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關燈
害。

    ”簡公乃止。

    田常出,聞簡公怒,恐誅,将出亡。

    田子行曰:“需⑤,事之賊也⑥。

    ”田常于是擊子我。

    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勝,出亡。

    田氏之徒追殺子我及監止。

     簡公出奔,田氏之徒追執簡公于徐州。

    簡公曰:“蚤從禦鞅之言⑦,不及此難。

    ”田氏之徒恐簡公複立而誅已,遂殺簡公。

    簡公立四年而殺。

    于是田常立簡公弟骜,是為平公。

    平公即位,田常為相。

     ①《索隐》及清梁王繩《史記志疑》都認為子我就是監止,司馬遷誤為二人。

    ②適。

    同“嫡”。

    這裡指直系親族。

    ③舍:住宿。

    ④如:到……去。

    ⑤需:遲疑。

    ⑥賊:敗壞,害。

    ⑦蚤:通“早”。

     田常既殺簡公,懼諸侯共誅己,乃盡遍魯、衛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修功行賞,親于百姓,以故齊複定。

     田常言于齊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罰人之所惡,臣請行之。

    ”行之五年,齊國之政皆歸田常。

    田常于是盡誅鮑、晏、監止及公族之強者,而割齊自安平以東至琅邪,自為封邑。

    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①。

     田常乃選齊國中女子長七尺以上為後宮②,後宮以百數,而使賓客舍人出入後宮者不禁③。

    及田常卒,有七十餘男。

     ①食:食邑,即領地。

    ②七尺: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尺約合今22—23厘米,七尺約相當于今1.55米—1.60米。

    後宮:原指妃嫔居住之所,常借代為妃嫔或姬妾。

    ③舍人:親近侍從。

     田常卒,子襄子盤代立,相齊。

    常谥為成子。

     田襄子既相齊宣公,三晉殺知伯①,分其地。

    襄子使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與三晉通使,且以有齊國②。

     襄子卒,子莊子白立。

    田莊子相齊宣公。

    宣公四十三年,伐晉,毀黃城。

    圍陽狐。

    明年,代魯、葛及安陵③。

    明年,取魯之一城。

     莊子卒,子太公和立④。

    田太公相齊宣公。

    宣公四十八年,取魯之郕。

    明年,宣公與鄭人會西城。

    伐衛,取丘。

    宣公五十一年卒,田會自廪丘反。

     宣公卒,子康公貸立。

    貸立十四年,一婬一于酒婦人,不聽政。

    太公乃遷康公于海上⑤,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明年,魯敗齊平陸。

     三年,太公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

    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

    周天子許之。

    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為齊侯,列于周室⑥,紀元年。

     ①三晉:指晉國的韓、趙、魏三家貴族。

    ②且:将近,幾乎。

    以:通“已”。

    ③葛:《六國年表》作“莒”。

    安陵:《六國年表》作“安陽”。

    ④《索隐》據《竹書紀年》認為,莊子之後還有悼子,因在位時間短,所以史書未錄。

    ⑤海上:海邊。

    ⑥列于周室:列名于周王朝,表示被正式承認為諸侯。

     齊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①。

    桓公午五年,秦、魏攻韓,韓求救于齊。

    齊桓公召大臣而謀曰②:“蚤救之孰與晚救之?”驺忌曰:“不若勿救。

    ”段幹朋曰:“不救,則韓且折而入于魏③,不若救之。

    ”田臣思曰:“過矣君之謀也!秦、魏攻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以燕予齊也。

    ”桓公曰:“善。

    ”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為得齊之救,因與齊、魏戰。

    楚、趙聞之,果起兵而救之。

    齊因起兵襲燕國,取桑丘④。

     六年,救衛。

    桓公卒,子威王因齊立⑤。

    是見,故齊康公卒,絕無後,奉邑皆入田氏。

     ①和卒,子桓公午立:《索隐》引《竹書紀年》雲:“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

    二十二年,田侯剡(yǎn,演;又讀shàn,善)立。

    後十年,齊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

    ”據此,田和死後,不是田午而是田剡繼位。

    十年後,田午殺死田剡和孺子喜才即位為桓公,時當在前374年。

    司馬遷在本篇中漏掉了田剡一代。

    ②齊國君臣讨論出兵救援他國問題在本篇中出現不隻一次,威王二十六年讨論救趙問題,宣王二年也是讨論救韓問題,這三次都有鄒忌參加,并且情節和語言均相類似。

    可能是作者把不同史料中的類似記載都寫入了本篇。

    《索隐》認為:“其辭前後交互,是記史者聽取鎊異,故不同耳。

    ”③折:挫折,失敗。

    ④齊因起兵襲燕國,取桑丘:因,趁機。

    按,此事與上述史實無關。

    楊寬《戰國史·附錄三》認為,齊國趁秦、魏攻韓,趙、楚救韓之機,起兵伐燕一事,應在齊宣王六年。

    司馬遷誤把此事和周安王二十二年“齊代燕取桑丘”的事并為一談。

    ⑤《索隐》據《竹書紀年》認為,桓公卒、威王立應在桓公十九年(前357)。

     齊威王元年,三晉因齊喪來伐我靈丘。

    三年,三晉滅晉後而分其地。

    六年,魯伐我,入陽關。

    晉伐我,至博陵。

    七年,衛伐我,取薛陵。

    九年,趙伐我,取甄。

     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①,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諸侯并伐,國人不治。

    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②。

    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③,民人給④,官無留事⑤,東方以甯。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

    ”封之萬家。

    召阿大夫語曰:“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聞。

    然使使視阿,田野不辟,民貧苦。

    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

    衛取薛陵,子弗知。

    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譽也⑥。

    ”是日,烹阿大夫⑦,及左右嘗譽者皆并烹之。

    遂起兵西擊趙、衛,敗魏于濁澤而圍惠王。

    惠王請獻觀以和解,趙人歸我長城。

    于是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

    齊國大治。

    諸侯聞之,莫敢兵于齊二十餘年。

     ①治:治理,管理。

    下文的“治”是安甯、安定的意思。

    ②毀:诽謗。

    ③辟:開辟。

    這裡指田地的開墾。

    ④給:豐足。

    ⑤留事:指積壓公事。

    ⑥币:禮物。

    厚:厚贈。

    .⑦烹:煮殺。

    古代的一種酷刑。

     驺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說而舍之右室。

    須臾①,王鼓琴,驺忌子推戶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說②,去琴按劍曰:“夫子見容未察③,何以知其善也?”驺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④,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⑤,相也;攫之深⑥,?之愉者⑦,政令也;鈞諧以鳴⑧,大小相益⑨,回邪而不相害者⑩,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

    ”王曰:“善語音。

    ”驺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11)。

    ”王又勃然不說曰:“若夫語五音之紀(12),信未有如夫子者也。

    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乎絲桐之間(13)?”驺忌之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

    夫複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14),所以存亡也(15):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

    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

    ”王曰:“善。

    ” ①須臾:片刻。

    ②勃然:發怒變色。

    ③容:或許,大概。

    ④濁:形容琴聲寬緩。

    以:而。

    ⑤廉折:指樂聲高一亢,節奏明快。

    ⑥攫:用手指勾撥琴統,是古琴彈奏的指法。

    ⑦?(shì,士):通“釋”。

    指放開琴弦。

    愉:《索隐》:“音舒也。

    ”⑧鈞諧:調諧,和諧。

    ⑨相益:互相補助,引申為互相增色。

    ⑩回邪:不正,曲折。

    害:妨害。

    (11)弭:順服,安定。

    (12)五音:古代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音,五音常為音樂的代稱。

    紀:調理。

    (13)絲桐:指古琴。

    古琴琴體多用桐木,弦用絲弦,故稱絲桐。

    (14)連:連貫。

    徑:快捷。

    (15)存亡:使将亡或已亡之國得以複存。

     驺忌子見三月而受相印。

    淳于髡見之曰:“善說哉!髡有愚志,願陳諸前。

    ”驺忌子曰:“謹受教。

    ”淳于髡曰:得全全昌①,失全全亡。

    ”驺忌子曰:“謹受令②,請謹毋離前③。

    ”淳于髡曰:“狶膏棘軸④,所以為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⑤。

    ’驺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事左右。

    ”淳于髡曰:“弓膠昔幹⑥,所以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⑦。

    ”驺忌子曰:“謹受令,請謹自附于萬民。

    ”淳于髡曰:“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

    ”驺忌子曰:“謹受令,請謹譯君子,毋雜小人其間。

    ”淳于髡曰:“大車不較⑧,不能載其常任;琴瑟不較,不能成其五音。

    ”驺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修法律而督一奸一吏。

    ”淳于髡說畢,趨出⑨,至門,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語之微言五⑩,其應我若響之應聲(11),是人必封不久矣。

    ”居朞年(12),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①得全全昌:據《索隐》注解,得全,指人臣事君之禮周全無失;全昌,指身與名都能昌盛。

    ②令:命令,這裡是指教的意思。

    ③謹毋離前:據《索隐》,這是指謹記指教,不離心目之前。

    ④狶膏:豬油。

    狶,同“豨”。

    豬。

    棘軸:棘木制作的車軸。

    ⑤運:運轉。

    方穿:方形的軸孔。

    穿,孔。

    以上三句以方圓之不合喻君臣不合。

    ⑥膠:用膠粘。

    昔幹:放舊的弓幹。

    ⑦傅:通“附”。

    附着。

    罅(xià,下):裂縫。

    ⑧較:同“校”。

    校正。

    ⑨趨:小步快走。

    ⑩微言:隐微之言,隐語。

    (11)響:回聲。

    (12)朞年:周年。

    朞,同“期”。

     威王二十三年,與趙王會平陸。

    二十四年,與魏王會田于郊①。

    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

    “梁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

    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②。

    吾臣有肦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

    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③,徙而從者七千餘家。

    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④,則道不拾遺。

    将以照千裡,豈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慚,不怿而去。

    ⑤ 二十六年,魏惠王圍邯鄲,趙求救于齊。

    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

    ”段幹朋曰:“不救則不義,且不利。

    ”威王曰:“何也?”對曰:“夫魏氏并邯鄲,其于齊何利哉?且夫救趙而軍其郊,是趙不伐而魏全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⑥,邯鄲拔而乘魏之弊⑦。

    ”威王從其計。

     ①魏王:指魏惠王,又稱梁惠王。

    田:打豬。

    ②泗上十二諸侯:指泗水之濱的一些小諸侯國,如鄒、魯、宋等。

    ③以上兩句,《集解》引賈逵曰:“齊之北門西門也。

    言燕趙之人畏見侵伐,故祭以求福。

    ”④備:戒備,防範。

    ⑤怿:喜歡,高興。

    ⑥弊:疲困。

    ⑦乘:利用。

     其後成侯驺忌與田忌不善,公孫閱謂成侯忌曰①:“公何不謀伐魏,田忌必将。

    戰勝有功,則公之謀中也;戰不勝,非前死則後北②,而命在公矣。

    ”于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

    十月,邯鄲拔,齊因起兵擊魏,大敗之桂陵③。

    于是齊最強于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三十三年,殺其大夫牟辛④。

     三十五年,公孫閱又謂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一操一十金蔔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

    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

    欲為大事⑤,亦吉乎不吉乎?’”蔔者出,因令人捕為之蔔者,驗其辭于之所⑥。

    田忌聞之,因率其徒襲攻臨淄,求成侯,不勝而犇⑦。

     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彊立⑧。

     ①公孫閱:《戰國策·齊策一》作公孫?(hàn,漢)。

    ②前死:向前死戰。

    北:敗北,敗逃。

    ③田忌、孫膑用圍魏救趙之計,解救了趙國,在桂陵大敗魏軍,這是古著名戰例之一。

    詳見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參見卷四十三《趙世家》、卷四十四《魏世家》。

    ④大夫:《集解》、《索隐》及清梁玉繩《史記志疑》都認為“大夫”似應作“夫人”。

    ⑤大事:這裡指奪取權位。

    ⑥驗:驗證。

    ⑦犇:同“奔”。

    《史記志疑》認為,田忌出奔在宣王二年馬陵之戰以後,司馬遷在這裡是因襲了《戰國策》記載的錯誤。

    ⑧辟彊:《史記》中“彊”字經常出現,大多同“強”字。

    這裡作為人名,音義同“疆”。

    按,據《竹書紀年》,威王卒,宣王立應在前319年。

     宣王元年,秦用商鞅。

    周緻伯于秦孝公①。

     二年,魏伐趙。

    趙與韓親,共擊魏。

    趙不利,戰于南梁②。

    宣王召田忌複故位③。

    韓氏請救于齊。

    宣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驺忌子曰④:“不如勿救。

    ”田忌曰⑤:“弗救,則韓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孫子曰⑥:“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⑦。

    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于齊矣⑧。

    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⑨,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

    ”宣王曰:“善。

    ”乃陰告韓之使者而遣之。

    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于齊。

    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将,孫子為(帥)〔師〕⑩,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11),殺其将龐涓,虜魏太子申。

    其後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于博望,盟而去。

     ①緻:送。

    伯:通“霸”。

    諸侯的盟主。

    ②魏伐趙……戰于南梁: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這幾句記述有誤,應改為“魏伐韓,趙與魏親,共擊韓。

    趙不利,則于南梁。

    韓氏請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