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關燈
徐世英譯注 【說明】 這是一篇關于張良的傳記。

    文中圍繞張良一生的經曆,描述了他在複雜的政治鬥争和尖銳的軍事鬥争中的超群才幹,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後不争權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為,生動地刻畫了張良的為人及其一性一格特征,使這一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青年時代的張良是一個血氣方剛的豪俠人物,他不惜家财為韓報仇,行刺秦始皇。

    但司馬遷又通過張良遇見圯上老人的情節,刻畫了張良的隐忍,這是早年張良一性一格的又一個側面。

    張良追随劉邦以後,處處表現出了他的政治遠見和高超謀略,如設計擊敗秦軍,勸谏劉邦撤出秦宮,争取黥布、彭越,籠絡韓信,進而滅楚等。

    劉邦稱帝後,他建議封賞與劉邦有宿怨的雍齒,從而安定了人心,加強了内部一團一結。

    他是劉邦智囊一團一中的核心人物,為劉邦出了很多主意,劉邦對他則言聽計從。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成了對古今高明軍師的共同贊語。

     明哲保身是張良後半生一性一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況下,他“不敢當三萬戶”;劉邦對他的封賞,他極為知足;他稱病杜門不出,行“道引”、“辟谷”之術;他揚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處處表現得急流勇退。

    因此,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卻始終未傷豪一毛一。

    司馬遷通過上述情節,把張良刻畫成了一個城府極深、明哲保身的典型。

    我們如果把張良和《淮陰侯列傳》中那位工于謀天下、拙于謀自身的韓信相比,就可看出司馬遷筆下劉邦的兩位大功臣形成了多麼巨大的反差。

     此外,司馬遷在本篇的寫實中夾雜了一些傳奇一性一的描寫,如張良“東見倉海君”、“得力士”,遇圯上老人授書,十三年後取比城山下黃石祭祀,張良“學辟谷,道引輕身”,“欲從赤松子遊”等,撲朔迷一離,亦真亦幻,為本篇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

    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

    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

    張良的父親死後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

    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

    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産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

    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

    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一浪一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

    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

    張良于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閑暇時徜徉于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着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

    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着替他穿上。

    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着離去了。

    張良十分驚訝,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視着他。

    老人離開了約有一裡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

    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裡相會。

    ”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

    ”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去到那裡。

    老人已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離去,并說:“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面。

    ”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

    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離開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

    ”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

    ”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

    十年以後就會發迹。

    十三年後小夥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說完便走了,沒有别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

    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

    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

    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随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

    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

    張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

    沛公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

    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将。

    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采用他的計謀。

    張良對别人講這些,别人都不能領悟。

    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

    ”所以張良就跟随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

    項梁擁立了楚懷王。

    張良于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後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

    ”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

    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随韓王率領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随即又奪了回去,韓軍隻在颍川一帶往來遊擊作戰。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轅山時,張良率兵跟從沛公,攻下韓地十餘座城邑,擊敗了楊熊的軍隊。

    沛公于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自己和張良一起南下,攻打宛縣,向西進入武關。

    沛公想用兩萬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關的軍隊,張良勸告說:“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視。

    我聽說峣關的守将是屠戶的兒子,市儈容易以利相誘。

    希望沛公暫且留守軍營,派人先去,給五萬人預備吃的東西,在各個山頭上多增挂旗幟,作為疑兵,叫鹂食(yì,義)其(jī,機)帶着貴重的寶物利誘秦軍的将領。

    ”秦軍的将領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聯合一起向西襲擊鹹陽,沛公想聽從秦将的計劃。

    張良說:“這隻是峣關的守将想反叛罷了,恐怕部下的士兵們不聽從。

    士兵不從必定帶來危害,不如趁着他們懈怠時攻打他們。

    ”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軍,大敗敵兵。

    然後追擊敗軍到藍田,第二次交戰,秦兵終于崩潰。

    沛公于是到了鹹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

     沛公進入秦宮,那裡的宮室、帳幕、狗馬、貴重的寶物、美一女數以千計,沛公的意圖是想留下住在宮裡。

    樊哙勸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聽。

    張良說:“秦朝正因暴虐無道,所以沛公才能夠來到這裡。

    替天下剷除兇殘的暴政,應該以清廉樸素為本。

    現在剛剛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樂,這正是人們說的‘助桀為虐’。

    況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夠聽進樊哙的意見。

    ”沛公這才回車駐在霸上。

     項羽來到鴻門下,想要攻打沛公,項伯于是連夜急馳到沛公的軍營,私下裡會見張良,想讓張良跟他一起離開。

    張良說:“我是替韓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況緊急,逃離而去是不合道義的。

    ”于是就将情況全都告訴了沛公。

    沛公非常吃驚,說:“對此将怎麼辦呢?”張良說:“沛公果真想背叛項羽嗎?”沛公說:“淺薄無知的小人教我封鎖函谷關不要讓諸侯們進來,說這樣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聽從了這種意見。

    ”張良說:“沛公自己揣度(duó,奪)一下能夠打退項羽嗎?”沛公沉默了好一會兒,說:“本來是不能夠的。

    現在該怎麼辦呢?”張良于是堅決邀請項伯見沛公。

    項伯會見了沛公。

    沛公與項伯同飲,為他敬酒祝福,并結為親家。

    沛公請項伯向項羽詳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項羽,沛公之所以封鎖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的強盜。

    等到沛公會見項羽以後,取得了和解,這些情況記載在《項羽本記》中。

     漢元年(前206)正月,沛公做了漢王,統治巴蜀地區。

    漢王賞賜張良黃金百镒,珍珠二鬥,張良把它們都贈送給了項伯。

    漢王也因此讓張良厚贈項伯,使項伯代他請求漢中地區。

    項王應允了漢王的請求,漢王于是得到了漢中地區。

    漢王到封國去,張良送到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