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無有。
”“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③?”曰:“無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④?”曰:“無有。
”“且楚之祖封于周,号為子男五十裡⑤。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⑥,明周、召之業⑦,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裡乎⑧!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裡之君率王天下。
今孔丘得據土壤⑨,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
”昭王乃止。
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①書社:《索隐》雲:“古者二十五家為裡,裡則各立社,則書社者,書其社之人名于籍。
”也就是把裡社的人名登記戶籍。
這裡指有戶籍登記的地方。
②使使諸侯:派往諸侯國的使臣。
③将率:即将帥。
率,同“帥”。
④官尹:官府中各部門的長官。
⑤周初分封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中子、男封地各為五十裡。
⑥三、五之法: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
⑦周指周公旦。
指召公奭。
⑧世世堂堂:這裡即世世代代的意思。
⑨土壤:土地。
這裡指封地。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①,曰:“鳳兮鳳兮②,何德之衰③!往者不可谏兮④,來者猶可追也!已而已而⑤,今之從政者殆而⑥!”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去,弗得與之言。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衛。
是歲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魯哀公六年也。
①歌而過孔子:唱着歌兒從孔子旁邊走過。
②鳳:鳳凰。
此暗喻孔子。
③何德之衰:即“德何衰”,指孔子不得意,周遊列國,不被任用。
④谏:挽回。
⑤已而:算了吧!已,止。
⑥殆:危險。
其明年,吳與魯會缯,征百牢①。
太宰嚭召季康子。
康子使子貢往,然後得已。
孔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②。
”是時,衛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諸侯數以為讓③。
而孔子弟子多仕于衛,衛欲得孔子為政,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④,子将奚先⑤?”孔子曰:“必也正名乎⑥!”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⑧!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昌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⑨,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⑩。
夫君子為之必可名(11),言之必可行。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12)。
” ①百牢:“牢”指祭祀用的牲畜,牛羊豬。
按周,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
吳征百牢,是不懂禮的緣故。
②魯是周公之後,衛是康叔之後,周公與康叔是兄弟,所以魯、衛是兄弟之國。
另外,當時魯、衛兩國都政治fu敗,政局動蕩不安,好像是難兄難弟。
③讓:責備。
④子:指孔子。
⑤奚:何,什麼。
⑥正名:指辨正名稱、名分。
⑦迂:迂闊。
⑧野:指魯莽。
⑨中符合,正對上。
⑩錯:通“措”。
(11)可:符合。
(12)苟:苟且随便。
其明年,冉有為季氏将師,與齊戰于郎①,克之。
季康子曰:“子之于軍旅②,學之乎?一性一之乎③?”冉有曰:“學之于孔子。
”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對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④,質諸鬼神而無憾⑤。
求之至于此道,雖累千社⑥,夫子不利也。
”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對曰:“欲召之,則毋以小人固之⑦,則可矣。
”而衛孔文子将攻太叔,問策于仲尼。
仲尼辭不知,退而命載而行,曰:“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⑧?”文子固止。
會季康子逐公華,公賓、公林⑨,以币迎孔子⑩,孔子歸魯。
①從“于是孔子自楚反乎衛”段所記年“魯哀公六年”往後推,這裡的“其明年”指魯公八年,但是年齊魯無戰事。
“冉有為季氏将師,與齊戰于郎”,在魯哀公十一年。
見《左傳》。
②軍旅:此指指揮作戰。
③一性一:天生的。
④播:傳揚、公布。
⑤質:對質。
⑥累:累計得到。
社:二十五家為一社。
⑦固:阻礙。
⑧這裡是孔子用鳥來比喻自已,用木比喻所到的國家。
⑨逐:據(日)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說,“逐”當作“使”。
⑩币:古人用作禮物贈送的紡織品。
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①。
魯哀公問政,地曰:“政在選臣。
”秀康子問政,曰:“舉直錯諸枉,②則枉者直③。
”康子患盜④,孔子曰:“苟子之不欲⑤,雖之不竊⑥。
”然魯終不能用孔,孔子亦不求仕。
①凡:總共。
②舉直錯諸枉:舉用正直的人,廢置邪曲的人。
錯,通“措”,置。
枉,邪曲。
③枉者直:邪曲的人變為正直的人。
④患:憂慮。
⑤苟:如果。
欲:貪欲。
⑥賞之不竊:給獎賞也不去偷。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①,《詩》、《書》缺。
追迹三代之禮②,序《書傳》③,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缪④,編次其事。
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⑤。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⑥。
足,則吾能征之矣。
”觀殷、夏所損益⑦,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⑧。
周監二代⑨,郁郁乎文哉⑩。
吾從周(11)。
”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①微:衰微。
廢:壞。
②三代:指夏、商、西周。
③《書傳》:即《尚書》之傳。
④缪:通“穆”。
⑤杞:西周初年分封的一個諸侯國。
⑥宋:指宋國。
⑦損:減少。
益:增加。
⑧:文:指文采。
質:指質樸。
⑨周監二代: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在借鑒了夏、商二代禮樂制度長處的基礎上制定的。
監,通“鑒”,借鑒。
⑩郁郁:豐富多彩。
(11)從:遵行。
孔子語魯大師①:“樂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②,縱之純如③,皦如④,繹如也⑤,以成。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⑥,《雅》、《頌》各得其所⑦。
” ①大(tài,太)同“太”。
②翕(xì,戲)如:配合一緻。
③縱:放開。
純如:和諧。
④皦(jiǎo,皎)如:清晰。
⑤繹如:連續不斷。
⑥樂正:即“正樂”,整理那些錯亂的樂曲。
⑦《雅》:《詩經》的一部分,包一皮一皮括《大雅》和《小雅》。
《頌》:《詩經》的一部分,包一皮一皮括《周頌》、《魯頌》和《商頌》。
古者《詩》三千餘篇①,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②,始于衽席③,故曰:“《關睢》之亂以為《風》始④,《鹿鳴》為《小雅》始⑤,《文王》為《大雅》始⑥,《清廟》為《頌》始⑦”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⑧,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⑨。
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⑩。
①司馬遷關于古代有《詩》三千餘篇的說法缺乏根據,目前不少學者對此持懷疑态度。
②幽:指周幽王。
厲:指周厲王。
③衽席:本是一床一席,這裡指男一女情一愛一。
④《關睢》:《國風》的第一篇,所以說“《風》之始”。
這是一篇有關男一女一愛一情的詩歌。
亂:音樂的尾聲。
《風》:即《國風》,《詩經》的一部分,共有十五《國風》。
⑤《鹿鳴》:是《小雅》中的第一篇,為貴族宴會詩。
⑥《文王》:《大雅》中的第一篇,為歌頌周文王的詩歌。
⑦《清廟》:是《頌》中的第一篇,為周王祭祀祖先的樂歌。
⑧三百五篇;《詩經》的總篇數。
⑨《韶》:舜樂名。
《武》:也作《大武》,西周樂曲名。
⑩六藝:為《詩》、《書》、《易》、《禮》、《樂》和《春秋》六種經籍的總稱。
孔子晚而喜《易》①,序《彖》、《系》、《象》、《說卦》、《文言》②。
讀《易》,韋編三絕③。
曰:“假我數年④,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⑤。
” ①《易》:《易經》,又稱《周易》,我國古代用于占蔔的書。
全書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由卦、爻兩種符号和卦辭、爻辭兩種文字組成。
②《周易》中的卦辭和爻辭,文字簡略,但隐晦難懂。
故後人對其進行了解說,這些解說的文字稱為《易傳》,共十篇,故也稱《十翼》,這就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說卦》、《雜卦》。
《彖》:即《彖辭》、《易傳》中說明各卦基本觀念的篇名。
《系》,即《系辭》,《易傳》中總論全部《易》理的篇名。
《象》,即《象辭》,《易傳》中解釋爻辭語句的篇名。
《說卦》,是《易傳》中解釋八卦一性一質和象征的篇名。
《文言》,《易傳》中解釋《乾》、《坤》兩卦卦辭的篇名。
③這句意在說明孔子讀《易》勤而刻苦。
韋,熟牛皮條。
古代書籍是寫在竹木簡上,用熟牛皮條穿起來的。
三絕,多次斷開。
三,并非确數,其言多也。
④假:借。
這裡是給與的意思。
⑤彬彬:文質兼備,兼通文辭和義理。
孔子以《詩》、《書》、《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①。
如顔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衆。
①六藝:指禮、樂、射、禦、數、術,為孔子教授弟子的内容。
孔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絕四⑤:毋意⑥,毋必⑦,毋固⑧,毋我⑨。
所慎:齊⑩,戰(11),疾(12)。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13)。
不憤不啟(14)。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15)。
則弗複也(16)。
其于鄉一黨一(17),恂恂似不能言者(18)。
其于宗廟朝廷,辯辯言(19),唯謹爾(20)。
朝,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21);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22)。
①文:文獻。
泛指學問。
②行:實踐:行一事。
③忠:忠恕。
④信:信義。
⑤絕:杜絕。
⑥意:揣測。
⑦必:武斷肯定。
⑧固:固執。
⑨我:指自以為是。
⑩齊:同“齋”,齋戒。
(11)戰:戰争。
(12)疾:疾病(13)這句的意思是說,孔子很少談及的是利益,如果談到,就與命運和仁德連系起來。
(14)這句的意思是說,孔子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難,煩悶發急的時候,不去啟發開導他。
憤,煩悶發急。
(15)這句的意思是說,舉出一個道理,不能觸類旁通地推演出相似的道理。
隅,方角。
這裡可釋為一個道理或一個方面。
(16)弗複:不再重複。
(17)鄉一黨一:鄉裡。
(18)恂:(xún,旬)恂:謙恭的樣子。
(19)辯辯:能言善辯。
(20)唯謹:指态度謹慎小心。
爾:罷了。
(21)訚(yín,銀)訚如:和悅而能直言的樣子。
(22)侃侃:和樂的樣子。
入公門①鞠躬如也②;趨進,翼如也③。
君召使傧④,色勃如也⑤。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⑥。
魚餒⑦,肉敗⑧,割不正⑨,不食。
席不正,不坐。
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是日哭,則不歌。
見齊衰、瞽者⑩,雖童子必變。
(11)。
①公門:國君的宮門。
②鞠躬:恭敬的樣子。
③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或徑釋為“快走”。
翼:謹慎的樣子。
④傧:迎接賓客。
⑤色勃:臉色莊重認真。
⑥俟(sì,四)等待。
⑦餒:魚腐爛。
⑧敗:壞。
⑨正:指按一的方法、規矩切割。
⑩齊(zī,資)衰(cuī,催):古代用粗麻布做成的一種喪服。
服期以死了什麼人來決定,如齊衰三年、齊衰一年、齊衰五日、齊衰三日等。
衰,通“缞”。
⑩瞽者:瞎子。
(11)變:指改變臉色表示同情。
“三人行,必得我師①。
”“德之不修②,學之不講③,聞義不能徙④,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使人歌,善,則使複之,然後和之。
子不語:怪⑤,力⑥,亂⑦,神⑧。
①《論語》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修:修明。
③講:講求。
④義:指道理。
徙:指前往學習。
⑤怪:怪異。
⑥力:暴力。
⑦亂:叛亂。
⑧神:鬼神。
子貢曰:“夫子文章①,可得聞也。
夫子言天道與一性一命,弗可得聞也已。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②,鑽之彌堅③。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④,博我以文⑤,約我以禮⑥,欲罷不能。
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⑦。
雖欲從之,蔑由也已⑧。
”達巷一黨一人(童子)曰⑨:“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⑩。
”子聞之曰:“我何執(11)?執禦乎(12)?執射乎?我執禦矣。
”牢曰:“子雲:‘不試(13),故藝(14)’。
” ①文章:文獻知識淵博。
章,明顯。
②彌:愈。
③彌堅:謂不可窮盡。
④循循:有條理有步驟地進行。
⑤博我以文:用典籍文章來豐富我的知識。
⑥約:約束,規範。
⑦卓爾:高超,特出。
⑧蔑:不能。
⑨達巷一黨一人:達巷這個地方的人。
一黨一,古時以五百家為一一黨一。
達為一黨一名。
⑩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博學多才卻不專一名家。
(11)執:掌握。
(12)禦:駕車。
(13)試:指被世所用。
(14)藝:技藝。
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
波孫氏車子?商獲獸①,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
”取之。
曰:“河不出圖②,雒不出書③,吾已矣夫!”顔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④!”喟然歎曰:“:“莫知我夫!”子貢曰:“何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⑤,下學而上達⑥,知我者其天乎!” ①車子:駕車的人,其人名?商。
②河不出圖:《易·系辭》說:“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
”傳說有龍馬從黃河出,背負河圖。
河,黃河。
圖,傳說中的八卦圖。
③雒不出書:傳說古代有靈龜背負雒書從雒水中浮出。
雒,同“洛”,洛水。
④吾道窮矣:麟在古代被視為祥瑞之獸,孔子見麟死,以為是自己的死亡之兆,所以哀歎他的政治主張不可能實現了。
⑤尤:責備,怪罪。
⑥下學而上達:《集解》引孔安國解釋說:“下學人事,上達天命。
”達天命,即通天道、天理的意思。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乎?”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謂“虞中、夷逸隐居放言①行中清②,廢中權③。
”“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④。
” ①放言:《集解》解釋說:“放,置也。
置不複言世務也。
”②行:行為。
中(zhong,仲)清:合乎純潔清高。
③廢:自我廢棄,不追求功名利祿。
中權:合乎權變之道。
④這句意思是說,孔子既不降志辱身以求進取,也不隐居放言以避世。
子曰:“弗乎弗乎①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②。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③,上至隐公④,下訖哀公十四年⑤,十二公⑥。
據魯⑦,親周⑧,故殷⑨,運之三代⑩。
約其文辭而指博(11)。
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12);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13),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14):推此類以繩當世(15)。
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而開之。
《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①弗乎:猶言“不行”。
②病:擔憂。
沒世:指死亡。
稱:贊許。
③因:依據。
史記:指當時的史籍。
④隐公:指隐公元年(前722)⑤訖:止。
⑥十二公:指魯國的十二個國君。
即隐公、桓公、莊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⑦據魯:以魯國為中心記述。
⑧親周:指奉周王室為正統。
故殷:把殷朝的舊制作借鑒。
故:古,引申有借鑒之意。
⑩三代:指夏、商、周。
(11)約:簡約。
指:同“旨”,宗旨,内容。
(12)貶之曰“子”:吳、楚兩國受封時都是子爵,但兩國都自稱為王,與周天子平列。
在《春秋》中,仍稱他們為“子”,以示對他們的貶削和對周王的尊崇。
(13)踐土之會: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晉文公召集周天子與諸侯在踐土會盟,确立了霸主地位。
(14)狩:巡狩,即帝王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
(15)繩:這裡是衡、糾正之意。
孔子在位聽訟①,文辭有可與人共者②,弗獨有也③。
至于為《春秋》,筆則筆④,削則削⑤,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⑥。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⑦。
” ①聽訟:審理訴訟案件。
②可與人共:可以與人商量斟酌。
③獨:獨自決斷。
④筆則筆:應該寫的一定寫上去。
⑤削則削:應該删掉的一定删掉。
⑥贊一辭:指幫助潤改或增加一個詞。
⑦罪:責備,怪罪。
明歲,子路死于衛。
孔子病,子貢請見。
孔子方負杖逍遙于門①,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歎,歌曰:“太山壞乎②!梁柱摧乎!哲人萎乎③!”因以涕下④。
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⑤。
夏人殡于東階,周人于西階,殷人兩柱間。
昨暮予夢奠兩柱之間⑥,予始殷人也。
”後七日卒。
①方:正。
負杖:拄着拐杖。
逍遙:悠閑自在。
②太山:即泰山。
太同“泰”。
③哲人:這裡指孔子自己。
萎:枯槁。
這裡指人的死亡。
④涕:眼淚。
⑤宗予:尊奉我的主張。
予,我。
⑥坐奠:坐着受人祭奠。
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卒①。
哀公诔之曰②:“旻天不吊③,不慭遺一老④,俾屏餘一人以在位⑤,茕茕餘在疚⑥。
嗚呼哀哉!尼父⑦,毋自律⑧!”子貢:“君其不沒于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⑨,名失則愆⑩。
失志為昏,失所為愆。
’生不能用,死而之,非禮也。
稱‘餘一人’(11),非名也。
” ①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②诔:一種用于哀的文體。
③旻天:天。
吊:善。
④慭(yìn,印):願:遺:留下。
一老:一位老人,指孔子。
⑤俾:使。
屏:扔下。
⑥茕(qióng,窮)茕:狐獨無依的樣子。
⑦尼父:對孔子的尊稱。
⑧毋自律:《集解》引王肅曰:“律,法也。
言毋以自為法也。
”意思是說,沒有可以作為自己學習的楷模了。
毋,通“無”。
⑩愆(qiān,千):過失錯誤。
(11)一人:即寡人,隻有天子才能這樣自謂,諸侯不得用此,所以子貢謂魯哀公稱“餘一人”不合名分。
孔子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①。
三年心喪畢②,相訣而去③,則哭,各複盡哀;或複留。
唯子贛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後去。
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④,因命曰孔裡。
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于孔子冢⑤。
孔子冢大一頃。
故所居堂弟子内⑥,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⑦,至于漢二百餘年不絕⑧。
高皇帝過魯⑨,以太祠焉⑩。
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後從政(11)。
①服:指服喪。
②心喪:在心中悼念,不穿喪服。
③訣:告别。
④百有餘室:一百多家。
室,家。
⑤講禮:講習禮儀。
鄉飲:鄉學結業的儀式。
⑥故所居堂:孔子原來居住的堂屋,即故居。
弟子内:弟子們所居住的房室。
内,内室。
⑦冠:帽子。
⑧絕:廢棄。
⑨高皇帝:指漢高祖劉邦。
⑩太牢:牛羊豬三牲俱備的祭祀。
(11)谒:祭拜。
孔子生鯉①,字伯魚。
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
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
嘗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②。
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
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
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
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
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嘗為魏相。
①據《孔子家語》說:“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之女,一歲而生伯魚。
伯魚之生,魯昭公使人遺之鯉魚。
夫子榮君之賜,因以名其子也。
”②《中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儒家經典之一。
南宋以後将與《禮記》中的另一篇《大學》,以及《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稱“四書”。
在儒家看來,“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準。
子慎生鲋,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①,死于陳下。
鲋弟子襄,年五十七。
嘗為都惠皇帝博士,遷為長沙守②。
長九尺六寸。
子襄生忠,年五十七。
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
安國為今皇帝博士③,至臨淮太守,蚤卒④。
安國生卬生卬。
①陳王涉:即陳涉。
②遷:升官。
③今皇帝:指漢武帝劉徹。
④蚤:通“早”。
太史公曰:《詩》有之①:“高山仰止②,景行行止③。
”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适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④,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⑤。
天下君王至于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孔子布衣⑥,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自天子王仡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⑦,可謂至聖矣! ①以下兩句詩,見《詩經·小雅·車轄(xiá,匣)》。
②仰止:敬仰。
③景行:大道。
④以時:按時。
⑤祗:敬。
⑥布衣:平民。
⑦折中:這裡是判斷的意思。
”“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③?”曰:“無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④?”曰:“無有。
”“且楚之祖封于周,号為子男五十裡⑤。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⑥,明周、召之業⑦,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裡乎⑧!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裡之君率王天下。
今孔丘得據土壤⑨,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
”昭王乃止。
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①書社:《索隐》雲:“古者二十五家為裡,裡則各立社,則書社者,書其社之人名于籍。
”也就是把裡社的人名登記戶籍。
這裡指有戶籍登記的地方。
②使使諸侯:派往諸侯國的使臣。
③将率:即将帥。
率,同“帥”。
④官尹:官府中各部門的長官。
⑤周初分封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中子、男封地各為五十裡。
⑥三、五之法: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
⑦周指周公旦。
指召公奭。
⑧世世堂堂:這裡即世世代代的意思。
⑨土壤:土地。
這裡指封地。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①,曰:“鳳兮鳳兮②,何德之衰③!往者不可谏兮④,來者猶可追也!已而已而⑤,今之從政者殆而⑥!”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去,弗得與之言。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衛。
是歲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魯哀公六年也。
①歌而過孔子:唱着歌兒從孔子旁邊走過。
②鳳:鳳凰。
此暗喻孔子。
③何德之衰:即“德何衰”,指孔子不得意,周遊列國,不被任用。
④谏:挽回。
⑤已而:算了吧!已,止。
⑥殆:危險。
其明年,吳與魯會缯,征百牢①。
太宰嚭召季康子。
康子使子貢往,然後得已。
孔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②。
”是時,衛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諸侯數以為讓③。
而孔子弟子多仕于衛,衛欲得孔子為政,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④,子将奚先⑤?”孔子曰:“必也正名乎⑥!”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⑧!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昌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⑨,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⑩。
夫君子為之必可名(11),言之必可行。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12)。
” ①百牢:“牢”指祭祀用的牲畜,牛羊豬。
按周,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
吳征百牢,是不懂禮的緣故。
②魯是周公之後,衛是康叔之後,周公與康叔是兄弟,所以魯、衛是兄弟之國。
另外,當時魯、衛兩國都政治fu敗,政局動蕩不安,好像是難兄難弟。
③讓:責備。
④子:指孔子。
⑤奚:何,什麼。
⑥正名:指辨正名稱、名分。
⑦迂:迂闊。
⑧野:指魯莽。
⑨中符合,正對上。
⑩錯:通“措”。
(11)可:符合。
(12)苟:苟且随便。
其明年,冉有為季氏将師,與齊戰于郎①,克之。
季康子曰:“子之于軍旅②,學之乎?一性一之乎③?”冉有曰:“學之于孔子。
”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對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④,質諸鬼神而無憾⑤。
求之至于此道,雖累千社⑥,夫子不利也。
”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對曰:“欲召之,則毋以小人固之⑦,則可矣。
”而衛孔文子将攻太叔,問策于仲尼。
仲尼辭不知,退而命載而行,曰:“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⑧?”文子固止。
會季康子逐公華,公賓、公林⑨,以币迎孔子⑩,孔子歸魯。
①從“于是孔子自楚反乎衛”段所記年“魯哀公六年”往後推,這裡的“其明年”指魯公八年,但是年齊魯無戰事。
“冉有為季氏将師,與齊戰于郎”,在魯哀公十一年。
見《左傳》。
②軍旅:此指指揮作戰。
③一性一:天生的。
④播:傳揚、公布。
⑤質:對質。
⑥累:累計得到。
社:二十五家為一社。
⑦固:阻礙。
⑧這裡是孔子用鳥來比喻自已,用木比喻所到的國家。
⑨逐:據(日)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說,“逐”當作“使”。
⑩币:古人用作禮物贈送的紡織品。
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①。
魯哀公問政,地曰:“政在選臣。
”秀康子問政,曰:“舉直錯諸枉,②則枉者直③。
”康子患盜④,孔子曰:“苟子之不欲⑤,雖之不竊⑥。
”然魯終不能用孔,孔子亦不求仕。
①凡:總共。
②舉直錯諸枉:舉用正直的人,廢置邪曲的人。
錯,通“措”,置。
枉,邪曲。
③枉者直:邪曲的人變為正直的人。
④患:憂慮。
⑤苟:如果。
欲:貪欲。
⑥賞之不竊:給獎賞也不去偷。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①,《詩》、《書》缺。
追迹三代之禮②,序《書傳》③,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缪④,編次其事。
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⑤。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⑥。
足,則吾能征之矣。
”觀殷、夏所損益⑦,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⑧。
周監二代⑨,郁郁乎文哉⑩。
吾從周(11)。
”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①微:衰微。
廢:壞。
②三代:指夏、商、西周。
③《書傳》:即《尚書》之傳。
④缪:通“穆”。
⑤杞:西周初年分封的一個諸侯國。
⑥宋:指宋國。
⑦損:減少。
益:增加。
⑧:文:指文采。
質:指質樸。
⑨周監二代: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在借鑒了夏、商二代禮樂制度長處的基礎上制定的。
監,通“鑒”,借鑒。
⑩郁郁:豐富多彩。
(11)從:遵行。
孔子語魯大師①:“樂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②,縱之純如③,皦如④,繹如也⑤,以成。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⑥,《雅》、《頌》各得其所⑦。
” ①大(tài,太)同“太”。
②翕(xì,戲)如:配合一緻。
③縱:放開。
純如:和諧。
④皦(jiǎo,皎)如:清晰。
⑤繹如:連續不斷。
⑥樂正:即“正樂”,整理那些錯亂的樂曲。
⑦《雅》:《詩經》的一部分,包一皮一皮括《大雅》和《小雅》。
《頌》:《詩經》的一部分,包一皮一皮括《周頌》、《魯頌》和《商頌》。
古者《詩》三千餘篇①,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②,始于衽席③,故曰:“《關睢》之亂以為《風》始④,《鹿鳴》為《小雅》始⑤,《文王》為《大雅》始⑥,《清廟》為《頌》始⑦”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⑧,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⑨。
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⑩。
①司馬遷關于古代有《詩》三千餘篇的說法缺乏根據,目前不少學者對此持懷疑态度。
②幽:指周幽王。
厲:指周厲王。
③衽席:本是一床一席,這裡指男一女情一愛一。
④《關睢》:《國風》的第一篇,所以說“《風》之始”。
這是一篇有關男一女一愛一情的詩歌。
亂:音樂的尾聲。
《風》:即《國風》,《詩經》的一部分,共有十五《國風》。
⑤《鹿鳴》:是《小雅》中的第一篇,為貴族宴會詩。
⑥《文王》:《大雅》中的第一篇,為歌頌周文王的詩歌。
⑦《清廟》:是《頌》中的第一篇,為周王祭祀祖先的樂歌。
⑧三百五篇;《詩經》的總篇數。
⑨《韶》:舜樂名。
《武》:也作《大武》,西周樂曲名。
⑩六藝:為《詩》、《書》、《易》、《禮》、《樂》和《春秋》六種經籍的總稱。
孔子晚而喜《易》①,序《彖》、《系》、《象》、《說卦》、《文言》②。
讀《易》,韋編三絕③。
曰:“假我數年④,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⑤。
” ①《易》:《易經》,又稱《周易》,我國古代用于占蔔的書。
全書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由卦、爻兩種符号和卦辭、爻辭兩種文字組成。
②《周易》中的卦辭和爻辭,文字簡略,但隐晦難懂。
故後人對其進行了解說,這些解說的文字稱為《易傳》,共十篇,故也稱《十翼》,這就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說卦》、《雜卦》。
《彖》:即《彖辭》、《易傳》中說明各卦基本觀念的篇名。
《系》,即《系辭》,《易傳》中總論全部《易》理的篇名。
《象》,即《象辭》,《易傳》中解釋爻辭語句的篇名。
《說卦》,是《易傳》中解釋八卦一性一質和象征的篇名。
《文言》,《易傳》中解釋《乾》、《坤》兩卦卦辭的篇名。
③這句意在說明孔子讀《易》勤而刻苦。
韋,熟牛皮條。
古代書籍是寫在竹木簡上,用熟牛皮條穿起來的。
三絕,多次斷開。
三,并非确數,其言多也。
④假:借。
這裡是給與的意思。
⑤彬彬:文質兼備,兼通文辭和義理。
孔子以《詩》、《書》、《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①。
如顔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衆。
①六藝:指禮、樂、射、禦、數、術,為孔子教授弟子的内容。
孔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絕四⑤:毋意⑥,毋必⑦,毋固⑧,毋我⑨。
所慎:齊⑩,戰(11),疾(12)。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13)。
不憤不啟(14)。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15)。
則弗複也(16)。
其于鄉一黨一(17),恂恂似不能言者(18)。
其于宗廟朝廷,辯辯言(19),唯謹爾(20)。
朝,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21);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22)。
①文:文獻。
泛指學問。
②行:實踐:行一事。
③忠:忠恕。
④信:信義。
⑤絕:杜絕。
⑥意:揣測。
⑦必:武斷肯定。
⑧固:固執。
⑨我:指自以為是。
⑩齊:同“齋”,齋戒。
(11)戰:戰争。
(12)疾:疾病(13)這句的意思是說,孔子很少談及的是利益,如果談到,就與命運和仁德連系起來。
(14)這句的意思是說,孔子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難,煩悶發急的時候,不去啟發開導他。
憤,煩悶發急。
(15)這句的意思是說,舉出一個道理,不能觸類旁通地推演出相似的道理。
隅,方角。
這裡可釋為一個道理或一個方面。
(16)弗複:不再重複。
(17)鄉一黨一:鄉裡。
(18)恂:(xún,旬)恂:謙恭的樣子。
(19)辯辯:能言善辯。
(20)唯謹:指态度謹慎小心。
爾:罷了。
(21)訚(yín,銀)訚如:和悅而能直言的樣子。
(22)侃侃:和樂的樣子。
入公門①鞠躬如也②;趨進,翼如也③。
君召使傧④,色勃如也⑤。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⑥。
魚餒⑦,肉敗⑧,割不正⑨,不食。
席不正,不坐。
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是日哭,則不歌。
見齊衰、瞽者⑩,雖童子必變。
(11)。
①公門:國君的宮門。
②鞠躬:恭敬的樣子。
③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或徑釋為“快走”。
翼:謹慎的樣子。
④傧:迎接賓客。
⑤色勃:臉色莊重認真。
⑥俟(sì,四)等待。
⑦餒:魚腐爛。
⑧敗:壞。
⑨正:指按一的方法、規矩切割。
⑩齊(zī,資)衰(cuī,催):古代用粗麻布做成的一種喪服。
服期以死了什麼人來決定,如齊衰三年、齊衰一年、齊衰五日、齊衰三日等。
衰,通“缞”。
⑩瞽者:瞎子。
(11)變:指改變臉色表示同情。
“三人行,必得我師①。
”“德之不修②,學之不講③,聞義不能徙④,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使人歌,善,則使複之,然後和之。
子不語:怪⑤,力⑥,亂⑦,神⑧。
①《論語》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修:修明。
③講:講求。
④義:指道理。
徙:指前往學習。
⑤怪:怪異。
⑥力:暴力。
⑦亂:叛亂。
⑧神:鬼神。
子貢曰:“夫子文章①,可得聞也。
夫子言天道與一性一命,弗可得聞也已。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②,鑽之彌堅③。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④,博我以文⑤,約我以禮⑥,欲罷不能。
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⑦。
雖欲從之,蔑由也已⑧。
”達巷一黨一人(童子)曰⑨:“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⑩。
”子聞之曰:“我何執(11)?執禦乎(12)?執射乎?我執禦矣。
”牢曰:“子雲:‘不試(13),故藝(14)’。
” ①文章:文獻知識淵博。
章,明顯。
②彌:愈。
③彌堅:謂不可窮盡。
④循循:有條理有步驟地進行。
⑤博我以文:用典籍文章來豐富我的知識。
⑥約:約束,規範。
⑦卓爾:高超,特出。
⑧蔑:不能。
⑨達巷一黨一人:達巷這個地方的人。
一黨一,古時以五百家為一一黨一。
達為一黨一名。
⑩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博學多才卻不專一名家。
(11)執:掌握。
(12)禦:駕車。
(13)試:指被世所用。
(14)藝:技藝。
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
波孫氏車子?商獲獸①,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
”取之。
曰:“河不出圖②,雒不出書③,吾已矣夫!”顔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④!”喟然歎曰:“:“莫知我夫!”子貢曰:“何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⑤,下學而上達⑥,知我者其天乎!” ①車子:駕車的人,其人名?商。
②河不出圖:《易·系辭》說:“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
”傳說有龍馬從黃河出,背負河圖。
河,黃河。
圖,傳說中的八卦圖。
③雒不出書:傳說古代有靈龜背負雒書從雒水中浮出。
雒,同“洛”,洛水。
④吾道窮矣:麟在古代被視為祥瑞之獸,孔子見麟死,以為是自己的死亡之兆,所以哀歎他的政治主張不可能實現了。
⑤尤:責備,怪罪。
⑥下學而上達:《集解》引孔安國解釋說:“下學人事,上達天命。
”達天命,即通天道、天理的意思。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乎?”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謂“虞中、夷逸隐居放言①行中清②,廢中權③。
”“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④。
” ①放言:《集解》解釋說:“放,置也。
置不複言世務也。
”②行:行為。
中(zhong,仲)清:合乎純潔清高。
③廢:自我廢棄,不追求功名利祿。
中權:合乎權變之道。
④這句意思是說,孔子既不降志辱身以求進取,也不隐居放言以避世。
子曰:“弗乎弗乎①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②。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③,上至隐公④,下訖哀公十四年⑤,十二公⑥。
據魯⑦,親周⑧,故殷⑨,運之三代⑩。
約其文辭而指博(11)。
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12);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13),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14):推此類以繩當世(15)。
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而開之。
《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①弗乎:猶言“不行”。
②病:擔憂。
沒世:指死亡。
稱:贊許。
③因:依據。
史記:指當時的史籍。
④隐公:指隐公元年(前722)⑤訖:止。
⑥十二公:指魯國的十二個國君。
即隐公、桓公、莊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⑦據魯:以魯國為中心記述。
⑧親周:指奉周王室為正統。
故殷:把殷朝的舊制作借鑒。
故:古,引申有借鑒之意。
⑩三代:指夏、商、周。
(11)約:簡約。
指:同“旨”,宗旨,内容。
(12)貶之曰“子”:吳、楚兩國受封時都是子爵,但兩國都自稱為王,與周天子平列。
在《春秋》中,仍稱他們為“子”,以示對他們的貶削和對周王的尊崇。
(13)踐土之會: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晉文公召集周天子與諸侯在踐土會盟,确立了霸主地位。
(14)狩:巡狩,即帝王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
(15)繩:這裡是衡、糾正之意。
孔子在位聽訟①,文辭有可與人共者②,弗獨有也③。
至于為《春秋》,筆則筆④,削則削⑤,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⑥。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⑦。
” ①聽訟:審理訴訟案件。
②可與人共:可以與人商量斟酌。
③獨:獨自決斷。
④筆則筆:應該寫的一定寫上去。
⑤削則削:應該删掉的一定删掉。
⑥贊一辭:指幫助潤改或增加一個詞。
⑦罪:責備,怪罪。
明歲,子路死于衛。
孔子病,子貢請見。
孔子方負杖逍遙于門①,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歎,歌曰:“太山壞乎②!梁柱摧乎!哲人萎乎③!”因以涕下④。
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⑤。
夏人殡于東階,周人于西階,殷人兩柱間。
昨暮予夢奠兩柱之間⑥,予始殷人也。
”後七日卒。
①方:正。
負杖:拄着拐杖。
逍遙:悠閑自在。
②太山:即泰山。
太同“泰”。
③哲人:這裡指孔子自己。
萎:枯槁。
這裡指人的死亡。
④涕:眼淚。
⑤宗予:尊奉我的主張。
予,我。
⑥坐奠:坐着受人祭奠。
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卒①。
哀公诔之曰②:“旻天不吊③,不慭遺一老④,俾屏餘一人以在位⑤,茕茕餘在疚⑥。
嗚呼哀哉!尼父⑦,毋自律⑧!”子貢:“君其不沒于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⑨,名失則愆⑩。
失志為昏,失所為愆。
’生不能用,死而之,非禮也。
稱‘餘一人’(11),非名也。
” ①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②诔:一種用于哀的文體。
③旻天:天。
吊:善。
④慭(yìn,印):願:遺:留下。
一老:一位老人,指孔子。
⑤俾:使。
屏:扔下。
⑥茕(qióng,窮)茕:狐獨無依的樣子。
⑦尼父:對孔子的尊稱。
⑧毋自律:《集解》引王肅曰:“律,法也。
言毋以自為法也。
”意思是說,沒有可以作為自己學習的楷模了。
毋,通“無”。
⑩愆(qiān,千):過失錯誤。
(11)一人:即寡人,隻有天子才能這樣自謂,諸侯不得用此,所以子貢謂魯哀公稱“餘一人”不合名分。
孔子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①。
三年心喪畢②,相訣而去③,則哭,各複盡哀;或複留。
唯子贛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後去。
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④,因命曰孔裡。
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于孔子冢⑤。
孔子冢大一頃。
故所居堂弟子内⑥,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⑦,至于漢二百餘年不絕⑧。
高皇帝過魯⑨,以太祠焉⑩。
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後從政(11)。
①服:指服喪。
②心喪:在心中悼念,不穿喪服。
③訣:告别。
④百有餘室:一百多家。
室,家。
⑤講禮:講習禮儀。
鄉飲:鄉學結業的儀式。
⑥故所居堂:孔子原來居住的堂屋,即故居。
弟子内:弟子們所居住的房室。
内,内室。
⑦冠:帽子。
⑧絕:廢棄。
⑨高皇帝:指漢高祖劉邦。
⑩太牢:牛羊豬三牲俱備的祭祀。
(11)谒:祭拜。
孔子生鯉①,字伯魚。
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
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
嘗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②。
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
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
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
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
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嘗為魏相。
①據《孔子家語》說:“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之女,一歲而生伯魚。
伯魚之生,魯昭公使人遺之鯉魚。
夫子榮君之賜,因以名其子也。
”②《中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儒家經典之一。
南宋以後将與《禮記》中的另一篇《大學》,以及《論語》、《
在儒家看來,“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準。
子慎生鲋,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①,死于陳下。
鲋弟子襄,年五十七。
嘗為都惠皇帝博士,遷為長沙守②。
長九尺六寸。
子襄生忠,年五十七。
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
安國為今皇帝博士③,至臨淮太守,蚤卒④。
安國生卬生卬。
①陳王涉:即陳涉。
②遷:升官。
③今皇帝:指漢武帝劉徹。
④蚤:通“早”。
太史公曰:《詩》有之①:“高山仰止②,景行行止③。
”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适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④,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⑤。
天下君王至于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孔子布衣⑥,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自天子王仡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⑦,可謂至聖矣! ①以下兩句詩,見《詩經·小雅·車轄(xiá,匣)》。
②仰止:敬仰。
③景行:大道。
④以時:按時。
⑤祗:敬。
⑥布衣:平民。
⑦折中:這裡是判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