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公世家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燕而死。
燕立悼公。
悼公七年卒,共公立⑦。
共公五年卒,平公立。
晉公室卑⑧,六卿始強大⑨。
平公十八年,吳王阖闾破楚入郢。
十九年卒,簡公立。
簡公十二年卒,獻公立。
晉趙鞅圍範、中行于朝歌⑩。
獻公十二年,齊田常弑其君簡公。
十四年,孔子卒。
二十八年,獻公卒,孝公立。
①郤:姓。
公元前573年,晉厲公命人襲殺大夫郤锜、郤犨、郤至、緊接着又被大夫栾書、中行偃所囚殺。
詳見《晉世家》及《左傳·成公十七年》。
②齊大夫高止因為好興事,并以其事為己功,被放逐出國,投奔到燕。
詳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③姬:當作“臣”。
《十二諸侯年表》:公欲殺公卿而立幸臣,公卿誅幸臣,公恐,出奔齊。
”《左傳·昭公三年》:“公多嬖一寵一,欲去諸大夫而立其一寵一人。
冬,燕大夫比以殺公之外嬖。
公懼,奔齊。
”注雲:“外嬖謂一寵一臣。
”下文兩“姬”字亦應作“臣”。
④宋:當為一寵一臣為首者之名。
⑤“奔齊”之事,《左傳》作“簡公”。
簡公較惠公晚五代,與《史記》所載不同。
⑥齊、晉伐燕,事在惠公九年,此雲“四年”,當是惠公出奔的第四年。
⑦共:通“恭”。
⑧公室: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諸侯的政權。
⑨六卿:這裡指晉國的範、中行、智、趙、韓、魏六大家族。
因他們世代都為晉卿,稱作“六卿”。
⑩範、中行:指晉大夫範吉射和中行寅。
趙鞅圍朝歌的事,《十二諸侯年表》作“燕簡公十二年”,前于此二年,《左傳》作“魯哀公元年”。
孝公十二年,韓、魏、趙滅知伯①,分其地,三晉強②。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
成公十六年卒,湣鮑立。
湣鮑三十一年卒,釐公立。
是歲,三晉列為諸侯。
釐公三十年,伐敗齊于林營。
釐公卒,桓公立。
桓公十一年卒,文公立。
是歲,秦獻公卒。
秦益強。
文公十九年,齊威王卒。
二十八年,蘇秦始來見,說文公③。
文公予車馬金帛以至趙,趙肅侯用之。
因約六國,為從長④。
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
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為易王。
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我,取十城;蘇秦說齊,使複歸燕十城⑤。
十年,燕君為王⑥。
蘇秦與燕文公夫人私通,懼誅,乃說王使齊為反間⑦,欲以亂齊。
易王立十二年卒,子燕哙立。
①知:同“智”。
《索隐》雲:“按《紀年》,智伯滅在成公二年也”。
②三晉:公元40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三家各立為國,史稱“三晉”。
③說:勸說說服,此指勸說君王采納自己的政治主張。
公元前334年,蘇秦首次到燕國,勸說燕君親善趙國,形成“合縱”,被采納。
詳見《蘇秦列傳》及《戰國策·燕策》。
④從:同“縱”,即合縱。
戰國時六國結成的抗秦聯盟。
長:首領,領一導一人。
蘇秦接連遊說燕、趙、韓、魏、齊、楚各國君主,結成六國聯盟的事,詳見《蘇秦列傳》。
⑤公元前333年,齊國趁燕國的喪事攻取了燕國十城。
蘇秦勸說齊王,指出燕王是秦王的女婿,歸還十城可以交好秦、燕兩國。
于是齊王歸還了燕國城池。
詳見《蘇秦列傳》及《戰國策·燕策》。
⑥燕君為王:文公太子即位十年,才正式稱王。
前文所說的“易王”,是寫史者對燕君的追谥。
⑦反間:深入敵方内部,使其落入我方圈套而取勝。
燕王聽信了蘇秦的假話,果真放他出使齊國。
詳見《蘇秦列傳》。
燕哙既立,齊人殺蘇秦。
蘇秦之在燕,與其相子之為婚①,而蘇代與子之交②。
及蘇秦死,而齊宣王複用蘇代。
燕哙三年,與楚、三晉攻秦,不勝而還。
子之相燕,貴重③,主斷④。
蘇代為齊使于燕,燕王問曰:“齊王奚如⑤?”對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對曰:“不信其臣。
”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
于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遺蘇代百金⑥,而聽其所使。
①為婚:結為親家。
②交:結交,友好。
③貴重:位尊任重。
④主斷:主持并決斷國家大事。
⑤奚:何。
奚如,怎麼樣。
⑥遺(wèi謂):給予,贈送。
金:古代黃金計量單位。
秦以前以一镒(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金。
鹿一毛一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
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于許由①,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
今王以國讓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②。
”燕王因屬國于子之③,子之大重④。
或曰:“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⑤。
及老,而以啟人為不足任乎天下⑥,傳之于益。
已而啟與交一黨一攻益⑦,奪之。
天下謂禹名傳天下于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
今王言屬國于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⑧。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⑨。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聽政,顧為臣⑩,國事皆決于子之。
①傳說堯讓君位給許由,許由不接受,逃到箕山下,農耕而食。
②行(xìng,杏):品行,品德。
③屬(zhǔ囑):委托,交付。
④大重:極其尊貴。
⑤已而:不久。
人:臣。
啟人:啟的親信臣子。
⑥句中的“人”字是衍文。
《戰國策·燕策》及《韓非子》中,此句均無“人”字。
⑦交一黨一:同一黨一,同夥的人。
⑧用事:執政,當權。
⑨印:印信,為官的憑證。
三百石:指官吏俸祿的數量。
效:呈獻,交給。
⑩顧:反而,卻。
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①。
将軍市被與太子平謀,将攻子之。
諸将謂齊湣王曰②:“因而赴之③,破燕必矣。
”齊王因令人謂燕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④,将廢私而立公,饬君臣之義⑤,明父子之位。
寡人之國小,不足以為先後⑥。
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
”太子因要一黨一聚衆⑦,将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
将軍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軍市被死,以殉⑧。
因搆難數月⑨,死者數萬,衆人恫恐,百姓離志。
孟轲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
”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⑩,以因北地之衆以伐燕(11)。
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哙死,齊大勝。
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12)。
①百姓:百官。
恫恐:恐懼。
②齊湣王:《孟子》、《戰國策·燕策》均作“齊宣王”,當以“齊宣王”為是。
考辨詳見《史記會注考證》。
③赴:奔赴,這裡指驅兵去進攻。
④寡人:古代君主自謙的稱謂。
⑤饬:整頓,修治。
⑥先後:即“左右”。
輔翼的意思。
⑦要:通“邀”,招集。
⑧徇:示衆。
⑨搆:同“構”。
搆難,造成禍亂。
⑩五都:戰國時齊國設置的五個政區。
(11)北地:齊國北部邊境地帶。
(12)這裡關于燕昭王的記載,與《六國年表》及《趙世家》有矛盾之處。
或說燕昭王為公子職;或說燕昭王名平,字職,說見陳直《史記新證》。
燕昭王于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賢者①。
謂郭隗
燕立悼公。
悼公七年卒,共公立⑦。
共公五年卒,平公立。
晉公室卑⑧,六卿始強大⑨。
平公十八年,吳王阖闾破楚入郢。
十九年卒,簡公立。
簡公十二年卒,獻公立。
晉趙鞅圍範、中行于朝歌⑩。
獻公十二年,齊田常弑其君簡公。
十四年,孔子卒。
二十八年,獻公卒,孝公立。
①郤:姓。
公元前573年,晉厲公命人襲殺大夫郤锜、郤犨、郤至、緊接着又被大夫栾書、中行偃所囚殺。
詳見《晉世家》及《左傳·成公十七年》。
②齊大夫高止因為好興事,并以其事為己功,被放逐出國,投奔到燕。
詳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③姬:當作“臣”。
《十二諸侯年表》:公欲殺公卿而立幸臣,公卿誅幸臣,公恐,出奔齊。
”《左傳·昭公三年》:“公多嬖一寵一,欲去諸大夫而立其一寵一人。
冬,燕大夫比以殺公之外嬖。
公懼,奔齊。
”注雲:“外嬖謂一寵一臣。
”下文兩“姬”字亦應作“臣”。
④宋:當為一寵一臣為首者之名。
⑤“奔齊”之事,《左傳》作“簡公”。
簡公較惠公晚五代,與《
⑥齊、晉伐燕,事在惠公九年,此雲“四年”,當是惠公出奔的第四年。
⑦共:通“恭”。
⑧公室: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諸侯的政權。
⑨六卿:這裡指晉國的範、中行、智、趙、韓、魏六大家族。
因他們世代都為晉卿,稱作“六卿”。
⑩範、中行:指晉大夫範吉射和中行寅。
趙鞅圍朝歌的事,《十二諸侯年表》作“燕簡公十二年”,前于此二年,《左傳》作“魯哀公元年”。
孝公十二年,韓、魏、趙滅知伯①,分其地,三晉強②。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
成公十六年卒,湣鮑立。
湣鮑三十一年卒,釐公立。
是歲,三晉列為諸侯。
釐公三十年,伐敗齊于林營。
釐公卒,桓公立。
桓公十一年卒,文公立。
是歲,秦獻公卒。
秦益強。
文公十九年,齊威王卒。
二十八年,蘇秦始來見,說文公③。
文公予車馬金帛以至趙,趙肅侯用之。
因約六國,為從長④。
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
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為易王。
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我,取十城;蘇秦說齊,使複歸燕十城⑤。
十年,燕君為王⑥。
蘇秦與燕文公夫人私通,懼誅,乃說王使齊為反間⑦,欲以亂齊。
易王立十二年卒,子燕哙立。
①知:同“智”。
《索隐》雲:“按《紀年》,智伯滅在成公二年也”。
②三晉:公元40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三家各立為國,史稱“三晉”。
③說:勸說說服,此指勸說君王采納自己的政治主張。
公元前334年,蘇秦首次到燕國,勸說燕君親善趙國,形成“合縱”,被采納。
詳見《蘇秦列傳》及《
④從:同“縱”,即合縱。
戰國時六國結成的抗秦聯盟。
長:首領,領一導一人。
蘇秦接連遊說燕、趙、韓、魏、齊、楚各國君主,結成六國聯盟的事,詳見《蘇秦列傳》。
⑤公元前333年,齊國趁燕國的喪事攻取了燕國十城。
蘇秦勸說齊王,指出燕王是秦王的女婿,歸還十城可以交好秦、燕兩國。
于是齊王歸還了燕國城池。
詳見《蘇秦列傳》及《戰國策·燕策》。
⑥燕君為王:文公太子即位十年,才正式稱王。
前文所說的“易王”,是寫史者對燕君的追谥。
⑦反間:深入敵方内部,使其落入我方圈套而取勝。
燕王聽信了蘇秦的假話,果真放他出使齊國。
詳見《蘇秦列傳》。
燕哙既立,齊人殺蘇秦。
蘇秦之在燕,與其相子之為婚①,而蘇代與子之交②。
及蘇秦死,而齊宣王複用蘇代。
燕哙三年,與楚、三晉攻秦,不勝而還。
子之相燕,貴重③,主斷④。
蘇代為齊使于燕,燕王問曰:“齊王奚如⑤?”對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對曰:“不信其臣。
”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
于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遺蘇代百金⑥,而聽其所使。
①為婚:結為親家。
②交:結交,友好。
③貴重:位尊任重。
④主斷:主持并決斷國家大事。
⑤奚:何。
奚如,怎麼樣。
⑥遺(wèi謂):給予,贈送。
金:古代黃金計量單位。
秦以前以一镒(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金。
鹿一毛一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
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于許由①,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
今王以國讓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②。
”燕王因屬國于子之③,子之大重④。
或曰:“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⑤。
及老,而以啟人為不足任乎天下⑥,傳之于益。
已而啟與交一黨一攻益⑦,奪之。
天下謂禹名傳天下于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
今王言屬國于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⑧。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⑨。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聽政,顧為臣⑩,國事皆決于子之。
①傳說堯讓君位給許由,許由不接受,逃到箕山下,農耕而食。
②行(xìng,杏):品行,品德。
③屬(zhǔ囑):委托,交付。
④大重:極其尊貴。
⑤已而:不久。
人:臣。
啟人:啟的親信臣子。
⑥句中的“人”字是衍文。
《戰國策·燕策》及《
⑦交一黨一:同一黨一,同夥的人。
⑧用事:執政,當權。
⑨印:印信,為官的憑證。
三百石:指官吏俸祿的數量。
效:呈獻,交給。
⑩顧:反而,卻。
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①。
将軍市被與太子平謀,将攻子之。
諸将謂齊湣王曰②:“因而赴之③,破燕必矣。
”齊王因令人謂燕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④,将廢私而立公,饬君臣之義⑤,明父子之位。
寡人之國小,不足以為先後⑥。
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
”太子因要一黨一聚衆⑦,将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
将軍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軍市被死,以殉⑧。
因搆難數月⑨,死者數萬,衆人恫恐,百姓離志。
孟轲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
”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⑩,以因北地之衆以伐燕(11)。
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哙死,齊大勝。
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12)。
①百姓:百官。
恫恐:恐懼。
②齊湣王:《
考辨詳見《史記會注考證》。
③赴:奔赴,這裡指驅兵去進攻。
④寡人:古代君主自謙的稱謂。
⑤饬:整頓,修治。
⑥先後:即“左右”。
輔翼的意思。
⑦要:通“邀”,招集。
⑧徇:示衆。
⑨搆:同“構”。
搆難,造成禍亂。
⑩五都:戰國時齊國設置的五個政區。
(11)北地:齊國北部邊境地帶。
(12)這裡關于燕昭王的記載,與《六國年表》及《趙世家》有矛盾之處。
或說燕昭王為公子職;或說燕昭王名平,字職,說見陳直《史記新證》。
燕昭王于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賢者①。
謂郭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