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是知道的。
老師講論有關天道與人的命運的深微見解我們就不知道了。
”顔淵感慨地長歎一聲說:“我越是仰慕老師的學問,越得它無比崇高,越是鑽研探讨,越覺得它堅實深厚。
看見它是在前面,忽然間又在後面了。
老師善于循序漸進地誘導人,用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儀來規範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已經竭盡了我的才力,我現在也好像有所建樹,但老師的學問卻依然高立在我的面前。
雖然我也想追趕上去,但是不可能追得上。
”達巷這個地方的人對我說:“偉大啊孔子,他博學多才卻不專一名家。
”孔子聽了這話之後說:“我要專于什麼呢?是專于駕車?還是專于射箭?我看還是專于駕車吧。
”子牢說:“老師曾說:‘我沒有被世所用,所以才學會了這許多的技藝’。
” 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春天,在大野這個地方狩獵。
給叔孫氏駕車的?商獵獲了一頭怪獸,他們以為這是不祥之兆。
孔子看了後說:“這是麒麟。
”于是便将它取走了。
孔子說:“黃河上再不見神龍負圖出現,洛水上再不見神龜負洛書出現,我也就快要完啦!”淵死了,孔子說:“這是老天要我死呀!”等到他西去大野狩獵見到麒麟,說:“我的主張到盡頭了!”感慨地說:“沒有人能了解我了!”子貢說:“為什麼說沒有人了解您?”孔子回答說:“我不抱怨天,也不怪罪人,下學人事,上通天理,能了解我的,隻有上天了吧!” 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隻有伯夷、叔齊丙人吧!”又說:“柳下惠、少連降低了自己的志向,使人格受到了侮辱”。
又說“虞仲、夷逸隐居,不言世務,行為合幹清高純潔,自我廢棄合于權變“。
又說:”我就跟他們不同了,既不降志辱身以求進取,也不隐居避世脫離塵俗,沒有絕對的可以,也沒有絕對的不可以”。
孔子說:“不成啊,不成啊!君子最提憂的就是死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
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用什麼貢獻給社會留下好名呢?”于是就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上起魯隐公元年(前722),下止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一皮一皮括魯國十二個國君。
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以殷商的舊為借鑒,推而上承夏、商、周在法統,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
所以吳、楚的國自稱為王的,在《春秋》中仍貶稱為子爵;晉文公在踐土與諸侯會盟,實際上是召周襄王入會的,而《春秋》中卻避諱說“周天子巡狩來到到河陽”。
依此類推,《春秋》就是用這一原則,來褒貶當時的各種事件,後有的國君加以稱推廣開來,使《春秋》的義法在天下通行,天下那些亂臣一奸一賊就都害怕起來了。
孔子任司寇審理訴訟案件時,文辭上有可與别人商的時候,他從不獨自決斷。
到了寫《春秋》時就不同了,應該寫的一定寫上去,應當删的一定删掉,就連子夏這些長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話也不能給他增删。
弟子們學習《春秋》,孔子說:“後人了解我将因為《春秋》,後人怪罪我也将因為《春秋》。
” 第二天,子路死在衛國。
孔子生病了,子貢請求看望他。
孔子正拄着拐杖在口修閑散步,說:“賜,你為什麼來得這樣遲啊?”孔子于是就歎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斷了,哲人要死了!”他邊唱邊流下了眼淚。
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奉我的主張。
夏人死了停棺在東廂的台階,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廂的台階,殷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兩柱之間。
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
”過了七天孔子就死了。
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死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醜日。
魯哀公為他作了一篇悼詞說:“老天爺不仁慈,不肯留下這位老人,使他扔下我,孤零零一人在位,我孤獨而又傷痛。
啊!多麼痛!尼父啊,沒有人可以作為我學習的楷模了!”子貢說:“魯君他難道不能終老在魯國嗎?老師的話說:‘法喪失就會昏亂,名分喪失就會産生過失。
喪失了意志就會昏亂,失去所宜就會出現過錯。
’老師活着的時候不能用他,死了作祭文哀悼他,這是不合禮的。
以諸侯身份稱‘餘一人’,是不合名分的啊。
” 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弟子們都在心裡為他服喪三年。
三年心喪完畢,大家道别離去時,都相對而哭,又各盡哀;有的就又留了下來。
隻有子貢在墓旁搭子一間小房住下,守墓總共六年,然後才離去。
弟子及魯國他人,相率前往墓旁居住的一百多家。
因而就把這裡命名為“孔裡”。
魯國世世代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們也在這時來這裡講習禮儀,行鄉學業考校的飲酒禮,以及比射等儀式。
孔子的墓地有一頃大。
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們所居住的内室,後來就改成廟,借以收藏孔子生前穿過的衣服,戴過的帽子,使用過的琴、車子、書籍等,直到漢代,二百多年間沒有廢棄。
高皇帝高皇帝劉邦經過魯地,用牛羊豬三牲俱全的太牢祭祀孔子。
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是先去拜谒孔子墓,然後才去就職處理政務。
孔子生了鯉,字伯魚。
伯魚享年五十歲,死在孔子之前。
伯魚生了伋,字子思,郭年六十二歲。
曾經受困于宋國。
子思作了《中庸》。
子思生了白,字子上,享年四十七歲。
子上生了求,字子家,享年四十五歲。
子家生了箕,字子京,享年四十六歲。
子京生了穿,字子高,享年五十一歲。
子高生了慎,享年五十七歲,曾經做過魏國的相。
子慎生了鲋,享年五十七歲,做過陳勝王的博士,死在陳這個地方。
鲋的弟弟叫子襄,享年五十七歲。
曾經做過漢孝惠皇帝的博士,後被提升為長沙郡的太守。
身高九尺六寸。
子襄生了忠,享年五十七歲。
忠生了武,武生了延年和安國。
安國做了當今孝武皇帝的博士,官至臨淮郡太守,壽短早死。
安國生了卬,卬了生?。
太史公說:《詩》中有這樣的話:“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讓人遵循。
”雖然我不能達到這種境地,但是心裡卻向往着他。
我讀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
到了魯地,參觀了孔子的廟堂、車輛、衣服、禮器,目睹了讀書的學生們按時到孔子舊宅中演習禮儀的情景。
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戀不願離去。
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直到賢人也夠多的了,當活着的時候都顯貴榮耀,可是一死什麼也就沒有了。
孔子是一個平民,他的名聲和學說已經傳了十幾,讀書的人仍然崇他為宗師。
從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來做為判斷衡的最高準則,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原文】【注解】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先宋人也①,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②,禱于尼丘得孔子③。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④。
生而首上圩頂⑤,故因名曰丘雲。
字仲尼⑥,姓孔氏。
①先:祖先。
②顔氏女:據《禮記·檀弓》說,名征在。
野合:據《索隐》、《正義》解釋,叔梁匕與征在成婚時已超過六十四歲,而征在歲數尚小,二人年齡相差懸殊,此種婚姻在當時不合禮法,故謂野合。
③禱:祈禱,向神求福。
④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⑤纡(wéi,維)頂:形容人頭頂四周高,中間低,呈“凹”字形。
圩,窪田四周的埂。
⑥古人有名也有字,且義常相關聯。
因叔梁纥曾禱于尼丘山,故子名丘,字仲尼。
就是把“尼丘”二字拆于來。
仲,排行老二之意。
孔子有異母兄名孟皮。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其父墓處,母諱之也①。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②,設禮容③。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④,蓋慎也⑤。
郰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⑥,然後往合葬于防焉⑦。
①母諱之:叔梁纥去世時,征在少寡,在當時社會,她不便送葬,故不知叔梁纥墳地所在,所以無法告訴孔子其父的墓地在何處。
②陳:陳列、擺設。
俎豆:古代祭祀時盛祭品的器皿。
俎是方形的,豆是圓形的。
③禮容:指制儀容。
④殡:停放靈柩。
五父之衢:睦名,是魯城内的街道。
⑤慎:慎重。
⑥郰:同“陬”,陬邑。
誨:告訴的意思。
⑦焉:代指防山。
孔子要绖①,季氏飨士②,孔子與往。
陽虎绌曰③:“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大夫孟釐子病且死④,誡其嗣懿子曰⑤:“孔丘,聖人之後,滅于宋⑥。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⑦。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⑧,三命茲益恭⑨,故鼎銘⑩雲:‘一命而偻(11),再命而伛(12),三命而俯,循牆而走(13),亦莫敢餘侮(14)。
饘于是(15),粥于是,以餬餘口(16)。
’其恭如是。
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17)必有達者(18)。
今孔丘年少好禮(19)其達者欤?吾即沒(20),若必師之(21)。
”及釐子卒(22),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23)。
是歲,季武子卒,平子立。
①要绖:古代喪服中的麻腰帶。
要,通“腰”。
②飨:用酒食款待人。
③绌:通“黜”,排除,貶退。
④病且死:病重将要死。
且,将要,将近。
⑤誡:囑告。
嗣:繼承人,此指兒子。
⑥滅于宋: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國内亂中為華督所殺,其子防叔奔魯,故雲滅于宋。
⑦孔子遠祖弗父何為宋襄公之子,依禮法當為宋國嗣君,但其讓位于弟弟,即後來的宋厲公。
⑧佐:輔助。
⑨三命:指三次加官晉爵。
茲益:更加。
⑩鼎銘:鼎上所鑄的文字。
(11)偻:曲背,引申為彎腰鞠躬。
(12)伛:義同“偻”。
(13)循牆:挨着牆。
循,沿着。
(14)侮:欺侮。
(15)饘(zhān,沾):稠粥。
于是:在這個鼎中。
(16)用饘、粥來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
表示過儉樸的生活。
(17)當世:指做國君。
(18)達者:顯貴的人。
(19)好:喜歡。
(20)即沒:如果死了。
(21)若:你,指孟懿子。
師之:以他為師。
(22)卒:死。
(23)南宮敬波與孟懿子同為孟釐子之子,此處不應更言“魯人”。
孔子貧且賤。
及長,嘗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③。
由是為司空。
已而去魯④,斥乎齊⑤,逐乎宋、衛⑥,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⑦。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⑧,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魯複善待,由是反魯。
①嘗:曾經。
史:一作“委吏”,古代管理倉庫的小辟。
②料:計算。
量:量具。
平:公平,一精一确。
③司職使:管理牧場的小辟吏。
畜蕃息:牲畜殖興旺。
④-----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①:“請與孔子适周②。
”魯君與之一乘車③,兩馬,一豎子俱④,适周問禮,蓋見老子雲。
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号⑤,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⑥,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⑦。
①魯君:指魯國國昭公。
②适:往,到。
③乘:輛。
④豎子:童仆。
俱:一起。
⑤竊:自謙之詞,冒充。
⑥毋以有己:忘掉自己。
⑦稍漸漸。
益進:增多。
是時也,晉平公一婬一,六卿擅權①,東伐諸侯;楚靈王兵強,陵轹中國②;齊大而近于魯。
魯小弱,附于楚則晉怒;附于晉則楚來伐;不備于齊③,齊師侵魯。
①六卿擅權:指韓、趙魏、範、中行及智氏六個大臣把持國政。
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②陵轹:同“淩轹”,欺壓。
中國:此指中原地區。
③備:防備。
魯昭公之二十年①,而孔子蓋年三十矣。
齊景公與晏嬰來适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②,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
身舉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④,與語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雖王可也⑤,霸小矣。
”景公說⑥。
①公元前522年。
②辟:同“僻”,偏僻。
③身舉:親自推薦。
五羖(gǔ,古)指五羖大夫百裡奚。
百裡奚原為虞國人,晉虞,為晉所俘,作為陪嫁臣随秦穆公夫人即晉公子夷吾的姐姐入秦,後逃離秦國,在宛地被楚國人捉住,秦穆公以賢,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回,任為大夫,故雲。
事詳見卷五《秦本紀》。
羖黑色公羊。
④累绁:(xiè,謝):同“缧绁”,綁人用的繩索,引申為拘禁。
⑤王:統治天下。
⑥說:“同“悅”。
高興。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因鬥雞故得罪魯昭公①,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②,昭公師敗,奔于齊,齊處昭公乾侯③。
其後頃之④,魯亂。
孔子适齊,為高昭子家臣⑤,欲以通乎景公。
與齊太師語樂⑥,聞《韶》音⑦,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⑧。
①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季平子與郈昭伯因雞鬥仇,郈昭伯就勸魯昭公讨伐季平子。
②孟氏:即孟孫氏。
③處:安置。
④頃之:不久。
⑤家臣:卿大夫的幕僚、私臣。
⑥太師:樂官。
語樂:談論音樂。
⑦《韶》:古代樂曲名,相傳為虞舜所作。
⑧稱:贊揚。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①。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②,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複問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财。
”景公說,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③;倨傲自順④,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⑤,破産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
自大賢之息⑥,周室既衰,樂缺有間⑦。
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⑧,趨詳之節⑨,累世不能學⑩,當年不能究其禮(11)。
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12)。
”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
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13)。
”以季、孟之間待之(14)。
齊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15),反乎魯。
①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國要像國君的樣子,大臣要像大臣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兒子的樣,上下各守秩序政治就可以走上軌道了。
②信:的确。
③滑稽:謂能言善辯,巧嘴滑舌。
軌法:遵守法規。
④居傲自順:傲慢不恭,自以為是。
⑤崇喪遂哀:重禮喪葬,長期不止。
遂,通“久”。
⑥大賢:指文王、周公等人。
息:滅。
⑦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禮崩樂壞已經很久了。
⑧使上下朝的禮節繁瑣。
⑨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詳:審慎。
⑩累世:幾代。
(11)當年:畢生。
(12)先:導引。
細民:小民百姓(13)奉:進獻。
(14)季、孟之間:指上卿和下卿之間。
季孫氏當時為上卿,孟孫氏為下卿。
(15)遂:于是。
孔子年四十二,魯昭卒于乾侯,定公立。
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①,中若羊②,問仲尼雲“得狗”③。
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
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阆④,水之怪龍、罔象⑤,土之怪墳羊⑥。
” ①穿井:打井。
缶:一種肚大口小的瓦器。
②《索隐》引《家語》雲:“桓子穿井于費,得物如土缶,中有羊焉。
”若,好像。
③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詢問孔子時謊稱得到的是羊,以看其是否博學多聞。
④夔: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形動物,隻有一足。
罔阆(làng,一浪一):同“罔兩”,古代傳說中的山一精一怪。
⑤罔象:古代傳話中的水一精一怪。
⑥墳羊:據《集解》說,是一種雌雄未成的怪手。
又稱土一精一。
吳伐越,堕稽①得骨節專車②。
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緻群神于會稽山③,防氏後至④,禹殺而戮之⑤,其節專車,此為大矣。
”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⑥,其實為神⑦,社稷為公侯⑧,皆屬于王者。
”客曰:“防何守?”仲尼曰:“江罔氏之守封、禺之山⑨,為釐姓。
在虞、夏、商為汪罔,于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客曰:“人長幾何?”仲尼曰:“僬僥氏三尺⑩,短之至也。
長者不過十之(11),數之極也。
”于是吳客曰:“善哉聖人!” ①堕(huǐ,毀):同“隳”,毀壞。
②謂一節骨頭有一輛車長。
③:召集。
④防氏:部落首領。
⑤戮:陳一屍一。
⑥綱紀:法則,原則。
這裡是造福的意思。
⑦守:指監守山川按時祭祀的人。
神:指神化了的部落首領。
⑧社稷:指土地和谷物,此指守土神和谷神的人。
⑨汪罔氏:上古部落名。
⑩僬僥氏:古代傳說中的矮人。
《列子·湯問》:“從中州以東四十裡,得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
”(11)十之:指三尺的十倍,即三丈。
桓子臣曰仲梁懷①,與陽虎有欲逐懷,公山不狃止之。
其秋,懷益驕,陽虎執懷。
桓子怒,陽虎因桓子,與盟而?之③。
陽虎由此益輕季氏。
季氏亦僭于公室④,陪臣執國政⑤,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⑥,弟子彌衆⑦,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①嬖臣:一寵一幸之臣。
②隙:裂痕。
③?(shì,釋):通“釋”,釋放。
④僭:超越本分。
指下級冒用上級的名義、禮儀、器物。
⑤陪臣:諸侯國的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
此指季氏。
⑥《詩》:指《詩經》。
《書》:指《書經》,又稱《尚書》。
《禮》:指《周禮》、《儀禮》、《禮記》,全稱《三禮》。
⑦彌:更加。
定公八年①,公冊不狃得意于季氏,因陽虎為亂,欲廢三桓之适②,更立庶孽陽虎素所善者③,遂執季桓子。
桓子詐之,得脫。
定公九年,旭虎不勝,奔于齊。
是時孔子年五十。
①公元前502年。
②三桓:指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因都是魯桓公之後,故稱“三桓”。
适(dí,嫡):同:“嫡”。
指正妻所生的兒子,為法定繼承人。
③庶孽:妾所生的兒子。
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①,使人召孔子。
孔子循道彌久,溫瘟無所試②,莫能己用③,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傥庶幾乎④!”欲往。
子路不說,止孔子。
孔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哉⑤?如用我,為東周乎⑥!”然亦卒不行。
①畔:通“叛”。
反叛。
②溫溫:柔和的樣子。
一說同“蘊蘊”,郁郁不得志的樣子。
③己用:任用自己。
④傥:義同“倘”。
或許。
庶幾:差不多。
⑤徒:白費,空。
⑥這句的意思是說,在東方建立一個像周那樣的王朝。
其後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①。
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②。
①則:效法。
②孔子由中都宰為司空、大司寇不在一年内,此處謂在一年,誤。
定公十年春①,及齊平②。
夏,齊大夫黎?言于景公曰:“魯用孔丘,勢危齊。
”乃使使告魯為好會③,會于夾谷。
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④。
孔子攝相事⑤,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古奢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⑥。
請具左右司馬。
”定公曰:“諾。
”具左右司馬會齊侯夾谷,為壇位⑦,土階三等⑧,以會遇之禮相見⑨,揖讓而登⑩。
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11):“請奏四方之樂(12)。
”景公曰:“諾。
”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劍撥鼓噪而至(13)。
孔子趨而進,曆階而登(14),不盡一等(15),舉袂而言曰(16):“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
景公心怍(17),麾而去之(18)。
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
”景公曰:“諾。
”優倡侏儒為戲而前(19)。
孔子趨而進,曆階而登,不盡不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20),手足處(21)。
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
老師講論有關天道與人的命運的深微見解我們就不知道了。
”顔淵感慨地長歎一聲說:“我越是仰慕老師的學問,越得它無比崇高,越是鑽研探讨,越覺得它堅實深厚。
看見它是在前面,忽然間又在後面了。
老師善于循序漸進地誘導人,用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儀來規範我的言行,使我想停
已經竭盡了我的才力,我現在也好像有所建樹,但老師的學問卻依然高立在我的面前。
雖然我也想追趕上去,但是不可能追得上。
”達巷這個地方的人對我說:“偉大啊孔子,他博學多才卻不專一名家。
”孔子聽了這話之後說:“我要專于什麼呢?是專于駕車?還是專于射箭?我看還是專于駕車吧。
”子牢說:“老師曾說:‘我沒有被世所用,所以才學會了這許多的技藝’。
” 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春天,在大野這個地方狩獵。
給叔孫氏駕車的?商獵獲了一頭怪獸,他們以為這是不祥之兆。
孔子看了後說:“這是麒麟。
”于是便将它取走了。
孔子說:“黃河上再不見神龍負圖出現,洛水上再不見神龜負洛書出現,我也就快要完啦!”淵死了,孔子說:“這是老天要我死呀!”等到他西去大野狩獵見到麒麟,說:“我的主張到盡頭了!”感慨地說:“沒有人能了解我了!”子貢說:“為什麼說沒有人了解您?”孔子回答說:“我不抱怨天,也不怪罪人,下學人事,上通天理,能了解我的,隻有上天了吧!” 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隻有伯夷、叔齊丙人吧!”又說:“柳下惠、少連降低了自己的志向,使人格受到了侮辱”。
又說“虞仲、夷逸隐居,不言世務,行為合幹清高純潔,自我廢棄合于權變“。
又說:”我就跟他們不同了,既不降志辱身以求進取,也不隐居避世脫離塵俗,沒有絕對的可以,也沒有絕對的不可以”。
孔子說:“不成啊,不成啊!君子最提憂的就是死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
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用什麼貢獻給社會留下好名呢?”于是就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上起魯隐公元年(前722),下止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一皮一皮括魯國十二個國君。
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以殷商的舊為借鑒,推而上承夏、商、周在法統,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
所以吳、楚的國自稱為王的,在《春秋》中仍貶稱為子爵;晉文公在踐土與諸侯會盟,實際上是召周襄王入會的,而《春秋》中卻避諱說“周天子巡狩來到到河陽”。
依此類推,《春秋》就是用這一原則,來褒貶當時的各種事件,後有的國君加以稱推廣開來,使《春秋》的義法在天下通行,天下那些亂臣一奸一賊就都害怕起來了。
孔子任司寇審理訴訟案件時,文辭上有可與别人商的時候,他從不獨自決斷。
到了寫《春秋》時就不同了,應該寫的一定寫上去,應當删的一定删掉,就連子夏這些長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話也不能給他增删。
弟子們學習《春秋》,孔子說:“後人了解我将因為《春秋》,後人怪罪我也将因為《春秋》。
” 第二天,子路死在衛國。
孔子生病了,子貢請求看望他。
孔子正拄着拐杖在口修閑散步,說:“賜,你為什麼來得這樣遲啊?”孔子于是就歎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斷了,哲人要死了!”他邊唱邊流下了眼淚。
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奉我的主張。
夏人死了停棺在東廂的台階,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廂的台階,殷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兩柱之間。
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
”過了七天孔子就死了。
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死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醜日。
魯哀公為他作了一篇悼詞說:“老天爺不仁慈,不肯留下這位老人,使他扔下我,孤零零一人在位,我孤獨而又傷痛。
啊!多麼痛!尼父啊,沒有人可以作為我學習的楷模了!”子貢說:“魯君他難道不能終老在魯國嗎?老師的話說:‘法喪失就會昏亂,名分喪失就會産生過失。
喪失了意志就會昏亂,失去所宜就會出現過錯。
’老師活着的時候不能用他,死了作祭文哀悼他,這是不合禮的。
以諸侯身份稱‘餘一人’,是不合名分的啊。
” 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弟子們都在心裡為他服喪三年。
三年心喪完畢,大家道别離去時,都相對而哭,又各盡哀;有的就又留了下來。
隻有子貢在墓旁搭子一間小房住下,守墓總共六年,然後才離去。
弟子及魯國他人,相率前往墓旁居住的一百多家。
因而就把這裡命名為“孔裡”。
魯國世世代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們也在這時來這裡講習禮儀,行鄉學業考校的飲酒禮,以及比射等儀式。
孔子的墓地有一頃大。
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們所居住的内室,後來就改成廟,借以收藏孔子生前穿過的衣服,戴過的帽子,使用過的琴、車子、書籍等,直到漢代,二百多年間沒有廢棄。
高皇帝高皇帝劉邦經過魯地,用牛羊豬三牲俱全的太牢祭祀孔子。
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是先去拜谒孔子墓,然後才去就職處理政務。
孔子生了鯉,字伯魚。
伯魚享年五十歲,死在孔子之前。
伯魚生了伋,字子思,郭年六十二歲。
曾經受困于宋國。
子思作了《
子思生了白,字子上,享年四十七歲。
子上生了求,字子家,享年四十五歲。
子家生了箕,字子京,享年四十六歲。
子京生了穿,字子高,享年五十一歲。
子高生了慎,享年五十七歲,曾經做過魏國的相。
子慎生了鲋,享年五十七歲,做過陳勝王的博士,死在陳這個地方。
鲋的弟弟叫子襄,享年五十七歲。
曾經做過漢孝惠皇帝的博士,後被提升為長沙郡的太守。
身高九尺六寸。
子襄生了忠,享年五十七歲。
忠生了武,武生了延年和安國。
安國做了當今孝武皇帝的博士,官至臨淮郡太守,壽短早死。
安國生了卬,卬了生?。
太史公說:《詩》中有這樣的話:“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讓人遵循。
”雖然我不能達到這種境地,但是心裡卻向往着他。
我讀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
到了魯地,參觀了孔子的廟堂、車輛、衣服、禮器,目睹了讀書的學生們按時到孔子舊宅中演習禮儀的情景。
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戀不願離去。
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直到賢人也夠多的了,當活着的時候都顯貴榮耀,可是一死什麼也就沒有了。
孔子是一個平民,他的名聲和學說已經傳了十幾,讀書的人仍然崇他為宗師。
從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來做為判斷衡的最高準則,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原文】【注解】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先宋人也①,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②,禱于尼丘得孔子③。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④。
生而首上圩頂⑤,故因名曰丘雲。
字仲尼⑥,姓孔氏。
①先:祖先。
②顔氏女:據《禮記·檀弓》說,名征在。
野合:據《索隐》、《正義》解釋,叔梁匕與征在成婚時已超過六十四歲,而征在歲數尚小,二人年齡相差懸殊,此種婚姻在當時不合禮法,故謂野合。
③禱:祈禱,向神求福。
④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⑤纡(wéi,維)頂:形容人頭頂四周高,中間低,呈“凹”字形。
圩,窪田四周的埂。
⑥古人有名也有字,且義常相關聯。
因叔梁纥曾禱于尼丘山,故子名丘,字仲尼。
就是把“尼丘”二字拆于來。
仲,排行老二之意。
孔子有異母兄名孟皮。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其父墓處,母諱之也①。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②,設禮容③。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④,蓋慎也⑤。
郰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⑥,然後往合葬于防焉⑦。
①母諱之:叔梁纥去世時,征在少寡,在當時社會,她不便送葬,故不知叔梁纥墳地所在,所以無法告訴孔子其父的墓地在何處。
②陳:陳列、擺設。
俎豆:古代祭祀時盛祭品的器皿。
俎是方形的,豆是圓形的。
③禮容:指制儀容。
④殡:停放靈柩。
五父之衢:睦名,是魯城内的街道。
⑤慎:慎重。
⑥郰:同“陬”,陬邑。
誨:告訴的意思。
⑦焉:代指防山。
孔子要绖①,季氏飨士②,孔子與往。
陽虎绌曰③:“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大夫孟釐子病且死④,誡其嗣懿子曰⑤:“孔丘,聖人之後,滅于宋⑥。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⑦。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⑧,三命茲益恭⑨,故鼎銘⑩雲:‘一命而偻(11),再命而伛(12),三命而俯,循牆而走(13),亦莫敢餘侮(14)。
饘于是(15),粥于是,以餬餘口(16)。
’其恭如是。
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17)必有達者(18)。
今孔丘年少好禮(19)其達者欤?吾即沒(20),若必師之(21)。
”及釐子卒(22),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23)。
是歲,季武子卒,平子立。
①要绖:古代喪服中的麻腰帶。
要,通“腰”。
②飨:用酒食款待人。
③绌:通“黜”,排除,貶退。
④病且死:病重将要死。
且,将要,将近。
⑤誡:囑告。
嗣:繼承人,此指兒子。
⑥滅于宋: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國内亂中為華督所殺,其子防叔奔魯,故雲滅于宋。
⑦孔子遠祖弗父何為宋襄公之子,依禮法當為宋國嗣君,但其讓位于弟弟,即後來的宋厲公。
⑧佐:輔助。
⑨三命:指三次加官晉爵。
茲益:更加。
⑩鼎銘:鼎上所鑄的文字。
(11)偻:曲背,引申為彎腰鞠躬。
(12)伛:義同“偻”。
(13)循牆:挨着牆。
循,沿着。
(14)侮:欺侮。
(15)饘(zhān,沾):稠粥。
于是:在這個鼎中。
(16)用饘、粥來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
表示過儉樸的生活。
(17)當世:指做國君。
(18)達者:顯貴的人。
(19)好:喜歡。
(20)即沒:如果死了。
(21)若:你,指孟懿子。
師之:以他為師。
(22)卒:死。
(23)南宮敬波與孟懿子同為孟釐子之子,此處不應更言“魯人”。
孔子貧且賤。
及長,嘗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③。
由是為司空。
已而去魯④,斥乎齊⑤,逐乎宋、衛⑥,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⑦。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⑧,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魯複善待,由是反魯。
①嘗:曾經。
史:一作“委吏”,古代管理倉庫的小辟。
②料:計算。
量:量具。
平:公平,一精一确。
③司職使:管理牧場的小辟吏。
畜蕃息:牲畜殖興旺。
④-----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①:“請與孔子适周②。
”魯君與之一乘車③,兩馬,一豎子俱④,适周問禮,蓋見老子雲。
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号⑤,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⑥,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⑦。
①魯君:指魯國國昭公。
②适:往,到。
③乘:輛。
④豎子:童仆。
俱:一起。
⑤竊:自謙之詞,冒充。
⑥毋以有己:忘掉自己。
⑦稍漸漸。
益進:增多。
是時也,晉平公一婬一,六卿擅權①,東伐諸侯;楚靈王兵強,陵轹中國②;齊大而近于魯。
魯小弱,附于楚則晉怒;附于晉則楚來伐;不備于齊③,齊師侵魯。
①六卿擅權:指韓、趙魏、範、中行及智氏六個大臣把持國政。
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②陵轹:同“淩轹”,欺壓。
中國:此指中原地區。
③備:防備。
魯昭公之二十年①,而孔子蓋年三十矣。
齊景公與晏嬰來适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②,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
身舉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④,與語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雖王可也⑤,霸小矣。
”景公說⑥。
①公元前522年。
②辟:同“僻”,偏僻。
③身舉:親自推薦。
五羖(gǔ,古)指五羖大夫百裡奚。
百裡奚原為虞國人,晉虞,為晉所俘,作為陪嫁臣随秦穆公夫人即晉公子夷吾的姐姐入秦,後逃離秦國,在宛地被楚國人捉住,秦穆公以賢,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回,任為大夫,故雲。
事詳見卷五《秦本紀》。
羖黑色公羊。
④累绁:(xiè,謝):同“缧绁”,綁人用的繩索,引申為拘禁。
⑤王:統治天下。
⑥說:“同“悅”。
高興。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因鬥雞故得罪魯昭公①,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②,昭公師敗,奔于齊,齊處昭公乾侯③。
其後頃之④,魯亂。
孔子适齊,為高昭子家臣⑤,欲以通乎景公。
與齊太師語樂⑥,聞《韶》音⑦,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⑧。
①據《
②孟氏:即孟孫氏。
③處:安置。
④頃之:不久。
⑤家臣:卿大夫的幕僚、私臣。
⑥太師:樂官。
語樂:談論音樂。
⑦《韶》:古代樂曲名,相傳為虞舜所作。
⑧稱:贊揚。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①。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②,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複問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财。
”景公說,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③;倨傲自順④,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⑤,破産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
自大賢之息⑥,周室既衰,樂缺有間⑦。
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⑧,趨詳之節⑨,累世不能學⑩,當年不能究其禮(11)。
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12)。
”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
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13)。
”以季、孟之間待之(14)。
齊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15),反乎魯。
①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國要像國君的樣子,大臣要像大臣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兒子的樣,上下各守秩序政治就可以走上軌道了。
②信:的确。
③滑稽:謂能言善辯,巧嘴滑舌。
軌法:遵守法規。
④居傲自順:傲慢不恭,自以為是。
⑤崇喪遂哀:重禮喪葬,長期不止。
遂,通“久”。
⑥大賢:指文王、周公等人。
息:滅。
⑦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禮崩樂壞已經很久了。
⑧使上下朝的禮節繁瑣。
⑨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詳:審慎。
⑩累世:幾代。
(11)當年:畢生。
(12)先:導引。
細民:小民百姓(13)奉:進獻。
(14)季、孟之間:指上卿和下卿之間。
季孫氏當時為上卿,孟孫氏為下卿。
(15)遂:于是。
孔子年四十二,魯昭卒于乾侯,定公立。
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①,中若羊②,問仲尼雲“得狗”③。
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
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阆④,水之怪龍、罔象⑤,土之怪墳羊⑥。
” ①穿井:打井。
缶:一種肚大口小的瓦器。
②《索隐》引《家語》雲:“桓子穿井于費,得物如土缶,中有羊焉。
”若,好像。
③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詢問孔子時謊稱得到的是羊,以看其是否博學多聞。
④夔: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形動物,隻有一足。
罔阆(làng,一浪一):同“罔兩”,古代傳說中的山一精一怪。
⑤罔象:古代傳話中的水一精一怪。
⑥墳羊:據《集解》說,是一種雌雄未成的怪手。
又稱土一精一。
吳伐越,堕稽①得骨節專車②。
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緻群神于會稽山③,防氏後至④,禹殺而戮之⑤,其節專車,此為大矣。
”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⑥,其實為神⑦,社稷為公侯⑧,皆屬于王者。
”客曰:“防何守?”仲尼曰:“江罔氏之守封、禺之山⑨,為釐姓。
在虞、夏、商為汪罔,于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客曰:“人長幾何?”仲尼曰:“僬僥氏三尺⑩,短之至也。
長者不過十之(11),數之極也。
”于是吳客曰:“善哉聖人!” ①堕(huǐ,毀):同“隳”,毀壞。
②謂一節骨頭有一輛車長。
③:召集。
④防氏:部落首領。
⑤戮:陳一屍一。
⑥綱紀:法則,原則。
這裡是造福的意思。
⑦守:指監守山川按時祭祀的人。
神:指神化了的部落首領。
⑧社稷:指土地和谷物,此指守土神和谷神的人。
⑨汪罔氏:上古部落名。
⑩僬僥氏:古代傳說中的矮人。
《
”(11)十之:指三尺的十倍,即三丈。
桓子臣曰仲梁懷①,與陽虎有欲逐懷,公山不狃止之。
其秋,懷益驕,陽虎執懷。
桓子怒,陽虎因桓子,與盟而?之③。
陽虎由此益輕季氏。
季氏亦僭于公室④,陪臣執國政⑤,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⑥,弟子彌衆⑦,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①嬖臣:一寵一幸之臣。
②隙:裂痕。
③?(shì,釋):通“釋”,釋放。
④僭:超越本分。
指下級冒用上級的名義、禮儀、器物。
⑤陪臣:諸侯國的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
此指季氏。
⑥《詩》:指《詩經》。
《書》:指《書經》,又稱《
《禮》:指《周禮》、《儀禮》、《禮記》,全稱《三禮》。
⑦彌:更加。
定公八年①,公冊不狃得意于季氏,因陽虎為亂,欲廢三桓之适②,更立庶孽陽虎素所善者③,遂執季桓子。
桓子詐之,得脫。
定公九年,旭虎不勝,奔于齊。
是時孔子年五十。
①公元前502年。
②三桓:指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因都是魯桓公之後,故稱“三桓”。
适(dí,嫡):同:“嫡”。
指正妻所生的兒子,為法定繼承人。
③庶孽:妾所生的兒子。
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①,使人召孔子。
孔子循道彌久,溫瘟無所試②,莫能己用③,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傥庶幾乎④!”欲往。
子路不說,止孔子。
孔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哉⑤?如用我,為東周乎⑥!”然亦卒不行。
①畔:通“叛”。
反叛。
②溫溫:柔和的樣子。
一說同“蘊蘊”,郁郁不得志的樣子。
③己用:任用自己。
④傥:義同“倘”。
或許。
庶幾:差不多。
⑤徒:白費,空。
⑥這句的意思是說,在東方建立一個像周那樣的王朝。
其後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①。
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②。
①則:效法。
②孔子由中都宰為司空、大司寇不在一年内,此處謂在一年,誤。
定公十年春①,及齊平②。
夏,齊大夫黎?言于景公曰:“魯用孔丘,勢危齊。
”乃使使告魯為好會③,會于夾谷。
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④。
孔子攝相事⑤,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古奢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⑥。
請具左右司馬。
”定公曰:“諾。
”具左右司馬會齊侯夾谷,為壇位⑦,土階三等⑧,以會遇之禮相見⑨,揖讓而登⑩。
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11):“請奏四方之樂(12)。
”景公曰:“諾。
”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劍撥鼓噪而至(13)。
孔子趨而進,曆階而登(14),不盡一等(15),舉袂而言曰(16):“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
景公心怍(17),麾而去之(18)。
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
”景公曰:“諾。
”優倡侏儒為戲而前(19)。
孔子趨而進,曆階而登,不盡不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20),手足處(21)。
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