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

關燈
于柏梁台遭災焚毀了,就改在甘泉宮臨朝接受各郡國上報的計薄。

    公孫卿說:“黃帝建成青靈台,十二天後就被燒了,黃帝于是修建了明庭。

    明庭就是甘泉宮。

    ”方士們很多人也說古代帝王有在甘泉建都的。

    後來天子又在甘泉宮接受諸侯朝見,并在甘泉建造諸侯的官邸。

    勇之說:“越地飛俗,火災之後再蓋起的房子,一定要比原先的大,以此制一服火災。

    ”于是天子修造建章宮,規模極大,有千門萬戶。

    它的前殿比未央宮高。

    它的東面是鳳阙,高二十多丈。

    它的西面是唐中苑,有幾十裡寬的虎圈。

    它的北面修了大水池,池中的漸台高二十多丈,池名叫做泰液池,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和壺梁四座山,仿照海中仙山,還有用石頭雕成的龜魚之類。

    它的南面有玉堂、壁門和鳥雕像之類。

    還建了神明台、井幹樓,高達五十多丈,樓台之間有辇車道相互連接。

     夏天,漢朝更改曆法,以夏曆正月作為一年的開始,官府服色崇尚黃色,把官印一律改為五個字,因而把當年定為太初元年。

    這年,往西去征伐大宛。

    蝗災嚴重。

    丁夫人和洛陽虞初等人用方術祭祀,祈求鬼神降禍于匈奴、大宛。

     第二年,主管官員說,雍縣五畤祭祀時沒有烹煮過的熟牲等祭品,沒有芬芳一香的氣味。

    天子就命令祠官用牛犢做成熟牲祭品分别進獻給五畤,所用牲牢的一毛一色,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配置。

    用木偶馬代替壯馬作祭品,至于祭祀各名山大川該用壯馬的。

    全都用木偶馬代替。

    皇帝出巡經過時舉行祭祀,才用壯馬。

    其他禮節照舊。

     次年,天子東巡海上,考察神仙之類的事情,沒有靈驗的。

    有的方士說“黃帝時建造了五城十二樓,以便在執期那個地方迎侯神仙,命名為迎年。

    ”皇上批準按他所說的建造五城十二樓,命各為明年。

    皇上親自到那裡行禮祭祀上帝,穿着黃色禮服。

     公?帶說:“黃帝時雖然已在泰山築壇祭天,然而風後,封钜、岐伯等人又要黃帝去東泰山築壇祭天,去凡山辟場祭地,與符瑞相合了,才能長生不死。

    ”天子就命令準備祭品,來到東泰山,見東泰山矮小,跟它的名聲不相稱,就命祠官祭祀,但不一舉行封禅。

    此後命公?帶在那裡供奉祭祀和迎侯神靈。

    夏天,天子返回泰山,象以前那樣舉行五年一次的封禅典禮,另外增加了在石闾山辟場祭地的儀式。

    石闾在泰山腳下的南面,很多方士說這裡是仙人住的地方,所以皇上親自在這裡祭祀地神。

     此後五年,天子又到泰山行封禅禮,返回途中祭祀了常山。

     當今天子所興建的神祠,泰一祠和後土祠,每三年親自郊祀一次;建立了漢家封禅制度,每五年舉行一次封禅大典。

    亳人謬忌奏請修建的泰一祠和三一、冥羊、馬行、赤星等五座神祠,由寬舒等祠官每年按時祭祀。

    加上後土祠,總共六座神祠,都由太祝統管。

    至于象八神中的各神,以及明年、凡山等其他有名的神祠,天子路過時就祭祀,離開後就算了。

    方士們所興建神祠,各由他們自己負責祭祀,人死了,祭祀也就終止,祠官不再管祭祀。

    其他神祠全部依照原來的規定辦。

    當今皇上舉行封禅大典,十二年以後來回顧,所祭祀的神靈已遍及五嶽、四渎。

    而方士們迎侯祭祀神仙,去海上尋訪蓬萊仙山,最終也沒有什麼結果。

    公孫卿之類等等侯神仙的方土,還是用巨大人腳印做托辭來辨解,也是沒有效驗。

    這時,天子對方士們的荒唐話越來越厭倦了,然而始終籠絡着他們,不肯與他們絕斷往來,總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真有方術的人。

    從此以後,方士們談論祭神的更多,然而效驗究竟怎樣,就可以想見了。

     太史公說:我跟随皇上出巡,祭祀天地衆神和名山大川,參加過封禅大典。

    我也曾進壽宮陪侍皇帝祭祀,聽神語,觀察研究了方士和祠官們的言論,于是回來依次論述自古以來祭祀鬼神的活動,把這些活動的裡外情形原原本本地展現出來。

    後世君子,能夠從這裡觀察到那些情形。

    至于有關祭祀時所用俎豆等禮器以及玉帛的詳情,獻祭酬神的禮儀,則有主管官員記錄在案。

     【原文】【注解】 孝武皇帝者①,孝景中子也②。

    母曰王太後。

    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③。

     ①孝武皇帝:《集解》:“《太史公自序》雲‘作《今上本紀》’,又其述事皆雲‘今上’、‘今天子’,或有言‘孝武帝’者,悉後人所定也。

    張晏曰:‘《武紀》,褚先生補作也。

    褚先生名少孫、漢博士也。

    ’”據考證,《今上本紀》已佚,本篇開頭六十字為後人所補;其下至篇末,是後人取《史記·封禅書》補成。

    ②中子:排行居中的兒子。

    ③敬:尊敬,尊重。

    這裡是注重、重視的意思。

     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①,天下乂安②,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③。

    而上鄉儒術④,招賢良⑤,趙绾、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⑥,欲議古立明堂城南⑦,以朝諸侯⑧。

    草巡狩封禅改曆服色事未就⑨。

    會窦太後治黃老言⑩,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绾等一奸一利事(11),召案绾、臧、绾、臧自一殺(12),諸所興為者皆廢。

     後六年,窦太後崩。

    其明年,上征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①六十餘歲:漢高祖劉邦于公元前202年稱帝,到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時,已有六十餘年。

    ②乂(yì,義)安:安定。

    “×”“安”同義。

    ③薦(jìn,晉)紳:本指古代高級官吏的裝束,後用以代稱官吏。

    薦,通“搢”,“缙”,是插的意思。

    紳,腰間大帶。

    《晉書·輿服志》:“所謂搢紳之士者,插笏(hù,互。

    用以記事的手闆)而垂紳帶也。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禮。

    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為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場祭地為禅。

    秦漢以後,曆代王朝都把封禅作為國家大典。

    改正:改換确定。

    ④上:指皇上。

    鄉:同“向”,向往,崇尚。

    儒術:儒家的學術。

    ⑤賢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又叫“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漢文帝時開始設立。

    ⑥文學:指文章博學,為孔門四科之一。

    ⑦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都在此舉行。

    ⑧朝諸侯:使諸侯朝,意思就是接受諸侯朝見。

    ⑨草:草拟。

    巡狩:帝王離開國都,到各地巡視。

    服色:指服飾車馬器物等所用的顔色。

    古代改朝換代,新王朝都要重新确定曆法和服色,以表示“應天承位”。

    漢朝高祖及文、景二帝時都未改,所以這時候又提出來了。

    就:達到,實現。

    ⑩黃老言:黃帝、老子之言,即道家學說。

    ?微:暗暗地,悄悄地。

    指暗中察訪。

    《會注考證》:“楓三本、館本‘微’下有‘伺’字,與《封禅書》合,當依補。

    ”一奸一利事:指用不正當手段謀利之類的事。

    ?召:傳訊。

    案:審問,審查。

     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①。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②,舍之上林中蹄氏觀③。

    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于先後宛若④。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

    及武帝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内中,聞其言,不見其人雲⑤。

     ①郊:古代祭禮的一種,即在郊外祭祀天地。

    五畤(zhì,至):古代祭祀五位天帝的五個處所。

    《正義》引孟康說:“畤者,神靈之所止。

    ”地在今陝西省風翔縣南。

    ②神君:對神靈的敬稱,這裡指長陵女子。

    ③上林:苑名。

    蹄氏觀:廟宇名。

    在上林苑中。

    ④見神:意思是顯靈。

    先後:妯娌。

    《集解》引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生’。

    ”宛若:孟康以為是妯娌的字。

    ⑤雲:語氣詞,有據說如此的口氣。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竈、谷道、卻老方見上①,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澤侯入以主方②。

    匿其年及所生長③,常自謂七十,能使物④,卻老。

    其遊以方遍諸侯。

    無妻子。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⑤,常餘金錢帛衣食。

    人皆以為不治産業而饒給⑥,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

    少君資好方⑦,善為巧發奇中⑧。

    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遊射處⑨,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

    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

    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寝。

    ”⑩已而案其刻(11),果齊桓公器。

    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

     ①祠社:祭祀竈神。

    《索隐》引如淳曰:“祠竈可以緻福。

    ”谷道:不吃糧食而能生活的方術。

    卻老方:使人長生不老的方術。

    ②主方:主管方術之事。

    ③所生長:生長的地方,指出身經曆等。

    ④使物:驅使鬼物。

    ⑤更:相繼地,交替地。

    饋遺(wèi,畏):贈送财物。

    ⑥饒給:富足。

    給,足。

    ⑦資:資質。

    指所謂天生的才能、一性一情。

    ⑧巧發奇中:意思是用巧言說中事情。

    ⑨大父:祖父。

    ⑩柏寝:齊國台榭名。

    (11)已而:過後,不久。

    案:考察,查驗。

     少群言于上曰:“祠竈則緻物①,緻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②,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③,見之以封禅則不死,黃帝是也。

    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④,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⑤,不合則隐。

    ”于是天子始親祠竈,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⑥,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⑦。

     ①緻物:招引來鬼神。

    ②丹砂:硃砂。

    ③蓬萊:古代傳說裡的海中仙山,山上住着仙人。

    ④食(sì,寺):給……吃。

    ⑤合,融洽,投合。

    ⑥方士:方術之士。

    指古代求仙、煉丹,自言能長生不死的人。

    ⑦齊:同“劑”。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①。

    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②,更言神事矣。

     ①黃錘:可能是縣名。

    史:古代官府的佐吏。

    ②海上燕齊:指古代燕、齊兩國的沿海地區。

    相效:效仿李少君。

     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①,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②。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用太牢具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

    ”④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⑤。

    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忌泰一壇上,如其方。

    後人複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⑥,祠黃帝用一枭破鏡⑦;冥羊用羊⑧;祠馬行用一青牡馬⑨;泰一、臯山山君、地長用牛⑩;武夷君用幹魚(11),陰陽使者以一牛”。

    (12)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于忌泰一壇旁。

     ①薄誘忌:《索隐》認為“薄”為“亳”的衍文,“誘”為“謬”之誤寫。

    應作“謬忌”。

    《封禅書》和《漢書·郊祀志》皆作‘亳人謬忌”。

    泰一:傳說中最尊貴的神。

    也作“太一”。

    ②佐:輔佐,這裡指輔佐泰一的神。

    五帝:《正義》:“五帝,五天帝也。

    ”③太牢:指祭祀時用的牛、羊、豬三牲。

    ④八通之鬼道:指祭壇的八面都有通道,供神鬼來往。

    ⑤天一、地一:都是神名。

    ⑥解詞:《封禅書》《索引》曰:“祠祭以解殃咎,求福祥也。

    ”⑦枭:傳說中食母的惡鳥。

    破鏡:傳說中食父的惡獸。

    ⑧冥羊:神名。

    ⑨馬行:神名。

    牡馬:公馬。

    ⑩臯山山君、地長:都是神名。

    (11)武夷君:武夷山神。

    (12)陰陽使者:神名。

     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币①,以發瑞應②,造白金焉③。

     ①以其皮為币:漢武帝時曾用白鹿皮制成貨币。

    當時規定,鹿皮一尺見方,值黃金一斤(據《索隐》,又見《平準書》)。

    ②瑞應:古代迷信,認為天降祥瑞以應人君之德,就叫“瑞應”。

    ③白金:據《正義》引《平準書》解釋,是指銀錫合金。

    當時鑄有龍、馬、龜三種圖形的白金币。

     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①。

    有司曰②:“陛下肅祗郊祀③,上帝報享④,錫一角獸⑤,蓋麟雲⑥。

    ”于是以薦五畤⑦,畤加一牛以燎⑧。

    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于天地⑨。

     ①麃:獸名,鹿屬。

    《索隐》引韋昭曰:“體若麕而一角。

    ”②有司:管事的官吏。

    官吏各有專司,所以叫有司。

    ③肅祗:恭敬。

    “肅”、“祗”同義。

    ④報:報答。

    享:以食品供奉鬼神。

    ⑤錫(cì,賜):賜予。

    ⑥蓋:大概。

    表示不肯定的語氣。

    麟:麒麟。

    ⑦薦:進獻祭品。

    ⑧燎(liào,料):古代祭禮的一種。

    焚柴祭天。

    ⑨風:通“諷”,諷喻,暗示。

    符應:古代迷信,認為天降的祥瑞與人事相應,就叫“符應”。

    與上文“瑞應”意思相同。

    地:疑為“也”字之誤。

    《封禅書》和《漢書·郊祀志》均作“也”。

     于是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禅①,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

    天子受之,更以他縣償之。

    常山王有罪,遷②,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

    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郡。

     ①且:将要。

    ②遷:放逐,流放。

     其明年,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①。

    上有所幸王夫人②,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緻王夫人及竈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

    于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将軍③,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

    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④,宮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

    ”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⑤。

    又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泰一諸神,而置祭具以緻天神。

    居歲餘,其方益衰⑥,神不至。

    乃為帛書以飯牛,⑦詳弗知也⑧,言此牛腹中有奇。

    殺而視之,得書,書言甚怪,天子疑之。

    有識其手書,問之人,果(為)〔僞〕書。

    于是誅文成将軍而隐之。

     ①少翁:《正義》:“《漢武帝故事》雲少翁年二百歲,色如童子。

    ”②幸:一寵一幸,宏一愛一。

    王夫人:《漢書》作“李夫人”。

    ③拜:授給官職。

    ④即:如果,假如。

    ⑤以勝日駕車:意思是哪一天駕什麼顔色的車,要符合五行相克的原則。

    古人以幹支紀日,把十天幹與五行相配屬,依次為:甲乙屬木,青色;丙丁屬火,紅色;戊己屬土,黃色;庚辛屬金,白色;壬癸屬水,黑色。

    如果甲子日乘白車,丙寅日乘黑車……這就叫“以勝日駕車”。

    勝,克。

    辟:驅除。

    ⑥衰:衰退,這裡有不靈驗的意思。

    ⑦飯牛:喂牛。

    ⑧詳:通“佯。

    ”假裝。

     其後則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①。

     ①又柏梁:台名。

    《索隐》引《三輔故事》雲:“台高二十丈,用香柏為殿,香聞十裡。

    ”銅柱承露仙人掌:《索隐》引《三輔故事》曰:“建常宮承露盤高三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

    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

    ”漢武帝以為,經常飲用這種露水和着玉石粉末調成的“玉露”,就可以長生不老。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①,巫醫無所不緻,(至)不愈。

    遊水發根乃言曰:“上郡有巫,病而鬼下之。

    ”上召置祠之甘泉。

    及病,使人問神君②。

    神君言曰:“天子毋憂病。

    病少愈③,強與我會甘泉④。

    ”于是病愈,遂幸甘泉⑤,病良已⑥。

    大赦天下,置壽宮神君⑦。

    神君最貴者(大夫)〔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

    非可得見,聞其音,與人言等。

    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也。

    居室帷中。

    時晝言,然常以夜。

    天子祓⑧,然後入。

    因巫為主人,關飲食⑨。

    所欲者言行下。

    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

    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⑩,命之曰“畫法”(11)。

    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毋絕殊者(12),而天子獨喜。

    其事秘,世莫知也。

     ①鼎湖:《會注考證》引顧炎武雲:“‘湖’當作‘胡’。

    鼎胡,宮名。

    ”②神君:《集解》引韋昭雲:“即病巫之神。

    ”③少:一會兒。

    ④強:勉強。

    ⑤幸: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⑥良:确實,真的。

    已:停止。

    這裡指痊愈。

    ⑦置壽宮神君:《會注考證》引張文虎曰:“疑當作‘置神君壽宮”。

    壽宮,壽神之宮。

    ⑧祓(fú,服):古代的一種除災求福的儀式。

    ⑨關:關照。

    ⑩書:寫,指記錄下來。

    (11)畫法:意思是劃一之法(依《正義》)。

    (12)毋:同“無”。

    絕殊:特别。

    “絕”“殊”同義。

     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①,不宜以一二數。

    一元曰“建元”②,二元以長星曰“元光”,③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④。

     ①元:開始。

    這裡指紀年,也就是設立年号。

    天瑞:上天降下來的吉兆。

    古人迷信,把自然界出現的某些奇異現象附會天降的吉祥之兆。

    命:命名。

    ②建元:這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年号。

    建,建立,設置。

    漢武帝以前,帝王紀年隻有年數,沒有年号,用年号紀年由漢武帝始。

    ③長星:彗星的一種。

    ④狩:打獵。

    按:此處史文有錯漏。

    《集解》引徐廣曰:“案諸紀元光後有元朔,元朔後得元狩。

    ”又《會注考證》引顧炎武曰:“是建元、元光之号,皆自後追為之,而武帝即位之初,亦但如文,景之元,尚未有年号也。

    ”又《新證》以為并非追記。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後土毋祀①,則禮不答也②。

    ”有司與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③:“天地牲角繭栗④。

    今陛下親祀後土,後土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