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關燈
聽到制止了他。

    越國大夫種說:“我觀察吳王當政太驕橫了,請您允許我試探一下,向他借糧,來揣度一下吳王對越國的态度。

    ”種向吳王請求借糧。

    吳王想借予,子胥建議不借,吳王還是借給越了,越王暗中十分喜悅。

    子胥說:“君王不聽我的勸谏,再過三年吳國将成為一片廢墟!”太宰嚭聽到這話後,就多次與子胥争論對付越國的計策,借機诽謗子胥說:“伍員表面忠厚,實際很殘忍,他連自己的父兄都不顧惜,怎麼能顧惜君王呢?君王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員強勁地進谏,後來您作戰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

    您不防備他,他一定作亂。

    ”嚭還和逢共同謀劃,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诽謗子胥。

    君王開始也不聽信讒言,于是就派子胥出使齊國,聽說子胥把兒子委托給鮑氏,君王才大怒,說:“伍員果真欺騙我!”子胥出使齊回國後,吳王就派人賜給子胥一把“屬镂”劍讓他自一殺。

    子胥大笑道:“我輔佐你的父親稱霸,又擁立你為王,你當初想與我平分吳國,我沒接受,事隔不久,今天你反而因讒言殺害我。

    唉,唉,你一個人絕對不能獨自立國!”子胥告訴使者說:“一定取出我的眼睛挂在吳國都城東門上,以便我能親眼看到越軍進入都城”于是吳王重用嚭執掌國政。

     過了三年,勾踐召見範蠡說:“吳王已殺死了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吳了嗎?”範蠡回答說:“不行。

    ” 到第二年春天,吳王到北部的黃池去會合諸侯,吳國的一精一銳部隊全部跟随吳王赴會了,唯獨老弱殘兵和太子留守吳都。

    勾踐又問範蠡是否可以進攻吳國。

    範蠡說:“可以了”。

    于是派出熟悉水戰的士兵兩千人,訓練有素的士兵四萬人,受過良好教育的地位較高的近衛軍六千人,各類管理技術軍官一千人,攻打吳國。

    吳軍大敗,越軍還殺死吳國的太子。

    吳國使者趕快向吳王告急,吳王正在黃池會合諸侯,怕天下人聽到這種慘敗消息,就堅守秘密。

    吳王已經在黃池與諸侯訂立盟約,就派人帶上厚禮請求與越國求和。

    越王估計自己也不能滅亡吳國,就與吳國講和了。

     這以後四年,越國又攻打吳國。

    吳國軍民疲憊不堪,一精一銳士兵都在與齊、晉之戰中死亡。

    所以越國大敗了吳軍,因而包一皮一皮圍吳都三年,吳軍失敗,越國就又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

    吳王派公孫雄脫一去上衣露出胳膊跪着向前行,請求與越王講和說:“孤立無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願,從前我曾在會稽得罪您,我不敢違背您的命令,如能夠與您講和,就撤軍回國了。

    今天您投玉足前來懲罰孤臣,我對您将唯命是聽,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會稽山對您那樣赦免我夫差的罪過吧!”勾踐不忍心,想答應吳王。

    範蠡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

    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了,越國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再說君王早上朝晚罷朝,不是因為吳國嗎?謀劃伐吳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棄,行嗎?且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受到處罰。

    ‘用斧頭砍伐木材做斧一柄一,斧一柄一的樣子就在身邊。

    ’忘記會稽的苦難了嗎?”勾踐說:“我想聽從您的建議,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

    ”範蠡就鳴鼓進軍,說:“君王已經把政務委托給我了,吳國使者趕快離去,否則将要對不起你了。

    ”吳國使者傷心地哭着走了。

    勾踐憐憫他,就派人對吳王說:“我安置您到甬東!統治一百家。

    ”吳王推辭說:“我已經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說完便自一殺身亡,自盡時遮住自己的面孔說:“我沒臉面見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吳王,殺死了太宰嚭。

     勾踐平定了吳國後,就出兵向北渡過黃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

    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句踐,稱他為“伯”。

    句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占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

    把泗水以東方圓百裡的土地給了魯國。

    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号稱霸王。

     範蠡于是離開了越王,從齊國給大夫種發來一封信。

    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是長頸鳥嘴,隻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以與之共享樂,你為何不離去?”種看過信後,聲稱有病不再上朝。

    有人中傷種将要作亂,越王就賞賜給種一把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隻采用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你替一我去到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條吧!”種于是自一殺身亡。

     勾踐逝世,兒子王要鼫(shí,石)與即位。

    王鼫與逝世,兒子王不壽即位。

    王不壽逝世,兒子王翁即位。

    王翁逝世,兒子王翳即位。

    王翳逝世,兒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兒子王無強即位。

     無強時,越國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與中原各國争勝。

    在楚威王的時候,越國攻打齊國,齊威王派人勸說越王說:“越國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霸。

    估計越國不攻楚國的原因,是因為得不到韓、魏兩國的支持。

    韓、魏本來就不攻打楚國。

    韓國如攻打楚國,它的軍隊就會覆滅,将領就會被殺,那麼葉、陽翟就危險;魏國如攻打楚國也如此,軍隊覆滅、将領被殺,陳、上蔡都不安定。

    所以韓、魏事奉越國,就不至于軍隊覆滅、将領被殺,汗馬之勞也就不會顯現,您為什麼重視得到韓、魏的支持呢?”越王說:“我所要求韓魏的,并非是與楚軍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鬥,何況攻城圍邑呢?我希望魏軍聚集在大梁城下,齊軍在南陽、莒練兵,聚結在常、郯邊界,那麼方城以外的楚軍不再南下,淮、泗之間的楚軍不再向東,商、於、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區的楚軍不足以防備秦國,江南、泗上的楚軍不足以抵禦越國了。

    那麼,齊、秦、韓、魏四國就可以在楚國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樣,韓、魏無須作戰就能擴大疆土,無須耕種就能收獲。

    z現在,韓魏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互相攻伐,而為齊國和秦國所利用。

    所期待的韓魏如此失策,怎麼能依靠他們稱王呢!”齊國使者說:“越國沒有滅亡太僥幸了!我不看重他們使用智謀,因為那智謀就好象眼睛一樣,雖然能見到毫一毛一卻見不到自己的睫一毛一。

    今天君王知道韓魏失策了,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剛才比方的‘能見到毫一毛一卻看不到自己睫一毛一的眼睛’之論了。

    君王所期望于韓魏的,并非是要他們的汗馬功勞,也并非是與韓、魏聯軍聯合,而是分散楚軍的兵力。

    現在,楚軍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韓魏呢?”越王說:“怎麼辦?”使者說:“楚國三個大夫已分率所有軍隊,向北包一皮一皮圍了曲沃、於中,直到無假關,戰線總長為三千七百裡,景翠的軍隊聚結到北部的魯國、齊國、南陽,兵力還有超過這種分散的嗎?況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晉、楚争鬥;晉、楚不鬥,越國不出兵,這就隻知兩個五卻不知十了。

    這時不攻打楚國,我因此判斷越王從大處說不想稱王,從小處說不想稱霸。

    再說,雠(chóu,仇)、龐、長沙是楚國盛産糧食的地區,竟澤陵是楚國盛産木材的地區。

    越國出兵打通無假關,這四個地方将不能再向郢都進獻糧、材了。

    我聽說過,圖謀稱王卻不能稱王,盡避如此,還可以稱霸。

    然而不能稱霸的,王道也就徹底喪失了。

    所以懇望您轉而攻打楚國。

    ” 于是越國就放棄齊國攻打楚國。

    楚威王發兵迎擊越軍,大敗越軍,殺死無強,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邊在徐州大敗齊軍。

    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族子弟們競争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貼貼地向楚國朝貢。

     七代後,君位傳到閩君搖,他輔佐諸侯推翻了秦朝。

    漢高帝又恢複搖做了越王,繼續越國的奉祀。

    東越、閩君都是越國的後代。

     範蠡事奉越王勾踐,辛苦慘淡、勤奮不懈,與勾踐運籌謀劃二十多年,終于滅亡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

    越軍向北進軍淮河,兵臨齊、晉邊境,号令中原各國,尊崇周室,勾踐稱霸,範蠡做了上将軍。

    回國後,範蠡以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況且句踐的為人,可與之同患難,難與之同安樂,寫信辭别勾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