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
關燈
小
中
大
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此乎?與女皆隐。
”至死不複見③。
①蒙:欺騙。
②怼:怨恨。
③見:通“現”。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①。
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
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使人召見,則亡。
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于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②”。
從亡賤臣壺叔曰:“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
”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
輔我以行,卒以成王,此受次賞。
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複受次賞。
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受次賞。
三賞之後,故且及子。
”晉人聞之,皆說③。
①龍欲上天,五蛇為輔:《索隐》雲:“龍喻重耳。
五蛇即五臣,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也。
”②旌:表彰。
③說:通“悅”。
二年春,秦軍河上,将入王。
趙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
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
方令尊王,晉之資也。
”三月早辰,晉乃發兵至陽樊,圍溫,入襄王于周。
四月,殺王弟帶。
周襄王賜晉河内陽樊之地。
四年,楚成王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
先轸曰:“報施定霸,于今在矣。
”狐偃曰:“楚新得曹而初婚于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宋免矣。
”于是晉作三軍。
趙衰舉郤犨将中軍,郤臻佐之,使狐偃将上軍,狐一毛一佐之,命趙衰為卿;栾枝将下軍,先轸佐之;荀林父禦戎,魏犨為右;往伐。
冬十二月,晉兵先下山東,而以原封趙衰。
五年春,晉文公欲伐曹,假道于衛,衛人弗許。
還自河南度,侵曹,伐衛。
正月,取五鹿。
二月,晉侯、齊侯盟于斂盂。
衛侯請盟晉,晉人不許。
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晉。
衛侯居襄牛,公子買守衛。
楚救衛,不卒①。
晉侯圍曹。
三月丙午,晉師入曹,數之②,以其不用釐負羁言,而用美一女乘軒者三百人也。
令軍毋人僖負羁宗家以報德。
楚圍宋,宋複告急晉。
文公欲救則攻楚,為楚嘗有德,不欲伐也;欲釋宋,宋又嘗有德于晉:患之。
先轸曰:“執曹伯,分曹、衛地以與宋,楚急曹、衛,其勢宜釋宋。
”于是文公從之,而楚成王乃引兵歸。
①卒:《集解》雲一作“勝”。
②數之:曆數罪狀。
楚将子玉曰:“王遇晉到厚,今知楚急曹、衛而故伐之,是輕王。
”王曰:“晉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國,險厄盡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開,不可當。
”子玉請曰:“非敢必有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也①。
”楚王怒,少與之兵。
于是子玉使宛春告晉:“請複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
”咎犯曰:“子玉無禮矣,君取一,臣取二②,勿許。
”先轸曰:“定人之謂禮。
楚一言定三國,子一言而亡之,我則毋禮。
不許楚,是棄宋也。
不如私許曹、衛以誘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
”晉侯乃囚宛春于衛,且私許複曹、衛。
曹、衛告絕于楚。
楚得臣怒,擊晉師,晉師退。
軍吏曰:“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約退三舍,可倍乎!”楚師欲去,得臣不肯。
四月戊辰,宋公、齊将、秦将與晉侯次城濮。
己巳,與楚兵合戰,楚兵敗,得臣收餘兵去。
甲午,晉師還至衡雍,作王宮于踐土。
①間執:堵塞。
讒慝(tè,特):邪惡之人。
②君取一,臣取二:《集解》雲:“君,文公也。
臣,子玉也。
一謂釋宋圍,二謂複曹、衛。
” 初,鄭助楚,楚敗,懼,使人請盟晉侯。
晉侯與鄭伯盟。
五月丁未,獻楚俘于周,驷介百乘①,徒兵千②。
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賜大辂③,彤弓矢百,玈弓矢千④,秬鬯一卣⑤,珪瓒⑥,虎贲三百人⑦。
晉侯三辭,然後稽首受之。
周作《晉文侯命》⑧:“王若曰:父義和⑨,丕顯文、武,能慎明德,昭登于上⑩,布聞在下(11),維時上帝集厥命于文、武(12)。
恤朕身,繼予一人永其在位。
”于是晉文公稱伯(13)。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
晉焚楚軍(14),火數日不息,文公歎。
左右曰:“勝楚而君猶憂,何?”文公曰:“吾聞能戰勝安者唯聖人,是以懼。
且子玉猶在,庸可喜乎!”子玉之敗而歸,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貪與晉戰,讓責子玉,子玉自一殺。
晉文公曰:“我擊其處,楚誅其内,内處相應。
”于是乃喜。
六月,晉人複入衛侯。
壬午,晉侯度河北歸國。
行賞,狐偃為首。
或曰:“城濮之事,先轸之謀。
”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說我毋失信。
先轸曰‘軍事勝為右’,吾用之以勝。
然此一時之說,偃言萬世之功,奈何以一時之利而加萬世功乎(15)?是以先之。
” 冬,晉侯令諸侯于溫,欲率之朝周。
力未能,恐其有畔者(16),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陽。
壬申,遂率諸侯朝王于踐土。
孔子讀史記至文公(17),曰:“諸侯無召王。
‘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18)。
” ①驷介:披甲的驷馬。
②徒兵:步兵。
③大辂:金辂。
用黃金裝飾的大車。
④玈(lǔ,魯):黑色。
⑤秬鬯(chàng,唱):祭祀時降神所用的以郁金草和黑黍釀造的酒。
卣(yǒu,有):酒器。
⑥珪瓒:以珪為一柄一的瓒,祭祀時盛灌酒的勺子。
⑦虎贲:勇士。
⑧《晉王侯命》:《索隐》雲:“《尚書·文侯之命》是平王命晉文侯仇之語;今此文乃襄王命文公重耳之事。
”有誤。
⑨父:《集解》雲:“同姓,故稱曰父。
”;義和:用道義使諸侯合睦。
⑩昭:明亮。
上:天。
(11)布:流傳。
下:人民。
(12)時:通“是”。
(13)伯:通“霸”。
(14)晉焚楚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無此語。
此處有誤。
(15)加:超過。
(16)畔:通“叛”。
(17)史記:泛指史書,實指《春秋》。
(18)《春秋》:儒家經典之一。
編年體史書。
相傳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
文字簡短,寓有褒貶之意,後世稱為“春秋筆法”。
丁醜,諸侯圍許。
曹伯臣或說晉侯曰:“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今君為會而滅同姓。
曹,叔振铎之後;晉,唐叔之後。
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
”晉侯說,複曹伯。
于是晉始作三行①。
荀林父将中行,先穀将右行,先蔑将左行。
七年,晉文公、秦缪公共圍鄭,以其無禮于文公亡過時,及城濮時鄭助楚也。
圍鄭,欲得叔瞻。
叔瞻聞之,自一殺。
鄭持叔瞻告晉。
晉曰:“必得鄭君而甘心焉。
”鄭恐,乃間令使謂秦缪公曰②:“亡鄭厚晉,于晉得矣,而秦未為利。
君何不解鄭,得為東道交③?”秦伯說,罷兵。
晉亦罷兵。
①晉始作三行: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晉侯作三行以禦狄。
”行為步卒。
春秋時各國都用戰車作戰,晉文公為了抵禦狄族,在上、中、下三軍之外,增設三支步兵,即右行、中行、左行,稱為“三行”,以回避周王六軍的名稱。
從此,三行便成為晉國軍制的名稱。
②間:乘空隙。
③東道交:東方路上的朋友。
鄭國在秦國的東方,所以這樣說。
九年冬,晉文公卒,子襄公歡立。
是歲鄭伯亦卒。
鄭人或賣其國于秦,秦缪公發兵往襲鄭。
十二月,秦兵過我郊。
襄公元年春,秦師過周,無禮,王孫滿譏之。
兵至滑,鄭賈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勞秦師。
秦師驚而還,滅滑而去。
晉先轸曰:“秦伯不用蹇叔,反其衆心,此可擊。
”栾枝曰:“未報先君施于秦①,擊之,不可。
”先轸曰:“秦侮吾孤②,伐吾同姓,何德之報?”遂擊之。
襄公墨衰绖。
四月,敗秦師于殽,虜秦三将孟明視、西乞秫、白乙丙以歸。
遂墨以葬文公。
文公夫人秦女,謂襄公曰:“秦欲得其三将戮之。
”公許,遣之。
先轸聞之,謂襄公曰:“患生矣。
”轸乃追秦将。
秦将渡河,已在船中,頓首謝,卒不反。
後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晉,報殽之敗,取晉汪以歸。
四年,秦缪公大興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殽一屍一而去③。
晉恐,不敢出,遂城守。
五年,晉伐秦,取新城,報王官役也。
六年,趙衰成子、栾貞子、咎季子犯、霍伯皆卒。
趙盾代趙衰執政。
①施:給予。
此指給予恩惠。
②孤:襄公初喪父,故稱孤。
③封:堆土築墳。
七年八月,襄公卒。
太子夷臯少。
晉人以難故①,欲立長君。
趙盾曰:“立襄公弟雍。
好善而長,先君一愛一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
立善則固,事長則順,奉一愛一則孝,結舊好則安。
”賈季曰:“不如其弟樂。
辰嬴嬖于二君②,立其子,民必安之。
”趙盾曰:“辰嬴賤,班在九人下③,其子何震之有!且為二君嬖,一婬一也。
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一柄一,僻也。
母一婬一子僻,無威;陳小而遠,無援;将何可乎!”使士會如秦迎公子雍。
賈季亦使人召公子樂于陳。
趙盾廢賈季,以其殺陽處父。
十月,葬襄公。
十一月,賈季奔翟。
是歲,秦缪公亦卒。
靈公元年四月,秦康公曰:“昔文公之入也無衛,故有呂、郤之患。
”乃多與公子雍衛。
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而外求君,将安置此?”出朝,則抱以适趙盾所,頓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屬之子④,曰‘此于材,吾受其賜,不材,吾怨子’。
今君卒,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趙盾與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誅,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臯,是為靈公。
發兵以距秦送公子雍者⑤。
趙盾為将,往山秦,敗之令狐。
先蔑、随會亡奔秦。
秋,齊、宋、衛、鄭、曹、許君皆會趙盾,盟于扈,以靈公初立故也。
四年,伐秦,取少梁。
秦亦取晉之殽。
六年,秦康公伐晉,取羁馬。
晉侯怒,使趙盾、趙穿、郤缺擊秦,大戰河曲,趙穿最有功。
七年,晉六卿患随會亡在秦,常為晉亂,乃詳令魏壽餘反晉降秦。
秦使随會之魏,因執會以歸晉。
八年,周頃王崩,公卿争權,故不赴⑥。
晉使趙盾以車八百乘平周亂而立匡王。
是年,楚莊王初即位。
十二年,齊人弑其君懿公。
①難:《集解》曰:“晉國數有患難。
”②嬖:一寵一幸。
③班:位次。
④奉:通“捧”。
屬:通“囑”。
托付。
⑤距:通“拒”。
抗拒。
⑥赴:報喪。
十四年,靈公壯,侈,厚斂以彫牆①。
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②,靈公怒,殺宰夫,使婦人持其一屍一出棄之,過朝。
趙盾、随會前數谏,不聽;已又見死人手,二人前谏。
随會先谏,不聽。
靈公患之,使?麑刺趙盾。
盾閨門開③,居處節,?麑退,歎曰:“殺忠臣,棄君命,罪一也。
”遂觸樹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④,見桑下有餓人。
餓人,示眯明也。
盾與之食,食其半。
問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一之存不,願遺母。
”盾義之,益與之飯肉。
已而為晉宰夫,趙盾弗複知也。
九月,晉靈公飲趙盾酒,伏甲将攻盾。
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進曰:“君賜臣,觞三行可以罷。
”欲以去趙盾,令先,毋及難。
盾既去,靈公伏士未會,先縱齧狗名敖⑤。
明為盾搏殺狗。
盾曰:“棄人用狗,雖猛何為。
”然不知明之為陰德也。
已而靈公縱伏士出逐趙盾,示眯明反擊靈公之伏士,伏士不能進,而竟脫盾。
盾問其故,曰:“我桑下餓人。
”問其名,弗告。
明亦因亡去。
①彫:用彩畫裝飾。
②胹(ér,兒):煮。
③閨:内室。
④田:通“畋”。
打獵。
⑤敖:大狗。
《集解》曰:“犬四尺曰敖。
” 盾遂奔,未出晉境。
乙醜,盾昆弟将軍趙穿襲殺靈公于桃園而迎趙盾。
趙盾素貴,得民和;靈公少,侈,民不附,故為弑易。
盾複位。
晉太史董狐書曰“趙盾弑其君”,以視于朝。
盾曰:“弑者趙穿,我無罪。
”太史曰:“子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誅國亂,非子而誰?”孔子聞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隐。
宣子,良大夫也,為法受惡。
惜也,出疆乃免。
” 趙盾使趙穿迎襄公弟黑一臀一于周而立之,是為成公。
成公者,文公少子,其母周女也。
壬申,朝于武宮。
成公元年,賜趙氏為公族①。
伐鄭,鄭倍晉故也。
三年,鄭伯初立,附晉而棄楚。
楚怒,伐鄭,晉往救之。
六年,伐秦,虎秦将赤。
七年,成公與楚莊王争強,會諸侯于扈。
陳畏楚,不會。
晉使中行桓子伐陳,因救鄭,與楚戰,敗楚師。
是年,成公卒,子景公據立。
①賜趙氏為公族:骊姬作亂時,在神前詛咒,不許收容公子,晉國從此無公族。
晉成公即位,把卿的嫡長子賜為公族。
此賜趙氏為公族即其一。
公族,公族大夫。
即國君同族的大夫。
景公元年春,陳大夫夏征舒弑其君靈公。
二年,楚莊王伐陳,誅征舒。
三年,楚莊王圍鄭,鄭告急晉。
晉使荀林父将中軍,随會将上軍,趙朔将下軍,郤克、栾書、先穀、韓厥、鞏朔佐之。
六月,至河。
聞楚已服鄭,鄭伯肉袒與盟而去,荀林父欲還。
先穀曰:“凡來救鄭,不至不可,将率離心①。
”卒度河。
楚已服鄭,欲飲馬于河為名而去。
楚與晉軍大戰。
鄭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晉。
晉軍敗,走河,争度,船中人指甚衆②。
楚虜我将智?。
歸而林父曰:“臣為督将,軍敗當誅,請死。
”景公欲許之。
随會曰:“昔文公之與楚戰城濮,成王歸殺子玉,而文公乃喜。
今楚已敗我師,誅其将,是助楚殺仇也。
”乃止。
四年,先穀以首計而敗晉軍河上,恐誅,乃奔翟,與翟謀伐晉。
晉覺,乃族穀。
穀,先轸子也。
五年,伐鄭,為助楚故也。
是時楚莊王強,以挫晉兵河上也。
六年,楚伐宋,宋來告急晉,晉欲救之,伯宗謀曰:“楚,天方開之,不可當。
”乃使解揚绐為救宋③。
鄭人執與楚,楚厚賜,使反其言,令宋急下。
解揚绐許之,卒緻晉君言。
楚欲殺之,或谏,乃歸解揚。
①率:通“帥”。
②人指甚衆: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中軍、下軍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③绐(dài,代):欺騙,謊言。
七年,晉使随會滅赤狄。
八年,使郤克于齊。
齊頃公母從樓上觀而笑之。
所以然者,郤克偻①,而魯使蹇②,衛使眇③,故齊亦令人如之以導客。
郤克怒,歸至河上,曰:“不報齊者,河伯視之!”至國,請君,欲伐齊。
景公問知其故,曰:“子之怨,安足以煩國!”弗聽。
魏文子請老休④,辟郤克⑤,克執政。
九年,楚莊王卒。
晉伐齊,齊使太子強為質于晉⑥,晉兵罷。
十一年春,齊伐魯,取隆。
魯告急衛,衛與魯皆因郤克告急于晉。
晉乃使郤克、栾書、韓厥以兵車八百乘與魯、衛共伐齊。
夏,與頃公戰于鞍,傷困頃公。
頃公乃與其右易位,下取飲,以得脫一去。
齊師敗走,晉追北至齊。
頃公獻寶器以求平⑦,不聽。
郤克曰:“必得蕭桐姪子為質。
”齊使曰:“蕭桐姪子,頃公母;頃公母猶晉君母,奈何必得之?不義,請複戰。
”晉乃許與平而去。
楚申公巫臣盜夏姬以奔晉,晉以巫臣為邢大夫。
①偻:曲背。
②蹇:跛足。
③眇:眼瞎。
④魏文子請老休:依《左傳·宣公十七年》記載,請老休者乃範武子士會。
魏文子系魏颉,在悼公時,景公時尚無此人。
⑤辟:推薦。
⑥太子強:當為公子強。
⑦平:講和。
十二年冬,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
晉始作六軍,韓厥、鞏朔、趙穿、荀雅、趙括、趙旃皆為卿①。
智?自楚歸。
十三年,魯成公朝晉,晉弗敬,魯怒去,倍晉。
晉伐鄭,取汜。
十四年,梁山崩。
問伯宗,伯宗以為不足怪也。
十六年,楚将子反怨巫臣,滅其族。
巫臣怒,遺子反書曰:“必令子罷于奔命!”乃請使吳,令其子為吳行人,教吳乘車用兵。
吳晉始通,約伐楚。
十七年,誅趙同、趙括,族滅之。
韓厥曰:“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奈何絕祀!”乃複令趙庶子武為趙後,複與之邑。
十九年夏,景公病,立其太子壽曼為君,是為厲公。
後月餘,景公卒。
①趙穿:《左傳·成公三年》作韓穿。
厲公元年,初立,欲和諸侯,與秦桓公夾河而盟。
歸而秦倍盟,與翟謀伐晉。
三年,使呂相讓秦,因與諸侯伐秦。
至泾,敗秦于麻隧,虜其将成差。
五年,三郤讒伯宗,殺之。
伯宗以好直谏得此禍,國人以是不附厲公。
六年春,鄭倍晉與楚盟,晉怒。
栾書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
”乃發兵。
厲公自将,五月度河。
聞楚兵來救,範文子請公欲還。
郤至曰:“發兵誅逆,見強辟之,無以令諸侯。
”遂與戰。
癸巳,射中楚共王目,楚兵敗于鄢陵。
子反收餘兵,拊循欲複戰①,晉患之。
共王召子反,其待者?陽穀進酒,子反醉,不能見。
王怒,讓子反,子反死。
王遂引兵歸。
晉由此成諸侯,欲以令天下求霸。
①拊循:安一撫,撫一慰。
厲公多外嬖姬,歸,欲盡去群大夫而立諸姬兄弟。
一寵一姬兄曰胥童,嘗與郤至有怨,及栾書又怨郤至不用其計而遂改楚,乃使人間謝楚。
楚來詐厲公曰:“鄢陵之戰,實至召楚,欲作亂,内子周立之。
會與國不具,是以事不成。
”厲公告栾書。
栾書曰:“其殆有矣!願公試使人之周微考之①。
”果使郤至于周。
栾書又使公子周見郤至,郤至不知見賣也。
厲公驗之,信然,遂怨郤至,欲殺之。
八年,厲公獵,與姬飲,郤至殺豕奉進,宦者奪之。
郤至射殺宦者。
公怒,曰:“季子欺予!”将誅三郤,未發也。
郤锜欲攻公,曰:“我雖死,公亦病矣。
”郤至曰:“信不反君,智不害民,勇不作亂。
失此三者,誰與我?我死耳!”十二月壬午,公令胥童以兵八百人襲攻殺三郤。
胥童因以動栾書、中行偃于朝,曰:“不殺二子,患必及公。
”公曰:“一旦殺三卿,寡人不忍益也。
”對曰:“人将忍君。
”公弗聽,謝栾書等以誅郤氏罪:“大夫複位。
”二子頓首曰:“幸甚幸甚!”公使胥童為卿。
閏月乙卯,厲公遊匠骊氏,栾書、中行偃以其一黨一襲捕厲公,囚之,殺胥童,而使人迎公子周于周立之,是為悼公。
悼公元年正月庚申,栾書、中行偃弑厲公,葬之以一乘車。
厲公囚六日死,死十日庚午,智?迎公子周來,至绛,刑雞與大夫盟而立之②,是為悼公。
辛巳,朝武宮。
二月乙酉,即位。
①微考:暗地觀察。
②刑:殺。
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晉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為桓叔,桓叔最一愛一。
桓叔生惠伯談,談生悼公周。
周之立,年十四矣。
悼公曰:“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難于周①,客死焉。
寡人自以疏遠,毋幾為君②。
今大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後,賴宗廟大夫之靈,得奉晉祀,豈敢不戰戰乎?大夫其亦佐寡人!”于是逐不臣者七人,修舊功,施德惠,收文公入時功臣後。
秋,伐鄭。
鄭師敗,遂至陳。
三年,晉會諸侯。
悼公問群臣可用者,祁傒舉解狐。
解狐,傒之仇。
複問,舉其子祁午。
君子曰:“祁傒可謂不一黨一矣③!外舉不隐仇,内舉不隐子。
”方會諸侯,悼公弟楊幹亂行④,魏绛戮其仆⑤。
悼公怒,或谏公,公卒賢绛,任之政,使和戎,戎大親附。
十一年,悼公曰:“自吾用魏绛,九合諸侯,和戎、翟,魏子之力也。
”賜之樂,三讓乃受之。
冬,秦取我栎。
十四年,晉使六卿率諸侯伐秦,度泾,大敗秦軍,至棫林而去。
十五年,悼公問治國于師曠。
師曠曰:“惟仁義為本。
”冬悼公卒,子平公彪立。
①辟:通“避”。
②幾:通“冀”。
盼望。
③一黨一:偏私。
④行:陣勢。
⑤仆:駕車者。
平公元年,伐齊,齊靈公與戰一靡一下,齊師敗走。
晏嬰曰:“君亦毋勇,何不止戰?”遂去。
晉追,遂圍臨菑,盡燒屠其郭中。
東至膠,南至沂,齊皆城守,晉乃引兵歸。
六年,魯襄公朝晉。
晉栾逞有罪,奔齊。
八年,齊莊公微遣栾逞于曲沃,以兵随之①。
齊兵上太行,栾逞從曲沃中反,襲入绛。
绛不戒,平公欲自一殺,範獻子止公,以其徒擊逞。
逞敗走曲沃。
曲沃攻逞,逞死,遂滅栾氏宗。
逞者,栾書孫也。
其入绛,與魏氏謀。
齊莊公聞逞敗,乃還,取晉之朝歌去,以報臨菑之役也。
十年,齊崔杼弑其君莊公。
晉因齊亂,伐敗齊于高唐去,報太行之役也。
十四年,吳延陵季子來使,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語,曰:“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
” 十九年,齊使晏嬰如晉,與叔向語。
叔向曰:“晉,季世也②。
公厚賦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門,其可久乎!”晏子然之。
二十二年,伐燕。
二十六年,平公卒,子昭公夷立。
①以兵随之:依《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所載,齊遣栾逞與齊伐晉上太行,判若兩事,此恐誤為一邊。
②季世:末世,衰微的時代。
昭公六年卒。
六卿強①,公室卑。
子頃公去疾立。
頃公六年,周景王崩,王子争立。
晉六卿平王室亂,立敬王。
九年,魯季氏逐其君昭公,昭公居乾侯。
十一年,衛、宋使使請晉納魯君。
季平子私賂範獻子,獻子受之,乃謂晉君曰:“季氏無罪。
”不果入魯君②。
十二年,晉之宗家祁傒孫,叔向子,相惡于君③。
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盡滅其族,而分其邑為十縣,各令其子為大夫。
晉益弱,六卿皆大。
十四年,頃公卒,子定公午立。
定公十一年,魯陽虎奔晉,趙鞅簡子舍子。
十二年,孔子相魯。
十五年,趙鞅使邯鄲大夫午,不信④,欲殺午,午與中行寅、範吉射親攻趙鞅,鞅走保晉陽。
定公圍晉陽。
荀栎、韓不信、魏侈與範、中行為仇,乃移兵伐範、中行。
範、中行反,晉君擊之,敗範、中行。
範、中行走朝歌,保之。
韓、魏為趙鞅謝晉君,乃赦趙鞅,複位。
二十二年,晉敗範、中行氏,二子奔齊。
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會黃池,争長,趙鞅時從,卒長吳。
三十一年,齊田常弑其君簡公,而立簡公弟骜為平公。
三十三年,孔子卒。
三十七年,定公卒,子出公鑿立。
①六卿強:六卿,晉國的六家大夫,即韓、趙、魏、範、中行及智氏。
此時六卿始強。
②果:成為事實。
③惡:中傷。
④不信:據《左傳·定公十三年》載,趙鞅要求邯鄲午把衛國進貢的五百家還給他,把他們遷移到晉陽去。
邯鄲午答應了,回去告訴了他的父老兄長。
父老兄長都不同意,邯鄲午沒能按趙鞅的要求去做,故曰不信。
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
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奔齊,道死①。
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②。
哀公大父雍,晉昭公少子也,号為戴子。
戴子生忌。
忌善知伯,蚤死③,故知伯欲盡并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
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
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強。
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盡并其地。
①道死:據《竹書紀年》所載,出公在位二十三年,奔齊後六年始死,與此處所說不同。
②哀公:《趙世家》作懿公。
③蚤:通“早”。
十八年,哀公卒,子幽公柳立。
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
獨有绛、曲沃,餘皆入三晉。
十五年,魏文侯初立。
十八年,幽公一婬一十婦人,夜竊出邑中,盜殺幽公。
魏文侯以兵誅晉亂,立幽公子止,是為烈公。
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
二十七年,烈公卒,子孝公颀立。
孝公九年,魏武侯初立,襲邯鄲,不勝而去。
十七年,孝公卒,子靜公俱酒立。
是歲,齊威王元年也。
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
靜公遷為家人①,晉絕不祀。
①家人:平民。
太史公曰:晉文公,古所謂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約①,及即位而行賞,尚忘介子推,況驕主乎?靈公既弑,其後成、景緻嚴②,至厲大刻,大夫懼誅,禍作。
悼公以後日衰,六卿專權。
故君道之禦其臣下,固不易哉! ①約:貧困。
②緻:極。
”其母曰:“能如此乎?與女皆隐。
”至死不複見③。
①蒙:欺騙。
②怼:怨恨。
③見:通“現”。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①。
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
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使人召見,則亡。
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于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②”。
從亡賤臣壺叔曰:“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
”文公報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
輔我以行,卒以成王,此受次賞。
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複受次賞。
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受次賞。
三賞之後,故且及子。
”晉人聞之,皆說③。
①龍欲上天,五蛇為輔:《索隐》雲:“龍喻重耳。
五蛇即五臣,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也。
”②旌:表彰。
③說:通“悅”。
二年春,秦軍河上,将入王。
趙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
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
方令尊王,晉之資也。
”三月早辰,晉乃發兵至陽樊,圍溫,入襄王于周。
四月,殺王弟帶。
周襄王賜晉河内陽樊之地。
四年,楚成王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
先轸曰:“報施定霸,于今在矣。
”狐偃曰:“楚新得曹而初婚于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宋免矣。
”于是晉作三軍。
趙衰舉郤犨将中軍,郤臻佐之,使狐偃将上軍,狐一毛一佐之,命趙衰為卿;栾枝将下軍,先轸佐之;荀林父禦戎,魏犨為右;往伐。
冬十二月,晉兵先下山東,而以原封趙衰。
五年春,晉文公欲伐曹,假道于衛,衛人弗許。
還自河南度,侵曹,伐衛。
正月,取五鹿。
二月,晉侯、齊侯盟于斂盂。
衛侯請盟晉,晉人不許。
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晉。
衛侯居襄牛,公子買守衛。
楚救衛,不卒①。
晉侯圍曹。
三月丙午,晉師入曹,數之②,以其不用釐負羁言,而用美一女乘軒者三百人也。
令軍毋人僖負羁宗家以報德。
楚圍宋,宋複告急晉。
文公欲救則攻楚,為楚嘗有德,不欲伐也;欲釋宋,宋又嘗有德于晉:患之。
先轸曰:“執曹伯,分曹、衛地以與宋,楚急曹、衛,其勢宜釋宋。
”于是文公從之,而楚成王乃引兵歸。
①卒:《集解》雲一作“勝”。
②數之:曆數罪狀。
楚将子玉曰:“王遇晉到厚,今知楚急曹、衛而故伐之,是輕王。
”王曰:“晉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國,險厄盡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開,不可當。
”子玉請曰:“非敢必有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也①。
”楚王怒,少與之兵。
于是子玉使宛春告晉:“請複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
”咎犯曰:“子玉無禮矣,君取一,臣取二②,勿許。
”先轸曰:“定人之謂禮。
楚一言定三國,子一言而亡之,我則毋禮。
不許楚,是棄宋也。
不如私許曹、衛以誘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
”晉侯乃囚宛春于衛,且私許複曹、衛。
曹、衛告絕于楚。
楚得臣怒,擊晉師,晉師退。
軍吏曰:“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約退三舍,可倍乎!”楚師欲去,得臣不肯。
四月戊辰,宋公、齊将、秦将與晉侯次城濮。
己巳,與楚兵合戰,楚兵敗,得臣收餘兵去。
甲午,晉師還至衡雍,作王宮于踐土。
①間執:堵塞。
讒慝(tè,特):邪惡之人。
②君取一,臣取二:《集解》雲:“君,文公也。
臣,子玉也。
一謂釋宋圍,二謂複曹、衛。
” 初,鄭助楚,楚敗,懼,使人請盟晉侯。
晉侯與鄭伯盟。
五月丁未,獻楚俘于周,驷介百乘①,徒兵千②。
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賜大辂③,彤弓矢百,玈弓矢千④,秬鬯一卣⑤,珪瓒⑥,虎贲三百人⑦。
晉侯三辭,然後稽首受之。
周作《晉文侯命》⑧:“王若曰:父義和⑨,丕顯文、武,能慎明德,昭登于上⑩,布聞在下(11),維時上帝集厥命于文、武(12)。
恤朕身,繼予一人永其在位。
”于是晉文公稱伯(13)。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
晉焚楚軍(14),火數日不息,文公歎。
左右曰:“勝楚而君猶憂,何?”文公曰:“吾聞能戰勝安者唯聖人,是以懼。
且子玉猶在,庸可喜乎!”子玉之敗而歸,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貪與晉戰,讓責子玉,子玉自一殺。
晉文公曰:“我擊其處,楚誅其内,内處相應。
”于是乃喜。
六月,晉人複入衛侯。
壬午,晉侯度河北歸國。
行賞,狐偃為首。
或曰:“城濮之事,先轸之謀。
”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說我毋失信。
先轸曰‘軍事勝為右’,吾用之以勝。
然此一時之說,偃言萬世之功,奈何以一時之利而加萬世功乎(15)?是以先之。
” 冬,晉侯令諸侯于溫,欲率之朝周。
力未能,恐其有畔者(16),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陽。
壬申,遂率諸侯朝王于踐土。
孔子讀史記至文公(17),曰:“諸侯無召王。
‘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18)。
” ①驷介:披甲的驷馬。
②徒兵:步兵。
③大辂:金辂。
用黃金裝飾的大車。
④玈(lǔ,魯):黑色。
⑤秬鬯(chàng,唱):祭祀時降神所用的以郁金草和黑黍釀造的酒。
卣(yǒu,有):酒器。
⑥珪瓒:以珪為一柄一的瓒,祭祀時盛灌酒的勺子。
⑦虎贲:勇士。
⑧《晉王侯命》:《索隐》雲:“《
”有誤。
⑨父:《集解》雲:“同姓,故稱曰父。
”;義和:用道義使諸侯合睦。
⑩昭:明亮。
上:天。
(11)布:流傳。
下:人民。
(12)時:通“是”。
(13)伯:通“霸”。
(14)晉焚楚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無此語。
此處有誤。
(15)加:超過。
(16)畔:通“叛”。
(17)史記:泛指史書,實指《春秋》。
(18)《春秋》:儒家經典之一。
編年體史書。
相傳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
文字簡短,寓有褒貶之意,後世稱為“春秋筆法”。
丁醜,諸侯圍許。
曹伯臣或說晉侯曰:“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今君為會而滅同姓。
曹,叔振铎之後;晉,唐叔之後。
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
”晉侯說,複曹伯。
于是晉始作三行①。
荀林父将中行,先穀将右行,先蔑将左行。
七年,晉文公、秦缪公共圍鄭,以其無禮于文公亡過時,及城濮時鄭助楚也。
圍鄭,欲得叔瞻。
叔瞻聞之,自一殺。
鄭持叔瞻告晉。
晉曰:“必得鄭君而甘心焉。
”鄭恐,乃間令使謂秦缪公曰②:“亡鄭厚晉,于晉得矣,而秦未為利。
君何不解鄭,得為東道交③?”秦伯說,罷兵。
晉亦罷兵。
①晉始作三行: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晉侯作三行以禦狄。
”行為步卒。
春秋時各國都用戰車作戰,晉文公為了抵禦狄族,在上、中、下三軍之外,增設三支步兵,即右行、中行、左行,稱為“三行”,以回避周王六軍的名稱。
從此,三行便成為晉國軍制的名稱。
②間:乘空隙。
③東道交:東方路上的朋友。
鄭國在秦國的東方,所以這樣說。
九年冬,晉文公卒,子襄公歡立。
是歲鄭伯亦卒。
鄭人或賣其國于秦,秦缪公發兵往襲鄭。
十二月,秦兵過我郊。
襄公元年春,秦師過周,無禮,王孫滿譏之。
兵至滑,鄭賈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勞秦師。
秦師驚而還,滅滑而去。
晉先轸曰:“秦伯不用蹇叔,反其衆心,此可擊。
”栾枝曰:“未報先君施于秦①,擊之,不可。
”先轸曰:“秦侮吾孤②,伐吾同姓,何德之報?”遂擊之。
襄公墨衰绖。
四月,敗秦師于殽,虜秦三将孟明視、西乞秫、白乙丙以歸。
遂墨以葬文公。
文公夫人秦女,謂襄公曰:“秦欲得其三将戮之。
”公許,遣之。
先轸聞之,謂襄公曰:“患生矣。
”轸乃追秦将。
秦将渡河,已在船中,頓首謝,卒不反。
後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晉,報殽之敗,取晉汪以歸。
四年,秦缪公大興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殽一屍一而去③。
晉恐,不敢出,遂城守。
五年,晉伐秦,取新城,報王官役也。
六年,趙衰成子、栾貞子、咎季子犯、霍伯皆卒。
趙盾代趙衰執政。
①施:給予。
此指給予恩惠。
②孤:襄公初喪父,故稱孤。
③封:堆土築墳。
七年八月,襄公卒。
太子夷臯少。
晉人以難故①,欲立長君。
趙盾曰:“立襄公弟雍。
好善而長,先君一愛一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
立善則固,事長則順,奉一愛一則孝,結舊好則安。
”賈季曰:“不如其弟樂。
辰嬴嬖于二君②,立其子,民必安之。
”趙盾曰:“辰嬴賤,班在九人下③,其子何震之有!且為二君嬖,一婬一也。
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一柄一,僻也。
母一婬一子僻,無威;陳小而遠,無援;将何可乎!”使士會如秦迎公子雍。
賈季亦使人召公子樂于陳。
趙盾廢賈季,以其殺陽處父。
十月,葬襄公。
十一月,賈季奔翟。
是歲,秦缪公亦卒。
靈公元年四月,秦康公曰:“昔文公之入也無衛,故有呂、郤之患。
”乃多與公子雍衛。
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而外求君,将安置此?”出朝,則抱以适趙盾所,頓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屬之子④,曰‘此于材,吾受其賜,不材,吾怨子’。
今君卒,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趙盾與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誅,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臯,是為靈公。
發兵以距秦送公子雍者⑤。
趙盾為将,往山秦,敗之令狐。
先蔑、随會亡奔秦。
秋,齊、宋、衛、鄭、曹、許君皆會趙盾,盟于扈,以靈公初立故也。
四年,伐秦,取少梁。
秦亦取晉之殽。
六年,秦康公伐晉,取羁馬。
晉侯怒,使趙盾、趙穿、郤缺擊秦,大戰河曲,趙穿最有功。
七年,晉六卿患随會亡在秦,常為晉亂,乃詳令魏壽餘反晉降秦。
秦使随會之魏,因執會以歸晉。
八年,周頃王崩,公卿争權,故不赴⑥。
晉使趙盾以車八百乘平周亂而立匡王。
是年,楚莊王初即位。
十二年,齊人弑其君懿公。
①難:《集解》曰:“晉國數有患難。
”②嬖:一寵一幸。
③班:位次。
④奉:通“捧”。
屬:通“囑”。
托付。
⑤距:通“拒”。
抗拒。
⑥赴:報喪。
十四年,靈公壯,侈,厚斂以彫牆①。
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②,靈公怒,殺宰夫,使婦人持其一屍一出棄之,過朝。
趙盾、随會前數谏,不聽;已又見死人手,二人前谏。
随會先谏,不聽。
靈公患之,使?麑刺趙盾。
盾閨門開③,居處節,?麑退,歎曰:“殺忠臣,棄君命,罪一也。
”遂觸樹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④,見桑下有餓人。
餓人,示眯明也。
盾與之食,食其半。
問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一之存不,願遺母。
”盾義之,益與之飯肉。
已而為晉宰夫,趙盾弗複知也。
九月,晉靈公飲趙盾酒,伏甲将攻盾。
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進曰:“君賜臣,觞三行可以罷。
”欲以去趙盾,令先,毋及難。
盾既去,靈公伏士未會,先縱齧狗名敖⑤。
明為盾搏殺狗。
盾曰:“棄人用狗,雖猛何為。
”然不知明之為陰德也。
已而靈公縱伏士出逐趙盾,示眯明反擊靈公之伏士,伏士不能進,而竟脫盾。
盾問其故,曰:“我桑下餓人。
”問其名,弗告。
明亦因亡去。
①彫:用彩畫裝飾。
②胹(ér,兒):煮。
③閨:内室。
④田:通“畋”。
打獵。
⑤敖:大狗。
《集解》曰:“犬四尺曰敖。
” 盾遂奔,未出晉境。
乙醜,盾昆弟将軍趙穿襲殺靈公于桃園而迎趙盾。
趙盾素貴,得民和;靈公少,侈,民不附,故為弑易。
盾複位。
晉太史董狐書曰“趙盾弑其君”,以視于朝。
盾曰:“弑者趙穿,我無罪。
”太史曰:“子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誅國亂,非子而誰?”孔子聞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隐。
宣子,良大夫也,為法受惡。
惜也,出疆乃免。
” 趙盾使趙穿迎襄公弟黑一臀一于周而立之,是為成公。
成公者,文公少子,其母周女也。
壬申,朝于武宮。
成公元年,賜趙氏為公族①。
伐鄭,鄭倍晉故也。
三年,鄭伯初立,附晉而棄楚。
楚怒,伐鄭,晉往救之。
六年,伐秦,虎秦将赤。
七年,成公與楚莊王争強,會諸侯于扈。
陳畏楚,不會。
晉使中行桓子伐陳,因救鄭,與楚戰,敗楚師。
是年,成公卒,子景公據立。
①賜趙氏為公族:骊姬作亂時,在神前詛咒,不許收容公子,晉國從此無公族。
晉成公即位,把卿的嫡長子賜為公族。
此賜趙氏為公族即其一。
公族,公族大夫。
即國君同族的大夫。
景公元年春,陳大夫夏征舒弑其君靈公。
二年,楚莊王伐陳,誅征舒。
三年,楚莊王圍鄭,鄭告急晉。
晉使荀林父将中軍,随會将上軍,趙朔将下軍,郤克、栾書、先穀、韓厥、鞏朔佐之。
六月,至河。
聞楚已服鄭,鄭伯肉袒與盟而去,荀林父欲還。
先穀曰:“凡來救鄭,不至不可,将率離心①。
”卒度河。
楚已服鄭,欲飲馬于河為名而去。
楚與晉軍大戰。
鄭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晉。
晉軍敗,走河,争度,船中人指甚衆②。
楚虜我将智?。
歸而林父曰:“臣為督将,軍敗當誅,請死。
”景公欲許之。
随會曰:“昔文公之與楚戰城濮,成王歸殺子玉,而文公乃喜。
今楚已敗我師,誅其将,是助楚殺仇也。
”乃止。
四年,先穀以首計而敗晉軍河上,恐誅,乃奔翟,與翟謀伐晉。
晉覺,乃族穀。
穀,先轸子也。
五年,伐鄭,為助楚故也。
是時楚莊王強,以挫晉兵河上也。
六年,楚伐宋,宋來告急晉,晉欲救之,伯宗謀曰:“楚,天方開之,不可當。
”乃使解揚绐為救宋③。
鄭人執與楚,楚厚賜,使反其言,令宋急下。
解揚绐許之,卒緻晉君言。
楚欲殺之,或谏,乃歸解揚。
①率:通“帥”。
②人指甚衆: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中軍、下軍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③绐(dài,代):欺騙,謊言。
七年,晉使随會滅赤狄。
八年,使郤克于齊。
齊頃公母從樓上觀而笑之。
所以然者,郤克偻①,而魯使蹇②,衛使眇③,故齊亦令人如之以導客。
郤克怒,歸至河上,曰:“不報齊者,河伯視之!”至國,請君,欲伐齊。
景公問知其故,曰:“子之怨,安足以煩國!”弗聽。
魏文子請老休④,辟郤克⑤,克執政。
九年,楚莊王卒。
晉伐齊,齊使太子強為質于晉⑥,晉兵罷。
十一年春,齊伐魯,取隆。
魯告急衛,衛與魯皆因郤克告急于晉。
晉乃使郤克、栾書、韓厥以兵車八百乘與魯、衛共伐齊。
夏,與頃公戰于鞍,傷困頃公。
頃公乃與其右易位,下取飲,以得脫一去。
齊師敗走,晉追北至齊。
頃公獻寶器以求平⑦,不聽。
郤克曰:“必得蕭桐姪子為質。
”齊使曰:“蕭桐姪子,頃公母;頃公母猶晉君母,奈何必得之?不義,請複戰。
”晉乃許與平而去。
楚申公巫臣盜夏姬以奔晉,晉以巫臣為邢大夫。
①偻:曲背。
②蹇:跛足。
③眇:眼瞎。
④魏文子請老休:依《左傳·宣公十七年》記載,請老休者乃範武子士會。
魏文子系魏颉,在悼公時,景公時尚無此人。
⑤辟:推薦。
⑥太子強:當為公子強。
⑦平:講和。
十二年冬,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
晉始作六軍,韓厥、鞏朔、趙穿、荀雅、趙括、趙旃皆為卿①。
智?自楚歸。
十三年,魯成公朝晉,晉弗敬,魯怒去,倍晉。
晉伐鄭,取汜。
十四年,梁山崩。
問伯宗,伯宗以為不足怪也。
十六年,楚将子反怨巫臣,滅其族。
巫臣怒,遺子反書曰:“必令子罷于奔命!”乃請使吳,令其子為吳行人,教吳乘車用兵。
吳晉始通,約伐楚。
十七年,誅趙同、趙括,族滅之。
韓厥曰:“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奈何絕祀!”乃複令趙庶子武為趙後,複與之邑。
十九年夏,景公病,立其太子壽曼為君,是為厲公。
後月餘,景公卒。
①趙穿:《左傳·成公三年》作韓穿。
厲公元年,初立,欲和諸侯,與秦桓公夾河而盟。
歸而秦倍盟,與翟謀伐晉。
三年,使呂相讓秦,因與諸侯伐秦。
至泾,敗秦于麻隧,虜其将成差。
五年,三郤讒伯宗,殺之。
伯宗以好直谏得此禍,國人以是不附厲公。
六年春,鄭倍晉與楚盟,晉怒。
栾書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
”乃發兵。
厲公自将,五月度河。
聞楚兵來救,範文子請公欲還。
郤至曰:“發兵誅逆,見強辟之,無以令諸侯。
”遂與戰。
癸巳,射中楚共王目,楚兵敗于鄢陵。
子反收餘兵,拊循欲複戰①,晉患之。
共王召子反,其待者?陽穀進酒,子反醉,不能見。
王怒,讓子反,子反死。
王遂引兵歸。
晉由此成諸侯,欲以令天下求霸。
①拊循:安一撫,撫一慰。
厲公多外嬖姬,歸,欲盡去群大夫而立諸姬兄弟。
一寵一姬兄曰胥童,嘗與郤至有怨,及栾書又怨郤至不用其計而遂改楚,乃使人間謝楚。
楚來詐厲公曰:“鄢陵之戰,實至召楚,欲作亂,内子周立之。
會與國不具,是以事不成。
”厲公告栾書。
栾書曰:“其殆有矣!願公試使人之周微考之①。
”果使郤至于周。
栾書又使公子周見郤至,郤至不知見賣也。
厲公驗之,信然,遂怨郤至,欲殺之。
八年,厲公獵,與姬飲,郤至殺豕奉進,宦者奪之。
郤至射殺宦者。
公怒,曰:“季子欺予!”将誅三郤,未發也。
郤锜欲攻公,曰:“我雖死,公亦病矣。
”郤至曰:“信不反君,智不害民,勇不作亂。
失此三者,誰與我?我死耳!”十二月壬午,公令胥童以兵八百人襲攻殺三郤。
胥童因以動栾書、中行偃于朝,曰:“不殺二子,患必及公。
”公曰:“一旦殺三卿,寡人不忍益也。
”對曰:“人将忍君。
”公弗聽,謝栾書等以誅郤氏罪:“大夫複位。
”二子頓首曰:“幸甚幸甚!”公使胥童為卿。
閏月乙卯,厲公遊匠骊氏,栾書、中行偃以其一黨一襲捕厲公,囚之,殺胥童,而使人迎公子周于周立之,是為悼公。
悼公元年正月庚申,栾書、中行偃弑厲公,葬之以一乘車。
厲公囚六日死,死十日庚午,智?迎公子周來,至绛,刑雞與大夫盟而立之②,是為悼公。
辛巳,朝武宮。
二月乙酉,即位。
①微考:暗地觀察。
②刑:殺。
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晉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為桓叔,桓叔最一愛一。
桓叔生惠伯談,談生悼公周。
周之立,年十四矣。
悼公曰:“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難于周①,客死焉。
寡人自以疏遠,毋幾為君②。
今大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後,賴宗廟大夫之靈,得奉晉祀,豈敢不戰戰乎?大夫其亦佐寡人!”于是逐不臣者七人,修舊功,施德惠,收文公入時功臣後。
秋,伐鄭。
鄭師敗,遂至陳。
三年,晉會諸侯。
悼公問群臣可用者,祁傒舉解狐。
解狐,傒之仇。
複問,舉其子祁午。
君子曰:“祁傒可謂不一黨一矣③!外舉不隐仇,内舉不隐子。
”方會諸侯,悼公弟楊幹亂行④,魏绛戮其仆⑤。
悼公怒,或谏公,公卒賢绛,任之政,使和戎,戎大親附。
十一年,悼公曰:“自吾用魏绛,九合諸侯,和戎、翟,魏子之力也。
”賜之樂,三讓乃受之。
冬,秦取我栎。
十四年,晉使六卿率諸侯伐秦,度泾,大敗秦軍,至棫林而去。
十五年,悼公問治國于師曠。
師曠曰:“惟仁義為本。
”冬悼公卒,子平公彪立。
①辟:通“避”。
②幾:通“冀”。
盼望。
③一黨一:偏私。
④行:陣勢。
⑤仆:駕車者。
平公元年,伐齊,齊靈公與戰一靡一下,齊師敗走。
晏嬰曰:“君亦毋勇,何不止戰?”遂去。
晉追,遂圍臨菑,盡燒屠其郭中。
東至膠,南至沂,齊皆城守,晉乃引兵歸。
六年,魯襄公朝晉。
晉栾逞有罪,奔齊。
八年,齊莊公微遣栾逞于曲沃,以兵随之①。
齊兵上太行,栾逞從曲沃中反,襲入绛。
绛不戒,平公欲自一殺,範獻子止公,以其徒擊逞。
逞敗走曲沃。
曲沃攻逞,逞死,遂滅栾氏宗。
逞者,栾書孫也。
其入绛,與魏氏謀。
齊莊公聞逞敗,乃還,取晉之朝歌去,以報臨菑之役也。
十年,齊崔杼弑其君莊公。
晉因齊亂,伐敗齊于高唐去,報太行之役也。
十四年,吳延陵季子來使,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語,曰:“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
” 十九年,齊使晏嬰如晉,與叔向語。
叔向曰:“晉,季世也②。
公厚賦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門,其可久乎!”晏子然之。
二十二年,伐燕。
二十六年,平公卒,子昭公夷立。
①以兵随之:依《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所載,齊遣栾逞與齊伐晉上太行,判若兩事,此恐誤為一邊。
②季世:末世,衰微的時代。
昭公六年卒。
六卿強①,公室卑。
子頃公去疾立。
頃公六年,周景王崩,王子争立。
晉六卿平王室亂,立敬王。
九年,魯季氏逐其君昭公,昭公居乾侯。
十一年,衛、宋使使請晉納魯君。
季平子私賂範獻子,獻子受之,乃謂晉君曰:“季氏無罪。
”不果入魯君②。
十二年,晉之宗家祁傒孫,叔向子,相惡于君③。
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盡滅其族,而分其邑為十縣,各令其子為大夫。
晉益弱,六卿皆大。
十四年,頃公卒,子定公午立。
定公十一年,魯陽虎奔晉,趙鞅簡子舍子。
十二年,孔子相魯。
十五年,趙鞅使邯鄲大夫午,不信④,欲殺午,午與中行寅、範吉射親攻趙鞅,鞅走保晉陽。
定公圍晉陽。
荀栎、韓不信、魏侈與範、中行為仇,乃移兵伐範、中行。
範、中行反,晉君擊之,敗範、中行。
範、中行走朝歌,保之。
韓、魏為趙鞅謝晉君,乃赦趙鞅,複位。
二十二年,晉敗範、中行氏,二子奔齊。
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會黃池,争長,趙鞅時從,卒長吳。
三十一年,齊田常弑其君簡公,而立簡公弟骜為平公。
三十三年,孔子卒。
三十七年,定公卒,子出公鑿立。
①六卿強:六卿,晉國的六家大夫,即韓、趙、魏、範、中行及智氏。
此時六卿始強。
②果:成為事實。
③惡:中傷。
④不信:據《左傳·定公十三年》載,趙鞅要求邯鄲午把衛國進貢的五百家還給他,把他們遷移到晉陽去。
邯鄲午答應了,回去告訴了他的父老兄長。
父老兄長都不同意,邯鄲午沒能按趙鞅的要求去做,故曰不信。
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
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
出公奔齊,道死①。
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②。
哀公大父雍,晉昭公少子也,号為戴子。
戴子生忌。
忌善知伯,蚤死③,故知伯欲盡并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
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
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強。
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盡并其地。
①道死:據《竹書紀年》所載,出公在位二十三年,奔齊後六年始死,與此處所說不同。
②哀公:《趙世家》作懿公。
③蚤:通“早”。
十八年,哀公卒,子幽公柳立。
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
獨有绛、曲沃,餘皆入三晉。
十五年,魏文侯初立。
十八年,幽公一婬一十婦人,夜竊出邑中,盜殺幽公。
魏文侯以兵誅晉亂,立幽公子止,是為烈公。
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
二十七年,烈公卒,子孝公颀立。
孝公九年,魏武侯初立,襲邯鄲,不勝而去。
十七年,孝公卒,子靜公俱酒立。
是歲,齊威王元年也。
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
靜公遷為家人①,晉絕不祀。
①家人:平民。
太史公曰:晉文公,古所謂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約①,及即位而行賞,尚忘介子推,況驕主乎?靈公既弑,其後成、景緻嚴②,至厲大刻,大夫懼誅,禍作。
悼公以後日衰,六卿專權。
故君道之禦其臣下,固不易哉! ①約:貧困。
②緻: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