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

關燈
王連升譯注 【說明】 商朝末年,商纣王荒一婬一無道,庶兄微子啟、箕子和王子比幹谏而不聽,微子逃走、箕子佯狂為奴。

    王子比幹以強谏故,被剖腹而死。

    孔子稱他們為“殷之三仁”。

    周武王滅商後,訪微子與箕子,并找到了他們。

    本篇所記即周武王問箕子洪範九等、微子建宋及宋國的興衰史。

     箕子在回答武王詢問時說道:天子如果英明、謙恭、通達、能深謀遠慮、政務清明,那麼,雨、晴、暖、寒、風五種自然現象便會都具備,并按一定規律發生,莊稼就會茂盛,人民就會富裕,國家就會安定。

    否則,天子如果急躁、糊塗、狂妄、貪圖享樂,那麼,雨、晴、暖、寒、風五種自然現象就要違反常規發生,或一種現象過多,或一種現象極缺,年成就歉收,人民就貧困,國家就動亂。

    在君主有無上權力的封建****時代,這種天人感應、天責思想無疑對君主是個約束,有積極意義。

    它可以限制君主惡行的無限膨一脹,引導君主積善成德、施行仁政、廣布恩惠,監督君主檢查過失、改正錯誤。

    這種天責思想在以後的政治生活中常常起作用。

    例如,宋湣鮑九年,宋國洪水成災,湣鮑就曾自責說,這是因為他不能侍奉鬼神,造成政治不修明的緣故。

    漢成帝時,水災,火災、日蝕、地震、隕星墜一落等等連續發生,成帝便認為“天著變異,以顯朕郵,朕甚懼焉”,并多次發布诏令,讓群臣、公卿“陳朕過失、無有所諱”。

    漢哀帝時,發生水災、地動後,哀帝也自責道:“朕之不德,民反蒙辜,朕甚懼焉。

    ”并“賜死者棺錢,人三千”,“民無出今年租賦”等等。

    當然,這種天責思想的效用也極有限,在那些無法無天、昏庸無道的君主在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殷纣就上不畏天、下不畏民、不采納長者老者的意見,一味沉溺于酒宴之中,隻知迷戀女色。

    步纣王後塵、被諸侯稱為“桀宋”的宋君偃竟用牛皮袋盛着血懸挂起來射擊,稱為“射天”。

    他們共同的一點是無所畏懼、為所欲為、殘害直言相谏的忠良,都得到應有的懲罰。

     讀過該篇,掩卷之後仍使人不能忘懷的悲憤來自于比幹的慘死。

    比幹認為君主有過,臣應用死直言規勸,才能免使百姓受害。

    但纣王喪盡天良地殺死比幹,挖出心驗證聖人是否“心有七竅”。

    比幹死得何其慘痛、悲壯!他的死絕非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他的死更加暴露了纣王的殘忍,使人們認清纣王的真正面目。

    在浩浩蕩蕩的曆史進程中,這樣無畏的忠良屢見不鮮。

    他們用生命、用鮮血在漫長黑暗的****主義道路上樹起一座座鮮亮閃爍的路标,指示人們推翻暴君統治、邁上新的裡程。

     宋襄公為了保全仁義,在戰鬥中坐失一個又一個良機,終于落得大敗而歸、身受重傷而死的結局。

    這種蠢豬式的仁義成為後人的笑一柄一,确是空前絕後的。

     【譯文】 微子開是殷朝帝乙的長子,帝纣的同母兄。

    商纣即位後,統治黑暗,不務國政,一婬一佚奢侈,微子多次進谏,纣都不聽。

    等到祖伊因周西伯昌修行德政,滅亡(qí,齊)國後,擔憂災禍降落殷朝,便又來奉告纣王。

    纣王卻說:“我生有命,難道不是在天嗎?這能把我怎麼樣呢?”于是微子估計纣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離開纣王,自己又無法決斷,便去詢問太師、少師說:“殷朝已經沒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

    我們的祖先在上世貢獻了才力,取得了成功,纣王在當今竟一味沉溺于酒宴之中,唯婦人之言是從,擾亂敗壞湯王的德政。

    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熱哀于草野盜竊、犯上作亂,而朝廷大臣也互相仿效,違法亂紀,使得人人有罪,自然他們的爵祿也就無法繼續下去。

    朝廷既亂,百姓便各起于四方,互為仇敵,天下失去了協和的局面。

    現在,殷朝喪失國典,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

    殷朝的滅亡,指日可待了。

    ”微子繼續說:“太師,太師,我将何去何從呢?我們的殷朝還能保住嗎?你們無意告誡我,我如陷于不義,那麼怎麼辦呢?”太師順着說道:“王子啊,天帝降臨災禍滅亡殷朝,殷纣上不畏天、下天畏民,又不采納長者老者的意見。

    今天,殷朝臣民竟違背和誣穢神祇(qí,齊)意旨。

    現在,假使真能救治殷朝,國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死了,國家還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遠走他鄉。

    ”于是,微子離開了殷朝。

     箕子是纣的親屬。

    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箸時,箕子就悲歎道:“他現在制作象牙箸,将來就一定還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就一定想把遠方的稀世珍寶占為已有。

    車馬宮室的奢侈豪華也必将從這裡開始,國家肯定無法振興了。

    ”由于纣王一婬一佚無度,箕子進谏,纣王仍不聽。

    有人說:“可以離開了。

    ”箕子說:“作人臣的向君主進谏,君主置之不理,便離他而去,這是張揚君主的惡行,嘩衆取一寵一于百姓,我不忍心這樣做。

    ”于是箕子披頭散發、假裝瘋癫做了奴隸。

    并隐居彈琴聊以自一慰,所以人們傳頌他的曲子為《箕子一操一》。

     王子比幹也是纣王的親屬,看到箕子進谏,君主不聽,去做了奴隸,就說:“君主有罪過,而不能用死直言規勸,百姓将受害,那百姓有什麼罪呢!”于是,就直言進谏纣王。

    纣王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真是這樣嗎?”于是,纣王殺死比幹,挖出他的心來驗證。

     微子說:“父子是骨肉情,臣主是義理連。

    所以父親如果有過錯,兒子屢次勸不聽,就應随之而号哭;人臣如果屢次規勸,君主不聽,那麼從義上講,人臣應該遠離君主了。

    于是,太師、少師就勸告微子離去,微子便遠行了。

     周武王讨伐纣王,戰勝殷朝,微子便手持自己的祭器來到軍門。

    他露出右臂,兩手綁在背後,左邊讓人牽着羊,右邊讓人拿着茅,跪在地上前行求告武王。

    于是武王就釋放了微子,恢複了他原來的爵位。

     武王封商纣的兒子武庚祿父,讓他來繼承殷朝的祭祀,并派管叔、蔡叔輔佐他。

     武王滅亡殷朝後,便去訪問箕子。

     武王說:“唉!上天默默地安定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我卻不知道上天定民的常理次序。

    ” 箕子回答說:“早先鲧堵塞大水,擾亂了上天五行的規律,上帝就怒氣沖沖,天道大法九類常理因此敗壞。

    鲧被殺死,禹就接續而興起。

    上天賜給禹天道大法九種,常理因而有了順序。

     “這九種大法,一叫五行,二叫五事,三叫八政,四叫五紀,五叫皇極,六叫三德,七叫稽疑,八叫庶征,九叫任用五福,而讓人畏使用六極。

     “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

    水的自然常一性一是滋潤萬物而行下,火的常一性一是炎熱旺盛而上升,木可彎曲變直,金可銷熔變形,土可耕種收獲。

    滋潤下物産生水鹵有鹹味,火光上升燒焦物體作苦味,木成曲直作酸味,金銷熔變形有辣味,土地種收百谷有甜味。

     “五事:一是儀容,二是言語,三是觀察,四是聽聞,五是思維。

    儀容應嚴肅恭敬,言語應使人心悅誠服,觀察要明察秋毫,聽聞要明辯是非,思維要通達周密。

    儀容恭敬,百姓就嚴肅;言語使人信服,國家就能治理;觀察能明察秋毫,就不會受騙;聽聞聰慧,臣民就會進其謀畫;思維通達,事情就成功。

     “八政:一是糧食,二是财貸,三是祭祀,四是營建,五是教化,六是除一奸一,七是賓贊,八是軍事。

     “五紀: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五是曆法。

     “至高無上的準則:天子應建立準則,聚集這種幸福,布施給自己的臣民,臣民們就擁護天子制定的準則,天子也可以要求臣民遵守這些準則。

    凡是臣民都不允許結一黨一營私,人們不結成私一黨一,就會把天子建立的準則當作至高無上的。

    凡是臣民,都要為天子謀慮,為天子辦事,要求自己遵守天子制定的原則。

    你要這樣考慮,雖然臣民的作為有時與你的原則不協凋,但隻要未達到犯罪程度,天子就要容忍他。

    假如有人謙恭地說:“我喜歡你的原則,你就賜給他幸福。

    如此,人們便會完全遵守你的原則。

    不要虐一待那些無依無靠的人,卻畏懼高貴顯赫的人。

    對有能力有作為的人,你應善于任用他們,國家便會繁榮昌盛。

    凡是那些被任用的,都應使他們有爵位有俸祿。

    假如你不能使官吏對國家做出貢獻,這些人就要走上犯罪道路。

    對于那些不喜歡你建立的原則的人,你雖然賞賜給他幸福,他對你的國家也沒有好處。

    你不要偏頗不公平,應遵循先王的法則辦事。

    你不要有個人的好惡,沿着先王的道路前進。

    你不要為非作歹,要遵循先王的正路行一事。

    你不要偏私,不要結交朋一黨一,那麼,聖王的道路就會寬廣。

    不結一黨一,不偏私,聖王的道路就會清明可辨。

    你不要違反王道,不要冒犯原則,聖王的道路就正直。

    你要會集那些按原則辦事的人,那麼,臣民們就都能歸向你的原則。

    所以說,天子宣布的至高無上的原則,就應當經常遵守,就是天子的教導也要符合上帝的意旨。

    凡是臣民,也應把天子宣布的法則當作至高無上的,按照這個原則行一事,就是親附天子了。

    所以說,天子應當象做百姓的父母一樣,來做天下臣民的君主。

     “三德:一是端正人的曲直,二是剛能取勝,三是柔能取勝。

    要想使天下平安,就要端正人的曲直,對那些強硬不友好的人,就應用剛硬态度戰勝他們,對那些友好的人就應用柔和态度對待他們,對亂臣賊子,就必須強硬,對高明君子,就必須柔和。

    隻有國君才能授人爵位賞有俸祿,隻有國君才能主持刑罰,隻有國君才能享有美食。

    臣子無權授人爵位賞人俸祿,無權主持刑罰,無權享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