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伯世家第一

關燈
常,子常與之語,問蓄貨聚馬。

    歸以語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見令尹,令尹問蓄聚積實,如餓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②唐、蔡怨楚之原因詳見《左傳·定公三年》:“蔡昭候為兩佩與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裘于昭王。

    昭王服之,以享蔡侯。

    蔡侯亦服其一。

    子常欲之,弗與,三年止之。

    唐成公如楚,有兩肅爽馬,子常欲之,弗與,亦三年止之。

    唐一人或相與謀,請代先從者,許之。

    飲先從者酒,醉之,竊馬而獻之子常。

    子常歸唐侯。

    ”蔡侯事類似,參見《管蔡世家》。

    ③據《左傳·定公四年》載,楚本可兵分兩路破吳軍,但因内部矛盾未果實行:“左司馬戌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遂、直轅、冥阨。

    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

    ’……史皇謂子常曰:‘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

    子必速戰,不然,不免。

    ’乃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

    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

    ”④屬:同“囑”,委托,托付。

    ⑤冒:幹犯,此處指進攻敵人。

    ⑥《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此次戰役中夫概智勇雙全極詳:“十一月庚午,二師陳于柏舉。

    阖廬之弟夫概王晨請于阖廬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

    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

    ’弗許。

    夫概王曰:‘所謂“臣義而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

    今日我死,楚可入也。

    ’以其屬五千先擊之常之卒。

    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

    ……吳從楚師,及清發,将擊之。

    夫概王曰:‘困獸憂鬥,況人乎?若不知免而緻死,必敗我。

    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

    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又敗之。

    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

    食而從之,敗諸雍筮。

    五戰,及郢。

    ”⑦吳軍入郢,楚昭王奔鄖等事,其詳可參見《楚世家》。

     十年春,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

    吳使别兵擊越。

    楚告急秦①,秦遣兵救楚擊吳②,吳師敗。

    阖廬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③,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

    阖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概。

    夫概敗奔楚。

    楚昭王乃得以九月複入郢,而封夫概于堂溪,為堂溪氏。

    十一年,吳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④。

    楚恐而去郢徒鄀。

     ①上年楚昭王逃離郢都,使申包一皮一皮胥去秦求援,七日不食哭于秦廷,秦終于發兵。

    參見《秦本紀》、《楚世家》及《伍子胥列傳》。

    ②秦發五百乘救楚,六月,敗吳師于稷。

    參見《左傳·定公五年》。

    ③交:俱。

    ④據《左傳·定公六年》載:“四月己醜,吳太子終纍楚舟師,獲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

    楚國大惕,懼亡。

    ”與司馬遷說異。

     十五年,孔子相魯。

     十九年夏,吳伐越,越王句踐迎擊之檇李。

    越使死士挑戰,三行造吳師,呼,自刭。

    吳師觀之①,越因伐吳②,敗之姑蘇③,傷吳王阖廬指④,軍卻七裡。

    吳王病傷而死。

    阖廬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而忘句踐殺汝父乎?”對曰:“不敢⑤!”三年,乃報越。

     ①吳軍對越人這種自一殺式挑戰很奇怪,所以看楞了神,疏于防備。

    ②《左傳·定公十四年》記載此戰極詳:“吳伐越,越子句踐禦之,陳于檇李。

    句踐患吳之整也(陣容嚴整),使死士再禽焉(兩次派越勇士沖吳陣并擒拿吳軍前排戰士),不動(吳陣不亂)。

    使罪人三行(越第三次派出犯人前進到吳軍前),屬劍于頸(罪人按劍于自己頸上),而辭曰:‘二君有治(治軍之事,指打仗)臣一奸一旗鼓(幹犯軍令)。

    不敏于君之行前(行陣之前),不敢逃刑,敢歸死。

    ’遂自刭也。

    師屬之目(吳軍注視這場面),越子因而伐之,大敗之。

    靈姑浮以戈擊阖廬,阖廬傷将指(腳大拇趾),取其一屦。

    還,卒于陉,去檇李七裡。

    ”③一說“姑蘇”二字為衍文,檇李為越地,距吳都姑蘇二百裡許,而吳軍隻退卻七裡。

    ④《越王句踐世家》載“射傷吳王阖廬”,系司馬遷誤記,實際是用戈擊傷。

    ⑤《左傳·定公十四年》:“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之殺而父乎?’則對曰:‘唯!不敢忘’三年乃報越。

    ”較合理。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為太宰。

    習戰射,常以報越為志。

    二年,吳王悉一精一兵以伐越①,敗之夫椒,報姑蘇也。

    越王句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栖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而行成②,請委國為臣妾。

    吳王将許之,伍子胥谏曰:“昔有過氏殺斟灌以伐斟尋③,滅夏後帝相。

    帝相之妃後缗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④。

    少康為有仍牧正。

    有過又欲殺少康,少康奔有虞⑤。

    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綸,有田一成⑥,有衆一旅⑦。

    後遂收夏衆⑧,撫其官職⑨。

    使人誘之⑩,遂滅有過氏,複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11)。

    今吳不如有過之強,而句踐大于少康。

    今不因此而滅之,又将寬之,不亦難乎!且句踐為人能辛苦,今不滅,後必悔之。

    ”吳王不聽,聽太宰相(12),卒許越平。

    與盟而罷兵去(13)。

     ①越王聞夫差日夜練兵欲伐越,決定先發制人興兵伐吳,大夫範蠡谏,不聽。

    夫差聞之方才發兵擊越。

    參見《越王句踐世家》。

    ②因:通過。

    行成:諸侯國之間請求媾和。

    詳細過程參見《越王句踐世家》。

    文種賄賂伯嚭,又向夫差遊說成功。

    ③相傳夏代分封,以國為姓(參見《夏本紀》),有過氏、斟灌氏、斟尋氏既是古國名,又是指某姓之人。

    有過氏,即寒浞之子澆(áo,熬)之封國。

    相傳夏啟之孫夏後相亡國後,依附二斟,澆滅二斟國而殺其君,夏後相亦被滅亡。

    ④有仍氏:古國名,乃後缗之一娘一家。

    ⑤有虞氏:古國名,為舜之後代。

    ⑥成:方圓十裡。

    ⑦旅:五百人為一旅。

    ⑧收:聚集。

    ⑨撫:治理。

    ⑩據《左傳·哀公元年》載伍子胥之語為“使女艾諜澆”,即派女艾為間諜打入澆的國家内部。

    (11)舊物:過去的事物。

    指夏失國前的典章制度國土等。

    ?(12)卒:終于。

    平:兩國講和。

    (13)盟:舉行歃血儀式,訂立盟約。

    據《國語·吳語》載,由于越人的巧妙言辭,最後連歃血儀式也未舉行就撤兵了。

    本段所寫的史實,與《國語》中的《吳語》、《越語上》略有出入。

    《國語》記載的過程更曲折詳盡,可參看。

     七年,吳王夫差聞齊景公死而大臣争一寵一①,新君弱②,乃興師北伐齊。

    子胥谏曰:“越王句踐食不重味③,衣不重采④,吊死問疾⑤,且欲有所用其衆。

    此人不死,必為吳患。

    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遂北伐齊,敗齊師于艾陵。

    至缯,召魯哀公而征百牢⑥。

    季康子使子貢以周禮說太宰嚭,乃得止⑦。

    因留略地于齊魯之南。

    九年,為驺伐魯⑧,至,與魯盟乃去⑨。

    七年,因伐齊而歸。

    十一年,複北伐齊⑩。

     ①其詳情參見《齊太公世家》。

    ②新君:指齊國新立之君晏孺子,名荼。

    ③重味:二種以上菜肴。

    ④重采:二種以上的顔色。

    ⑤越王句踐卧薪嘗膽發奮圖強的事迹可參見《越王句踐世家》。

    ⑥牢:古代祭祀或宴會所用的牲畜,牛羊豬各一隻為一牢。

    按《周禮》規定,宴會用牢之數,天子為十二牢,上公九牢,候伯七牢,子、男五牢。

    夫差為子爵,理應隻供五牢。

    ⑦據《左傳·哀公七年》,夫差征要百牢,魯大夫子服景伯與之應對,夫差不聽,魯人不得已,隻好供給百牢。

    伯嚭又召見季康子,季康子認為不合禮教,命子貢辭絕。

    司馬遷把這二事合為一事,當另有所據。

    ⑧驺:通“鄒”,又作“邾”。

    ⑨此事《左傳·哀公八年》記載極詳:夫差将伐魯之前,先詢問二名大夫伐魯利害,二人意見相反。

    吳遂伐魯,克東陽,戰于夷。

    後講和定盟而還。

    不具引。

    ⑩(日)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認為本段中年代事迹多有與《左傳》、《國語》不合者,不具引。

    略舉如下:一、夫差七年無伐齊事。

    二、敗齊于艾陵當在夫差十二年。

    三、會魯于缯當在夫差八年。

    四、伐齊而歸當在夫差十一年。

    。

    五、複北伐齊當在夫差十二年。

    按:司馬遷或當另有所據,不然則為誤記。

     越王句踐率其衆以朝吳,厚獻遺之,吳王喜①。

    唯子胥懼,曰:“是棄吳也。

    ”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齊,猶石田,無所用。

    且《盤庚之诰》有颠越勿遺②,商之以興。

    ”吳王不聽,使子胥于齊,子胥屬其子于齊鮑氏,還報吳王。

    吳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镂之劍以死③。

    将死,曰:“樹吾墓上以梓④,令可為器⑤。

    抉吾眼置之吳東門⑥,以觀越之滅吳也。

    ” ①參見《伍子胥列傳》。

    越人亦賄賂伯嚭以迷惑吳王。

    ②《盤庚之诰》:即《尚書》中的《盤庚篇》。

    是商王盤庚告戒臣民的講話記錄。

    颠越無遺:意指不要放過壞人。

    颠,狂。

    越,超出法度。

    無遺,消滅幹淨沒有漏網的。

    ③屬镂:劍之名。

    ④樹:種植。

    梓:一種落葉喬木,生長較快,古代多用來制器。

    ⑤意指梓樹成材可以制器時,吳國就要滅亡了。

    ⑥抉:挖。

     齊鮑氏弑齊悼公①。

    吳王聞之,哭于軍門外三日,乃從海上攻齊②。

    齊人敗吳,吳王乃引兵歸。

     十三年,吳召魯、衛之君會于橐臯。

     ①參見《齊太公世家》及《田敬仲完世家》,後者說:“鮑牧與齊悼公有隙(矛盾),弑悼公。

    ”據《左傳·哀公八年》,齊悼公已殺死了鮑牧。

    其中顯有牴牾。

    《宴子春秋·谏上》有“田氏殺陽生(悼公名)”,較合當時齊國形勢。

    ②《左傳·哀公十年》“徐承帥舟師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

    ”③吳王與魯、衛會,非同時事。

    夏會魯哀公于橐臯,秋會衛出公于鄖。

    詳見《左傳·哀公十二年》。

     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①。

    六月(戊)〔丙〕子,越王句踐伐吳②。

    乙酉,越五千人與吳戰③。

    丙戌,虜吳太子友。

    丁亥,入吳。

    吳人告敗于王夫差,夫差惡其聞也。

    或洩其語,吳王怒,斬七人于幕下。

    七月辛醜,吳王與晉定公争長④。

    吳王曰:“于周室我為長⑤。

    ”晉定公曰:“于姬姓我為伯⑥。

    ”趙鞅怒,将伐吳,乃長晉定公⑦。

    吳王已盟,與晉别,欲伐宋。

    太宰嚭曰:“可勝而不能居也。

    ”乃引兵歸國。

    國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罷敞⑧,于是乃使厚币以與越平。

     ①全:保。

    ②《越王句踐世家》載此次伐吳,越國共出動軍隊四萬九千人。

    ③此句應為“吳五千人與越戰”。

    《左傳·哀公十三年》詳載戰鬥過程:“六月丙子,越子伐吳,為二遂(兵分兩路),疇無餘、讴陽自南方,先及郊。

    吳大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壽于姚自泓上觀之。

    彌庸見姑蔑之旗。

    曰:‘吾父之旗也(其父被越人俘虜,故越人張其旗),不可以見仇而弗殺也。

    ’大子曰:‘戰而不克,将亡國,請待之。

    ’彌庸不可,屬(集合)衆五千,王子地助之。

    乙酉,戰,彌庸獲疇無餘,地獲讴陽。

    越子至,王子地守。

    丙戌,複戰,大敗吳師,獲大子友、王孫彌庸、壽于姚。

    丁亥,入吳。

    ”④長:諸侯盟會時舉行歃血儀式,第一個歃血的為長,即盟主。

    ⑤周室祖先,在吳太伯一代兄弟四人,吳國祖先太伯是長子,晉國祖先季曆是四子。

    因此夫差說應該吳為盟主。

    ⑥伯(bà,壩):通“霸”,即諸侯盟主。

    晉自文公、襄公、悼公、平公都曾稱霸。

    姬姓國中,隻有晉國稱過霸。

    春秋時其他稱過霸的國家都不是姬姓,如秦穆公嬴姓、齊恒公姜姓、楚莊王熊姓等。

    ⑦司馬遷在《秦本紀》、《晉世家》及《趙世家》中,均說:“卒長吳。

    ”與《左傳·哀公十三年》、《國語·吳語》同。

    此處當是故存異說。

    《吳語》記黃池之會極詳,可參看。

    ⑧罷:通“疲”。

     十五年,齊田常殺簡公。

     十八年,越益強。

    越王句踐率兵(使)〔複〕伐敗吳師于笠澤①。

    楚滅陳。

     二十年,越王句踐複伐吳。

    二十一年,遂圍吳。

    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②。

    越王句踐欲遷吳王夫差于甬東,予百家居之。

    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

    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遂自刭死。

    越王滅吳,誅太宰嚭,以為不忠,而歸。

     ①《左傳·哀公十七年》記笠澤之戰如下:“三月,越子伐吳。

    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

    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師分以禦之。

    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

    ”②吳敗後,曾向越王請求媾和,句踐欲許,範蠡谏,終于未答應吳國的請求。

    參見《越王句踐世家》及《國語·吳語、越語》。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①”。

    餘讀《春秋》古文②,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③。

    嗚呼,又時其闳覽博物君子也④! ①無得:不能夠。

    這裡指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對太伯的頌贊。

    語出《論語·泰伯第八》。

    ②《春秋》:東周時代魯國的一部編年史書。

    ③清濁:喻指善惡、治亂、賢愚等對立的範疇。

    本句尤指季劄能通過觀樂來知道國家的治亂興衰。

    ④闳覽:見多識廣。

    博物:博學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