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
很多大臣進谏勸阻,都沒能改變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
呂後很驚恐,不知該怎麼辦。
有人對呂後說:“留侯善于出謀劃策,皇上信任他。
”呂後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說:“您一直是皇上的謀臣,現在皇上打算更換太子,您怎麼能墊高枕頭睡大覺呢?”留侯說:“當初皇上多次處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計謀。
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一愛一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即使同我一樣的有一百多人進谏又有什麼益處。
”呂澤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
”留侯說:“這件事是很難用口舌來争辯的。
皇上不能招緻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
這四個人已經年老了,都認為皇上對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們按照道義不肯做漢朝的臣子。
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
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壁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要謙恭,并預備安車,再派有口才的人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
來了以後,把他們當作貴賓,讓他們時常跟着入朝,叫皇上見到他們,那麼皇上一定會感到驚異并詢問他們。
一問他們,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麼這對太子是一種幫助。
”于是呂後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
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
漢十一年(前196),黥布反叛,皇上患重病,打算派太子率兵前往讨伐叛軍。
這四個人互相商議說:“我們之所以來,是為了要保全太子,太子如若率兵平叛,事情就危險了。
”于是勸告建成侯說:“太子率兵出戰,如立了功,那麼權位也不會高過太子;如無功而返,那麼從這以後就是遭受禍患了。
再說跟太子一起出征的各位将領,都是曾經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将,如今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有什麼兩樣,他們決不肯為太子賣力,太子不能建功是必定的了。
我們聽說‘一愛一其母必抱其子’,現在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趙王如意常被抱在皇上面前,皇上說‘終歸不能讓不成器的兒子居于我的一愛一子之上’,顯然,趙王如意取代太子的寶位是必定的了。
您何不趕緊請呂後打機會向皇上哭訴:‘黥布是天下的猛将,很會用兵,現今的各位将領都是陛下過去的同輩,您卻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沒有兩樣,沒有人肯為太子效力,而且如讓黥布聽說這個情況,就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犯。
皇上雖然患病,還可以勉強地乘坐辎車,躺着統轄軍隊,衆将不敢不盡力。
皇上雖然受些辛苦,為了妻兒還是要自己奮發圖強一下。
’”于是呂澤立即在當夜晉見呂後,呂後找機會向皇上哭訴,說了四個人授意的那番話。
皇上說:“我就想到這小子本來不能派遣他,老子自己去吧。
”于是皇上親自帶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
留侯患病,自己勉強支撐起來,送到曲郵,谒見皇上說:“我本應跟從前往,但病勢沉重。
楚國人馬迅猛敏捷,希望皇上不要跟楚國人鬥個高低。
”留侯又趁機規勸皇上說:“讓太子做将軍,監守關中的軍隊吧。
”皇上說:“子房雖然患病,也要勉強在卧一床一養病時輔佐太子。
”這時叔孫通做太傅,留侯任少傅之職。
漢十二年(前195),皇上随着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想更換太子。
留侯勸谏,皇上不聽,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
叔孫太傅引證古今事例進行勸說,死命争保太子。
皇上假裝答應了他,但還是想更換太子。
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
那四人跟着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
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幹什麼的?”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角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
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各位好幾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現在你們為何自願跟随我兒交遊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願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
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一愛一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
因此我們就來了。
”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理保護太子吧。
”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
皇上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着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
呂後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了哭泣起來,皇上說:“你為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
”皇上唱道:“天鵝高飛,振翅千裡。
羽翼已成,翺翔四海。
翺翔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短箭,何處施用!”皇上唱了幾遍,戚夫人一抽一泣流淚,皇上起身離去,酒宴結束。
皇上最終沒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緻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
留侯跟随皇上進攻代國,在馬邑城下出妙計,以及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他跟皇上平常随便談論天下的事情很多,但由于不是關于國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記載。
留侯宣稱道:“我家世代為韓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萬金家财,替韓國向強秦報仇,天下為此震動,如今憑借三寸之舌為帝王統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對一個平民是至高無上的,我張良已經非常滿足了。
我願丢卻人世間的事情,打算随赤松子去遨遊。
”張良于是學辟谷學術,行道引輕身之道。
正值高帝駕崩,呂後感激留侯,便竭力讓他進食,說:“人生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樣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這種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強聽命進食。
過後八年,留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
他兒子張不疑襲封為侯。
張子房當初在下邳橋上遇見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别後十三年他随高帝經過濟北,果然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寶地祭祀它。
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黃石。
以後每逢掃墓以及冬夏節日蔡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蔡祀黃石。
留侯張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國被廢除。
太史公說:學者大多說沒有鬼神,然而又說有一精一怪。
至于像留侯遇見老丈贈書的事,也夠神奇的了。
高祖遭遇困厄的情況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這種危急時刻建功效力,難道可以說不是天意嗎?皇上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裡之外,我比不了子房。
”我原以為此人一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樣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
孔子說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
”對于留侯也可以這樣說。
【原文】【注解】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
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歲,秦滅韓。
良年少,未宦事韓。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
東見倉海君。
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一浪一沙中,誤中副車①。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①副車:皇帝的侍從車輛。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②,欲毆之。
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驚,随目之。
父去裡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良因怪之,跪曰:“諾。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複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後十年興。
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無他言,不複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③。
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居下邳,為任俠。
英伯常殺人④,從良匿。
①圯(yí,夷):橋。
②鄂:通“愕”。
③《太
很多大臣進谏勸阻,都沒能改變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
呂後很驚恐,不知該怎麼辦。
有人對呂後說:“留侯善于出謀劃策,皇上信任他。
”呂後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說:“您一直是皇上的謀臣,現在皇上打算更換太子,您怎麼能墊高枕頭睡大覺呢?”留侯說:“當初皇上多次處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計謀。
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一愛一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即使同我一樣的有一百多人進谏又有什麼益處。
”呂澤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
”留侯說:“這件事是很難用口舌來争辯的。
皇上不能招緻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
這四個人已經年老了,都認為皇上對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們按照道義不肯做漢朝的臣子。
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
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壁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要謙恭,并預備安車,再派有口才的人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
來了以後,把他們當作貴賓,讓他們時常跟着入朝,叫皇上見到他們,那麼皇上一定會感到驚異并詢問他們。
一問他們,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麼這對太子是一種幫助。
”于是呂後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
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
漢十一年(前196),黥布反叛,皇上患重病,打算派太子率兵前往讨伐叛軍。
這四個人互相商議說:“我們之所以來,是為了要保全太子,太子如若率兵平叛,事情就危險了。
”于是勸告建成侯說:“太子率兵出戰,如立了功,那麼權位也不會高過太子;如無功而返,那麼從這以後就是遭受禍患了。
再說跟太子一起出征的各位将領,都是曾經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将,如今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有什麼兩樣,他們決不肯為太子賣力,太子不能建功是必定的了。
我們聽說‘一愛一其母必抱其子’,現在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趙王如意常被抱在皇上面前,皇上說‘終歸不能讓不成器的兒子居于我的一愛一子之上’,顯然,趙王如意取代太子的寶位是必定的了。
您何不趕緊請呂後打機會向皇上哭訴:‘黥布是天下的猛将,很會用兵,現今的各位将領都是陛下過去的同輩,您卻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沒有兩樣,沒有人肯為太子效力,而且如讓黥布聽說這個情況,就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犯。
皇上雖然患病,還可以勉強地乘坐辎車,躺着統轄軍隊,衆将不敢不盡力。
皇上雖然受些辛苦,為了妻兒還是要自己奮發圖強一下。
’”于是呂澤立即在當夜晉見呂後,呂後找機會向皇上哭訴,說了四個人授意的那番話。
皇上說:“我就想到這小子本來不能派遣他,老子自己去吧。
”于是皇上親自帶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
留侯患病,自己勉強支撐起來,送到曲郵,谒見皇上說:“我本應跟從前往,但病勢沉重。
楚國人馬迅猛敏捷,希望皇上不要跟楚國人鬥個高低。
”留侯又趁機規勸皇上說:“讓太子做将軍,監守關中的軍隊吧。
”皇上說:“子房雖然患病,也要勉強在卧一床一養病時輔佐太子。
”這時叔孫通做太傅,留侯任少傅之職。
漢十二年(前195),皇上随着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想更換太子。
留侯勸谏,皇上不聽,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
叔孫太傅引證古今事例進行勸說,死命争保太子。
皇上假裝答應了他,但還是想更換太子。
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
那四人跟着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
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幹什麼的?”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角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
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各位好幾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現在你們為何自願跟随我兒交遊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願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
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一愛一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
因此我們就來了。
”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理保護太子吧。
”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
皇上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着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
呂後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了哭泣起來,皇上說:“你為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
”皇上唱道:“天鵝高飛,振翅千裡。
羽翼已成,翺翔四海。
翺翔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短箭,何處施用!”皇上唱了幾遍,戚夫人一抽一泣流淚,皇上起身離去,酒宴結束。
皇上最終沒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緻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
留侯跟随皇上進攻代國,在馬邑城下出妙計,以及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他跟皇上平常随便談論天下的事情很多,但由于不是關于國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記載。
留侯宣稱道:“我家世代為韓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萬金家财,替韓國向強秦報仇,天下為此震動,如今憑借三寸之舌為帝王統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對一個平民是至高無上的,我張良已經非常滿足了。
我願丢卻人世間的事情,打算随赤松子去遨遊。
”張良于是學辟谷學術,行道引輕身之道。
正值高帝駕崩,呂後感激留侯,便竭力讓他進食,說:“人生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樣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這種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強聽命進食。
過後八年,留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
他兒子張不疑襲封為侯。
張子房當初在下邳橋上遇見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别後十三年他随高帝經過濟北,果然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寶地祭祀它。
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黃石。
以後每逢掃墓以及冬夏節日蔡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蔡祀黃石。
留侯張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國被廢除。
太史公說:學者大多說沒有鬼神,然而又說有一精一怪。
至于像留侯遇見老丈贈書的事,也夠神奇的了。
高祖遭遇困厄的情況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這種危急時刻建功效力,難道可以說不是天意嗎?皇上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裡之外,我比不了子房。
”我原以為此人一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樣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
孔子說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
”對于留侯也可以這樣說。
【原文】【注解】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
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歲,秦滅韓。
良年少,未宦事韓。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
東見倉海君。
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一浪一沙中,誤中副車①。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①副車:皇帝的侍從車輛。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②,欲毆之。
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驚,随目之。
父去裡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良因怪之,跪曰:“諾。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複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後十年興。
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無他言,不複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③。
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居下邳,為任俠。
英伯常殺人④,從良匿。
①圯(yí,夷):橋。
②鄂:通“愕”。
③《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