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

關燈
思是停止用武。

    振,整頓。

    澤:通“釋”,解散,遣散。

    ②勒:統領。

    ③用事:行一事。

    多指行祭之事。

    ④類:通“禷”,祭名,以特别事故祭祀天神。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禅。

    封禅用希曠絕①,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禅《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②。

    齊人丁鮑年九十餘,曰:“封者,合不死之名也③。

    秦皇帝不得上封④。

    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上于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禅儀。

    數年,至且行。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禅,皆緻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嘗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于九皇⑤,而頗采儒術以文之⑥。

    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禅事,又牽拘于《詩》、《書》古文而不敢騁⑦。

    上為封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事⑧,于是上绌偃、霸⑨,盡罷諸儒弗用。

     ①用:因為,由于。

    希:同“稀”。

    少,這裡指封禅很少舉行。

    曠絕:斷絕。

    曠,阻隔。

    ②《周官》:即《周禮》。

    《王制》:指《禮祀·王制》。

    射牛:古代帝王祭祀時,為表示“親祭”,要親自用箭射牛以備祭。

    ③合:合當,應當。

    ④上封:指登上泰山封禅。

    ⑤高世:超乎世俗,高于一般人。

    九皇:傳說中遠古時的九個帝王。

    ⑥頗:稍微。

    文:修飾。

    ⑦古文:指古文經。

    漢武帝時使用隸書,用隸書書寫的經書叫今文經,用春秋、戰國文字書寫的經書叫古文經。

    騁:盡情施展,不受拘束。

    ⑧屬:聚集,聚會。

    圖:謀劃,策劃。

    ⑨绌:通“黜”,廢,貶退。

     三月,遂東幸缑氏,禮登中嶽太室。

    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

    問上①,上不言②;問下,下不言。

    于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

    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③。

     ①上:指山上的人。

    ②不言:指不曾呼喊。

    ③上石:把石碑運上山。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①。

    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②,然無驗者。

    乃益發船③,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一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④,見其迹甚大⑤,類禽一獸雲。

    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⑥,言“吾欲見巨公⑦”,已忽不見⑧。

    上既見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⑨。

    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⑩。

     ①八神:《索隐》根據《漢書·郊祀志》解釋為“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

    一說指八方之神。

    ②疏(shù,數)給的奏議。

    ③益:增加。

    ④就:走近,靠近。

    ⑤迹:腳印。

    ⑥老父(fǔ,甫):對老年人的尊稱。

    ⑦巨公:《索隐》引《漢書音義》曰:“巨公謂武帝。

    ”⑧已:不久。

    ⑨大:很。

    ⑩與:給予。

    傳(zhuàn,撰)車:古代驿站供傳遞公文或傳送消息用的車輛。

    間(jiàn,見):暗中,秘密。

    使:派出使者。

     四月,還至奉高。

    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經,難施行。

    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

    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①,射牛行一事。

    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

    封廣丈二尺②,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③,書秘。

    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

    其事皆禁④。

    明日,下陰十道⑤。

    丙辰,禅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⑥,如祭後土禮。

    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

    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⑦。

    五色土益雜封⑧。

    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⑨,頗以加祠。

    兕旄牛犀象之屬弗用⑩。

    皆至泰山然後去。

    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①皮弁:古冠名。

    用白鹿皮制作,為祝朝的常服。

    ②封:指祭天的壇。

    ③玉牒:古代帝王封禅所用的文書。

    ④禁:指禁止洩露。

    ⑤陰十道:指山北的道路。

    古山之北、水之南為陰。

    ⑥址:山腳。

    ⑦一茅三脊:一種有三條脊棱的茅草。

    即菁茅,又叫靈茅。

    藉:草編的墊子。

    ⑧五色土: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的五種顔色的土。

    ⑨縱:放。

    白雉:白一毛一野雞。

    ⑩兕(sì,寺):獸名。

    古書中常拿兕和犀對舉。

    《爾雅·釋獸》認為兕似牛,犀似豬。

    一說兕就是雌犀。

     天子從封禅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①。

    于是制诏禦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②,兢兢焉懼弗任③。

    維德菲薄④,不明于禮樂。

    修祀泰一,若有象景光⑤,?如有望⑥,依依震于怪物⑦,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而後禅肅然。

    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⑧,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

    複博、奉高、蛇丘、曆城⑨,參出今年租稅。

    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

    行所過毋有複作⑩。

    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11)。

    ”又下诏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

    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 ①壽:祝壽。

    ②眇眇:微小。

    眇:同“渺”。

    ③兢兢焉:小心戒慎的樣子。

    ④維:句首語氣詞。

    菲薄:微薄。

    ⑤景光:瑞祥之光。

    ⑥?:同“屑”,不安。

    ⑦依依:茂盛的樣子,這裡有大、深的意思。

    震:震懾,害怕。

    ⑧嘉與:獎勵,勉力。

    更始:重新開始。

    ⑨複:免除賦稅徭役。

    ⑩複作:漢刑律名。

    馳刑再犯的輕罪徒。

    一說指按刑律服勞役的婦女,犯者不服刑具,刑期三月至一年。

    又《平準書》《會注考證》引方苞曰:“複,除也。

    徒當作者,得入栗以除之也。

    ……景帝時獨徒作者許除罪,至武帝,則一切當刑者皆可贖也。

    ”(11)聽治:治理,處理。

    “聽”“治”同義。

     天子既已封禅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土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幾遇之①,乃複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

    上乃遂去,并海上②,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曆北邊至九原③。

    五月,返至甘泉。

    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④,以今年為元封元年⑤。

     ①庶幾:希望,或許可以。

    ②并:同“傍”,沿着。

    ③曆:經過。

    ④元鼎:漢武帝的第五個年号。

    ⑤元封:武帝的第六個年号。

     其秋,有星茀于東井①。

    後十餘日,有星茀于三能②。

    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其星出如瓠③,食頃複入焉④。

    ”有司言曰:“陛下建漢家封禅,開其報德星雲⑤。

    ” ①茀(bó,勃):通“孛”。

    光芒四射的樣子。

    按:“孛”也指彗星。

    《晉書·天文志》:孛星,彗之屬也。

    偏指日彗,芒氣四出日孛。

    ”東井:星宿名,有主星八顆,屬雙子座。

    ②三能(tái,台):即“三台”,星名。

    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兩兩并列。

    能,通“台”。

    ③候:觀測。

    瓠(hù,戶):葫蘆瓜。

    ④食頃:一會兒,不久,相當于一頓飯的工夫。

    ⑤其:或許,可能。

    德星:象征吉祥有福的星星。

    這裡大約是指前面出現的彗星。

    按:古人本以為彗星出現是不吉利的象征,這裡先述彗星出現,後寫方士聲稱見星如瓠,有司又稱之“德星”來祝賀,諷刺之意甚明。

    又《索隐》:“案:《郊祀志》雲‘填星(即鎮星,土星的别名)出如瓠’,故顔師古以德星即鎮星也。

    今按:此紀唯言德星,則德星,歲星(即木星)也。

    歲星所在有福,故曰德星也。

    ”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泰一。

    贊飨曰:“德星昭衍①,厥維休祥②。

    壽星仍出③。

    淵耀光明④。

    信星昭見⑤,皇帝敬拜泰祝之飨。

    ” ①昭:明亮。

    衍:漫延。

    ②厥:其,那。

    指“德星昭衍”。

    維:乃。

    表示确認。

    休祥:吉祥。

    ③壽星:《索隐》雲:“南極老人星也。

    見則天下理安,故言之也。

    ”仍:接着。

    ④淵:深,遠。

    ⑤信星:鎮星,即土星。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見天子”。

    ①。

    天子于是幸缑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迹。

    複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②,是歲旱。

    于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禱萬裡沙,過祠泰山。

    遠至瓠子,自臨塞決河③,留二日,沉祠而去④。

    使二卿将卒塞決河,河徒二渠,複禹之故迹焉。

     ①見天子:《封禅書》和《漢書·郊祀志》均作“欲見天子”。

    ②芝:靈芝。

    古人把它看作瑞草。

    ③自臨塞決河:據《河渠書》記載,當時黃河決于瓠子口,武帝派兵萬堵塞決口,令從臣将軍以下的官員都負薪填決。

    武帝也親臨現場,并寫了《瓠子歌》。

    ④沉祠:把祭品(白馬)沉于河中,以祭祀河神。

     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

    昔東瓯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

    後世謾怠①,故衰秏②”。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蔔③。

    上信之,越祠雞蔔始用焉④。

     ①謾怠:指怠慢鬼神。

    謾,通“慢”,怠慢。

    ②衰秏:衰老,衰微。

    秏,同“耗”。

    ③以雞蔔:《正義》:“雞蔔法用雞一,狗一,生,祝願訖,即殺雞狗煮熟,又祭,獨取雞兩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則吉,不足則兇。

    今嶺南猶此法也。

    ”④用:采用。

    這裡有流行、推廣的意思。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①,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②,如缑氏城。

    置脯棗,神人宜可緻,且仙人好樓居”。

    于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③,甘泉則作益延壽觀④,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乃作通天台。

    置祠具其下,将召來神仙之屬。

    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⑤。

    夏,有芝生殿防内中⑥。

    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若有光雲,乃下诏曰:“甘泉防生芝九一莖一⑦,赦天下,毋有複作。

    ” ①遽:匆忙,倉促。

    ②觀:台閣。

    ③蜚廉、桂觀:二觀名。

    ④益延壽觀:觀名。

    梁玉繩《史記志疑》以為“益”是衍文,《新證》以為不衍。

    ⑤廣:擴充。

    ⑥防:《封禅書》、《漢書·郊祀志》皆作“房”,《會注考證》認為是因古字體相似而誤将“房”寫成“防”。

    下文中的“防”同此。

    ⑦芝九一莖一:靈芝長有九株菌一柄一。

     其明年,伐朝鮮。

    夏,旱。

    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幹封三年①。

    ”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幹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②。

    ” ①幹封:《正義》引顔師古曰:“三歲不雨,暴所封之土令幹。

    ”②靈星:《正義》以為是龍星,主農業。

    《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曰:“祠靈星,蓋祈雨也。

    ”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

    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

    登禮潛之天柱山①,号曰南嶽。

    浮江②,自尋陽出枞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并海上。

    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

     ①登:登山。

    禮:祭祀。

    ②浮江:指在長江上乘船。

    浮,乘船走水路。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

    上欲治明奉堂高旁,未曉其制度①。

    濟南人公?帶上黃帝時明堂圖②。

    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③,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倉,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

    及五年修封,則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④,令高皇帝祠坐對之⑤。

    祠後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⑥。

    天子從昆侖道人,始拜明堂如郊禮。

    禮畢,燎堂下。

    而上又上泰山,有秘祠其颠。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

    泰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①制:形制,樣式。

    度:尺度。

    ②公?(sù,肅)帶:人名。

    公?是複姓。

    《通志·氏族略四》:“玉氏,黃帝時公?帶造合宮明堂。

    見《一屍一子》。

    後為玉氏。

    ”此處公?帶或許是傳說中公?帶的後代。

    ③圜:圍繞。

    複道:即天橋,樓閣間架空的通道。

    ④上坐:尊貴的位置。

    坐,同“座”。

    ⑤祠坐:指神主靈位。

    ⑥太牢:祭禮時牛、羊、豬三牲齊備叫太牢。

    後來也專指牛。

     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曆者以本統①。

    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②。

    其贊飨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③,周而複始。

    皇帝敬拜泰一。

    ”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土求神者④,莫驗,然益遣,冀遇之⑤。

     ①推曆:推算曆法。

    以本統:意思是認為以夏曆十一月朔旦冬至為推曆法的起點是正統。

    ②每:《封禅書》作“毋”,當據改。

    按:封禅五年一修,這時還隻兩年,所以隻祀明堂,不修封禅。

    ③泰元:天的别稱。

    王先謙以為泰元就是泰一。

    (見《會注考證》引)④考:考察。

    ⑤冀:希望。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

    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禅高裡,祠後土。

    臨渤海,将以望祠蓬萊之屬,冀至殊庭焉①。

     ①殊庭:異境。

    指仙人所居之處。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①。

    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②,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庭。

    明庭,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其後天子又朝諸候甘泉,甘泉作諸侯邸。

    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複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③。

    ”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④。

    前殿度高未央⑤。

    其東則鳳阙⑥,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⑦,數十裡虎圈⑧。

    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⑨,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其南有玉堂、璧門、大一鳥之屬⑩。

    乃立神明台、井幹樓,度五十餘丈,辇道相屬焉(11)。

     ①受:接受,受理。

    計:指各郡國上報的計簿。

    ②就:完成,建成。

    ③勝服:克服,制一服。

    ④度:指規模。

    ⑤未央:宮名。

    ⑥鳳阙:宮阙名。

    ⑦唐中:宮苑名。

    ⑧虎圈:養虎的地方。

    ⑨漸台:台名。

    ⑩玉堂:宮名。

    璧門:宮門名。

    大一鳥:指神鳥雕像。

    (11)辇道:可乘辇往來的宮中道。

     夏,漢改曆,以正有為歲首①,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②,因為太初元年③。

    是歲,西伐大宛。

    蝗大起。

    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④。

     ①以正月為歲首:改曆前是用秦曆,以建亥之月(夏曆十月)為歲首。

     ②更印章以五字:把官印一律改為五字。

    《集釋》引張晏曰:“漢據土德,土數五(在五行中排為第五),故用五為印文也。

    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

    ”③因:因而,于是。

    按《封禅書》無“因”字。

    為:定為,作為。

    ④以方祠詛:用方術祭祀,祈求鬼神加禍于人。

     其明年,有司言雍五畤無牢熟具①,芬芳不備②。

    乃命祠官進畤犢牢具,五色食所勝③,而以木禺馬代駒焉。

    ④獨五帝用駒⑤,行親郊用駒。

    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

    行過,乃用駒。

    他禮如故。

     ①牢熟具:烹煮過的牲畜等祭品。

    具:飯食,酒肴。

    這裡泛指祭品。

    ②芬芳:指祭品的芳一香氣味。

    ③五色食所勝:指所用牲牢的顔色按照五行相勝原理配置。

    《集解》引孟康曰:“若火勝金,則祠赤帝以白牡。

    ”④木禺(oǔ,偶):木刻偶象。

    禺,通“偶”。

    ⑤獨五帝用駒:梁玉繩認為此句衍。

    (參見《會注考證》)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

    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于執期,命曰迎年①”。

    上許作之如方,名曰明年②,上親禮祠上帝,衣上黃焉。

     ①迎年:樓名。

    ②明年:樓名。

     公?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後、封巨、岐伯令帝封東泰山,禅凡山,合符①,然後不死焉。

    ”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②,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禅焉。

    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

    夏,遂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禅祠石闾。

    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③,故上親禅焉。

     ①合符:指與符瑞相合。

    ②卑小:矮小,低矮。

    ③闾:裡巷,這裡指居住處。

     其後五年,複至泰山修封,還過祭常山。

     今天子所興祠,泰一、後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禅,五年一修封。

    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①,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緻禮②。

    凡六祠③,皆太祝領之。

    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祀,去則已。

    方士所興祠。

    各自主④,其人終則已⑤,祠官弗主。

    他祠皆如其故。

    今上封禅,其後十二歲而還,遍于五嶽、四渎矣。

    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迹為解,無其效。

    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終羁縻弗絕⑥,冀遇其真。

    自此之後,方士言祠神者彌衆⑦,然其效可睹矣⑧。

     ①薄忌泰一:指根據毫無人廖忌所奏而建的泰一神祠。

    三一、冥羊、馬行、赤星:都是神祠名。

    ②寬舒之祠官:寬舒之類的祠官,即上文所說“祠官寬舒等”。

    ③凡六祠:是上述五座神祠以外,加上後土祠,總共是六祠。

    ④主:指主持祭祀典禮。

    ⑤終:死。

    ⑥羁縻(jīmí,機迷):籠絡。

    “羁”“縻”都有束縛、牽制之義,引申為籠絡。

    ⑦彌:更加。

    ⑧睹:這裡是想見的意思。

     太史公曰:餘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①。

    人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②,具見其表裡③。

    後有君子,得以覽焉。

    至若俎豆珪币之詳④,獻酬之禮,則有司存焉⑤。

     ①從:跟随。

    ②論次:論定次第,評議編次。

    ③表裡:指“用于事鬼神”之類事情的裡外情形。

    ④至若:至于。

    珪币:祭祀用的玉和帛。

    ⑤存:保存,這裡指記錄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