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公世家第四

關燈
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

    然誠得賢士以共國②,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

    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

    ”郭隗曰:“王必欲緻士③,先從隗始。

    況賢于隗者④,豈遠千裡哉!”于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⑤。

    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争趨燕。

    ⑥。

    燕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①卑身:使自身卑下,即待人非常謙恭的意思。

    币:币帛。

    古人用束帛作為饋贈和祭祀的禮物,後來泛指車、馬、玉、帛等各種禮物。

    厚币,即豐厚的禮物。

    關于燕昭王廣招賢士的事,詳見《戰國策·燕策》。

    ②共國:共同治理國家。

    ③緻:招緻,引來。

    ④況:若,至于。

    ⑤宮:宮室,這裡指華美的住宅。

    師事之:用對待“士”的最高層次禮節來對待他。

    戰國時期,賢明的君主尊重“士”階層形成風氣,他們與“士”的關系,大體分為“師、友、臣”三種類型。

    即如《戰國策·燕策》所雲:“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

    ”⑥趨:奔赴。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轶輕戰①,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将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

    齊兵敗,湣王出亡于外。

    燕兵獨追北②,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

    齊城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③,其餘皆屬燕,六歲。

     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

     惠王為太子時,與樂毅有隙④;及即位,疑毅⑤,使騎劫代将。

    樂毅亡走趙。

    齊田單以即墨擊敗燕軍⑥,騎劫死,燕兵引歸,齊悉複得其故城。

    湣王死于莒,乃立其子為襄王。

     惠王七年卒。

    韓、魏、楚共伐燕⑦。

    燕武成王立。

     ①轶:突,襲擊。

    樂轶,樂于出擊。

    輕戰:輕視作戰,實指不怕打仗。

    ②北:敗逃。

    追北,追擊敗逃的敵人。

    ③《樂毅列傳》、《田單列傳》、《戰國策·燕策》及《齊策》均無“聊”字,梁玉繩以為“聊字衍”,是正确的。

    ④隙:裂痕。

    借指嫌隙、嫌怨。

    ⑤《戰國策·燕策》記載,惠王懷疑樂毅,是因為受了齊人的反間。

    ⑥田單在即墨縱火牛擊敗燕軍,詳見《田單列傳》。

    ⑦《戰國策·燕策》作:“齊、韓、魏共伐燕。

    ” 武成王七年,齊田單伐我,拔中陽①。

    十三年,秦敗趙于長平四十餘萬。

    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

     孝王元年,秦圍邯鄲者解去②。

    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①拔:攻取,占領。

    中陽:據梁玉繩《史記志疑》考證:“中陽”當作“中人”。

    ②解:指解除包一皮一皮圍。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

    燕王命相栗腹約歡趙①,以五百金為趙王酒。

    還報燕王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②,其孤未壯,可伐也。

    ”王召昌國君樂間問之。

    對曰:“趙四戰之國③,其民習兵,不可伐。

    ”王曰:“吾以五而伐一。

    ”對曰:“不可。

    ”燕王怒,群臣皆以為可。

    卒起二軍,車二千乘④,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唯獨大夫将渠謂燕王曰:“與人通關約交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祥,兵無成功。

    ”燕王不聽,自将偏軍随之⑥。

    将渠引燕王绶止之曰⑦:“王必無自住,往無成功。

    ”王蹴之以足。

    将渠泣曰:“臣非以自為,為王也!”燕軍至宋子,趙使廉頗将,擊破栗腹于鄗。

    〔樂乘〕破卿秦(樂乘)于代。

    樂間奔趙。

    廉頗逐之五百餘裡,圍其國⑧。

    燕人請和,趙人不許,必令将渠處和⑨。

    燕相将渠以處和⑩。

    趙聽将渠,解燕國。

     ①約:訂立盟約。

    歡:合作友好的意思。

    約歡,訂立友好盟約。

    ②王:《戰國策·燕策》作“民”,《趙世家》作“氏”。

    作“民”文意暢達;作“氏”、“王”,亦通。

    ③四戰之國:意指四境皆鄰強敵,但能拒戰的國家。

    蓋趙東鄰燕國,西接秦境,南錯韓、魏,北連胡,故雲“四戰”。

    ④乘:古代稱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為一乘。

    ⑤通關約交:互通關卡,制定盟約。

    ⑥偏軍:在側翼配合主力軍作戰的部隊。

    ⑦绶:用來系印的綢帶。

    ⑧國:國都,都城。

    ⑨處和:參與并主持議和。

    ⑩相:這裡是任命為國相的意思。

     六年,秦滅東(西)周,置三川郡。

    七年,秦拔趙榆次三十七城,秦置大原郡①。

    九年,秦王政初即位。

    十年,趙使廉頗将攻繁陽,拔之。

    趙孝成王卒,悼襄王立。

    使樂乘代廉頗,廉頗不聽,攻樂乘,樂乘走,廉頗奔大梁。

    十二年,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劇辛故居趙②,與龐煖善,已而亡走燕。

    燕見趙數困于秦,而廉頗去,令龐煖将也,欲因趙獘攻之③。

    問劇辛,辛曰:“龐煖易與耳④。

    ”燕使劇辛将擊趙,趙使龐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辛。

    秦拔魏二十城,置東郡。

    十九年,秦拔趙之邺九城。

    趙悼襄王卒。

    二十三年,太子丹質于秦,亡歸燕。

    二十五年,秦虜滅韓王安,置颍川郡。

    二十七年,秦虜趙王遷,滅趙。

    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

     ①大原郡:即“太原郡”。

    秦置太原郡應在燕王喜八年,見《秦本紀》及《六國年表》。

    ②故:從前,過去。

    ③獘:通“弊”。

    困頓,疲憊。

    ④易與:容易對付。

    ⑤虜滅:指俘虜韓王,滅掉韓國。

    《六國年表》:“秦虜王安,秦滅韓。

    ” 燕見秦且滅六國,秦兵臨易水,禍且至燕。

    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①,使荊轲獻督亢地圖于秦,因襲刺秦王②。

    秦王覺,殺轲,使将軍王翦擊燕。

    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薊,燕王亡,徙居遼東,斬丹以獻秦。

    三十年,秦滅魏。

     三十三年,秦拔遼東,虜燕王喜,卒滅燕。

    是歲,秦将王贲亦虜代王嘉。

     ①陰:暗中,暗地裡。

    ②襲刺:乘其不備而刺殺。

    荊轲刺秦王事,詳見《刺客列傳》及《戰國策·燕策》。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謂仁矣!笆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北)〔外〕迫蠻貉①,内措齊,晉②,崎岖強國之間③,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

    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④,于姬姓獨後亡⑤,豈非召公之烈邪⑥! ①蠻貉:又作“蠻貊”。

    古代對我國東北部少數民族的蔑稱。

    迫:迫近,一逼一十近。

    ②措:通:“錯”。

    交錯、夾雜。

    ③崎岖:道路險阻不平。

    這裡用來比喻處境困難艱險。

    ④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社稷便成為國家的代稱。

    血食:指享受祭祀。

    古代殺牲取血用來祭祀,稱為“血食”。

    ⑤關于燕國“于姬姓獨後亡”,《史記會注考證》引了兩種說法。

    其一:梁玉繩曰:“姬姓之國,衛最後絕,燕先滅矣。

    何雲後亡?”其二:中井積德曰:“燕獨後亡者,以其在邊陲最遠也。

    且以此頌召公,則将置周公于何地也?太史公之論未得當。

    ”泷川資言隻認為這兩種說法“失于鑿”(即不确鑿),并未說明原因。

    按:燕、衛都是姬姓國。

    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衛君為庶人,看來衛之亡後于燕。

    但是,在公元前353年,衛君就由公自貶為侯,公元前320年,又自貶為君,僅僅有濮陽一縣之地。

    至公元前242年,秦國将濮陽并為東郡,而把衛君徙往野王。

    這時的衛君,已在秦國掌握之中,衛國已經名存實亡了。

    因而《史記》關于燕國“于姬姓獨後亡”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

    ⑥烈:事業,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