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關燈
安硯方譯 【說明】 關于越國的曆史,《吳越春秋》記載說,當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後就葬在這裡。

    至少康時,擔心大禹後代香火斷絕,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無餘”。

    賀循《會稽記》說:“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國之稱始此。

    ”越國建立後,一直保持着比較落後的生活習俗,很少與中原地區發生聯系。

    直至傳到允常時,才與吳國發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

    此時,已是春秋末年了。

    允常死後,吳王阖廬興兵伐越,越王句踐用敢死之士在陣前自一殺的戰術,敗吳于檇(zuì,醉)李,阖廬被射傷。

    阖廬死後,吳王夫差敗越王勾踐于夫椒,并把他圍困在會稽山上,句踐始有會稽之恥。

     越王句踐在會稽之困中被吳王赦免回國後,便卧薪嘗膽、親自耕作,委屈求全、禮賢下士,赈浏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

    作為沒有任何制衡、約束的具有最高權力的一國國君,雖說是在受辱後做出的這些舉動也是十分難得的。

    加之,勾踐在艱苦奮鬥、發奮圖強時能虛心征求、聽取謀臣們的意見,終于戰勝了吳國、擴大了地盤、稱霸于諸侯。

    而卧薪嘗膽的一精一神就成為傳統文化的一精一華流傳下來。

    戲劇家曹禺先生在我國遭受天災人禍的一九六二年,把卧薪嘗膽的句踐搬上戲劇舞台,确實起到鼓舞人心、一團一結全民共度難關的作用。

     範蠡是越王勾踐的重要謀臣,輔佐句踐成就霸業,故太史公以範蠡傳附之。

    在越國最困難的時刻,他事奉越王勤奮不懈、為越王運籌謀劃二十餘年,終于輔佐越王報仇雪恨、榮登霸主權位。

    越王表示要與範蠡平分越國。

    但範蠡目光敏銳、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隻宜與之共患難,不宜與之同享樂,終于離開越國、隐姓埋名、吃苦耐勞、辛勤生産、三次搬遷、三次成為豪門富戶。

    相比之下,大夫文種的遭遇就悲慘多了,竟被越王安上“作亂”罪名,賜劍而亡。

    範蠡可謂賢能之人。

    做官,能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終使國富民強;理家,能辛苦勞作、慘淡經營終使家産累積數十萬,被人們稱頌。

    象範蠡這樣能上能下,先官後民、在中國曆史上也可謂屈指可數。

     範蠡的二子在楚殺人,其父極力營救一段叙寫,頗曲折有緻。

    最終未獲成功,反而由長子載着弟弟一屍一首回到家中。

    家人見此都抱頭痛哭,唯範蠡坦然一笑,覺得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中記叙範蠡的分析判斷亦合乎事理。

    遺憾的是,範蠡智慧超人,不應聽之任之,坐而待斃。

    而“以廉直聞于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的莊生也不必與兒輩過于計較,而應大度、寬容些,因為這終歸是人命關天、死而不能複生的大事。

    不過,殺人者抵罪也理所當然。

    總之,範蠡救子之事确實富有哲理一性一、戲劇一性一。

    因而,也有人認為此節“必好事者為之,非實也”。

     【譯文】 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後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

    少康帝的兒子被封在會稽,恭敬地供奉繼承着夏禹的祭祀。

    他們身上刺有花紋,剪短頭發,除去草叢,修築了城邑。

    二十多代後,傳到了允常。

    允常在位的時候,與吳王阖廬産生怨恨,互相攻伐。

    允常逝世後,兒子勾踐即位,這就是越王。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吳王阖廬聽說允常逝世,就舉兵讨伐越國。

    越王勾踐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勇士們排成三行,沖入吳軍陣地,大呼着自刎身亡。

    吳兵看得目瞪口呆,越軍趁機襲擊了吳軍,在檇李大敗吳軍,射傷吳王阖廬。

    阖廬在彌留之際告誡兒子夫差說:“千萬不能忘記越國。

    ” 三年(前496),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一操一練士兵,将報複越國一箭之仇,便打算先發制人,在吳未發兵前去攻打吳。

    範蠡進谏說:“不行,我聽說兵器是兇器,攻戰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

    陰謀去做背德的事,喜一愛一使用兇器,親身參與下等事,定會遭到天帝的反對,這樣做絕對不利。

    ”越王說:“我已經做出了決定。

    ”于是舉兵進軍吳國。

    吳王聽到消息後,動用全國一精一銳部隊迎擊越軍,在夫椒大敗越軍。

    越王隻聚攏起五千名殘兵敗将退守會稽。

    吳王乘勝追擊包一皮一皮圍了會稽。

     越王對範蠡說:“因為沒聽您的勸告才落到這個地步,那該怎麼辦呢?”範蠡回答說:“能夠完全保住寶業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夠平定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謙卑的;能夠節制事理的人,就會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

    現在,您對吳王要謙卑有禮派人給吳王送去優厚的禮物,如果他不答應,您就親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給吳國。

    ”勾踐說:“好吧!”于是派大夫種去向吳求和,種跪在地上邊向前行邊叩頭說:“君王的亡國臣民句踐讓我大膽的告訴您的辦事人員:勾踐請您允許他做您的奴仆,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

    ”吳王将要答應種。

    子胥對吳王說:“天帝把越國賞賜給吳國,不要答應他。

    ”種回越後,将情況告訴了句踐。

    句踐想殺死妻子兒女,焚燒寶器,親赴疆場拼一死戰。

    種阻止句踐說:“吳國的太宰嚭(pī,坯)十分貪婪,我們可以用重财誘一惑他,請您允許我暗中去吳通融他。

    ”于是勾踐便讓種給太宰嚭獻上美一女珠寶玉器。

    嚭欣然接受,于是就把大夫種引見給吳王。

    種叩頭說:“希望大王能赦免句踐的罪過,我們越國将把世傳的寶器全部送給您。

    萬一不能僥幸得到赦免,勾踐将把妻子兒女全部殺死,燒毀寶器,率領他的五千名士兵與您決一死戰,您也将付出相當的代價。

    ”太宰嚭借機勸說吳王:“越王已經服服貼貼地當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将對我國有利。

    ”吳王又要答應種。

    子胥又進谏說:“今天不滅亡越國,必定後悔莫及。

    句踐是賢明的君主,大夫種、範蠡都是賢能的大臣,如果句踐能夠返回越國,必将作亂。

    ”吳王不聽子胥的谏言,終于赦免了越王,撤軍回國。

     勾踐被困在會稽時,曾喟(kuì,潰)然歎息說:“我将在此了結一生嗎?”種說:“商湯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圍困在羑(yǒu,有)裡,晉國重耳逃到翟,齊國小白逃到莒,他們都終于稱王稱霸天下。

    由此觀之,我們今日的處境何嘗不可能成為福分呢?” 吳王赦免了越王,勾踐回國後,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

    還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

    從不穿有兩層華麗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能委屈求全,招待賓客熱情城懇,能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

    越王想讓範蠡管理國家政務,範蠡回答說:“用兵打仗之事,種不如我;鎮定安一撫國家,讓百姓親近歸附,我不如種。

    ”于是把國家政務委托給大夫種,讓範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吳國作人質。

    兩年後吳國才讓範蠡回國。

     勾踐從會稽回國後七年,始終撫一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想以此報仇吳國。

    大夫逢(páng,旁)同進谏說:“國家剛剛流亡,今天才又殷實富裕,如果我們整頓軍備,吳國一定懼怕,它懼怕,災難必然降臨。

    再說,兇猛的大一鳥襲擊目标時,一定先隐藏起來。

    現在,吳軍壓在齊、晉國境上,對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雖名聲顯赫,實際危害周王室。

    吳缺乏道德而功勞不少,一定驕橫狂妄。

    真為越國着想的話,那越國不如結交齊國,親近楚國,歸附晉國,厚待吳國。

    吳國志向高遠,對待戰争一定很輕視,這樣我國可以聯絡三國的勢力,讓三國攻打吳國,越國便趁它的疲憊可以攻克它了。

    ”勾踐說:“好。

    ” 過了兩年,吳王将要讨伐齊國。

    子胥進谏說:“不行。

    我聽說句踐吃從不炒兩樣好菜,與百姓同甘共苦。

    此人不死,一定成為我國的憂患。

    吳國有了越國,那是心腹之患,而齊對吳來說,隻象一塊疥癬。

    希望君王放棄攻齊,先伐越國。

    ”吳王不聽,就出兵攻打齊國,在艾陵大敗齊軍,俘虜了齊國的高、國氏回吳。

    吳王責備子胥,子胥說:“您不要太高興!”吳王很生氣,子胥想自一殺,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