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周公世家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桓公率釐公讨晉亂,至高梁而還,立晉惠公。
十七年,齊桓公卒。
二十四年,晉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釐公卒,子興立,是為文公。
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
三年,文公朝晉襄公①。
①據《左傳》載,文公二年時晉國因為文公不朝晉,來魯讨伐,文公去晉。
晉君派陽處父與文公盟而辱文公。
本年,晉人又認為去年做法太過火,所以重新進行盟約儀式。
參見《〉左傳·文公二年、三年》。
十一年十月甲午,魯敗翟于鹹①,獲長翟喬如,富父終甥舂其喉②,以戈殺之,埋其首于子駒之門③,以命宣伯④。
①翟:通“狄”,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
②舂:通“沖”,直刺。
③子駒之門:魯國都北郭有三門,最西稱子駒門。
④此指用“喬如”來給叔孫得臣之子(宣伯)命名。
按此次戰勝翟人、追獲長翟喬如,主要是魯大夫叔孫得臣的功勞,當戰鬥時,得臣是主帥,富父終甥是車右(戰車上一位于右面保護主帥之人)的副手。
詳見《左傳·文公十一年》。
得臣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喬如”是為了紀念此戰的勝利和自己的功績。
初,宋武公之世,鄋瞞伐宋①,司徒皇父帥師禦之,以敗翟于長丘,獲長翟緣斯。
晉之滅路,獲喬如弟棼如。
齊惠公二年,鄋瞞伐齊,齊王子城父獲其弟榮如,埋其首于北門。
衛人獲其季弟簡如。
鄋瞞由是遂亡。
①鄋瞞:北方狄族一部落名。
亦稱“長狄(翟)”。
相傳其為防風氏之後代,夏商時稱為汪芒氏,周代稱為長狄氏。
十五年,季文子使于晉。
十八年二月,文公卒。
文公有二妃:長妃齊女為哀姜,生子惡及視;次妃敬嬴,嬖一愛一①,生子俀。
俀私事襄仲②,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
襄仲請齊惠公,惠公新立,欲親魯,許之。
冬十月,襄仲殺子惡及視而立俀,是為宣公。
哀姜歸齊,哭而過市,曰:“天乎!襄仲為不道③,殺適立庶!”市人皆哭,魯人謂之“哀姜”。
魯由此公室卑⑤,三桓強⑥。
①嬖(bì,必),一愛一:一寵一幸。
②私事:事,本意為事奉。
此處私事指暗中籠絡。
③不道:即無道。
④惡、視為正妃所生,是嫡子:俀(wēi,危)是次妃所生,是庶子。
所以說“殺適(嫡)立庶。
”⑤卑:衰微。
⑥三桓:魯桓公三個兒子形成的仲孫氏(慶父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和季孫氏(季友之後)三個貴族家族。
宣公俀十二年,楚莊王強,圍鄭。
鄭伯降,複國之。
十八年,宣公卒,子成公黑肱立,是為成公。
季文子曰:“使我殺適立庶失大援者,襄仲。
”襄仲立宣公,公孫歸父有一寵一。
宣公欲去三桓①,與晉謀伐三桓。
會宣公卒,季文子怨之②,歸父奔齊。
①去:除掉。
②怨之:怨恨襄仲之子公孫歸父。
成公二年春,齊伐取我隆①。
夏,公與晉與郤克敗齊頃公于鞌②,齊複歸我侵地。
四年,成公如晉,晉景公不敬魯。
魯欲背晉合于楚,或谏③,乃不④。
十年,成公如晉。
晉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魯諱之⑤。
十五年,始與吳王壽作夢會鐘離。
①其詳載于《左傳·成公二年》。
②指“齊晉鞌(ān,安)之戰”,詳參見《齊太公世家》。
③谏者乃季文子。
據《左傳·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晉,欲求成于楚而叛晉。
季文子曰:‘不可。
晉雖無道,未可叛也。
國大、臣睦,而迩于我,諸侯聽焉(服從晉國),未可以貳(背叛)。
《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豈)肯字(一愛一)我乎?’公乃止。
”④不:同“否”。
⑤此指《春秋》記事之筆法。
魯成公送葬是一種屈辱,所以《春秋》諱言此事,并連正常的“葬晉景公”都不記載。
十六年,宣伯告晉,欲誅季文子,文子有義,晉人弗許①。
①此事詳載于《左傳·成公十六年》。
宣伯與成公母穆姜私通,穆姜按宣伯之意強迫成公除掉孟獻子、季文子及其家族。
成公不同意,宣伯又向晉國大夫郤(vì,細)犨(chōu,一抽一)說二人壞話。
當時季文子随成公與晉軍在一起,宣伯想讓晉人殺季文子,自己在國内殺孟獻子。
晉人囚禁季文子,晉大夫範文子說:“季孫(季文子)于魯,相二君矣。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信讒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怎麼向諸侯交代)?”晉人終于釋放季文子。
十八年,成共卒,子午立,是為襄公。
是時襄公三歲也。
襄公元年,晉立悼公。
往年冬,晉栾書弑其君厲公。
四年,襄公朝晉。
五年,季文子卒。
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以相三君①。
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②。
” ①三君:指魯宣公、成公、襄公。
②見《左傳·襄公五年》所引君子之評論。
九年,與晉伐鄭。
晉悼公冠襄公于衛①,季武子從②,相行禮。
①冠:冠禮。
古代童子長到成年須進行的一種禮儀。
天子、諸侯十二而冠,襄公本年十二歲,應行冠禮。
②據《左傳·襄公九年》季武子說:“君冠(國君實行冠禮),必以一裸一(guàn,灌,以香酒酹地)享(通“飨”)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節之,以先君之祧(廟)處之。
今寡君在行(道途之中),未可具也,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借用諸設備)焉。
”晉侯答應,到了衛國,借衛成公之廟及其鐘磬而舉行襄公冠禮。
十一年,三桓氏分為三軍①。
①此前魯有二軍,季武子想專權于魯國,故增設一軍,而由仲孫、叔孫、季孫三氏分别掌握。
十二年,朝晉。
十六年,晉平公即位。
二十一年,朝晉平公。
二十二年,孔丘生。
二十五年,齊崔杼弑其君莊公,立其弟景公。
二十九年,吳延陵季子使魯,問周樂,盡知其意,魯人敬焉①。
①參見《吳太伯世家》中季劄觀樂事。
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
其九月,太子卒。
魯人立齊歸之子裯為君,是為昭公。
昭公年十九,猶有童心①。
穆叔不欲立,曰:“太子死,有母弟可立,不即立長。
年均擇賢②,義鈞則蔔之③。
今裯非適嗣④,且又居喪意不在戚而有喜色⑤,若果立,必為季氏憂。
”季武子弗聽,卒立之。
比及葬⑥,三易衰⑦。
君子曰:“是不終也⑧。
” ①指昭公幼稚不莊重。
②鈞:通“均”,相等。
③義鈞:賢能相等。
④裯為襄公妾所生,為庶子。
⑤戚:悲傷。
⑥襄公六月辛已死,十月癸酉葬,殡停約四個月。
⑦衰(chī,崔):同“缞”,喪服。
四個月穿壞了三件喪服,說明昭公頑皮止極。
⑧不終:不得善終。
昭公三年①,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魯恥焉。
四年,楚靈王會諸侯于申,昭公稱病不往。
七年,季武子卒。
八年,楚靈王就章華台,召昭公。
昭公往賀,賜昭公寶器;已而悔,複詐取之②。
十二年,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
十三年,楚公子棄疾弑其君靈王,代立。
十五年,朝晉,晉留之葬晉昭公,魯恥之。
二十年,齊景公與晏子狩竟③,因入魯問禮。
二十一年,朝晉至河,晉謝還之。
①據《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應為“二年”。
②據《左傳·昭公七年》載,楚王贈昭公大屈之弓,又後悔,楚大夫見昭公,說:“以前齊、晉、越三國都想要此弓,楚王不給。
現在您拿回去,要好好把守寶弓,防備三國起兵奪寶。
”昭公害怕,把弓又還給楚王。
③竟:同“境”。
二十五年春,鸲鹆來巢①。
師己曰:“文、成之世童謠曰②:‘鸲鹆來巢,公在乾侯。
鸲鹆入處,公在外野。
’” ①鸲(qú,渠)鹆(yù,浴):即八哥鳥。
據《集解》引《周禮》、《公羊傳》之語,當時認為鸲鹆一般不到濟水以北,而且一穴一居。
現鸲鹆到了北方的魯國而且巢居,是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
②童謠詳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季氏與劶氏鬥雞,季氏芥雞羽①,劶氏金距②。
季平子怒而侵劶氏,劶昭伯亦怒平子。
臧昭伯之弟會僞讒臧之氏③,匿季氏④,葬昭伯囚季氏人。
季平子怒,囚臧氏老⑤。
臧、劶氏以難告昭公。
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
平子登台請曰:“君以讒不察臣罪,誅之,請遷沂上。
”弗許。
請囚于鄪,弗許。
請以五乘亡,弗許。
子家駒曰:“君其許之。
政自季氏久矣,為徒者衆,衆将和謀。
”弗聽。
劶氏曰:“必殺之。
”叔孫氏之臣戾謂其衆曰:“無季氏與有,孰利?”皆曰:“無季氏是無叔孫氏。
”戾曰:“然,救季氏!”遂敗公師。
孟懿子聞叔孫氏勝,亦殺劶昭伯。
劶昭伯為公使,故孟氏得之。
三家共伐公,公遂奔。
己亥,公至于齊。
齊景公曰:“請緻千社待君⑥。
”子家曰:“棄周公之業而臣于齊,可乎?”乃止。
子家曰:“齊景公無信,不如早之晉。
”弗從。
叔孫見公還,見平子,平子頓首⑦。
初欲迎昭公,孟孫、季孫後悔,乃止。
①芥:通“介”,護甲。
②金距:在雞爪上裝金屬套。
距,雞爪。
③僞讒:造僞誣陷。
④匿季氏:藏于季氏之家。
⑤老:大夫之家臣。
⑥社:古以二十五家為一社。
⑦頓首:叩地而拜。
形容季平子由于把國君趕走而覺不安。
二十六年春,齊伐魯,取郓而居昭公焉。
夏,齊景公将内公,令無受魯賂。
申豐、汝賈許齊臣高龁、子将粟五千庾①。
子将言于齊侯曰:“群臣不能事魯君,有異焉②。
宋元公為魯如晉,求内之,道卒。
叔孫昭子求内其君,無病而死。
不知天棄魯乎?抑魯君有罪于鬼神也?願君且待。
”齊景公從之。
①庾(yǔ,雨):古代容量單位,十六鬥為一庾。
②有異:有許多怪現象。
二十八年,昭公如晉,求入①。
季平子私于晉六卿②,六卿受季氏賂,谏晉君,晉君乃止,居昭公乾侯。
二十九年,昭公如郓。
齊景公使人賜昭公書,自謂“主君”③。
昭公恥之,怒而去乾侯④。
三十一年,晉欲内昭公,召季平子。
平子布衣跣行⑤,因六卿謝罪。
六卿為言曰:“晉欲内昭公,衆不從。
”晉人止。
三十二年,昭公卒于乾侯。
魯人共立昭公弟宋為君,是為定公。
①人:流亡在外的國君歸國為君。
②私:賄賂。
③“自”字應據《六國年表》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删。
此乃齊景公稱魯昭公為“主君”。
“主君”是對大夫的稱謂,齊侯把昭公視同一個大夫,因此昭公以為恥。
④去:至。
《六國年表》作“之”,去往之意。
⑤跣:赤腳。
⑥因:通過。
定公立,趙簡子問史墨曰:“季氏亡乎?”史墨對曰:“不亡。
季友有大功于魯,受鄪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業①。
魯文公卒,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于是失國政。
政在季氏,于今四君矣②。
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③,不可以假人④。
” ①世:累世。
②四君:指魯宣公、成公、襄公、昭公。
③器:車輛服飾等,代表着人的地位等級。
名:指爵号。
④假:給予。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
陽虎私怒①,囚季桓子,與盟,乃舍之。
七年,齊伐我,取郓,以為魯陽虎邑以從政②。
八年,陽虎欲盡殺三桓適,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③;載季桓子将殺之④,桓子詐而得脫。
三桓共攻陽虎⑤,陽虎居陽關。
九年,魯伐陽虎⑥,陽虎奔齊,已而奔晉趙氏。
①私怒:因私憤而發怒。
②據《左傳·定公七年》,春,齊國歸還魯國的郓和陽關二邑,陽虎占為自己的奉邑,在那裡處理政務。
夏,齊又伐魯。
③更:改。
所善:關系密切的。
④其事詳載于《左傳·定公八年》。
陽虎想借在蒲園晏請季桓子之機殺之。
林楚駕車載桓子,桓子說服林楚同人孟孫氏家避難。
⑤事詳見《左傳·定公八年》。
⑥詳見《左傳·定公九年》。
十年,定公與齊景公會于夾谷,孔子行相事①。
齊欲襲魯君②,孔子以禮曆階③,誅齊一婬一樂④,齊侯懼,乃止,歸魯侵地而謝過⑤。
十二年,使仲由毀三桓城,收其甲兵。
孟氏不肯堕城⑥,伐之,不克而止。
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去。
①行相事:做盟會的司儀。
②據《齊太公世家》,齊景公怕孔子做魯國相,魯國稱霸,因此用犁?(chú,除)之計,想在盟會之時讓萊夷之人奏樂,借機俘獲魯君。
③曆階:拾級而上。
④誅:斬。
此指斬奏一婬一樂之夷人。
⑤謝過:謝罪。
⑥堕(hui,灰):毀。
十五年,定公卒,子将立,是為哀公。
哀公五年,齊景公卒。
六年,齊田乞弑其君孺子。
七年,吳王夫差強,伐齊,至缯,征百牢于魯①。
季康子使子貢說吳王及太宰嚭,以禮屈之。
吳王曰:“我文身②,不足責禮。
”乃止。
①百牢:牛、羊、豬各一百頭。
②文身:即“紋身”。
紋身斷發是古代吳越的蠻夷之俗,吳王強調這一點,為自己的越禮行為辯解。
八年,吳為鄒伐魯,至城下,盟而去。
齊伐我,取三邑。
十年,伐齊南邊。
十一年,齊伐魯。
季氏用冉有有功①,思孔子,孔子自衛歸魯。
①功:成效。
十四年,齊田常弑其君簡公于俆州。
孔子請伐之,哀公不聽。
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貢為介①,适齊,齊歸我侵地。
田常初相,欲親諸侯。
①介:副手。
十六年,孔子卒。
二十二年,越王句踐滅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
夏,哀公患三桓,将欲因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難①,故君臣多間②。
公遊于陵阪,遇孟武伯于街,曰:“請問餘及死乎?”對曰:“不知也。
”公欲以越伐三桓。
八月,哀公如陉氏。
三桓攻公,公奔于衛,去如鄒,遂如越。
國人迎哀公複歸,卒于有山氏③。
子甯立,是為悼公。
①作難:發難。
②間:仇隙。
③有山氏:即陉氏。
悼公之時,三桓勝①,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①勝:興盛。
十三年,三晉滅智伯,分其地有之。
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為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卒,子顯立,是為穆公。
穆公三十三年卒①,子奮立,是為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卒②,子屯立,是為康公。
康公九年卒,子匽立,是為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為平公,是時六國皆稱王。
①《六國年表》作“三十二年”,與《漢書·律曆志》合,當是。
②當以《六國年表》作“二十三年”。
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
二十(二)年,平公卒,子賈立,是為文公。
文公(七)〔元〕年,楚懷王死于秦。
二十三年,文公卒,子雠立,是為頃公。
頃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頃王東徙于陳。
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
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
頃公亡,遷于下邑①,為家人②,魯絕祀③。
頃公卒于柯。
①下邑:都城以外為小邑。
②家人:平民。
③絕祀:祭祀滅絕。
此處指亡國。
魯起周公至頃公,凡三十四世。
太史公曰:餘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龂龂如也”①。
觀慶父及叔牙、闵公之際,何其亂也?隐、桓之事;襄仲殺適立庶;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昭公以奔。
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②,而行一事何其戾也③? ①龂(yǎn,掩)龂:争辯的樣子。
②從:遵守。
③戾:背反。
十七年,齊桓公卒。
二十四年,晉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釐公卒,子興立,是為文公。
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
三年,文公朝晉襄公①。
①據《左傳》載,文公二年時晉國因為文公不朝晉,來魯讨伐,文公去晉。
晉君派陽處父與文公盟而辱文公。
本年,晉人又認為去年做法太過火,所以重新進行盟約儀式。
參見《〉左傳·文公二年、三年》。
十一年十月甲午,魯敗翟于鹹①,獲長翟喬如,富父終甥舂其喉②,以戈殺之,埋其首于子駒之門③,以命宣伯④。
①翟:通“狄”,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
②舂:通“沖”,直刺。
③子駒之門:魯國都北郭有三門,最西稱子駒門。
④此指用“喬如”來給叔孫得臣之子(宣伯)命名。
按此次戰勝翟人、追獲長翟喬如,主要是魯大夫叔孫得臣的功勞,當戰鬥時,得臣是主帥,富父終甥是車右(戰車上一位于右面保護主帥之人)的副手。
詳見《左傳·文公十一年》。
得臣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喬如”是為了紀念此戰的勝利和自己的功績。
初,宋武公之世,鄋瞞伐宋①,司徒皇父帥師禦之,以敗翟于長丘,獲長翟緣斯。
晉之滅路,獲喬如弟棼如。
齊惠公二年,鄋瞞伐齊,齊王子城父獲其弟榮如,埋其首于北門。
衛人獲其季弟簡如。
鄋瞞由是遂亡。
①鄋瞞:北方狄族一部落名。
亦稱“長狄(翟)”。
相傳其為防風氏之後代,夏商時稱為汪芒氏,周代稱為長狄氏。
十五年,季文子使于晉。
十八年二月,文公卒。
文公有二妃:長妃齊女為哀姜,生子惡及視;次妃敬嬴,嬖一愛一①,生子俀。
俀私事襄仲②,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
襄仲請齊惠公,惠公新立,欲親魯,許之。
冬十月,襄仲殺子惡及視而立俀,是為宣公。
哀姜歸齊,哭而過市,曰:“天乎!襄仲為不道③,殺適立庶!”市人皆哭,魯人謂之“哀姜”。
魯由此公室卑⑤,三桓強⑥。
①嬖(bì,必),一愛一:一寵一幸。
②私事:事,本意為事奉。
此處私事指暗中籠絡。
③不道:即無道。
④惡、視為正妃所生,是嫡子:俀(wēi,危)是次妃所生,是庶子。
所以說“殺適(嫡)立庶。
”⑤卑:衰微。
⑥三桓:魯桓公三個兒子形成的仲孫氏(慶父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和季孫氏(季友之後)三個貴族家族。
宣公俀十二年,楚莊王強,圍鄭。
鄭伯降,複國之。
十八年,宣公卒,子成公黑肱立,是為成公。
季文子曰:“使我殺適立庶失大援者,襄仲。
”襄仲立宣公,公孫歸父有一寵一。
宣公欲去三桓①,與晉謀伐三桓。
會宣公卒,季文子怨之②,歸父奔齊。
①去:除掉。
②怨之:怨恨襄仲之子公孫歸父。
成公二年春,齊伐取我隆①。
夏,公與晉與郤克敗齊頃公于鞌②,齊複歸我侵地。
四年,成公如晉,晉景公不敬魯。
魯欲背晉合于楚,或谏③,乃不④。
十年,成公如晉。
晉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魯諱之⑤。
十五年,始與吳王壽作夢會鐘離。
①其詳載于《左傳·成公二年》。
②指“齊晉鞌(ān,安)之戰”,詳參見《齊太公世家》。
③谏者乃季文子。
據《左傳·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晉,欲求成于楚而叛晉。
季文子曰:‘不可。
晉雖無道,未可叛也。
國大、臣睦,而迩于我,諸侯聽焉(服從晉國),未可以貳(背叛)。
《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豈)肯字(一愛一)我乎?’公乃止。
”④不:同“否”。
⑤此指《春秋》記事之筆法。
魯成公送葬是一種屈辱,所以《春秋》諱言此事,并連正常的“葬晉景公”都不記載。
十六年,宣伯告晉,欲誅季文子,文子有義,晉人弗許①。
①此事詳載于《左傳·成公十六年》。
宣伯與成公母穆姜私通,穆姜按宣伯之意強迫成公除掉孟獻子、季文子及其家族。
成公不同意,宣伯又向晉國大夫郤(vì,細)犨(chōu,一抽一)說二人壞話。
當時季文子随成公與晉軍在一起,宣伯想讓晉人殺季文子,自己在國内殺孟獻子。
晉人囚禁季文子,晉大夫範文子說:“季孫(季文子)于魯,相二君矣。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信讒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怎麼向諸侯交代)?”晉人終于釋放季文子。
十八年,成共卒,子午立,是為襄公。
是時襄公三歲也。
襄公元年,晉立悼公。
往年冬,晉栾書弑其君厲公。
四年,襄公朝晉。
五年,季文子卒。
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以相三君①。
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②。
” ①三君:指魯宣公、成公、襄公。
②見《左傳·襄公五年》所引君子之評論。
九年,與晉伐鄭。
晉悼公冠襄公于衛①,季武子從②,相行禮。
①冠:冠禮。
古代童子長到成年須進行的一種禮儀。
天子、諸侯十二而冠,襄公本年十二歲,應行冠禮。
②據《左傳·襄公九年》季武子說:“君冠(國君實行冠禮),必以一裸一(guàn,灌,以香酒酹地)享(通“飨”)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節之,以先君之祧(廟)處之。
今寡君在行(道途之中),未可具也,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借用諸設備)焉。
”晉侯答應,到了衛國,借衛成公之廟及其鐘磬而舉行襄公冠禮。
十一年,三桓氏分為三軍①。
①此前魯有二軍,季武子想專權于魯國,故增設一軍,而由仲孫、叔孫、季孫三氏分别掌握。
十二年,朝晉。
十六年,晉平公即位。
二十一年,朝晉平公。
二十二年,孔丘生。
二十五年,齊崔杼弑其君莊公,立其弟景公。
二十九年,吳延陵季子使魯,問周樂,盡知其意,魯人敬焉①。
①參見《吳太伯世家》中季劄觀樂事。
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
其九月,太子卒。
魯人立齊歸之子裯為君,是為昭公。
昭公年十九,猶有童心①。
穆叔不欲立,曰:“太子死,有母弟可立,不即立長。
年均擇賢②,義鈞則蔔之③。
今裯非適嗣④,且又居喪意不在戚而有喜色⑤,若果立,必為季氏憂。
”季武子弗聽,卒立之。
比及葬⑥,三易衰⑦。
君子曰:“是不終也⑧。
” ①指昭公幼稚不莊重。
②鈞:通“均”,相等。
③義鈞:賢能相等。
④裯為襄公妾所生,為庶子。
⑤戚:悲傷。
⑥襄公六月辛已死,十月癸酉葬,殡停約四個月。
⑦衰(chī,崔):同“缞”,喪服。
四個月穿壞了三件喪服,說明昭公頑皮止極。
⑧不終:不得善終。
昭公三年①,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魯恥焉。
四年,楚靈王會諸侯于申,昭公稱病不往。
七年,季武子卒。
八年,楚靈王就章華台,召昭公。
昭公往賀,賜昭公寶器;已而悔,複詐取之②。
十二年,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
十三年,楚公子棄疾弑其君靈王,代立。
十五年,朝晉,晉留之葬晉昭公,魯恥之。
二十年,齊景公與晏子狩竟③,因入魯問禮。
二十一年,朝晉至河,晉謝還之。
①據《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應為“二年”。
②據《左傳·昭公七年》載,楚王贈昭公大屈之弓,又後悔,楚大夫見昭公,說:“以前齊、晉、越三國都想要此弓,楚王不給。
現在您拿回去,要好好把守寶弓,防備三國起兵奪寶。
”昭公害怕,把弓又還給楚王。
③竟:同“境”。
二十五年春,鸲鹆來巢①。
師己曰:“文、成之世童謠曰②:‘鸲鹆來巢,公在乾侯。
鸲鹆入處,公在外野。
’” ①鸲(qú,渠)鹆(yù,浴):即八哥鳥。
據《集解》引《周禮》、《公羊傳》之語,當時認為鸲鹆一般不到濟水以北,而且一穴一居。
現鸲鹆到了北方的魯國而且巢居,是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
②童謠詳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季氏與劶氏鬥雞,季氏芥雞羽①,劶氏金距②。
季平子怒而侵劶氏,劶昭伯亦怒平子。
臧昭伯之弟會僞讒臧之氏③,匿季氏④,葬昭伯囚季氏人。
季平子怒,囚臧氏老⑤。
臧、劶氏以難告昭公。
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
平子登台請曰:“君以讒不察臣罪,誅之,請遷沂上。
”弗許。
請囚于鄪,弗許。
請以五乘亡,弗許。
子家駒曰:“君其許之。
政自季氏久矣,為徒者衆,衆将和謀。
”弗聽。
劶氏曰:“必殺之。
”叔孫氏之臣戾謂其衆曰:“無季氏與有,孰利?”皆曰:“無季氏是無叔孫氏。
”戾曰:“然,救季氏!”遂敗公師。
孟懿子聞叔孫氏勝,亦殺劶昭伯。
劶昭伯為公使,故孟氏得之。
三家共伐公,公遂奔。
己亥,公至于齊。
齊景公曰:“請緻千社待君⑥。
”子家曰:“棄周公之業而臣于齊,可乎?”乃止。
子家曰:“齊景公無信,不如早之晉。
”弗從。
叔孫見公還,見平子,平子頓首⑦。
初欲迎昭公,孟孫、季孫後悔,乃止。
①芥:通“介”,護甲。
②金距:在雞爪上裝金屬套。
距,雞爪。
③僞讒:造僞誣陷。
④匿季氏:藏于季氏之家。
⑤老:大夫之家臣。
⑥社:古以二十五家為一社。
⑦頓首:叩地而拜。
形容季平子由于把國君趕走而覺不安。
二十六年春,齊伐魯,取郓而居昭公焉。
夏,齊景公将内公,令無受魯賂。
申豐、汝賈許齊臣高龁、子将粟五千庾①。
子将言于齊侯曰:“群臣不能事魯君,有異焉②。
宋元公為魯如晉,求内之,道卒。
叔孫昭子求内其君,無病而死。
不知天棄魯乎?抑魯君有罪于鬼神也?願君且待。
”齊景公從之。
①庾(yǔ,雨):古代容量單位,十六鬥為一庾。
②有異:有許多怪現象。
二十八年,昭公如晉,求入①。
季平子私于晉六卿②,六卿受季氏賂,谏晉君,晉君乃止,居昭公乾侯。
二十九年,昭公如郓。
齊景公使人賜昭公書,自謂“主君”③。
昭公恥之,怒而去乾侯④。
三十一年,晉欲内昭公,召季平子。
平子布衣跣行⑤,因六卿謝罪。
六卿為言曰:“晉欲内昭公,衆不從。
”晉人止。
三十二年,昭公卒于乾侯。
魯人共立昭公弟宋為君,是為定公。
①人:流亡在外的國君歸國為君。
②私:賄賂。
③“自”字應據《六國年表》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删。
此乃齊景公稱魯昭公為“主君”。
“主君”是對大夫的稱謂,齊侯把昭公視同一個大夫,因此昭公以為恥。
④去:至。
《六國年表》作“之”,去往之意。
⑤跣:赤腳。
⑥因:通過。
定公立,趙簡子問史墨曰:“季氏亡乎?”史墨對曰:“不亡。
季友有大功于魯,受鄪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業①。
魯文公卒,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于是失國政。
政在季氏,于今四君矣②。
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③,不可以假人④。
” ①世:累世。
②四君:指魯宣公、成公、襄公、昭公。
③器:車輛服飾等,代表着人的地位等級。
名:指爵号。
④假:給予。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
陽虎私怒①,囚季桓子,與盟,乃舍之。
七年,齊伐我,取郓,以為魯陽虎邑以從政②。
八年,陽虎欲盡殺三桓適,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③;載季桓子将殺之④,桓子詐而得脫。
三桓共攻陽虎⑤,陽虎居陽關。
九年,魯伐陽虎⑥,陽虎奔齊,已而奔晉趙氏。
①私怒:因私憤而發怒。
②據《左傳·定公七年》,春,齊國歸還魯國的郓和陽關二邑,陽虎占為自己的奉邑,在那裡處理政務。
夏,齊又伐魯。
③更:改。
所善:關系密切的。
④其事詳載于《左傳·定公八年》。
陽虎想借在蒲園晏請季桓子之機殺之。
林楚駕車載桓子,桓子說服林楚同人孟孫氏家避難。
⑤事詳見《左傳·定公八年》。
⑥詳見《左傳·定公九年》。
十年,定公與齊景公會于夾谷,孔子行相事①。
齊欲襲魯君②,孔子以禮曆階③,誅齊一婬一樂④,齊侯懼,乃止,歸魯侵地而謝過⑤。
十二年,使仲由毀三桓城,收其甲兵。
孟氏不肯堕城⑥,伐之,不克而止。
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去。
①行相事:做盟會的司儀。
②據《齊太公世家》,齊景公怕孔子做魯國相,魯國稱霸,因此用犁?(chú,除)之計,想在盟會之時讓萊夷之人奏樂,借機俘獲魯君。
③曆階:拾級而上。
④誅:斬。
此指斬奏一婬一樂之夷人。
⑤謝過:謝罪。
⑥堕(hui,灰):毀。
十五年,定公卒,子将立,是為哀公。
哀公五年,齊景公卒。
六年,齊田乞弑其君孺子。
七年,吳王夫差強,伐齊,至缯,征百牢于魯①。
季康子使子貢說吳王及太宰嚭,以禮屈之。
吳王曰:“我文身②,不足責禮。
”乃止。
①百牢:牛、羊、豬各一百頭。
②文身:即“紋身”。
紋身斷發是古代吳越的蠻夷之俗,吳王強調這一點,為自己的越禮行為辯解。
八年,吳為鄒伐魯,至城下,盟而去。
齊伐我,取三邑。
十年,伐齊南邊。
十一年,齊伐魯。
季氏用冉有有功①,思孔子,孔子自衛歸魯。
①功:成效。
十四年,齊田常弑其君簡公于俆州。
孔子請伐之,哀公不聽。
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貢為介①,适齊,齊歸我侵地。
田常初相,欲親諸侯。
①介:副手。
十六年,孔子卒。
二十二年,越王句踐滅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
夏,哀公患三桓,将欲因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難①,故君臣多間②。
公遊于陵阪,遇孟武伯于街,曰:“請問餘及死乎?”對曰:“不知也。
”公欲以越伐三桓。
八月,哀公如陉氏。
三桓攻公,公奔于衛,去如鄒,遂如越。
國人迎哀公複歸,卒于有山氏③。
子甯立,是為悼公。
①作難:發難。
②間:仇隙。
③有山氏:即陉氏。
悼公之時,三桓勝①,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①勝:興盛。
十三年,三晉滅智伯,分其地有之。
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為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卒,子顯立,是為穆公。
穆公三十三年卒①,子奮立,是為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卒②,子屯立,是為康公。
康公九年卒,子匽立,是為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為平公,是時六國皆稱王。
①《六國年表》作“三十二年”,與《漢書·律曆志》合,當是。
②當以《六國年表》作“二十三年”。
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
二十(二)年,平公卒,子賈立,是為文公。
文公(七)〔元〕年,楚懷王死于秦。
二十三年,文公卒,子雠立,是為頃公。
頃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頃王東徙于陳。
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
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
頃公亡,遷于下邑①,為家人②,魯絕祀③。
頃公卒于柯。
①下邑:都城以外為小邑。
②家人:平民。
③絕祀:祭祀滅絕。
此處指亡國。
魯起周公至頃公,凡三十四世。
太史公曰:餘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龂龂如也”①。
觀慶父及叔牙、闵公之際,何其亂也?隐、桓之事;襄仲殺適立庶;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昭公以奔。
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②,而行一事何其戾也③? ①龂(yǎn,掩)龂:争辯的樣子。
②從:遵守。
③戾: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