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各族都貢獻各自的地方特産,叫他們不能忘記自己的職責和義務。
于是肅慎部族獻來楛木做的箭和石頭制作的箭頭,長一尺八寸。
周武王為了顯示他的美德,就把肅慎部族的箭分給長女太姬,後來太姬嫁給了虞胡公,虞胡公又封在陳國。
當初王室分珍寶玉器給同姓諸侯,是為了表示重視親族;把遠方的貢品分贈給姓諸侯,是為了表示重視親族;把遠方的貢品分贈給姓諸侯,是為了讓他們不要忘服從周王朝。
所以把肅慎部族的箭分給陳國。
”陳湣鮑聽了叫人到過去收藏各方貢物的倉庫中去找一找,果然找到了這種箭。
孔子在陳國居住了三年,正好遇上晉國、楚國争霸,兩國輪番攻打陳國,直到吳國攻打陳國為止,陳國常常遭受侵犯。
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那些弟子,志氣很大,隻是行一事闊一些,他們都很有進取心,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
”于是孔子就離開了陳國。
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據蒲反叛衛國,蒲人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自己帶了五輛車子跟随孔子周遊各地。
他這個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對孔子說:“我從前跟随老師周遊在匡地遇到危難,如今又在這裡遇到危難,這是命裡注定的吧。
我和老師一再遭難,可搏鬥而死。
”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到衛國去,我就放你們走。
”孔子與他們訂立了盟約,這才放孔子他們從東門出去。
孔子是到了衛國。
子貢說:“盟約可以違背嗎?”孔子說:“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神是不會認可的。
” 衛靈公聽說孔子到來,很高興,親自趕到郊外迎接。
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讨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
”靈公說:“我的大夫卻認為不可以讨伐,因為現在的蒲是防禦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西河這塊地方的願望。
我所說要讨伐的,隻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罷了。
”衛靈公說:“很好。
”但是沒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亂。
衛靈公年紀老了,懶得處理政務,也不起用孔子。
孔子長歎了一聲說:“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時間就差不多了,三年就會在大見成效。
”孔子隻好離開。
佛肸(xī,西)做中牟的長官。
晉國的趙簡子攻打範氏、中行氏,讨伐中牟。
佛肸就占據中牟,反叛趙簡子,并派人招請孔子孔子打算去。
子路說:“我聽老師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
現在佛肸自己占據中牟反叛,您想前去,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我是說過這句話。
但我不也說過,堅一硬的東西是磨不薄的;不也說過潔白的東西,是染不黑的。
我難道是隻中看不能吃的匏瓜嗎,怎麼可以老是挂着卻不給人吃呢?” 有一次孔子正敲着磬,有個背着草筐的人路過門口,說道:“有心思啊,這個擊磬人,磬敲得又響又急,既然人家不賞識自己,那就算了吧!”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一連學了十天,也沒增學新曲子。
師襄子說:“可以學些新曲了。
”孔子說:“我已經熟習樂曲了,但還沒有熟練地掌握彈琴的技法。
”過了些時候,師襄子又說:“你已熟習彈琴的技法了,可以學些新曲子了。
”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感意蘊,可以學些新曲了。
”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過了些時候,孔子肅穆沉靜,深思着什麼,接着又心曠神怡,顯出志向遠大的樣子。
說:“我體會出作曲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他的膚色黝一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個統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誰能夠如此呢!”師襄子恭敬地離開位給孔子拜了兩拜,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是《文王一操一》呀”。
孔子既然得不到衛國的重用,打算西遊去見趙簡子。
到了黃河邊,聽到窦鳴犢、舜華被殺的消息。
就面對着黃河感慨地歎氣說:“壯美啊黃河水,浩浩蕩蕩多麼盛大,我所以不能渡過黃河,也是命運的安排吧!”子貢趕上前去問:“冒昧地請問老師,這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窦鳴犢、舜華兩個人,都是晉國有才德的大夫。
當趙簡子還沒有得志的時候,是依靠這兩個人才得以從政的;等到他得志了,卻殺了他們來執掌政權。
我聽說過,一個地方剖腹取胎殺害幼獸,麒麟就不來到它的郊野,排幹了池塘水抓魚,那麼龍就不調合陰陽來興緻雨了,傾覆鳥巢毀壞鳥一卵一,鳳凰就不願來這裡飛翔。
這是為什麼呢?君子忌諱傷害他的同類。
那些鳥獸對于不義的行為尚且知道避開,何況是我孔丘呢!”于是便回到老家陬鄉休息,創作了《陬一操一》的琴曲來哀掉窦鳴犢、舜華兩們賢人。
随後又回到衛國,寄住在蘧伯玉家。
有一天,衛靈公向孔子問起軍隊列陣作戰的事。
孔子回答說:“祭祀的事我倒曾經聽說過,排兵布陣的事,我還不曾學過呢。
”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談話的時候,看見空中飛來大雁,就隻顧擡頭仰望,神色不在孔了身上。
孔子于是就離開了衛國,再往陳國。
這年夏天,衛靈公死了,他的孫子辄立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
六月間,趙鞅把流亡在外的姨靈公太子蒯聩接納到戚地。
陽虎讓太子蒯聩穿上孝服,又讓八個人空麻帶孝,裝扮成是從衛國來接太子回去奔喪的樣子,器着進了戚城,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冬天,蔡國遷都到州來。
這一年是魯哀公三年,孔子已六十歲了。
齊國幫助衛國包一皮一皮圍了戚城,是因為衛太子蒯聩在那兒的緣故。
還是這一年夏天,魯桓公、釐公的廟堂起火燒了起來。
南宮敬叔去救火。
孔子在陳國聽到了這個消息,就說:“火災一定在桓公、釐公的廟堂吧?”不久證實,果然如他所言。
這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着辇車望見魯城,感慨地長歎一聲說:“從前這個國家幾乎興旺了,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沒有興旺起來。
”回頭又對他的嗣子季康子說:“我要是死了,你一定會接掌魯國的政權佐國君;你佐國君之後,一定要召回孔子。
”過了幾天,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繼承了他的職位。
喪事辦完之後,想如回了孔子。
大夫公之魚說:“從前我們的國魯定公曾經任用過他,沒能有始有終,最後被諸侯恥笑。
現在你再任用他,如果也不能善終,這會再次招來諸侯的恥笑。
”季康子說:“那麼召誰才好呢?”公之魚說:“一定要召冉求。
”于是就派人召回了冉求。
冉求準備起身前往,孔子說:“這次魯國召冉求回去,不會小用,該會重用他。
”就在這一天,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那些弟子志向高遠而行一事疏闊,為文富有文采,我真不知從何下手來教育他們才好。
”子貢知道孔子思念家鄉想回去,在送冉求時,叮囑過他“你要是被重用了,要想着把老師請回去”之類的話。
冉求離去之後,第二年,孔子從陳國移居蔡國。
蔡昭公準備到吳國去,是吳國召他去的。
從前昭公欺騙他的大臣,把國都遷到了州來,這次将要前往,大夫們提心他又要遷都,公孫翩就在路上把蔡昭公射死了。
接着,楚軍就來侵犯蔡國。
同年秋天,齊景公死了。
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葉地。
葉公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說:“為政的道理在于招納遠方的賢能,使近處的人歸服”。
有一天。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情況,子路不回答。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就對子路說:“仲由,你為什麼不對他說:‘他這個人呀,學習起道理來不知疲倦,教導人全不厭煩,發憤學習時忘記了吃飯,快樂時忘記了憂愁,以緻于連衰老就将到來也不知道’。
” 孔子離開楚國的葉地回到蔡國。
在路上遇見長沮、桀溺兩人并肩耕田,孔子以為他們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聽渡口在什麼地方。
長沮說:“那個拉着馬缰強的人是誰?”子路回答說:“是孔丘。
”長沮又問:“是魯國的孔丘吧?”子路說:“是的。
”長沮說:“那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兒了。
”桀溺又問子路:“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
”桀溺說:“你是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
”桀溺說:“天下到處都在動蕩不安,而誰能改變這種現狀呢?況且你與跟着那逃避暴亂臣的人四處奔走,還不如跟着我們這些躲避亂世的人呢?”說完,就繼續不停地耕田。
子路把此話告訴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說:“我們不能居住在山林裡與鳥獸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處奔走想改變這個局面了”。
有一天,子路一個人行走的時候,路遇一位肩扛除草工具的老人。
子路問他:“您看見過我的老師嗎?”老人說:“你們這些人四肢不勤勞,五谷分辨不清,誰是你的老師我怎麼會知道?”說完就拄着拐杖拔草去了。
事後子路把這些經過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位隐士。
”叫子路再到那裡看看,老人已經走了。
孔子遷居到蔡國三年,吳國攻打陳國。
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紮在城父。
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上,楚國便派人去聘請孔子。
孔子正要前往拜見接受聘禮,陳國、蔡國的大夫商議說:“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賢人,他所指責諷刺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
如今長久地停留在我們陳國和蔡國之間,大夫們的施政施、所做所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
如今的楚國,是個大國,卻來聘請孔子。
如果孔子在楚國被重用,那麼我們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們就危險了。
”于是他們雙方就派了一些服勞役的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
孔子和他的弟子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
跟從的弟子餓病了,站都站不起來。
孔子卻還在不停地給大家講學,朗誦詩歌、歌唱、彈琴。
子路很生氣地來見孔子:“君子也有困究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節一操一不動搖,人小遇到困窘就會不加節制,什麼過火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 這時子貢的臉色也變了。
孔子說:“賜啊,你認為我是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的。
難道不對嗎?”孔子說:“不是的。
我是用一種基本原則貫穿于全部知識之中的。
”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不高興。
便叫來子路問道:“《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排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學說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呢?”子路說:“大概是我們的德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們;想必是我們的智謀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放我們通行。
”孔子說:“有這樣的話嗎?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裡還會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呢?假使有智謀的人就能早行無阻,哪裡會有王子比幹被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貢進來見孔子。
孔子對子貢說:“賜啊,《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
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呢?“子貢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
老師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雖然善于耕種,但他卻不一定有好的收獲;好的工匠雖然不一精一巧的手藝,但他的所作卻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
有修養的人能研修自己的學說,就像網一樣,先構出基本的大納統緒,然後再依疏理紮,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
現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學說,反而想降格來敬合取容。
賜啊,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
” 子貢出去之後,顔回進來見孔子。
孔子說:“回啊,《詩經》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
難道是我們的說學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呢?”顔回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
雖然是這樣,老師還是要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系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出君子的色!一個人不研修自己的學說,那才是自己的恥辱。
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學說不被人所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了。
不被天下接又有什麼關系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孔子聽了欣慰地笑着說:“是這樣的啊,姓顔的小夥子!假使你有很多錢财,我願意給你做管家。
” 于是派子貢到楚國去。
楚昭王調動軍隊來迎接孔子,這才除了這場災禍。
楚昭王想把有戶籍登記的七百裡地方封給孔子。
楚國的令尹子西阻止說:“大王派往各侯國的使臣,有像子貢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
”子西又問:“大王的左右輔佐大臣,有像顔回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
”子西又問:“大王的将帥,有像子路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
”子西還問:“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員,有像宰予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
”子西接着說:“況且我們楚國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時,封号是子爵,土地跟男爵相等,方圓五十裡。
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奭輔佐周天子的事業,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麼楚國還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圓幾千裡的土地嗎?想當年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作為隻有百裡之地的主,最終能統治天下。
現在如讓孔丘擁有那七百城土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輔佐,這不是楚國的福音啊。
“昭王聽了就打消了原來的想法。
這年秋天,楚昭死在城父。
楚國的狂人接輿有一天唱着歌走過孔子的車子,說:“鳳凰呀,鳳凰呀,你的美德為什麼這麼不景氣?過去的不能再挽回,未來的還可以再趕得上,算了吧,算了吧!現在從政的人都是很危險的啊!”孔子下了車,想和他談談,但他卻快步走開了,沒能跟他說上話。
于是孔子從楚國返回了衛國。
這一年,孔子六十三歲,是魯哀公六年(前489)。
第二年,吳國和魯國在一個叫缯的地方會盟,吳國要求魯國提一供百牢的祭品。
吳國的太宰嚭(pǐ,匹)召見季康子。
季康子就派子貢前往交涉,然後魯國才納百牢祭品。
孔子說:“魯國、衛國的政治情況,如同兄弟一般相似。
”這個時候,衛出公辄的父親蒯聩沒有繼位做國君,流亡在外,諸侯對此事屢加指責。
而孔子的弟子很多在衛國做官,衛出公辄也想請孔子出來執政。
子路問孔子說:“衛國國想請您出來執政,您打算首先做什麼呢?”孔子回答說:“那我一定首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的事嗎,老師您太迂闊了!為什麼要首先正名份呢?”孔子說:“魯莽啊,仲田!要知道,名分不正,說出的話來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那麼事情就辦不成;輻情辦不成,那麼禮樂教化就不能興盛;樂教化不興盛,那麼刑罰不準确适度,那麼老百姓就年足無措,不知怎麼辦才好。
所以君子辦事必須符合名分,說出來的話,一定要切實可行。
君子對于他所說出來的話,應該毫不苟且随便才行啊。
” 第二年(前484),冉有為季氏統率軍隊,在郎地同齊國作戰,打敗了齊國的軍隊。
季康子對冉求說:“您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呢?還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說:“我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
”季康子又問:“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冉有回答說:“任用他要符合名分,他的學說不論是傳布到百姓中,還是對質于鬼神前,都是沒有遺憾的。
我對于軍事,雖然有功而累計封到二千五百戶人家,而孔子卻會毫不動心的。
”康子說:“我想召請他回來,可以嗎?”冉有說:“你想召請他回來,隻要不讓小人從中阻礙他,就可以了。
”當時,衛國大夫孔文子準備攻打太叔,向孔子問計策。
孔子推辭說不知道,他回到住處便立即吩咐備車離開了衛國,說道:“鳥能選擇樹木栖息,樹木怎能選擇鳥呢?”孔文子堅決拘留他。
恰好季康子派來公華、公賓、公林,帶着禮物迎接迎孔子,孔子就回魯國去了。
孔子離開魯國一共經過十四年又回到魯國。
魯哀公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說:“為政最重要的是選擇好大臣。
”季康子也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說:“要舉用正直的人,抛棄邪曲的人,那樣就使邪曲的人變為正直的人了。
”季康子憂虛盜竊,孔子說:“如果你自己沒有欲的話,就是給獎賞,人們也是不會去偷竊的。
”但是魯國最終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來做官。
孔子的時代,周王衰微,禮崩樂壞,《詩》、《書》也殊缺不全了。
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制度,編定了《書傳》的篇次,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後,加以整理編排。
孔子說:“夏代的禮儀制度我還能講出來,隻是夏的後代杞國沒有留下足夠證明這些的文獻了。
殷商的禮儀制度我也能講出來,隻是殷商的後宋國沒有留下足夠證明這些制度的文獻了。
如果杞、宋兩國有足夠的文獻,我就能證明這些制度了。
”孔子考察了殷代繼承夏代對禮儀制度所作的增減之後說:“将來即使經過一百,那增減的也是可以預知的,因為一種是重視文采,另一種是重視樸實。
周代的禮儀制度是在參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礎上制定的,多麼豐富多采呀,我主張用周代的禮儀”所以《書傳》、《禮記》都是孔子編定的。
孔子曾對魯國的樂官太師說:“音樂是可以通曉的。
剛開始演奏的時候要互相配合一緻,繼續下去是節奏和諧,聲音清晰,連續不斷,這樣直到整首樂曲演奏完成。
”孔子又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就開始訂正詩樂,使《雅》、《頌》都恢複了原來的曲調。
” 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時,他把重複的删掉了,選取中合于義的用于禮義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後稷,其次是叙述殷、周兩代的興盛,直到周幽王、周厲王的政治缺失,而開頭的則是叙述男一女夫婦關系和感情的詩篇,所以說:“《關睢》這一樂章作為《國風》的第一篇,《鹿鳴》作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為《大雅》的第一篇;《清廟》作為《頌》的第一篇”。
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能将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頌》這些樂曲的音調。
先王的樂制度從此才恢複舊觀而得以稱述,王道完備了,孔子也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樂》、《易》、《春秋》的編修。
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他詳細解釋了《彖辭》、《錫辭》、《卦》、《文言》等。
孔子讀《周易》刻苦勤奮,以緻把編穿書簡的牛皮繩子也弄斷了多次。
他還說:“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夠充分掌握理解了。
”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學的弟子大約在三千人,中能一精一通禮、樂、射、禦、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
至于像顔濁鄒那樣的人,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個方面:學問、言行、忠恕、信義。
為弟子訂四條禁律:不揣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
他認為應當特别謹慎處理的是:齋戒、戰争、疾病。
孔子很少談到利,如果談到,就與命運、仁德聯系起來。
他教育弟子的時候,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難,煩悶發急的時候,不去啟發開導他。
他出一個道理,弟子不能觸類旁通地推演出似的道理,他就不再重複講述了。
孔子在自己的鄉裡,謙恭得像個不善言談的人。
他在宗廟祭祀和朝廷議政這些場合,卻能言善辯,言辭明晰而又通達,然而又很恭謹小心。
上朝時,與上大夫交談,态度和悅,中正自然;與下大夫交談,就顯得和樂安詳了了。
孔子進入國君的公門,低頭彎腰,恭敬謹慎,進門後急行而前,恭有禮。
國命他迎接賓客,容色莊重認真。
國君召見他,不等待車駕備好,就動身起行。
魚不新鮮,肉有變味,或不按規矩切割,孔子不吃。
席位不正,不就坐。
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
在一天内哭泣過,就不會再歌唱。
看見穿孝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是個小孩,也必定改變面容以示同情。
孔子說:“三個人同行,中心有可做我老師的。
”又說:“不去修明道德,不去探求學業,聽到正直的道理又不前往學習,對缺點錯誤又不能改正,這些是我是憂慮提心的問題。
”孔子請人唱歌,要是唱得好,就請人再唱一遍,然後自己也和唱起來。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鬼神的事情。
子貢說:“老師在文獻方面的成績很顯著
于是肅慎部族獻來楛木做的箭和石頭制作的箭頭,長一尺八寸。
周武王為了顯示他的美德,就把肅慎部族的箭分給長女太姬,後來太姬嫁給了虞胡公,虞胡公又封在陳國。
當初王室分珍寶玉器給同姓諸侯,是為了表示重視親族;把遠方的貢品分贈給姓諸侯,是為了表示重視親族;把遠方的貢品分贈給姓諸侯,是為了讓他們不要忘服從周王朝。
所以把肅慎部族的箭分給陳國。
”陳湣鮑聽了叫人到過去收藏各方貢物的倉庫中去找一找,果然找到了這種箭。
孔子在陳國居住了三年,正好遇上晉國、楚國争霸,兩國輪番攻打陳國,直到吳國攻打陳國為止,陳國常常遭受侵犯。
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那些弟子,志氣很大,隻是行一事闊一些,他們都很有進取心,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
”于是孔子就離開了陳國。
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據蒲反叛衛國,蒲人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自己帶了五輛車子跟随孔子周遊各地。
他這個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對孔子說:“我從前跟随老師周遊在匡地遇到危難,如今又在這裡遇到危難,這是命裡注定的吧。
我和老師一再遭難,可搏鬥而死。
”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到衛國去,我就放你們走。
”孔子與他們訂立了盟約,這才放孔子他們從東門出去。
孔子是到了衛國。
子貢說:“盟約可以違背嗎?”孔子說:“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神是不會認可的。
” 衛靈公聽說孔子到來,很高興,親自趕到郊外迎接。
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讨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
”靈公說:“我的大夫卻認為不可以讨伐,因為現在的蒲是防禦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西河這塊地方的願望。
我所說要讨伐的,隻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罷了。
”衛靈公說:“很好。
”但是沒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亂。
衛靈公年紀老了,懶得處理政務,也不起用孔子。
孔子長歎了一聲說:“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時間就差不多了,三年就會在大見成效。
”孔子隻好離開。
佛肸(xī,西)做中牟的長官。
晉國的趙簡子攻打範氏、中行氏,讨伐中牟。
佛肸就占據中牟,反叛趙簡子,并派人招請孔子孔子打算去。
子路說:“我聽老師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
現在佛肸自己占據中牟反叛,您想前去,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我是說過這句話。
但我不也說過,堅一硬的東西是磨不薄的;不也說過潔白的東西,是染不黑的。
我難道是隻中看不能吃的匏瓜嗎,怎麼可以老是挂着卻不給人吃呢?” 有一次孔子正敲着磬,有個背着草筐的人路過門口,說道:“有心思啊,這個擊磬人,磬敲得又響又急,既然人家不賞識自己,那就算了吧!”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一連學了十天,也沒增學新曲子。
師襄子說:“可以學些新曲了。
”孔子說:“我已經熟習樂曲了,但還沒有熟練地掌握彈琴的技法。
”過了些時候,師襄子又說:“你已熟習彈琴的技法了,可以學些新曲子了。
”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感意蘊,可以學些新曲了。
”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過了些時候,孔子肅穆沉靜,深思着什麼,接着又心曠神怡,顯出志向遠大的樣子。
說:“我體會出作曲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他的膚色黝一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個統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誰能夠如此呢!”師襄子恭敬地離開位給孔子拜了兩拜,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是《文王一操一》呀”。
孔子既然得不到衛國的重用,打算西遊去見趙簡子。
到了黃河邊,聽到窦鳴犢、舜華被殺的消息。
就面對着黃河感慨地歎氣說:“壯美啊黃河水,浩浩蕩蕩多麼盛大,我所以不能渡過黃河,也是命運的安排吧!”子貢趕上前去問:“冒昧地請問老師,這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窦鳴犢、舜華兩個人,都是晉國有才德的大夫。
當趙簡子還沒有得志的時候,是依靠這兩個人才得以從政的;等到他得志了,卻殺了他們來執掌政權。
我聽說過,一個地方剖腹取胎殺害幼獸,麒麟就不來到它的郊野,排幹了池塘水抓魚,那麼龍就不調合陰陽來興緻雨了,傾覆鳥巢毀壞鳥一卵一,鳳凰就不願來這裡飛翔。
這是為什麼呢?君子忌諱傷害他的同類。
那些鳥獸對于不義的行為尚且知道避開,何況是我孔丘呢!”于是便回到老家陬鄉休息,創作了《陬一操一》的琴曲來哀掉窦鳴犢、舜華兩們賢人。
随後又回到衛國,寄住在蘧伯玉家。
有一天,衛靈公向孔子問起軍隊列陣作戰的事。
孔子回答說:“祭祀的事我倒曾經聽說過,排兵布陣的事,我還不曾學過呢。
”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談話的時候,看見空中飛來大雁,就隻顧擡頭仰望,神色不在孔了身上。
孔子于是就離開了衛國,再往陳國。
這年夏天,衛靈公死了,他的孫子辄立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
六月間,趙鞅把流亡在外的姨靈公太子蒯聩接納到戚地。
陽虎讓太子蒯聩穿上孝服,又讓八個人空麻帶孝,裝扮成是從衛國來接太子回去奔喪的樣子,器着進了戚城,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冬天,蔡國遷都到州來。
這一年是魯哀公三年,孔子已六十歲了。
齊國幫助衛國包一皮一皮圍了戚城,是因為衛太子蒯聩在那兒的緣故。
還是這一年夏天,魯桓公、釐公的廟堂起火燒了起來。
南宮敬叔去救火。
孔子在陳國聽到了這個消息,就說:“火災一定在桓公、釐公的廟堂吧?”不久證實,果然如他所言。
這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着辇車望見魯城,感慨地長歎一聲說:“從前這個國家幾乎興旺了,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沒有興旺起來。
”回頭又對他的嗣子季康子說:“我要是死了,你一定會接掌魯國的政權佐國君;你佐國君之後,一定要召回孔子。
”過了幾天,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繼承了他的職位。
喪事辦完之後,想如回了孔子。
大夫公之魚說:“從前我們的國魯定公曾經任用過他,沒能有始有終,最後被諸侯恥笑。
現在你再任用他,如果也不能善終,這會再次招來諸侯的恥笑。
”季康子說:“那麼召誰才好呢?”公之魚說:“一定要召冉求。
”于是就派人召回了冉求。
冉求準備起身前往,孔子說:“這次魯國召冉求回去,不會小用,該會重用他。
”就在這一天,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那些弟子志向高遠而行一事疏闊,為文富有文采,我真不知從何下手來教育他們才好。
”子貢知道孔子思念家鄉想回去,在送冉求時,叮囑過他“你要是被重用了,要想着把老師請回去”之類的話。
冉求離去之後,第二年,孔子從陳國移居蔡國。
蔡昭公準備到吳國去,是吳國召他去的。
從前昭公欺騙他的大臣,把國都遷到了州來,這次将要前往,大夫們提心他又要遷都,公孫翩就在路上把蔡昭公射死了。
接着,楚軍就來侵犯蔡國。
同年秋天,齊景公死了。
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葉地。
葉公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說:“為政的道理在于招納遠方的賢能,使近處的人歸服”。
有一天。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情況,子路不回答。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就對子路說:“仲由,你為什麼不對他說:‘他這個人呀,學習起道理來不知疲倦,教導人全不厭煩,發憤學習時忘記了吃飯,快樂時忘記了憂愁,以緻于連衰老就将到來也不知道’。
” 孔子離開楚國的葉地回到蔡國。
在路上遇見長沮、桀溺兩人并肩耕田,孔子以為他們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聽渡口在什麼地方。
長沮說:“那個拉着馬缰強的人是誰?”子路回答說:“是孔丘。
”長沮又問:“是魯國的孔丘吧?”子路說:“是的。
”長沮說:“那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兒了。
”桀溺又問子路:“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
”桀溺說:“你是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
”桀溺說:“天下到處都在動蕩不安,而誰能改變這種現狀呢?況且你與跟着那逃避暴亂臣的人四處奔走,還不如跟着我們這些躲避亂世的人呢?”說完,就繼續不停地耕田。
子路把此話告訴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說:“我們不能居住在山林裡與鳥獸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處奔走想改變這個局面了”。
有一天,子路一個人行走的時候,路遇一位肩扛除草工具的老人。
子路問他:“您看見過我的老師嗎?”老人說:“你們這些人四肢不勤勞,五谷分辨不清,誰是你的老師我怎麼會知道?”說完就拄着拐杖拔草去了。
事後子路把這些經過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位隐士。
”叫子路再到那裡看看,老人已經走了。
孔子遷居到蔡國三年,吳國攻打陳國。
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紮在城父。
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上,楚國便派人去聘請孔子。
孔子正要前往拜見接受聘禮,陳國、蔡國的大夫商議說:“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賢人,他所指責諷刺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
如今長久地停留在我們陳國和蔡國之間,大夫們的施政施、所做所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
如今的楚國,是個大國,卻來聘請孔子。
如果孔子在楚國被重用,那麼我們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們就危險了。
”于是他們雙方就派了一些服勞役的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
孔子和他的弟子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
跟從的弟子餓病了,站都站不起來。
孔子卻還在不停地給大家講學,朗誦詩歌、歌唱、彈琴。
子路很生氣地來見孔子:“君子也有困究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節一操一不動搖,人小遇到困窘就會不加節制,什麼過火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 這時子貢的臉色也變了。
孔子說:“賜啊,你認為我是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的。
難道不對嗎?”孔子說:“不是的。
我是用一種基本原則貫穿于全部知識之中的。
”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不高興。
便叫來子路問道:“《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排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學說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呢?”子路說:“大概是我們的德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們;想必是我們的智謀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放我們通行。
”孔子說:“有這樣的話嗎?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裡還會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呢?假使有智謀的人就能早行無阻,哪裡會有王子比幹被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貢進來見孔子。
孔子對子貢說:“賜啊,《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
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呢?“子貢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
老師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雖然善于耕種,但他卻不一定有好的收獲;好的工匠雖然不一精一巧的手藝,但他的所作卻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
有修養的人能研修自己的學說,就像網一樣,先構出基本的大納統緒,然後再依疏理紮,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
現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學說,反而想降格來敬合取容。
賜啊,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
” 子貢出去之後,顔回進來見孔子。
孔子說:“回啊,《詩經》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
難道是我們的說學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呢?”顔回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
雖然是這樣,老師還是要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系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出君子的色!一個人不研修自己的學說,那才是自己的恥辱。
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學說不被人所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了。
不被天下接又有什麼關系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孔子聽了欣慰地笑着說:“是這樣的啊,姓顔的小夥子!假使你有很多錢财,我願意給你做管家。
” 于是派子貢到楚國去。
楚昭王調動軍隊來迎接孔子,這才除了這場災禍。
楚昭王想把有戶籍登記的七百裡地方封給孔子。
楚國的令尹子西阻止說:“大王派往各侯國的使臣,有像子貢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
”子西又問:“大王的左右輔佐大臣,有像顔回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
”子西又問:“大王的将帥,有像子路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
”子西還問:“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員,有像宰予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
”子西接着說:“況且我們楚國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時,封号是子爵,土地跟男爵相等,方圓五十裡。
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奭輔佐周天子的事業,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麼楚國還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圓幾千裡的土地嗎?想當年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作為隻有百裡之地的主,最終能統治天下。
現在如讓孔丘擁有那七百城土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輔佐,這不是楚國的福音啊。
“昭王聽了就打消了原來的想法。
這年秋天,楚昭死在城父。
楚國的狂人接輿有一天唱着歌走過孔子的車子,說:“鳳凰呀,鳳凰呀,你的美德為什麼這麼不景氣?過去的不能再挽回,未來的還可以再趕得上,算了吧,算了吧!現在從政的人都是很危險的啊!”孔子下了車,想和他談談,但他卻快步走開了,沒能跟他說上話。
于是孔子從楚國返回了衛國。
這一年,孔子六十三歲,是魯哀公六年(前489)。
第二年,吳國和魯國在一個叫缯的地方會盟,吳國要求魯國提一供百牢的祭品。
吳國的太宰嚭(pǐ,匹)召見季康子。
季康子就派子貢前往交涉,然後魯國才納百牢祭品。
孔子說:“魯國、衛國的政治情況,如同兄弟一般相似。
”這個時候,衛出公辄的父親蒯聩沒有繼位做國君,流亡在外,諸侯對此事屢加指責。
而孔子的弟子很多在衛國做官,衛出公辄也想請孔子出來執政。
子路問孔子說:“衛國國想請您出來執政,您打算首先做什麼呢?”孔子回答說:“那我一定首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的事嗎,老師您太迂闊了!為什麼要首先正名份呢?”孔子說:“魯莽啊,仲田!要知道,名分不正,說出的話來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那麼事情就辦不成;輻情辦不成,那麼禮樂教化就不能興盛;樂教化不興盛,那麼刑罰不準确适度,那麼老百姓就年足無措,不知怎麼辦才好。
所以君子辦事必須符合名分,說出來的話,一定要切實可行。
君子對于他所說出來的話,應該毫不苟且随便才行啊。
” 第二年(前484),冉有為季氏統率軍隊,在郎地同齊國作戰,打敗了齊國的軍隊。
季康子對冉求說:“您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呢?還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說:“我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
”季康子又問:“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冉有回答說:“任用他要符合名分,他的學說不論是傳布到百姓中,還是對質于鬼神前,都是沒有遺憾的。
我對于軍事,雖然有功而累計封到二千五百戶人家,而孔子卻會毫不動心的。
”康子說:“我想召請他回來,可以嗎?”冉有說:“你想召請他回來,隻要不讓小人從中阻礙他,就可以了。
”當時,衛國大夫孔文子準備攻打太叔,向孔子問計策。
孔子推辭說不知道,他回到住處便立即吩咐備車離開了衛國,說道:“鳥能選擇樹木栖息,樹木怎能選擇鳥呢?”孔文子堅決拘留他。
恰好季康子派來公華、公賓、公林,帶着禮物迎接迎孔子,孔子就回魯國去了。
孔子離開魯國一共經過十四年又回到魯國。
魯哀公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說:“為政最重要的是選擇好大臣。
”季康子也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說:“要舉用正直的人,抛棄邪曲的人,那樣就使邪曲的人變為正直的人了。
”季康子憂虛盜竊,孔子說:“如果你自己沒有欲的話,就是給獎賞,人們也是不會去偷竊的。
”但是魯國最終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來做官。
孔子的時代,周王衰微,禮崩樂壞,《詩》、《書》也殊缺不全了。
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制度,編定了《書傳》的篇次,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後,加以整理編排。
孔子說:“夏代的禮儀制度我還能講出來,隻是夏的後代杞國沒有留下足夠證明這些的文獻了。
殷商的禮儀制度我也能講出來,隻是殷商的後宋國沒有留下足夠證明這些制度的文獻了。
如果杞、宋兩國有足夠的文獻,我就能證明這些制度了。
”孔子考察了殷代繼承夏代對禮儀制度所作的增減之後說:“将來即使經過一百,那增減的也是可以預知的,因為一種是重視文采,另一種是重視樸實。
周代的禮儀制度是在參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礎上制定的,多麼豐富多采呀,我主張用周代的禮儀”所以《書傳》、《禮記》都是孔子編定的。
孔子曾對魯國的樂官太師說:“音樂是可以通曉的。
剛開始演奏的時候要互相配合一緻,繼續下去是節奏和諧,聲音清晰,連續不斷,這樣直到整首樂曲演奏完成。
”孔子又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就開始訂正詩樂,使《雅》、《頌》都恢複了原來的曲調。
” 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時,他把重複的删掉了,選取中合于義的用于禮義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後稷,其次是叙述殷、周兩代的興盛,直到周幽王、周厲王的政治缺失,而開頭的則是叙述男一女夫婦關系和感情的詩篇,所以說:“《關睢》這一樂章作為《國風》的第一篇,《鹿鳴》作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為《大雅》的第一篇;《清廟》作為《頌》的第一篇”。
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能将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頌》這些樂曲的音調。
先王的樂制度從此才恢複舊觀而得以稱述,王道完備了,孔子也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樂》、《易》、《春秋》的編修。
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他詳細解釋了《彖辭》、《錫辭》、《卦》、《文言》等。
孔子讀《周易》刻苦勤奮,以緻把編穿書簡的牛皮繩子也弄斷了多次。
他還說:“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夠充分掌握理解了。
”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學的弟子大約在三千人,中能一精一通禮、樂、射、禦、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
至于像顔濁鄒那樣的人,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個方面:學問、言行、忠恕、信義。
為弟子訂四條禁律:不揣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
他認為應當特别謹慎處理的是:齋戒、戰争、疾病。
孔子很少談到利,如果談到,就與命運、仁德聯系起來。
他教育弟子的時候,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難,煩悶發急的時候,不去啟發開導他。
他出一個道理,弟子不能觸類旁通地推演出似的道理,他就不再重複講述了。
孔子在自己的鄉裡,謙恭得像個不善言談的人。
他在宗廟祭祀和朝廷議政這些場合,卻能言善辯,言辭明晰而又通達,然而又很恭謹小心。
上朝時,與上大夫交談,态度和悅,中正自然;與下大夫交談,就顯得和樂安詳了了。
孔子進入國君的公門,低頭彎腰,恭敬謹慎,進門後急行而前,恭有禮。
國命他迎接賓客,容色莊重認真。
國君召見他,不等待車駕備好,就動身起行。
魚不新鮮,肉有變味,或不按規矩切割,孔子不吃。
席位不正,不就坐。
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
在一天内哭泣過,就不會再歌唱。
看見穿孝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是個小孩,也必定改變面容以示同情。
孔子說:“三個人同行,中心有可做我老師的。
”又說:“不去修明道德,不去探求學業,聽到正直的道理又不前往學習,對缺點錯誤又不能改正,這些是我是憂慮提心的問題。
”孔子請人唱歌,要是唱得好,就請人再唱一遍,然後自己也和唱起來。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鬼神的事情。
子貢說:“老師在文獻方面的成績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