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家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利其民而厚國也。
夫翦發文身①,錯臂左衽②,瓯越之民也。
黑齒雕題③,卻冠秫绌④,大吳之國也。
故禮服同,其便一也。
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
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
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教離,況于山谷之便乎⑤?故去就之變,智者不能一;遠近之服,賢聖不能同。
窮鄉多異,曲學多辯⑥。
不知而不疑,異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衆求盡善也。
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無舟楫之用⑦。
自常山以至代、上一黨一,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
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⑧。
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一黨一⑨,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智所明也。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⑩,侵暴吾地,系累吾民(11),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
先王醜之(12),而怨未能報也。
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一黨一之形(13),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
而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地。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達于王之義,敢道世俗之聞,臣之罪也。
今王将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命乎!”再拜稽首。
乃賜胡服。
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①翦:同“剪”。
文身:在身上刺花紋。
文,同“紋”。
②錯:塗飾。
③雕題:在額頭上刺花紋。
題,額。
④卻冠:魚皮帽。
《集解》引徐廣曰,一本作“鲑冠”;《戰國策·趙策二》作“鳀冠”。
鲑和鳀都是魚名。
秫:同“鈢”,長針。
绌:縫制。
⑤山谷:指山野偏僻之地。
⑥曲學:偏頗淺陋的學說。
⑦楫:船漿。
⑧三胡:指林胡、樓煩、東胡。
⑨塞:設置要塞。
⑩負:依仗。
(11)系累:拘捕。
(12)醜:恥辱。
(13)形:地勢。
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
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虙戲、神農教而不誅①,黃帝、堯、舜誅而不怒。
及至三王②,随時制法,因事制禮。
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禮也不必一道,而便國不必古。
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
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③。
且服奇者志一婬一④,則是鄒、魯無奇行也。
俗辟者民易⑤,則是吳、越無秀士也⑥。
且聖人利身謂之服,便事謂之禮。
夫進退之節,衣服之制者,所以齊常民也⑦,非所以論賢者也。
故齊民與俗流⑧,賢者與變俱。
故諺曰:‘以書禦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子不及也⑨。
”遂胡服招騎射。
①虙戲:即伏羲。
②三王:說法不一,一般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③多:贊許。
④一婬一:浮蕩,放縱。
⑤辟:同“僻”。
不正,偏邪,引申為奇異。
剔:輕率,簡慢。
⑥秀士:出衆之士。
⑦齊:齊一,整齊。
⑧齊民:平民。
⑨及:到達,這裡引申為達理。
明理。
二十年,三略中山地,至甯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林胡王獻馬。
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
代相趙固主胡,緻其兵①。
二十一年,攻中山。
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并将之。
牛翦将車騎,趙希并将胡、代。
趙與之陉②,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鸱之塞。
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
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
二十三年,攻中山。
十二五年,惠後卒。
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③。
二十六年,複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東宮,傳國④,立王子何以為王。
王廟見禮畢⑤,出臨朝。
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并傅王。
是為惠文王。
惠文王,惠後吳娃子也,武靈王自号為主父。
①緻:招募。
②陉:山脈中斷的地方,山隘。
③傅:教導、輔佐帝王或王子。
④傳國:帝王傳王位。
⑤廟見:古代新君即位首先要參拜祖廟,稱為“廟見”。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于是詐自為使者入秦。
秦昭王不知,已而怪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
審問之①,乃主父也。
秦人一大驚。
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②,遂出代,西遇樓煩王于西河而緻其兵。
三年,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
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還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③,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
章素侈④,心不服其弟所立。
主父又使田不禮相章也。
①審問:仔細查問。
②行:巡行。
③酺:(pú,仆):聚會飲酒。
④侈(chǐ,尺):放縱。
李兌謂肥義曰:“公子章強壯而志驕①,一黨一衆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禮之為人也,忍殺而驕②。
二人相得③,必有謀陰賊起,一出身僥幸④。
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利而不顧其害,同類相推⑤,俱入禍門。
以吾觀之,必不久矣。
子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禍之所集也,子必先患。
仁者一愛一萬物而智者備禍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子奚不稱疾毋出,傳政于公子成?毋為怨府,毋為禍梯。
”肥義曰:“不可。
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曰:‘毋變而度,毋異而慮,堅守一心,以殁而世。
’義再拜受命而籍之⑥。
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變孰大焉⑦。
進受嚴命,退而不全,負孰甚焉⑧。
變負之臣,不容于刑。
諺曰‘死者複生,生者不愧’。
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⑨。
子則有賜而忠我矣,雖然,吾有語在前者也,終不敢失。
”李兌曰:“諾,子勉之矣!吾見子已今年耳。
”涕泣而出。
李兌數見公子成,以備田不禮之事。
①強壯:這裡指壯年。
②忍殺:殘忍。
③相得:互相投合。
④出身:起而做某種事情。
這裡指挺身做亂。
⑤相推:互相慫恿。
⑥籍:記錄在冊。
⑦變:變節。
⑧負:負心。
⑨累:牽累,牽連。
異日肥義謂信期曰:“公子與田不禮甚可憂也。
其于義也聲善而實惡,此為人也不子不臣①。
吾聞之也,一奸一臣在朝,國之殘也②;讒臣在中,主之蠹也③。
此人貪而欲大,内得主而外為暴。
矯令為慢④,以擅一旦之命,不難為也,禍且逮國⑤。
今吾憂之,夜而忘寐,饑而忘食。
盜賊出入不可不備。
自今以來,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将先以身當之⑥,無故而王乃入。
”信期曰:“善哉,吾得聞此也!” 四年,朝君臣,安陽君亦來朝。
主父令王聽朝,而自從旁觀窺群臣宗室之禮。
見其長子章傫然也⑦,反北面為臣,诎于其弟⑧,心憐之,于是乃欲分趙而王章于代,未決而辍。
①不子不臣:不孝不忠。
②殘:禍害。
③蠹:蛀蟲。
④矯令:假讬君令。
慢:無禮。
⑤逮:及。
⑥當:抵擋。
⑦傫(lěi,壘)然:頹喪的樣子。
⑧诎(qū,屈):屈服。
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
肥義先入,殺之。
高信即與王戰。
公子成與李兌自國①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②,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一黨一賊而定王室。
公子成為相,号安平君,李兌為司寇。
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父開之③,成、兌因圍主父宮。
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④。
”乃遂圍主父。
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⑤,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
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⑥。
是時王少,成、兌專一政,畏誅,故圍主父,主父初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吳娃,一愛一之,為不出者數歲,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
吳娃死,一愛一弛,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為天下笑,豈不痛乎! ①國:指國都。
②距難:抵禦變亂。
距:通“拒”。
③開之:開門接納他。
④夷:滅族。
⑤爵:同“雀”。
鷇:(kòu,叩):待哺的幼雀。
⑥赴:報喪。
同“訃”。
(主父死惠文王立立)五年,與燕鄚、易。
八年,城南行唐。
九年,趙梁将,與齊合軍攻韓,至魯關下。
及十年,秦自置為西帝①。
十一年,董叔與魏氏伐宋,得河陽于魏。
秦取保陽。
十二年,趙梁将攻齊。
十三年,韓徐為将,攻齊。
公主死。
十四年,相國樂毅将趙、秦、韓、魏、燕攻齊②,取靈丘。
與秦會中陽,十五年,燕昭王來見。
趙與韓、魏、秦共擊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取監菑③。
①自置:自立,自稱。
②樂毅率五國軍隊代齊事,見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及卷八十《樂毅列傳》。
③臨菑:即臨淄。
十六年,秦複與趙數擊齊,齊人患之,蘇厲為齊遺趙王書曰①: 臣聞古之賢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順非洽于民人也②,祭祀時享非數常于鬼神也③。
甘露降④,時雨至,年谷豐孰⑤,民不疾疫,衆人善之,然而賢主圖之。
令足下之賢行功力,非數加于秦也;怨毒積怒⑥,非素深于齊也。
秦趙與國⑦,以強征兵于韓,秦誠一愛一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
秦非一愛一趙而憎齊也,欲亡韓而吞二周,故以齊餤天下⑧。
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趙⑨。
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質以為信。
恐天下亟反也⑩,故征兵于韓以威之。
聲以德與國,實而伐空韓,臣以秦計為必出于此。
夫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11),今齊久伐而韓必亡。
破齊,王與六國分其利也。
亡韓,秦獨擅之。
收二周,西取祭器(12),秦獨私之。
賦田計功(13),王之獲利孰與秦多? ①蘇厲這封書信,《戰國策·趙策一》作“蘇秦為齊上書說趙王”,内容及文字互有同異。
②教順:教訓,教化。
順,通“訓”。
洽:普遍。
③時享:四時的供品。
常:通“嘗”,品嘗。
④甘露:甘美的雨露。
古代迷信認為,天降甘露是一種太平景象。
⑤孰:同“熟”。
⑥怨毒:怨恨。
⑦與國:盟國。
⑧餤:同“啖”。
吃。
引申為誘餌。
⑨劫:脅迫。
⑩亟:急速。
(11)楚久伐而中山亡:中山國原來依仗齊、魏與趙抗衡,齊、魏連年興兵伐楚,無力顧及中山,中山終于被趙滅亡。
(12)祭器:指周王朝宗廟的祭器。
取周之祭器即滅亡周朝。
(13)賦田:授給田地。
說土之計曰①:“韓亡三川,魏亡晉國②,市朝未變而禍已及矣③。
”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斂三百裡④,韓之上一黨一邯鄲百裡,燕、秦謀王之河山,間三百裡而通矣⑤。
秦之上郡近挺關,至于榆中者千五百裡,秦以三郡攻王之上一黨一,羊腸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⑥。
逾句注,斬常山而守之⑦,三百裡而通于燕,代馬胡犬不東下⑧,昆山之玉不出⑨,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
王久伐齊,從強秦攻韓,其禍必至于此。
願王孰慮之。
①說:遊說。
②晉國:指原屬晉國的土地。
③市朝:市,集市;朝,朝廷,或指官吏聚集之處。
市朝未變,喻時間很短。
④斂:減少。
⑤間:小路。
⑥已:語氣詞,用法同“矣”。
⑦斬:截斷。
⑧代馬:代地多良馬。
胡犬:《正義》引郭璞雲:“胡地野犬似狐而小。
”東下:指東至趙國。
代、胡都在趙的西北。
⑨昆山:昆侖山的簡稱。
且齊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屬行①,以謀王也。
燕秦之約成而兵出有日矣。
五國三分王之地②,齊倍五國之約而殉王之患③,西兵以禁強秦,秦廢帝請服,反高平、根柔于魏,反?分、先俞于趙,齊之事王,宜為上佼④,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願王孰計之也。
今王毋與天下攻齊,天下必以王為義。
齊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盡重王義。
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制于王也⑤。
于是趙乃辍,謝秦不擊齊。
王與燕王遇。
廉頗将,攻齊昔陽,取之。
①屬行:集結軍隊。
②五國:指秦、燕、韓、魏、齊。
③殉:為某種目的而犧牲自身。
④上佼:上等交情。
佼,通“交”。
⑤一寵一:榮耀。
十七年,樂毅将趙師攻魏伯陽。
而秦怨趙下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
十八年,秦拔我石城。
王再之衛東陽,決河水,伐魏氏。
大潦①,漳水出。
魏冉來相趙。
十九年,秦(敗)〔取〕我二城。
趙與魏伯陽。
趙奢将,攻齊麥丘,取之。
二十年,廉頗将,攻齊。
王與秦昭王遇西河外。
二十一年,趙徙漳水武平西②。
二十二年,大疫。
置公子丹為太子。
二十三年,樓昌将,攻魏兒,不能取。
十二月,廉頗将,攻幾,取之。
二十四年,廉頗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還。
又攻安陽,取之。
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
與魏共擊秦。
秦将白起破我華陽,得一将軍。
二十六年,取東胡歐代地③。
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
封趙豹為平陽君。
河水出,大潦。
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齊,至平邑。
罷城北九門大城。
燕将成安君公孫一操一弑其王。
二十九年,秦、韓相攻④,而圍阏與。
趙使趙奢将,擊秦,大破秦軍阏與下,賜号為馬服君。
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
①潦(lào,澇):通“澇”。
雨大成災。
②徙漳水:使漳水改道。
③東胡歐(qū,屈)代地:指東胡強制、驅使代地百姓叛離趙國而領的土地。
歐,通“驅”。
④相攻:相助進攻。
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
趙王新立,太後用事①,秦急攻之。
趙氏求救于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太後不肯,大臣強谏。
太後明謂左右曰:“複言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胥之②。
入,徐趨而坐,自謝曰:“老病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竊自恕,而恐太後體之有所苦也,故願望見太後。
”太後曰:“老婦恃辇而行耳。
”曰:“食得毋哀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間者殊不欲食,乃強步,日三四裡,少益嗜食③,和于身也。
”太後曰:“老婦不能。
”太後不和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④,不肖,而臣衰,竊憐一愛一之,願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⑤,昧死以聞⑥。
”太後曰:“敬諾。
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
雖少,願未及填溝壑而讬之⑦。
”太後曰:“丈夫亦一愛一憐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
”太後笑曰:“婦人異甚。
”對曰:“老臣竊以為媪之一愛一燕後賢于長安君⑧。
”太後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左師公曰:“父母一愛一子,則為之計深遠。
媪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其遠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則祝之曰:‘必勿使反’,豈非計長久,為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主之子孫為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
”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⑨?”曰:“老婦不聞也。
”曰:“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豈人主之子侯則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⑩。
今媪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11),多與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12)。
長安君何以自讬于趙?老臣以媪長安君之計短也,故以為一愛一之不若燕後。
”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13)。
”于是為長安君約東百乘(14),質于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持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于予乎?” ①用事:掌權。
因孝成王年幼,故由太後執政。
②胥:通“須”。
等待。
③嗜食:食欲。
④息:子孫,兒子。
⑤黑衣:指王宮衛士。
當時王宮衛士穿黑衣,故稱。
⑥昧死:冒死。
⑦填溝壑:指死後一屍一體埋入地下。
⑧燕後:趙太後之女,嫁給燕王為後。
賢于:勝過。
⑨諸侯有在者乎:這句是承上省略,原應為“諸侯之子孫為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⑩重器:貴重的寶物。
(11)膏腴:肥沃。
(12)山陵崩:古喻天子或國君死亡的委婉語。
(13)恣:放縱,任憑。
(14)約:準備,備辦。
齊安平君田單将趙師而攻燕中陽,拔之。
又攻韓注人,拔之。
二年,惠文後卒。
田單為相。
四年,王夢衣偏裻之衣①,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見金玉之積如山。
明日,王召筮史敢占之②,曰:“夢衣偏裻之衣者,殘也。
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者,有氣而無實也。
見金玉之積如山者,憂也。
” 後三日,韓氏上一黨一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一黨一,入之于秦。
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
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财王所以賜吏民③。
”王大喜,召平陽君豹告之曰:“馮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對曰:“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王曰:“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對曰:“夫秦蠶食韓氏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一黨一之地也。
韓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
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顧能得之于強大乎?豈可謂非無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④,上乘倍戰者⑤,裂上國之地,其政行,不可與為難,必勿受也。
”王曰:“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
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國⑥,此大利也。
” ①偏裻(dū,督)之衣:以後背中縫為界,左右兩色合成的衣服。
裻,衣服的後背縫。
②筮史:負責占蔔的史官。
敢:筮史之名。
③财:通“裁”。
裁決。
④這一句有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秦國靠牛田的水道運糧來蠶食韓國。
“牛田”解為地名。
另一種解釋是:秦國用牛耕田,從水道糧去蠶食韓國。
此解認為,據《集解》,句中無“之”字,《戰國策·趙策一》此句正無“之”字。
⑤上乘:上等戰車。
倍戰:奮力作戰。
⑥币:禮物。
此處用為動詞。
趙豹出,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
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王曰:“善。
”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緻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①。
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
”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不能死固②,不義一矣;入之秦,不聽主令,不二矣;賣主地而食之,不義三矣。
”趙遂發兵取上一黨一。
廉頗将軍軍長平③。
七(年)〔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将。
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皆坑之④。
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王還,不聽秦,秦圍邯鄣。
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燕衆反燕地。
趙以靈丘封楚相春申君。
八年,平原君如楚請救。
還,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⑤,秦圍邯鄲乃解。
①萬戶都三:萬戶人口的城邑三座。
②死固:拼死固守。
③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此句之上應有“六年”二字。
④坑:坑殺,活理。
據卷八十一《廉頗蔺相如列傳》記載,長平之戰中,趙括被秦軍射死,之後趙軍投降被坑殺。
詳見該傳。
⑤魏公子無忌:即信陵君,其救趙事詳見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十年,燕攻昌壯,五月拔之。
趙将樂乘、慶舍攻秦信梁軍,破之。
太子死。
而秦攻西周,拔之。
徒父祺出①。
十一年,城元氏,縣上原。
武陽君鄭安平死,收其地。
十二年,邯鄲?燒②。
十四年,平原君趙勝死。
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國廉頗為信平君。
燕王令丞相栗腹約?③,以五百金為趙王酒,還歸,報燕王曰:“趙氏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王召昌國君樂閒而問之。
對曰:“趙,四戰之國也④,其民習兵,伐之不可。
”王曰:“吾以衆代寡,二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
”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
”燕王大怒。
群臣皆以為可。
燕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頗為趙将,破殺栗腹,虜卿秦、樂閒。
①出:指出兵國境之外。
《正義》“趙見秦拔西周,故令徙父祺将兵出境也。
”②?:積存草料的地方。
③約?(huān,歡):交好。
?,通“歡”。
④四戰:四面受敵。
十六年,廉頗圍燕。
以樂乘為武襄君。
十七年,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①,圍國。
十八年,延陵鈞率師從相國信平君助魏攻燕。
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
十九年,趙與燕易土②。
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燕以葛、武陽、平舒與趙。
二十年,秦王政初立。
秦拔我晉陽。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
廉頗将,攻繁陽,取之。
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
子偃立,是為悼襄王。
①假相:代理相國。
②易土:交換領土。
悼襄王元年,大備魏①。
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
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
秦召春平君,因而留之。
洩鈞為之謂文信侯曰②:“春平君者,趙王甚一愛一之而郎中妒之,故相與謀曰:‘春平君入秦,秦必留之。
’故相與謀而内之秦也。
今君留之,是絕趙而郎中之計中也。
君不知遣春平君而留平都③。
春平君者言行信于王,王必厚割趙而贖平都。
”文信侯曰:“善。
”因遣之。
城韓臯。
三年,一寵一煖将,攻燕,禽兵将劇辛④。
四年,龐煖将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移攻齊,取饒安。
五年,傅抵将,居平邑;慶舍将東陽河外師,守河梁。
六年,封長安君以饒。
魏與趙邺。
九年,趙攻燕,取貍陽城。
兵未罷,秦攻邺,拔之。
悼襄王卒,子幽缪王遷立。
①大備魏:舉行隆重的禮儀與魏國修好。
②文信侯:即秦相呂不韋。
③平都:《戰國策·趙策四》作“平都侯”。
④禽:同“擒”。
幽缪王遷元年,城柏人。
二年,秦攻武城,扈辄率師救之,軍敗。
死焉。
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
封牧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五年,代地大動,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台屋牆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①。
六年,大饑,民訛言曰②。
:“趙為号,秦為笑。
以為不信,視地之生一毛一③。
” 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将李牧、将軍司馬尚将,擊之。
李牧誅,司馬尚免④,趙怱及齊将顔聚代之。
趙怱軍破,顔聚亡去。
以王遷降。
八年十月,邯鄲為秦。
①坼(chè,徹):裂開。
②訛言:謠言。
這裡所說的“謠言”,指古代民間流傳的評議時事的民謠。
③一毛一:指地上的草或田中的禾苗。
④李牧誅,司馬尚免:秦國用反間計,趙王遷聽信讒言,緻使李牧被殺,司馬尚被免職。
見卷八十一《廉頗蔺相如傳》。
太史公曰: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①,嬖于悼襄王②。
悼襄王廢適嘉而立遷③。
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将李牧,用郭開。
”屈不缪哉!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
①倡:歌女。
②嬖:一寵一愛一。
③適:通“嫡”。
夫翦發文身①,錯臂左衽②,瓯越之民也。
黑齒雕題③,卻冠秫绌④,大吳之國也。
故禮服同,其便一也。
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
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
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教離,況于山谷之便乎⑤?故去就之變,智者不能一;遠近之服,賢聖不能同。
窮鄉多異,曲學多辯⑥。
不知而不疑,異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衆求盡善也。
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無舟楫之用⑦。
自常山以至代、上一黨一,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
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⑧。
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一黨一⑨,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智所明也。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⑩,侵暴吾地,系累吾民(11),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
先王醜之(12),而怨未能報也。
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一黨一之形(13),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
而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地。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達于王之義,敢道世俗之聞,臣之罪也。
今王将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命乎!”再拜稽首。
乃賜胡服。
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①翦:同“剪”。
文身:在身上刺花紋。
文,同“紋”。
②錯:塗飾。
③雕題:在額頭上刺花紋。
題,額。
④卻冠:魚皮帽。
《集解》引徐廣曰,一本作“鲑冠”;《戰國策·趙策二》作“鳀冠”。
鲑和鳀都是魚名。
秫:同“鈢”,長針。
绌:縫制。
⑤山谷:指山野偏僻之地。
⑥曲學:偏頗淺陋的學說。
⑦楫:船漿。
⑧三胡:指林胡、樓煩、東胡。
⑨塞:設置要塞。
⑩負:依仗。
(11)系累:拘捕。
(12)醜:恥辱。
(13)形:地勢。
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
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虙戲、神農教而不誅①,黃帝、堯、舜誅而不怒。
及至三王②,随時制法,因事制禮。
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禮也不必一道,而便國不必古。
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
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③。
且服奇者志一婬一④,則是鄒、魯無奇行也。
俗辟者民易⑤,則是吳、越無秀士也⑥。
且聖人利身謂之服,便事謂之禮。
夫進退之節,衣服之制者,所以齊常民也⑦,非所以論賢者也。
故齊民與俗流⑧,賢者與變俱。
故諺曰:‘以書禦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子不及也⑨。
”遂胡服招騎射。
①虙戲:即伏羲。
②三王:說法不一,一般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③多:贊許。
④一婬一:浮蕩,放縱。
⑤辟:同“僻”。
不正,偏邪,引申為奇異。
剔:輕率,簡慢。
⑥秀士:出衆之士。
⑦齊:齊一,整齊。
⑧齊民:平民。
⑨及:到達,這裡引申為達理。
明理。
二十年,三略中山地,至甯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林胡王獻馬。
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
代相趙固主胡,緻其兵①。
二十一年,攻中山。
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并将之。
牛翦将車騎,趙希并将胡、代。
趙與之陉②,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鸱之塞。
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
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
二十三年,攻中山。
十二五年,惠後卒。
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③。
二十六年,複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東宮,傳國④,立王子何以為王。
王廟見禮畢⑤,出臨朝。
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并傅王。
是為惠文王。
惠文王,惠後吳娃子也,武靈王自号為主父。
①緻:招募。
②陉:山脈中斷的地方,山隘。
③傅:教導、輔佐帝王或王子。
④傳國:帝王傳王位。
⑤廟見:古代新君即位首先要參拜祖廟,稱為“廟見”。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于是詐自為使者入秦。
秦昭王不知,已而怪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
審問之①,乃主父也。
秦人一大驚。
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②,遂出代,西遇樓煩王于西河而緻其兵。
三年,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
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還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③,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
章素侈④,心不服其弟所立。
主父又使田不禮相章也。
①審問:仔細查問。
②行:巡行。
③酺:(pú,仆):聚會飲酒。
④侈(chǐ,尺):放縱。
李兌謂肥義曰:“公子章強壯而志驕①,一黨一衆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禮之為人也,忍殺而驕②。
二人相得③,必有謀陰賊起,一出身僥幸④。
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利而不顧其害,同類相推⑤,俱入禍門。
以吾觀之,必不久矣。
子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禍之所集也,子必先患。
仁者一愛一萬物而智者備禍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子奚不稱疾毋出,傳政于公子成?毋為怨府,毋為禍梯。
”肥義曰:“不可。
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曰:‘毋變而度,毋異而慮,堅守一心,以殁而世。
’義再拜受命而籍之⑥。
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變孰大焉⑦。
進受嚴命,退而不全,負孰甚焉⑧。
變負之臣,不容于刑。
諺曰‘死者複生,生者不愧’。
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⑨。
子則有賜而忠我矣,雖然,吾有語在前者也,終不敢失。
”李兌曰:“諾,子勉之矣!吾見子已今年耳。
”涕泣而出。
李兌數見公子成,以備田不禮之事。
①強壯:這裡指壯年。
②忍殺:殘忍。
③相得:互相投合。
④出身:起而做某種事情。
這裡指挺身做亂。
⑤相推:互相慫恿。
⑥籍:記錄在冊。
⑦變:變節。
⑧負:負心。
⑨累:牽累,牽連。
異日肥義謂信期曰:“公子與田不禮甚可憂也。
其于義也聲善而實惡,此為人也不子不臣①。
吾聞之也,一奸一臣在朝,國之殘也②;讒臣在中,主之蠹也③。
此人貪而欲大,内得主而外為暴。
矯令為慢④,以擅一旦之命,不難為也,禍且逮國⑤。
今吾憂之,夜而忘寐,饑而忘食。
盜賊出入不可不備。
自今以來,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将先以身當之⑥,無故而王乃入。
”信期曰:“善哉,吾得聞此也!” 四年,朝君臣,安陽君亦來朝。
主父令王聽朝,而自從旁觀窺群臣宗室之禮。
見其長子章傫然也⑦,反北面為臣,诎于其弟⑧,心憐之,于是乃欲分趙而王章于代,未決而辍。
①不子不臣:不孝不忠。
②殘:禍害。
③蠹:蛀蟲。
④矯令:假讬君令。
慢:無禮。
⑤逮:及。
⑥當:抵擋。
⑦傫(lěi,壘)然:頹喪的樣子。
⑧诎(qū,屈):屈服。
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
肥義先入,殺之。
高信即與王戰。
公子成與李兌自國①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②,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一黨一賊而定王室。
公子成為相,号安平君,李兌為司寇。
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父開之③,成、兌因圍主父宮。
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④。
”乃遂圍主父。
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⑤,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
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⑥。
是時王少,成、兌專一政,畏誅,故圍主父,主父初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吳娃,一愛一之,為不出者數歲,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
吳娃死,一愛一弛,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為天下笑,豈不痛乎! ①國:指國都。
②距難:抵禦變亂。
距:通“拒”。
③開之:開門接納他。
④夷:滅族。
⑤爵:同“雀”。
鷇:(kòu,叩):待哺的幼雀。
⑥赴:報喪。
同“訃”。
(主父死惠文王立立)五年,與燕鄚、易。
八年,城南行唐。
九年,趙梁将,與齊合軍攻韓,至魯關下。
及十年,秦自置為西帝①。
十一年,董叔與魏氏伐宋,得河陽于魏。
秦取保陽。
十二年,趙梁将攻齊。
十三年,韓徐為将,攻齊。
公主死。
十四年,相國樂毅将趙、秦、韓、魏、燕攻齊②,取靈丘。
與秦會中陽,十五年,燕昭王來見。
趙與韓、魏、秦共擊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取監菑③。
①自置:自立,自稱。
②樂毅率五國軍隊代齊事,見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及卷八十《樂毅列傳》。
③臨菑:即臨淄。
十六年,秦複與趙數擊齊,齊人患之,蘇厲為齊遺趙王書曰①: 臣聞古之賢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順非洽于民人也②,祭祀時享非數常于鬼神也③。
甘露降④,時雨至,年谷豐孰⑤,民不疾疫,衆人善之,然而賢主圖之。
令足下之賢行功力,非數加于秦也;怨毒積怒⑥,非素深于齊也。
秦趙與國⑦,以強征兵于韓,秦誠一愛一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
秦非一愛一趙而憎齊也,欲亡韓而吞二周,故以齊餤天下⑧。
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趙⑨。
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質以為信。
恐天下亟反也⑩,故征兵于韓以威之。
聲以德與國,實而伐空韓,臣以秦計為必出于此。
夫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11),今齊久伐而韓必亡。
破齊,王與六國分其利也。
亡韓,秦獨擅之。
收二周,西取祭器(12),秦獨私之。
賦田計功(13),王之獲利孰與秦多? ①蘇厲這封書信,《戰國策·趙策一》作“蘇秦為齊上書說趙王”,内容及文字互有同異。
②教順:教訓,教化。
順,通“訓”。
洽:普遍。
③時享:四時的供品。
常:通“嘗”,品嘗。
④甘露:甘美的雨露。
古代迷信認為,天降甘露是一種太平景象。
⑤孰:同“熟”。
⑥怨毒:怨恨。
⑦與國:盟國。
⑧餤:同“啖”。
吃。
引申為誘餌。
⑨劫:脅迫。
⑩亟:急速。
(11)楚久伐而中山亡:中山國原來依仗齊、魏與趙抗衡,齊、魏連年興兵伐楚,無力顧及中山,中山終于被趙滅亡。
(12)祭器:指周王朝宗廟的祭器。
取周之祭器即滅亡周朝。
(13)賦田:授給田地。
說土之計曰①:“韓亡三川,魏亡晉國②,市朝未變而禍已及矣③。
”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斂三百裡④,韓之上一黨一邯鄲百裡,燕、秦謀王之河山,間三百裡而通矣⑤。
秦之上郡近挺關,至于榆中者千五百裡,秦以三郡攻王之上一黨一,羊腸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⑥。
逾句注,斬常山而守之⑦,三百裡而通于燕,代馬胡犬不東下⑧,昆山之玉不出⑨,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
王久伐齊,從強秦攻韓,其禍必至于此。
願王孰慮之。
①說:遊說。
②晉國:指原屬晉國的土地。
③市朝:市,集市;朝,朝廷,或指官吏聚集之處。
市朝未變,喻時間很短。
④斂:減少。
⑤間:小路。
⑥已:語氣詞,用法同“矣”。
⑦斬:截斷。
⑧代馬:代地多良馬。
胡犬:《正義》引郭璞雲:“胡地野犬似狐而小。
”東下:指東至趙國。
代、胡都在趙的西北。
⑨昆山:昆侖山的簡稱。
且齊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屬行①,以謀王也。
燕秦之約成而兵出有日矣。
五國三分王之地②,齊倍五國之約而殉王之患③,西兵以禁強秦,秦廢帝請服,反高平、根柔于魏,反?分、先俞于趙,齊之事王,宜為上佼④,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願王孰計之也。
今王毋與天下攻齊,天下必以王為義。
齊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盡重王義。
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制于王也⑤。
于是趙乃辍,謝秦不擊齊。
王與燕王遇。
廉頗将,攻齊昔陽,取之。
①屬行:集結軍隊。
②五國:指秦、燕、韓、魏、齊。
③殉:為某種目的而犧牲自身。
④上佼:上等交情。
佼,通“交”。
⑤一寵一:榮耀。
十七年,樂毅将趙師攻魏伯陽。
而秦怨趙下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
十八年,秦拔我石城。
王再之衛東陽,決河水,伐魏氏。
大潦①,漳水出。
魏冉來相趙。
十九年,秦(敗)〔取〕我二城。
趙與魏伯陽。
趙奢将,攻齊麥丘,取之。
二十年,廉頗将,攻齊。
王與秦昭王遇西河外。
二十一年,趙徙漳水武平西②。
二十二年,大疫。
置公子丹為太子。
二十三年,樓昌将,攻魏兒,不能取。
十二月,廉頗将,攻幾,取之。
二十四年,廉頗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還。
又攻安陽,取之。
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
與魏共擊秦。
秦将白起破我華陽,得一将軍。
二十六年,取東胡歐代地③。
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
封趙豹為平陽君。
河水出,大潦。
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齊,至平邑。
罷城北九門大城。
燕将成安君公孫一操一弑其王。
二十九年,秦、韓相攻④,而圍阏與。
趙使趙奢将,擊秦,大破秦軍阏與下,賜号為馬服君。
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
①潦(lào,澇):通“澇”。
雨大成災。
②徙漳水:使漳水改道。
③東胡歐(qū,屈)代地:指東胡強制、驅使代地百姓叛離趙國而領的土地。
歐,通“驅”。
④相攻:相助進攻。
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
趙王新立,太後用事①,秦急攻之。
趙氏求救于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太後不肯,大臣強谏。
太後明謂左右曰:“複言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胥之②。
入,徐趨而坐,自謝曰:“老病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竊自恕,而恐太後體之有所苦也,故願望見太後。
”太後曰:“老婦恃辇而行耳。
”曰:“食得毋哀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間者殊不欲食,乃強步,日三四裡,少益嗜食③,和于身也。
”太後曰:“老婦不能。
”太後不和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④,不肖,而臣衰,竊憐一愛一之,願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⑤,昧死以聞⑥。
”太後曰:“敬諾。
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
雖少,願未及填溝壑而讬之⑦。
”太後曰:“丈夫亦一愛一憐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
”太後笑曰:“婦人異甚。
”對曰:“老臣竊以為媪之一愛一燕後賢于長安君⑧。
”太後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左師公曰:“父母一愛一子,則為之計深遠。
媪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其遠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則祝之曰:‘必勿使反’,豈非計長久,為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主之子孫為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
”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⑨?”曰:“老婦不聞也。
”曰:“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豈人主之子侯則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⑩。
今媪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11),多與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12)。
長安君何以自讬于趙?老臣以媪長安君之計短也,故以為一愛一之不若燕後。
”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13)。
”于是為長安君約東百乘(14),質于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持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于予乎?” ①用事:掌權。
因孝成王年幼,故由太後執政。
②胥:通“須”。
等待。
③嗜食:食欲。
④息:子孫,兒子。
⑤黑衣:指王宮衛士。
當時王宮衛士穿黑衣,故稱。
⑥昧死:冒死。
⑦填溝壑:指死後一屍一體埋入地下。
⑧燕後:趙太後之女,嫁給燕王為後。
賢于:勝過。
⑨諸侯有在者乎:這句是承上省略,原應為“諸侯之子孫為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⑩重器:貴重的寶物。
(11)膏腴:肥沃。
(12)山陵崩:古喻天子或國君死亡的委婉語。
(13)恣:放縱,任憑。
(14)約:準備,備辦。
齊安平君田單将趙師而攻燕中陽,拔之。
又攻韓注人,拔之。
二年,惠文後卒。
田單為相。
四年,王夢衣偏裻之衣①,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見金玉之積如山。
明日,王召筮史敢占之②,曰:“夢衣偏裻之衣者,殘也。
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者,有氣而無實也。
見金玉之積如山者,憂也。
” 後三日,韓氏上一黨一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一黨一,入之于秦。
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
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财王所以賜吏民③。
”王大喜,召平陽君豹告之曰:“馮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對曰:“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王曰:“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對曰:“夫秦蠶食韓氏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一黨一之地也。
韓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
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顧能得之于強大乎?豈可謂非無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④,上乘倍戰者⑤,裂上國之地,其政行,不可與為難,必勿受也。
”王曰:“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
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國⑥,此大利也。
” ①偏裻(dū,督)之衣:以後背中縫為界,左右兩色合成的衣服。
裻,衣服的後背縫。
②筮史:負責占蔔的史官。
敢:筮史之名。
③财:通“裁”。
裁決。
④這一句有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秦國靠牛田的水道運糧來蠶食韓國。
“牛田”解為地名。
另一種解釋是:秦國用牛耕田,從水道糧去蠶食韓國。
此解認為,據《集解》,句中無“之”字,《戰國策·趙策一》此句正無“之”字。
⑤上乘:上等戰車。
倍戰:奮力作戰。
⑥币:禮物。
此處用為動詞。
趙豹出,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
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王曰:“善。
”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緻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①。
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
”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不能死固②,不義一矣;入之秦,不聽主令,不二矣;賣主地而食之,不義三矣。
”趙遂發兵取上一黨一。
廉頗将軍軍長平③。
七(年)〔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将。
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皆坑之④。
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王還,不聽秦,秦圍邯鄣。
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燕衆反燕地。
趙以靈丘封楚相春申君。
八年,平原君如楚請救。
還,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⑤,秦圍邯鄲乃解。
①萬戶都三:萬戶人口的城邑三座。
②死固:拼死固守。
③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此句之上應有“六年”二字。
④坑:坑殺,活理。
據卷八十一《廉頗蔺相如列傳》記載,長平之戰中,趙括被秦軍射死,之後趙軍投降被坑殺。
詳見該傳。
⑤魏公子無忌:即信陵君,其救趙事詳見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十年,燕攻昌壯,五月拔之。
趙将樂乘、慶舍攻秦信梁軍,破之。
太子死。
而秦攻西周,拔之。
徒父祺出①。
十一年,城元氏,縣上原。
武陽君鄭安平死,收其地。
十二年,邯鄲?燒②。
十四年,平原君趙勝死。
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國廉頗為信平君。
燕王令丞相栗腹約?③,以五百金為趙王酒,還歸,報燕王曰:“趙氏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王召昌國君樂閒而問之。
對曰:“趙,四戰之國也④,其民習兵,伐之不可。
”王曰:“吾以衆代寡,二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
”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
”燕王大怒。
群臣皆以為可。
燕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頗為趙将,破殺栗腹,虜卿秦、樂閒。
①出:指出兵國境之外。
《正義》“趙見秦拔西周,故令徙父祺将兵出境也。
”②?:積存草料的地方。
③約?(huān,歡):交好。
?,通“歡”。
④四戰:四面受敵。
十六年,廉頗圍燕。
以樂乘為武襄君。
十七年,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①,圍國。
十八年,延陵鈞率師從相國信平君助魏攻燕。
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
十九年,趙與燕易土②。
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燕以葛、武陽、平舒與趙。
二十年,秦王政初立。
秦拔我晉陽。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
廉頗将,攻繁陽,取之。
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
子偃立,是為悼襄王。
①假相:代理相國。
②易土:交換領土。
悼襄王元年,大備魏①。
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
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
秦召春平君,因而留之。
洩鈞為之謂文信侯曰②:“春平君者,趙王甚一愛一之而郎中妒之,故相與謀曰:‘春平君入秦,秦必留之。
’故相與謀而内之秦也。
今君留之,是絕趙而郎中之計中也。
君不知遣春平君而留平都③。
春平君者言行信于王,王必厚割趙而贖平都。
”文信侯曰:“善。
”因遣之。
城韓臯。
三年,一寵一煖将,攻燕,禽兵将劇辛④。
四年,龐煖将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移攻齊,取饒安。
五年,傅抵将,居平邑;慶舍将東陽河外師,守河梁。
六年,封長安君以饒。
魏與趙邺。
九年,趙攻燕,取貍陽城。
兵未罷,秦攻邺,拔之。
悼襄王卒,子幽缪王遷立。
①大備魏:舉行隆重的禮儀與魏國修好。
②文信侯:即秦相呂不韋。
③平都:《戰國策·趙策四》作“平都侯”。
④禽:同“擒”。
幽缪王遷元年,城柏人。
二年,秦攻武城,扈辄率師救之,軍敗。
死焉。
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
封牧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五年,代地大動,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台屋牆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①。
六年,大饑,民訛言曰②。
:“趙為号,秦為笑。
以為不信,視地之生一毛一③。
” 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将李牧、将軍司馬尚将,擊之。
李牧誅,司馬尚免④,趙怱及齊将顔聚代之。
趙怱軍破,顔聚亡去。
以王遷降。
八年十月,邯鄲為秦。
①坼(chè,徹):裂開。
②訛言:謠言。
這裡所說的“謠言”,指古代民間流傳的評議時事的民謠。
③一毛一:指地上的草或田中的禾苗。
④李牧誅,司馬尚免:秦國用反間計,趙王遷聽信讒言,緻使李牧被殺,司馬尚被免職。
見卷八十一《廉頗蔺相如傳》。
太史公曰: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①,嬖于悼襄王②。
悼襄王廢適嘉而立遷③。
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将李牧,用郭開。
”屈不缪哉!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
①倡:歌女。
②嬖:一寵一愛一。
③適:通“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