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聞此計,乃與舅父驷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①。
齊相召平聞之,乃發卒衛王宮。
魏勃绐召平曰②:“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③。
而相君圍王,固善。
勃請為君将兵衛衛王④。
”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兵圍王宮。
勃既将兵,使圍相府。
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⑤,乃是也。
”遂自一殺。
于是齊王以驷鈞為相,魏勃為将軍,祝午為内史,悉發國中兵。
使祝午東詐琅邪王曰:“呂氏作亂,齊王發兵欲西誅之。
齊王自以兒子⑥,年少,不習兵革之事⑦,願舉國委大王。
大王自高帝将也,習戰事。
齊王不敢離兵,使臣請大王幸之臨菑見齊王計事,并将齊兵以西平關中之亂。
”琅邪王信之,以為然,(西)〔逎〕馳見齊王⑧。
齊王與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盡發琅邪國而并将其兵。
①陰謀:暗中謀劃。
②給:哄騙。
③虎符:古代調兵遣将的信物。
銅鑄,虎形,背上有銘文。
分為兩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發給地方官吏或統兵将帥。
調兵時由使臣持符,經驗證兩半合一,方能生效。
通稱兵符,各代所鑄形狀不一。
④兵衛:士兵和守衛和器械。
有人認為這句多一“衛”字。
⑤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古代流行的成語,《史記》、《漢書》中屢見。
《後漢書·楊倫傳》說,此語出自黃石公《三略》。
⑥兒子:男子對長輩自稱。
齊哀王劉襄是高祖的孫子,琅邪王劉澤與高祖同輩,所以祝午才說“齊王自以兒子”。
⑦兵革:武器和盔甲。
引申為戰争。
革,甲。
⑧逎:同“乃”。
琅邪王劉澤既見欺,不得反國,乃說齊王曰:“齊悼惠王高皇帝長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長孫也①,當立。
今諸大狐疑未有所定②,而澤于劉氏最為長年,大臣固待澤決計。
今大王留臣無為也,不如使我入關計事。
”齊王以為然,乃益具車送琅邪王。
琅邪王既行,齊遂舉兵西攻呂國之濟南。
于是齊哀王遺諸侯王書曰③:“高帝平定天下,王諸子弟④,悼惠王于齊。
悼惠王薨⑤,惠帝使留侯張良立臣為齊王。
惠帝崩,高後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高帝所立,又殺三趙王,滅梁、燕、趙以王諸呂,分齊國為四⑥。
忠臣進谏,上惑亂不聽,今高後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諸(将)〔侯〕。
今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劫列侯忠臣⑦,矯制以令天下⑧,宗廟所以危⑨。
今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
” ①適:同“嫡”。
②狐:遲疑不決。
③遺(wèi,衛)給。
④王:使稱王。
⑤薨:古代諸侯死去稱薨。
⑥分齊國為四:呂後當政時,把齊國分割為濟南、琅邪、城陽和齊四國。
⑦劫:威脅。
⑧嬌制:假傳皇帝诏命。
⑨宗廟:古代天子及諸侯祭祀祖先之處。
常指朝廷或國家。
漢聞齊發兵而西,相國呂産乃遣大将灌嬰東擊之。
灌嬰至荥陽,乃謀曰:‘諸呂将兵居關中,欲危劉氏而自立。
我今破齊還報,是益呂氏資也①。
”乃留兵屯荥陽,使使喻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之變而共誅之。
齊王聞之,乃西取其故濟南郡,亦屯兵于齊西界以待約。
呂祿呂産欲作亂關中,朱虛侯與太尉勃、丞相平等誅之。
朱虛侯首先斬呂産,于是太尉勃等乃得盡誅諸呂。
而琅邪王亦從齊至長安。
①益:增加。
資:本錢。
大臣議欲立齊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齊王母家驷鈞,惡戾①,虎而冠者也。
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複為呂氏也。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②;且代王又親高帝子,于今見在③,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
”于是大臣乃謀迎立代王,而遣朱虛侯以誅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
①戾:兇暴。
②長者:這裡是指忠厚有德之人。
③見:同“現”。
灌嬰在荥陽,聞魏勃教齊王反,既誅呂氏,罷齊兵,使使召責問魏勃。
勃曰:“失火之家,豈暇先言大人而後救火乎①!”因退立,股戰而栗②,恐不能言者,終無他語。
灌将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③,何能為乎!”乃罷魏勃④。
魏勃父以善鼓琴見秦皇帝。
乃魏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家貧無以自通,乃常獨早夜埽齊相舍人門外⑤。
相舍人怪之,以為物⑥,而伺之⑦,得勃。
勃曰:“願見相君,無因⑧,故為子埽,欲以求見。
”于是舍人見勃曹參,因以為舍人。
一為參禦,言事,參以為賢,言之齊悼惠王。
悼惠王召見,則拜為内史,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⑨。
及悼惠王卒而哀王立,勃用事,重于齊相。
王既罷兵歸,而代王來立,是為孝文帝。
孝文帝元年,盡以高後時所割齊之城陽、琅邪、濟南郡複與齊,而徙琅邪王王燕,益封朱虛侯、東牟侯各二千戶⑩。
是歲,齊哀王卒,太子(側)〔則〕立,是為文王。
①大人:家長。
②股:大一腿。
戰而栗:即戰栗,因恐懼而發一抖。
③妄庸:尋常平庸。
妄,平凡尋常。
④罷:不治罷而職。
⑤埽同“掃”。
舍人:戰國至漢初,諸侯貴官的侍從賓客、親近左右,通稱舍人。
又,周至明各職官中都有舍人之官,此句中的舍人不是官名。
⑥物:怪物。
⑦伺:暗中察看、等候。
⑧因:機會,機緣。
⑨二千石:漢代,郡守或相當于郡守官職等級的俸祿為二千石。
按:漢初各諸侯王國除太傅、丞相由朝廷派遣外,其他官員可由國王自己任命,文帝、景帝時,這種權力被取消。
所以這裡說“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
⑩益封:增加封地。
齊文王元年,漢以齊之城陽郡立朱虛侯為城陽王,以齊濟北郡立東牟侯為濟北王。
二年,濟北王反,漢誅殺之,地入于漢。
後二年,孝文帝盡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等七人皆為列侯①。
齊文王立十四年卒,無子,國除,地入于漢。
後一歲,孝文帝以所封悼惠王子分齊為王,齊孝王将闾以悼惠王子楊虛侯為齊王。
故齊别郡盡以王悼惠王子:子志為濟北王,子辟光為濟南王,子賢為菑川王,子卬為膠西王,子雄渠為膠東王,與城陽、齊凡七王。
①列侯:爵位名。
秦立爵位二十級,最高的是徹侯。
漢承秦制,後因避武帝名諱,改稱通侯,又稱列侯。
齊孝王十一年,吳王濞、楚王戊反,興兵西,告諸侯曰“将誅漢賊臣晁錯以安宗廟”。
膠西、膠東、菑川、濟南皆擅發兵應吳楚①。
欲與齊,齊孝王狐疑,城守不聽,三國兵共圍齊。
齊王使路中大夫告于天子。
天子複令路中大夫還告齊王:“善堅守,吾兵今破吳楚矣。
”路中大夫至,三國兵圍臨菑數重,無從入。
三國将劫與路中大夫盟,曰:“若反言漢已破矣,齊趣下三國②,不且見屠。
”踟中大夫既許之,至城下,望見齊王,曰:“漢已發兵百萬,使太尉周亞夫擊破吳楚,方引兵救齊,齊必堅守無下!”三國将誅路中大夫。
齊初圍急,陰與三國通謀,約未定,會聞路中大夫從漢來,喜,及大乃複勸王毋下三國。
居無何③。
漢将栾布、平陽侯等兵至齊,擊破三國兵,解齊圍。
已而複聞齊初與三國有謀④,将欲移兵伐齊。
齊孝王懼,乃飲藥自一殺。
景帝聞之,以為齊首善⑤,以迫劫
齊相召平聞之,乃發卒衛王宮。
魏勃绐召平曰②:“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③。
而相君圍王,固善。
勃請為君将兵衛衛王④。
”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兵圍王宮。
勃既将兵,使圍相府。
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⑤,乃是也。
”遂自一殺。
于是齊王以驷鈞為相,魏勃為将軍,祝午為内史,悉發國中兵。
使祝午東詐琅邪王曰:“呂氏作亂,齊王發兵欲西誅之。
齊王自以兒子⑥,年少,不習兵革之事⑦,願舉國委大王。
大王自高帝将也,習戰事。
齊王不敢離兵,使臣請大王幸之臨菑見齊王計事,并将齊兵以西平關中之亂。
”琅邪王信之,以為然,(西)〔逎〕馳見齊王⑧。
齊王與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盡發琅邪國而并将其兵。
①陰謀:暗中謀劃。
②給:哄騙。
③虎符:古代調兵遣将的信物。
銅鑄,虎形,背上有銘文。
分為兩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發給地方官吏或統兵将帥。
調兵時由使臣持符,經驗證兩半合一,方能生效。
通稱兵符,各代所鑄形狀不一。
④兵衛:士兵和守衛和器械。
有人認為這句多一“衛”字。
⑤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古代流行的成語,《
《後漢書·楊倫傳》說,此語出自黃石公《三略》。
⑥兒子:男子對長輩自稱。
齊哀王劉襄是高祖的孫子,琅邪王劉澤與高祖同輩,所以祝午才說“齊王自以兒子”。
⑦兵革:武器和盔甲。
引申為戰争。
革,甲。
⑧逎:同“乃”。
琅邪王劉澤既見欺,不得反國,乃說齊王曰:“齊悼惠王高皇帝長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長孫也①,當立。
今諸大狐疑未有所定②,而澤于劉氏最為長年,大臣固待澤決計。
今大王留臣無為也,不如使我入關計事。
”齊王以為然,乃益具車送琅邪王。
琅邪王既行,齊遂舉兵西攻呂國之濟南。
于是齊哀王遺諸侯王書曰③:“高帝平定天下,王諸子弟④,悼惠王于齊。
悼惠王薨⑤,惠帝使留侯張良立臣為齊王。
惠帝崩,高後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高帝所立,又殺三趙王,滅梁、燕、趙以王諸呂,分齊國為四⑥。
忠臣進谏,上惑亂不聽,今高後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諸(将)〔侯〕。
今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劫列侯忠臣⑦,矯制以令天下⑧,宗廟所以危⑨。
今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
” ①適:同“嫡”。
②狐:遲疑不決。
③遺(wèi,衛)給。
④王:使稱王。
⑤薨:古代諸侯死去稱薨。
⑥分齊國為四:呂後當政時,把齊國分割為濟南、琅邪、城陽和齊四國。
⑦劫:威脅。
⑧嬌制:假傳皇帝诏命。
⑨宗廟:古代天子及諸侯祭祀祖先之處。
常指朝廷或國家。
漢聞齊發兵而西,相國呂産乃遣大将灌嬰東擊之。
灌嬰至荥陽,乃謀曰:‘諸呂将兵居關中,欲危劉氏而自立。
我今破齊還報,是益呂氏資也①。
”乃留兵屯荥陽,使使喻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之變而共誅之。
齊王聞之,乃西取其故濟南郡,亦屯兵于齊西界以待約。
呂祿呂産欲作亂關中,朱虛侯與太尉勃、丞相平等誅之。
朱虛侯首先斬呂産,于是太尉勃等乃得盡誅諸呂。
而琅邪王亦從齊至長安。
①益:增加。
資:本錢。
大臣議欲立齊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齊王母家驷鈞,惡戾①,虎而冠者也。
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複為呂氏也。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②;且代王又親高帝子,于今見在③,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
”于是大臣乃謀迎立代王,而遣朱虛侯以誅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
①戾:兇暴。
②長者:這裡是指忠厚有德之人。
③見:同“現”。
灌嬰在荥陽,聞魏勃教齊王反,既誅呂氏,罷齊兵,使使召責問魏勃。
勃曰:“失火之家,豈暇先言大人而後救火乎①!”因退立,股戰而栗②,恐不能言者,終無他語。
灌将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③,何能為乎!”乃罷魏勃④。
魏勃父以善鼓琴見秦皇帝。
乃魏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家貧無以自通,乃常獨早夜埽齊相舍人門外⑤。
相舍人怪之,以為物⑥,而伺之⑦,得勃。
勃曰:“願見相君,無因⑧,故為子埽,欲以求見。
”于是舍人見勃曹參,因以為舍人。
一為參禦,言事,參以為賢,言之齊悼惠王。
悼惠王召見,則拜為内史,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⑨。
及悼惠王卒而哀王立,勃用事,重于齊相。
王既罷兵歸,而代王來立,是為孝文帝。
孝文帝元年,盡以高後時所割齊之城陽、琅邪、濟南郡複與齊,而徙琅邪王王燕,益封朱虛侯、東牟侯各二千戶⑩。
是歲,齊哀王卒,太子(側)〔則〕立,是為文王。
①大人:家長。
②股:大一腿。
戰而栗:即戰栗,因恐懼而發一抖。
③妄庸:尋常平庸。
妄,平凡尋常。
④罷:不治罷而職。
⑤埽同“掃”。
舍人:戰國至漢初,諸侯貴官的侍從賓客、親近左右,通稱舍人。
又,周至明各職官中都有舍人之官,此句中的舍人不是官名。
⑥物:怪物。
⑦伺:暗中察看、等候。
⑧因:機會,機緣。
⑨二千石:漢代,郡守或相當于郡守官職等級的俸祿為二千石。
按:漢初各諸侯王國除太傅、丞相由朝廷派遣外,其他官員可由國王自己任命,文帝、景帝時,這種權力被取消。
所以這裡說“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
⑩益封:增加封地。
齊文王元年,漢以齊之城陽郡立朱虛侯為城陽王,以齊濟北郡立東牟侯為濟北王。
二年,濟北王反,漢誅殺之,地入于漢。
後二年,孝文帝盡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等七人皆為列侯①。
齊文王立十四年卒,無子,國除,地入于漢。
後一歲,孝文帝以所封悼惠王子分齊為王,齊孝王将闾以悼惠王子楊虛侯為齊王。
故齊别郡盡以王悼惠王子:子志為濟北王,子辟光為濟南王,子賢為菑川王,子卬為膠西王,子雄渠為膠東王,與城陽、齊凡七王。
①列侯:爵位名。
秦立爵位二十級,最高的是徹侯。
漢承秦制,後因避武帝名諱,改稱通侯,又稱列侯。
齊孝王十一年,吳王濞、楚王戊反,興兵西,告諸侯曰“将誅漢賊臣晁錯以安宗廟”。
膠西、膠東、菑川、濟南皆擅發兵應吳楚①。
欲與齊,齊孝王狐疑,城守不聽,三國兵共圍齊。
齊王使路中大夫告于天子。
天子複令路中大夫還告齊王:“善堅守,吾兵今破吳楚矣。
”路中大夫至,三國兵圍臨菑數重,無從入。
三國将劫與路中大夫盟,曰:“若反言漢已破矣,齊趣下三國②,不且見屠。
”踟中大夫既許之,至城下,望見齊王,曰:“漢已發兵百萬,使太尉周亞夫擊破吳楚,方引兵救齊,齊必堅守無下!”三國将誅路中大夫。
齊初圍急,陰與三國通謀,約未定,會聞路中大夫從漢來,喜,及大乃複勸王毋下三國。
居無何③。
漢将栾布、平陽侯等兵至齊,擊破三國兵,解齊圍。
已而複聞齊初與三國有謀④,将欲移兵伐齊。
齊孝王懼,乃飲藥自一殺。
景帝聞之,以為齊首善⑤,以迫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