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亡也!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毫一毛一而不見其睫也。
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是目論也⑨。
王所待于晉者,非有馬汗之力也,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将待之以分楚衆也。
今楚衆已分,何待于晉?”越王曰:“奈何?”曰:“楚三大夫張九軍⑩,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裡,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分有大此者乎(11)?且王之所求者,鬥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此時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
小不伯。
複雠、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
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于郢矣(12)。
臣聞之,圖王不王,其敝可以伯(13)。
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14)。
故願大王之轉攻楚也。
” ①齊威王:據梁玉繩《史記志疑》雲:楚威不與齊威同時,當作“齊宣王。
”②王:稱王。
③伯:通“霸”。
稱霸。
④圖:謀算。
⑤晉,此時晉已分為韓、魏、趙三國,此處的晉指代韓、魏兩國。
⑥效:《集解》雲:“效猶見也。
”⑦頓刃:指作戰。
⑧待:抵禦、防備。
⑨目論:《索隐》曰:“言越王知晉之失,不自覺越之過,猶人眼能見毫一毛一而自不見其睫,故謂之目論也。
”後亦稱淺見為“目論”。
⑩張:鋪開。
(11)分:分散。
(12)不上貢事于郢:不向楚國進貢,即不服從楚國,不屬于楚國的意思。
(13)敝:壞,此指不成功。
(14)王道:君主以仁義治天下的政策。
于是越遂釋齊而伐楚。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筆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
而越以此散,諸族子争立,或為王,或為君,賓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①。
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②。
漢高帝複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
東越、閩君,皆其後也。
①服:服從。
朝:朝見。
②佐:幫助。
範蠡事越王句踐,既苦身戮力①,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于淮以臨齊、晉②,号令中國③,以尊周室,句踐以霸,而範蠡稱上将軍④。
還反國,範蠡以為大名天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句踐曰⑤:“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
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
”句趾曰:“孤将與子分國而有之。
不然,将加誅于子。
”範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于是句踐表會稽山以為範蠡奉邑⑥。
①戮力:并力,盡力。
②臨:靠近,此指進一逼一十。
③号令:發号施令。
④上将軍:古天子将兵稱上将軍。
戰國時也有因軍功卓著之将領号上将軍者。
⑤辭:辭别、告别。
此指辭職。
⑥據梁玉繩《史記志疑》雲:蠡已去起,何奉邑之有?《國語》雲環會稽三百裡以為範蠡地,不言奉邑也。
表,表彰。
奉邑,供給俸祿的封邑。
範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鸱夷子皮①,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産。
居無幾何,緻産數十萬。
齊人聞其賢,以為相。
範蠡喟然歎曰:“居家則緻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歸相印,盡散其财,以分與知友鄉一黨一②,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③,止于陶,以為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緻富矣。
于是自謂陶朱公。
複約要父子耕畜④,廢居⑤,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
居無何,則緻赀累巨萬⑥。
天下稱陶朱公⑦。
①鸱夷子皮:子胥自一殺,吳王用鸱夷裝了他的一屍一體,投之于江。
範蠡自以為罪同子胥,故用“鸱夷子皮”自謂。
②鄉一黨一:同制以五百家為常,一萬二千萬百家為鄉,後用以泛指鄉裡。
③間(jiàn,漸)行:潛行,從小路走。
④約要:約束,約定。
⑤廢居:指商人見貨物價賤則買進,價貴則賣出,以求厚利。
廢,出賣。
居,停蓄。
⑥赀:通“資”。
巨萬:《集解》曰:“萬萬也。
”⑦稱:稱道,稱贊。
朱公居陶,生少子。
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①,囚于楚。
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②。
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③。
”告其少子往視之。
乃裝黃金千溢④,置褐器中⑤,載以一牛車。
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
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⑥,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⑦。
”欲自一殺。
其母為言曰:“今遺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固所善莊生。
曰:“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⑧,慎無與争事⑨。
”長男既行,亦自私赍數百金⑩。
①中男:次子。
②職:常,常理。
③市:鬧市之中。
④溢:通“镒”。
古時金二十兩之稱。
⑤褐器:褐色器一具。
⑥家督:舊時長子管理家事,故稱長子為“家督”。
⑦不肖:此處意指不孝之子。
⑧聽:任憑,聽任。
⑨慎:千萬。
⑩赍(jī,基):攜帶。
至楚,莊生家負郭①,披藜藋到門,居甚貧。
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方。
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
”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②,以其私赍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③。
莊生雖居窮閻④,然以廉直聞于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
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複歸之以為信耳⑤。
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
有如病不宿誡⑥,後複歸,勿動,”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⑦。
莊生間時入見楚王⑧。
言“某星宿某⑨,此則害于楚”。
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為奈何?”莊生曰:“獨以德為可以除之。
”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
”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⑩。
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
”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
昨暮王使使封之。
”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複見莊生。
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
初為事弟(11),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
”莊生知其意欲複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
”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①負郭:靠近城郭。
②過:訪,探望。
③獻遺:贈送。
用事者:執政者,當權者。
④閻:巷門,亦即指裡巷。
⑤信:講信用。
⑥病不宿誡:自己哪一天生病不能預先告知别人。
⑦殊:很。
短長:過或不及。
意謂效果無法預料。
⑧間時:适當時機。
⑨某星宿某:天上某星的位置移到了某處。
⑩封三錢之府:封閉儲存錢币(金、銀、銅)的倉庫。
(11)事弟:弟弟的事情。
莊生羞為兒子所賣①,乃入見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言欲以修德報之。
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②,乃以朱公子故也。
”楚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③,明日遂下赦令。
朱公長男竟持弟喪歸。
至,基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一愛一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
是少與我俱。
見苦④,為生難,故重棄财。
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⑤,豈知财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
前日吾所當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财故也。
而長者不能,故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
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 故範蠡三徙⑥,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卒老死于陶,故世傳曰陶朱公⑦。
①兒子:小兒輩,此指範蠡長男。
②恤:體恤,憐憫。
③論:定罪。
④見:知道,覺得。
⑤堅:好車。
良:善馬。
⑥三徙:自越徙于齊,又自齊徙于陶。
⑦世傳:世人相傳。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漸九川①,定九州,至于今諸夏艾安②。
及苗裔句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号稱霸王。
句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
範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
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 ①漸:疏導2。
②艾(yi,億)安:同“乂安”,謂太平無事,艾,通“乂”,治理。
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是目論也⑨。
王所待于晉者,非有馬汗之力也,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将待之以分楚衆也。
今楚衆已分,何待于晉?”越王曰:“奈何?”曰:“楚三大夫張九軍⑩,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裡,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分有大此者乎(11)?且王之所求者,鬥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此時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
小不伯。
複雠、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
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于郢矣(12)。
臣聞之,圖王不王,其敝可以伯(13)。
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14)。
故願大王之轉攻楚也。
” ①齊威王:據梁玉繩《
”②王:稱王。
③伯:通“霸”。
稱霸。
④圖:謀算。
⑤晉,此時晉已分為韓、魏、趙三國,此處的晉指代韓、魏兩國。
⑥效:《集解》雲:“效猶見也。
”⑦頓刃:指作戰。
⑧待:抵禦、防備。
⑨目論:《索隐》曰:“言越王知晉之失,不自覺越之過,猶人眼能見毫一毛一而自不見其睫,故謂之目論也。
”後亦稱淺見為“目論”。
⑩張:鋪開。
(11)分:分散。
(12)不上貢事于郢:不向楚國進貢,即不服從楚國,不屬于楚國的意思。
(13)敝:壞,此指不成功。
(14)王道:君主以仁義治天下的政策。
于是越遂釋齊而伐楚。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筆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
而越以此散,諸族子争立,或為王,或為君,賓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①。
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②。
漢高帝複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
東越、閩君,皆其後也。
①服:服從。
朝:朝見。
②佐:幫助。
範蠡事越王句踐,既苦身戮力①,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于淮以臨齊、晉②,号令中國③,以尊周室,句踐以霸,而範蠡稱上将軍④。
還反國,範蠡以為大名天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句踐曰⑤:“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
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
”句趾曰:“孤将與子分國而有之。
不然,将加誅于子。
”範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于是句踐表會稽山以為範蠡奉邑⑥。
①戮力:并力,盡力。
②臨:靠近,此指進一逼一十。
③号令:發号施令。
④上将軍:古天子将兵稱上将軍。
戰國時也有因軍功卓著之将領号上将軍者。
⑤辭:辭别、告别。
此指辭職。
⑥據梁玉繩《史記志疑》雲:蠡已去起,何奉邑之有?《國語》雲環會稽三百裡以為範蠡地,不言奉邑也。
表,表彰。
奉邑,供給俸祿的封邑。
範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鸱夷子皮①,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産。
居無幾何,緻産數十萬。
齊人聞其賢,以為相。
範蠡喟然歎曰:“居家則緻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歸相印,盡散其财,以分與知友鄉一黨一②,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③,止于陶,以為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緻富矣。
于是自謂陶朱公。
複約要父子耕畜④,廢居⑤,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
居無何,則緻赀累巨萬⑥。
天下稱陶朱公⑦。
①鸱夷子皮:子胥自一殺,吳王用鸱夷裝了他的一屍一體,投之于江。
範蠡自以為罪同子胥,故用“鸱夷子皮”自謂。
②鄉一黨一:同制以五百家為常,一萬二千萬百家為鄉,後用以泛指鄉裡。
③間(jiàn,漸)行:潛行,從小路走。
④約要:約束,約定。
⑤廢居:指商人見貨物價賤則買進,價貴則賣出,以求厚利。
廢,出賣。
居,停蓄。
⑥赀:通“資”。
巨萬:《集解》曰:“萬萬也。
”⑦稱:稱道,稱贊。
朱公居陶,生少子。
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①,囚于楚。
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②。
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③。
”告其少子往視之。
乃裝黃金千溢④,置褐器中⑤,載以一牛車。
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
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⑥,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⑦。
”欲自一殺。
其母為言曰:“今遺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固所善莊生。
曰:“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⑧,慎無與争事⑨。
”長男既行,亦自私赍數百金⑩。
①中男:次子。
②職:常,常理。
③市:鬧市之中。
④溢:通“镒”。
古時金二十兩之稱。
⑤褐器:褐色器一具。
⑥家督:舊時長子管理家事,故稱長子為“家督”。
⑦不肖:此處意指不孝之子。
⑧聽:任憑,聽任。
⑨慎:千萬。
⑩赍(jī,基):攜帶。
至楚,莊生家負郭①,披藜藋到門,居甚貧。
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方。
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
”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②,以其私赍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③。
莊生雖居窮閻④,然以廉直聞于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
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複歸之以為信耳⑤。
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
有如病不宿誡⑥,後複歸,勿動,”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⑦。
莊生間時入見楚王⑧。
言“某星宿某⑨,此則害于楚”。
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為奈何?”莊生曰:“獨以德為可以除之。
”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
”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⑩。
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
”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
昨暮王使使封之。
”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複見莊生。
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
初為事弟(11),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
”莊生知其意欲複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
”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①負郭:靠近城郭。
②過:訪,探望。
③獻遺:贈送。
用事者:執政者,當權者。
④閻:巷門,亦即指裡巷。
⑤信:講信用。
⑥病不宿誡:自己哪一天生病不能預先告知别人。
⑦殊:很。
短長:過或不及。
意謂效果無法預料。
⑧間時:适當時機。
⑨某星宿某:天上某星的位置移到了某處。
⑩封三錢之府:封閉儲存錢币(金、銀、銅)的倉庫。
(11)事弟:弟弟的事情。
莊生羞為兒子所賣①,乃入見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言欲以修德報之。
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②,乃以朱公子故也。
”楚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③,明日遂下赦令。
朱公長男竟持弟喪歸。
至,基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一愛一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
是少與我俱。
見苦④,為生難,故重棄财。
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⑤,豈知财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
前日吾所當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财故也。
而長者不能,故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
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 故範蠡三徙⑥,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卒老死于陶,故世傳曰陶朱公⑦。
①兒子:小兒輩,此指範蠡長男。
②恤:體恤,憐憫。
③論:定罪。
④見:知道,覺得。
⑤堅:好車。
良:善馬。
⑥三徙:自越徙于齊,又自齊徙于陶。
⑦世傳:世人相傳。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漸九川①,定九州,至于今諸夏艾安②。
及苗裔句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号稱霸王。
句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
範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
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 ①漸:疏導2。
②艾(yi,億)安:同“乂安”,謂太平無事,艾,通“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