奴為“妾”),這裡指臣民。

    ④斂衽:提起衣襟夾在帶間,以示敬意。

    ⑤趣:通“促”,趕快。

    ⑥此處所雲與卷二《夏本紀》所記略有不同,《夏本紀》雲:“湯封夏之後,至周封于杞”。

    ⑦“武王伐纣”兩句所指之事,見卷三《殷本紀》、卷四《周本紀》。

    ⑧“武王入殷”四句所指之事,見卷三《殷本紀》、卷四《周本紀》。

    闾:裡巷的大門。

    ⑨式:通“轼”。

    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

    這裡指乘車時扶着轼敬禮。

    ⑩“發钜橋之粟”三句所指之事,見《尚書·武成》,又見卷四《周本紀》。

    钜橋,纣的糧倉所在地。

    鹿台,為纣所築。

    (11)偃:停止,廢止。

    革:革車,即兵車。

    軒:大夫以上的貴族乘坐的車子。

    (12)桡(náo,撓):屈服。

    (13)辍:中止。

    哺:咀嚼着的食物。

    (14)豎儒:對讀書人的鄙稱。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

    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①。

     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而壁固陵②,諸侯期不至③。

    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

    語在《項籍》事中。

     ①《淮陰》:指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②壁:營壘,這裡指堅守營壘。

    ③期:約會。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

    自擇齊三萬戶。

    ”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