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有當也(11)。
”嚭因說吳王曰(12):“越以服為臣(13),若将赦之,此國之利也。
”吳王将許之。
子胥進谏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
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14),将為亂。
”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
①持滿:謂處在盛滿的地全。
與天:天與。
得到天的保佑。
②定傾:平定危難。
與人:得到人的幫助。
③以地:得到地利。
《國語·越語》“以”作“與”,義同。
④遺:贈送。
⑤行成:求和。
⑥下執事:指待從左右供使令的人。
⑦觸戰:拼一死戰。
⑧間行:潛行,從小路走。
⑨間獻:暗中進獻。
⑩見:推薦,介紹。
(11)有當:有相當的代價。
(12)說:勸說。
(13)以:通“已”。
(14)反:通“返” 句踐之困會稽也,喟然歎曰:“吾終于此乎?”種曰:“湯系夏台①,文王囚羑裡,晉重耳奔翟②,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
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裡,置膽于坐③,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④,厚遇賓客,振貧吊死⑤,與百姓同其勞。
欲使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⑥,親附百姓,蠡不如種。
”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⑦,而使範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
二歲而吳歸蠡⑧。
①系:拘囚。
②翟:通“狄”。
③坐:通“座”。
座位。
④折節:屈已下人。
⑤振:救濟。
⑥填(zhèn,鎮)撫:鎮定安一撫。
⑦屬:通“囑”。
委托。
⑧《國語》、《韓子》、《越絕書》、《吳越春秋》皆言句踐與範蠡親身入臣于吳,三年遣歸。
與此不同。
句踐自會稽歸七年,拊循其士民①,欲用以報吳。
大夫逢同谏曰:“國新流亡,今乃複殷給②,繕飾備利③,吳必懼,懼則難必至。
且鸷鳥之擊也,必匿其形④。
今天吳兵加齊、晉,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一婬一自矜。
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
吳之志廣,必輕戰。
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憋⑤,可克也。
”句踐曰:“善。
” ①拊循:安一撫,撫一慰。
②殷給:富足。
③備利:指備戰。
④必匿其形:指鸷鳥将擊,卑飛斂翼。
⑤承:通“乘”。
居二年,吳王将伐齊。
子胥谏曰:“未可,臣聞句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
此人不死,必為國患。
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也①。
願王釋齊先越。
”吳王弗聽,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
讓子胥。
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一殺,王聞而止之。
越大夫種曰:“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蔔其事。
”請貸,吳王欲與,子胥谏勿與,王遂與之,越乃私喜。
子胥言曰:“王不聽谏,後三年吳其墟乎!”太宰嚭聞之,乃數與子胥争越議②,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③,其父兄不顧④,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
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
”與逢同共謀,讒之王。
王始不從,乃使子胥于齊,聞其托子于鮑氏,五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镂劍以自一殺⑤。
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⑥,若初欲分吳國半與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
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⑦!”于是吳任嚭政。
①疥?(xiǎn,顯):猶“疥癬”,此病于體外,不比“腹心之疾”,喻小一毛一病,小禍患。
②數(shuò,朔):屢次。
③忍人:殘忍之人。
④其父兄不顧:其父伍奢,其兄伍尚為楚平王殺害。
詳見《楚世家》。
⑤屬镂:劍名。
⑥若:你。
⑦《國語·吳語》載:子胥“遂自一殺。
将死,曰:‘以懸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
’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
’乃使取申胥之一屍一,盛以鸱(皮制的口袋),而投之于江。
” 居三年①,句踐召範蠡曰:“吳已殺子胥,導谀者衆②,要乎?”對曰:“未可”。
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也,吳國一精一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
句踐複問範蠡,蠡曰“可矣”。
乃發習流二千人③,教士四萬人④,君子六千人⑤,諸禦千人⑥,伐吳。
吳師敗,遂殺吳太子。
吳告急于王,王方會諸侯于黃池,懼天下聞之,乃秘之。
吳王已盟黃池,乃使人厚禮以表成越。
越自度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⑦。
①居三年:《疏證》曰:“當作‘居二年’”。
②導谀:谄谀之人。
③習流:熟習水流,即熟練的水兵。
④教士:受過訓練的土兵。
⑤君子:君王親近有恩的禁衛軍。
⑥諸禦:在軍中有職掌的軍官。
⑦平:講和。
其後四年,越複伐吳。
吳士民罷弊①,輕銳盡死于齊、晉。
而越大破吳,因而留圍之三年,吳師敗,越遂複栖吳王于姑蘇之山。
吳王公孫雄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②,異日嘗得罪于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
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孤臣唯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踐不忍,欲許之。
範蠡曰:“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
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③,非為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伐柯者其則不遠④,君忘會稽之厄乎⑤?”句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範蠡乃鼓進兵,曰:“王已屬政于執事⑥,使者去,不者且得罪⑦。
”吳使者泣而去。
句踐憐之,乃使入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君百家⑧。
”吳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一殺。
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
①罷:通“疲”。
②布:陳述。
③蚤朝晏罷:意謂越王一操一勞國事,奮發圖強。
蚤:通“早”。
晏,晚。
④伐柯者其則不遠:《詩經·豳(bīn,賓)風·伐柯》中有“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句。
意思是說,用斧頭去砍伐木頭作斧一柄一,它的法則不要遠求。
用在此處的言外之意,即啟發越王,不應失去良機滅吳,其理易知。
柯,斧一柄一。
則,法則、道理。
⑤厄:災難。
⑥執事:《集解》曰:“執事,蠡自謂也。
”⑦不:通“否”。
⑧君:統治。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緻貢于周。
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①,命為伯。
句踐已去。
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于宋,與魯泗東方百裡。
當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号稱霸王。
範蠡遂去,自齊遣大夫種書曰:“蜚蟲盡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
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種遂自一殺。
①胙:祭祀用的肉。
②蜚:通“飛”。
句踐卒,子王鼫與立。
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
王不壽卒,子王翁立。
王翁卒,子王翳立。
子王之侯位。
王之侯卒,子王無強立。
王無強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争強,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曰①:“越不伐楚,大不王②,”小不伯③。
圖越之所為不伐楚者④,為不得晉也⑤。
韓、魏固不攻楚。
韓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将,則葉、陽翟危;魏亦覆其軍,殺其将,則陳、上蔡不安。
故二晉之事越也,不至于覆軍殺将,馬汗之力不效⑥。
所重于得晉者何也?”越王曰:“所求于晉者,不至頓刃接兵⑦,而況于攻城圍邑乎?願魏以聚大梁之下,願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則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間不東,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⑧。
則齊、秦、韓、魏得志于楚也,是二晉不戰而分地,不耕而獲之。
不此之為,而頓刃于河山之間以為齊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計,奈何其以此王也!”齊使者曰:“幸也越之不
”嚭因說吳王曰(12):“越以服為臣(13),若将赦之,此國之利也。
”吳王将許之。
子胥進谏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
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14),将為亂。
”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
①持滿:謂處在盛滿的地全。
與天:天與。
得到天的保佑。
②定傾:平定危難。
與人:得到人的幫助。
③以地:得到地利。
《國語·越語》“以”作“與”,義同。
④遺:贈送。
⑤行成:求和。
⑥下執事:指待從左右供使令的人。
⑦觸戰:拼一死戰。
⑧間行:潛行,從小路走。
⑨間獻:暗中進獻。
⑩見:推薦,介紹。
(11)有當:有相當的代價。
(12)說:勸說。
(13)以:通“已”。
(14)反:通“返” 句踐之困會稽也,喟然歎曰:“吾終于此乎?”種曰:“湯系夏台①,文王囚羑裡,晉重耳奔翟②,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
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裡,置膽于坐③,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④,厚遇賓客,振貧吊死⑤,與百姓同其勞。
欲使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⑥,親附百姓,蠡不如種。
”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⑦,而使範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
二歲而吳歸蠡⑧。
①系:拘囚。
②翟:通“狄”。
③坐:通“座”。
座位。
④折節:屈已下人。
⑤振:救濟。
⑥填(zhèn,鎮)撫:鎮定安一撫。
⑦屬:通“囑”。
委托。
⑧《國語》、《韓子》、《
與此不同。
句踐自會稽歸七年,拊循其士民①,欲用以報吳。
大夫逢同谏曰:“國新流亡,今乃複殷給②,繕飾備利③,吳必懼,懼則難必至。
且鸷鳥之擊也,必匿其形④。
今天吳兵加齊、晉,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一婬一自矜。
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
吳之志廣,必輕戰。
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憋⑤,可克也。
”句踐曰:“善。
” ①拊循:安一撫,撫一慰。
②殷給:富足。
③備利:指備戰。
④必匿其形:指鸷鳥将擊,卑飛斂翼。
⑤承:通“乘”。
居二年,吳王将伐齊。
子胥谏曰:“未可,臣聞句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
此人不死,必為國患。
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也①。
願王釋齊先越。
”吳王弗聽,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
讓子胥。
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一殺,王聞而止之。
越大夫種曰:“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蔔其事。
”請貸,吳王欲與,子胥谏勿與,王遂與之,越乃私喜。
子胥言曰:“王不聽谏,後三年吳其墟乎!”太宰嚭聞之,乃數與子胥争越議②,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③,其父兄不顧④,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
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
”與逢同共謀,讒之王。
王始不從,乃使子胥于齊,聞其托子于鮑氏,五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镂劍以自一殺⑤。
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⑥,若初欲分吳國半與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
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⑦!”于是吳任嚭政。
①疥?(xiǎn,顯):猶“疥癬”,此病于體外,不比“腹心之疾”,喻小一毛一病,小禍患。
②數(shuò,朔):屢次。
③忍人:殘忍之人。
④其父兄不顧:其父伍奢,其兄伍尚為楚平王殺害。
詳見《楚世家》。
⑤屬镂:劍名。
⑥若:你。
⑦《國語·吳語》載:子胥“遂自一殺。
将死,曰:‘以懸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
’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
’乃使取申胥之一屍一,盛以鸱(皮制的口袋),而投之于江。
” 居三年①,句踐召範蠡曰:“吳已殺子胥,導谀者衆②,要乎?”對曰:“未可”。
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也,吳國一精一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
句踐複問範蠡,蠡曰“可矣”。
乃發習流二千人③,教士四萬人④,君子六千人⑤,諸禦千人⑥,伐吳。
吳師敗,遂殺吳太子。
吳告急于王,王方會諸侯于黃池,懼天下聞之,乃秘之。
吳王已盟黃池,乃使人厚禮以表成越。
越自度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⑦。
①居三年:《疏證》曰:“當作‘居二年’”。
②導谀:谄谀之人。
③習流:熟習水流,即熟練的水兵。
④教士:受過訓練的土兵。
⑤君子:君王親近有恩的禁衛軍。
⑥諸禦:在軍中有職掌的軍官。
⑦平:講和。
其後四年,越複伐吳。
吳士民罷弊①,輕銳盡死于齊、晉。
而越大破吳,因而留圍之三年,吳師敗,越遂複栖吳王于姑蘇之山。
吳王公孫雄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②,異日嘗得罪于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
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孤臣唯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踐不忍,欲許之。
範蠡曰:“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
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③,非為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伐柯者其則不遠④,君忘會稽之厄乎⑤?”句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範蠡乃鼓進兵,曰:“王已屬政于執事⑥,使者去,不者且得罪⑦。
”吳使者泣而去。
句踐憐之,乃使入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君百家⑧。
”吳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一殺。
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
①罷:通“疲”。
②布:陳述。
③蚤朝晏罷:意謂越王一操一勞國事,奮發圖強。
蚤:通“早”。
晏,晚。
④伐柯者其則不遠:《詩經·豳(bīn,賓)風·伐柯》中有“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句。
意思是說,用斧頭去砍伐木頭作斧一柄一,它的法則不要遠求。
用在此處的言外之意,即啟發越王,不應失去良機滅吳,其理易知。
柯,斧一柄一。
則,法則、道理。
⑤厄:災難。
⑥執事:《集解》曰:“執事,蠡自謂也。
”⑦不:通“否”。
⑧君:統治。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緻貢于周。
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①,命為伯。
句踐已去。
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于宋,與魯泗東方百裡。
當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号稱霸王。
範蠡遂去,自齊遣大夫種書曰:“蜚蟲盡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
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種遂自一殺。
①胙:祭祀用的肉。
②蜚:通“飛”。
句踐卒,子王鼫與立。
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
王不壽卒,子王翁立。
王翁卒,子王翳立。
子王之侯位。
王之侯卒,子王無強立。
王無強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争強,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曰①:“越不伐楚,大不王②,”小不伯③。
圖越之所為不伐楚者④,為不得晉也⑤。
韓、魏固不攻楚。
韓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将,則葉、陽翟危;魏亦覆其軍,殺其将,則陳、上蔡不安。
故二晉之事越也,不至于覆軍殺将,馬汗之力不效⑥。
所重于得晉者何也?”越王曰:“所求于晉者,不至頓刃接兵⑦,而況于攻城圍邑乎?願魏以聚大梁之下,願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則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間不東,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⑧。
則齊、秦、韓、魏得志于楚也,是二晉不戰而分地,不耕而獲之。
不此之為,而頓刃于河山之間以為齊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計,奈何其以此王也!”齊使者曰:“幸也越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