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涉世家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14)商君:指商鞅。
佐之:指輔佐秦孝公。
(15)務:緻力,從事。
(16)連衡:即“連橫”,戰國時代與“合縱”針鋒相對的一種外交策略。
即使秦以外的六國分别西向事秦以便各個擊破的策略。
鬥諸侯:使諸侯相鬥。
(17)拱手:兩手相合,這裡形容毫不費力。
“孝公既沒①,惠文王、武王、昭王蒙故業②,因遺策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④,東割膏腴之地⑤,收要害之郡⑥。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⑦。
不一愛一珍器重寶肥饒之地⑧,以緻天下之士⑨。
合從締交⑩,相與為一(11)。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12),寬厚而一愛一人,尊賢而重士。
約從連衡(13),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衆(14)。
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轸、邵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15),吳起,孫膑、帶他、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16)。
嘗以什倍之地(17),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18)。
秦人開關而延敵(19),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20)。
秦無亡矢遺镞之費(21),而天下固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敗,争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22),追亡逐北(23),伏一屍一百萬,流血漂橹(2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①沒:同“殁”,死。
②蒙故業:承接舊業。
③因遺策:沿襲前代國君遺留下來的策略。
因:沿襲,因循。
④舉:攻取。
⑤膏腴(yú,餘)之地:指肥活的土地。
⑥收:收取。
要害之郡:指那些地勢險要,在軍事、政治上舉足輕重的地區。
⑦謀弱秦:謀劃削弱秦國的勢力。
⑧一愛一:吝惜。
⑨緻:招納。
⑩合從:即“合縱”。
戰國時代與“連橫”針鋒相對的一種外交策略,即東方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從,同“縱”。
(11)相與為一:互相結盟,成為一體。
(12)知:同“智”。
(13)約從連橫:意思是相約合縱,拆散秦國的連橫。
(14)兼:聚合。
宋、衛、中山:戰國時的三個小諸侯國,秦統一前,已分别為其他諸侯國所滅。
(15)通其意:溝通他們的意見。
(16)制其兵:統率他們的軍隊。
(17)什倍:十倍。
(18)仰關:指攻打函谷關。
仰,亦作“卬”。
(19)延:引進。
(20)九國:指上文所說的齊、楚、燕、韓、趙、魏、宋、衛、中山。
遁逃:逃跑。
(21)镞(zú,族):箭頭。
(22)制其弊:利用諸侯的弱點。
(23)追亡逐北:追擊失敗逃亡的敵人。
北,打了敗仗往回跑。
(24)橹(lǔ,魯):盾牌。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①,享國之日淺②,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③,振長策而禦宇内④,吞二周而亡諸侯⑤,履至尊而制****⑥,執敲樸以鞭笞天下⑦,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⑧,以為桂林,象郡⑨,百越之君俛首系頸⑩,委命下吏(11)。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12),卻匈奴七百餘裡(1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14),士亦不敢貫弓而抱怨(15)。
于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16),以愚黔首(17)。
堕名城(18),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鍉(19),鑄以為金人十二(20),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21),因河為池(22),據億丈之城(23),臨不測之谿以為固(24)。
良将勁一弩一(25),守要害之處,信臣一精一卒(26),陳利兵而誰何(27)。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28),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29)。
①施(yì,義):延續。
②享國:指國君在位三年。
淺:時間不長。
③奮:發揚。
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
餘烈:遺留下來的功業。
④這句的意思是,揮動長鞭來駕禦天下。
比喻秦始皇用武力來征服各國。
⑤二周:東周和西周,為周赧(nǎn,上聲“南”)王分封的兩個小一柄一。
西周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被滅,東周于莊襄王元年(前249)被滅。
并吞二周實際都在秦始皇執政之前。
亡諸侯: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
⑥履:踏,登。
至尊:指帝位。
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稱“始皇帝”。
****:指天地四方,即天下。
⑦敲樸:木杖一類的刑具。
短的叫“敲”,長的叫“樸”。
鞭笞:鞭打。
⑧百越:也稱“百粵”。
⑨以為:即“以之為”。
⑩俛(fǔ,府)首:低頭聽命。
俛:同“俯”。
系頸:頸上系繩。
(11)委命下吏: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秦國的下級官吏。
委,交付。
(12)藩籬:籬笆。
這裡引申為“屏障”的意思。
(13)卻:打退。
(14)牧馬:放牧馬匹。
這裡比喻侵掠或騷擾。
(15)貫(wān,彎)弓:拉滿弓。
貫,通“彎”。
(16)燔百家之言:指焚書。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民間所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著作。
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燔,焚燒。
(17)黔首:秦始皇稱帝後規定對百姓的稱呼。
(18)堕(huī,灰):毀壞。
(19)銷:把金屬熔化。
鋒鍉(dí,敵)泛指兵器。
鋒,刀刃。
鍉,箭頭。
(20)金人:銅人。
古代以銅制作兵器。
秦始皇曾下令收集全國的兵器運到鹹陽,鑄成鐘鐻和十二個銅人,放在宮中,以防止人民的反抗。
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21)踐:踏;登。
這裡是“憑借”的意思。
華:指華山,在今陝西華陰縣。
(22)因:依據。
河:黃河。
池:護城河。
(23)億丈之城:指華山。
(24)不測之谿:指黃河。
谿同“溪”。
(25)勁一弩一:強勁的弓。
一弩一,一種利用機械力量發射箭的弓。
(26)信臣:可靠的臣子。
一精一卒:一精一幹的士兵。
(27)陳利兵:擺列着鋒利的武器。
意謂戒備森嚴。
誰何:即誰,這裡指盤問行人是誰。
(28)金城:形容城牆堅固。
(29)萬世之業:意思是傳之萬代的家天下。
秦始皇曾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萬世,傳之無窮。
”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始皇既沒,餘威振于殊俗①。
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②,甿隸之人③,而遷徙之徒也④。
材能不及中人⑤,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
蹑足行伍之間⑥,俛仰阡陌之中⑦,率罷散之卒⑧,将數百之衆,轉而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⑨,天下雲會響應⑩,赢糧而景從(11),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2)。
①殊俗:風俗不同的地方,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
②甕牖繩樞:形容房子簡陋,極言陳涉出身貧寒。
甕牖,用破甕做窗戶。
繩樞,用繩子拴門軸。
③甿(méng,萌)隸,指出身微賤。
甿,同“氓(méng,萌)”耕田的農夫。
隸,隸卒。
遷徙之徒:指被征發服役的人。
⑤材能:即“才能”。
中人:一般人。
蹑足:置身。
行伍:指軍隊。
⑦阡陌:田間小路。
南北的叫阡,東西的叫陌。
這裡泛指田野。
⑧罷(pí,皮):通“疲”,疲困。
⑨揭:舉。
⑩雲會響應:像風雲那樣彙集起來,像回音那樣應聲而起。
(11)赢糧:擔着糧食。
赢,擔負。
景(yǐng,影)同“影”,影子。
(12)山東:指崤山以東,即原六國之地。
“且天下非小弱也①;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②。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③;?耰棘矜④,非铦于句戟長铩也⑤;适戍之衆⑥,非俦于九國之師也⑦;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⑧,非及鄉時之士也⑨。
然而成敗異變⑩,功業相反也。
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長(11),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12)。
然而秦以區區之地(13),緻萬乘之權,抑八州而朝同列(14),百有餘年矣(15)。
然後以****為家,殽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堕(16),身死人手(17),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18),而攻守勢之異也(19)。
” ①且:再說。
②自若:跟過去一樣。
③非尊于:并不比……更尊貴。
④?:即“鋤”。
耰:無齒的耙。
棘:同“戟”。
矜:戟的一柄一。
⑤铦:鋒利。
铩:長矛。
⑥适(zhé,折)同“谪”。
⑦俦:同類。
⑧道:辦法。
⑨鄉:同“向”。
⑩成敗異變:成功失敗,大不相同。
(11)度(duó,奪)長絜大:量量長短,比比大小。
度、絜,均指測量。
(12)同年而語:猶同日而語。
相提并論的意思。
(13)區區:小的樣子。
(14)抑:控制。
八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據雍州,其他六國據八州。
朝同列:使從前與秦同列的諸侯來朝拜他。
(15)百有餘年: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強盛至秦始皇統一中國,有一百三十多年。
(16)一夫:一人,指陳涉。
作難:發難,指陳涉起義。
七廟:古代帝王的宗廟,奉祀七代祖先。
(17)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
(18)仁義不施:不實行仁義的政策。
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沒有順應形勢的需要推行仁政,而繼續用暴力來統治人民。
(19)這句的意思是,秦始皇吞并六國時,處于攻勢,不用暴力無法奪取勝利。
但天下統一後,形勢就不同了,人民希望過安定生活,要随形勢的變化推行仁政。
佐之:指輔佐秦孝公。
(15)務:緻力,從事。
(16)連衡:即“連橫”,戰國時代與“合縱”針鋒相對的一種外交策略。
即使秦以外的六國分别西向事秦以便各個擊破的策略。
鬥諸侯:使諸侯相鬥。
(17)拱手:兩手相合,這裡形容毫不費力。
“孝公既沒①,惠文王、武王、昭王蒙故業②,因遺策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④,東割膏腴之地⑤,收要害之郡⑥。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⑦。
不一愛一珍器重寶肥饒之地⑧,以緻天下之士⑨。
合從締交⑩,相與為一(11)。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12),寬厚而一愛一人,尊賢而重士。
約從連衡(13),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衆(14)。
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轸、邵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15),吳起,孫膑、帶他、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16)。
嘗以什倍之地(17),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18)。
秦人開關而延敵(19),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20)。
秦無亡矢遺镞之費(21),而天下固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敗,争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22),追亡逐北(23),伏一屍一百萬,流血漂橹(2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①沒:同“殁”,死。
②蒙故業:承接舊業。
③因遺策:沿襲前代國君遺留下來的策略。
因:沿襲,因循。
④舉:攻取。
⑤膏腴(yú,餘)之地:指肥活的土地。
⑥收:收取。
要害之郡:指那些地勢險要,在軍事、政治上舉足輕重的地區。
⑦謀弱秦:謀劃削弱秦國的勢力。
⑧一愛一:吝惜。
⑨緻:招納。
⑩合從:即“合縱”。
戰國時代與“連橫”針鋒相對的一種外交策略,即東方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從,同“縱”。
(11)相與為一:互相結盟,成為一體。
(12)知:同“智”。
(13)約從連橫:意思是相約合縱,拆散秦國的連橫。
(14)兼:聚合。
宋、衛、中山:戰國時的三個小諸侯國,秦統一前,已分别為其他諸侯國所滅。
(15)通其意:溝通他們的意見。
(16)制其兵:統率他們的軍隊。
(17)什倍:十倍。
(18)仰關:指攻打函谷關。
仰,亦作“卬”。
(19)延:引進。
(20)九國:指上文所說的齊、楚、燕、韓、趙、魏、宋、衛、中山。
遁逃:逃跑。
(21)镞(zú,族):箭頭。
(22)制其弊:利用諸侯的弱點。
(23)追亡逐北:追擊失敗逃亡的敵人。
北,打了敗仗往回跑。
(24)橹(lǔ,魯):盾牌。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①,享國之日淺②,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③,振長策而禦宇内④,吞二周而亡諸侯⑤,履至尊而制****⑥,執敲樸以鞭笞天下⑦,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⑧,以為桂林,象郡⑨,百越之君俛首系頸⑩,委命下吏(11)。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12),卻匈奴七百餘裡(1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14),士亦不敢貫弓而抱怨(15)。
于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16),以愚黔首(17)。
堕名城(18),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鍉(19),鑄以為金人十二(20),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21),因河為池(22),據億丈之城(23),臨不測之谿以為固(24)。
良将勁一弩一(25),守要害之處,信臣一精一卒(26),陳利兵而誰何(27)。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28),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29)。
①施(yì,義):延續。
②享國:指國君在位三年。
淺:時間不長。
③奮:發揚。
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
餘烈:遺留下來的功業。
④這句的意思是,揮動長鞭來駕禦天下。
比喻秦始皇用武力來征服各國。
⑤二周:東周和西周,為周赧(nǎn,上聲“南”)王分封的兩個小一柄一。
西周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被滅,東周于莊襄王元年(前249)被滅。
并吞二周實際都在秦始皇執政之前。
亡諸侯: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
⑥履:踏,登。
至尊:指帝位。
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稱“始皇帝”。
****:指天地四方,即天下。
⑦敲樸:木杖一類的刑具。
短的叫“敲”,長的叫“樸”。
鞭笞:鞭打。
⑧百越:也稱“百粵”。
⑨以為:即“以之為”。
⑩俛(fǔ,府)首:低頭聽命。
俛:同“俯”。
系頸:頸上系繩。
(11)委命下吏: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秦國的下級官吏。
委,交付。
(12)藩籬:籬笆。
這裡引申為“屏障”的意思。
(13)卻:打退。
(14)牧馬:放牧馬匹。
這裡比喻侵掠或騷擾。
(15)貫(wān,彎)弓:拉滿弓。
貫,通“彎”。
(16)燔百家之言:指焚書。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民間所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著作。
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燔,焚燒。
(17)黔首:秦始皇稱帝後規定對百姓的稱呼。
(18)堕(huī,灰):毀壞。
(19)銷:把金屬熔化。
鋒鍉(dí,敵)泛指兵器。
鋒,刀刃。
鍉,箭頭。
(20)金人:銅人。
古代以銅制作兵器。
秦始皇曾下令收集全國的兵器運到鹹陽,鑄成鐘鐻和十二個銅人,放在宮中,以防止人民的反抗。
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21)踐:踏;登。
這裡是“憑借”的意思。
華:指華山,在今陝西華陰縣。
(22)因:依據。
河:黃河。
池:護城河。
(23)億丈之城:指華山。
(24)不測之谿:指黃河。
谿同“溪”。
(25)勁一弩一:強勁的弓。
一弩一,一種利用機械力量發射箭的弓。
(26)信臣:可靠的臣子。
一精一卒:一精一幹的士兵。
(27)陳利兵:擺列着鋒利的武器。
意謂戒備森嚴。
誰何:即誰,這裡指盤問行人是誰。
(28)金城:形容城牆堅固。
(29)萬世之業:意思是傳之萬代的家天下。
秦始皇曾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萬世,傳之無窮。
”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始皇既沒,餘威振于殊俗①。
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②,甿隸之人③,而遷徙之徒也④。
材能不及中人⑤,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
蹑足行伍之間⑥,俛仰阡陌之中⑦,率罷散之卒⑧,将數百之衆,轉而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⑨,天下雲會響應⑩,赢糧而景從(11),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2)。
①殊俗:風俗不同的地方,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
②甕牖繩樞:形容房子簡陋,極言陳涉出身貧寒。
甕牖,用破甕做窗戶。
繩樞,用繩子拴門軸。
③甿(méng,萌)隸,指出身微賤。
甿,同“氓(méng,萌)”耕田的農夫。
隸,隸卒。
遷徙之徒:指被征發服役的人。
⑤材能:即“才能”。
中人:一般人。
蹑足:置身。
行伍:指軍隊。
⑦阡陌:田間小路。
南北的叫阡,東西的叫陌。
這裡泛指田野。
⑧罷(pí,皮):通“疲”,疲困。
⑨揭:舉。
⑩雲會響應:像風雲那樣彙集起來,像回音那樣應聲而起。
(11)赢糧:擔着糧食。
赢,擔負。
景(yǐng,影)同“影”,影子。
(12)山東:指崤山以東,即原六國之地。
“且天下非小弱也①;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②。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③;?耰棘矜④,非铦于句戟長铩也⑤;适戍之衆⑥,非俦于九國之師也⑦;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⑧,非及鄉時之士也⑨。
然而成敗異變⑩,功業相反也。
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長(11),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12)。
然而秦以區區之地(13),緻萬乘之權,抑八州而朝同列(14),百有餘年矣(15)。
然後以****為家,殽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堕(16),身死人手(17),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18),而攻守勢之異也(19)。
” ①且:再說。
②自若:跟過去一樣。
③非尊于:并不比……更尊貴。
④?:即“鋤”。
耰:無齒的耙。
棘:同“戟”。
矜:戟的一柄一。
⑤铦:鋒利。
铩:長矛。
⑥适(zhé,折)同“谪”。
⑦俦:同類。
⑧道:辦法。
⑨鄉:同“向”。
⑩成敗異變:成功失敗,大不相同。
(11)度(duó,奪)長絜大:量量長短,比比大小。
度、絜,均指測量。
(12)同年而語:猶同日而語。
相提并論的意思。
(13)區區:小的樣子。
(14)抑:控制。
八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據雍州,其他六國據八州。
朝同列:使從前與秦同列的諸侯來朝拜他。
(15)百有餘年: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強盛至秦始皇統一中國,有一百三十多年。
(16)一夫:一人,指陳涉。
作難:發難,指陳涉起義。
七廟:古代帝王的宗廟,奉祀七代祖先。
(17)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
(18)仁義不施:不實行仁義的政策。
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沒有順應形勢的需要推行仁政,而繼續用暴力來統治人民。
(19)這句的意思是,秦始皇吞并六國時,處于攻勢,不用暴力無法奪取勝利。
但天下統一後,形勢就不同了,人民希望過安定生活,要随形勢的變化推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