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家第十

關燈
闾②,五讓,乃後許為王。

    将戰,庚寅,昭王卒于軍中。

    子闾曰:“王病甚,舍其子讓群臣,臣所以許王,以廣王意也③。

    今君王卒,臣豈敢忘君王之意乎!”乃與子西、子綦謀,伏師閉塗④,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為惠王。

    然後罷兵歸,葬昭王。

     ①天壽:天年,自然的壽數。

    ②據《左傳,哀公六年》注雲:三公子皆昭王兄,此弟誤。

    ③廣:寬慰。

    ④伏師:秘密行軍。

    塗:通“途”。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勝天吳,以為巢大夫,号曰白公。

    白公好兵而下士,欲報仇。

    六年,白公請兵令尹子西伐鄭。

    初,白公父建亡在鄭,鄭殺之,白公亡走吳,子西複召之,故以此怨鄭,欲伐之。

    子西許而未為發兵。

    八年,晉伐鄭,鄭先急楚,楚使子西救鄭,受賂而去。

    白公勝怒,乃遂與勇力死士石乞等襲殺令尹子西、子綦于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①,欲弑之。

    惠王從者屈固負王亡走昭王夫人宮。

    白公自立為王。

    月餘,會葉公來救楚,楚惠王之徒與共攻白公,殺之。

    惠王乃複位。

    是歲也,滅陳而縣之。

     十三年,吳王夫差強,陵齊、晉,來伐楚。

    十六年,越滅吳。

    四十二年,楚蔡。

    四十四年,楚滅杞。

    與秦平。

    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②;楚東侵,廣地至泗上。

     五十七年,惠王卒,子簡王中立。

     ①高府:楚王别宮。

    一說楚府庫名。

    ②正:長,統治、管轄。

     簡王元年,北伐滅莒。

    八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始列為諸侯①。

     二十四年,簡王卒,子聲王當立。

    聲王六年,盜殺聲王,子悼王熊疑立。

    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楚,至乘丘而還。

    四年楚伐周②。

    鄭殺子陽。

    九年,伐韓,取昂黍。

    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

    楚厚賂秦,與之平。

    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肅王臧立。

     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

    于是楚為扞關以距之。

    十年,魏取我魯陽。

    十一年,肅王卒,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為宣王。

     ①《史記志疑》引《疏證》曰:“楚簡王八年三家皆初立,未列為諸侯也。

    《周本紀》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韓、趙、魏為諸侯,是年為楚聲王五年,蓋後二十二年。

    ”②楚伐周:據梁玉繩《史記志疑》雲:《大事記》曰以“鄭”為“周”,字之誤也。

    《年表》亦雲“敗鄭師,圍鄭。

    鄭人殺子陽。

    ” 宣王六年,周天子賀秦獻公。

    秦始複強,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強。

    三十年,秦封衛鞅于商,南侵楚。

    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威王六年,周顯王緻文武胙于秦惠王。

     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楚威王伐齊,敗之于徐州,而令齊必逐田嬰。

    田嬰恐,張醜僞謂楚王曰:“王所以戰勝于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

    盼子者,有功于國,而百姓為之用。

    嬰子弗善而用申紀。

    申紀者,大臣不附,百姓不為用,故王勝之也。

    今王逐嬰子,嬰王逐,盼子必用矣。

    複搏其士卒以與王遇①,必不便于王矣。

    ”楚王因弗逐也。

     十一年,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

    魏聞楚喪,伐楚,取我陉山。

    ② ①搏:通“撫”。

    安一撫、慰勉。

    ②取:據梁玉繩《史記志疑》雲:“取”當作“敗”。

     懷王元年,張儀始相秦惠王。

    四年,秦惠王初稱王。

     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

    又移兵而攻齊,齊王患之。

    陳轸适為秦使齊,齊王曰:“為之奈何?”陳轸曰:“王勿憂,請令罷之。

    ”即往見昭陽軍中,曰:“原聞楚國之法,破軍殺将者何以貴?”昭陽曰:“其官為上柱國,封上爵執珪①。

    ”陳轸曰:“其有貴于此者乎?”昭陽曰:“令尹。

    ”陳轸曰:“今君已為令尹矣,此國冠之上。

    臣請得譬之。

    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②,舍人相謂曰:‘數人飲此,不足以遍,請遂畫地為蛇,蛇先成者獨飲之。

    ’一人曰:‘吾蛇先成。

    ’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

    ’及其為之足,而後成|人奪之酒而飲之,曰:‘蛇固無足,今為之足,是非蛇也。

    ’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

    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勝,身死爵奪,有毀于楚:此為蛇為足之說也。

    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③,此持滿之術也④。

    ”昭陽曰:“善。

    ”引兵而去。

     ①執珪:楚爵功臣,賜以珪,謂之執珪。

    一說,戰國時,楚國設置的最高爵位名。

    ②遺:贈送。

    卮:古代酒器。

    ③德:施恩惠。

    ④持滿:謂處在盛滿的地位。

     燕、韓君初稱王。

    秦使張儀與楚、齊、魏相會,盟齧桑。

     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①,楚懷王為從長②。

    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

    十二年,齊缗王伐敗趙、魏軍,秦亦伐敗韓,與齊争長。

     十六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③,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先大王,雖儀之後甚願為門闌之厮者亦無先大王④。

    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

    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闌之厮也。

    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西取筆秦所分楚商于之地方六百裡,如是則齊弱矣。

    是北弱齊,西德于秦,私商于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

    ”懷王大悅,乃置相玺于張儀,日與置酒,宣言“吾複得吾商于之地。

    ”群臣皆賀,而陳轸獨吊。

    懷王曰:“何故?”陳轸對曰:“秦之所為重王者,以王之有齊也。

    今地未可得而齊交先絕,是楚孤也。

    夫秦又何重孤國哉,必輕楚矣。

    且先出地而後絕齊,則秦計不為。

    先絕齊而後責地⑤,則必見欺于張儀。

    見欺于張儀,則王必怨之。

    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絕齊交。

    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

    臣故吊。

    ”楚王弗聽,因使一将軍西受封地。

     ①蘇秦:據梁玉繩《史記志疑》雲:是時蘇秦已死四年,約六國以伐秦者李兌也,此誤。

    從:通“縱”。

    ②從長:六國合從之長。

    ③從親:合縱親善。

    ④門闌:門框。

    ⑤責:責求,索取。

     張儀至秦,詳醉墜車①,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

    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

    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于秦。

    秦齊交一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将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裡。

    ”楚将軍曰:“臣之所以見命者六百裡②,不聞六裡。

    ”即以歸報懷王。

    懷王大怒,興師将伐秦。

    陳轸又曰:“伐秦非計也。

    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取償于齊也,吾國尚可全。

    今王已絕于齊而責欺于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

    ”楚王不聽,遂絕和于秦,發兵西攻秦。

    秦亦發兵擊之。

     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将軍屈匄、裨将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

    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複襲秦③,戰于藍田,大敗楚軍。

    韓、魏聞楚之因,乃南襲楚,至于鄧。

    楚聞,乃引兵歸。

     ①詳:通“佯”。

    ②見命:受命。

    ③悉:全部。

     十八年,秦使使約複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

    楚王曰:“願得張儀,不願得地。

    ”張儀聞之,請之楚。

    秦王曰:“楚且甘心于子,奈何?”張儀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于楚王幸姬鄭袖,袖所言無不從者。

    且儀以前使負楚以商于之約,今秦楚大戰,有惡①,臣非面自謝楚不解。

    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儀。

    誠殺儀以便國,臣之願也。

    ”儀遂使楚。

     至,懷王不見,因而囚張儀,欲殺之。

    儀私于靳尚,靳尚為請懷王曰:“拘張儀,秦王必怒。

    天下見楚無秦,必輕王矣。

    ”又謂夫人鄭袖曰:“秦王甚一愛一張儀,而王欲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王②,以宮中善歌者為之媵③。

    楚王重地,秦女必貴,而夫人必斥矣。

    夫人不若言而出之。

    ”鄭袖卒言張儀于王而出之。

    儀出,懷王因善遇儀,儀因說楚王以叛從約而與秦合親,約婚姻。

    張儀已去,屈原使從齊來,谏王曰:“何不誅張儀?”懷王悔,使人追儀,弗及。

    是歲,秦惠王卒。

     二十年,齊缗王欲為從長,惡楚之與秦合,乃使使遺楚王書曰:“寡人患楚之不察于尊名也。

    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張儀走魏④,樗裡疾、公孫衍用,而楚事秦。

    夫樗裡疾善乎韓,而公孫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韓、魏恐,必因二人求合于秦,則燕、趙亦宜事秦。

    四國争事秦,則楚為郡縣矣。

    王何不與寡人并力收韓、魏、燕、趙,與為從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⑤,令于天下?莫敢不樂聽,則王名成矣。

    王卒諸侯并伐,破秦必矣。

    王取武關、蜀、漢之地,私吳、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⑥,韓、魏割上一黨一,西薄函谷⑦,則楚之強百萬也。

    且王欺于張儀,亡地漢中,兵挫藍田⑧,天下莫不代王懷怒。

    今乃欲先事秦!願大王孰計之。

    ” ①惡:仇恨。

    ②聘:古代出嫁、娶婦皆曰聘。

    ③媵(yìng,硬):随嫁,也指随嫁的人。

    ④張儀走魏:據梁玉繩《史記志疑》雲:當秦昭王時,儀死已久,走魏作“死魏”。

    ⑤案:通“按”。

    按住,停止。

    ⑥私:私自享有。

    ⑦薄:迫近。

    ⑧挫:拆傷,挫敗。

     楚王業已欲和于秦,見齊王書,猶豫不決,下其議群臣①。

    群臣或言和秦,或曰聽齊。

    昭睢曰:“王雖東取地于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于秦,而後足以刷恥于諸侯。

    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疾②,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

    秦破韓宜陽,而韓猶複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陽,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裡,以故尤畏秦。

    不然,秦攻三川,趙攻上一黨一,楚攻河外,韓必亡。

    楚之救韓,不能使韓不亡,然存韓者楚民。

    韓已得武遂于秦,以河山為塞,所報德莫楚厚,臣以為其事王必疾③。

    齊之所信于韓者,以韓公子昧為齊相也。

    韓已得武遂于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齊、韓重樗裡疾,疾得齊、韓之重,其主弗敢棄疾也。

    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裡疾必言秦,複與楚之侵地矣。

    ”于是懷王許之,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

     ①下:交下。

    ②重:重視。

    ③疾:急切,迅速。

     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①,秦昭王初立,乃厚賂于楚。

    楚往迎婦。

    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于黃棘。

    秦複與楚上庸。

    二十六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于秦,三國共伐楚。

    楚使太子入質于秦而請救。

    秦乃遺客卿通将兵救楚②,三國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鬥,楚太子殺之而亡歸。

    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将唐昧,取我重丘而去。

    二十九年,秦複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将軍景缺。

    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于齊以求平。

    三十年,秦複伐楚,取八城。

    秦昭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盟于黃棘,太子為質,至歡也。

    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

    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于齊以求平。

    寡人與楚接境壤界,故為婚姻,所從相親久矣。

    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

    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而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

    敢以聞下執事③。

    ”楚懷王見秦王書,患之。

    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

    昭睢曰:“王毋行,而發兵自守耳。

    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諸侯之心。

    ”懷王子子蘭勸王行,曰:“奈何絕秦之歡心!”于是往會秦昭王。

    昭王詐令一将軍伏兵武關,号為秦王。

    楚王至,則閉武關,遂與西至鹹陽,胡章台,如蕃臣④,不與亢禮⑤。

    楚懷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

    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⑥。

    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

    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不複許秦。

    秦因留之。

     ①倍:通“背”。

    ②客卿:指在本國作官的他國人。

    ③執事:古時指侍從左右供使令的人。

    ④蕃臣:蕃通“番”。

    蕃臣指附屬國的大臣。

    ⑤亢禮:同“抗禮”。

    謂以彼此平等之禮相待。

    ⑥要:要挾。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于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

    ”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

    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乃詐赴于齊①,齊缗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

    ”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

    ”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②‘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将與三國共立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

    ”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

    太子橫至,立為王,則為頃襄王。

    乃告于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

    ” ①詐赴于齊:指詐言懷王薨。

    ②市:作交易。

     頃襄王橫元年,秦要懷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

    二年,楚懷王亡逃歸,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①。

    趙王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

    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複之秦。

    懷王遂發病。

    頃襄王三年,懷王卒于秦,秦歸其喪于楚。

    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諸侯由是不直秦②。

    秦楚絕。

     ①間道:小道。

    ②直:正直。

     六年,秦使白起伐韓于伊阙,大勝,斬首二十四萬。

    秦乃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

    願王之饬士卒①,得一樂戰。

    ”楚頃襄患之,乃謀複與秦平。

    七年,楚迎婦于秦,秦楚複平。

     ①饬(chì,斥):整頓。

     十一年,齊秦各自稱為帝;月餘,複歸帝為王。

     十四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好會于宛,結和親。

    十五年,楚王與秦、三晉、燕共伐齊,取淮北。

    十六年,與秦昭王好會于鄢。

    其秋,複與秦王會穰。

     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雁之上者①,頃襄王聞,召而問之。

    對曰:“小臣之好射鶀雁②,羅?③,小矢之發也,何足為大王道也。

    且稱楚之大,因大王之賢,所弋非直此也④。

    昔者三王以弋道德⑤,王霸以弋戰國。

    故秦、魏、燕、趙者,鶀雁也;齊、魯、韓、魏者,青首也⑥;驺、費、郯、邳者,羅?也。

    外其餘則不足射者。

    見鳥六雙⑦,以王何取?王何不以聖人為弓,以勇士為繳,時張而射之?此六雙者,可得而囊載也。

    其樂非特朝昔之樂也⑧,其獲非特凫雁之實也⑨。

    王朝張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徑屬之于韓,則中國之路絕而上蔡之郡壞矣。

    還射圉之東⑩,解魏左肘而外擊定陶,則魏之東外棄而大宋、方與二郡者舉矣。

    且魏斷二臂,颠越矣(11);膺擊郯國(12),大梁可得而有也。

    王綪繳蘭台(13),飲馬西河,定魏大梁,此一發之樂也。

    若王之于弋誠好而不厭(14),則出寶弓,■新繳(15),射噣鳥于東海,還蓋長城以為防(16),朝射東莒,夕發浿丘,夜加即墨,顧據午道(17),則長城之東收而太山之北舉矣。

    西結境于趙而北達于燕,三國布?(18),則從不待約而可成也。

    北遊目于燕之遼東而南登望于越之會稽,此再發之樂也。

    若夫泗上十二諸侯,左萦而右拂之(19),可一旦而盡也。

    今秦破韓以為長憂,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無功,擊趙而顧病(20),則秦魏之勇力屈矣(21),楚之故地漢中、析、郦可得而複有也。

    王出寶弓,■新繳,涉?塞,而待秦之倦也,山東、河内可得而一也。

    勞民休衆,南面稱王矣。

    故曰秦為大一鳥,負海内而處,東面而立,左臂據趙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22),膺擊韓魏,垂頭中國(23),處既形便,勢有地利,奮翼鼓?,方三千裡,則秦未可得獨招而夜射也。

    ”欲以激怒襄王,故對以此言。

    襄王因召與語,遂言曰:“夫先王為秦所欺而客死于外,怨莫大焉。

    今以匹夫有怨,尚有報萬乘(24),白公、子胥是也。

    今楚之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猶足以踴躍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竊為大王弗取也。

    ”于是頃襄王遺使于諸侯,複為從,欲以伐秦。

    秦聞之,發兵來伐楚。

     ①繳(zhuó,酌):系在箭上的生絲繩,射鳥用。

    ②鶀雁:小雁。

    ③羅?:小鳥,野鳥。

    ④弋:取。

    直:特,但。

    ⑤三王:一說指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

    ⑥青首:頭有青一毛一的小野鴨。

    ⑦鳥六雙:《索隐》曰:以此喻下文秦趙等十二國,故雲六雙。

    ⑧昔:通“夕”。

    ⑨凫:泛指野鴨。

    ⑩還:饒。

    (11)颠:颠覆,引申為滅亡。

    (12)膺:胸脯,此指正面。

    (13)綪:屈曲,此指收攏。

    (14)戈:用繩系在箭上射。

    (15)■:射鳥用的石制箭頭。

    (16)蓋:覆蓋。

    (17)顧:反轉。

    (18)?:同“翅”。

    (19)萦:纏繞。

    拂:擊。

    (20)病:擔憂、患苦。

    (21)屈(jué,決):竭、窮盡。

    (22)傅:通“附”。

    附着。

    (23)垂頭:《索隐》曰“垂頭猶申頸也。

    言欲吞山東。

    ”(24)萬乘:萬輛兵車,指大國。

     楚欲與齊、韓連和伐秦,因欲圖周①。

    周王赧使武公謂楚相昭子曰:“三國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輸,而南器以尊楚②,臣以為不然。

    夫弑共主③,臣世君④,大國不親;以從脅寡,小一柄一不附。

    大國不親,小一柄一不附,不可以緻名實。

    名實不得,不足以傷民⑤。

    夫有圖周之一聲,非所以為号也。

    ”昭子曰:“乃圖周則無之。

    雖然,周何故不可圖也?”對曰:“軍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圍。

    夫一周為二十晉,公之所知也。

    韓嘗以二十萬之衆辱于晉之城下,稅士死,中士傷,而晉不拔。

    公之無百韓以圖周,此天下之所知也。

    夫怨結于兩周以塞驺魯之心,交絕于齊,聲失天下,其為事危矣。

    夫危兩周以厚三川,方城之外必為韓弱矣。

    所以知其然也?西周之地,絕長補短,不過百裡。

    名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衆不足以勁兵⑥。

    雖無攻之,名為弑君。

    然而好事之君,喜攻之臣,發号用兵,未嘗不以周為終始。

    是何也?見祭器在焉,欲器之至而忘弑君之亂。

    今韓以器之在楚,臣恐天下以器仇楚也。

    臣請譬之。

    夫虎肉臊,其兵利身,人猶攻之也。

    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于虎矣。

    裂楚之地,足以肥國;诎楚之名⑦,足以尊主。

    今子将以欲誅殘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傳器⑧,吞三翮六翼⑨,以高世主,非貪而河?《周書》曰‘欲起無先’,故器南則兵至矣。

    ”于是楚計辍不行⑩。

     ①圖:圖謀。

    ②南器:指向南遷移寶器。

    器,鼎之類。

    ③共主:諸侯共同尊奉的君主。

    這是周自謂也。

    ④世君:世代相傳的君主。

    ⑤傷民:傷害百姓,具體言之為起兵也。

    ⑥勁:強。

    ⑦诎:譴責。

    ⑧居:占有。

    傳器:《索隐》曰:“謂九鼎也。

    ”⑨三翮(hé,核)六翼:《索隐》曰:“三翮六翼亦謂九鼎也。

    ”⑩辍:停止。

     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

    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

    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

    楚襄王兵散,遂不複戰,以北保于陳城。

    二十二年,秦複拔我巫、黔中郡。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餘萬,複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

    二十七年,使三萬人助三晉伐燕。

    複與秦平,而入太子為質于秦。

    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

     三十六年,頃襄王病,太子亡歸。

    秋,頃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為考烈王。

    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号春申君。

     考烈王元年,納州于秦以平。

    是時楚益弱。

     六年,秦國邯鄲,趙告急楚,楚遺将軍景陽救趙。

    七年,至新中。

    秦兵去。

    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

    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

    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

    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

     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立。

    李園殺春申君①。

    幽王三年,秦、魏伐楚。

    秦相呂不韋卒。

    九年,秦滅韓。

    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是為哀王。

    哀王立二月餘,哀王庶兄負刍之徒襲殺哀王而立負刍為王。

    是歲,秦虜趙王遷。

     ①李園殺春申君:考烈王無子,春申君為此擔憂。

    趙人李園将其妹獻給春申君,其妹懷孕後,李園與她謀劃說服春申君,将她獻給考烈王。

    不久,她果然生下個兒子,這就是幽王。

    考烈王死後,李園怕春申君洩露真情而更加驕橫,便殺死春申君以滅口。

    詳見《春申君列傳》。

     王負刍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轲刺秦王①。

    二年,秦使将軍伐楚,大破楚軍,亡十餘城。

    三年,秦滅魏。

    四年,秦将王翦破我軍于蕲,而殺将軍項燕。

     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刍,滅楚名為(楚)郡雲。

     ①燕太子丹使荊轲刺秦王:荊轲,衛國人。

    受燕太子丹的委托,攜帶夾有匕首的燕國督亢地圖及秦國大将、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頭作為禮物,赴秦宮獻給秦王。

    獻禮時,荊轲向秦王展示地圖,圖窮匕首見。

    荊轲拿起匕首刺殺秦王不中,被殺。

    詳見《刺客列傳》。

    次年,秦國攻破燕國,燕太子丹被父親燕王喜所殺。

     太史公曰:“楚靈王方會諸侯于申,誅齊慶封,作章華台,求周九鼎之時,志小天下;及餓死于申亥之家,為天下笑。

    一操一行之不得,悲夫!勢之于人也,可不慎與?棄疾以亂立,嬖一婬一秦女①,甚乎哉,幾再亡國②!” ①嬖:一寵一愛一,一寵一幸。

    ②幾: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