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支菊生譯注
【說明】
本篇記述戰國時期魏國的世系及其興衰。
文中多簡短記事,但在魏文侯、魏惠王和安釐(xī,西)王三代記事頗詳。
因為魏之興在文侯之世,魏之衰從惠王開始,而安釐王的失策加速了魏的滅亡。
由于作者緊緊一抓住了魏國曆史轉折的關鍵,所以全文篇幅雖長,但綱目清晰,有條不紊,平而不淡,時有波瀾。
魏文侯是戰國初期頗有聲望的國君。
他禮敬賢人,以子夏、段幹木、田子方為師;重用賢士,文臣有李克、西門豹,武将有軍事家吳起。
文侯支持李克實行政治改革,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
作者沒有具體記述文侯的政績,但引述了秦國人對魏文侯的看法:“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借敵國的看法來評價人物,這種評價更有客觀一性一,勝過作者的主觀評價。
對李克的改革也沒有具體記述,而是記載了他的兩段談話,中心是選相的五條标準。
這兩段談話已充分顯示了這位政治家品格與才幹。
通過記言來表現人物是司馬遷寫人的主要手法之一。
魏惠王,又稱梁惠王,文中主要通過記事表現其為人。
他在位三十六年,前十八年靠文侯打下的基礎,與諸侯交戰互有勝負;後十八年則連連敗績。
一次是伐趙,被齊國派田忌、孫膑用計大敗于桂陵;再一次是伐韓,又被田忌、孫膑大敗于馬陵;另一次是被商鞅率秦軍打敗,盡失河西之地。
這幾次大敗使魏國兵力耗盡,國力空虛。
惠王到晚年似乎有所覺悟,想廣招賢士以挽回敗局,但為時已晚。
孟子的一席話給惠王作了總結:“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尖銳地指出魏惠王的失敗是隻顧争利,不施仁義的結果。
引用名人的話來評價人物,比作者直接評價更具有權威一性一。
對安釐王的記述篇幅較長,将近全文的三分之一。
主要内容不在記事,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安釐王的嚴重失策。
首先是通過蘇代對安釐王的批評指出了“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的道理。
其次是通過秦國大臣中旗對形勢的分析指出,魏如能與韓聯合起來,其力量是不可輕視的。
最後記述了無忌反對魏王伐韓的談話,這段談話長約千言,對親秦之害、存韓之利的分析極為一精一辟。
三段談話雖然出自不同人之口,但連系起來恰似一篇完整的談話,層層深入地揭示了問題的要害。
作者對這些史料的選擇與安排是頗具匠心的。
篇末的論贊,後人多所指摘,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太史公憤激之極的反語。
如果我們把這裡所說的“天”理解為大勢所趨,形勢發展的必然,是否更貼近太史公的本意呢! 【譯文】 魏氏的祖先是畢公高的後代。
畢公高和周天子同姓。
武王伐纣之後,高被封在畢,于是就以畢為姓。
他的後代中斷了封爵,變成了平民,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到夷狄。
他的後代子孫有個叫畢萬的,侍奉晉獻公。
晉獻公十六年(前661),趙夙駕車,畢萬為車右護衛,去征讨霍、耿、魏,把它們都滅了。
獻公把耿封給趙夙,把魏封給畢萬,二人都成了大夫。
主管占蔔的蔔偃說:“畢萬的後代一定很興旺。
‘萬’是滿數;‘魏’是高大的名稱。
用這樣的名稱開始封賞,這是上天對他的贊助。
天子所統治的叫做兆民,諸侯所統治的叫做萬民。
如今封他的名稱是大,後邊又跟着滿數,他一定會擁有民衆。
”當初,畢萬占蔔侍奉晉君的吉兇,得到屯(zhūn,陰平“準”)卦變為比卦。
辛廖推斷說:“吉利。
屯卦象征堅固,比卦象征進入,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吉利的呢?将來必定繁盛興旺。
” 畢萬受封後十一年,晉獻公去世,他的四個兒子互相争奪君位,晉國内亂。
而畢萬的子孫越來越多,随他們的國名稱為魏氏。
畢萬生了武子。
魏武子以魏氏諸子的身份侍奉晉公子重耳。
晉獻公二十一年的時候,魏武子跟随重耳外出流亡,十九年之後回國,重耳即位為晉文公,讓魏武子承襲魏氏後代的封爵,升到了大夫的地位,他的官府設在魏邑。
魏武子生了悼子。
魏悼子把官府遷到了霍邑。
他生了魏绛。
魏绛侍奉晉悼公。
悼公三年(前570),同諸侯盟會。
悼公的弟弟楊幹搞亂隊列,魏绛殺了楊幹的仆人羞辱他。
悼公怒沖沖地說:“會合諸侯是以此為榮的,如今卻侮辱我的弟弟!”将要誅殺魏绛。
有人勸說悼公,悼公才作罷。
後來終于任用魏绛執政,派他去同戎、狄修好,戎、狄從此親近依附晉國。
悼公十一年,悼公說:“自從我任用了魏绛,八年之中,九次會合諸侯,戎、狄同我們合睦,這全靠您的努力呀!”賜給魏绛樂器和樂隊,魏降三次辭讓,然後才接受了。
魏绛把官府遷到安邑。
魏绛去世後,谥号是昭子。
他生了魏赢,魏赢生了魏獻子。
魏獻子侍奉晉昭公。
昭公去世後,晉國的六卿強盛起來,公室衰微下去。
晉頃公十二年(前514),韓宣子告老,魏獻子主持國政。
晉國宗族祁氏和羊舌氏互相诽謗,六卿把他們誅殺了,收回他們的全部封地分為十個縣,六卿分别派他們的兒子去十縣為大夫。
魏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範獻子同任晉國的卿。
此後十四年,孔子在魯國代理宰相。
再過四年,趙簡子由于晉陽之亂,同韓氏、魏氏一起攻打範氏和中行氏。
魏獻子生了魏侈,魏侈同趙鞅一起攻打範氏和中行氏。
魏侈的孫子是魏桓子,他和韓康子、趙襄子一起讨伐除滅了知伯,并瓜分了他的領地。
桓子的孫子是文侯魏斯。
魏文侯元年(前424),正是秦靈公元年。
魏文侯和韓武子、趙桓子、周威烈王同時。
文侯六年,在少梁築城。
十三年,派子擊去圍攻繁和龐兩地,遷出那裡的百姓。
十六年,進攻秦國,在臨晉、元裡築城。
文侯十七年,攻滅中山國,派子擊在那裡駐守,讓趙倉唐輔佐他。
子擊在朝歌遇到了文侯的老師田子方,他退車讓路,下車拜見。
田子方卻不還禮。
子擊就問他說:“是富貴的人對人傲慢呢還是貧賤的人對人傲慢呢?”田子方說:“也就是貧賤的人對人傲慢罷了。
諸侯如果對人傲慢就會失去他的封國,大夫如果對人傲慢就會失去他的家。
貧賤的人,如果行為不相投合,意見不被采納,就離開這裡到楚、越去,好像脫掉草鞋一樣,怎麼能和富貴者相同呢!”子擊很不高興地離開了。
向西進攻秦國,到鄭國就回來了,在雒陰、合陽築城。
文侯二十二年(前403),魏國、趙國、韓國被承認為諸侯。
文侯二十四年,秦軍攻伐魏國,打到了陽狐。
文侯二十五年,子擊生子?(ymg,英)。
文侯師從子夏學經書,以客禮對待段幹木,經過他的鄉裡,沒有一次不憑轼敬禮的。
秦國曾想進攻魏國。
有人說:“魏君對賢人特别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對他有什麼企圖。
”文侯因此得到諸侯的贊謄。
任命西門豹為邺郡郡守,因而河内号稱清平安定。
魏文侯對李克說:“先生曾經教導寡人說:‘家貧就想得賢妻,國亂就想得賢相’。
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這兩個人您看怎麼樣?”李克回答說:“我聽說,卑賤的人不替尊貴的人謀劃,疏遠的人不替親近的人謀劃。
我的職責在宮門以外,不敢承擔這個使命。
”文侯說:“先生面對此事就不要推辭了。
”李克說:“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緣故。
平時看他親近哪些人,富有時看他結交哪些人,顯貴時看他推舉哪些人,不得志時看他不做哪些事,貧苦時看他不要哪些東西,有這五條就足能決定誰當宰相了,何需等我李克呢!”文侯說:“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經決定了。
”李克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訪。
翟璜說:“今天聽說君主召見先生去選擇宰相,結果是誰當宰相呢?”李克說:“魏成子當宰相了。
”翟璜氣得變了臉色,他說:“就憑耳目的所見所聞,我哪一點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薦的。
君主對内地最憂慮的是邺郡,我推薦了西門豹。
君主計劃要攻伐中山國,我推薦了樂羊。
中山攻滅以後,派不出人去鎮守,我推薦了先生。
君主的兒子沒有師傅,我推薦了屈侯鲋(fù,付)。
我哪一點比魏成子差!”李克說:“您向您的君主推薦我的目的,難道是為了結一黨一營私來謀求做大官嗎?君主詢問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兩個人怎麼樣?’我回答說:‘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緣故。
平時看他親近哪些人,顯貴時看他推舉哪些人,不得志時看他不做哪些事,貧苦時看他不要哪些東西。
有這五條就足能決定了,何需我李克呢?’因此就知道魏成子要做宰相了。
您怎麼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鐘俸祿,十分之九用在外邊,十分之一用在家裡,因此從東方聘來了蔔子夏、田子方、段幹木。
這三個人,君主把他們都奉為老師。
您所推薦的那五個人,君主都任他們為臣。
您怎麼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遲疑徘徊後再拜說:“我翟璜是個淺薄的人,說話很不得當,我願終身做您的弟子。
” 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塌,堵塞了黃河。
文侯三十二年,魏軍攻伐鄭國。
在酸棗築城。
在注城打敗秦軍。
三十五年,齊軍攻占了魏國的襄陵。
三十六年,秦軍侵入魏國的陰晉。
文侯三十八年,魏軍攻秦,在武下被打敗,魏俘虜了秦将識。
這一年,文侯去世,子擊即位,這就是武侯。
魏武侯元年(前386),趙敬侯剛剛即位,公子朔作亂,沒有成功,逃到了魏國,與魏軍一起襲擊邯鄲,魏軍失敗後撤離。
武侯二年,在安邑、王垣築城。
武侯七年,魏軍進攻齊國,打到了桑丘。
九年,狄人在浍水打敗魏軍。
魏侯派吳起進攻齊國,打到了靈丘。
齊威王剛剛即位。
武侯十一年(前376),魏與韓、趙三國瓜分了晉國領土,消滅了它的後代。
武侯十三年,秦獻公遷都栎陽。
十五年,魏軍在北蔺打敗趙軍。
武侯十六年,魏軍進攻楚國,占領了魯陽,武侯去世,子?即位,這就是惠王。
惠王元年(前370)。
當初,武侯去世的時候,子?和公中緩争做太子。
公孫颀(jí,齊)從宋國到趙國,又從趙國到韓國,對韓懿侯說:“魏?與公中緩争做太子,您也聽說這件事了吧?如今魏?得到了王錯的輔佐,擁有上一黨一,來就算半個國家了。
趁這個機會除掉他,打敗魏國是一定的,不可失去這個機會。
”懿侯很高興,就跟趙成侯合兵一起攻魏國,在濁澤交戰,魏國大敗,魏君被圍困。
趙侯對韓侯說:“除掉魏君,讓公中緩即位,割地後我們退兵,對我們有利。
”韓侯說:“不能這樣。
殺死魏君,人們必定指責我們殘暴,割地退兵,人們必定指責我們貪婪。
不如把魏國分成兩半,魏國分為兩國,不會比宋國、衛國還強,我們就永遠也不會有魏國的禍患了。
”趙侯不聽。
韓侯不高興,帶領部分軍隊連夜離去。
魏惠王所以沒有死,魏國沒有被分裂的原因,就在于韓、趙兩家的意見不和,如果聽從一家的意見,魏國就一定被分裂了。
所以說“君主死了沒有嫡子繼承,這個國家就可能被攻破”。
惠王二年,魏軍在馬陵打敗韓軍,在懷邑打敗趙軍。
三年,齊軍在觀城打敗魏軍。
五年,魏王與韓侯在宅陽相會。
築武堵城。
魏軍被秦軍打敗。
六年攻占了宋國的儀台。
九年,在浍水進攻并打敗了韓軍。
魏軍在少梁與秦軍交戰,秦軍俘虜了魏将公孫痤,并奪取了龐城。
秦獻公去世,他的兒子孝公即位。
惠王十年,魏軍攻占了趙國的皮牢。
彗星出現。
十二年,白天隕星墜一落,有聲響。
惠王十四年,魏王與趙侯在鄗邑相會。
十五年,魯國、衛國、宋國和鄭國的君主來朝見魏惠王。
十六年,魏惠王與秦孝公在杜平相會。
侵占了宋國的黃池,宋國又把它奪回去了。
惠王十七年,魏軍與秦軍在元裡交戰,秦軍攻占魏國的少梁。
魏軍包一皮一皮圍趙國的邯鄲。
十八年,魏軍攻下邯鄲。
趙國向齊國請救兵,齊國派田忌、孫膑救趙,在桂陵打敗了魏軍。
惠王十九年,諸侯聯合包一皮一皮圍魏國的襄陵。
修築長城,固陽成為要塞。
惠王
文中多簡短記事,但在魏文侯、魏惠王和安釐(xī,西)王三代記事頗詳。
因為魏之興在文侯之世,魏之衰從惠王開始,而安釐王的失策加速了魏的滅亡。
由于作者緊緊一抓住了魏國曆史轉折的關鍵,所以全文篇幅雖長,但綱目清晰,有條不紊,平而不淡,時有波瀾。
魏文侯是戰國初期頗有聲望的國君。
他禮敬賢人,以子夏、段幹木、田子方為師;重用賢士,文臣有李克、西門豹,武将有軍事家吳起。
文侯支持李克實行政治改革,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
作者沒有具體記述文侯的政績,但引述了秦國人對魏文侯的看法:“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借敵國的看法來評價人物,這種評價更有客觀一性一,勝過作者的主觀評價。
對李克的改革也沒有具體記述,而是記載了他的兩段談話,中心是選相的五條标準。
這兩段談話已充分顯示了這位政治家品格與才幹。
通過記言來表現人物是司馬遷寫人的主要手法之一。
魏惠王,又稱梁惠王,文中主要通過記事表現其為人。
他在位三十六年,前十八年靠文侯打下的基礎,與諸侯交戰互有勝負;後十八年則連連敗績。
一次是伐趙,被齊國派田忌、孫膑用計大敗于桂陵;再一次是伐韓,又被田忌、孫膑大敗于馬陵;另一次是被商鞅率秦軍打敗,盡失河西之地。
這幾次大敗使魏國兵力耗盡,國力空虛。
惠王到晚年似乎有所覺悟,想廣招賢士以挽回敗局,但為時已晚。
引用名人的話來評價人物,比作者直接評價更具有權威一性一。
對安釐王的記述篇幅較長,将近全文的三分之一。
主要内容不在記事,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安釐王的嚴重失策。
首先是通過蘇代對安釐王的批評指出了“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的道理。
其次是通過秦國大臣中旗對形勢的分析指出,魏如能與韓聯合起來,其力量是不可輕視的。
最後記述了無忌反對魏王伐韓的談話,這段談話長約千言,對親秦之害、存韓之利的分析極為一精一辟。
三段談話雖然出自不同人之口,但連系起來恰似一篇完整的談話,層層深入地揭示了問題的要害。
作者對這些史料的選擇與安排是頗具匠心的。
篇末的論贊,後人多所指摘,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太史公憤激之極的反語。
如果我們把這裡所說的“天”理解為大勢所趨,形勢發展的必然,是否更貼近太史公的本意呢! 【譯文】 魏氏的祖先是畢公高的後代。
畢公高和周天子同姓。
武王伐纣之後,高被封在畢,于是就以畢為姓。
他的後代中斷了封爵,變成了平民,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到夷狄。
他的後代子孫有個叫畢萬的,侍奉晉獻公。
晉獻公十六年(前661),趙夙駕車,畢萬為車右護衛,去征讨霍、耿、魏,把它們都滅了。
獻公把耿封給趙夙,把魏封給畢萬,二人都成了大夫。
主管占蔔的蔔偃說:“畢萬的後代一定很興旺。
‘萬’是滿數;‘魏’是高大的名稱。
用這樣的名稱開始封賞,這是上天對他的贊助。
天子所統治的叫做兆民,諸侯所統治的叫做萬民。
如今封他的名稱是大,後邊又跟着滿數,他一定會擁有民衆。
”當初,畢萬占蔔侍奉晉君的吉兇,得到屯(zhūn,陰平“準”)卦變為比卦。
辛廖推斷說:“吉利。
屯卦象征堅固,比卦象征進入,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吉利的呢?将來必定繁盛興旺。
” 畢萬受封後十一年,晉獻公去世,他的四個兒子互相争奪君位,晉國内亂。
而畢萬的子孫越來越多,随他們的國名稱為魏氏。
畢萬生了武子。
魏武子以魏氏諸子的身份侍奉晉公子重耳。
晉獻公二十一年的時候,魏武子跟随重耳外出流亡,十九年之後回國,重耳即位為晉文公,讓魏武子承襲魏氏後代的封爵,升到了大夫的地位,他的官府設在魏邑。
魏武子生了悼子。
魏悼子把官府遷到了霍邑。
他生了魏绛。
魏绛侍奉晉悼公。
悼公三年(前570),同諸侯盟會。
悼公的弟弟楊幹搞亂隊列,魏绛殺了楊幹的仆人羞辱他。
悼公怒沖沖地說:“會合諸侯是以此為榮的,如今卻侮辱我的弟弟!”将要誅殺魏绛。
有人勸說悼公,悼公才作罷。
後來終于任用魏绛執政,派他去同戎、狄修好,戎、狄從此親近依附晉國。
悼公十一年,悼公說:“自從我任用了魏绛,八年之中,九次會合諸侯,戎、狄同我們合睦,這全靠您的努力呀!”賜給魏绛樂器和樂隊,魏降三次辭讓,然後才接受了。
魏绛把官府遷到安邑。
魏绛去世後,谥号是昭子。
他生了魏赢,魏赢生了魏獻子。
魏獻子侍奉晉昭公。
昭公去世後,晉國的六卿強盛起來,公室衰微下去。
晉頃公十二年(前514),韓宣子告老,魏獻子主持國政。
晉國宗族祁氏和羊舌氏互相诽謗,六卿把他們誅殺了,收回他們的全部封地分為十個縣,六卿分别派他們的兒子去十縣為大夫。
魏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範獻子同任晉國的卿。
此後十四年,孔子在魯國代理宰相。
再過四年,趙簡子由于晉陽之亂,同韓氏、魏氏一起攻打範氏和中行氏。
魏獻子生了魏侈,魏侈同趙鞅一起攻打範氏和中行氏。
魏侈的孫子是魏桓子,他和韓康子、趙襄子一起讨伐除滅了知伯,并瓜分了他的領地。
桓子的孫子是文侯魏斯。
魏文侯元年(前424),正是秦靈公元年。
魏文侯和韓武子、趙桓子、周威烈王同時。
文侯六年,在少梁築城。
十三年,派子擊去圍攻繁和龐兩地,遷出那裡的百姓。
十六年,進攻秦國,在臨晉、元裡築城。
文侯十七年,攻滅中山國,派子擊在那裡駐守,讓趙倉唐輔佐他。
子擊在朝歌遇到了文侯的老師田子方,他退車讓路,下車拜見。
田子方卻不還禮。
子擊就問他說:“是富貴的人對人傲慢呢還是貧賤的人對人傲慢呢?”田子方說:“也就是貧賤的人對人傲慢罷了。
諸侯如果對人傲慢就會失去他的封國,大夫如果對人傲慢就會失去他的家。
貧賤的人,如果行為不相投合,意見不被采納,就離開這裡到楚、越去,好像脫掉草鞋一樣,怎麼能和富貴者相同呢!”子擊很不高興地離開了。
向西進攻秦國,到鄭國就回來了,在雒陰、合陽築城。
文侯二十二年(前403),魏國、趙國、韓國被承認為諸侯。
文侯二十四年,秦軍攻伐魏國,打到了陽狐。
文侯二十五年,子擊生子?(ymg,英)。
文侯師從子夏學經書,以客禮對待段幹木,經過他的鄉裡,沒有一次不憑轼敬禮的。
秦國曾想進攻魏國。
有人說:“魏君對賢人特别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對他有什麼企圖。
”文侯因此得到諸侯的贊謄。
任命西門豹為邺郡郡守,因而河内号稱清平安定。
魏文侯對李克說:“先生曾經教導寡人說:‘家貧就想得賢妻,國亂就想得賢相’。
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這兩個人您看怎麼樣?”李克回答說:“我聽說,卑賤的人不替尊貴的人謀劃,疏遠的人不替親近的人謀劃。
我的職責在宮門以外,不敢承擔這個使命。
”文侯說:“先生面對此事就不要推辭了。
”李克說:“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緣故。
平時看他親近哪些人,富有時看他結交哪些人,顯貴時看他推舉哪些人,不得志時看他不做哪些事,貧苦時看他不要哪些東西,有這五條就足能決定誰當宰相了,何需等我李克呢!”文侯說:“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經決定了。
”李克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訪。
翟璜說:“今天聽說君主召見先生去選擇宰相,結果是誰當宰相呢?”李克說:“魏成子當宰相了。
”翟璜氣得變了臉色,他說:“就憑耳目的所見所聞,我哪一點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薦的。
君主對内地最憂慮的是邺郡,我推薦了西門豹。
君主計劃要攻伐中山國,我推薦了樂羊。
中山攻滅以後,派不出人去鎮守,我推薦了先生。
君主的兒子沒有師傅,我推薦了屈侯鲋(fù,付)。
我哪一點比魏成子差!”李克說:“您向您的君主推薦我的目的,難道是為了結一黨一營私來謀求做大官嗎?君主詢問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兩個人怎麼樣?’我回答說:‘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緣故。
平時看他親近哪些人,顯貴時看他推舉哪些人,不得志時看他不做哪些事,貧苦時看他不要哪些東西。
有這五條就足能決定了,何需我李克呢?’因此就知道魏成子要做宰相了。
您怎麼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鐘俸祿,十分之九用在外邊,十分之一用在家裡,因此從東方聘來了蔔子夏、田子方、段幹木。
這三個人,君主把他們都奉為老師。
您所推薦的那五個人,君主都任他們為臣。
您怎麼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遲疑徘徊後再拜說:“我翟璜是個淺薄的人,說話很不得當,我願終身做您的弟子。
” 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塌,堵塞了黃河。
文侯三十二年,魏軍攻伐鄭國。
在酸棗築城。
在注城打敗秦軍。
三十五年,齊軍攻占了魏國的襄陵。
三十六年,秦軍侵入魏國的陰晉。
文侯三十八年,魏軍攻秦,在武下被打敗,魏俘虜了秦将識。
這一年,文侯去世,子擊即位,這就是武侯。
魏武侯元年(前386),趙敬侯剛剛即位,公子朔作亂,沒有成功,逃到了魏國,與魏軍一起襲擊邯鄲,魏軍失敗後撤離。
武侯二年,在安邑、王垣築城。
武侯七年,魏軍進攻齊國,打到了桑丘。
九年,狄人在浍水打敗魏軍。
魏侯派吳起進攻齊國,打到了靈丘。
齊威王剛剛即位。
武侯十一年(前376),魏與韓、趙三國瓜分了晉國領土,消滅了它的後代。
武侯十三年,秦獻公遷都栎陽。
十五年,魏軍在北蔺打敗趙軍。
武侯十六年,魏軍進攻楚國,占領了魯陽,武侯去世,子?即位,這就是惠王。
惠王元年(前370)。
當初,武侯去世的時候,子?和公中緩争做太子。
公孫颀(jí,齊)從宋國到趙國,又從趙國到韓國,對韓懿侯說:“魏?與公中緩争做太子,您也聽說這件事了吧?如今魏?得到了王錯的輔佐,擁有上一黨一,來就算半個國家了。
趁這個機會除掉他,打敗魏國是一定的,不可失去這個機會。
”懿侯很高興,就跟趙成侯合兵一起攻魏國,在濁澤交戰,魏國大敗,魏君被圍困。
趙侯對韓侯說:“除掉魏君,讓公中緩即位,割地後我們退兵,對我們有利。
”韓侯說:“不能這樣。
殺死魏君,人們必定指責我們殘暴,割地退兵,人們必定指責我們貪婪。
不如把魏國分成兩半,魏國分為兩國,不會比宋國、衛國還強,我們就永遠也不會有魏國的禍患了。
”趙侯不聽。
韓侯不高興,帶領部分軍隊連夜離去。
魏惠王所以沒有死,魏國沒有被分裂的原因,就在于韓、趙兩家的意見不和,如果聽從一家的意見,魏國就一定被分裂了。
所以說“君主死了沒有嫡子繼承,這個國家就可能被攻破”。
惠王二年,魏軍在馬陵打敗韓軍,在懷邑打敗趙軍。
三年,齊軍在觀城打敗魏軍。
五年,魏王與韓侯在宅陽相會。
築武堵城。
魏軍被秦軍打敗。
六年攻占了宋國的儀台。
九年,在浍水進攻并打敗了韓軍。
魏軍在少梁與秦軍交戰,秦軍俘虜了魏将公孫痤,并奪取了龐城。
秦獻公去世,他的兒子孝公即位。
惠王十年,魏軍攻占了趙國的皮牢。
彗星出現。
十二年,白天隕星墜一落,有聲響。
惠王十四年,魏王與趙侯在鄗邑相會。
十五年,魯國、衛國、宋國和鄭國的君主來朝見魏惠王。
十六年,魏惠王與秦孝公在杜平相會。
侵占了宋國的黃池,宋國又把它奪回去了。
惠王十七年,魏軍與秦軍在元裡交戰,秦軍攻占魏國的少梁。
魏軍包一皮一皮圍趙國的邯鄲。
十八年,魏軍攻下邯鄲。
趙國向齊國請救兵,齊國派田忌、孫膑救趙,在桂陵打敗了魏軍。
惠王十九年,諸侯聯合包一皮一皮圍魏國的襄陵。
修築長城,固陽成為要塞。
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