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家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年去世,趙浣即位,這就是獻侯。
獻侯年紀不大就即位了,首府在中牟。
襄子的弟弟桓子驅逐了獻侯,在代地自立為侯,一年後去世。
趙國人認為桓子即位不是襄子的意願,就共同殺了他的兒子,又迎回獻侯即位。
獻侯十年,中山國武公開始即位。
十三年,在平邑築城。
十五年,獻侯去世,他的兒子烈侯趙籍即位。
烈侯元年(前408),魏文侯攻打中山國,派太子魏擊駐守。
六年(前403),魏、韓、趙都立為諸侯,趙籍追尊獻子為獻侯。
烈侯一愛一好音樂,對相國公仲連說:“寡人有喜一愛一的人,能讓他尊貴起來嗎?”公仲說:“使他富有還可以,讓他尊貴就不好辦了。
”烈侯說:“好吧。
鄭國的歌手槍和石兩個人,我要賜給他們田地,每人一萬畝。
”公仲說:“是”。
但并沒有給。
過了一個月,烈候從代地回來,詢問給歌手賜田的事,公仲說:“正在找,還沒找到合适的。
”過了不久,烈侯又問,公仲始終不給,于是就說有病不上朝。
番吾君從代地來,對公仲說:“國君其實喜歡善政,隻是不知道怎樣實行。
現在您任趙的相國,至今已有四年,也曾推薦過人才嗎?”公仲說:“沒有。
”番吾君說:“牛畜、荀欣、徐越都可以推薦。
”公仲就推薦了這三個人。
到上朝的時候,烈侯又問:“歌手的田地怎麼樣了?”公仲說:“正派人挑選最好的田。
”牛畜侍奉烈侯時對他講仁義的道理,用王道約束他,烈侯态度寬和。
第二天,荀欣陪侍,建議一精一選起用賢才,任命官吏要使用能幹的人。
第三天,除越陪侍,建議節約财物,儉省用度,考察評估官吏們的功績德行。
他們所講的道理沒有不充分的,國君很高興。
烈侯派人去對相國說:“給歌手賜田的事暫時停止。
”任命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内史,賜給相國衣服兩套。
九年,烈侯去世,他的弟弟武公即位。
武公在位十三年去世,趙國又讓烈侯太子趙章即位,這就是趙敬侯。
這一年,魏文侯去世。
敬侯元年(前386),武公的兒子趙朝作亂,失敗後逃奔魏國。
趙國開始以邯鄲為都城。
敬侯二年,在靈丘打敗齊軍。
三年,在廪丘救授魏國,大敗齊軍。
四年,趙軍在兔台被魏軍打敗。
趙修築剛平城以便進攻衛國。
五年,齊、魏兩國幫助衛國攻趙,奪取了剛平。
六年,向楚國借兵伐魏,奪取了棘蒲。
八年,攻下了魏國的黃城。
九年,進攻齊國。
齊國進攻燕國,趙軍援救燕國。
十年,趙國與中山國在房子縣交戰。
敬侯十一年(前376),魏、韓、趙共同滅亡晉國,瓜分了它的土地。
趙國攻打中山國,又在中人地區交戰。
十二年,敬侯去世,他的兒子成侯趙種即位。
成侯元年(前374),公子趙勝與成侯争奪君位,發動叛亂。
二年六月,下雪。
三年,太戊午任相國。
征讨衛國,奪取了鄉邑七十三處。
魏國在蔺打敗趙軍。
四年,與秦軍在高安交戰,打敗了它。
五年,在鄄城攻伐齊軍。
魏軍在懷地打敗趙軍。
趙軍攻打鄭國,打敗了它,把占領的鄭地給了韓國,韓國把長子縣給了趙國。
六年,中山國修築長城。
趙軍進攻魏國,在湪澤打敗了它,圍困了魏惠王。
七年,進攻齊國,打到了齊長城。
同韓國聯合進攻西周國。
八年,和韓國一起把西周分為兩部分。
九年,與齊國在阿城之下交戰。
十年,進攻衛國,奪取甄城。
十一年,秦國進攻魏國,趙軍到石阿去援救。
十二年,秦軍進攻魏國的少梁,趙軍前去援救。
十三年,秦獻公派名叫國的庶長領兵進攻魏國的少梁,俘虜了魏國太子和公孫痤。
魏軍在浍水一帶打敗趙軍,奪取了皮牢。
成侯與韓昭侯在上一黨一相遇。
十四年,趙與韓一起攻秦。
十五年,趙國幫助魏國攻齊。
十六年,趙國與韓國、魏國瓜分晉國。
把端氏縣封給晉君。
十七年,成侯與魏惠王在葛孽相遇。
十九年,趙國與齊國、宋國在平陸盟會,與燕國在西阿盟會。
二十年,魏國進獻上等木料做的檐椽,于是就用這些木椽修建了檀台。
二十一年,魏軍包一皮一皮圍了邯鄲。
二十二年,魏惠王攻下了邯鄲,齊軍也在桂陵打敗了魏軍。
二十四年,魏國把邯鄲歸還給趙國,趙國與魏國在漳水之濱盟誓。
秦軍進攻趙國的蔺城。
二十五年,成侯去世。
公子緤與太子肅侯争奪君位,趙緤失敗,逃奔韓國。
肅侯元年(前349),奪取了晉君的端氏縣,把晉君遷到屯留安置。
二年,與魏惠王在陰晉相遇。
三年,公子趙範襲擊邯鄲,沒有取勝就死了。
四年,朝拜周天子。
六年,進攻齊國,奪取了高唐。
七年,公子趙刻進攻魏國的首垣。
十一年,秦孝公派商鞅征伐魏國,俘虜了魏國将軍公子趙卬。
趙國進攻魏國。
十二年,秦孝公去世,商鞅也死了。
十五年,開始興建壽陵。
魏惠王去世。
十六年,肅侯遊覽大陵,經過鹿門,宰相太戊午牽住馬頭說:“正當農事繁忙的時候,一天不耕作,一百天沒有飯吃。
”肅侯聽了立即下車認錯。
十七年,圍困魏國的黃城,沒有攻克。
修築長城。
十八年,齊、魏征伐趙國,趙國決黃河之水淹灌敵軍,敵軍撤離。
二十二年,張儀任秦國宰相。
趙疵與秦軍交戰,失敗,秦軍在河西殺死趙疵,奪取了趙國的蔺和離石兩地。
二十三年,韓舉與齊軍、魏軍作戰,戰死在桑丘。
二十四年,肅侯去世。
秦、楚、燕、齊、魏派出一精一兵各一萬人同來參加葬禮。
肅侯的兒子武靈王即位。
武靈王元年(前325),陽文君趙豹任宰相。
梁襄王和太子嗣、韓宣王和太子倉到信宮來朝賀。
武靈王年少,還不能處理政事,設有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官三人。
到處理朝政的時候,首先問候先王的貴臣肥義,并給他增加品級和俸祿;國中八十以上的德高老人,每月都給他們送禮。
武靈王三年,修築鄗城。
四年,與韓王在區鼠會見。
五年,娶韓國宗親之女為夫人。
八年,韓國進攻秦國,沒有取勝就撤離了。
五國互相稱王,隻有趙國不稱王,趙君說:“沒有實際,怎能處在這個名分上呢!”下令趙國人都稱他為“君”。
九年,與韓、魏一起進攻秦國,秦國打敗了三國軍隊,斬殺了八萬人。
齊國在觀澤打敗趙軍。
十年,秦軍奪取趙國的中都和西陽。
齊國打敗燕國,燕國宰相子之做了國君,國君反而稱臣。
十一年,武靈王把燕國公子職從韓國召來,立他為燕王,派樂池把他送燕國。
十三年,秦軍攻下趙他的蔺城,俘虜了将軍趙莊。
楚王、魏王來趙國,至邯鄲。
十四年,趙何進攻魏國。
十六年,秦惠王去世。
武靈王遊覽大陵。
有一天,武靈王夢見一位少女彈琴并唱了一首詩:“美人光彩豔麗啊,容貌好像苕花。
命運啊,命運啊,竟然無人知我嬴娃!”另一天,武靈王飲酒很高興,屢次談起他所做的夢,想像着夢中少女的美貌。
吳廣聽說後,通過夫人把他的女兒娃嬴送入宮中。
這就是孟姚。
孟姚特别受武靈王的一寵一愛一,她就是惠後。
十七年,武靈王到九門,修築野台,以便瞭望齊國和中山國的邊境。
十八年,秦武王和孟說舉龍紋赤鼎,折斷膝蓋骨死去。
趙王派代相趙固到燕國接來秦公子稷,送他回國,立為秦王,這就是秦昭王。
武靈王十九年春天正月,在信宮舉行盛大朝會。
召見肥義同他議論天下大事,談了五天才結束。
武靈王到北邊巡視中山國的地界,到了房子縣,又去代地,北到無窮,西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
然後召見樓緩商議說:“我們先王趁着世事的變化,做了南邊領地的君長,連接了漳水、滏(fǔ,府)水的險阻,修築長城,又奪取了蔺城、郭狼,在荏地打敗了林胡人,可是功業尚未完成。
如今中山國在我們腹心,北面是燕國,東面是東胡,西面是林胡、樓煩、秦國、韓國的邊界,然而沒有強大兵力的救援,這樣下去國家要滅亡,怎麼辦呢?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離習俗的牽累。
我要穿起胡人服裝。
”樓緩說:“很好。
”可是群臣都不願意。
當時肥義在旁侍奉,武靈王說:“簡子、襄子二位主君的功業,就在于考慮到了胡、翟之利。
做臣子的,受一寵一時應有明孝悌、知長幼、順從明理的德一操一,通達時應建立既可利民又能益君的功業,這兩方面是臣子的本份。
如今我想繼承襄主的事業,開拓胡人、翟人所住之地,可是找遍世間也見不到這樣的賢臣。
為了削弱敵人,用力少而能取得更多的功效,可以不耗盡百姓的力氣,就能繼續兩位先主的勳業。
凡是有高出世上功業的人,就要承受背棄習俗的牽累;有獨特智謀的人,就要聽任傲慢民衆的埋怨。
如今我要穿胡人服裝騎馬射箭,并用這個教練百姓,可是世人一定要議論我,怎麼辦呢?”肥義說:“我聽說做事猶疑就不會成功,行動猶豫就不會成名。
您既然考慮決定承受背棄風俗的責難,那末就無需顧慮天下的議論了。
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議。
從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到一裸一國脫一去上衣,他們不是為了滿足欲一望和愉悅心志,而是必須用這種方法宣揚德政并取得成功。
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他還不明白,聰明人在事情尚無迹象的時候就能看清,那末您還猶疑什麼呢!”武靈王說:“穿胡服我不猶疑,我恐怕天下之人要嘲笑我。
無知的人快樂,也就是聰明人的悲哀;蠢人譏笑的事,賢人卻能看得清。
世上有順從我的人,穿胡服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
即便驅使世人都來笑我,胡地和中山國我也一定要占有。
”于是就穿起了胡服。
武靈王派王緤轉告公子成說:“寡人穿上胡服,将要這樣上朝,也希望叔父穿上它。
家事要聽從雙親,國事要聽從國君,這是古今公認的行為準則。
子女不能反對雙親,臣子不能違背君主,這是兄弟們通用的道理。
如今我制定政令,改變服裝,可是叔父您要不穿,我恐怕天下人要議論。
治國有常規,利民是根本;處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為重要。
宣傳德政要先從平民談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讓貴族信從。
如今穿胡服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欲一望和愉悅心志;事情要達到一定的目的,功業才能完成。
事情完成了,功業建立了,然後才算是妥善。
如今我恐怕叔父違背了處理政事的原則,因此來幫助叔父考慮。
況且我聽說過,做有利于國家的事,行為不會偏邪;依靠貴戚的人,名不會受損害。
所以我願仰仗叔父的忠義,來成就胡服的功效。
我派王緤來拜見叔父,請您穿上胡服。
”公子成再拜叩頭說:“我來已聽說了大王穿胡服的事,我沒有才能,卧病在一床一,不能奔走效力多多進言。
大王命令我,我鬥膽回答,是為了盡我的愚忠。
我聽說中國是聰明智慧的人居住的地方,是萬物财用聚集的地方,是聖賢進行教化的地方,是仁義可以施行的地方,是遠方之人願來觀覽的地方,是蠻夷樂于效法的地方。
如今大王抛棄了這些而穿起遠方的服裝,變更古來的教化,改易古時的正道,違反衆人的心意,背棄學者之教,遠離中國風俗,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考慮此事。
”使者回去如實禀報。
武靈王說:“我本來知道叔父有病,我要親自去請求他。
” 武靈王于是前往公子成家中,親自請求他,說:“衣服是為了便于穿用的,禮是為了便于行一事的。
聖人觀察鄉俗而順俗制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禮儀,這是為了利民富國。
剪掉頭發,身上刺花紋,臂膀上繪畫,衣襟開在左邊,這是瓯越百姓的習俗。
染黑牙齒,額上刺花。
戴魚皮帽子,穿粗針大線的衣服,這是大吳國的習俗。
所以禮制一服裝各地不同,而為了便利卻是一緻的。
地方不同使用會有變化,事情不同禮制也會更改。
因此聖人認為如果可以利國,方法不必一緻;如果可以便于行一事,禮制不必相同。
儒者同一師承而習俗有别,中原禮儀相同而教化互異,何況是為了荒遠地區的方便呢?所以進退取舍的變化,聰明人也不能一緻;遠方和近處的服飾,聖賢也不能使它相同。
窮鄉僻壤風俗多異,學識淺陋卻多詭辯。
不了解的事不去懷疑,與自己的意見不同而不去非議的人,才會公正地博采衆見以求盡善。
如今叔父所說的是世俗之見,我所說的是為了制止世俗之見。
我國東有黃河、薄洛津,和齊國、中山國共有,可是沒有舟船的設施。
從常山直到代地、上一黨一,東邊是燕國、東胡的國境,西邊有樓煩、秦國、韓國的邊界,如今沒有騎射的裝備。
所以我認為如果沒有舟船的設施,住在河兩岸的百姓,将用什麼守住黃河、薄洛之水呢?改變服裝、練習騎射,就是為了防守同燕、三胡、秦、韓相鄰的邊界。
況且從前簡主不在晉陽以及上一黨一設要塞,襄主并吞戎地、攻取代國以便排斥各地胡人,這是愚人和智者都能明白的。
從前中山國仗恃齊國的強大兵力,侵犯踐踏我國土地,虜掠我國百姓,引水圍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靈保佑,鄗城幾乎失守。
先王以此為恥,可是這個仇還沒有報。
如今有了騎射的裝備,近可以使上一黨一的地勢更為有利,遠可以報中山國之仇。
可是叔父卻順從中原的習俗,違背簡主、襄主的遺志,厭惡變服的名聲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恥辱,這不是我所希望的。
”公子成再拜叩頭說:“我很愚蠢,沒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亂說世俗的見解,這是我的罪過。
如今大王要繼承簡主、襄主的遺志,順從先王的意願,我怎敢不聽從王命呢!”公子成再拜叩頭。
武靈王于是賜給他胡服。
第二天,穿上胡服上朝。
這時武靈王才開始發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趙文、趙造、周袑、趙俊都來勸阻武靈王不要穿胡服,依照原來的辦法更适宜。
武靈王說:“先王習俗不同,哪種古法可以仿效?帝王們不互相因襲,哪種禮制可以遵循?伏羲神農注重教化,不行誅罰;黃帝、堯、舜使用刑罰,但不殘暴。
到了夏、商、周三王,随時代不同來制定法度,根據實際情況規定禮制。
法規政令都順應實際需要,衣服器械都便于使用。
所以禮不必隻用一種方式,而便利國家也不必效法古代。
聖人的興起并不互相因襲卻能統一天下,夏、殷的衰敗并未變禮制也終于滅亡。
那麼,違背古制未可厚非,遵循舊禮并不不值得稱道。
如果說服裝奇特的人心志浮蕩,那麼鄒、魯一帶就不會有奇特行為的人了;習俗怪異的地方百姓都輕率,那麼吳、越一帶也就不會有出衆的人才了。
況且聖人認為,隻要有利于身一體就可以叫做衣服,隻要便于行一事就可以稱為禮法。
規定進退的禮節,衣服的制度,是為了使平民百姓有統一的遵循,不是為了評論賢人的。
所以平民總是和流俗相伴,賢人卻是同變革一道。
所以諺語說:‘按照書本趕車的人不會摸透馬的一性一情,用古法來約束今世的人不通曉事物的變化。
’遵循古法的功效,不可能高出世俗;交法古代的學說,不可能治理今世。
你們不懂這個道理啊!”終于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練習騎射。
二十年,武靈王巡察中山國地勢,到達甯葭;往西巡察胡人地勢,到達榆中。
林胡王進獻馬匹。
回來後,派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到韓國,王贲去楚國,富丁去魏國,趙爵去齊國。
讓代相趙固掌管胡地,招募胡地士兵。
二十一年,進攻中山國。
趙袑率領右軍,許鈞率領左軍,公子章率領中軍,武靈王統率三軍,牛翦率領戰車和騎兵,趙希一并率領胡與代的士兵。
趙希與諸軍通過隘口,到曲陽會師,攻占了丹丘、華陽、鸱上關塞。
武靈王率軍奪取了鄗城、石邑、封龍、東垣。
中山國獻出四城求和,武靈王應允,收兵停戰。
二十三年,又進攻中山國。
二十五年,惠後去世。
派周袑穿胡服輔佐教導王子趙何。
二十六年,再次進攻中山國,奪取的土地北至燕、代一帶,西至雲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日,在東宮舉行盛大朝會,武靈王傳位,立王子趙何為王。
新王到祖廟行參拜祖先之禮以後,出來上朝。
大夫全都是大臣,肥義任相國,并且是新王的師傅。
這就是惠文王。
惠文王是惠後吳娃的兒子。
武靈王自稱為主父。
主父想讓兒子自主治國,自己就穿上胡服率領士大夫到西北巡視胡地,并想從雲中、九原直向南方襲擊秦國,于是他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
秦昭王沒有覺察,過後驚怪他的狀貌特别魁偉,不像人臣的氣度,立即派人追趕,可是主父早已飛馬奔出了秦國的關口。
仔細詢問,才知道是主父。
秦人非常驚恐。
主父所以要進入秦國,是想親自察看地形,并趁機觀察秦王的為人。
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巡視新占領的土地,于是經過代地,往西在西河與樓煩王相會,并招收了他的士兵。
三年,滅中山國,把它的國王遷到膚施縣。
開始建靈壽城。
北方的土地才開始屬于趙國,通往代地的道路大為通暢。
歸來之後,論功行賞,實行大赦,設酒宴聚會歡飲五天,封長子趙章為代地的安陽君。
趙章平素放縱,弟弟被立為國王他心中不服。
主父又派田不禮輔佐趙章。
李兌對肥義說:“公子章正當壯年并且心志驕狂,一黨一徒衆多,野心很大,恐怕會有私心吧!田不禮的為人,殘忍并且傲慢。
這兩個人互相投合,一定會有陰謀作亂的事情發生,一旦挺身作亂就希圖徼幸成功。
小人有了野心,就會考慮輕率,謀事淺薄,隻看到利益而不顧禍害,同夥互相慫恿,就會一起闖入禍亂之門。
據我看,這種事一定不會很久了。
您負有重任并握有大權,動亂會從您那裡開始,災禍會在您那裡集中,您必定最先受害。
仁人博一愛一萬物,智者防患于未然,不仁不智,怎能治理國家?您何不聲稱有病不出家門,把政事移交給公子成呢?不要成為怨恨彙集的地方,不要做禍亂發生的階梯。
”肥義說:“不行。
當初主父把新王托付給我的時候說:‘不要變更你的法度,不要改變你的心,堅持一心,直到你去世。
’我再拜接受王命并且記載下來。
如今懼怕田不禮作亂而忘記我記載的王命,什麼罪過比變節更大呢!上朝接受了莊嚴的王命,退朝後就不全心全意,什麼錯誤比負心更嚴重!變節負心之臣,刑罰是不寬容的。
諺語說‘死者如果複生,生者不應在他面前感到慚愧’。
我已經有言在先,我要完全實現我的諾言,怎能隻是保全我的身一體!況且堅貞之臣當災難臨頭時節一操一就會顯現,忠良之臣遇到牽累時行一事必須鮮明。
您已對我賜教并給我忠告。
盡避如此,我已有言在先,始終不敢違背。
”李兌說:“好吧,您勉力而行吧!我能看到您隻有今年了。
”說完就痛哭流涕而去。
李兌幾次去見公子成,以便防範田不禮作亂。
另一天,肥義對信期說:“公子章和田不禮非常令人憂慮。
他們對我說得好聽而實際上很壞,他們為人不孝不忠。
我聽說,一奸一臣在朝廷是國家的禍害;讒臣在宮中是君主的蛀蟲。
這種人貪婪并且野心很大,宮内得到君主一寵一愛一就到外邊行兇胡為。
假傳王命傲慢無禮,一旦擅自發出命令,也是不難做到的,禍害将要危及國家。
如今我為此憂慮,夜裡忘記睡覺,饑餓忘記吃飯。
對盜賊的出沒不可不防。
從今以後,如果有人請見國王一定要同我見面,我要先用自身抵擋他,沒有變故君王才能進來。
”信期說:“好極了,我能聽到這樣的話!” 四年,群臣前來朝拜,安陽君也來朝拜。
主父讓新王主持朝拜,他自己從旁暗中觀察群臣和王室宗親的禮儀。
看到他的長子趙章頹喪的樣子,反倒向北稱臣,屈身在弟弟面前,心裡很憐憫他,那時就想把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做代國之王,這個打算沒有決定就中止了。
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遊覽,分住兩處宮室。
公子章就利用他的一黨一徒和田不禮作亂,詐傳主父命令召見惠文王。
肥義首先進去,被殺死了。
高信就與惠文王一起作戰。
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趕到,就調集四邑的軍隊前來抵禦這場變亂,殺死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消滅了他們的一黨一徒,安定了王室。
任命公子成為宰相,封号是安平君,任命李兌為司寇。
公子章被打敗的時候,逃到了主父那裡,主父開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兌因而包一皮一皮圍了主父的宮室。
公子章死後,公子成和李兌商量說:“由于趙章的緣故包一皮一皮圍了主父,即使撤兵,我們這些人也要滅族啊!”于是就繼續包一皮一皮圍主父宮室。
命令宮中的人“最後出來的人滅族”,宮裡的人全出來了。
主父想出宮但出不來,又得不到食物,隻好去掏雛雀充饑,三個多月以後餓死在沙丘宮。
主父之死已确定無疑,這才向諸侯發出訃告。
當時惠文王年少,公子成、李兌專一政,兩人害怕被殺,所以圍困主父。
主父起初是把長子趙章立為太子,後來得到吳娃,非常一寵一愛一她,為此不出吳娃之宮好幾年,生下兒子趙何後,變廢了太子章而立趙何為王。
吳娃死後,對趙何的一愛一也随之松一弛,重又憐惜原來的太子,想讓兩個兒子并立為王,猶豫不決,所以變亂發生,以至父子一同死去,被天下人嘲笑,怎不令人痛惜呢! 惠文王五年(前294),趙國把鄚、易兩地給了燕國。
八年,修築南行唐城。
九年,趙梁領兵,與齊國聯合進攻韓國,直到魯關之下。
到了十年,秦國自稱為西帝。
十一年,董叔和魏氏征讨宋國,在魏國得到河陽。
秦國奪取保陽。
十二年,趙梁領兵進攻齊國。
十三年,韓徐為統帥,進攻齊國。
公主去世。
十四年,燕國宰相樂毅統率趙、秦、韓、魏、燕五國聯軍進攻齊國,奪取了靈丘。
趙王與秦王在中陽相會。
十五年,燕昭王來會見趙王。
趙國與韓、魏、秦聯合攻齊,齊王敗逃,燕軍孤軍深入,攻下臨淄城。
十六年,秦國又同趙國幾次進攻齊國,齊國人非常憂慮。
蘇厲為齊國寫信給趙王,信中說: 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他的德行并非遍布于海内各地,教化也并非普及到所有的百姓,四時祭祀的供品也不是經常讓祖先享用。
可是甘露普降,下雨及時,五谷豐收,百姓不生疫病,衆人都對此贊頌,然而賢主卻要深思。
如今您的賢德和功力,并非經常施之于秦國;積蓄的怨恨和怒氣,也并非平素就對齊國特别深。
秦趙兩國聯合,強使韓國出兵,秦國真是一愛一趙國嗎?它确實恨齊國嗎?事情如果過分,賢主就應該認真觀察。
秦國并非一愛一趙并且恨齊,而是想要滅亡韓國并且吞并東、西二周,故意以齊國為誘餌吸引天下。
唯恐事情不能成功,所以才出兵脅迫魏國和趙國。
又恐怕天下各國懼怕它,所以派出人質以便得到信任。
還恐怕天下各國很快要反對它,所以在韓國征兵以示威脅。
表面上說是對盟國有好處,實際上是要征讨空虛的韓國,我認為秦國的計謀一定是從這方面考慮的。
事情本來就有形勢不同而禍患是一樣的,楚國長期受到攻代而中山國卻滅亡了,如今齊國長期被攻伐而韓國必定該滅亡了。
攻破齊國,大王您和六國共分其利。
滅亡了韓國,秦國就單獨占有它。
占領二周,往西可以得到天子祭祀用的禮器,秦國獨吞私占。
授給田地要計算功利,大王您得到的利益同秦國比誰多? 遊說之士議論說:“韓國失去三川,魏國失去晉地,市朝還沒有什麼變化災禍就要來到了。
”燕國全部占領齊國北部土地之後,離沙丘、钜鹿就少了三百裡,韓國的上一黨一離邯鄲一百裡,燕國、秦國共謀奪取趙國的河山,經小路三百裡就可串通。
秦國的上郡靠近挺關,到達榆中有一千五百裡,秦國如果依托三郡進攻趙國的上一黨一,羊腸坂以西,句(gōu,勾)注山以南就不再為大王您所有了。
越過句注山,截斷
獻侯年紀不大就即位了,首府在中牟。
襄子的弟弟桓子驅逐了獻侯,在代地自立為侯,一年後去世。
趙國人認為桓子即位不是襄子的意願,就共同殺了他的兒子,又迎回獻侯即位。
獻侯十年,中山國武公開始即位。
十三年,在平邑築城。
十五年,獻侯去世,他的兒子烈侯趙籍即位。
烈侯元年(前408),魏文侯攻打中山國,派太子魏擊駐守。
六年(前403),魏、韓、趙都立為諸侯,趙籍追尊獻子為獻侯。
烈侯一愛一好音樂,對相國公仲連說:“寡人有喜一愛一的人,能讓他尊貴起來嗎?”公仲說:“使他富有還可以,讓他尊貴就不好辦了。
”烈侯說:“好吧。
鄭國的歌手槍和石兩個人,我要賜給他們田地,每人一萬畝。
”公仲說:“是”。
但并沒有給。
過了一個月,烈候從代地回來,詢問給歌手賜田的事,公仲說:“正在找,還沒找到合适的。
”過了不久,烈侯又問,公仲始終不給,于是就說有病不上朝。
番吾君從代地來,對公仲說:“國君其實喜歡善政,隻是不知道怎樣實行。
現在您任趙的相國,至今已有四年,也曾推薦過人才嗎?”公仲說:“沒有。
”番吾君說:“牛畜、荀欣、徐越都可以推薦。
”公仲就推薦了這三個人。
到上朝的時候,烈侯又問:“歌手的田地怎麼樣了?”公仲說:“正派人挑選最好的田。
”牛畜侍奉烈侯時對他講仁義的道理,用王道約束他,烈侯态度寬和。
第二天,荀欣陪侍,建議一精一選起用賢才,任命官吏要使用能幹的人。
第三天,除越陪侍,建議節約财物,儉省用度,考察評估官吏們的功績德行。
他們所講的道理沒有不充分的,國君很高興。
烈侯派人去對相國說:“給歌手賜田的事暫時停止。
”任命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内史,賜給相國衣服兩套。
九年,烈侯去世,他的弟弟武公即位。
武公在位十三年去世,趙國又讓烈侯太子趙章即位,這就是趙敬侯。
這一年,魏文侯去世。
敬侯元年(前386),武公的兒子趙朝作亂,失敗後逃奔魏國。
趙國開始以邯鄲為都城。
敬侯二年,在靈丘打敗齊軍。
三年,在廪丘救授魏國,大敗齊軍。
四年,趙軍在兔台被魏軍打敗。
趙修築剛平城以便進攻衛國。
五年,齊、魏兩國幫助衛國攻趙,奪取了剛平。
六年,向楚國借兵伐魏,奪取了棘蒲。
八年,攻下了魏國的黃城。
九年,進攻齊國。
齊國進攻燕國,趙軍援救燕國。
十年,趙國與中山國在房子縣交戰。
敬侯十一年(前376),魏、韓、趙共同滅亡晉國,瓜分了它的土地。
趙國攻打中山國,又在中人地區交戰。
十二年,敬侯去世,他的兒子成侯趙種即位。
成侯元年(前374),公子趙勝與成侯争奪君位,發動叛亂。
二年六月,下雪。
三年,太戊午任相國。
征讨衛國,奪取了鄉邑七十三處。
魏國在蔺打敗趙軍。
四年,與秦軍在高安交戰,打敗了它。
五年,在鄄城攻伐齊軍。
魏軍在懷地打敗趙軍。
趙軍攻打鄭國,打敗了它,把占領的鄭地給了韓國,韓國把長子縣給了趙國。
六年,中山國修築長城。
趙軍進攻魏國,在湪澤打敗了它,圍困了魏惠王。
七年,進攻齊國,打到了齊長城。
同韓國聯合進攻西周國。
八年,和韓國一起把西周分為兩部分。
九年,與齊國在阿城之下交戰。
十年,進攻衛國,奪取甄城。
十一年,秦國進攻魏國,趙軍到石阿去援救。
十二年,秦軍進攻魏國的少梁,趙軍前去援救。
十三年,秦獻公派名叫國的庶長領兵進攻魏國的少梁,俘虜了魏國太子和公孫痤。
魏軍在浍水一帶打敗趙軍,奪取了皮牢。
成侯與韓昭侯在上一黨一相遇。
十四年,趙與韓一起攻秦。
十五年,趙國幫助魏國攻齊。
十六年,趙國與韓國、魏國瓜分晉國。
把端氏縣封給晉君。
十七年,成侯與魏惠王在葛孽相遇。
十九年,趙國與齊國、宋國在平陸盟會,與燕國在西阿盟會。
二十年,魏國進獻上等木料做的檐椽,于是就用這些木椽修建了檀台。
二十一年,魏軍包一皮一皮圍了邯鄲。
二十二年,魏惠王攻下了邯鄲,齊軍也在桂陵打敗了魏軍。
二十四年,魏國把邯鄲歸還給趙國,趙國與魏國在漳水之濱盟誓。
秦軍進攻趙國的蔺城。
二十五年,成侯去世。
公子緤與太子肅侯争奪君位,趙緤失敗,逃奔韓國。
肅侯元年(前349),奪取了晉君的端氏縣,把晉君遷到屯留安置。
二年,與魏惠王在陰晉相遇。
三年,公子趙範襲擊邯鄲,沒有取勝就死了。
四年,朝拜周天子。
六年,進攻齊國,奪取了高唐。
七年,公子趙刻進攻魏國的首垣。
十一年,秦孝公派商鞅征伐魏國,俘虜了魏國将軍公子趙卬。
趙國進攻魏國。
十二年,秦孝公去世,商鞅也死了。
十五年,開始興建壽陵。
魏惠王去世。
十六年,肅侯遊覽大陵,經過鹿門,宰相太戊午牽住馬頭說:“正當農事繁忙的時候,一天不耕作,一百天沒有飯吃。
”肅侯聽了立即下車認錯。
十七年,圍困魏國的黃城,沒有攻克。
修築長城。
十八年,齊、魏征伐趙國,趙國決黃河之水淹灌敵軍,敵軍撤離。
二十二年,張儀任秦國宰相。
趙疵與秦軍交戰,失敗,秦軍在河西殺死趙疵,奪取了趙國的蔺和離石兩地。
二十三年,韓舉與齊軍、魏軍作戰,戰死在桑丘。
二十四年,肅侯去世。
秦、楚、燕、齊、魏派出一精一兵各一萬人同來參加葬禮。
肅侯的兒子武靈王即位。
武靈王元年(前325),陽文君趙豹任宰相。
梁襄王和太子嗣、韓宣王和太子倉到信宮來朝賀。
武靈王年少,還不能處理政事,設有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官三人。
到處理朝政的時候,首先問候先王的貴臣肥義,并給他增加品級和俸祿;國中八十以上的德高老人,每月都給他們送禮。
武靈王三年,修築鄗城。
四年,與韓王在區鼠會見。
五年,娶韓國宗親之女為夫人。
八年,韓國進攻秦國,沒有取勝就撤離了。
五國互相稱王,隻有趙國不稱王,趙君說:“沒有實際,怎能處在這個名分上呢!”下令趙國人都稱他為“君”。
九年,與韓、魏一起進攻秦國,秦國打敗了三國軍隊,斬殺了八萬人。
齊國在觀澤打敗趙軍。
十年,秦軍奪取趙國的中都和西陽。
齊國打敗燕國,燕國宰相子之做了國君,國君反而稱臣。
十一年,武靈王把燕國公子職從韓國召來,立他為燕王,派樂池把他送燕國。
十三年,秦軍攻下趙他的蔺城,俘虜了将軍趙莊。
楚王、魏王來趙國,至邯鄲。
十四年,趙何進攻魏國。
十六年,秦惠王去世。
武靈王遊覽大陵。
有一天,武靈王夢見一位少女彈琴并唱了一首詩:“美人光彩豔麗啊,容貌好像苕花。
命運啊,命運啊,竟然無人知我嬴娃!”另一天,武靈王飲酒很高興,屢次談起他所做的夢,想像着夢中少女的美貌。
吳廣聽說後,通過夫人把他的女兒娃嬴送入宮中。
這就是孟姚。
孟姚特别受武靈王的一寵一愛一,她就是惠後。
十七年,武靈王到九門,修築野台,以便瞭望齊國和中山國的邊境。
十八年,秦武王和孟說舉龍紋赤鼎,折斷膝蓋骨死去。
趙王派代相趙固到燕國接來秦公子稷,送他回國,立為秦王,這就是秦昭王。
武靈王十九年春天正月,在信宮舉行盛大朝會。
召見肥義同他議論天下大事,談了五天才結束。
武靈王到北邊巡視中山國的地界,到了房子縣,又去代地,北到無窮,西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
然後召見樓緩商議說:“我們先王趁着世事的變化,做了南邊領地的君長,連接了漳水、滏(fǔ,府)水的險阻,修築長城,又奪取了蔺城、郭狼,在荏地打敗了林胡人,可是功業尚未完成。
如今中山國在我們腹心,北面是燕國,東面是東胡,西面是林胡、樓煩、秦國、韓國的邊界,然而沒有強大兵力的救援,這樣下去國家要滅亡,怎麼辦呢?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離習俗的牽累。
我要穿起胡人服裝。
”樓緩說:“很好。
”可是群臣都不願意。
當時肥義在旁侍奉,武靈王說:“簡子、襄子二位主君的功業,就在于考慮到了胡、翟之利。
做臣子的,受一寵一時應有明孝悌、知長幼、順從明理的德一操一,通達時應建立既可利民又能益君的功業,這兩方面是臣子的本份。
如今我想繼承襄主的事業,開拓胡人、翟人所住之地,可是找遍世間也見不到這樣的賢臣。
為了削弱敵人,用力少而能取得更多的功效,可以不耗盡百姓的力氣,就能繼續兩位先主的勳業。
凡是有高出世上功業的人,就要承受背棄習俗的牽累;有獨特智謀的人,就要聽任傲慢民衆的埋怨。
如今我要穿胡人服裝騎馬射箭,并用這個教練百姓,可是世人一定要議論我,怎麼辦呢?”肥義說:“我聽說做事猶疑就不會成功,行動猶豫就不會成名。
您既然考慮決定承受背棄風俗的責難,那末就無需顧慮天下的議論了。
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議。
從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到一裸一國脫一去上衣,他們不是為了滿足欲一望和愉悅心志,而是必須用這種方法宣揚德政并取得成功。
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他還不明白,聰明人在事情尚無迹象的時候就能看清,那末您還猶疑什麼呢!”武靈王說:“穿胡服我不猶疑,我恐怕天下之人要嘲笑我。
無知的人快樂,也就是聰明人的悲哀;蠢人譏笑的事,賢人卻能看得清。
世上有順從我的人,穿胡服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
即便驅使世人都來笑我,胡地和中山國我也一定要占有。
”于是就穿起了胡服。
武靈王派王緤轉告公子成說:“寡人穿上胡服,将要這樣上朝,也希望叔父穿上它。
家事要聽從雙親,國事要聽從國君,這是古今公認的行為準則。
子女不能反對雙親,臣子不能違背君主,這是兄弟們通用的道理。
如今我制定政令,改變服裝,可是叔父您要不穿,我恐怕天下人要議論。
治國有常規,利民是根本;處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為重要。
宣傳德政要先從平民談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讓貴族信從。
如今穿胡服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欲一望和愉悅心志;事情要達到一定的目的,功業才能完成。
事情完成了,功業建立了,然後才算是妥善。
如今我恐怕叔父違背了處理政事的原則,因此來幫助叔父考慮。
況且我聽說過,做有利于國家的事,行為不會偏邪;依靠貴戚的人,名不會受損害。
所以我願仰仗叔父的忠義,來成就胡服的功效。
我派王緤來拜見叔父,請您穿上胡服。
”公子成再拜叩頭說:“我來已聽說了大王穿胡服的事,我沒有才能,卧病在一床一,不能奔走效力多多進言。
大王命令我,我鬥膽回答,是為了盡我的愚忠。
我聽說中國是聰明智慧的人居住的地方,是萬物财用聚集的地方,是聖賢進行教化的地方,是仁義可以施行的地方,是遠方之人願來觀覽的地方,是蠻夷樂于效法的地方。
如今大王抛棄了這些而穿起遠方的服裝,變更古來的教化,改易古時的正道,違反衆人的心意,背棄學者之教,遠離中國風俗,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考慮此事。
”使者回去如實禀報。
武靈王說:“我本來知道叔父有病,我要親自去請求他。
” 武靈王于是前往公子成家中,親自請求他,說:“衣服是為了便于穿用的,禮是為了便于行一事的。
聖人觀察鄉俗而順俗制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禮儀,這是為了利民富國。
剪掉頭發,身上刺花紋,臂膀上繪畫,衣襟開在左邊,這是瓯越百姓的習俗。
染黑牙齒,額上刺花。
戴魚皮帽子,穿粗針大線的衣服,這是大吳國的習俗。
所以禮制一服裝各地不同,而為了便利卻是一緻的。
地方不同使用會有變化,事情不同禮制也會更改。
因此聖人認為如果可以利國,方法不必一緻;如果可以便于行一事,禮制不必相同。
儒者同一師承而習俗有别,中原禮儀相同而教化互異,何況是為了荒遠地區的方便呢?所以進退取舍的變化,聰明人也不能一緻;遠方和近處的服飾,聖賢也不能使它相同。
窮鄉僻壤風俗多異,學識淺陋卻多詭辯。
不了解的事不去懷疑,與自己的意見不同而不去非議的人,才會公正地博采衆見以求盡善。
如今叔父所說的是世俗之見,我所說的是為了制止世俗之見。
我國東有黃河、薄洛津,和齊國、中山國共有,可是沒有舟船的設施。
從常山直到代地、上一黨一,東邊是燕國、東胡的國境,西邊有樓煩、秦國、韓國的邊界,如今沒有騎射的裝備。
所以我認為如果沒有舟船的設施,住在河兩岸的百姓,将用什麼守住黃河、薄洛之水呢?改變服裝、練習騎射,就是為了防守同燕、三胡、秦、韓相鄰的邊界。
況且從前簡主不在晉陽以及上一黨一設要塞,襄主并吞戎地、攻取代國以便排斥各地胡人,這是愚人和智者都能明白的。
從前中山國仗恃齊國的強大兵力,侵犯踐踏我國土地,虜掠我國百姓,引水圍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靈保佑,鄗城幾乎失守。
先王以此為恥,可是這個仇還沒有報。
如今有了騎射的裝備,近可以使上一黨一的地勢更為有利,遠可以報中山國之仇。
可是叔父卻順從中原的習俗,違背簡主、襄主的遺志,厭惡變服的名聲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恥辱,這不是我所希望的。
”公子成再拜叩頭說:“我很愚蠢,沒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亂說世俗的見解,這是我的罪過。
如今大王要繼承簡主、襄主的遺志,順從先王的意願,我怎敢不聽從王命呢!”公子成再拜叩頭。
武靈王于是賜給他胡服。
第二天,穿上胡服上朝。
這時武靈王才開始發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趙文、趙造、周袑、趙俊都來勸阻武靈王不要穿胡服,依照原來的辦法更适宜。
武靈王說:“先王習俗不同,哪種古法可以仿效?帝王們不互相因襲,哪種禮制可以遵循?伏羲神農注重教化,不行誅罰;黃帝、堯、舜使用刑罰,但不殘暴。
到了夏、商、周三王,随時代不同來制定法度,根據實際情況規定禮制。
法規政令都順應實際需要,衣服器械都便于使用。
所以禮不必隻用一種方式,而便利國家也不必效法古代。
聖人的興起并不互相因襲卻能統一天下,夏、殷的衰敗并未變禮制也終于滅亡。
那麼,違背古制未可厚非,遵循舊禮并不不值得稱道。
如果說服裝奇特的人心志浮蕩,那麼鄒、魯一帶就不會有奇特行為的人了;習俗怪異的地方百姓都輕率,那麼吳、越一帶也就不會有出衆的人才了。
況且聖人認為,隻要有利于身一體就可以叫做衣服,隻要便于行一事就可以稱為禮法。
規定進退的禮節,衣服的制度,是為了使平民百姓有統一的遵循,不是為了評論賢人的。
所以平民總是和流俗相伴,賢人卻是同變革一道。
所以諺語說:‘按照書本趕車的人不會摸透馬的一性一情,用古法來約束今世的人不通曉事物的變化。
’遵循古法的功效,不可能高出世俗;交法古代的學說,不可能治理今世。
你們不懂這個道理啊!”終于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練習騎射。
二十年,武靈王巡察中山國地勢,到達甯葭;往西巡察胡人地勢,到達榆中。
林胡王進獻馬匹。
回來後,派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到韓國,王贲去楚國,富丁去魏國,趙爵去齊國。
讓代相趙固掌管胡地,招募胡地士兵。
二十一年,進攻中山國。
趙袑率領右軍,許鈞率領左軍,公子章率領中軍,武靈王統率三軍,牛翦率領戰車和騎兵,趙希一并率領胡與代的士兵。
趙希與諸軍通過隘口,到曲陽會師,攻占了丹丘、華陽、鸱上關塞。
武靈王率軍奪取了鄗城、石邑、封龍、東垣。
中山國獻出四城求和,武靈王應允,收兵停戰。
二十三年,又進攻中山國。
二十五年,惠後去世。
派周袑穿胡服輔佐教導王子趙何。
二十六年,再次進攻中山國,奪取的土地北至燕、代一帶,西至雲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日,在東宮舉行盛大朝會,武靈王傳位,立王子趙何為王。
新王到祖廟行參拜祖先之禮以後,出來上朝。
大夫全都是大臣,肥義任相國,并且是新王的師傅。
這就是惠文王。
惠文王是惠後吳娃的兒子。
武靈王自稱為主父。
主父想讓兒子自主治國,自己就穿上胡服率領士大夫到西北巡視胡地,并想從雲中、九原直向南方襲擊秦國,于是他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
秦昭王沒有覺察,過後驚怪他的狀貌特别魁偉,不像人臣的氣度,立即派人追趕,可是主父早已飛馬奔出了秦國的關口。
仔細詢問,才知道是主父。
秦人非常驚恐。
主父所以要進入秦國,是想親自察看地形,并趁機觀察秦王的為人。
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巡視新占領的土地,于是經過代地,往西在西河與樓煩王相會,并招收了他的士兵。
三年,滅中山國,把它的國王遷到膚施縣。
開始建靈壽城。
北方的土地才開始屬于趙國,通往代地的道路大為通暢。
歸來之後,論功行賞,實行大赦,設酒宴聚會歡飲五天,封長子趙章為代地的安陽君。
趙章平素放縱,弟弟被立為國王他心中不服。
主父又派田不禮輔佐趙章。
李兌對肥義說:“公子章正當壯年并且心志驕狂,一黨一徒衆多,野心很大,恐怕會有私心吧!田不禮的為人,殘忍并且傲慢。
這兩個人互相投合,一定會有陰謀作亂的事情發生,一旦挺身作亂就希圖徼幸成功。
小人有了野心,就會考慮輕率,謀事淺薄,隻看到利益而不顧禍害,同夥互相慫恿,就會一起闖入禍亂之門。
據我看,這種事一定不會很久了。
您負有重任并握有大權,動亂會從您那裡開始,災禍會在您那裡集中,您必定最先受害。
仁人博一愛一萬物,智者防患于未然,不仁不智,怎能治理國家?您何不聲稱有病不出家門,把政事移交給公子成呢?不要成為怨恨彙集的地方,不要做禍亂發生的階梯。
”肥義說:“不行。
當初主父把新王托付給我的時候說:‘不要變更你的法度,不要改變你的心,堅持一心,直到你去世。
’我再拜接受王命并且記載下來。
如今懼怕田不禮作亂而忘記我記載的王命,什麼罪過比變節更大呢!上朝接受了莊嚴的王命,退朝後就不全心全意,什麼錯誤比負心更嚴重!變節負心之臣,刑罰是不寬容的。
諺語說‘死者如果複生,生者不應在他面前感到慚愧’。
我已經有言在先,我要完全實現我的諾言,怎能隻是保全我的身一體!況且堅貞之臣當災難臨頭時節一操一就會顯現,忠良之臣遇到牽累時行一事必須鮮明。
您已對我賜教并給我忠告。
盡避如此,我已有言在先,始終不敢違背。
”李兌說:“好吧,您勉力而行吧!我能看到您隻有今年了。
”說完就痛哭流涕而去。
李兌幾次去見公子成,以便防範田不禮作亂。
另一天,肥義對信期說:“公子章和田不禮非常令人憂慮。
他們對我說得好聽而實際上很壞,他們為人不孝不忠。
我聽說,一奸一臣在朝廷是國家的禍害;讒臣在宮中是君主的蛀蟲。
這種人貪婪并且野心很大,宮内得到君主一寵一愛一就到外邊行兇胡為。
假傳王命傲慢無禮,一旦擅自發出命令,也是不難做到的,禍害将要危及國家。
如今我為此憂慮,夜裡忘記睡覺,饑餓忘記吃飯。
對盜賊的出沒不可不防。
從今以後,如果有人請見國王一定要同我見面,我要先用自身抵擋他,沒有變故君王才能進來。
”信期說:“好極了,我能聽到這樣的話!” 四年,群臣前來朝拜,安陽君也來朝拜。
主父讓新王主持朝拜,他自己從旁暗中觀察群臣和王室宗親的禮儀。
看到他的長子趙章頹喪的樣子,反倒向北稱臣,屈身在弟弟面前,心裡很憐憫他,那時就想把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做代國之王,這個打算沒有決定就中止了。
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遊覽,分住兩處宮室。
公子章就利用他的一黨一徒和田不禮作亂,詐傳主父命令召見惠文王。
肥義首先進去,被殺死了。
高信就與惠文王一起作戰。
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趕到,就調集四邑的軍隊前來抵禦這場變亂,殺死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消滅了他們的一黨一徒,安定了王室。
任命公子成為宰相,封号是安平君,任命李兌為司寇。
公子章被打敗的時候,逃到了主父那裡,主父開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兌因而包一皮一皮圍了主父的宮室。
公子章死後,公子成和李兌商量說:“由于趙章的緣故包一皮一皮圍了主父,即使撤兵,我們這些人也要滅族啊!”于是就繼續包一皮一皮圍主父宮室。
命令宮中的人“最後出來的人滅族”,宮裡的人全出來了。
主父想出宮但出不來,又得不到食物,隻好去掏雛雀充饑,三個多月以後餓死在沙丘宮。
主父之死已确定無疑,這才向諸侯發出訃告。
當時惠文王年少,公子成、李兌專一政,兩人害怕被殺,所以圍困主父。
主父起初是把長子趙章立為太子,後來得到吳娃,非常一寵一愛一她,為此不出吳娃之宮好幾年,生下兒子趙何後,變廢了太子章而立趙何為王。
吳娃死後,對趙何的一愛一也随之松一弛,重又憐惜原來的太子,想讓兩個兒子并立為王,猶豫不決,所以變亂發生,以至父子一同死去,被天下人嘲笑,怎不令人痛惜呢! 惠文王五年(前294),趙國把鄚、易兩地給了燕國。
八年,修築南行唐城。
九年,趙梁領兵,與齊國聯合進攻韓國,直到魯關之下。
到了十年,秦國自稱為西帝。
十一年,董叔和魏氏征讨宋國,在魏國得到河陽。
秦國奪取保陽。
十二年,趙梁領兵進攻齊國。
十三年,韓徐為統帥,進攻齊國。
公主去世。
十四年,燕國宰相樂毅統率趙、秦、韓、魏、燕五國聯軍進攻齊國,奪取了靈丘。
趙王與秦王在中陽相會。
十五年,燕昭王來會見趙王。
趙國與韓、魏、秦聯合攻齊,齊王敗逃,燕軍孤軍深入,攻下臨淄城。
十六年,秦國又同趙國幾次進攻齊國,齊國人非常憂慮。
蘇厲為齊國寫信給趙王,信中說: 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他的德行并非遍布于海内各地,教化也并非普及到所有的百姓,四時祭祀的供品也不是經常讓祖先享用。
可是甘露普降,下雨及時,五谷豐收,百姓不生疫病,衆人都對此贊頌,然而賢主卻要深思。
如今您的賢德和功力,并非經常施之于秦國;積蓄的怨恨和怒氣,也并非平素就對齊國特别深。
秦趙兩國聯合,強使韓國出兵,秦國真是一愛一趙國嗎?它确實恨齊國嗎?事情如果過分,賢主就應該認真觀察。
秦國并非一愛一趙并且恨齊,而是想要滅亡韓國并且吞并東、西二周,故意以齊國為誘餌吸引天下。
唯恐事情不能成功,所以才出兵脅迫魏國和趙國。
又恐怕天下各國懼怕它,所以派出人質以便得到信任。
還恐怕天下各國很快要反對它,所以在韓國征兵以示威脅。
表面上說是對盟國有好處,實際上是要征讨空虛的韓國,我認為秦國的計謀一定是從這方面考慮的。
事情本來就有形勢不同而禍患是一樣的,楚國長期受到攻代而中山國卻滅亡了,如今齊國長期被攻伐而韓國必定該滅亡了。
攻破齊國,大王您和六國共分其利。
滅亡了韓國,秦國就單獨占有它。
占領二周,往西可以得到天子祭祀用的禮器,秦國獨吞私占。
授給田地要計算功利,大王您得到的利益同秦國比誰多? 遊說之士議論說:“韓國失去三川,魏國失去晉地,市朝還沒有什麼變化災禍就要來到了。
”燕國全部占領齊國北部土地之後,離沙丘、钜鹿就少了三百裡,韓國的上一黨一離邯鄲一百裡,燕國、秦國共謀奪取趙國的河山,經小路三百裡就可串通。
秦國的上郡靠近挺關,到達榆中有一千五百裡,秦國如果依托三郡進攻趙國的上一黨一,羊腸坂以西,句(gōu,勾)注山以南就不再為大王您所有了。
越過句注山,截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