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太公世家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趙季譯注
【說明】
《齊太公世家》記載了姜姓齊國自西周初太公建國起,至公元前379年齊康公身死國滅,總計近千年的曆史。
姜姓齊國,是春秋時代我國中原的一個重要諸侯國。
在地理上有着良好的自然條件,“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裡”;自開國以來又十分注重發展經濟,太公時期就“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管仲相齊後,又“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為齊國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在政治文化上,既不象魯國一樣死死拘束于徹底的宗法制,又不象秦、楚早期那樣“以夷狄自置”。
而是順應“其民闊達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條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權制的結合,“因其俗,簡其禮”,為政簡而不苛,平易近民。
所以到齊桓公時,齊國終成為大國争霸鬥争中的第一個霸主,一個名符其實的泱泱大國。
自桓公去世,齊國漸趨衰落。
一方面由于姜姓公室舊貴族日益fu敗,另一方面由于統治階級内部鬥争日益激烈,尤其經過崔杼、慶封之亂,大傷元氣,終于被新興的貴族集一團一田氏所替代。
本篇在藝術上的第一個特點是取材有法、詳略得當。
司馬遷抓住最能代表齊國曆史發展線索的幾個時期,清晰地反映了它由盛而衰的曆史過程。
前半葉主要介紹了太公時期和桓公時期,中後葉則主要記叙了崔慶之亂與田氏代齊的詳盡餅程。
這幾部分作者運用濃墨重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斑爛多姿的曆史畫面。
其餘部分則僅僅記其大概,明其脈絡,避免沖淡重點部分的思想意義,真正作到了“略小取大,舉重明輕”。
本篇的第二個藝術特點是塑造了生動複雜立體的人物形象。
作者從生活中的曆史現實出發,把握曆史人物的複雜心理,加以真實再現,使人感到可親可信。
例如對于齊桓公,作者一方面極力寫其機智果斷,從谏如流,重義守信的明君風度,但也寫了他晚年驕傲固執,好大喜功的思想變化。
既寫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宏偉業績,也寫他好内多一寵一,以緻死後蟲出于戶的一性一格弱點,給人留下深深的曆史回味。
即是反面人物崔杼,作者也寫了他兩次不殺晏嬰的微妙心理,表現出人物的複雜個一性一。
【譯文】 太公望呂尚,是東海邊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
舜、禹時被封在呂,有的被封在申,姓姜。
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
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呂尚曾經窮困,年老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
西伯在出外狩獵之前,占蔔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
”西伯于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與太公談論後西伯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
’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
”因此稱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有人說,太公博學多聞,曾為商纣做事。
商纣無道,太公就離開了。
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周西伯。
有人說,呂尚乃一處士,隐居海濱。
周西伯被囚禁在羑(yǒu,有)裡時,西伯之臣散宜生、闳(hóng,宏)夭久聞呂尚之名而召請他。
呂尚也認為“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西伯,尋找美一女奇寶,獻給纣王,以贖取西伯。
西伯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
雖然呂尚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
周西伯昌從羑裡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呂尚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權術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周西伯為正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ruì,瑞)二國的國土争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的文王。
西伯又讨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
九年,武王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東征商纣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
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呂尚左手拄持黃钺(yuè,月),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sì,似)蒼兕,統領衆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
”于是兵至盟津。
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
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纣了。
”武王說:“還不行。
”班師而還,與太公同寫了《太誓》。
又過二年,商纣殺死王子比幹,囚禁了箕子。
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蔔一卦,龜兆顯示不吉利,風雨突至。
群臣恐懼,隻有太公強勸武王進軍,武王于是出兵。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師,進伐商纣。
商纣軍隊徹底崩潰。
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殺。
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yì,義)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惡商纣之事。
散發商纣積聚在鹿台的錢币,發放商纣屯積在钜橋的糧食,用以赈濟貧民。
培築加高比幹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
把象征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上述諸事多半是采用師尚父的謀議。
此時武王已平定商纣,成為天下之王,就把齊國營丘封賞給師尚父。
師尚父東去自己的封國,邊行邊住,速度很慢。
客舍中的人說他:“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
這位客人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國就任的吧。
”太公聽了此言,連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達齊國。
正遇萊侯帶兵來攻,想與太公争奪營丘。
營丘毗鄰萊國。
萊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亂而周朝剛剛安定,無力平定遠方,因此和太公争奪國土。
太公到齊國後,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
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shào,紹)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
”齊因此可以征讨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太公死時一百餘歲,其子丁鮑呂伋(jí,及)繼位。
丁鮑死,其子乙公得繼位。
乙公死,其子癸公慈母繼位。
癸公死,其子哀公不辰繼位。
哀公時,紀侯向周王誣陷哀公,周王用大鼎煮死哀公,而立其弟靜為齊君,就是胡公。
胡公遷都于薄泵,此時正當周夷王在位。
哀公同母少弟山怨恨胡公,就與自己一黨一徒帶領營丘人襲擊殺死胡公自立為齊君,就是獻公。
獻公元年,全部驅逐胡公諸子,借機把首都從薄泵遷到臨淄。
九年,獻公死,其子武公壽繼位。
武公九年,周厲王逃亡,住在彘(zhì,志)邑。
十年(前841),周王室大亂,大臣們主持國政,号稱“共和”。
二十四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二十六年(前825),武公死,其子厲公無忌繼位。
厲公殘暴肆虐,所以胡公之子又返回齊國,齊人想立胡公之子為君,就一同攻殺厲公。
胡公之子也戰死。
齊人于是立厲公之子赤為齊君,就是文公,斬掉七十多個攻殺厲公的人。
文公十二年(前804)死,其子成公脫繼位。
成公九年(前795)死,其子莊公購繼位。
莊公二十四年(前771),犬戎殺死幽王,周王室東遷都到洛邑。
秦國開始列位于諸侯。
五十六年(前739),晉人殺死他們國君晉昭侯。
六十四年(前731),莊公死,其子釐(xī,西)公祿甫繼位。
釐公九年(前722),魯隐公即位。
十九年(前712),魯桓公殺其兄隐公而自立為魯君。
二十五年(前706),北戎攻伐齊國。
鄭國派太子忽來援救齊國,齊侯想把女兒嫁給他。
忽說:“鄭國小齊國大,我配不上。
”就謝絕了。
三十二年(前6一99),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
其子名叫公孫無知,釐公一寵一愛一他,給他的級别車服生活待遇和太子一樣。
三十三年(前6一98),釐公死,太子諸兒立,就是襄公。
襄公元年(前6一97),襄公原來還是太子時,曾與無知争鬥,即位以後,降低無知的俸祿車馬服飾的等級,無知心中怨恨。
四年(前6一94),魯桓公和夫人來到齊國。
齊襄公過去曾與魯夫人私通。
魯夫人是襄公的妹妹,在齊釐公時嫁給魯桓公做夫人,此次與魯桓公來齊國又與襄公通一奸一。
魯桓公發現此事,怒責夫人,夫人告訴了齊襄公。
齊襄公宴請魯桓公,把桓公灌醉,派大力士彭生把魯桓公抱上車,接着折斷桓公的肋骨殺死桓公,桓公被擡出車時已死掉了。
魯國人為此責備齊國,齊襄公殺死彭生以向魯國謝罪贖過。
八年(前6一90),齊國征伐紀國,紀國被迫遷都。
十二年(前686),當初,襄公派連稱、管至父駐守葵丘,約定七月瓜熟時前去,第二年瓜熟時派人去替換他們。
他們前去駐守一年,瓜熟時期已過襄公仍不派人去替換。
有人為他們要求派人,襄公不答應。
所以二人生氣,通過公孫無知策劃叛亂。
連稱有一堂妹在襄公宮内,不被一寵一幸,就讓她偵伺襄公,對她說:“事成以後讓你給無知當夫人。
”冬十二月,襄公到姑棼(fén,焚)遊玩,又到沛丘打獵。
見一大豬,侍從說“是彭生”,襄公大怒,用箭射去,大豬如人站立而叫。
襄公害怕,從車上摔下傷了腳,鞋子也掉了。
回去後把管鞋的名叫“茀(fú,拂)”的人鞭打三百下。
茀出宮。
無知、連稱、管至父等人聞知襄公受傷,就帶領徒衆來攻襲襄公宮。
正遇管鞋的茀,茀說:“先不要進去以免驚動宮中,驚動宮中後就不易再攻進去了。
”無知不信此言,茀讓他驗看自己的傷痕,才被相信。
他們等在宮外,讓茀先進去探聽。
茀先入後,馬上把襄公藏在屋門後。
過了好久,無知等害怕,就進宮去。
茀反而和宮中之人以及襄公的親信之臣反攻無知等人,未能得勝,全被殺死。
無知進宮,找不到襄公。
有人見屋門下露着人腳,開門一看,門後正是襄公,就殺死襄公,無知自立為齊君。
桓公元年(前685)春,齊君無知到雍林遊玩。
雍林有人曾怨恨無知,等到無知去遊玩時,雍林人偷襲殺死無知,向齊國大夫宣告說:“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我已将他處死。
請大夫們改立其他公子中該即位的,我唯命是聽。
” 當初,襄公将魯桓公灌醉殺死,與魯夫人通一奸一,還屢屢殺罰不當,沉迷女色,多次欺侮大臣,他的諸弟害怕禍患牽連,因此次弟糾逃亡魯國,他母親是魯國之女。
管仲、召忽輔佐他。
次弟小白逃亡莒國,鮑叔輔佐他。
小白母親是衛國之女,很得齊釐公一寵一幸。
小白從小與大夫高傒(xī,西)交好。
雍林人殺死無知後,商議立君之事,高氏、國氏搶先暗中從莒國召回小白。
魯國聞知無知已死,也派兵護送公子糾返齊,并命管仲另帶軍隊遏阻莒國通道,管仲射中小白衣帶鈎。
小白假裝死了,管仲派人飛報魯國。
魯國護送公子糾的部隊速度就放慢了,六天才至齊國,而小白已先入齊國,高傒立其為君,就是桓公。
桓公當時被射中衣帶勾之後,裝死以迷惑管仲,然後藏在溫車中飛速行進,也因為有高氏國氏二大家族為内應,所以能夠先入齊國即位,派兵抵禦魯軍。
秋天,齊兵與魯兵在乾時作戰,魯兵敗逃,齊兵又切斷魯兵的退路。
齊國寫信給魯國說:“子糾是我兄弟,不忍親手殺他,請魯國将他殺死。
召忽、管仲是我仇敵,我要求活着交給我,讓我把他們剁成肉醬才甘心。
不然,齊兵要圍攻魯國。
”魯人害怕,就在笙渎殺死子糾。
召忽自一殺而死,管仲要求囚禁。
桓公即位時,派兵攻魯,本欲殺死管仲。
鮑叔牙說:“我有幸跟從您,您終于成為國君。
您的尊貴地位,我已無法再幫助您提高。
您如果隻想治理齊國,有高傒和我也就夠了。
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業,沒有管夷吾不行。
夷吾所居之國,其國必強,不能失去這個人才。
”于是桓公聽從此言。
就假裝召回管仲以報仇雪恨,實際是想任他為政。
管仲心裡明白,所以要求返齊。
鮑叔牙迎接管仲,一到齊國境内的堂阜就給管仲除去桎梏,讓他齋戒沐浴而見桓公。
桓公賞以厚禮任管仲為大夫,主持政務。
桓公得到管仲後,與鮑叔、隰(xí,席)朋、高傒共同修治齊國政事,組織基層五家連兵之制,開發商業流通、漁業鹽業優勢,用以給贍貧民,獎勵賢能之士,齊國人人歡欣。
二年(前684),齊國伐滅郯(tán,譚)國,郯國國君逃亡莒國。
當初,齊桓公逃亡國外時,曾經過郯國,郯國對桓公無禮,所以讨伐它。
五年(前681),征伐魯國,魯軍眼看失敗。
魯莊公請求獻出遂邑來媾和,桓公允諾,與魯人在柯地盟會。
将要盟誓之際,魯國的曹沫(huì,惠)在祭壇上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說:“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桓公答應。
然後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
桓公後悔,想不歸還魯國被占領土并殺死曹沫。
管仲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于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
”桓公于是就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丢的全部領土歸還給魯國。
諸侯聞知,都認為齊國守信而願意歸附。
七年(前679),諸侯與齊恒公在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十四年(前672),陳厲公子陳完,号敬仲,逃亡來到齊國。
齊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謙讓不肯;于是讓他做工正之官。
這就是田成子田嘗的祖先。
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伐燕國,燕向齊國告急。
齊桓公派兵救燕,接着讨伐山戎,到達孤竹後才班師。
燕莊王又送桓公進入齊國境内。
桓公說:“除了天子,諸侯之間相送不出自己國境,我不能對燕無禮。
”于是把燕君所至的齊國領土用溝分開送給燕國,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進貢,就象周成王、康王時代一樣。
諸侯聞知後,都服從齊國。
二十七年(前659),魯湣(mǐn,闵)公之母叫哀姜,是齊桓公的妹妹。
哀姜與魯公子慶父私通,慶父殺死湣鮑,哀姜想立慶父為國君,魯人改立起釐公。
桓公把哀姜召回齊國,殺了哀姜。
二十八年(前658),衛文公被狄人侵伐,向齊國告急。
齊國率領諸侯在楚丘築成城池,安置衛君在那裡。
二十九年(前657),恒公與夫人蔡姬乘船遊玩。
蔡姬熟悉水一性一,搖晃船隻颠簸桓公。
桓公害怕,命她停止,她仍不停,下船之後,桓公惱怒,把蔡姬送回一娘一家,但又不斷絕婚姻關系。
蔡侯也十分生氣,就又把蔡姬另嫁給别人。
桓公聽說後更加生氣,興兵伐蔡。
三十年(前656)春,齊桓公率領諸侯讨伐蔡國,蔡國大敗。
接着伐楚。
楚成王興兵來問:“為什麼進入我的國土?”管仲回答說:“過去召康公命令我國先君太公:‘五等諸侯,各地守官,你有權征伐,以輔佐周室。
’賜給我先君有權征伐的疆界,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
楚國應該進貢的包一皮一皮茅沒有進獻,天子祭祀用品不全,因此來督責。
昭王南征不歸死在南方,因此前來問罪。
”楚王說:“貢品沒有進獻,确實如此,是我之罪過,今後不敢不奉上。
至于昭王一去不歸,并未在我楚國領土,請您到漢水邊上去問罪。
”齊軍進紮于陉地。
夏,楚王命屈完領兵抗齊,齊軍退駐召陵。
桓公向屈完炫耀兵多将廣。
屈完說:“您合于正義才能勝利;如果不然,楚國就以方城山為城牆,以長江、漢江為護城河,您怎麼能推進呢?”齊桓公就與屈完訂立協約而回。
途徑陳國,陳國大夫袁濤塗欺騙桓公,讓齊軍走東線難行之路,被齊國發覺。
秋天,齊國讨伐陳國。
這一年,晉國君殺死其太子申生。
三十五年(前651)夏,桓公與諸侯在葵丘盟會。
周襄王派宰孔賞賜給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裝飾的
姜姓齊國,是春秋時代我國中原的一個重要諸侯國。
在地理上有着良好的自然條件,“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裡”;自開國以來又十分注重發展經濟,太公時期就“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管仲相齊後,又“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為齊國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在政治文化上,既不象魯國一樣死死拘束于徹底的宗法制,又不象秦、楚早期那樣“以夷狄自置”。
而是順應“其民闊達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條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權制的結合,“因其俗,簡其禮”,為政簡而不苛,平易近民。
所以到齊桓公時,齊國終成為大國争霸鬥争中的第一個霸主,一個名符其實的泱泱大國。
自桓公去世,齊國漸趨衰落。
一方面由于姜姓公室舊貴族日益fu敗,另一方面由于統治階級内部鬥争日益激烈,尤其經過崔杼、慶封之亂,大傷元氣,終于被新興的貴族集一團一田氏所替代。
本篇在藝術上的第一個特點是取材有法、詳略得當。
司馬遷抓住最能代表齊國曆史發展線索的幾個時期,清晰地反映了它由盛而衰的曆史過程。
前半葉主要介紹了太公時期和桓公時期,中後葉則主要記叙了崔慶之亂與田氏代齊的詳盡餅程。
這幾部分作者運用濃墨重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斑爛多姿的曆史畫面。
其餘部分則僅僅記其大概,明其脈絡,避免沖淡重點部分的思想意義,真正作到了“略小取大,舉重明輕”。
本篇的第二個藝術特點是塑造了生動複雜立體的人物形象。
作者從生活中的曆史現實出發,把握曆史人物的複雜心理,加以真實再現,使人感到可親可信。
例如對于齊桓公,作者一方面極力寫其機智果斷,從谏如流,重義守信的明君風度,但也寫了他晚年驕傲固執,好大喜功的思想變化。
既寫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宏偉業績,也寫他好内多一寵一,以緻死後蟲出于戶的一性一格弱點,給人留下深深的曆史回味。
即是反面人物崔杼,作者也寫了他兩次不殺晏嬰的微妙心理,表現出人物的複雜個一性一。
【譯文】 太公望呂尚,是東海邊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
舜、禹時被封在呂,有的被封在申,姓姜。
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
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呂尚曾經窮困,年老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
西伯在出外狩獵之前,占蔔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
”西伯于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與太公談論後西伯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
’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
”因此稱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有人說,太公博學多聞,曾為商纣做事。
商纣無道,太公就離開了。
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周西伯。
有人說,呂尚乃一處士,隐居海濱。
周西伯被囚禁在羑(yǒu,有)裡時,西伯之臣散宜生、闳(hóng,宏)夭久聞呂尚之名而召請他。
呂尚也認為“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西伯,尋找美一女奇寶,獻給纣王,以贖取西伯。
西伯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
雖然呂尚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
周西伯昌從羑裡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呂尚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權術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周西伯為正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ruì,瑞)二國的國土争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的文王。
西伯又讨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
九年,武王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東征商纣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
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呂尚左手拄持黃钺(yuè,月),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sì,似)蒼兕,統領衆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
”于是兵至盟津。
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
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纣了。
”武王說:“還不行。
”班師而還,與太公同寫了《太誓》。
又過二年,商纣殺死王子比幹,囚禁了箕子。
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蔔一卦,龜兆顯示不吉利,風雨突至。
群臣恐懼,隻有太公強勸武王進軍,武王于是出兵。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師,進伐商纣。
商纣軍隊徹底崩潰。
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殺。
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yì,義)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惡商纣之事。
散發商纣積聚在鹿台的錢币,發放商纣屯積在钜橋的糧食,用以赈濟貧民。
培築加高比幹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
把象征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上述諸事多半是采用師尚父的謀議。
此時武王已平定商纣,成為天下之王,就把齊國營丘封賞給師尚父。
師尚父東去自己的封國,邊行邊住,速度很慢。
客舍中的人說他:“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
這位客人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國就任的吧。
”太公聽了此言,連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達齊國。
正遇萊侯帶兵來攻,想與太公争奪營丘。
營丘毗鄰萊國。
萊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亂而周朝剛剛安定,無力平定遠方,因此和太公争奪國土。
太公到齊國後,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
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shào,紹)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
”齊因此可以征讨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太公死時一百餘歲,其子丁鮑呂伋(jí,及)繼位。
丁鮑死,其子乙公得繼位。
乙公死,其子癸公慈母繼位。
癸公死,其子哀公不辰繼位。
哀公時,紀侯向周王誣陷哀公,周王用大鼎煮死哀公,而立其弟靜為齊君,就是胡公。
胡公遷都于薄泵,此時正當周夷王在位。
哀公同母少弟山怨恨胡公,就與自己一黨一徒帶領營丘人襲擊殺死胡公自立為齊君,就是獻公。
獻公元年,全部驅逐胡公諸子,借機把首都從薄泵遷到臨淄。
九年,獻公死,其子武公壽繼位。
武公九年,周厲王逃亡,住在彘(zhì,志)邑。
十年(前841),周王室大亂,大臣們主持國政,号稱“共和”。
二十四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二十六年(前825),武公死,其子厲公無忌繼位。
厲公殘暴肆虐,所以胡公之子又返回齊國,齊人想立胡公之子為君,就一同攻殺厲公。
胡公之子也戰死。
齊人于是立厲公之子赤為齊君,就是文公,斬掉七十多個攻殺厲公的人。
文公十二年(前804)死,其子成公脫繼位。
成公九年(前795)死,其子莊公購繼位。
莊公二十四年(前771),犬戎殺死幽王,周王室東遷都到洛邑。
秦國開始列位于諸侯。
五十六年(前739),晉人殺死他們國君晉昭侯。
六十四年(前731),莊公死,其子釐(xī,西)公祿甫繼位。
釐公九年(前722),魯隐公即位。
十九年(前712),魯桓公殺其兄隐公而自立為魯君。
二十五年(前706),北戎攻伐齊國。
鄭國派太子忽來援救齊國,齊侯想把女兒嫁給他。
忽說:“鄭國小齊國大,我配不上。
”就謝絕了。
三十二年(前6一99),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
其子名叫公孫無知,釐公一寵一愛一他,給他的級别車服生活待遇和太子一樣。
三十三年(前6一98),釐公死,太子諸兒立,就是襄公。
襄公元年(前6一97),襄公原來還是太子時,曾與無知争鬥,即位以後,降低無知的俸祿車馬服飾的等級,無知心中怨恨。
四年(前6一94),魯桓公和夫人來到齊國。
齊襄公過去曾與魯夫人私通。
魯夫人是襄公的妹妹,在齊釐公時嫁給魯桓公做夫人,此次與魯桓公來齊國又與襄公通一奸一。
魯桓公發現此事,怒責夫人,夫人告訴了齊襄公。
齊襄公宴請魯桓公,把桓公灌醉,派大力士彭生把魯桓公抱上車,接着折斷桓公的肋骨殺死桓公,桓公被擡出車時已死掉了。
魯國人為此責備齊國,齊襄公殺死彭生以向魯國謝罪贖過。
八年(前6一90),齊國征伐紀國,紀國被迫遷都。
十二年(前686),當初,襄公派連稱、管至父駐守葵丘,約定七月瓜熟時前去,第二年瓜熟時派人去替換他們。
他們前去駐守一年,瓜熟時期已過襄公仍不派人去替換。
有人為他們要求派人,襄公不答應。
所以二人生氣,通過公孫無知策劃叛亂。
連稱有一堂妹在襄公宮内,不被一寵一幸,就讓她偵伺襄公,對她說:“事成以後讓你給無知當夫人。
”冬十二月,襄公到姑棼(fén,焚)遊玩,又到沛丘打獵。
見一大豬,侍從說“是彭生”,襄公大怒,用箭射去,大豬如人站立而叫。
襄公害怕,從車上摔下傷了腳,鞋子也掉了。
回去後把管鞋的名叫“茀(fú,拂)”的人鞭打三百下。
茀出宮。
無知、連稱、管至父等人聞知襄公受傷,就帶領徒衆來攻襲襄公宮。
正遇管鞋的茀,茀說:“先不要進去以免驚動宮中,驚動宮中後就不易再攻進去了。
”無知不信此言,茀讓他驗看自己的傷痕,才被相信。
他們等在宮外,讓茀先進去探聽。
茀先入後,馬上把襄公藏在屋門後。
過了好久,無知等害怕,就進宮去。
茀反而和宮中之人以及襄公的親信之臣反攻無知等人,未能得勝,全被殺死。
無知進宮,找不到襄公。
有人見屋門下露着人腳,開門一看,門後正是襄公,就殺死襄公,無知自立為齊君。
桓公元年(前685)春,齊君無知到雍林遊玩。
雍林有人曾怨恨無知,等到無知去遊玩時,雍林人偷襲殺死無知,向齊國大夫宣告說:“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我已将他處死。
請大夫們改立其他公子中該即位的,我唯命是聽。
” 當初,襄公将魯桓公灌醉殺死,與魯夫人通一奸一,還屢屢殺罰不當,沉迷女色,多次欺侮大臣,他的諸弟害怕禍患牽連,因此次弟糾逃亡魯國,他母親是魯國之女。
管仲、召忽輔佐他。
次弟小白逃亡莒國,鮑叔輔佐他。
小白母親是衛國之女,很得齊釐公一寵一幸。
小白從小與大夫高傒(xī,西)交好。
雍林人殺死無知後,商議立君之事,高氏、國氏搶先暗中從莒國召回小白。
魯國聞知無知已死,也派兵護送公子糾返齊,并命管仲另帶軍隊遏阻莒國通道,管仲射中小白衣帶鈎。
小白假裝死了,管仲派人飛報魯國。
魯國護送公子糾的部隊速度就放慢了,六天才至齊國,而小白已先入齊國,高傒立其為君,就是桓公。
桓公當時被射中衣帶勾之後,裝死以迷惑管仲,然後藏在溫車中飛速行進,也因為有高氏國氏二大家族為内應,所以能夠先入齊國即位,派兵抵禦魯軍。
秋天,齊兵與魯兵在乾時作戰,魯兵敗逃,齊兵又切斷魯兵的退路。
齊國寫信給魯國說:“子糾是我兄弟,不忍親手殺他,請魯國将他殺死。
召忽、管仲是我仇敵,我要求活着交給我,讓我把他們剁成肉醬才甘心。
不然,齊兵要圍攻魯國。
”魯人害怕,就在笙渎殺死子糾。
召忽自一殺而死,管仲要求囚禁。
桓公即位時,派兵攻魯,本欲殺死管仲。
鮑叔牙說:“我有幸跟從您,您終于成為國君。
您的尊貴地位,我已無法再幫助您提高。
您如果隻想治理齊國,有高傒和我也就夠了。
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業,沒有管夷吾不行。
夷吾所居之國,其國必強,不能失去這個人才。
”于是桓公聽從此言。
就假裝召回管仲以報仇雪恨,實際是想任他為政。
管仲心裡明白,所以要求返齊。
鮑叔牙迎接管仲,一到齊國境内的堂阜就給管仲除去桎梏,讓他齋戒沐浴而見桓公。
桓公賞以厚禮任管仲為大夫,主持政務。
桓公得到管仲後,與鮑叔、隰(xí,席)朋、高傒共同修治齊國政事,組織基層五家連兵之制,開發商業流通、漁業鹽業優勢,用以給贍貧民,獎勵賢能之士,齊國人人歡欣。
二年(前684),齊國伐滅郯(tán,譚)國,郯國國君逃亡莒國。
當初,齊桓公逃亡國外時,曾經過郯國,郯國對桓公無禮,所以讨伐它。
五年(前681),征伐魯國,魯軍眼看失敗。
魯莊公請求獻出遂邑來媾和,桓公允諾,與魯人在柯地盟會。
将要盟誓之際,魯國的曹沫(huì,惠)在祭壇上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說:“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桓公答應。
然後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
桓公後悔,想不歸還魯國被占領土并殺死曹沫。
管仲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于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
”桓公于是就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丢的全部領土歸還給魯國。
諸侯聞知,都認為齊國守信而願意歸附。
七年(前679),諸侯與齊恒公在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十四年(前672),陳厲公子陳完,号敬仲,逃亡來到齊國。
齊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謙讓不肯;于是讓他做工正之官。
這就是田成子田嘗的祖先。
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伐燕國,燕向齊國告急。
齊桓公派兵救燕,接着讨伐山戎,到達孤竹後才班師。
燕莊王又送桓公進入齊國境内。
桓公說:“除了天子,諸侯之間相送不出自己國境,我不能對燕無禮。
”于是把燕君所至的齊國領土用溝分開送給燕國,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進貢,就象周成王、康王時代一樣。
諸侯聞知後,都服從齊國。
二十七年(前659),魯湣(mǐn,闵)公之母叫哀姜,是齊桓公的妹妹。
哀姜與魯公子慶父私通,慶父殺死湣鮑,哀姜想立慶父為國君,魯人改立起釐公。
桓公把哀姜召回齊國,殺了哀姜。
二十八年(前658),衛文公被狄人侵伐,向齊國告急。
齊國率領諸侯在楚丘築成城池,安置衛君在那裡。
二十九年(前657),恒公與夫人蔡姬乘船遊玩。
蔡姬熟悉水一性一,搖晃船隻颠簸桓公。
桓公害怕,命她停止,她仍不停,下船之後,桓公惱怒,把蔡姬送回一娘一家,但又不斷絕婚姻關系。
蔡侯也十分生氣,就又把蔡姬另嫁給别人。
桓公聽說後更加生氣,興兵伐蔡。
三十年(前656)春,齊桓公率領諸侯讨伐蔡國,蔡國大敗。
接着伐楚。
楚成王興兵來問:“為什麼進入我的國土?”管仲回答說:“過去召康公命令我國先君太公:‘五等諸侯,各地守官,你有權征伐,以輔佐周室。
’賜給我先君有權征伐的疆界,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
楚國應該進貢的包一皮一皮茅沒有進獻,天子祭祀用品不全,因此來督責。
昭王南征不歸死在南方,因此前來問罪。
”楚王說:“貢品沒有進獻,确實如此,是我之罪過,今後不敢不奉上。
至于昭王一去不歸,并未在我楚國領土,請您到漢水邊上去問罪。
”齊軍進紮于陉地。
夏,楚王命屈完領兵抗齊,齊軍退駐召陵。
桓公向屈完炫耀兵多将廣。
屈完說:“您合于正義才能勝利;如果不然,楚國就以方城山為城牆,以長江、漢江為護城河,您怎麼能推進呢?”齊桓公就與屈完訂立協約而回。
途徑陳國,陳國大夫袁濤塗欺騙桓公,讓齊軍走東線難行之路,被齊國發覺。
秋天,齊國讨伐陳國。
這一年,晉國君殺死其太子申生。
三十五年(前651)夏,桓公與諸侯在葵丘盟會。
周襄王派宰孔賞賜給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裝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