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家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href=/shishu/432>左傳·成公二年》對此有生動詳細的記述。
“鞍”,《左傳》作“鞌”。
③大業:趙人和秦人的遠祖。
④趙成季:即趙衰(cuī,崔),晉文公的大臣。
“成季”是其谥号。
⑤世:後代。
⑥田邑:封地。
⑦老:告老,退休。
⑧徙居:這裡指其官邸駐地遷徒。
州:地名,即州邑。
晉平公十四年,吳季劄使晉,曰:“晉國之政卒歸于韓、魏、趙矣。
”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與趙、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縣①。
晉定公十五年,宣子與趙簡子侵伐範、中行氏②。
宣子卒,子貞子代立。
貞子徙居平陽。
貞子卒,子簡子代。
簡子卒,子莊子代。
莊子卒,子康子代。
康子與趙襄子、魏桓子共敗知伯③,分其他,地益大,大于諸侯。
康子卒,子武子代。
武子二年,伐鄭,殺其君幽公。
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
景侯虔元年,伐鄭,取雍丘。
二年,鄭敗我負黍。
①祁氏、羊舌氏:都是晉君的宗族。
②範、中行氏:晉國六卿中的兩家。
③知伯:晉國六卿之一。
六年,與趙、魏俱得列為諸侯①。
九年,鄭圍我陽翟。
景侯卒,子列侯取立。
列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②。
九年,秦伐我宜陽,取六邑。
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
是歲魏文侯卒。
文侯二年,伐鄭,取陽城。
伐宋,到彭城,執宋君。
七年,伐齊,至桑丘。
鄭反晉。
九年,伐齊,至靈丘。
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
二年,滅鄭,因徙都鄭。
①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史學家多以此為戰國時代之始。
②聶政殺俠累:其事詳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六年,韓嚴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
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
五年,與魏惠王會宅陽。
九年,魏敗我浍。
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昭侯元年,秦敗我西山。
二年,宋取我黃池。
魏取朱。
六年,伐東周①,取陵觀、邢丘。
八年,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②,國内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十年,韓姬弑君悼公③。
十一年,昭侯如秦④。
二十二年,申不害死。
二十四年,秦來拔我宜陽。
①東周:此指戰國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其地在今河南鞏縣,因位于周王都洛陽以東,故名。
②修術行道:申不害是法家政治家,這裡的“術”是指他倡導的君主駕馭群臣的手段和方法,“道”即法家的治國之道。
③悼公:韓國世系中沒有悼公,這裡不知所指。
④如:到……去。
二十五年,旱,作高門。
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門。
何也?不時。
吾所謂時者,非時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時。
昭侯嘗利矣,不作高門。
往年秦拔宜陽,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①,而顧益奢②,此謂‘時绌舉赢’③。
”二十六年,高門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門。
子宣惠王立。
①恤:憐憫,救濟。
②顧:反而,卻。
③時绌舉赢:衰敝不足的時候做奢侈的事情。
绌,不足;赢,有餘。
宣惠王五年,張儀相秦。
八年,魏敗我韓舉。
十一年,君号為王。
與趙會區鼠。
十四年,秦伐敗我鄢。
十六年,秦敗我脩魚,虜得韓将、申差于濁澤。
韓氏急,公仲謂韓王曰:“與國非可恃也①。
今秦之欲伐楚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于秦,賂以一名都,具甲②,與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③。
”韓王曰:“善。
”乃警公仲之行④,将西購于秦⑤。
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轸告之。
陳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
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
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内⑥,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⑦,多其車,重其币⑧,使信王之救已也。
縱韓不能聽我,韓必滿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⑨,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
為能聽我絕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韓。
韓之南交楚,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
”楚王曰:“善。
”乃警四境之内,興師言救韓。
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币。
謂韓王曰:“不穀國雖小⑩,已悉發之矣。
願大國遂肆志于秦(11),不穀将以楚殉韓。
”韓王聞之大說(12),乃止公仲之行。
公仲曰:“不可。
夫以實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
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強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
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
已有伐形(13),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轸之謀也。
且王已使人報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
夫輕欺強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
”韓王不聽,遂絕于秦。
秦因大怒,益甲伐韓(14)。
大戰,楚救不至韓。
十九年,大破我岸門。
太子倉質于秦以和。
二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将屈丐,斬首八萬于丹陽。
是歲,宣惠王卒,太子倉立,是為襄王。
①與國:友好國家,盟國。
②具甲:準備盔甲武器。
③以一易二:一,指送給秦國一座名城;二,指秦國不再伐韓并且又與韓國聯合伐楚。
④警:警戒,戒備。
⑤購:通“媾”,講和。
⑥四境之内:即國内。
四境,四方邊境。
⑦發:派出。
信臣:使臣。
⑧币:禮物。
⑨雁行:像大雁那樣排列成行。
比喻軍隊列隊進行。
⑩不穀: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
穀,善。
(11)肆志:随一心一所一欲。
肆,放縱。
(12)說:同“悅”。
(13
“鞍”,《左傳》作“鞌”。
③大業:趙人和秦人的遠祖。
④趙成季:即趙衰(cuī,崔),晉文公的大臣。
“成季”是其谥号。
⑤世:後代。
⑥田邑:封地。
⑦老:告老,退休。
⑧徙居:這裡指其官邸駐地遷徒。
州:地名,即州邑。
晉平公十四年,吳季劄使晉,曰:“晉國之政卒歸于韓、魏、趙矣。
”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與趙、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縣①。
晉定公十五年,宣子與趙簡子侵伐範、中行氏②。
宣子卒,子貞子代立。
貞子徙居平陽。
貞子卒,子簡子代。
簡子卒,子莊子代。
莊子卒,子康子代。
康子與趙襄子、魏桓子共敗知伯③,分其他,地益大,大于諸侯。
康子卒,子武子代。
武子二年,伐鄭,殺其君幽公。
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
景侯虔元年,伐鄭,取雍丘。
二年,鄭敗我負黍。
①祁氏、羊舌氏:都是晉君的宗族。
②範、中行氏:晉國六卿中的兩家。
③知伯:晉國六卿之一。
六年,與趙、魏俱得列為諸侯①。
九年,鄭圍我陽翟。
景侯卒,子列侯取立。
列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②。
九年,秦伐我宜陽,取六邑。
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
是歲魏文侯卒。
文侯二年,伐鄭,取陽城。
伐宋,到彭城,執宋君。
七年,伐齊,至桑丘。
鄭反晉。
九年,伐齊,至靈丘。
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
二年,滅鄭,因徙都鄭。
①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史學家多以此為戰國時代之始。
②聶政殺俠累:其事詳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六年,韓嚴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
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
五年,與魏惠王會宅陽。
九年,魏敗我浍。
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昭侯元年,秦敗我西山。
二年,宋取我黃池。
魏取朱。
六年,伐東周①,取陵觀、邢丘。
八年,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②,國内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十年,韓姬弑君悼公③。
十一年,昭侯如秦④。
二十二年,申不害死。
二十四年,秦來拔我宜陽。
①東周:此指戰國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其地在今河南鞏縣,因位于周王都洛陽以東,故名。
②修術行道:申不害是法家政治家,這裡的“術”是指他倡導的君主駕馭群臣的手段和方法,“道”即法家的治國之道。
③悼公:韓國世系中沒有悼公,這裡不知所指。
④如:到……去。
二十五年,旱,作高門。
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門。
何也?不時。
吾所謂時者,非時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時。
昭侯嘗利矣,不作高門。
往年秦拔宜陽,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①,而顧益奢②,此謂‘時绌舉赢’③。
”二十六年,高門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門。
子宣惠王立。
①恤:憐憫,救濟。
②顧:反而,卻。
③時绌舉赢:衰敝不足的時候做奢侈的事情。
绌,不足;赢,有餘。
宣惠王五年,張儀相秦。
八年,魏敗我韓舉。
十一年,君号為王。
與趙會區鼠。
十四年,秦伐敗我鄢。
十六年,秦敗我脩魚,虜得韓将、申差于濁澤。
韓氏急,公仲謂韓王曰:“與國非可恃也①。
今秦之欲伐楚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于秦,賂以一名都,具甲②,與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③。
”韓王曰:“善。
”乃警公仲之行④,将西購于秦⑤。
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轸告之。
陳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
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
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内⑥,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⑦,多其車,重其币⑧,使信王之救已也。
縱韓不能聽我,韓必滿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⑨,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
為能聽我絕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韓。
韓之南交楚,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
”楚王曰:“善。
”乃警四境之内,興師言救韓。
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币。
謂韓王曰:“不穀國雖小⑩,已悉發之矣。
願大國遂肆志于秦(11),不穀将以楚殉韓。
”韓王聞之大說(12),乃止公仲之行。
公仲曰:“不可。
夫以實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
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強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
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
已有伐形(13),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轸之謀也。
且王已使人報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
夫輕欺強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
”韓王不聽,遂絕于秦。
秦因大怒,益甲伐韓(14)。
大戰,楚救不至韓。
十九年,大破我岸門。
太子倉質于秦以和。
二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将屈丐,斬首八萬于丹陽。
是歲,宣惠王卒,太子倉立,是為襄王。
①與國:友好國家,盟國。
②具甲:準備盔甲武器。
③以一易二:一,指送給秦國一座名城;二,指秦國不再伐韓并且又與韓國聯合伐楚。
④警:警戒,戒備。
⑤購:通“媾”,講和。
⑥四境之内:即國内。
四境,四方邊境。
⑦發:派出。
信臣:使臣。
⑧币:禮物。
⑨雁行:像大雁那樣排列成行。
比喻軍隊列隊進行。
⑩不穀: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
穀,善。
(11)肆志:随一心一所一欲。
肆,放縱。
(12)說:同“悅”。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