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第十七

關燈
,使得罪于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22),小人有過則謝以文。

    若悼之(23),則謝以質。

    ”于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郓、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①公元前500年。

    ②平:和好。

    ③好會:和好的會盟。

    ④好往:毫無戒備地前往赴會。

    ⑤攝理。

    相:此指主持會議的司儀。

    ⑥具:備。

    以:而。

    ⑦壇:以土所築的高台,用于祭祀、朝會及盟誓等。

    位:指壇上的席位。

    ⑧土階三等:登壇的土台階隻有三級。

    ⑨會遇之禮:指國君相會時的一種簡略禮節。

    ⑩揖:拱手為禮。

    讓:謙讓。

    (11)有司:主管官員。

    (12)四方之樂:指邊地少數民族的舞樂。

    (13)旍(jīng,一精一):同“旌”,古代一種用五色羽一毛一裝飾的旗子,用以指揮或開道。

    袯(fú,弗):一種粗糙實的衣服。

    (14)曆階而登:指一步一階地往台上走。

    按照古代禮法規定,登台階時每上一級,要等雙足取齊,然後才能登另一級台階。

    如一隻腳踏上第一級,另一隻腳直接踏上第二級,就叫做“曆階”。

    孔子因緊急,不顧忌禮節,就曆階而登了。

    (15)不盡一等:還有一級台階沒有上。

    (16)袂(mèi,昧):衣袖。

    (17)怍:慚愧(18)麾:指揮。

    (19)優倡:表演樂舞的藝人。

    侏儒:身材敵小的人。

    古代常以侏儒為倡優藝人。

    (20)加法:依法處罰。

    (21)手足異處:指腰斬。

    (22)質:指具體實在的東西。

    (23)悼:痛心,悔愧。

     定公十三年夏①孔子言于定公曰:“臣無藏甲②,大夫毋百雉之城③。

    ”使仲由為季氏宰,将堕三都④。

    于是叔孫氏先堕郈⑤。

    季氏将堕費⑥,公山不狃、叔孫辄率費人襲魯。

    公與三子入于季氏之宮⑦,登武子之台⑧。

    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⑨。

    孔子命中句須、樂颀下伐之,費人北⑩。

    國人追之,敗諸姑蔑。

    二子奔齊,遂堕費。

    将堕成(11)公斂處父謂孟孫曰:“堕成,齊人必至于北門。

    且成,孟氏之保鄣(12),無成是無孟氏也。

    我将弗堕。

    ”十二月,公圍成,弗克。

     ①公元前497年夏天。

    ②甲:指武器。

    ③雉: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④三都:指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人封地的城邑。

    ⑤郈:叔孫氏屬地。

    ⑥費季孫氏屬地。

    ⑦三子:指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

    ⑧武子:指季孫宿。

    ⑨公側:魯定公所登的台側。

    ⑩北:打了敗仗往回跑。

    (11)成:孟孫氏屬地。

    (12)鄣:同“障”。

     定公十四年①,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②,有喜色。

    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樂以?下人’乎?”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與聞國政三月③,粥羔豚者弗飾賈④;男一女行者别于塗⑤;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⑥。

     ①公元前496年。

    ②行攝相事:擔任理相。

    相,指處理政務的最高行政官。

    ③與聞:參預。

    ④粥:同“鬻(yù,育)”,賣。

    賈:同“價”。

    ⑤塗:同“途”,道路。

    ⑥《索隐》雲:“《家語》作‘皆如歸’。

    ”意謂都有賓至如歸之感。

     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并矣。

    盍緻地焉,①?”黎?曰:“請先嘗沮之②;沮之而不可則緻地,庸遲乎③!”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④,文馬三十驷⑤,遺魯君⑥。

    陳女樂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

    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将受,乃語魯君為周道遊⑦,往觀終日,怠于政事。

    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魯今且郊⑧,如緻膰乎大夫⑨,則吾猶可以止。

    ”桓子卒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緻膰俎于大夫。

    孔子遂行,宿乎屯。

    而師己送。

    曰:“夫子則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谒,可以死敗。

    善優哉遊哉,維以卒歲!”師已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師己以實告。

    桓子然歎曰⑩:“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11)!” ①盍:何不。

    ②沮:阻撓。

    ③庸:難道。

    ④文衣:指華麗的衣服。

    《康樂》:舞曲名。

    ⑤文馬:身披彩飾的馬。

    驷:古時一車駕四匹馬,驷馬為一乘。

    ⑥遺:贈送。

    ⑦周道遊:指環遊各地。

    ⑧郊:在南郊祭天。

    ⑨膰:祭祀用的烤肉。

    祭祀束之後将所用烤肉分送大臣是符合當時禮節的,這樣表示對大臣的尊重。

    ⑩喟然:長歎的樣子。

    (11)群婢:指女樂。

     孔子遂适衛,主于子路妻兄顔濁鄒家①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六萬②。

    ”衛人亦緻粟六萬。

    居頃之,或谮孔子于衛靈公③,靈公使公孫餘假一出一入④。

    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月,去衛。

     ①主:居住。

    ②奉:同“俸”,俸祿。

    六:據《正義》解釋,為六萬小鬥,計二千石。

    ③谮:進讒言,中傷。

    ④一出一入:指用兵仗跟蹤子出入,進行威脅。

     将适陳,過匡,顔刻為仆①,以策指之曰②:“昔吾入此,由彼缺也③。

    ”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④,匡人于是遂止孔子⑤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⑥。

    顔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

    ”顔淵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⑦?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⑧,匡人如予何⑨!”孔子使從者為武子臣于衛⑩,然後得去。

     ①仆:駕車的人。

    ②策:馬鞭。

    ③缺:缺口。

    這一城牆上的缺口是往昔被陽虎攻破的。

    ④暴:殘害。

    ⑤據《孔子家語》說是匡人簡子以甲士圍孔子。

    ⑥焉:那裡,指匡地。

    ⑦文:指周代的禮樂制度。

    茲:這裡,指孔子自己。

    ⑧斯:此。

    ⑨如予何:他們能把我怎麼樣。

    ⑩這句記可能有誤,因武子在時,孔子尚未出生。

    參見《史記會注考證》。

     去即過蒲,月餘,反乎衛,主蘧伯玉家。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①,必見寡小君②。

    寡小君願見。

    ”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

    夫人在帷中③。

    孔子入門,北面稽首④。

    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然⑤。

    孔子曰:“吾鄉為弗見⑥,見之祀答焉。

    ”子路不說。

    孔子矢之曰⑦:“予所不者⑧,天厭之!天厭之!”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參乘⑨,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于是醜之,去衛,過曹。

    是歲,魯定公卒。

     ①不辱:不以為辱。

    ②寡小君:對他國稱國夫人的謙辭。

    此指南子。

    ③?(chī,吃)帷:細葛布帳子。

    ④稽首:古代的一種恭敬的禮節,叩頭觸地。

    ⑤璆(qiú,球)美玉。

    此指美玉相發出的聲音。

    ⑥鄉:同“向”,向來,一向。

    ⑦矢:發誓。

    ⑧所:如果。

    不(fǒu,否):《論語·雍也》中作“否”。

    不對。

    ⑨參乘:古代乘車,禦者居中,尊者居左,參乘居右,是陪乘。

     孔子去曹适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①,拔其樹。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①桓魋欲殺孔子的原因,據《曲禮·子貢問解》說:桓魋奢侈,曾奴役工匠為自己造石椁,受到孔子的責備,是懷恨在心,要殺孔子。

     孔子适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①。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颡似堯②,項類臯陶,其肩類子産,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③,累累若喪家之狗④。

    ”子貢以實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⑤。

    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①郭:外城。

    在城的外圍所加築的城牆。

    ②颡:額。

    ③要:同“腰”。

    ④累累:頹喪悴的樣子。

    ⑤末:不重要。

    一說是不對之意。

     孔子遂至陳,主于司城貞子家。

    歲餘,吳王夫差伐陳,取三邑而去。

    趙鞅伐朝歌。

    楚圍蔡,蔡遷于吳。

    吳敗越王句踐會稽①。

     有隼集于陳廷而死②,楛矢貫之③,石砮④,矢長尺有咫⑤。

    陳湣鮑使使問使尼。

    仲尼曰:“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

    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⑥,使名以方賄來貢⑦,使無忘職業⑧。

    于是肅慎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⑨,以肅慎矢分大姬⑩,配胡公而封諸陳。

    分同姓以珍玉,展親(11);分異姓以遠方職(12),使無忘服。

    故分陳以肅慎矢。

    ”試求之故府(13),果得之。

     ①句:同“勾”。

    ②隼(sǔn,損):一種兇猛的鳥,又叫鹘(hú,胡)。

    ③楛(hù,戶):樹名。

    ④石砮(nǔ,努):用石頭制做的箭镞。

    ⑤咫:長度單位,周制八寸。

    ⑥九夷百蠻:泛指各少數民族。

    ⑦方賄:指地方特産。

    ⑧職業:指貢之事。

    ⑨昭:表彰。

    令德:美德。

    ⑩大姬:周武王長女。

    (11)展親:重視新族。

    (12)異姓:指姬姓以外的諸侯。

    (13)故府:指過去收藏各方貨物的倉庫。

     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争強,更伐陳,及吳侵陳,陳常被寇①。

    孔子曰:“歸與歸與!吾一黨一之小子狂簡②,進取不忘其初。

    ”于是孔子去陳。

     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③,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

    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巳。

    吾與夫子再罹難④,甯鬥而死。

    ”鬥甚疾。

    蒲人懼,謂孔子曰:“苟毋适衛,吾出子⑤。

    ”與之盟,出孔子東門。

    孔子遂适衛。

    子貢曰:“盟可負邪⑥?”孔子曰:“要盟也⑦,神不聽。

    ”。

     ①被寇:指遭受侵犯。

    ②狂簡:志大而疏略于事。

    ③會:恰遇④罹:遭遇。

    ⑤出:釋放。

    ⑥負:違犯。

    ⑦要盟:要挾之下訂立的盟約。

    要:要挾,脅迫。

     衛靈公聞孔子來,喜,郊迎。

    問曰:“蒲可伐乎?”對曰:“可。

    ”靈公曰:“吾大夫以為不可。

    今蒲,衛之所以待晉、楚也①,以衛伐之,無乃不可乎②?”孔子曰:“男子有死之志③,婦人有保西河之志④。

    吾所伐者不過四五人⑤。

    ”靈公曰:“善。

    ”然不伐蒲。

     靈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

    孔子喟然歎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⑥,三年有成⑦。

    ”孔子行。

     ①待:防備。

    ②無乃:大概,豈不是。

    ③公叔氏叛亂後,想将蒲改屬他國,而蒲人堅決反對,所以說:“其男子有死之志。

    ”④西河是衛國的地方,所以衛國“婦人有保西河之志。

    ”⑤四五人:指與公叔氏一道反叛的人。

    ⑥期月:一整年。

    ⑦成:指成效。

     佛肸為中牟宰。

    趙簡子攻範、中行,伐中牟。

    佛肸畔,使人召孔子。

    孔子欲往。

    子路曰:“由聞諸夫子:‘身親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①’。

    今佛肸親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②;不曰白乎,涅而不淄③。

    我豈匏瓜也哉④,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擊磬⑤。

    有荷蒉而過門者⑥,曰:“有心哉,擊磬乎!硁硁乎⑦莫己知也夫而已矣⑧!” ①不入:指不入其國。

    ②磷:薄。

    ③涅:一種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礦物。

    此處作動詞用,印染。

    淄:黑色。

    ④匏瓜:葫蘆的一種。

    這句孔子說自己有才能,不像那中看不中吃的匏瓜。

    ⑤磬:用石或玉制成的一種打擊樂器。

    ⑥荷:扛、擔。

    蒉(kuì,愧):用草編的盛土器一具。

    ⑦硁(kèng,坑)硁:象聲詞。

    擊石聲。

    ⑧己知:即“莫知己”,沒有人知道自己。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①,十日不進。

    師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已習其曲矣,未得數也②。

    ”有間③,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④。

    ”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為人也⑤。

    ”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⑥,有所然高望而遠志焉。

    曰:“丘得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⑦,眼如望羊⑧,如王四國,非文王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⑨,曰:“師蓋去《文王一操一》也⑩。

    ”。

     ①鼓琴:彈琴。

    ②數:指演奏樂黃的技術、方法。

    ③有間:過了一段時間。

    ④志:指樂曲的情感意蘊。

    ⑤為人:樂曲作者的人品。

    ⑥穆然:沉默靜思的樣子。

    穆,通“默”,沉默。

    ⑦幾然:身長的樣子。

    ⑧望羊:又作“望洋”,遠望。

    ⑨辟:同“避”。

    再拜,拜兩拜。

    ⑩《文王一操一》:相傳為周文王所作的琴曲名。

     孔子既不得用于衛,将西見趙簡子。

    至于河而聞窦鳴犢、舜華之死也①臨河而歎曰:“美哉水,洋洋乎②!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趨而進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窦鳴犢、舜華,晉國之賢大夫也。

    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兩人而後從政;及已得志,殺之乃從政。

    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③,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④,覆巢毀一卵一則鳳皇翔⑤。

    何則?君子諱傷類也。

    夫鳥獸之于不義也知辟之,而乎丘哉!”乃還息乎陬鄉⑥,作為《陬一操一》以哀之⑦。

    而反乎衛⑧,入主蘧伯玉家。

     ①河指黃河。

    ②洋洋:水盛大的樣子。

    ③刳胎:剖腹取胎。

    夭:指幼小的動物。

    麒麟:亦作“骐麟”,簡稱“麟”。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象征吉祥的獸。

    ④蛟龍:古代傳說中能興雲緻雨、調和陰陽之氣的一種動物。

    ⑤鳳皇:也作“鳳凰”,古人也以之象征吉祥。

    ⑥息:休息。

    ⑦《陬一操一》:琴曲名。

    ⑧反:同“返”。

     他日,靈公問兵陳①。

    孔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②,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雁③,仰視之,色不在孔子。

    孔子遂行,複如陳④。

     ①兵陳:指軍隊列陳作戰的方法。

    陳,同“陣”。

    ②俎豆之事:指祭祀之事。

    ③蜚雁:飛雁。

    蜚,同“飛”。

    ④如:往……;到……。

     夏,衛靈公卒,立孫辄,是為衛出公。

    六月,趙鞅内太子蒯聩于戚①。

    陽虎使太子絻②,八人衰绖③,僞自衛迎者,哭而入,遂居焉。

    冬,蔡遷于州來。

    是歲魯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

    齊助衛圍戚,以衛太子蒯聩在故也。

     夏,魯桓,釐廟燔,南宮敬叔救火。

    孔子在陳,聞之,曰:“災必于桓、釐廟乎④?”已而果然。

     ①内:同“納”,接納。

    ②絻:古代的一種孝服。

    ③衰(cuī,催):同“缞”,古代一種用粗麻布制成的孝服。

    绖(dié,疊):古代喪服上的麻布帶子。

    ④桓:指魯桓公。

    釐:指魯僖公。

    釐,同“僖”。

     秋,季桓子病,辇而見魯城①,喟然歎曰:“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于孔子,故不興也。

    ”顧謂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

    ”後數日,桓子卒,康子代立。

    已葬,欲召仲尼。

    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終為諸侯笑。

    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

    ”康子曰:“則誰召而可?”曰:“必召冉求。

    ”于是使使召冉求。

    冉求将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

    ”是日,孔子曰:“歸乎歸乎!吾一黨一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②,吾不知所以裁之③。

    ”子贛知孔子思歸,送冉求,因誡曰:“即用,以孔子為招”雲。

     ①辇:乘車。

    ②斐然成章:指文章富有文采。

    ③裁:剪裁。

    這裡有教育的意思。

     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陳遷于蔡。

    蔡昭公将如吳,吳召之也。

    前昭公欺臣遷州來①,後将往,大夫懼複遷②,公孫翩射殺昭公。

    楚侵蔡。

    秋,齊景公卒。

     ①前:從前,指蔡昭公瞞着大臣遷國都于州來之時。

    ②複:再次。

     明年,孔子自蔡如葉。

    葉公問政,孔子曰:“政在來遠附迩①。

    ”他日,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②。

    ” ①政:治國。

    ②雲爾:如此罷了。

     去葉,反于蔡。

    長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以為隐者,使子路問津焉②。

    長沮曰:“彼執輿者為誰③?”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曰:“然。

    ”曰:“是知津矣。

    ”桀溺謂子路曰:“子為誰?”曰:“為仲由。

    ”曰:“子,孔丘之徒與?”曰:“然。

    ”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④,而誰以易之⑤?且與從辟人之士⑥,豈若從辟世之士哉⑦’”耰而不辍⑧。

    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⑨:“鳥獸不可與同群⑩。

    天下有道(11),丘不與易也。

    ” ①耦而耕:用耦耕的方法耕田。

    耦,古代耕作,兩個人各執一耜(一種農具),配合并耕,這種耕作方法叫耦。

    ②津:渡口。

    ③執輿:手拉馬缰繩。

    ④悠悠:《論語》作“滔滔”。

    ⑤以:與。

    易:改變。

    ⑥辟人之士:指孔子。

    ⑦辟世之士:指隐士。

    ⑧耰(yōu,優):農具名。

    這裡作動詞,用耰擊碎土塊,覆蓋種一子。

    ⑨怃然:失望的樣子。

    ⑩這句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做隐士隐居山林與鳥獸同處。

    (11)天下有道:指天下太平,走上軌道。

     他日,子路行,遇荷?丈人①,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②,五谷不分③,孰為夫子④!”植其杖而芸⑤。

    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

    ”複往,則亡⑥。

     ①荷:擔、扛。

    ?:鋤田除草的工具。

    丈人:老人。

    ②四體:四肢。

    勤:勞。

    ③五谷:指稻子、黃米、谷子麥子、豆子。

    泛指各種農作物。

    分:分别,分辨。

    ④孰:誰。

    ⑤植:拄。

    芸:同“耘”,除草。

    ⑥亡:外出,不在(家)。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

    楚救陳,軍于城父①。

    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剌譏皆中諸侯之疾②。

    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③。

    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④。

    ”于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于野⑤。

    不得行,絕糧。

    從者病,莫能興⑥。

    孔子講誦弦歌不衰。

    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⑦?”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⑧。

    ” ①軍:軍隊臨時駐紮。

    ②剌:指責。

    譏:諷剌。

    疾:弊病。

    ③設行:指施政施。

    ④用事:當權。

    ⑤徒役:服勞役的人。

    ⑥興:站起。

    ⑦窮:走頭無路、困厄。

    ⑧《集解》引魏何晏的解釋說:“濫,溢也。

    子固亦有窮時,但不如小人窮則濫溢為非。

    ” 子貢色作①。

    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②”曰:“然。

    非與?”孔子曰:“非也。

    予一以貫之。

    ” ①色作:臉變色。

    ②識:強記。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雲①:‘匪兕匪虎②,率彼曠野③。

    ’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④?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使者而必信⑤,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幹?” ①以下兩句詩見《詩經·小雅·何草不黃》。

    ②兕(sì,四):犀牛。

    ③率:行走。

    ④意者:想來大概是。

    ⑤譬使:假使。

     子路出,子貢入見。

    孔子曰:“賜,《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①?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蓋少貶焉②?”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穑③,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④。

    子能修道,綱而經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

    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

    賜,而志不遠矣!” ①道:這裡指學說、主張。

    ②少貶:稍微降低一下。

    ③稼:耕種。

    牆:收獲。

    ④順:合。

     子貢出,顔回入見。

    孔子曰:“回,《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顔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雖然,夫子推而行之①不容何病②?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③;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④。

    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顔氏之子!使爾多财⑤,吾為爾宰。

    ” 于是使子貢至楚。

    楚昭王興師迎孔子⑥,然後得免。

     ①推而行之:指推廣實行孔子的學說和主張。

    ②這句的意思是說,不接受有什麼關系呢?病,憂,患。

    ③醜:恥辱。

    ④有國者:享有國家的人,即國君。

    ⑤使:假使。

    ⑥興師:調動軍隊。

     昭王将以書社地七百裡封孔子。

    ①。

    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②?”曰:“無有。

    ”“王之輔相有如顔回者乎?”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