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周公世家第三

關燈
孰:同“熟”,豐收。

    ⑥郊、祭文王:祭祀天帝的儀式在郊外舉行,故稱“郊”。

    隻有天子才能祭天。

    這裡周成王允許魯國進行郊祭,是一種特殊的獎賞和榮譽。

    祭文王:指廟祭文王。

    魯國得以廟祭文王,也是一種天子賜予的特殊榮譽。

    ⑦本句意為:魯國國君可以使用天子所使用的禮儀和樂舞。

    天子之禮樂,據《禮記·明堂位》稱:“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裡,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

    ”⑧:褒:嘉獎。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

    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①。

    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②,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

    ”太公亦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

    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

    ”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歎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 ①報政:彙報施政效果。

    ②革:變革。

     伯禽即位之後,有管、祭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興反①。

    于是伯禽率師伐之于肸,作《肸誓》②,曰:“陳爾甲胄③,無敢不善。

    無敢傷牿④。

    馬牛其風⑤,臣妾逋逃⑥,勿敢越逐⑦,敬複之⑧,無敢寇攘⑨,逾牆恒⑩。

    魯人三郊三隧⑾,歭而刍茭、糗糧、桢幹⑿,無敢不逮(13)。

    我甲戌築而征徐戎,無敢不及(14),有大刑(15)。

    ”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魯。

     ①徐戎:古東夷部族之一,西周時居住在今淮河中下遊,曾聯合淮夷等抗周。

    又稱“徐夷”。

    興反:造反。

    ②《肸誓》:今存于《尚書》中,作《費(bì,必)誓》。

    ③胄:頭盔。

    ④牿:關牛馬的圈欄。

    無敢傷牿:深意是保護好牛馬以備作戰時使用。

    ⑤風:走失。

    ⑥臣妾:男一女奴隸。

    逋逃:逃跑。

    ⑦越:遠離。

    逐:追趕。

    ⑧複:歸還。

    ⑨寇攘:劫掠侵擾。

    ⑩逾牆恒:跳牆,指偷竊物品。

    (11)三郊三隧:古以城外為郊,郊外為隧。

    三郊三隧,此指魯國西、南、北三方的近郊遠郊之人。

    因東方面臨徐戎,需要防守敵人。

    所以隻向三郊三隧之人征發軍用物資。

    (12)歭:準備,備辦。

    刍茭:牲口吃的草。

    糗糧:幹糧。

    桢幹:築土牆之工具,夾土之闆叫“幹”,支持幹之木樁叫“桢”。

    (13)逮:達到,此處指達到要求的物資數量。

    (14)及:到來。

    (15)大刑:指死刑。

     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

    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謂炀公。

    炀公築茅阙門①。

    六年卒,子幽公宰立。

    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

    魏公五十年卒,子厲公擢立。

    厲公三十七年卒,魯人立其弟具,是為獻公。

    獻公三十二年卒②,子真公濞立。

     ①茅阙門:簡稱“茅門”,實際應為“雉門”。

    《說文·隹部》:“雉古文作。

    ”或省為“弟”,與茅形近,而誤為“茅”。

    諸侯有三門:庫門、雉門、路門。

    外朝在雉門之外。

    因雉門兩旁有高台,稱作“阙”,故又名“茅阙門”。

    ②本段所記之魯國各君谥号及年代,因在我國曆史記載正式紀年以前,故與他書多分歧,今擇其要一并錄于下:考公酋,《世本》作“考公就”、“考公遒”。

    炀公熙六年卒,《漢書·律曆志》作“六十年”。

    幽公宰,《世本》作“幽公圉”。

    魏公,《世本》作“微公弗”。

    獻公三十二年卒,《漢書·律曆志》作“五十年”。

     真公十四年,周厲王無道,出奔彘①,共和行政②。

    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為武公。

     ①奔:逃亡。

    ②共和行政:周厲王因國人暴動逃亡後,周公與召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武公九年春,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

    宣王一愛一戲,欲立戲為魯太子。

    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①,犯王命,必誅之②:故出令不可不順也。

    令之不行,政之不立③;行而不順,民将棄上④。

    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

    今天子諸侯⑤,立其少,是教民逆也。

    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⑥;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

    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

    ”宣王弗聽,卒立戲為魯太子。

    夏,武公歸而卒,戲立,是為懿公。

     ①犯王命:幹犯了周先王制定的嫡長子繼承制。

    ②誅:誅滅。

    ③政之不立:政令不能具有權威。

    ④棄上:不服從其統治者。

    ⑤建:立。

    ⑥壅:阻塞不能通行。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禦與魯人攻弑懿公,而立伯禦為君。

    伯禦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禦,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①,以為魯後②。

    樊穆仲曰:“魯懿公弟稱,肅恭明神③,敬事耆老④;賦事行刑,必問于遺訓而咨于固實⑤,不幹所問⑥,不犯所(知)〔咨〕⑦。

    宣王曰:“然,能訓治其民矣。

    ”乃立稱于夷宮⑧,是為孝公。

    自是後,諸侯多畔王命。

     ①道:同“導”,啟發。

    順:通“訓”,教戒。

    ②魯後:魯國君位的繼承人。

    ③明神:敬神。

    ④耆老:此處泛指老人。

    ⑤遺訓:此處指先王之遺訓。

    咨:詢問。

    固實:固,通“故”。

    故實即已往實踐中的典型事例及其相應處理方法。

    ⑥幹:幹犯。

    ⑦犯:抵觸。

    ⑧夷宮:《集解》引韋昭注:“夷宮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廟。

    古者爵命(任命爵位)必于祖廟。

    ” 孝公二十五年,諸侯畔周,大戎殺幽王。

    秦始列為諸侯②。

     ①周幽王二十一年(前771),申侯引犬戎人宗周攻殺幽王。

    ②幽王死後,平王繼位,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

    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是為惠公。

     惠公三十年,晉人弑其君昭侯。

    四十五年,晉人又弑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惠公卒,長庶子息攝當國①,行君事,是為隐公。

    初,惠公適夫人無子②,公賤妾聲子生子息。

    息長,為娶于宋。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生子允。

    登宋女為夫人③,以允為太子。

    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①長庶子:古人稱正妻所生為“嫡子”,妾所生為“庶子”。

    息雖為庶子,但在衆嫡庶中年齡最大,稱“長庶子”。

    因為他不是嫡子,所以按嫡長子繼承制他不能為君,隻能代理。

    ②適:通“嫡”,正妻為嫡。

    ③登:高升。

     隐公五年,觀漁于棠①。

    八年,與鄭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許田②,君子譏之③。

     ①漁:漁人捕魚。

    這句是指讓捕魚之人陳設取魚之備,觀其取魚以為戲樂。

    此舉不合君禮。

    事詳見《左傳·隐公五年》。

    《谷梁傳》亦謂“禮,尊不親小事,卑不一屍一大功。

    魚,卑者之事也。

    公觀之,非正也”。

    ②易:交換。

    事詳《左傳·隐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不祀泰山也。

    ”因鄭桓公是周宣王的同母弟,所以賜給鄭國祊(bēng,崩)邑,令其在天子祭泰山時,鄭國助祭。

    又因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時,想遷都于洛邑,所以賜給周公洛邑附近的許田,以便魯君朝見周王時住宿。

    後周天子泰山之祀廢棄,故祊邑對鄭國無用,又因祊遠離鄭國(祊在今山東費縣附近),而許田(在今河南許昌附近)又遠離魯國,所以鄭莊公想用鄭之祊換魯之許田。

    但天子所賜之邑不能随便交換,所以想出一個借口,說讓魯祭祀泰山,而鄭祭祀周公(許田有周公廟)。

    此事至魯桓公元年才交換完畢。

    ③君子譏之:指作史者評論此事時譏貶魯鄭二國擅自交換天子賜邑。

     十一年冬,公子揮谄謂隐公曰①:“百姓便君②,君其遂立③。

    吾請為君殺子允,君以我為相。

    ”隐公曰:“有先君命。

    吾為允少,故攝代。

    今允長矣,吾方營菟裘之地而老焉④,以授子允政。

    ”揮懼子允聞而反誅之,乃反谮隐公于子允曰⑤:“隐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圖之。

    請為子殺隐公。

    ”子允許諾。

    十一月,隐公祭鐘巫⑥,齊于社圃⑦,館于?氏⑧。

    揮使人弑隐公于?氏,而立子允為君,是為桓公。

     ①谄:巴結獻媚。

    ②便君:以您當國君為合宜。

    ③遂:終。

    隐公本為代理,公子揮功他最終還是自立為君,不再讓位于太子允。

    ④營:建造房屋。

    老:養老。

    ⑤谮:說壞話誣陷。

    ⑥鐘巫:神名。

    魯隐公祭鐘巫的原因是,當魯隐公還是公子時,在狐壤地方與鄭國作戰被俘。

    鄭人把隐公囚禁在鄭國大夫尹氏處。

    隐公買通尹氏,向尹氏家中所立鐘巫之神的牌位祈禱,後與尹氏歸魯國,隐公就在魯國也立起鐘巫的神牌,經常祭祀,認為它有靈驗。

    ⑦齊:同“齋”,即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整潔身心。

    《禮記·祭統》說:“及時将祭,君子乃齋。

    ……及其将齋也防其邪物(指邪念),訖(禁絕)其嗜欲,耳不聽樂。

    ”社圃:園名。

    ⑧館:住宿。

     桓公元年,鄭以璧易天子之許田①。

    二年,以宋之賂鼎入于太廟②,君子譏之。

     ①隐公八年時,鄭已将祊邑給魯國。

    本年鄭國因為祊邑比許田小,故又加贈玉璧來補償。

    交換祊邑與許田之事正式完成。

    可參見《春秋》及《左傳》桓公元年記載。

    ②宋之賂鼎:鼎名“郜(gào,告)大鼎”。

    原為郜國所鑄,宋滅郜,占有此鼎。

    魯桓公二年時,宋國太宰華督殺其君殇公,立宋莊公,用郜大鼎賄賂魯桓公,又給齊、陳、鄭三國禮物,争取支持。

    魯桓公将此鼎放入太廟,魯大夫臧哀伯谏止,公不聽。

    其事經過及臧哀伯谏辭詳見《左傳·桓公二年》。

     三年,使揮迎婦于齊為夫人。

    六年,夫人生子,與桓公同日,故名曰同,同長,為太子。

     十六年,會與曹,伐鄭,入厲公①。

     ①鄭厲公于桓公十五年被大夫祭(zhài,寨)仲所一逼一十,出奔。

    本年春天,魯桓公與宋公、蔡侯、衛侯在曹盟會,夏四月伐鄭。

    想支持鄭厲公歸國執政,但未成功。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與夫人如齊。

    申?谏止①,公不聽,遂如齊。

    齊襄公通桓公夫人②。

    公怒夫人③,夫人以告齊侯④。

    夏四月丙子,齊襄公飨公⑤,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脅⑥,公死于車。

    魯人告于齊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甯居,來修好禮。

    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請得彭生以除醜于諸侯。

    ”齊人殺彭生以說魯⑦。

    立太子同,是為莊公,莊公母夫人因留齊⑧,不敢歸魯。

     ①申?谏辭為:“女有家(夫),男有室(妻),無相渎(輕慢)也。

    謂之有禮。

    易此,必敗。

    ”見《左傳·桓公十八年》。

    ②魯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齊襄公之妹,二人通一奸一。

    ③怒:譴責。

    ④據《公羊傳·莊公元年》,文姜向齊襄公說:“魯君說太子同不是他的兒子,而是齊侯的兒子。

    ”齊襄公聽了大怒。

    ⑤飨:用酒食招待。

    ⑥摺(lā,拉)其脅:摺,折斷。

    脅:肋骨。

    ⑦說魯:向魯國解釋。

    ⑧因:于是。

     莊公五年冬,伐衛,内衛惠公①。

     ①内:同“納”,用武力支持某人歸國為君。

    衛惠公因讒毀其兄衛太子伋,緻被國人不容,出奔于齊。

    此次被諸侯武力支持回國。

    可參見《衛康叔世家》。

     八年,齊公子糾來奔①。

    九年,魯欲内子糾于齊,後桓公,桓公發兵擊魯,魯急,殺子糾。

    召忽死。

    齊告魯生緻管仲②。

    魯人施伯曰:“齊欲得管仲,非殺之也,将用之,用之則為魯患。

    不如殺,以其一屍一與之。

    ”莊公不聽,遂囚管仲與齊③。

    齊人相管仲。

     ①齊襄公被殺後國内大亂,襄公之子子糾母是魯國之女,因此來避難并尋求援助。

    本段史實詳見《齊太公世家》。

    ②生緻:得到活的。

    齊桓公搶在公子糾之前進入齊國,成為齊君。

    又聽鮑叔牙建議,想任用管仲為齊相,故欲生緻管仲。

    參見《齊太公世家》及《管晏列傳》。

    ③與:給。

     十三年,魯莊公與曹沫會齊桓公會于柯,曹沫劫齊桓公①,求魯侵地,已盟而釋桓公。

    桓公欲背約,管仲谏,卒歸魯侵地。

    十五年,齊桓公始霸。

    二十三年,莊公如齊觀社②。

     ①劫:劫持。

    事詳見《刺客列傳》。

    ②觀社:參觀祭祀社神之活動。

    按齊國祭社,聚男一女以遊觀,本身不合于周禮。

    魯莊公去觀看别國諸侯祭社,也不合于周禮。

    因此曹沫(huì,會)曾谏止,“公不聽,遂如齊”事詳見《左傳·莊公二十三年》、《國語·魯語上》。

     三十二年,初,莊公築台臨一黨一氏①,見孟女,說而一愛一之,許立為夫人,割臂以盟。

    孟女生子斑。

    斑長,說梁氏女,往觀。

    圉人荦自牆外與梁氏女戲。

    斑怒,鞭荦。

    莊公聞之,曰:“荦有力焉,遂殺之,是未可鞭而置也②。

    ”斑未得殺。

    會莊公有疾,莊公有三弟,長曰慶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莊公娶齊女為夫人曰哀姜。

    哀姜無子。

    哀姜娣曰叔姜③,生子開。

    莊公無適嗣④,一愛一孟女,欲立其子斑。

    莊公病,而問嗣于弟叔牙。

    叔牙曰:“一繼一及⑤,魯之常也。

    慶父在,可為嗣,君何憂?”莊公患叔牙欲立慶父,退而問季友。

    季友曰:“請以死立斑也。

    ”莊公曰:“曩者叔牙欲立慶父⑥,奈何?”季友以莊公命命牙待命于針巫氏,使針季劫飲叔牙以鸩⑦,曰:“飲此則有後奉祀⑧;不然,死且無後。

    ”牙逐飲鸩而死,魯立其子為叔孫氏。

    八月癸亥,莊公卒,季友竟立子斑為君,如莊公命。

    侍喪,舍于一黨一氏。

     ①臨:毗臨。

    ②置:赦免。

    ③娣:妹。

    ④適嗣:正妻之子。

    ⑤繼:父死子為君。

    及:兄死弟為君。

    ⑥曩者:不久前。

    ⑦鸩:毒酒。

    鸩相傳是一種有毒的鳥,其羽一毛一泡成的毒酒也叫作“鸩”。

    ⑧言外之意是不殺你的後人。

     先時慶父與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開。

    及莊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慶父使圉人荦殺魯公子斑于一黨一氏。

    季友奔陳。

    慶父竟立莊公子開,是為湣鮑。

     湣鮑二年,慶父與哀姜通益甚。

    哀姜與慶父謀殺湣鮑而立慶父。

    慶父使蔔?襲殺湣鮑于武闱。

    季友聞之,自陳與湣鮑弟申如邾,請魯求内之①。

    魯人欲誅慶父,慶父恐,奔莒。

    于是季友奉子申入②,立之,是為釐公。

    釐公亦莊公少子。

    哀姜恐,奔邾。

    季友以賂如莒求慶父③,慶父歸,使人殺慶父,慶父請奔,弗聽,乃使大夫奚斯行哭而往。

    慶父聞奚斯音,乃自一殺。

    齊桓公聞哀姜與慶父亂以危魯,乃召之邾而殺之,以其一屍一歸,戮之魯④。

    魯釐公請而葬之。

     ①請魯:請求魯國人。

    ②:奉:跟随。

    ③求慶父:要求把慶父引渡回魯國。

    ④戮:陳一屍一示衆。

     季友母陳女,故亡在陳①,陳故佐送季友及子申②。

    季友之将生也,父魯桓公使人蔔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間于兩社③,為公室輔④。

    季友亡,則魯不昌。

    ”及生,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号為成季。

    其後為季氏,慶父後為孟氏也。

     ①亡:逃亡。

    ②佐送:幫助護送(季友和子申回魯國)。

    ③位于兩社之間,意指成為執政大臣。

    古諸侯庫門之内、雉門之外為外朝,左右有周社、亳(bó,博)社。

    諸臣多于外朝處理政事。

    ④公室:即國君之家族。

    輔:輔佐之臣。

     釐公元年,以汶陽、鄪封季友。

    季友為相。

     九年,晉裡克殺其君奚齊、卓子。

    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