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于澤中圜丘為五壇⑤,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瘗⑥,而從祠衣上黃⑦。
”于是天子遂東,始立後土祠汾陰脽上⑧,如寬舒等議。
上親望拜⑨,如上帝禮。
禮畢,天子遂至荥陽而還。
過雒陽,下诏曰:“三代邈絕⑩,遠矣難存。
其以三十裡地封周後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
”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于泰山矣(11)。
①後土:地神或土神。
②答:《爾雅·釋言》:“答,然也。
”這裡“禮不答”是于禮不合意思。
③太史公:指當時任太史令的司馬談(司馬遷之父)。
④天地牲角繭栗:意思是祭天地用的牛,其角如蠶繭或闆栗一樣大小。
這是指祭祀用的幼牲。
⑤圜:同“圓”。
⑥瘗(yì,意):埋。
⑦從祠:指陪祭者。
上:同“尚”,崇尚。
⑧脽(shuí,誰):丘。
一說是地名。
⑨望拜:遠望而拜祭。
⑩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邈(miǎo,渺):遠。
(11)侵:漸近,逐漸。
尋:攀緣,這裡有接近的意思。
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栾大。
栾大,膠東宮人①,故嘗與文成将軍同師,已而為膠東王尚方②。
而樂成侯姊為康王後,毋子。
康王死,他姬子立為王。
而康後有一婬一行,與王不相中(得)③,相危以法。
康後聞文成已死,而欲自媚于上,乃遣栾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
天子既誅文成,後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盡,及見栾大,大悅。
大為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④。
大言曰:“臣嘗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
顧以為臣賤⑤,不信臣。
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予方。
臣數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
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緻也。
’臣恐效文成,則方土皆掩口,惡敢言方哉⑥!”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⑦。
子誠能修其方⑧,我何一愛一乎⑨!”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
陛上必欲緻之,則貴其使者⑩,令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11),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
神人尚肯邪不邪(12)。
緻尊其使(13),然後可緻也。
”于是上使先驗小方,鬥旗(14),旗自相觸擊。
①宮人:官名。
掌管君主日常生活事務。
②尚方:官名。
掌管配制藥品(參用《漢書郊祀志》顔師古注)。
③中:符合;投合。
④疑:猶豫。
⑤顧:不過。
⑥惡:何,怎麼,哪裡。
⑦馬肝:據說人吃了馬肝會喪命。
⑧誠:果真。
⑨一愛一:吝惜。
⑩貴:使……尊貴。
(11)卑:以為卑,認為卑賤。
(12)肯邪(yé,爺)不(fǒu,否)邪:意思是究竟肯不肯來,還在兩可。
邪,語氣詞,表示疑問。
不,同“否”。
(13)緻尊:極尊。
緻,最,極其。
(14)鬥旗:《封禅書》、《漢書·郊祀志》“旗”均作“棋”,應據改。
鬥棋,方士用雞血雜以羽一毛一等物磨一擦鋼棒,使生磁一性一,再以磁石做成棋子,鋼棒就能使棋子互相觸擊,利用這種手段騙人。
(參用《正義》引高誘注《淮南子》說)
是時上方優河決,而黃金不就①,乃拜大為五利将軍。
居月餘,得四金印,佩天士将軍,地士将軍、大通将軍、天道将軍印。
制诏禦史②:“昔禹疏九江,決四渎③。
間者河溢臯陸④,堤繇不息⑤。
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⑥,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⑦。
《乾》稱‘蜚龍’,‘鴻漸于般’⑧,意庶幾與焉⑨。
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将軍大為樂通侯。
”賜列侯甲第⑩,僮千人。
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11)。
又以衛長公主妻之(12),赍金萬斤(13),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
天子親如五利之第(14)。
使者存問所給(15),連屬于道(16)。
自大主将相以下(17),皆置酒其家,獻遺之。
于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軍”,使使衣羽衣(18),夜立白茅上(19),五利将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20)。
而佩“天道”者,且為天子道天神也(21)。
于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22)。
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頗能使之。
其後治裝行(23),東入海,求其師雲。
大見數月(24),佩六印,貴振天下(25),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26),能神仙矣。
①黃金不就:指煉黃金沒有成功。
②制诏:下诏令。
③決: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
④間者:近來。
臯陸:河邊陸地。
⑤堤繇:修築堤防的勞役。
繇,通“徭”。
⑥臨:從高處往低處看。
引申為統治。
⑦大通:即大通将軍。
⑧“《乾》稱”二句:《乾》,指《周易·乾卦》。
蜚,同“飛”。
《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漸,進。
般,通“泮”,指泮宮(周代學宮),為禁止射獵之所。
(參用《周易古經今注》說)《周易·漸卦》:“六二,鴻漸于磐(同“般”),飲食衎衎(kàn,看。
喜樂的樣子),吉。
”《會注考證》引方苞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言君之得臣也;鴻漸于磐,飲食衎衎,言臣之得君也。
武帝以栾大為天所遺士,故引此。
”⑨意:想,想來。
庶幾(jī,機):或許。
與:贊許。
⑩甲第:第一等的宅第。
?乘輿:帝王的車駕,也指帝王所用的器物。
斥:驅逐,這裡指分出去。
?妻(舊讀qì,氣):以女嫁人。
(13)赍(jī,機):送物給人。
(14)如:往,到……去。
(15)存問:看望,慰問。
所:《封禅書》作“供”,當衣改。
(16)連屬:連接。
(17)大主:即大長公主。
漢文帝的女兒,武帝的姑姑。
(18)衣(舊讀yì,義)羽衣:穿着用鳥羽制成的衣服。
(19)白茅:多年生野草。
(20)弗臣:不以之為臣,不把栾大看作天子的臣下。
(21)道:同“導”,引導。
(22)下神:使神仙下凡。
(23)治裝行:整理行裝。
(24)見:被引見。
(25)振:同“震”,震動。
(26)搤(è,扼)捥:握住手腕。
表示激動、振奮。
搤,通“扼”。
捥,同“腕”。
禁方:秘方。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後土營旁①,見地如鈎狀,掊視得鼎②。
鼎大異于衆鼎,文縷毋款識③,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④。
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一奸一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
至中山,晏溫⑤,有黃雲蓋焉。
有麃過,上自射之,因以祭雲。
至長安,公卿大地皆議請尊寶鼎。
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⑥,故巡祭後土,祈為百姓育谷。
今年豐庑未有報⑦,鼎曷為出哉⑧?”有司皆曰:“聞昔大帝興神鼎一⑨,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⑩。
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11)。
禹收九牧之金(12),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13)。
遭聖則興(14),遷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15),鼎乃淪伏而不見(16)。
《頌》雲(17)‘自堂徂基(18),自羊徂牛(19);鼐鼎及鼒(20);不虞不骜(21),胡考之休(22)’。
今鼎至甘泉,光潤龍變(23),承休無疆。
合茲中山(24),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為符(25),路弓乘矢(26),集獲壇下,報祠大飨(27)。
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28)。
鼎宜見于祖祢(29),臧于帝廷,以合明應(30)。
”制曰:“可。
” ①魏脽:即前文所提的“汾陰脽丘”。
因汾陰原屬魏國,所以叫魏脽。
營:指祠廟周圍的地界。
《會注考證》引顔師古說:“營,謂祠之兆域也。
”②掊(póu,抔):用手扒土。
③文:花紋。
镂(lòu,漏):雕刻:款識(zhì,志):古代鼎彜器上鑄刻的文字。
④以聞:把這事報告給武帝。
聞,使聞,等于說報告。
⑤晏溫:天氣晴暖。
⑥登:莊稼成熟。
⑦豐庑(wú,無):豐茂。
庑,通“蕪”,草木茂盛的樣子。
報:祭名。
農事結束後祭祀社稷(土神和谷神)以報德。
《詩·周頌·良耜·序》:“良耜,秋報社稷也。
”⑧曷為:為什麼。
⑨大(tài,太)帝:也作“泰帝”,指傳說中的太昊(hào,浩)伏羲氏。
興:建。
這裡是制作的意思。
⑩系:聯屬依附。
(11)象:象征。
(12)九牧:指九州。
牧,原指牧守,是州的長官。
金:指銅。
(13)鬺(shāng,傷)烹:烹煮,特指烹煮牲畜以祭祀。
(14)遭:遇到。
興:興起,這裡是出現的意思。
(15)社:祭祀土神的地方。
古代諸侯建國都要立社壇。
(16)見:同“現”,出現。
(17)《頌》:這裡指《詩經·周頌·絲衣》。
内容是描寫周成王時舉行繹祭(又祭,大祭次日舉行的祭祀)的情形。
(18)“自堂”句:是說緊張地往來做準備。
堂:正屋。
徂(cú),陽平粗),往,到。
基,地基,牆基,這裡指台階。
(19)“自羊”句:是說準備祭祀用的牲畜。
(20)鼐(nài,奈):最大的鼎。
鼒(zī,滋):小鼎。
(21)虞:同“娛”。
快樂,引申為喧嘩。
骜:通“傲”。
傲慢。
(22)胡考:長壽。
休:福。
(23)龍變:象龍一樣地變化,指變化神奇莫測。
(24)合:符合,與……相合。
(25)符:符命。
即所謂祥瑞征兆。
(26)路弓:大弓。
乘:古代一車四馬為乘,因此以乘為四的代稱。
(27)大飨:古代一種祭禮,即大袷(xiá,匣)。
古代帝王諸侯集遠近祖先神主于太廟大合祭。
(28)合德:指天人之德相合。
古人迷信,認為天與人能互相感應。
(29)祖祢(nǐ,你):祖先。
祢,《公羊傳·隐公元年》何休《解沽》曰:“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祢。
”(30)明:神明,神靈。
應:瑞應。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①。
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②。
①殆:大概,恐怕。
②候:觀測。
其秋,上幸雍,且郊。
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
上疑未定。
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①,與黃帝時等。
”卿有劄書曰②:“黃帝得寶鼎宛(侯)〔朐〕,問于鬼臾區。
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策③,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④,終而複始。
’于是黃帝迎日推策⑤,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⑥,凡二十堆,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于天。
”卿因所忠欲奏之。
所忠視其書不經⑦,疑其妄書,謝曰⑧:“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⑨。
上大說⑩,召問卿。
對曰:“受此書申功,申功已死。
”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齊人也。
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11)。
曰‘漢興複當黃帝之時(12)。
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13)。
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禅。
封禅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
申功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
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14)。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15),五在中國(16)。
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
黃帝且戰且學仙。
患百姓非其道(17),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
鬼臾區号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
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廷。
明廷者,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18),谷口也。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19)。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堕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胡髯号(20),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号。
’”于是天子曰:“嗟乎(21)!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耳(22)。
”乃拜卿為郎,東使侯神于太室。
①朔:朔日,即每月初一。
旦:天明時,早晨。
②劄書:寫在木筒上的文字。
劄,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筒。
③策:古代占蔔用的蓍(shī,師)草。
④紀:古以歲、日、月、星辰、曆數為五紀。
這裡指曆數,即推算節氣之度。
⑤迎日推策:指觀測太陽的運行用蓍草推算曆法,預知日月朔望節氣等。
迎,預測。
⑥率:大緻。
⑦經:正常。
⑧謝:辭謝,推辭。
⑨嬖人:受一寵一幸的人。
⑩說:同“悅”,高興。
?鼎書:關于寶鼎的書。
?當黃帝之時:指與黃帝時的曆日相同,如年名、日名、冬至等節氣的位置等。
(13)且:或,或者。
(14)神靈之封:指為祭祀神靈而建立的封國。
居:占。
(15)蠻夷:指中原地區以外的四方各少數民族。
(16)中國:指中原地區。
(17)非:以為非,反對。
(18)寒門:《集解》引徐廣曰:“寒,一作‘寒’。
”(19)胡:獸頸下的垂肉。
髯:兩頰上的胡子。
(20)号:大聲哭喊。
(21)嗟乎:歎詞。
(22)?(xǐ,洗:同“屣”,鞋。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空桐,幸甘泉。
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①,壇放薄忌泰一壇②,壇三垓③。
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④,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⑤。
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⑥,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⑦。
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⑧。
其下四方地,為餟食群神從者及北鬥雲⑨。
已祠,胙餘皆燎之⑩。
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
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①具:準備,備辦。
②放:通“仿”,仿照。
③垓:同“陔”,台階的層次。
④方:方位。
⑤除:修,修築。
⑥醴:甜酒。
脯:幹肉。
⑦犛牛:一種長一毛一牛。
俎豆: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禮器。
⑧獨有俎豆醴:是說隻有牛羊等和甜酒,而沒有犛牛。
⑨餟:連續祭祀。
按:《封禅書》作“醊”。
⑩胙:祭祀用的肉。
?洎(jì,記):浸泡。
?特:一頭牲稱“特”。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①,天子始拜泰一。
朝朝日②,夕夕月③,則揖;而見泰一如雍禮。
其贊飨曰④:“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⑤,終而複始,皇帝敬拜見焉。
”而衣上黃。
其祠列火滿壇,壇旁烹炊具。
有司雲“祠上雲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飨⑥。
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
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⑦。
令太祝領,(祀)〔狄〕及臘間祠⑧。
三歲天子一郊見。
” ①昧爽:拂曉。
②朝(zhāo,招)朝(cháo,潮)日:早晨朝拜日神。
③夕夕月:傍晚祭祀月神。
夕月,古代帝王祭月稱“夕月”。
④贊飨:祀神時獻祝辭以勸食。
⑤朔:月複出。
“朔”為每月初一,表示前月已死,新月複生。
⑥瑄玉:祭祀所用的大璧,直徑六寸。
嘉牲:美牲。
指一毛一色純,年歲合乎要求,體美膘肥的。
⑦光域:指神光所照的地域。
⑧臘:夏曆十二月。
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鬥登龍①,以象天上三星②,為泰一鋒③,名曰“靈旗”。
為兵禱④,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而五利将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
上使人微随驗,實無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雠⑤。
上乃誅五利。
①牡荊:一種灌木,用來作旗一柄一。
《集解》引如淳曰:“荊之無子者。
”幡:挑一起來直着挂的長條形旗子。
登:升。
②天一:星名。
《集解》引徐廣說:“鬥口三星曰天一。
”③為泰一鋒:太一一星在後,天一三星在前,所以說三星為太一之鋒。
鋒,指最前面的旗子。
因幡上畫有象征三星的日月、北鬥和升龍,所以稱幡為太一鋒。
④兵:指兵事,這裡指出兵伐南越之事。
⑤雠:應驗。
其冬①,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缑氏城視迹。
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②?”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③,神不來。
言神事,事如迂誕④,積以歲乃可緻。
”于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①其冬:《會注考證》引正先謙說:“據《漢書·武紀》則元鼎六年也,當雲‘明年冬’。
”②得毋:莫非,該不是。
③寬假:寬容。
指時間上放寬一些。
“寬”“假”同義。
④迂誕:迂闊荒誕,指不切合實際,沒有事實根據。
其年,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
上善之,下公卿議①,曰:“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②,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③?”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樂,而神祗可得而禮④。
”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⑤,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⑥。
”于是塞南越⑦,禱祠泰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⑧,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⑨。
①下:下交。
②鼓舞:合樂而舞。
③稱:相稱,配得上。
④神祗(qí,其):天神和地神。
⑤素女:傳說中的神女名,長于音樂。
⑥破:剖分。
⑦塞南越:指武帝因平定了南越而舉行酬神祭祀。
塞,也寫作“賽”,酬神的祭祀。
⑧歌兒:歌手。
⑨箜篌:一種撥弦樂器,有豎式、卧一式二種。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①,然後封禅。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②,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③,先類祠泰④。
①振兵澤(shì,釋)旅:意
”于是天子遂東,始立後土祠汾陰脽上⑧,如寬舒等議。
上親望拜⑨,如上帝禮。
禮畢,天子遂至荥陽而還。
過雒陽,下诏曰:“三代邈絕⑩,遠矣難存。
其以三十裡地封周後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
”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于泰山矣(11)。
①後土:地神或土神。
②答:《爾雅·釋言》:“答,然也。
”這裡“禮不答”是于禮不合意思。
③太史公:指當時任太史令的司馬談(司馬遷之父)。
④天地牲角繭栗:意思是祭天地用的牛,其角如蠶繭或闆栗一樣大小。
這是指祭祀用的幼牲。
⑤圜:同“圓”。
⑥瘗(yì,意):埋。
⑦從祠:指陪祭者。
上:同“尚”,崇尚。
⑧脽(shuí,誰):丘。
一說是地名。
⑨望拜:遠望而拜祭。
⑩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邈(miǎo,渺):遠。
(11)侵:漸近,逐漸。
尋:攀緣,這裡有接近的意思。
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栾大。
栾大,膠東宮人①,故嘗與文成将軍同師,已而為膠東王尚方②。
而樂成侯姊為康王後,毋子。
康王死,他姬子立為王。
而康後有一婬一行,與王不相中(得)③,相危以法。
康後聞文成已死,而欲自媚于上,乃遣栾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
天子既誅文成,後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盡,及見栾大,大悅。
大為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④。
大言曰:“臣嘗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
顧以為臣賤⑤,不信臣。
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予方。
臣數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
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緻也。
’臣恐效文成,則方土皆掩口,惡敢言方哉⑥!”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⑦。
子誠能修其方⑧,我何一愛一乎⑨!”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
陛上必欲緻之,則貴其使者⑩,令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11),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
神人尚肯邪不邪(12)。
緻尊其使(13),然後可緻也。
”于是上使先驗小方,鬥旗(14),旗自相觸擊。
①宮人:官名。
掌管君主日常生活事務。
②尚方:官名。
掌管配制藥品(參用《漢書郊祀志》顔師古注)。
③中:符合;投合。
④疑:猶豫。
⑤顧:不過。
⑥惡:何,怎麼,哪裡。
⑦馬肝:據說人吃了馬肝會喪命。
⑧誠:果真。
⑨一愛一:吝惜。
⑩貴:使……尊貴。
(11)卑:以為卑,認為卑賤。
(12)肯邪(yé,爺)不(fǒu,否)邪:意思是究竟肯不肯來,還在兩可。
邪,語氣詞,表示疑問。
不,同“否”。
(13)緻尊:極尊。
緻,最,極其。
(14)鬥旗:《封禅書》、《漢書·郊祀志》“旗”均作“棋”,應據改。
鬥棋,方士用雞血雜以羽一毛一等物磨一擦鋼棒,使生磁一性一,再以磁石做成棋子,鋼棒就能使棋子互相觸擊,利用這種手段騙人。
(參用《正義》引高誘注《
居月餘,得四金印,佩天士将軍,地士将軍、大通将軍、天道将軍印。
制诏禦史②:“昔禹疏九江,決四渎③。
間者河溢臯陸④,堤繇不息⑤。
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⑥,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⑦。
《乾》稱‘蜚龍’,‘鴻漸于般’⑧,意庶幾與焉⑨。
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将軍大為樂通侯。
”賜列侯甲第⑩,僮千人。
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11)。
又以衛長公主妻之(12),赍金萬斤(13),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
天子親如五利之第(14)。
使者存問所給(15),連屬于道(16)。
自大主将相以下(17),皆置酒其家,獻遺之。
于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軍”,使使衣羽衣(18),夜立白茅上(19),五利将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20)。
而佩“天道”者,且為天子道天神也(21)。
于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22)。
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頗能使之。
其後治裝行(23),東入海,求其師雲。
大見數月(24),佩六印,貴振天下(25),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26),能神仙矣。
①黃金不就:指煉黃金沒有成功。
②制诏:下诏令。
③決: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
④間者:近來。
臯陸:河邊陸地。
⑤堤繇:修築堤防的勞役。
繇,通“徭”。
⑥臨:從高處往低處看。
引申為統治。
⑦大通:即大通将軍。
⑧“《乾》稱”二句:《乾》,指《周易·乾卦》。
蜚,同“飛”。
《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漸,進。
般,通“泮”,指泮宮(周代學宮),為禁止射獵之所。
(參用《周易古經今注》說)《周易·漸卦》:“六二,鴻漸于磐(同“般”),飲食衎衎(kàn,看。
喜樂的樣子),吉。
”《會注考證》引方苞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言君之得臣也;鴻漸于磐,飲食衎衎,言臣之得君也。
武帝以栾大為天所遺士,故引此。
”⑨意:想,想來。
庶幾(jī,機):或許。
與:贊許。
⑩甲第:第一等的宅第。
?乘輿:帝王的車駕,也指帝王所用的器物。
斥:驅逐,這裡指分出去。
?妻(舊讀qì,氣):以女嫁人。
(13)赍(jī,機):送物給人。
(14)如:往,到……去。
(15)存問:看望,慰問。
所:《封禅書》作“供”,當衣改。
(16)連屬:連接。
(17)大主:即大長公主。
漢文帝的女兒,武帝的姑姑。
(18)衣(舊讀yì,義)羽衣:穿着用鳥羽制成的衣服。
(19)白茅:多年生野草。
(20)弗臣:不以之為臣,不把栾大看作天子的臣下。
(21)道:同“導”,引導。
(22)下神:使神仙下凡。
(23)治裝行:整理行裝。
(24)見:被引見。
(25)振:同“震”,震動。
(26)搤(è,扼)捥:握住手腕。
表示激動、振奮。
搤,通“扼”。
捥,同“腕”。
禁方:秘方。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後土營旁①,見地如鈎狀,掊視得鼎②。
鼎大異于衆鼎,文縷毋款識③,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④。
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一奸一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
至中山,晏溫⑤,有黃雲蓋焉。
有麃過,上自射之,因以祭雲。
至長安,公卿大地皆議請尊寶鼎。
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⑥,故巡祭後土,祈為百姓育谷。
今年豐庑未有報⑦,鼎曷為出哉⑧?”有司皆曰:“聞昔大帝興神鼎一⑨,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⑩。
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11)。
禹收九牧之金(12),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13)。
遭聖則興(14),遷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15),鼎乃淪伏而不見(16)。
《頌》雲(17)‘自堂徂基(18),自羊徂牛(19);鼐鼎及鼒(20);不虞不骜(21),胡考之休(22)’。
今鼎至甘泉,光潤龍變(23),承休無疆。
合茲中山(24),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為符(25),路弓乘矢(26),集獲壇下,報祠大飨(27)。
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28)。
鼎宜見于祖祢(29),臧于帝廷,以合明應(30)。
”制曰:“可。
” ①魏脽:即前文所提的“汾陰脽丘”。
因汾陰原屬魏國,所以叫魏脽。
營:指祠廟周圍的地界。
《會注考證》引顔師古說:“營,謂祠之兆域也。
”②掊(póu,抔):用手扒土。
③文:花紋。
镂(lòu,漏):雕刻:款識(zhì,志):古代鼎彜器上鑄刻的文字。
④以聞:把這事報告給武帝。
聞,使聞,等于說報告。
⑤晏溫:天氣晴暖。
⑥登:莊稼成熟。
⑦豐庑(wú,無):豐茂。
庑,通“蕪”,草木茂盛的樣子。
報:祭名。
農事結束後祭祀社稷(土神和谷神)以報德。
《詩·周頌·良耜·序》:“良耜,秋報社稷也。
”⑧曷為:為什麼。
⑨大(tài,太)帝:也作“泰帝”,指傳說中的太昊(hào,浩)伏羲氏。
興:建。
這裡是制作的意思。
⑩系:聯屬依附。
(11)象:象征。
(12)九牧:指九州。
牧,原指牧守,是州的長官。
金:指銅。
(13)鬺(shāng,傷)烹:烹煮,特指烹煮牲畜以祭祀。
(14)遭:遇到。
興:興起,這裡是出現的意思。
(15)社:祭祀土神的地方。
古代諸侯建國都要立社壇。
(16)見:同“現”,出現。
(17)《頌》:這裡指《詩經·周頌·絲衣》。
内容是描寫周成王時舉行繹祭(又祭,大祭次日舉行的祭祀)的情形。
(18)“自堂”句:是說緊張地往來做準備。
堂:正屋。
徂(cú),陽平粗),往,到。
基,地基,牆基,這裡指台階。
(19)“自羊”句:是說準備祭祀用的牲畜。
(20)鼐(nài,奈):最大的鼎。
鼒(zī,滋):小鼎。
(21)虞:同“娛”。
快樂,引申為喧嘩。
骜:通“傲”。
傲慢。
(22)胡考:長壽。
休:福。
(23)龍變:象龍一樣地變化,指變化神奇莫測。
(24)合:符合,與……相合。
(25)符:符命。
即所謂祥瑞征兆。
(26)路弓:大弓。
乘:古代一車四馬為乘,因此以乘為四的代稱。
(27)大飨:古代一種祭禮,即大袷(xiá,匣)。
古代帝王諸侯集遠近祖先神主于太廟大合祭。
(28)合德:指天人之德相合。
古人迷信,認為天與人能互相感應。
(29)祖祢(nǐ,你):祖先。
祢,《公羊傳·隐公元年》何休《解沽》曰:“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祢。
”(30)明:神明,神靈。
應:瑞應。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①。
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②。
①殆:大概,恐怕。
②候:觀測。
其秋,上幸雍,且郊。
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
上疑未定。
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①,與黃帝時等。
”卿有劄書曰②:“黃帝得寶鼎宛(侯)〔朐〕,問于鬼臾區。
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策③,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④,終而複始。
’于是黃帝迎日推策⑤,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⑥,凡二十堆,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于天。
”卿因所忠欲奏之。
所忠視其書不經⑦,疑其妄書,謝曰⑧:“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⑨。
上大說⑩,召問卿。
對曰:“受此書申功,申功已死。
”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齊人也。
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11)。
曰‘漢興複當黃帝之時(12)。
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13)。
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禅。
封禅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
申功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
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14)。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15),五在中國(16)。
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
黃帝且戰且學仙。
患百姓非其道(17),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
鬼臾區号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
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廷。
明廷者,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18),谷口也。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19)。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堕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胡髯号(20),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号。
’”于是天子曰:“嗟乎(21)!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耳(22)。
”乃拜卿為郎,東使侯神于太室。
①朔:朔日,即每月初一。
旦:天明時,早晨。
②劄書:寫在木筒上的文字。
劄,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筒。
③策:古代占蔔用的蓍(shī,師)草。
④紀:古以歲、日、月、星辰、曆數為五紀。
這裡指曆數,即推算節氣之度。
⑤迎日推策:指觀測太陽的運行用蓍草推算曆法,預知日月朔望節氣等。
迎,預測。
⑥率:大緻。
⑦經:正常。
⑧謝:辭謝,推辭。
⑨嬖人:受一寵一幸的人。
⑩說:同“悅”,高興。
?鼎書:關于寶鼎的書。
?當黃帝之時:指與黃帝時的曆日相同,如年名、日名、冬至等節氣的位置等。
(13)且:或,或者。
(14)神靈之封:指為祭祀神靈而建立的封國。
居:占。
(15)蠻夷:指中原地區以外的四方各少數民族。
(16)中國:指中原地區。
(17)非:以為非,反對。
(18)寒門:《集解》引徐廣曰:“寒,一作‘寒’。
”(19)胡:獸頸下的垂肉。
髯:兩頰上的胡子。
(20)号:大聲哭喊。
(21)嗟乎:歎詞。
(22)?(xǐ,洗:同“屣”,鞋。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空桐,幸甘泉。
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①,壇放薄忌泰一壇②,壇三垓③。
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④,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⑤。
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⑥,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⑦。
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⑧。
其下四方地,為餟食群神從者及北鬥雲⑨。
已祠,胙餘皆燎之⑩。
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
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①具:準備,備辦。
②放:通“仿”,仿照。
③垓:同“陔”,台階的層次。
④方:方位。
⑤除:修,修築。
⑥醴:甜酒。
脯:幹肉。
⑦犛牛:一種長一毛一牛。
俎豆: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禮器。
⑧獨有俎豆醴:是說隻有牛羊等和甜酒,而沒有犛牛。
⑨餟:連續祭祀。
按:《封禅書》作“醊”。
⑩胙:祭祀用的肉。
?洎(jì,記):浸泡。
?特:一頭牲稱“特”。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①,天子始拜泰一。
朝朝日②,夕夕月③,則揖;而見泰一如雍禮。
其贊飨曰④:“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⑤,終而複始,皇帝敬拜見焉。
”而衣上黃。
其祠列火滿壇,壇旁烹炊具。
有司雲“祠上雲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飨⑥。
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
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⑦。
令太祝領,(祀)〔狄〕及臘間祠⑧。
三歲天子一郊見。
” ①昧爽:拂曉。
②朝(zhāo,招)朝(cháo,潮)日:早晨朝拜日神。
③夕夕月:傍晚祭祀月神。
夕月,古代帝王祭月稱“夕月”。
④贊飨:祀神時獻祝辭以勸食。
⑤朔:月複出。
“朔”為每月初一,表示前月已死,新月複生。
⑥瑄玉:祭祀所用的大璧,直徑六寸。
嘉牲:美牲。
指一毛一色純,年歲合乎要求,體美膘肥的。
⑦光域:指神光所照的地域。
⑧臘:夏曆十二月。
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鬥登龍①,以象天上三星②,為泰一鋒③,名曰“靈旗”。
為兵禱④,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而五利将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
上使人微随驗,實無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雠⑤。
上乃誅五利。
①牡荊:一種灌木,用來作旗一柄一。
《集解》引如淳曰:“荊之無子者。
”幡:挑一起來直着挂的長條形旗子。
登:升。
②天一:星名。
《集解》引徐廣說:“鬥口三星曰天一。
”③為泰一鋒:太一一星在後,天一三星在前,所以說三星為太一之鋒。
鋒,指最前面的旗子。
因幡上畫有象征三星的日月、北鬥和升龍,所以稱幡為太一鋒。
④兵:指兵事,這裡指出兵伐南越之事。
⑤雠:應驗。
其冬①,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缑氏城視迹。
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②?”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③,神不來。
言神事,事如迂誕④,積以歲乃可緻。
”于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①其冬:《會注考證》引正先謙說:“據《漢書·武紀》則元鼎六年也,當雲‘明年冬’。
”②得毋:莫非,該不是。
③寬假:寬容。
指時間上放寬一些。
“寬”“假”同義。
④迂誕:迂闊荒誕,指不切合實際,沒有事實根據。
其年,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
上善之,下公卿議①,曰:“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②,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③?”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樂,而神祗可得而禮④。
”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⑤,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⑥。
”于是塞南越⑦,禱祠泰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⑧,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⑨。
①下:下交。
②鼓舞:合樂而舞。
③稱:相稱,配得上。
④神祗(qí,其):天神和地神。
⑤素女:傳說中的神女名,長于音樂。
⑥破:剖分。
⑦塞南越:指武帝因平定了南越而舉行酬神祭祀。
塞,也寫作“賽”,酬神的祭祀。
⑧歌兒:歌手。
⑨箜篌:一種撥弦樂器,有豎式、卧一式二種。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①,然後封禅。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②,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③,先類祠泰④。
①振兵澤(shì,釋)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