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家第十五

關燈
)已有伐形:指韓國已有了聯秦伐楚的迹象。

    (14)益甲:增加兵力。

    甲,這裡代指軍隊。

     襄王四年,與秦武王會臨晉。

    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陽,五年,秦拔我宜陽,斬首六萬。

    秦武五卒。

    六年,秦複與我武遂。

    九年,秦複取我武遂。

    十年,太子嬰朝秦而歸。

    十一年,秦伐我,取穰。

    與秦伐楚,敗楚将唐昧。

     十二年,太子嬰死。

    公子咎、公子虮虱争為太子。

    時虮虱質于楚。

    蘇代謂韓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①。

    今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②。

    公因以韓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聽公必矣,必以楚韓封公也。

    ”韓咎從其計。

     ①内(nà,納):同“納”。

    這裡是使進入的意思。

    ②将:領兵。

     楚國雍氏,韓求救于秦。

    秦未為發,使公孫昧入韓。

    公仲曰:“子以秦為且救韓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南鄭、藍田①,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

    “公仲曰:“子以為果乎?”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智②。

    楚威王攻梁也,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③,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

    不如出兵以到之④,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

    ’今其狀陽言與韓⑤,其實陰善楚。

    公待秦而到,必輕與楚戰。

    楚陰得秦之不用也⑥,必易與公相支也⑦。

    公戰而勝楚,遂與公乘楚⑧,施三川而歸⑨。

    公戰不勝楚,楚塞三川守之⑩,公不能救也。

    竊為公患之。

    司馬康三反于郢,甘茂與昭魚遇于商于,其言收玺(11),實類有約也。

    ”公仲恐,曰:”然則奈何?”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12)。

    公不如亟以國合于齊楚,齊楚必委國于公。

    公之所惡者張儀也,其實猶不無秦也(13)。

    ”于是楚解雍氏圍。

     ①道:經過,取道。

    ②祖:效。

    故智:過去用過的計謀。

    ③折:挫折,失敗。

    ④到:欺騙,迷惑。

    ⑤陽言:表面上假說。

    ⑥不用:不為所用,即不為其效力。

    ⑦相支:相持,相對抗。

    ⑧乘:淩駕。

    ⑨施:顯示。

    這裡指顯示威風。

    ⑩塞:阻塞。

    (11)玺:印信,秦以前尊卑通用。

    這裡指将軍帶兵的印信。

    (12)張儀:這裡指的是張儀之“故智”,不是指張儀人。

    下文“公之所惡者張儀也”,同。

    (13)無秦:無視秦國。

     蘇代又謂秦太後弟芈戎曰:“公叔伯嬰恐秦楚之内虮虱也,公何不為韓求質子于楚①?楚王聽人質子于韓②,則公叔伯嬰知秦楚之不以虮虱為事,必以韓合于秦楚。

    秦楚挾韓以窘魏,魏氏不敢合于齊,是齊孤也。

    公又為秦求質子于楚,楚不聽,怨結于韓。

    韓挾齊魏以圍楚,楚必重公。

    公挾秦楚之重以積德于韓,公叔伯嬰必以國持公。

    ”于是虮虱竟不得歸韓。

    韓立咎為太子。

    齊、魏王來。

     十四年,與齊、魏王共擊秦,至函谷而軍焉③。

    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

    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釐王。

     ①芈(mǐ,米)戎原是楚國貴族,所以蘇代建議他“為韓求質子于楚”。

    ②這一句《正義》認為應是“楚王不聽人質子于韓”,原文脫“不”字。

    據上下文意,《正義》的意見是有道理的。

    ③軍:駐軍,駐紮。

     釐王三年,使公孫喜率周、魏攻秦①。

    秦敗我二十四萬,虜喜伊阙。

    五年,秦拔我宛。

    六年,與秦武遂地二百裡。

    十年,秦敗我師于夏山。

    十二年,與秦昭王會西周而佐秦攻齊②,齊敗,湣王出亡。

    十四年,與秦會兩周間③。

    二十一年,使暴?救魏,為秦所敗,?走開封。

     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

    韓告急于秦,秦不救。

    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

    ”陳筮見穰侯。

    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

    ”陳筮曰:“未急也。

    ”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④,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将變而佗從⑤,以未急,故複來耳。

    ”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

    ”八日而至,敗趙、魏于華陽之下。

    是歲,釐王卒,子桓惠王立。

     ①周:卷五《秦本紀》和卷十五《六國年表》作“韓”。

    ②西周:戰國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在洛陽的西邊。

    ③兩周:指小諸侯國西周和東周。

    ④冠蓋相望:指使者或官吏在路上往來不斷。

    冠,這裡專指官吏的禮帽;蓋,古代車上傘狀的車篷。

    ⑤佗:通“他”。

     桓惠王元年,伐燕。

    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①。

    十年,秦擊我于太行,我上一黨一郡守以上一黨一郡降趙②。

    十四年,秦拔趙上一黨一,殺馬服子卒四十餘萬于長平③。

    十七年,秦拔我陽城,負黍。

    二十二年,秦昭王卒。

    二十四年,秦拔我城臯、荥陽。

    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一黨一。

    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①城:築城。

    ②韓國上一黨一郡守降趙事,詳見卷四十三《趙世家》。

    ③秦殺趙卒四十萬事,詳見卷八十一《廉頗蔺相如列傳》。

    馬服子,即趙括。

     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①。

     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颍川郡。

    韓遂亡。

     ①韓非使秦及被殺事,詳見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

     太使公曰:韓厥之感晉景公,紹趙孤之子武①,以成程嬰、公孫杵臼之義,此天下之陰德也②。

    韓氏之功,于晉未睹其大者也。

    然也趙、魏終為緒侯十餘世,宜乎哉! ①紹:承繼,接續。

    ②陰德:暗中施德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