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關燈
漢王讓張良返回韓國。

    張良便勸告漢王說:“大王為何不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王的内心。

    ”漢王便讓張良返回韓國。

    漢王行進中,燒斷了所經過的的棧道。

     張良到了韓國,韓王成因為張良跟随漢王的緣故,項王不派韓成到封國去,讓他跟随自己一起東去。

    張良向項王解說到:“漢王燒斷了棧道,已經沒有返回的意思了。

    ”張良便把齊王田榮反叛之事上書報告項王。

    項王由此不再擔憂西邊的漢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齊國。

     項王終于不肯派韓王回韓國,于是把他貶為侯,又在彭城殺了他。

    張良逃跑,抄小路隐秘地回到漢王那裡,漢王這時也已回軍平定三秦了。

    漢王又封張良為成信侯,跟着東征楚國。

    到了彭城,漢軍戰敗而歸。

    行至下邑,漢王下馬倚着馬鞍問道:“我打算舍棄函谷關以東等一些地方作為封賞,誰能夠同我一起建功立業呢?”張良進言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将,同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

    這兩個人可立即利用。

    漢王的将領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面。

    如果要舍棄這些地方,就把它們送給這三個人,那麼楚國就可以打敗了。

    ”漢王于是派随何去遊說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聯絡彭越。

    等到魏王豹反漢,漢王派韓信率兵攻打他,乘勢攻占了燕、代、齊、趙等國的領地。

    而最終擊潰楚國的,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多病,不曾獨立帶兵作戰,一直作為出謀劃策的臣子,時時跟從漢王。

     漢三年(前204),項羽把漢王緊急地圍困在荥陽,漢王驚恐憂愁,與郦食其商議削弱楚國的勢力。

    郦食其說:“昔日商湯讨伐夏桀,封夏朝後人于杞國。

    周武王讨伐商纣,封商朝後人于宋國。

    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抛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消滅了六國的後代,使他們沒有一點立足的地方。

    陛下果真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後裔,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無不歸順服從,仰慕陛下道義,甘願做陛下的臣民。

    随着恩德道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稱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來朝拜了。

    ”漢王說:“好。

    趕快刻制印信,先生就可以帶着這些印出發了。

    ” 郦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面回來谒見漢王。

    漢王正在吃飯,說:“子房過來!有一個客人為我設計削弱楚國的勢力。

    ”接着把郦食其的話都告訴了張良,然後問道:“在你看來這事怎樣?”張良說:“是誰替陛下出的這個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

    ”漢王說:“為什麼呢?”張良回答說:“我請求您允許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形勢。

    ”接着說:“昔日商湯讨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後代于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于死命。

    當前陛下能制項籍于死命嗎?”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

    周武王讨伐商纣而封商朝的後代于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纣王的腦袋。

    現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

    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後,在商容所居裡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築比幹的墳墓。

    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築聖人的墳墓,在賢人裡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緻敬嗎?”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

    周武王曾發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鹿台府庫的錢财,以此賞賜貧苦的民衆。

    目前陛下能散發倉庫的财物來賞賜窮人嗎?”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

    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後,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

    現在陛下能停止戰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

    周武王将戰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

    眼下陛下能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

    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用的糧草。

    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漢王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

    再說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舍棄了祖墳,告别了老友,跟随陛下各處奔走,隻是日夜盼望着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

    假如恢複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随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

    當前隻有使楚國不再強大,否則六國被封立的後代重新屈服并跟随楚國,陛下怎麼能夠使他們臣服?如果真的要采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

    ”漢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笨書呆子,幾乎敗壞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信。

     漢四年(前203),韓信攻下齊國而想自立為齊王,漢王大怒。

    張良勸告漢王,漢王才派張良授予韓信“齊王信”的印信,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

     這年秋天,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南面,戰事失利而堅守固陵營壘,諸侯原已約好前來,但沒有到。

    張良向漢王進計,漢王采用了他的計策,諸侯才都來到。

    此事記載在《項羽本紀》中。

     漢六年(前201)正月,封賞功臣。

    張良不曾有戰功,高帝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裡之外,這就是子房的功勞。

    讓張良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

    ”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會合在留縣,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計謀,幸而經常生效,我隻願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

    ”于是封張良為留侯,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已經封賞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争功,不能決定高下,未能進行封賞。

    皇上在洛陽南宮,從橋上望見一些将領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

    皇上說:“這些人在說什麼?”留侯說:“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商議反叛呀。

    ”皇上說:“天下已接近安定,為什麼還要謀反呢?”留侯說:“陛下以平民身分起事,靠着這些人取得了天下,現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陛下所親近一寵一幸的老友,所誅殺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

    如今軍官們計算功勞,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一一封賞的,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懷疑到平生的過失而至于遭受誅殺,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造反了。

    ”皇上于是憂心忡忡地說:“這件事該怎麼辦呢?”留侯說:“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誰最突出?”皇上說:“雍齒與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

    我原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

    ”留侯說:“現在趕緊先封賞雍齒來給群臣看,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那麼每人對自己能受封就堅信不疑了。

    ”于是皇上便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并緊迫地催促丞相、禦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

    群臣吃過酒後,都高興地說:“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不擔憂了。

    ” 劉敬勸告高帝說:“要以關中為都城。

    ”皇上對此心有疑慮。

    左右的大臣都是關東地區的人,多數勸皇上定都洛陽,他們說:“洛陽東面有成臯,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險要和城郭的堅固也足可以依靠。

    ”留侯說:“洛陽雖然有這樣險固,但它中間的境域狹小,不過幾百裡方圓,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裡不是用武之地。

    關中東面有崤山、函谷關,西面有隴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圓千裡,南面有富饒的巴、蜀兩郡,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險阻來固守,隻用東方一面控制諸侯。

    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輸天下糧食,往西供給京都;如果諸侯發生變故,可順流而下,足以運送物資。

    這正是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劉敬的建議是對的。

    ”于是高帝當即決定起駕,往西關定都關中。

     留侯跟随高帝入關。

    他體弱多病,便施行道引之術,不食五谷,閉門不出有一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