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周公世家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掉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前468)春,季康子死。
夏,哀公憂慮三桓之強,想借諸侯之力威脅之,三桓也怕哀公發難,因此君臣之間矛盾很深。
哀公去陵阪(bǎn,闆)遊玩,路遇孟武伯,哀公說:“請問你,我能善終嗎?”孟武伯回答說:“不知道。
”哀公想借越國力量攻伐三桓。
八月,哀公去陉氏家。
三桓攻哀公,哀公逃亡至衛國,又離衛至鄒,終于去至越國。
魯人又迎哀公回國,死于有山氏之家。
其子甯繼位,就是悼公。
悼公時代,三桓強盛,魯國君反如小侯,比三桓之家還要卑弱。
十三年(前454),韓、趙、魏三晉滅掉智伯,瓜分其地為三家所有。
三十七年(前429),悼公死,其子嘉繼位,就是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前408)死,其子顯繼位,就是穆公。
穆公三十三年(前376)死,其子奮繼位,就是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前353)死,其子屯繼位,就是康公。
康公九年(前344)死,其子匽(yǎn,掩)繼位,就是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前315)死,其子叔繼位,就是平公。
此時六國皆自稱為王。
平公十二年(前303),秦惠王死。
二十年(前296),平公死,其子賈繼位,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前295),楚懷王死于秦國。
二十三年(前273),文公死,其子雠繼位,就是頃公。
頃公二年(前271),秦攻克楚國郢都,楚頃王向東遷都于陳。
十九年(前254),楚伐魯,戰區徐州。
二十四年(前249),楚考烈王伐滅魯國。
頃公逃亡,遷居到都外小邑,成為平民,魯國祭祀滅絕。
頃公在柯邑死去。
魯國自周公至頃公,總計三十四代。
太史公說:我聽說孔子曾說“魯國的道德真是衰微至極了!洙水泗水之間人們争辯計較不已。
”看看慶父、叔牙和闵公即位之時,魯國多麼混亂不堪!隐公桓公交替之事;襄仲殺嫡立庶;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本是臣子,卻親身攻打昭公,以緻昭公逃亡。
他們雖一直遵循禮儀揖讓之節,但實際行一事又多麼與此違背啊! 【原文】【注解】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笃仁①,異于群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②,用事居多③。
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④。
破殷,入商宮。
已殺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夾武王⑥,釁社⑦,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釋箕子之囚⑧。
封纣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⑨,以繼殷祀⑩。
遍封功臣同姓戚者⑾。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⑿,是為魯公。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①笃仁:忠厚誠實仁一愛一。
②輔翼:佐助輔弼。
③用事:處理政務。
④《牧誓》:周武王伐纣時,在牧野戰役前發布的戰鬥動員令。
誓詞中的内容包一皮一皮括揭露殷纣的罪行和對自己部隊戰鬥鼓勵及作戰要求。
《牧誓》被收在《尚書》中。
司馬遷在《周本紀》中載錄了全文,對其中的古僻詞語進行了改寫,可參看。
⑤把:手持。
钺:古代用于斫殺的金屬兵器,其狀如大斧,有穿孔可裝一柄一。
⑥夾:在左右輔助。
⑦釁社:釁,殺牲血祭,社,地神。
⑧箕子之因:殷纣一婬一亂暴虐,比幹強谏,纣剖其心,箕子害怕裝瘋為奴,被纣囚禁。
⑨傅:輔助。
但這種輔助又有教育及監視的意思。
⑩中國古代以子孫不斷、祭祀不絕為光榮。
作為有道之君王往往不滅絕敵方子孫祭祀,所以讓武庚祿父繼承對殷祖先的歲時香火祭祀。
(11)戚:親戚。
?(12)虛:同“墟”,區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①,武王有疾,不豫②,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穆蔔③。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④”周公于是乃自以為質⑤,設三壇,周公北面立⑥,戴璧秉圭⑦,告于太一王、王季、文王。
史策祝曰⑧:“惟爾元孫王發⑨,勤勞阻疾⑩。
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于天(11),以旦代王發之身。
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12),敷佑四方(13),用能定汝子孫于下地(14),四方之民罔不敬畏(15)。
無墜天之降葆命(16),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17)。
今我其即命于元龜(18),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19),以俟爾命。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20)。
”周公已令史策告太一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于是乃即三王而蔔。
蔔人皆曰吉,發書視之(21),信吉。
周公喜,開籥(22),乃見書遇吉。
周公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旦新受命三王,維長終是圖(23)。
茲道能念予一人(24)。
”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25),誡守者勿敢言。
明日,武王有(26)。
①未集:尚未成功。
本句指天下統一之業尚未完全成功。
②不豫:不安,不舒服。
後代從這個典故引申,稱天子有病為“不豫”。
③穆蔔:恭敬地占蔔。
此處的占蔔是用火灼燒龜闆,通過龜闆上出現的紋路來預測吉兇。
④戚:憂愁悲傷。
先王:此處指周室祖先太一王、王季、文王。
⑤質:人質。
此處指周公以自己身一體為保證物來請求先王讓武王恢複健康,由自己來代替武王去死。
⑥北面:面朝北方,古代臣見君,要臉向北面以示尊敬。
⑦戴:捧着。
璧:一種圓環狀的玉制禮器,其邊寬為内孔直徑的兩倍。
秉:手持。
圭(guī,歸):古代一種長條形的玉制禮器,上端為三角形,下端正方。
古代祭神時以璧為尊神的主要禮品,而以圭為陪獻品。
⑧策祝:将祈禱之辭寫于簡策之上而祝告于神。
⑨元孫:長孫。
本來武王發是文王之次子,但此時長子伯邑考已死,故稱長孫。
又因為武王雖是文王之子,但這裡是向幾代祖先祈禱,所以概括地稱“孫”。
⑩阻:遭到困厄。
(11)負子之責:責,同“債”。
即欠子之債。
全句意指:如果上天要求你們犧牲一個子孫,讓他死去以便到天上事奉鬼神,即你們欠上天一個子孫,那麼讓我代替武王發去吧。
(12)指武王受天命于天帝之庭。
(13)敷:普遍。
佑:佑護。
四方:指天下。
(14)用:因而。
定:安定。
下地:指人間。
(15)罔:無。
(16)無:勿。
墜:喪失。
天之降葆命:上天所降給的寶貴天命,指周部族取得天下的時運。
葆,通“寶”。
(17)本句意為:如果我能代武王發去死,武王發必能使國運長久相傳不絕,那麼先王就會永遠在周王室的宗廟裡受到祭祀。
有所依歸:有地方能存身。
(18)即命:聽命。
元龜:大龜。
(19)歸:通“饋”,奉送。
(20)屏:藏而不給。
(21)發書:翻開占兆書。
(22)籥(yuè,月):本為古代一種管狀樂器,但古代的鎖也是管狀的,所以稱鎖為“籥”。
(23)維:通“唯”。
全句意為:現在您隻要考慮周室天下的長遠之計就可以了,不必再為自己的病擔心。
(24)念:考慮。
予一人:古代天子自稱“予一人”,此處指武王發。
(25)金縢匮:金絲纏束的櫃子。
縢:纏束。
匮,同“櫃”。
(26)有瘳:(chōu,一抽一):病體痊愈。
其後武王既崩①,成王少,在強葆之中②。
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③,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④。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⑤,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一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後成。
武王蚤終,成王少,将以成周⑥,我所以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
然我一沐三捉發⑦,一飯三吐哺⑧,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⑨。
” ①崩:古代稱天子之死為“崩”。
②強葆:同“襁褓”。
③畔:通“叛”。
④踐阼:登上帝位。
阼,堂前兩台階中東面一個。
賓主相見,客人走西面台階,叫作“階”,主人走東面台階,叫做“阼”。
天子主持祭祀時登阼,所以“阼”也指帝位。
但周公并未即位,而隻是代理天子之事,此處太史公是簡略言之。
攝:代理。
行政:處理政務。
當國:主持國家大權。
⑤弗辟:不避讓。
辟,同“避”。
⑥成周:完成周王朝穩定之大業。
⑦沐:古代洗發為“沐”,洗身為“浴”。
⑧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⑨以國驕人:認為自己是有封國的國君而看不起别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①。
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诰》②。
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
收殷餘民,以封康叔于衛,封微子于宋,以奉封殷祀。
甯淮夷東上④,二年而畢定。
諸侯鹹服宗周⑤。
①淮夷:此少數部族,西周時居住在今淮河下遊。
②《大诰》:《尚書》篇名。
周公東征之際對各國諸侯及官員所做的講話。
③放:流放。
④甯:平定。
⑤鹹:都。
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
天降祉福①,唐叔得禾②,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于東土④,作《饋禾》⑤。
周公既受命禾⑥,嘉天子命,作《饋禾》⑦。
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贻王,命之曰《鸱鸮》⑧。
王亦未敢訓周公⑨。
①祉:福。
②禾:粟谷之一莖一。
③母:草木能結果實者為母,不結果實者為牡,結果實不飽滿為童。
穎:禾穗。
④饋:古代贈送食物叫作“饋”。
于東土:當時周公東征未歸,尚在東方。
⑤《饋禾》:已亡佚。
⑥命禾:天子所賜之禾。
⑦《嘉禾》:已亡佚。
⑧《鸱鸮》:後被收在《詩經·豳(bīn,賓)風》中。
是周公用象征的手法,寫鸱鸮建巢之事,來隐喻自己的心迹。
⑨訓:責備。
據《一毛一詩》及孔穎達《一毛一詩正義》,周公攝政,管蔡流言,成王懷疑周公将篡位,因此周公東征之後,寫《鸱鸮》詩說明管蔡不能不誅,成王亦雖然不悅,但未敢責備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①,至豐②,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③。
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洛邑,蔔居焉,曰吉,遂國之④。
①朝:朝拜。
此處指成王到武王之廟朝拜,祈告營造成周洛邑之事。
周:此指鎬(hào,浩)京,武王之廟在此。
②豐:文王之廟所在地豐邑。
至豐:去到文王廟祈告。
③相土:堪察地形。
④國:建都。
成王長,能聽政。
于是周公乃還政于成王,成王臨朝。
周公之代成王治①,南面倍依以朝諸侯②。
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③。
①治:處理政務,管理國家。
②南面:面向南邊。
倍:背向着。
依:通“扆”(yǐ,椅):古代堂之後壁即室之前壁,壁上西邊是牖(yǒu,有),東邊是戶(門),戶牖(窗)之間為扆。
古代天子接受朝拜,就背對扆,臉向南。
③匔(gōng,工)匔;謹慎恭敬的樣子。
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①,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識,一奸一神命者乃旦也②。
”亦藏其策于府③。
成王病有廖。
及成王事,人或谮周公④,周公奔楚⑤。
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⑥。
①揃(jiǎn,剪):剪斷。
蚤:通“爪”,指甲。
沈:沉入水中。
②一奸一(gān,甘):冒犯。
③府:儲藏文書之處。
④谮(zèn,去聲“怎”):說壞話誣陷别人。
⑤奔:逃亡。
反:同“返”。
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一婬一佚①,乃作《多士》②,作《毋逸》③。
《毋逸》稱:“為人父母,為業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筆昔在殷王中宗,嚴恭敬畏天命④,自度治民⑤,震懼不敢荒甯⑥,故中宗飨國七十五年⑦。
其在高宗,久勞于外,為與小人⑧,作其繼位⑨,乃有亮?⑩,三年不言,言乃歡⑾,不敢荒甯,密靖殷國⑿,至于小大無怨,故高宗飨國五十五年。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13),久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14),能保施小民(15),不悔鳏寡,故祖甲飨國三十三年。
”《多士》稱曰:“自湯至于帝乙,無不率祀明德(16),帝無不配天者(17)。
在今後嗣王纣,誕一婬一厥佚(18),不顧天及民之從也。
其民皆可誅。
”(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19),飨國五十年。
”作此以誡成王。
①一婬一佚:荒一婬一放一蕩。
②《多士》:今存于《尚書》中,是周公代替成王向殷遺民中的奴隸主階級發表的诰令。
《多士》并非告誡周成王之作,此句及後邊的“《多士》稱曰”一句當是衍文。
③《毋逸》:今存《尚書》中,作《無逸》。
是周公告誡成王的講話。
④嚴:同“俨”,莊重的樣子。
恭:恭敬的意思。
⑤自度:以法度自律。
⑥震懼:小心謹慎常懷恐懼之心(害怕治理不好國家)。
荒甯:荒廢事業,自圖逸樂。
⑦飨:通“享”,享有。
飨國:擁有國家。
⑧小人:地位低下的勞動者。
⑨作:始。
⑩亮?:指帝王居喪。
(11)言乃歡:指他一旦說話就很賢明,臣民非常喜悅。
?(12)密:安。
靖:定。
(13)不義惟王:以自己做天子為不義。
惟,為、是。
《集解》引馬融的話說:“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丁(祖甲之父)欲立之,祖甲以王廢長立少不義,逃亡民間,故曰‘不義惟王’。
”(14)小人之依:小民所依靠的,指仁政。
(15)保:安。
施:惠。
(16)率:遵循(禮制)。
明:勉。
(17)配天:指其德形能與上天的要求相符合。
(18)誕:大。
厥:其。
(19)昃(zè,仄):太陽偏西。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①,于是周公作《周官》②,官别其宜③。
作《立政》④,便百姓。
百姓說⑤。
①官政:官職制度。
未次序:還未安排得系統、合理。
②《周官》:已亡佚。
今存《僞尚書》中之《周官》乃假托周公之作。
③官别其宜:劃分出每種官職合理的職責範圍。
④《立政》:今存《尚書》中。
主要向成王講述天下安定以後,用人和理政方針。
⑤百姓:西周時對貴族階級的總稱。
說:“同“悅”。
周公在豐,病,将沒①,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于畢,從文王②,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③。
①沒:同“殁”,死。
②周文王墓也在畢,所以說陪從文王。
③予小子:天子自己的謙稱,此處是成王口氣。
周公卒後,秋未獲①,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
周國大恐②。
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
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事,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
”成王執書以泣,曰:“自今後其無穆蔔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③,我國家禮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
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④。
歲則大孰⑤。
于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⑥。
魯有天子禮樂者⑦,以褒周公之德也⑧。
①獲:收割莊稼。
②周國:周王都,此處指周都之人。
③朕小子:成王自己的謙稱。
④築:培土并?堅實。
⑤
二十七年(前468)春,季康子死。
夏,哀公憂慮三桓之強,想借諸侯之力威脅之,三桓也怕哀公發難,因此君臣之間矛盾很深。
哀公去陵阪(bǎn,闆)遊玩,路遇孟武伯,哀公說:“請問你,我能善終嗎?”孟武伯回答說:“不知道。
”哀公想借越國力量攻伐三桓。
八月,哀公去陉氏家。
三桓攻哀公,哀公逃亡至衛國,又離衛至鄒,終于去至越國。
魯人又迎哀公回國,死于有山氏之家。
其子甯繼位,就是悼公。
悼公時代,三桓強盛,魯國君反如小侯,比三桓之家還要卑弱。
十三年(前454),韓、趙、魏三晉滅掉智伯,瓜分其地為三家所有。
三十七年(前429),悼公死,其子嘉繼位,就是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前408)死,其子顯繼位,就是穆公。
穆公三十三年(前376)死,其子奮繼位,就是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前353)死,其子屯繼位,就是康公。
康公九年(前344)死,其子匽(yǎn,掩)繼位,就是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前315)死,其子叔繼位,就是平公。
此時六國皆自稱為王。
平公十二年(前303),秦惠王死。
二十年(前296),平公死,其子賈繼位,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前295),楚懷王死于秦國。
二十三年(前273),文公死,其子雠繼位,就是頃公。
頃公二年(前271),秦攻克楚國郢都,楚頃王向東遷都于陳。
十九年(前254),楚伐魯,戰區徐州。
二十四年(前249),楚考烈王伐滅魯國。
頃公逃亡,遷居到都外小邑,成為平民,魯國祭祀滅絕。
頃公在柯邑死去。
魯國自周公至頃公,總計三十四代。
太史公說:我聽說孔子曾說“魯國的道德真是衰微至極了!洙水泗水之間人們争辯計較不已。
”看看慶父、叔牙和闵公即位之時,魯國多麼混亂不堪!隐公桓公交替之事;襄仲殺嫡立庶;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本是臣子,卻親身攻打昭公,以緻昭公逃亡。
他們雖一直遵循禮儀揖讓之節,但實際行一事又多麼與此違背啊! 【原文】【注解】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笃仁①,異于群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②,用事居多③。
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④。
破殷,入商宮。
已殺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夾武王⑥,釁社⑦,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釋箕子之囚⑧。
封纣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⑨,以繼殷祀⑩。
遍封功臣同姓戚者⑾。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⑿,是為魯公。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①笃仁:忠厚誠實仁一愛一。
②輔翼:佐助輔弼。
③用事:處理政務。
④《牧誓》:周武王伐纣時,在牧野戰役前發布的戰鬥動員令。
誓詞中的内容包一皮一皮括揭露殷纣的罪行和對自己部隊戰鬥鼓勵及作戰要求。
《牧誓》被收在《
司馬遷在《周本紀》中載錄了全文,對其中的古僻詞語進行了改寫,可參看。
⑤把:手持。
钺:古代用于斫殺的金屬兵器,其狀如大斧,有穿孔可裝一柄一。
⑥夾:在左右輔助。
⑦釁社:釁,殺牲血祭,社,地神。
⑧箕子之因:殷纣一婬一亂暴虐,比幹強谏,纣剖其心,箕子害怕裝瘋為奴,被纣囚禁。
⑨傅:輔助。
但這種輔助又有教育及監視的意思。
⑩中國古代以子孫不斷、祭祀不絕為光榮。
作為有道之君王往往不滅絕敵方子孫祭祀,所以讓武庚祿父繼承對殷祖先的歲時香火祭祀。
(11)戚:親戚。
?(12)虛:同“墟”,區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①,武王有疾,不豫②,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穆蔔③。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④”周公于是乃自以為質⑤,設三壇,周公北面立⑥,戴璧秉圭⑦,告于太一王、王季、文王。
史策祝曰⑧:“惟爾元孫王發⑨,勤勞阻疾⑩。
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于天(11),以旦代王發之身。
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12),敷佑四方(13),用能定汝子孫于下地(14),四方之民罔不敬畏(15)。
無墜天之降葆命(16),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17)。
今我其即命于元龜(18),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19),以俟爾命。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20)。
”周公已令史策告太一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于是乃即三王而蔔。
蔔人皆曰吉,發書視之(21),信吉。
周公喜,開籥(22),乃見書遇吉。
周公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旦新受命三王,維長終是圖(23)。
茲道能念予一人(24)。
”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25),誡守者勿敢言。
明日,武王有(26)。
①未集:尚未成功。
本句指天下統一之業尚未完全成功。
②不豫:不安,不舒服。
後代從這個典故引申,稱天子有病為“不豫”。
③穆蔔:恭敬地占蔔。
此處的占蔔是用火灼燒龜闆,通過龜闆上出現的紋路來預測吉兇。
④戚:憂愁悲傷。
先王:此處指周室祖先太一王、王季、文王。
⑤質:人質。
此處指周公以自己身一體為保證物來請求先王讓武王恢複健康,由自己來代替武王去死。
⑥北面:面朝北方,古代臣見君,要臉向北面以示尊敬。
⑦戴:捧着。
璧:一種圓環狀的玉制禮器,其邊寬為内孔直徑的兩倍。
秉:手持。
圭(guī,歸):古代一種長條形的玉制禮器,上端為三角形,下端正方。
古代祭神時以璧為尊神的主要禮品,而以圭為陪獻品。
⑧策祝:将祈禱之辭寫于簡策之上而祝告于神。
⑨元孫:長孫。
本來武王發是文王之次子,但此時長子伯邑考已死,故稱長孫。
又因為武王雖是文王之子,但這裡是向幾代祖先祈禱,所以概括地稱“孫”。
⑩阻:遭到困厄。
(11)負子之責:責,同“債”。
即欠子之債。
全句意指:如果上天要求你們犧牲一個子孫,讓他死去以便到天上事奉鬼神,即你們欠上天一個子孫,那麼讓我代替武王發去吧。
(12)指武王受天命于天帝之庭。
(13)敷:普遍。
佑:佑護。
四方:指天下。
(14)用:因而。
定:安定。
下地:指人間。
(15)罔:無。
(16)無:勿。
墜:喪失。
天之降葆命:上天所降給的寶貴天命,指周部族取得天下的時運。
葆,通“寶”。
(17)本句意為:如果我能代武王發去死,武王發必能使國運長久相傳不絕,那麼先王就會永遠在周王室的宗廟裡受到祭祀。
有所依歸:有地方能存身。
(18)即命:聽命。
元龜:大龜。
(19)歸:通“饋”,奉送。
(20)屏:藏而不給。
(21)發書:翻開占兆書。
(22)籥(yuè,月):本為古代一種管狀樂器,但古代的鎖也是管狀的,所以稱鎖為“籥”。
(23)維:通“唯”。
全句意為:現在您隻要考慮周室天下的長遠之計就可以了,不必再為自己的病擔心。
(24)念:考慮。
予一人:古代天子自稱“予一人”,此處指武王發。
(25)金縢匮:金絲纏束的櫃子。
縢:纏束。
匮,同“櫃”。
(26)有瘳:(chōu,一抽一):病體痊愈。
其後武王既崩①,成王少,在強葆之中②。
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③,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④。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⑤,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一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後成。
武王蚤終,成王少,将以成周⑥,我所以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
然我一沐三捉發⑦,一飯三吐哺⑧,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⑨。
” ①崩:古代稱天子之死為“崩”。
②強葆:同“襁褓”。
③畔:通“叛”。
④踐阼:登上帝位。
阼,堂前兩台階中東面一個。
賓主相見,客人走西面台階,叫作“階”,主人走東面台階,叫做“阼”。
天子主持祭祀時登阼,所以“阼”也指帝位。
但周公并未即位,而隻是代理天子之事,此處太史公是簡略言之。
攝:代理。
行政:處理政務。
當國:主持國家大權。
⑤弗辟:不避讓。
辟,同“避”。
⑥成周:完成周王朝穩定之大業。
⑦沐:古代洗發為“沐”,洗身為“浴”。
⑧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⑨以國驕人:認為自己是有封國的國君而看不起别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①。
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诰》②。
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
收殷餘民,以封康叔于衛,封微子于宋,以奉封殷祀。
甯淮夷東上④,二年而畢定。
諸侯鹹服宗周⑤。
①淮夷:此少數部族,西周時居住在今淮河下遊。
②《大诰》:《尚書》篇名。
周公東征之際對各國諸侯及官員所做的講話。
③放:流放。
④甯:平定。
⑤鹹:都。
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
天降祉福①,唐叔得禾②,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于東土④,作《饋禾》⑤。
周公既受命禾⑥,嘉天子命,作《饋禾》⑦。
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贻王,命之曰《鸱鸮》⑧。
王亦未敢訓周公⑨。
①祉:福。
②禾:粟谷之一莖一。
③母:草木能結果實者為母,不結果實者為牡,結果實不飽滿為童。
穎:禾穗。
④饋:古代贈送食物叫作“饋”。
于東土:當時周公東征未歸,尚在東方。
⑤《饋禾》:已亡佚。
⑥命禾:天子所賜之禾。
⑦《嘉禾》:已亡佚。
⑧《鸱鸮》:後被收在《詩經·豳(bīn,賓)風》中。
是周公用象征的手法,寫鸱鸮建巢之事,來隐喻自己的心迹。
⑨訓:責備。
據《一毛一詩》及孔穎達《一毛一詩正義》,周公攝政,管蔡流言,成王懷疑周公将篡位,因此周公東征之後,寫《鸱鸮》詩說明管蔡不能不誅,成王亦雖然不悅,但未敢責備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①,至豐②,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③。
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洛邑,蔔居焉,曰吉,遂國之④。
①朝:朝拜。
此處指成王到武王之廟朝拜,祈告營造成周洛邑之事。
周:此指鎬(hào,浩)京,武王之廟在此。
②豐:文王之廟所在地豐邑。
至豐:去到文王廟祈告。
③相土:堪察地形。
④國:建都。
成王長,能聽政。
于是周公乃還政于成王,成王臨朝。
周公之代成王治①,南面倍依以朝諸侯②。
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③。
①治:處理政務,管理國家。
②南面:面向南邊。
倍:背向着。
依:通“扆”(yǐ,椅):古代堂之後壁即室之前壁,壁上西邊是牖(yǒu,有),東邊是戶(門),戶牖(窗)之間為扆。
古代天子接受朝拜,就背對扆,臉向南。
③匔(gōng,工)匔;謹慎恭敬的樣子。
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①,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識,一奸一神命者乃旦也②。
”亦藏其策于府③。
成王病有廖。
及成王事,人或谮周公④,周公奔楚⑤。
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⑥。
①揃(jiǎn,剪):剪斷。
蚤:通“爪”,指甲。
沈:沉入水中。
②一奸一(gān,甘):冒犯。
③府:儲藏文書之處。
④谮(zèn,去聲“怎”):說壞話誣陷别人。
⑤奔:逃亡。
反:同“返”。
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一婬一佚①,乃作《多士》②,作《毋逸》③。
《毋逸》稱:“為人父母,為業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筆昔在殷王中宗,嚴恭敬畏天命④,自度治民⑤,震懼不敢荒甯⑥,故中宗飨國七十五年⑦。
其在高宗,久勞于外,為與小人⑧,作其繼位⑨,乃有亮?⑩,三年不言,言乃歡⑾,不敢荒甯,密靖殷國⑿,至于小大無怨,故高宗飨國五十五年。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13),久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14),能保施小民(15),不悔鳏寡,故祖甲飨國三十三年。
”《多士》稱曰:“自湯至于帝乙,無不率祀明德(16),帝無不配天者(17)。
在今後嗣王纣,誕一婬一厥佚(18),不顧天及民之從也。
其民皆可誅。
”(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19),飨國五十年。
”作此以誡成王。
①一婬一佚:荒一婬一放一蕩。
②《多士》:今存于《尚書》中,是周公代替成王向殷遺民中的奴隸主階級發表的诰令。
《多士》并非告誡周成王之作,此句及後邊的“《多士》稱曰”一句當是衍文。
③《毋逸》:今存《尚書》中,作《無逸》。
是周公告誡成王的講話。
④嚴:同“俨”,莊重的樣子。
恭:恭敬的意思。
⑤自度:以法度自律。
⑥震懼:小心謹慎常懷恐懼之心(害怕治理不好國家)。
荒甯:荒廢事業,自圖逸樂。
⑦飨:通“享”,享有。
飨國:擁有國家。
⑧小人:地位低下的勞動者。
⑨作:始。
⑩亮?:指帝王居喪。
(11)言乃歡:指他一旦說話就很賢明,臣民非常喜悅。
?(12)密:安。
靖:定。
(13)不義惟王:以自己做天子為不義。
惟,為、是。
《集解》引馬融的話說:“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丁(祖甲之父)欲立之,祖甲以王廢長立少不義,逃亡民間,故曰‘不義惟王’。
”(14)小人之依:小民所依靠的,指仁政。
(15)保:安。
施:惠。
(16)率:遵循(禮制)。
明:勉。
(17)配天:指其德形能與上天的要求相符合。
(18)誕:大。
厥:其。
(19)昃(zè,仄):太陽偏西。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①,于是周公作《周官》②,官别其宜③。
作《立政》④,便百姓。
百姓說⑤。
①官政:官職制度。
未次序:還未安排得系統、合理。
②《周官》:已亡佚。
今存《僞尚書》中之《周官》乃假托周公之作。
③官别其宜:劃分出每種官職合理的職責範圍。
④《立政》:今存《尚書》中。
主要向成王講述天下安定以後,用人和理政方針。
⑤百姓:西周時對貴族階級的總稱。
說:“同“悅”。
周公在豐,病,将沒①,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于畢,從文王②,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③。
①沒:同“殁”,死。
②周文王墓也在畢,所以說陪從文王。
③予小子:天子自己的謙稱,此處是成王口氣。
周公卒後,秋未獲①,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
周國大恐②。
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
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事,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
”成王執書以泣,曰:“自今後其無穆蔔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③,我國家禮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
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④。
歲則大孰⑤。
于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⑥。
魯有天子禮樂者⑦,以褒周公之德也⑧。
①獲:收割莊稼。
②周國:周王都,此處指周都之人。
③朕小子:成王自己的謙稱。
④築:培土并?堅實。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