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家第十

關燈
侯不許也。

    六年,伐蔡,虜蔡哀侯以歸,已而釋之。

    楚強,陵江漢間小一柄一②,小一柄一皆畏之。

    十一年,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十二年,伐鄧,滅之。

    十三年,卒,子熊艱立,是為莊敖。

    莊敖五年,欲殺其弟熊恽,恽奔随,與随襲弑莊敖代立,是為成王。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于諸侯。

    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③,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于是楚地千裡。

     十六年,齊桓公以兵侵楚,至陉山,楚成王使将軍屈完以兵禦之,與桓公盟。

    桓公數以周之賦不入王室④,楚許之,乃去。

     ①楚王易取:《左傳·莊公六年》載:楚文王伐申。

    過鄧。

    鄧祁侯止而享之。

    骓甥、聃甥、養甥請殺楚子。

    鄧侯弗許雲雲,事載頗詳。

    太史公于《楚世家》取《左傳》而變其辭。

    “楚王易取”,即指三甥請殺楚子。

    ②陵:欺侮。

    ③胙:祭祀用的肉。

    ④周之賦:向周交納的貢品。

     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①,乃釋之。

    二十二年,伐黃。

    二十六年,滅英②。

     三十三年,宋襄公欲為盟會,召楚。

    楚王怒曰:“召我,我将好往襲辱之。

    ”遂行,至盂,遂執辱宋公,已而歸之。

    三十四年,鄭文公南朝楚。

    楚成王北伐宋,敗之泓,射傷宋襄公,襄公遂病創死。

     三十五年,晉公子重耳過楚,成王以諸侯客禮飨③,而厚送之于秦。

     三十九年,魯僖公來請兵以伐齊,楚使申侯将兵伐齊,取比,置齊桓公子雍焉。

    齊桓公子七子皆奔楚,楚盡以為上大夫。

    滅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

     ①肉袒:去上衣,露肢一體。

    謝:道歉,表示服順。

    ②二十六年,滅英:當作二十四年黃。

    ③飨:用酒食款待人。

     夏,代宋,宋告急于晉,晉救宋,成王罷歸。

    将軍子玉請戰,成王曰:“重耳亡居外久,卒得反國①,天子所開,不可當。

    ”子玉固請,乃與之少師而去。

    晉果敗子玉于城濮。

    成王怒,誅子玉②。

     四十六年,初,成王将以商臣為太子,語令尹子上。

    子上曰:“君之齒未也③,而又多内宏,绌乃亂也④。

    楚國之舉常在少者⑤。

    且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也⑥,不可立也。

    ”王不聽,立之。

    後又欲立子職而绌太子商臣。

    商臣聞而未審也⑦,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實?”崇曰:“飨王之一寵一姬江芈而勿敬也。

    ”商臣從之。

    江芈怒曰:“宜乎王之欲殺若而立職也。

    ”商臣告潘崇曰:“信矣⑧。

    ”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

    ”“能亡去乎?”曰:“不能。

    ”“能行大事乎⑨?”曰:“能。

    ”冬十月,商臣以宮衛兵圍成王。

    成王請食熊蟠而死,不聽。

    丁未,成王自絞殺。

    商臣代立,是為穆王。

     ①反:通“返”。

    ②誅子玉:此與《晉世家》載“子玉自一殺”而死不同,實乃均奉成王之命耳。

    詳見《晉世家》可參《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③齒未:指年歲尚少。

    ④绌:通“黜”。

    廢棄。

    ⑤舉:立。

    ⑥忍:《集解》曰“言忍為不義”。

    ⑦審:詳查,細究。

    ⑧信:确實。

    ⑨能行大事乎:《集解》雲:“謂弑君。

    ” 穆王立,為其太子一宮予潘崇,使為太師,掌國事。

    穆王三年,滅江。

    四年,滅六、蓼。

    六、蓼,臯陶之後。

    八年,伐陳。

    十二年,卒。

    子莊王侶立。

     莊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谏者死無赦!”伍舉入谏①。

    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

    伍舉曰:“願有進隐②。

    ”曰:“有鳥在于阜③,三年不蜚不鳴④,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将沖天;三年不鳴,鳴将驚人。

    舉退矣,吾知之矣。

    ”居數月,一婬一益甚。

    大夫蘇從乃入谏。

    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

    ”于是乃罷一婬一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一大說⑤。

    是歲滅庸。

    六年,伐宋,獲五百乘。

     ①伍舉:伍舉在康、靈之世,事莊王者乃其父伍參,此與《伍子胥列傳》同誤。

    ②隐:《集解》曰“‘隐’謂隐藏其意。

    ”③阜(fù,副):土山。

    ④蜚:通“飛”。

    ⑤說:通“悅”。

     八年,伐陸渾戎,觀兵于周郊①。

    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②。

    楚王問鼎小大輕重③,對曰:“在德不在鼎。

    ”莊王曰:“子無阻九鼎④!楚國折鈎之喙⑤,足以為九鼎。

    ”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一奸一⑥。

    桀有亂德,鼎遷于殷,載祀六百⑦。

    殷纣暴虐,鼎遷于周。

    德之休明⑧,雖小必重;其一奸一回昏亂,雖大必輕。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

    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楚王乃歸。

     九年,相若敖氏。

    人或讒之王,恐誅,反攻王,王擊滅若敖氏之族。

    十三年,滅舒。

     ①觀兵:檢閱軍隊。

    ②勞:犒勞。

    ③鼎:即九鼎,古代傳國的重寶。

    ④阻:倚仗。

    ⑤鈎:劍一類的兵器。

    喙(huì,會):指刀劍上的刃尖。

    ⑥神一奸一:鬼神怪異之物。

    ⑦載祀:《集解》曰:“載祀者,猶言年也。

    ”⑧休明:美好清明。

     十六年,伐陳,殺夏征舒。

    征舒弑其君,故誅之也。

    已破陳,即縣之。

    群臣皆賀,申叔時使齊來,不賀。

    王問,對曰:“鄙語曰①,牽牛徑人田②,田主取其牛。

    徑者則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陳之亂而率諸侯伐之,以義伐之而今貪其縣,亦何以複令于天下!”莊王乃複國陳後。

     十七年春,楚莊王圍鄭,三月克之,入自皇門,鄭伯肉袒牽羊以逆③,曰:“孤不天④,不能事君,君用懷怒,以及敝邑⑤,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聽!賓之南海⑥,若以臣妾賜諸侯,亦惟命是聽。

    若君不忘厲、宣、桓、武,不絕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願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⑦。

    ”楚群臣曰:“王勿許。

    ”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絕乎!”莊王自手旗,左右麾軍⑧,引兵去三十裡而舍,遂許之平⑨。

    潘尫入盟,子良出質。

    夏六月,晉救鄭,與楚戰,大敗晉師河上,遂王衡雍而歸。

     ①鄙語:俗語。

    ②徑:筆直走。

    ③逆:迎。

    ④不天:不為天所保佑。

    ⑤敝邑:稱自己國家的謙詞。

    ⑥賓:通“擯”。

    遺矣,排斥。

    ⑦布:展開,鋪開,引申為表白。

    ⑧麾:通“揮”。

    指揮。

    ⑨平:議和。

     二十年,圍宋,以殺楚使也。

    圍宋五月①,城中食盡,易子而食②,析骨而炊③。

    宋華元出告以情。

    莊王曰:“君子哉!”遂罷兵去。

     二十三年,莊王卒,子共王審立。

     ①五月:據梁玉繩《史記志疑》雲:五月乃九之誤。

    ②易:交換。

    ③析:劈柴。

     共王十六年,晉伐鄭。

    鄭告急,共王救鄭。

    與晉兵戰鄢陵,晉敗楚,射中一共王目。

    共王召将軍子反。

    子反嗜酒,從者?陽谷進酒醉。

    王怒,射殺子反①,遂罷兵歸。

     三十一年,共王卒,子康王招立。

    康王立十五年卒,子員立是為郏敖。

     康王一寵一弟公子圍、子比、子晳、棄疾。

    郏敖三年,以其季父康王弟公子圍為令尹,主兵事。

    四年,圍使鄭,道聞王疾而還。

    十二月己酉,圍入問王疾,絞而弑之②,遂殺其子莫及平夏。

    使使赴于鄭③。

    伍舉問曰:“誰為後④?”對曰:“寡大夫圍。

    ”伍舉更曰:“共王之子圍為長。

    ”子比奔晉,而圍立,是為靈王。

     ①射殺子反:據《晉世家》載:王怒,讓子反,子反死。

    ②絞:《集解》曰:“以冠纓絞之。

    ③赴:通“訃”。

    為楚王之死訃告鄭國。

    ④《左傳·昭公元年》載:“伍舉問應為後之辭焉”,意即伍舉問使者關于繼位人的措辭該如何說。

     靈王三年六月,楚使使告晉,欲會諸侯。

    諸侯皆會楚于申。

    伍舉曰:“昔夏啟有鈞台之飨;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王有盟律之誓,成王有岐陽之蒐①,康王有豐宮之朝,穆王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靈王曰:“用桓公②。

    ”時鄭子産在焉。

    于是晉、宋、魯、衛不往③。

    靈王已盟,有驕色。

    伍舉曰:“桀為有仍之會,有缗叛之。

    纣為黎山之會,東夷叛之。

    幽王為太室之盟,戎、翟叛之,君其慎終④!” ①蒐(sōu,搜):打獵。

    ②此指用齊桓公召陵之禮。

    詳見《齊太公世家》。

    ③晉、宋、魯、衛不往:據《左傳·昭公四年》雲,申之會,不往者魯、衛、曹、邾四國也,此改曹、邾為晉、宋妄也。

    ④慎終:謹慎仔細地考慮結果。

     七月,楚以諸侯兵伐吳,圍朱方。

    八月,克之,囚慶封,滅其族。

    以封徇①,曰:“無效齊慶封弑其君而弱其孤②,以盟諸大夫!”封反曰:“莫如楚共王庶子圍弑其君兄之子員而代之立!”于是靈王使(棄)疾殺之③。

     七年,就章華台,下令内亡人實之④。

     ①徇:對衆宣示。

    ②弱:欺淩。

    ③疾:趕快。

    ④内:通“納”。

    收容。

     八年,使公子棄疾将兵滅陳。

    十年,召蔡侯,醉而殺之。

    使棄疾定蔡,因為陳蔡公。

     十一年,伐徐以恐吳,靈王次于乾谿以待之①。

    王曰:“齊、晉、魯、衛,其封皆受寶器,我獨不②。

    今吾使使周求鼎以為分③,其予我乎?”析父對曰:“其予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④,荜露藍蒌以處草莽⑤,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⑥。

    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⑦;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

    周公與四國服事君王,将惟命是從,豈敢受鼎?”靈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⑧,今鄭人貪其田,不我予,今我求之,其予我乎?”對曰:“周不受鼎,鄭安敢一愛一田?”靈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吾大城陳、蔡、不羹⑨,賦皆千乘⑩,諸侯畏我乎?”對曰:“畏哉!”靈王喜曰:“析父善言古事焉。

    ” ①次:駐紮。

    ②不:通“否”。

    ③分:指分器。

    古代帝王分賜諸侯世代保存的宗廟寶器。

    ④辟:通“僻”。

    偏僻。

    ⑤荜(bì,畢)露:簡陋的車子;藍蒌:通“褴褛”。

    衣服破爛不堪。

    ⑥桃弧棘矢:桃木制的弓,棘枝制的箭。

    共:通“供”。

    ⑦母弟:同母所生的弟弟。

    ⑧昆武曾居許地故曰舊許是宅。

    ⑨大城:擴大加固城池。

    ⑩賦:兵。

    古代以田賦出兵,所以謂兵為賦。

     十二年春,楚靈王樂乾谿,不能去也。

    國人苦役。

    初,靈王會兵于申,僇越大夫常壽過①,殺蔡大夫觀起,起子從亡在吳,乃勸吳王伐楚,為間越大夫常壽過而作亂②,為吳間③。

    使矯公子棄疾命召公子比于晉④,至蔡,與吳、越兵欲襲蔡。

    令公子比見棄疾,與盟于鄧。

    遂人殺靈王太子祿,立子比為王,公子子皙為令尹,棄疾為司馬。

    先除王宮⑤,觀從從師于乾谿,令楚衆曰:“國有王矣。

    先歸,複爵邑田室⑥。

    後者遷之。

    ”楚衆皆潰,去靈王而歸。

     ①僇:侮辱。

    ②間:離間。

    ③間:間諜。

    ④矯:假借。

    ⑤除王宮:指驅除靈王的親信。

    除:清除。

    ⑥爵邑:爵位,封地。

     靈王聞太子祿之死也,自投車下①,而曰:“人之一愛一子亦如是乎?”侍者曰:“甚是。

    ”王曰:“餘殺人之子多矣,能無及此乎?”右尹曰:“請待于郊以聽國人。

    ”王曰:“衆怒不可犯。

    ”曰:“且入大縣而乞師于諸侯②。

    ”王曰:“皆叛矣。

    ”又曰:“且奔諸侯以聽大國之慮。

    ”王曰:“大福不再,隻取辱耳。

    ”于是王乘舟将欲入鄢。

    右尹度王不用其計,懼俱死,亦去王亡。

     ①投:跌倒。

    ②大縣:《左傳·昭公十三年》作“大都”,義同。

    指大的都邑。

     靈王于是獨仿偟山中,野人莫敢入王。

    王行遇其故鋗人①,謂曰:“為我求食,我已不食三日矣。

    ”鋗人曰:“新王下法,有敢饷王從王者②,罪及三族,且又無所得食。

    ”王因枕其股而卧。

    鋗人又以土之代,逃去。

    王覺而弗見,遂饑弗能起。

    芋尹申無宇之子申亥曰③:“吾父再犯王命④,王弗誅,恩孰大焉!”乃求王,遇王饑于釐澤,奉之以歸。

    夏五月癸醜,王死申亥家,申亥以二女從死,并葬之。

     ①鋗人:同“涓人”。

    《集解》曰:“今之中涓也。

    ”主管清潔打掃的人員。

    ②饷:用食物款待。

    ③芋尹:有兩解:一指芋邑的大夫;一指管理芋園的官。

    ④再犯:兩次觸犯。

     是時楚國雖已立比為王,畏靈王複來,又不聞靈王死,故觀從渭初王比曰①:“不殺棄疾,雖得國猶受禍。

    ”王曰:“餘不忍。

    ”從曰:“人将忍王。

    ”王不聽,乃去。

    棄疾歸。

    國人每夜驚,曰:“靈王入矣!”乙卯夜,棄疾使船人從江上走呼曰:“靈王至矣!”國人愈驚。

    又使曼成然告初王比及令尹子皙曰:“王至矣!一柄一人将殺君,司馬将至矣!君蚤自圖,無取辱焉。

    衆怒如水火,不可救也。

    ”初王及子皙遂自一殺。

    丙辰,棄疾即位為王,改名熊居,是為平王。

     ①初王:子比在位時間很短,死後沒給谥号,故曰:“初王”。

     平王以詐弑兩王而自立,恐國人及諸侯叛之,乃施惠百姓。

    複陳蔡之地而立其後如故,歸鄭之侵地。

    存恤國中①,修政教。

    吳以楚亂故,獲五率以歸②。

    平王謂觀從:“恣爾所欲③。

    ”欲為蔔尹,王許之。

     初,共王有一寵一子五人,無適立④,乃望祭群神⑤,請神決之,使主社稷⑥,而陰與巴姬埋璧于室内⑦,召五公子齋而入。

    康王跨之,靈王肘加之,子比、子皙皆遠之。

    平王幼,抱其上而拜,壓紐⑧。

    故康王以長立,至其子失之;圍為靈王,及身而弑;子比為王十餘日,子皙不得立,又俱誅。

    四子皆絕無後。

    唯獨棄疾後立,為平王,竟續楚祀,如其神符。

     ①存恤:慰問救濟。

    ②率:通“帥”。

    ③恣:聽任,任憑。

    ④適:通“嫡”。

    ⑤望:古代祭祀山川的專名。

    ⑥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舊時因用作國家的代稱。

    ⑦室:太室,指祖廟。

    ⑧紐:裝在器物上以備提攜懸系的襻兒。

     初,子比自晉歸,韓宣子問叔向曰:“子比其濟乎①?”對曰:“不就②。

    ”宣子曰:“同惡相求,如市賈焉③,何為不就?”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取一柄一有五難:有一寵一無人,一也;有人無主④,二也;有主無謀,三也;有謀而無民,四也;有民而無德,五也。

    子比在晉十三年矣,晉、楚之從不聞通者,可謂無人矣;族盡親叛,可謂無主矣;無釁而動⑤,可謂無謀矣;為羁終世⑥,可謂無民矣;亡無一愛一征,可謂無德矣。

    王虐而不忌,子比涉五難以弑君⑦,誰能濟之⑧!有楚國者,其棄疾乎?君陳、蔡,方城外屬焉⑨。

    苛慝不作⑩,盜賊伏隐,私欲不違(11),民無怨心。

    先神命之,國民信之。

    芈姓有亂,必季實立(12),楚之常也。

    子比之官,則右尹也;數其貴一寵一,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民無懷焉,将何以立?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對曰:“齊桓,衛姬之子也,有一寵一于釐公。

    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衛以為外主,有高、國以為内主。

    從善如流(13),施惠不倦。

    有國,不亦宜乎?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一寵一于獻公。

    好學不倦。

    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餘、子犯以為腹心,有魏犨、賈佗以為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為内主。

    亡十九年,守志彌笃(14)。

    惠、懷棄民,民從而與之(15)。

    故文公有國,不亦宜乎?子比無施于民(16),無援于外,去晉,晉不送;歸楚,楚不迎。

    何以有國!”子比果不終焉,卒立者棄疾,如叔向言也。

     ①濟:成功。

    ②就:成。

    ③市賈:商人。

    ④主:依靠力量。

    ⑤釁:間隙,可乘之機。

    ⑥羁:作客在外。

    ⑦涉:經曆。

    ⑧濟:幫助。

    ⑨君:統治。

    ⑩慝(tè,特):邪惡。

    (11)私欲不違:《集解》曰:“不以私欲違民心。

    ”(12)季:排行最小的。

    (13)從善如流:聽從好的像流水一樣。

    (14)彌:更加。

    (15)民從而與之:《正義》曰:“以惠、懷棄民,故民相從而歸心于文公。

    ”(16)施:給予。

     平王二年,使費無忌如秦為太子建取熬①。

    婦好,來,未至,無忌先歸,說平王曰②:“秦女好,可自娶,為太子更求。

    ”平王聽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

    更為太子娶。

    是時伍奢為太子太傅,無忌為少傅。

    無忌無一寵一于太子,常讒惡太子建。

    建時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無一寵一于王,王稍益疏外建也③。

     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邊。

    無忌又日夜讒太子建于王曰:“自無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能無望于王,王少自備焉。

    且太子居城父,擅兵④,外交諸侯,且欲人矣。

    ”平王召其傅伍奢責之。

    伍奢知無忌讒,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無忌曰:“今不制,後悔也。

    ”于是王遂囚伍奢。

    (而召其二子而告以免父死)乃令司馬奮揚召太子建,欲誅之。

    太子聞之,亡奔宋。

     ①取:通“娶”。

    ②說(shuì,稅):勸說。

    ③稍:逐漸;益:更加。

    外:疏遠。

    ④擅:專,獨攬。

     無忌曰:“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楚國患。

    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

    ”于是王使使謂奢:“能緻二子則生,不能将死。

    ”奢曰:“尚至,胥不至。

    ”王曰:“何也?”奢曰:“尚之為人,廉,死節,慈孝而仁,聞召而免父,必至,不顧其死。

    胥之為人,智而好謀,勇而矜功①,知來必死,必不來。

    然為楚國憂者必此子。

    ”于是王使人召之,曰:“來,吾免爾父。

    ”伍尚謂伍胥曰:“聞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報,無謀也;度能任事②,知也③。

    子其行矣,我其歸死。

    ”伍尚遂歸。

    伍胥彎弓屬矢④,出見使者,曰:“父有罪,何以召其子為?”将射,使者還走,遂出奔吳。

    伍奢聞之,曰:“胥亡,楚國危哉。

    ”楚人遂殺伍奢及尚。

     十年,楚太子建母在居巢,開吳⑤。

    吳使公子光伐楚,遂敗陳、蔡,取太子建母而去。

    楚恐,城郢⑥。

    初,吳之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鐘離小童争桑,兩家交怒相攻,滅卑梁人。

    卑梁大夫怒,發邑兵攻鐘離。

    楚王聞之怒,發國兵滅卑梁。

    吳王聞之大怒,亦發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滅鐘離、居巢。

    楚乃恐而城郢。

     十三年,平王卒。

    将軍子常曰:“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當娶也。

    ”欲立令尹子西。

    子西,平王之庶弟也,有義。

    子西曰:“國有常法,更立則亂,言之則緻誅。

    ”乃立太子珍,是為昭王。

     ①矜:崇尚。

    ②度(duó,奪):估計、圖謀。

    任:擔當,承擔。

    ③知:通“智”。

    ④屬:佩、系。

    ⑤開:暗通。

    ⑥城:此作動詞,修築加固。

     昭王元年,楚衆不說費無忌①,以其讒亡太子建,殺伍奢子父與郤宛。

    宛之宗姓伯氏子嚭及子胥皆奔吳,吳兵數侵楚②,楚人怨無忌甚。

    楚令尹子常誅無忌以說衆,衆乃喜。

     四年,吳三公子奔楚③,楚封之以扞吳④。

    五年,吳伐取楚之六、灊。

    七年,楚使子常伐吳,吳大敗楚于豫章。

     十年冬,吳王阖闾、伍子胥、伯嚭與唐、蔡俱伐楚,楚大敗,吳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

    吳兵之來,楚使子常以兵迎之⑤,夾漢水陣。

    吳伐敗子常,子常亡奔鄭。

    楚兵走,吳乘勝逐之,五戰及郢。

    己卯,昭王出奔。

    庚辰,吳人入郢。

     ①說:同“悅”。

    ②數:屢次。

    ③三公子:《索隐》曰:“昭三十年,二公子奔楚,公子掩餘奔徐,公子燭庸奔鐘離。

    此言三公子,非也。

    ”④嚭:通“捍”。

    抵禦。

    ⑤迎:迎擊。

     昭王亡也至雲夢。

    雲夢不知其王也,射傷王。

    王走鄖。

    鄖公之弟懷曰:“平王殺吾父,今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與王出奔随。

    吳王聞昭王往,即進擊随,謂随人曰:“周之子孫封于江漢之間者,楚盡滅之。

    ”欲殺昭王。

    王從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為王,謂随人曰:“以我予吳。

    ”随人蔔予吳,不吉,乃謝吳王曰①:“昭王亡,不在随。

    ”吳請入自索之,随不聽,吳亦罷去。

     ①謝:推辭。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鮑胥請救于秦,秦以東五百乘救楚,楚亦收餘散兵,與秦擊吳。

    十一年六月,敗吳于稷。

    公吳王弟夫概見吳王兵傷敗,乃亡歸,自立為王。

    阖闾聞之,引兵去楚,歸擊夫概。

    夫概敗,奔楚,楚封之堂谿,号為堂谿氏。

     楚昭王滅唐。

    九月,歸入郢。

    二十年,吳複伐楚,取番。

    楚恐,去郢,北徙都鄀。

     十六年,孔子相魯。

    二十年,楚滅頓,滅胡。

    二十一年,吳王阖闾伐越。

    越王句踐射傷吳王,遂死。

    吳由此怨越而不西伐楚。

     二十七年春,吳伐陳,楚昭王救之,軍城父。

    十月,昭王病于軍中,有赤雲如鳥,夾日而蜚。

    昭王問周太史①,太史曰:“是害于楚王,然可移于将相。

    ”将相聞是言,乃請自以身禱于神。

    昭王曰:“将相,孤之股肱也②,今移禍,庸去是身乎!”弗聽。

    蔔而河為祟,大夫請禱河。

    昭王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過江、漢,而河非所獲罪也。

    ”止不許。

    孔子在陳,聞是言,曰:“楚昭王通大道矣③。

    其不失國,宜哉!” ①此時昭王軍城父,距周室近,故至王城問周太史。

    ②股肱:喻君王左右得力的臣子。

    ③通:通曉。

     昭王病甚,乃召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楚國之師,今乃得以天壽終①,孤之幸也。

    ”讓其弟公子申為王,不可。

    又讓次弟公子結,亦不可。

    乃又讓次弟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