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家第十二

關燈
安硯方譯注 【說明】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鄭(今陝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

    周幽王時,身為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看到西周行将滅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議下,将财産、部族、宗族連同商人遷移到東虢(guó,國)和郐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地區)。

    兩年後,犬戎殺死周幽王,并殺鄭桓公。

    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郐和東虢,建立鄭國,都新鄭。

    鄭武公以和鄭莊公相繼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的曆史上,鄭國甚為活躍。

    但以後由于内亂疊起,國勢逐漸衰弱,于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

    《鄭世家》向人們介紹了這個夾在大國之間的小一柄一的艱難曲折的發展曆程。

    子産對于鄭國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子産知識淵博,以禮治政,仁義一愛一人,善于辭令。

    他在為鄭國卿之時,使鄭國免于失敗。

    當子驷弑殺公并“欲自立為君”時,公子子孔又派尉止去殺子驷而“欲自立”,這時,子産說:“子驷為不可,誅之,今之效之,是亂無時息也。

    ”從而制止了即将發生的無休止的内亂,安定了鄭國。

    鄭君“封子産以六邑”,子産反複謙讓,隻“受其三邑”。

    在鄭“執政者侈”的環境中,子産的行為能可貴的。

    因此,當諸公子争一寵一相殺,又欲殺子産時,有的公子不得不進谏說:“子産仁人,鄭所以存者子産也,勿殺!”可見,是子産保存了鄭國。

    子産多次随從鄭出使晉、楚大國,并鄭君會見各國諸侯,搞好外交,使鄭國在複雜的環境中得以順利發展。

    子産曾謂韓宣子曰:“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

    ”當鄭國發生火災,鄭君“欲禳之”時,子産建議:“不如修德。

    ”因而當子産去世後,“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

    ”子産的言行赢得了百姓由衷的崇敬。

     《左傳》還記載了子産最著名的主張,即“不毀鄉校”。

    “鄭人遊于鄉校,以論執政。

    ”然明建議子産“毀鄉校”,但子産說:“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

    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

    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惡以防兇。

    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決使道。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允許人們随意議論“執政之善否”,這對統治者來說,就已經十分不易了,而子産身居卿相之高位,居然主動提出這種主張,并保留鄉校;從人們的議論中,擇善行之,擇惡改之,這對統治者來說,就是更上一層樓了。

    而子産決心實施這一措施,并深刻認識到,隻有行于忠善才能最終減少怨恨。

    向人們施展權威固能防止怨恨,制止議論,但這卻如同“防川”,終有一天“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讓自己把人們的議論當作苦口良藥,從而調整政策,修正錯誤。

    在兩千多年前,就能具有這樣的高明見解,實為鳳一毛一麟角。

    子産的主張、論斷、見解也可算作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精一華。

    可惜,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子産的記載甚少,這的确是個缺憾。

     鄭國在不長的曆史中還産生了具有一愛一國行為的商人弦高。

    “秦謬公使三将将兵欲襲鄭,至滑,逢鄭賈人弦高”,弦高急中生智,拿出自己做生意用的十二頭牛慰勞秦軍,秦謬公竟誤以為鄭國早已獲得秦軍偷襲的消息而作好迎戰的充分準備,便急率軍回國。

    弦高的一愛一國行為使鄭國免遭一場滅頂之災。

     【譯文】 鄭桓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

    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友才被封到鄭地。

    封了三十三年,百姓都喜一愛一他。

    幽王任命他為司徒。

    他使周朝百姓和睦相處,百姓都十分高興,黃河、洛水流域的人們都思念他。

    在他做司徒一年的時候,因為幽王一寵一愛一褒姒,朝遷政事廢棄不顧,問題積重難返,有些諸侯背叛了幽王,于是桓公詢問太史伯說:“王室災難深重,我怎麼才能死裡逃生呢?”太史伯回答說:“隻有洛水東、黃河南可以安居。

    ”桓公問:“為什麼?”太史伯回答說:“那一帶鄰近虢國、郐國、虢國、郐國的國君既貪婪又喜好占小一便宜,百姓不順從他們。

    現在,您是司徒,百姓都熱一愛一您,您如真的請求住在那一帶,虢國、郐國國君看到您正當權,會很容易地分給您土地。

    您如真的住在那一帶,虢國、郐國的百姓都是您的百姓了。

    ”桓公:“我想到南邊的長江流域住,怎麼樣?”太史回答說:“過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勞甚大,但他的後代在周朝也沒有興盛起來,楚國就是他的後代。

    周王室衰弱,楚國一定興盛。

    楚國如果興盛,對鄭國絕對沒有好處。

    ”桓公說;“我想住在西方,怎麼樣?”太史伯回答說:“那裡的百姓既貪婪又好利,難以久居。

    ”桓公說:“周王室衰弱,哪國将興盛呢?”太史伯回答說:“齊、秦、晉、楚吧?齊國,姓姜,是伯夷的後代,伯夷曾輔助堯掌管儀制度。

    秦國,姓嬴,是伯翳的後代,伯翳曾輔助舜使很多部落順服。

    至于楚國祖先,也都曾為天下人建立了功業。

    周武王戰勝纣王後,成王把唐封給叔虞,那裡山川險阻,憑這些有德的後代與衰弱的周室并存,晉國也一定能興盛了。

    ”桓公說:“好吧。

    ”于是急速向幽王請示,把他的百姓遷移到洛水東部,虢、郐國國君果然向他貢獻出十座城邑,他終于建立了鄭國。

     二年(前771),犬戎在骊山下殺死了幽王,也殺死了桓公。

    鄭人擁立桓公的兒子掘突,這是武公。

     武公于十年(前761),娶了申侯的女兒做夫人,叫武姜。

    武姜生下太子寤生,生時是難産,等到生下後,夫人不喜歡寤生。

    後來武姜又生下小兒子叔段,生段時是順産,夫人十分喜一愛一叔段。

    二十七年(前744),武公生病了,夫人向武公請求,想立段為太子,武公未答應。

    當年,武公逝世了,寤生即位,這是莊公。

     莊公于元年(前743),把他的弟弟叔段封到京城,号稱太叔。

    祭(zhài,債)仲說:“京城大于國都,不可以封給弟弟。

    ”莊公說:“武姜想這樣,我不敢反對。

    ”叔段到了京,整頓軍備,與他的母親武姜陰謀襲擊鄭都。

    二十二年(前722),叔段果然襲擊了鄭都,武姜做内應。

    莊公派軍攻打叔段,段逃跑公又攻打京城,京城的人們都背叛了叔段,叔段面對無奈逃跑到鄢。

    鄢邑的百姓潰逃了。

    叔段不得已逃亡到共國。

    于是莊公把他的母親武姜遷徙到城颍,發誓說:“不到黃泉,不與她見面。

    ”過了一年多,莊公又後悔自己說過的話,很想念母親。

    颍谷的考叔向莊公獻禮,莊公賜給她食物。

    考叔說:“我有老母,請您把食物賜給我的母親吧。

    ”莊公說:“我很思念我的母親,但又厭惡違背誓言,怎麼辦呢?”考叔說:“控條地道到有泉水處,你們母子就可見面了。

    ”于是莊公依照他的辦法,終于見到母親。

     二十四年(前720),宋缪公逝世,公子馮(píng,憑)逃到鄭國。

    鄭國侵奪周室田地,攫取了田裡的莊稼。

    二十五年(前719),衛國州籲殺死了自己的國君桓公即位,與宋國聯合讨伐鄭國,因為鄭國接納了公子馮的緣故。

    二十七年(前717),鄭君才朝拜周桓王,桓王對鄭攫取莊稼一事很生氣,沒有按禮儀對待他。

    二十九年(前715),莊公生氣周桓王沒有禮遇自己,故意用祊(bēng,崩)與魯國交換了靠近許國的魯國的田地。

    三十三年(前711)宋國殺死了孔父。

    三十七年(前707),莊公不朝拜周桓王,桓王率領陳、蔡、虢、衛國讨伐鄭國。

    莊公和祭仲、高渠彌出兵迎擊,大敗桓王的軍隊,祝聸射中了桓王的手臂。

    祝聸請求繼續追擊桓王,鄭莊公阻止他說:“侵犯長者尚且要遭到責難,何況欺辱天子呢?”于是祝聸才停止追擊。

    莊公深夜派祭仲詢問桓王的箭傷。

     三十八年(前706),北戎讨伐齊國,齊國派使者向鄭國求援,鄭國派太子忽領軍救援齊國。

    齊(xī,西)公想把女兒嫁給太子忽。

    忽辭謝說:“我國是個小一柄一,不宜和齊大國相匹配。

    ”當時,祭仲與太子在一起,規勸太子答應娶親,說:“我們鄭國國君有很多一寵一愛一的姬妾,太子得不到太國的援助将不能即位,三位公子都可以成為國君。

    ”祭仲所說的三位公子,有太子忽,及他的弟弟突,小一弟一弟子亹(wěi,偉)。

     四十三年(前701),鄭莊公逝世。

    當初,祭仲很受莊公一寵一信,莊公讓他作上卿,莊公讓祭仲為自己迎娶了鄧國美一女,生下了太子忽,所以祭仲立忽為君,這就是昭公。

     莊公又曾娶宋國的雍氏女子,生下厲公突。

    雍氏女子很受國君一寵一愛一。

    宋莊公聽說祭仲擁立忽,就派人把祭仲騙來逮捕了他,威脅他說:“不立突為君,将處死你。

    ”宋國君也逮捕了突求取賄賂。

    祭仲答應了宋國,并與宋國君盟誓。

    他準備帶着突回國,擁立突為國君。

    昭公忽聽說祭仲因宋國的要挾擁立自己的弟弟突為國君,九月丁亥日,忽逃到了衛國。

    己亥日,突來到鄭都即位,這是厲公。

     厲公四年(前6一97),祭仲專權。

    厲公提心此事,暗中讓祭仲的女婿糾殺死祭仲。

    雍糾的妻子是祭仲的女兒,她知道此事後,問母親:“父親與丈夫哪一位更親。

    ”母親說:“父親隻有一個,丈夫卻可以有很多選擇的!”祭仲女就把此事告訴了祭仲,祭仲反而殺死了雍糾,并暴一屍一于鬧市上。

    厲公對祭仲無可奈何,對雍糾卻很生氣,說:“與婦人商量,死本來就活該了,”夏季,厲公被趕到邊界的栎邑居住。

    祭仲迎來了昭公忽,六月乙亥日,忽又回到鄭都即位了。

     秋季,鄭厲公依靠邑的人殺死了栎邑大夫單伯,于是就定居在栎邑。

    諸侯們聽說厲公逃跑了,就讨伐鄭國,但沒有戰勝鄭國就離去了。

    宋國贈給厲公很多軍隊,讓他在栎邑堅守防備,鄭國因此也不再讨伐邑。

     昭公二年(前6一95),從昭公做太子時,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