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伯世家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趙季譯注
【說明】
《世家》為《史記》五體之一。
司馬遷從維護國家統一的立場出發,把各諸侯國看做輔佐中央政權的地方政治力量,希望他們能“忠信行道”,來維護中央集權的統一。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明了他創立《世家》體例的目的:“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幅共一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 《史記》中一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内容記載了自西周至西漢初各主要諸侯國的興衰曆史。
《世家》之取名就是因為“王侯開國,子孫世襲”,也就是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傳,故名《世家》。
後人總結為“公侯傳國則為世家”(《後漢書·班彪傳》),“世家以紀侯國”(趙翼《廿二史劄記》)。
但司馬遷并不局限于僅用《世家》記載開國傳家的諸侯,例如陳涉身死國除而且無後,但因“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迹,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發難”,也确曾号為陳王,起了巨大的曆史作用,所以司馬遷為他寫了《陳涉世家》。
表明了司馬遷為了真實反映曆史現實,而靈活運用《世家》這一體例的現實主義一精一神。
《世家》的叙事方法,大體與《本紀》相同,即以編年之體記載列國諸侯之事。
因此劉知幾說:“司馬遷之記諸國也,其編次之體與《本紀》不殊。
蓋欲抑彼諸侯,異乎天子,故假以他稱,名為《世家》。
” 關于《世家》一體是否為司馬遷所創,以前學者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種以為司馬遷是“因襲前人”,如清代秦嘉谟說:“按《太史公書》宗《世本》,其創立篇目,如《本紀》,如《世家》,如《列傳》,皆因《世本》”(《世本輯補·諸書論述》)。
另一種認為司馬遷是“鑿空獨創”,如宋代晁公武說:“《史記》一百三十篇,漢太史公續其父談書,創為義例,起黃帝迄漢武獲麟之歲,撰成十二《本紀》以叙帝王,十《表》以貫歲月,八《書》以紀政事,三二《世家》以叙公侯。
”我們認為,司馬遷所立《世家》一體,既非純然“仿襲前人”,也不可能“鑿空獨創”,而是在前人史書體例的基礎上,加以融彙貫通因革損益,創立了《世家》之體。
正如梁啟超所說:“其《世家》、《列傳》,既綜雅記,亦采瑣語,則《左傳》、《國語》之遺規也”,但“太史公首創紀傳體,為史界不祧之祖”(《中國曆史研究法》)。
《世家》一體,由于符合我國古代社會裂土封侯世襲不替的現實,所以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
《漢書》以下曾有些紀傳體史著取消《世家》改為《列傳》,遭到了一些學者的批評:“《傳》者,傳一人之生平也;王侯開國,子孫世襲,故稱《世家》。
今改作《傳》,而其子孫嗣爵者,又不能不附其後,究非體矣。
”(趙翼《廿二史劄記》)所以《世家》一體,後代史書也屢屢采用,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就撰有《世家》十卷,而《宋史》亦有《世家》六卷。
有的雖改名目,其體例依然,如《晉書》之《載記》、《遼史》之《外記》。
正如清代王鳴盛所言:“考《世家》之名,《晉書》改稱《載記》,要皆不過小小立異,大指總在司馬氏牢籠中”(《十七史商榷》)。
可見《世家》一體的重要影響。
本篇名為《吳太伯世家》,記載了吳國從開國祖先吳太伯遠避荊蠻(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中葉)至吳王夫差亡國(前473),長達一千二百年的一部興亡史。
通過本篇,我們清晰地了解到吳國由弱而強、又由盛而衰的完整曆程。
篇中再現了吳楚、吳越以及吳與中原諸侯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關系,也反映了吳國内部統治階級之間的王室鬥争和君臣龃龉。
在本篇中,司馬遷用“皮裡陽秋”的史筆,寓論斷于叙事之中,歌頌了吳太伯、季劄二人不慕權力避位讓國的高風亮節,無疑是對統治集一團一内部争權奪勢喋血殘殺的一種嘲諷和反撥。
同時,通過描繪公子光弑王僚的曆史場面,正面揭露和鞭撻了吳國王族成員之間同室一操一戈以謀王位的殘忍行徑。
并且,通過對伍子胥盡忠報國反遭賜死的具體史實的生動描述,憤慨地批判了吳王夫差的昏暗不明,抒發了對****社會中正直賢能之士“忠而被謗、信而見疑”的人生悲劇無限的同情和不平。
本篇藝術上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太史公從曆史現實的真實出發,塑造了幾個栩栩如生一性一格豐富的人物形象。
這些形象不是平面的概念演繹,而是有血有肉瑕瑜互見的多重一性一格立體組合。
例如公子光這個形象,一方面司馬遷寫出了他的深沉有大志及一精一明幹練:他善于擇人,擢用了孫武、子胥這樣的賢臣良将;他用人不疑,信任尊重敵國的亡臣如子胥、伯嚭等人。
一方面又寫出了他的陰鸷殘忍,為了奪取王位不惜犧牲專諸去殺死自己的骨肉弟兄。
又如夫差的形象,一方面寫出他誓報國仇家恨的執着一精一神和西破強楚、南降於越、北威齊晉、稱霸中原的巨大業績,一方面又寫出他好大喜功、拒谏飾非、暴戾寡恩的怪僻個一性一。
二者都是很成功的藝術形象。
本篇藝術上的第二個特點是史筆的成功運用。
中國史傳叙事以簡潔為上。
本來有關吳國的史實,在《左傳》及《國語·吳語·越語》中記載很多,有些言論連篇累牍。
作為斷代史這樣寫或還可以,但《史記》作為通史必然不能容納這麼龐雜的内容。
因此,司馬遷以“博采”為基礎,而以“善擇”為主導,選取那些最生動最能反映吳國基本曆史面貌的言論和事實,經過去粗取一精一的理解消化和藝術再創造,變為言約意赅的簡潔叙述和傳神對話,使全篇叙述不蔓不枝線索清晰,人物語言如從口出無不畢肖。
譬如黃池之會晉吳争長一節,司馬遷不但删去《國語》中吳王以甲兵三萬圍困晉軍之事,而且高度壓縮了吳王、晉公的對話。
《國語》中吳王原話為:“天子有命,周室卑約,貢獻莫入,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
無姬姓之振也,徒遽來告。
孤日夜相繼,匍匐就君。
君今非王室不平安是憂,億負晉衆庶,不式諸戎、狄、秦、楚;将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
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進則不敢,退則不可。
今會日薄矣,恐事之不及,以為諸侯笑。
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
為使者之無遠也,孤用親聽命于藩籬之外。
”而司馬遷卻抓住要害,一言以蔽之,改為“于周室我為長!”言既簡練而又得其神髓,可見出太史公運用語言的高度能力。
【譯文】 吳太伯與其弟仲雍,均為周太一王之子,王季曆之兄。
季曆十分賢能,又有一個具有聖德的兒子昌,太一王想立季曆以便傳位給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荊蠻,象當地蠻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發,以示不再繼位,把繼承權讓給季曆。
季曆果然繼位,就是王季,昌後來也成為文王。
太伯逃至荊蠻後,自稱“句(gōu,勾)吳”。
荊蠻人認為他很有節義,追随附順他的有一千餘戶,尊立他為吳太伯。
太伯死,無子,其弟仲雍繼位;就是吳仲雍。
仲雍死,其子季簡繼位。
季簡死,其子叔達繼位。
叔達死,其子周章繼位。
那時正值武王戰勝殷纣,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
周章已經是吳君,就此仍封于吳。
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邊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諸侯。
周章死,其子熊遂繼位。
熊遂死,其子柯相繼位。
柯相死,其子強鸠夷繼位。
強鸠夷死,其子餘橋疑吾繼位。
餘橋疑吾死,其子柯盧繼位。
柯盧死,其子周繇繼位。
周繇死,其子屈羽繼位。
屈羽死,其子夷吾繼位。
夷吾死,其子禽處繼位。
禽處死,其子轉繼位。
轉死,其子頗高繼位。
頗高死,其子句卑繼位。
這時晉獻公滅掉了周北虞公,為的是開拓晉國版圖、征伐虢國。
句卑死,其子去齊繼位。
去齊死,其子壽夢繼位。
壽夢繼位後吳國方始日益強大,自稱為王。
從太伯創建吳國算起,到第五代時武王勝殷朝,封其後代為二國:其一為虞國,在中原地區,其一為吳國,在夷蠻地帶。
到第十二代時晉國滅掉了中原地區的虞國。
又過了兩代,夷蠻地帶的吳國興盛起來。
總計從太伯至壽夢共傳十九代人。
王壽夢二年(前584),楚國流亡在外的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國大将子反,逃到晉國,由晉出使吳國,教給吳國用兵之術和車戰之法,讓他兒子做吳國的行人之官,吳國從此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
吳國開始派兵征伐楚國。
十六年(前570),楚共王征伐吳國,直至衡山。
二十五年(前561),王壽夢死。
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zhài,寨),三子叫餘昧,四子叫季劄。
季劄賢能,壽夢生前也曾想讓他繼位,但季劄避讓不答應,于是讓長子諸樊繼位,總理諸種事務,代理執掌國政。
王諸樊元年(前560),諸樊服喪期滿,要把君位讓于季劄。
季劄推辭說:“曹宣公死後,各國諸侯和曹國人都認為新立的曹君不義,想要立子臧為曹君,子臧離開曹國,以成全曹君繼續在位。
君子評論子臧說他‘能遵守節義’。
您作為長子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幹犯您呢!當國君不是我應有之節。
我雖無能,也願學習子臧那樣的義舉。
”吳國人堅持要立季劄,他反而抛棄了家室财産去當農民,吳人隻好放棄了這個打算。
秋天,吳又征伐楚國,楚打敗了吳軍。
四年(前557),晉平公方始繼位。
十三年(前548),王諸樊死去。
留下遺命把君位傳給其弟餘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傳弟,一定要把國位最後傳至季劄為止,來滿足先王壽夢的遺願。
而且因為兄弟們都贊賞季劄讓國的高風亮節,大家都想把國君之位讓給别人,這樣就能依次漸漸傳到季劄身上了。
季劄被封在延陵,因此号為延陵季子。
王餘祭三年(前545),齊國相慶封獲罪于齊,從齊逃到吳國來。
吳王把朱方縣賞賜給他作為奉邑,把公主嫁給慶封,慶封結果比原先在齊國還富有。
四年(前544),吳王派季劄到魯國聘問,季劄要求欣賞一下周朝廷的音樂。
魯國樂工為他演唱《周南》和《召(shào,紹)南》,季劄聽後說:“美啊,從音樂中聽出周朝王業基礎已打好,但還未獲得最後成功。
曲中洋溢着雖辛勞但無怨言的情緒。
”樂工又演唱《邶(pèi,佩)風》,《鄘(yōng,擁)風》、《衛風》。
季劄說“美啊,深沉哪,雖遭坎坷而其一精一神不陷于困頓頹唐,我聽說衛康叔,衛武公的德行就是如此,這是《衛風》的歌曲吧?”樂工又演唱《王風》。
季劄說:“美啊,其情雖憂傷而不懼葸,這是周室東遷後的歌曲吧?”又演唱《鄭風》。
季劄說:“歌聲細瑣反映出其國政令苛細,人民難以忍受,這個國家恐怕要率先滅亡吧?”又演唱《齊風》。
季劄說:“美啊,曲調弘大深遠,真有大國之風。
堪為東海一方表率,這是姜太公的遺風吧!一柄一家的前途無可限量!”又演唱《豳(bīn,賓)風》。
季劄說:“美啊,曲調寬弘坦蕩,歡快而不過分,這是周公東征的歌曲吧?”又演唱《秦風》。
季劄說:“這就叫做夏聲。
既然歌曲曲調能演進為夏聲,國家也必會日益強大,大到極點,能達到周王朝創業的程度了吧?”又演唱《魏風》。
季劄說:“美啊,曲調弘闊,博大而又寬和,樸實平易,行此政教再輔以道德,就能使國君成為明主了。
”又演唱《唐風》。
季劄說:“思慮深遠啊,這是陶唐氏的流風遺韻吧?不然,怎能如此憂思深遠呢?如非具有美德之人的後代,怎能達到這種水平!”又演唱《陳風》。
季劄說:“國無良君,又怎麼能長久不亡呢?”對于《郐(kuài,快)風》以下的地方樂調,季劄沒有加以評論。
又演唱《小雅》。
季劄說:“美啊,滿懷憂思,而無叛離之意,怨悱之情忍而不發,這是周德衰微時的樂曲吧?但還有先王遺民之情啊。
”又演唱《大雅》。
季劄說:“樂曲寬緩啊,多麼和諧安樂,旋律曲折優美但基調仍剛直有力,這是周文王美德的象征吧?”又演唱《頌》。
季劄說:“達到音樂的極緻了。
曲調剛直有力卻無倨傲不遜之意,旋律婉曲優美卻無過分曲折之憾,節奏緊密時卻無迫促窘急之嫌,節奏舒緩時卻無分離割斷之弊,變化豐富而不****,回還反複而不令人厭倦,表現悲哀恰到好處不顯得愁苦,表現歡樂時恰到好處不流于放縱,其音如聖人之才,廣用智慧而永不匮乏,如聖人之德寬弘而不侈大,如聖人之理民,施惠而不顯耗費,征取而不陷貪婪,音樂暫時休止時卻不陷于停滞,音樂流暢前進時卻不虛浮無根。
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尺寸整齊,旋律遵循法度,象征着所有聖德之人的共同風度啊。
”季劄看到樂工表演的《象箾(xiāo,消)》、《南籥(yuè,月)》之舞,說“很美啊,但仍有微憾。
”看到舞《大武》,說:“很美啊,周朝的盛德就如此吧?”看到舞《韶濩(hù,戶)》,說:“真象
司馬遷從維護國家統一的立場出發,把各諸侯國看做輔佐中央政權的地方政治力量,希望他們能“忠信行道”,來維護中央集權的統一。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明了他創立《世家》體例的目的:“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幅共一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 《史記》中一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内容記載了自西周至西漢初各主要諸侯國的興衰曆史。
《世家》之取名就是因為“王侯開國,子孫世襲”,也就是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傳,故名《世家》。
後人總結為“公侯傳國則為世家”(《後
但司馬遷并不局限于僅用《世家》記載開國傳家的諸侯,例如陳涉身死國除而且無後,但因“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迹,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發難”,也确曾号為陳王,起了巨大的曆史作用,所以司馬遷為他寫了《陳涉世家》。
表明了司馬遷為了真實反映曆史現實,而靈活運用《世家》這一體例的現實主義一精一神。
《世家》的叙事方法,大體與《本紀》相同,即以編年之體記載列國諸侯之事。
因此劉知幾說:“司馬遷之記諸國也,其編次之體與《本紀》不殊。
蓋欲抑彼諸侯,異乎天子,故假以他稱,名為《世家》。
” 關于《世家》一體是否為司馬遷所創,以前學者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種以為司馬遷是“因襲前人”,如清代秦嘉谟說:“按《太史公書》宗《世本》,其創立篇目,如《本紀》,如《世家》,如《列傳》,皆因《世本》”(《世本輯補·諸書論述》)。
另一種認為司馬遷是“鑿空獨創”,如宋代晁公武說:“《史記》一百三十篇,漢太史公續其父談書,創為義例,起黃帝迄漢武獲麟之歲,撰成十二《本紀》以叙帝王,十《表》以貫歲月,八《書》以紀政事,三二《世家》以叙公侯。
”我們認為,司馬遷所立《世家》一體,既非純然“仿襲前人”,也不可能“鑿空獨創”,而是在前人史書體例的基礎上,加以融彙貫通因革損益,創立了《世家》之體。
正如梁啟超所說:“其《世家》、《列傳》,既綜雅記,亦采瑣語,則《
《世家》一體,由于符合我國古代社會裂土封侯世襲不替的現實,所以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
《漢書》以下曾有些紀傳體史著取消《世家》改為《列傳》,遭到了一些學者的批評:“《傳》者,傳一人之生平也;王侯開國,子孫世襲,故稱《世家》。
今改作《傳》,而其子孫嗣爵者,又不能不附其後,究非體矣。
”(趙翼《廿二史劄記》)所以《世家》一體,後代史書也屢屢采用,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就撰有《世家》十卷,而《宋史》亦有《世家》六卷。
有的雖改名目,其體例依然,如《
正如清代王鳴盛所言:“考《世家》之名,《晉書》改稱《載記》,要皆不過小小立異,大指總在司馬氏牢籠中”(《十七史商榷》)。
可見《世家》一體的重要影響。
本篇名為《吳太伯世家》,記載了吳國從開國祖先吳太伯遠避荊蠻(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中葉)至吳王夫差亡國(前473),長達一千二百年的一部興亡史。
通過本篇,我們清晰地了解到吳國由弱而強、又由盛而衰的完整曆程。
篇中再現了吳楚、吳越以及吳與中原諸侯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關系,也反映了吳國内部統治階級之間的王室鬥争和君臣龃龉。
在本篇中,司馬遷用“皮裡陽秋”的史筆,寓論斷于叙事之中,歌頌了吳太伯、季劄二人不慕權力避位讓國的高風亮節,無疑是對統治集一團一内部争權奪勢喋血殘殺的一種嘲諷和反撥。
同時,通過描繪公子光弑王僚的曆史場面,正面揭露和鞭撻了吳國王族成員之間同室一操一戈以謀王位的殘忍行徑。
并且,通過對伍子胥盡忠報國反遭賜死的具體史實的生動描述,憤慨地批判了吳王夫差的昏暗不明,抒發了對****社會中正直賢能之士“忠而被謗、信而見疑”的人生悲劇無限的同情和不平。
本篇藝術上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太史公從曆史現實的真實出發,塑造了幾個栩栩如生一性一格豐富的人物形象。
這些形象不是平面的概念演繹,而是有血有肉瑕瑜互見的多重一性一格立體組合。
例如公子光這個形象,一方面司馬遷寫出了他的深沉有大志及一精一明幹練:他善于擇人,擢用了孫武、子胥這樣的賢臣良将;他用人不疑,信任尊重敵國的亡臣如子胥、伯嚭等人。
一方面又寫出了他的陰鸷殘忍,為了奪取王位不惜犧牲專諸去殺死自己的骨肉弟兄。
又如夫差的形象,一方面寫出他誓報國仇家恨的執着一精一神和西破強楚、南降於越、北威齊晉、稱霸中原的巨大業績,一方面又寫出他好大喜功、拒谏飾非、暴戾寡恩的怪僻個一性一。
二者都是很成功的藝術形象。
本篇藝術上的第二個特點是史筆的成功運用。
中國史傳叙事以簡潔為上。
本來有關吳國的史實,在《左傳》及《國語·吳語·越語》中記載很多,有些言論連篇累牍。
作為斷代史這樣寫或還可以,但《史記》作為通史必然不能容納這麼龐雜的内容。
因此,司馬遷以“博采”為基礎,而以“善擇”為主導,選取那些最生動最能反映吳國基本曆史面貌的言論和事實,經過去粗取一精一的理解消化和藝術再創造,變為言約意赅的簡潔叙述和傳神對話,使全篇叙述不蔓不枝線索清晰,人物語言如從口出無不畢肖。
譬如黃池之會晉吳争長一節,司馬遷不但删去《國語》中吳王以甲兵三萬圍困晉軍之事,而且高度壓縮了吳王、晉公的對話。
《國語》中吳王原話為:“天子有命,周室卑約,貢獻莫入,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
無姬姓之振也,徒遽來告。
孤日夜相繼,匍匐就君。
君今非王室不平安是憂,億負晉衆庶,不式諸戎、狄、秦、楚;将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
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進則不敢,退則不可。
今會日薄矣,恐事之不及,以為諸侯笑。
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
為使者之無遠也,孤用親聽命于藩籬之外。
”而司馬遷卻抓住要害,一言以蔽之,改為“于周室我為長!”言既簡練而又得其神髓,可見出太史公運用語言的高度能力。
【譯文】 吳太伯與其弟仲雍,均為周太一王之子,王季曆之兄。
季曆十分賢能,又有一個具有聖德的兒子昌,太一王想立季曆以便傳位給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荊蠻,象當地蠻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發,以示不再繼位,把繼承權讓給季曆。
季曆果然繼位,就是王季,昌後來也成為文王。
太伯逃至荊蠻後,自稱“句(gōu,勾)吳”。
荊蠻人認為他很有節義,追随附順他的有一千餘戶,尊立他為吳太伯。
太伯死,無子,其弟仲雍繼位;就是吳仲雍。
仲雍死,其子季簡繼位。
季簡死,其子叔達繼位。
叔達死,其子周章繼位。
那時正值武王戰勝殷纣,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
周章已經是吳君,就此仍封于吳。
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邊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諸侯。
周章死,其子熊遂繼位。
熊遂死,其子柯相繼位。
柯相死,其子強鸠夷繼位。
強鸠夷死,其子餘橋疑吾繼位。
餘橋疑吾死,其子柯盧繼位。
柯盧死,其子周繇繼位。
周繇死,其子屈羽繼位。
屈羽死,其子夷吾繼位。
夷吾死,其子禽處繼位。
禽處死,其子轉繼位。
轉死,其子頗高繼位。
頗高死,其子句卑繼位。
這時晉獻公滅掉了周北虞公,為的是開拓晉國版圖、征伐虢國。
句卑死,其子去齊繼位。
去齊死,其子壽夢繼位。
壽夢繼位後吳國方始日益強大,自稱為王。
從太伯創建吳國算起,到第五代時武王勝殷朝,封其後代為二國:其一為虞國,在中原地區,其一為吳國,在夷蠻地帶。
到第十二代時晉國滅掉了中原地區的虞國。
又過了兩代,夷蠻地帶的吳國興盛起來。
總計從太伯至壽夢共傳十九代人。
王壽夢二年(前584),楚國流亡在外的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國大将子反,逃到晉國,由晉出使吳國,教給吳國用兵之術和車戰之法,讓他兒子做吳國的行人之官,吳國從此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
吳國開始派兵征伐楚國。
十六年(前570),楚共王征伐吳國,直至衡山。
二十五年(前561),王壽夢死。
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zhài,寨),三子叫餘昧,四子叫季劄。
季劄賢能,壽夢生前也曾想讓他繼位,但季劄避讓不答應,于是讓長子諸樊繼位,總理諸種事務,代理執掌國政。
王諸樊元年(前560),諸樊服喪期滿,要把君位讓于季劄。
季劄推辭說:“曹宣公死後,各國諸侯和曹國人都認為新立的曹君不義,想要立子臧為曹君,子臧離開曹國,以成全曹君繼續在位。
君子評論子臧說他‘能遵守節義’。
您作為長子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幹犯您呢!當國君不是我應有之節。
我雖無能,也願學習子臧那樣的義舉。
”吳國人堅持要立季劄,他反而抛棄了家室财産去當農民,吳人隻好放棄了這個打算。
秋天,吳又征伐楚國,楚打敗了吳軍。
四年(前557),晉平公方始繼位。
十三年(前548),王諸樊死去。
留下遺命把君位傳給其弟餘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傳弟,一定要把國位最後傳至季劄為止,來滿足先王壽夢的遺願。
而且因為兄弟們都贊賞季劄讓國的高風亮節,大家都想把國君之位讓給别人,這樣就能依次漸漸傳到季劄身上了。
季劄被封在延陵,因此号為延陵季子。
王餘祭三年(前545),齊國相慶封獲罪于齊,從齊逃到吳國來。
吳王把朱方縣賞賜給他作為奉邑,把公主嫁給慶封,慶封結果比原先在齊國還富有。
四年(前544),吳王派季劄到魯國聘問,季劄要求欣賞一下周朝廷的音樂。
魯國樂工為他演唱《周南》和《召(shào,紹)南》,季劄聽後說:“美啊,從音樂中聽出周朝王業基礎已打好,但還未獲得最後成功。
曲中洋溢着雖辛勞但無怨言的情緒。
”樂工又演唱《邶(pèi,佩)風》,《鄘(yōng,擁)風》、《衛風》。
季劄說“美啊,深沉哪,雖遭坎坷而其一精一神不陷于困頓頹唐,我聽說衛康叔,衛武公的德行就是如此,這是《衛風》的歌曲吧?”樂工又演唱《王風》。
季劄說:“美啊,其情雖憂傷而不懼葸,這是周室東遷後的歌曲吧?”又演唱《鄭風》。
季劄說:“歌聲細瑣反映出其國政令苛細,人民難以忍受,這個國家恐怕要率先滅亡吧?”又演唱《齊風》。
季劄說:“美啊,曲調弘大深遠,真有大國之風。
堪為東海一方表率,這是姜太公的遺風吧!一柄一家的前途無可限量!”又演唱《豳(bīn,賓)風》。
季劄說:“美啊,曲調寬弘坦蕩,歡快而不過分,這是周公東征的歌曲吧?”又演唱《秦風》。
季劄說:“這就叫做夏聲。
既然歌曲曲調能演進為夏聲,國家也必會日益強大,大到極點,能達到周王朝創業的程度了吧?”又演唱《魏風》。
季劄說:“美啊,曲調弘闊,博大而又寬和,樸實平易,行此政教再輔以道德,就能使國君成為明主了。
”又演唱《唐風》。
季劄說:“思慮深遠啊,這是陶唐氏的流風遺韻吧?不然,怎能如此憂思深遠呢?如非具有美德之人的後代,怎能達到這種水平!”又演唱《陳風》。
季劄說:“國無良君,又怎麼能長久不亡呢?”對于《郐(kuài,快)風》以下的地方樂調,季劄沒有加以評論。
又演唱《小雅》。
季劄說:“美啊,滿懷憂思,而無叛離之意,怨悱之情忍而不發,這是周德衰微時的樂曲吧?但還有先王遺民之情啊。
”又演唱《大雅》。
季劄說:“樂曲寬緩啊,多麼和諧安樂,旋律曲折優美但基調仍剛直有力,這是周文王美德的象征吧?”又演唱《頌》。
季劄說:“達到音樂的極緻了。
曲調剛直有力卻無倨傲不遜之意,旋律婉曲優美卻無過分曲折之憾,節奏緊密時卻無迫促窘急之嫌,節奏舒緩時卻無分離割斷之弊,變化豐富而不****,回還反複而不令人厭倦,表現悲哀恰到好處不顯得愁苦,表現歡樂時恰到好處不流于放縱,其音如聖人之才,廣用智慧而永不匮乏,如聖人之德寬弘而不侈大,如聖人之理民,施惠而不顯耗費,征取而不陷貪婪,音樂暫時休止時卻不陷于停滞,音樂流暢前進時卻不虛浮無根。
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尺寸整齊,旋律遵循法度,象征着所有聖德之人的共同風度啊。
”季劄看到樂工表演的《象箾(xiāo,消)》、《南籥(yuè,月)》之舞,說“很美啊,但仍有微憾。
”看到舞《大武》,說:“很美啊,周朝的盛德就如此吧?”看到舞《韶濩(hù,戶)》,說:“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