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

關燈
去海上尋找蓬萊仙山的人說,蓬萊并不算遠,可是總也不能到達,大概是因為看不到仙山的雲氣。

    皇上就派出善于望氣的官員幫助觀測雲氣。

     這年秋天,皇上到了雍縣,将要舉行郊祀祭五帝。

    有人說:“五帝是泰一神的輔佐,應該立泰一神壇,并由皇上親自舉行郊祀。

    ”皇上猶豫未決。

    齊人公孫卿說:“今年得到寶鼎,今冬辛巳日正是朔日初一,這天早晨又交冬至,這和黃帝得寶鼎的時間相同。

    ”公孫卿有一部木簡書,上面說:“黃帝得到寶鼎在宛朐(qú,渠)縣,向鬼臾區詢問此事。

    鬼臾區回答說:‘帝得寶鼎和占蔔用的神策,這年己酉日是朔日,早晨又交冬至,符合天道曆數,天道曆數是周而複始、循環往複的。

    ’于是黃帝觀測太陽的運行來推算曆法,以後大緻每二十年就遇到朔日早晨交冬至,一共推算了二十次,共三百八十年,黃帝成仙,升天而去。

    ”公孫卿想通過所忠把這件事奏給皇上,所忠見到他的書不正經,懷疑那是荒誕的僞書,因此推辭說:“寶鼎的事已經定下來了,還上奏幹什麼!”公孫卿又通過皇帝所一寵一信的人上奏了。

    皇上非常高興,就把公孫卿召來細問。

    公孫卿回答說:“傳這本書的是申功,他已經死了。

    ”皇上問:“申功是什麼人?”公孫卿說:“申功是齊人。

    他與安期生有交往,接受過黃帝的教誨,沒留下其他書,隻有這部關于鼎的書。

    書中說‘漢代的興盛期,應該跟黃帝時的曆日相同;漢代的聖君,将出在高祖皇帝的孫子或曾孫之中。

    寶鼎出現了,就能與神仙相通,應該舉行封禅。

    自古以來,舉行過封禅大典的有七十二個王,隻有黃帝能登上泰山祭天。

    ’申功說:‘漢代的皇帝也應該登上泰山祭天,上了泰山行祭天禮,然後就可以成仙升天了。

    黃帝時有上萬個諸侯國,為祭祀神靈而建立的封國就占了七千。

    天下的名山有八座,其中三座在蠻夷境内,五座在中原地區。

    中原有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和東萊山,這五座山是黃帝常去遊覽的地方,在那裡與神仙相會。

    黃帝一邊作戰一邊學習仙道。

    他唯恐百姓反對他所學的仙道,就斷然把诽謗鬼神的人殺掉。

    這樣經過了一百多年,才能夠與神仙相通了。

    黃帝當年在雍縣郊祀上帝,住了三個月。

    鬼臾區别号叫大鴻,死後葬在雍縣,鴻冢就是這麼來的。

    那以後黃帝在明廷迎接過上萬的神靈。

    明廷,就是現在的甘泉山。

    所謂寒門,就是現在的谷口。

    黃帝開采首山的銅礦,在荊山腳下鑄鼎。

    鼎鑄成後,有一條脖頸下懸着垂肉兩腮長着胡須的龍從天上下來迎接黃帝。

    黃帝騎上龍背,群臣和後宮嫔妃跟着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龍才飛升離去。

    其餘的小臣們上不去,全都抓住龍須不放,龍須被拉斷,黃帝的弓也落了下來。

    百姓們擡頭望着黃帝升上天去,就抱着他的弓和龍須大聲哭喊,所以後世把那個地方稱作鼎湖,把那張弓稱作烏号。

    ’“天子說:“啊!如果我真能象黃帝那樣,那麼我看離開妻子兒女隻不過就象脫掉鞋子一樣罷了。

    ”就封公孫卿為郎官,讓他往東到太室山去等侯神仙。

     接着皇上去雍縣郊祀,又到了隴西,西行登上了崆峒(kōngtóng,空同)山,然後回到甘泉宮。

    命祠官寬舒等人設置泰一神的祭壇。

    祭壇仿照薄謬忌所說的泰一壇建造,分作三層,五帝的祭壇環繞在泰一壇下,各自依照他們所屬的方位,黃帝壇在西南方,修八條供鬼神往來的通道。

    泰一壇所有的祭品,與雍縣五畤中的一畤相同,而外加甜酒、棗果和幹肉之類,還殺一頭犛(máo,一毛一)牛作為祭器中的牲牢。

    而五帝壇隻進獻牛羊等牲牢和甜酒,沒有犛牛。

    祭壇下的四周,作為一一祭祀随從的衆神和北鬥星的地方。

    祭祀完畢,把用過的祭品全部燒掉。

    祭祀所用的牛是白色的,把鹿塞一進牛的腹腔中,再把豬塞一進鹿的腹腔中,然後放在水裡浸泡。

    祭日神用牛,祭月神用羊或豬,都隻用一頭。

    祭泰一神的祝官穿紫色繡衣,祭五帝的祝官,其禮服顔色各按照五帝所屬的顔色,祭日穿紅衣,祭月穿白衣。

     十一月辛巳朔日早晨交冬至,這天剛剛拂曉,天子就開始在郊外祭祀泰一神。

    早晨朝拜日神,傍晚祭祀月神,都是拱手肅拜;而祭拜泰一神則按照在雍縣的郊祀禮儀進行。

    勸神進食的祝辭說:“上天開始把寶鼎神策賜給皇帝,讓他的天下月複一月,年複一年,終而複始,永無止息。

    皇帝在此恭敬拜見天神。

    ”祭祀禮服用黃色。

    祭祀時壇上布滿火炬,壇旁擺着烹煮器一具。

    主管官員說“祠壇上方有光出現”。

    公卿大臣們說“皇帝最初在雲陽宮郊祀,祭拜泰一神,司祭的官員捧着直徑六寸的大璧瑄玉、一毛一純膘肥的美牲獻給神靈享用。

    當夜有美麗的光彩出現,到了白天,有黃色雲氣上升,與天相連”。

    太史公和祠官寬舒等說:“神靈降下美好景象,是保佑福祿的吉祥預兆,應該在這神光所照的地域建立泰畤壇,用來宣揚上天的神明瑞應。

    命令太祝主管此事,每年秋天和臘月間舉行祭祀。

    每三年天子郊祀一次。

    ” 這年秋天,為讨伐南越而祭告泰一神,用牡荊做幡旗竿,旗上畫有日、月、北鬥和騰空升起的龍,以象征天一三星,因為太一星在後,天一三星在前,所以把天一三星作為泰一神的先鋒旗,命名為“靈旗”。

    在為兵事祭告時,由太史官手持靈旗指向被伐國的方向。

    當時,五利将軍身為使者卻不敢入海求仙,隻到泰山去祭祀。

    皇上派人暗中跟随,查驗他的行蹤,得知他實際上什麼也沒有見到。

    五利将軍胡說見到了他的老師,其實他的方術已經用盡,大多不能應驗。

    皇上就殺了五利将軍。

     這年冬天,公孫卿在河南等侯神仙,說是在缑(kōu,摳)氏城上看到了仙人的腳印,還有個象山雞一樣的神物,往來于城上。

    天子親自到缑氏城察看腳印。

    問公孫卿:“你該不是在仿效文成和五利欺騙我吧?“公孫卿說:“仙人并非有求于皇帝,而是皇帝有求于仙人。

    求仙人道,如果不把時間稍微放寬一些,神仙是不會來的。

    談起求神這種事,好象是迂腐荒誕的,其實隻要積年累月就可以招來神仙。

    ”于是各郡國都修築道路,修繕宮殿觀台和名山的神祠,以期待天子到來。

     這年,滅了南越之後,皇上有個一寵一臣李延年以優美的音樂來進見。

    皇上認為那音樂極美,就下交公卿大臣們商議,說:“民間祭祀還有鼓、舞和音樂,如今我舉行郊祀卻沒有音樂,怎麼相稱呢?”公卿們說:“古時候祭祀天地都有音樂,這樣天神和地神才會來享受祭祀。

    ”有人說:“泰帝讓女神素女奏五十弦的瑟,由于聲音悲切,泰帝讓她停下來,可是她不能自止,所以把她的瑟剖開改成了二十五弦。

    ”于是,在為平定南越而酬祭泰一、後土神時,開始采用音樂歌舞,廣召歌手,并以此開始制作二十五弦瑟和箜篌(kōnghóu,空侯)瑟。

     第二年冬天,皇上提議說:“古代帝王先要收兵止武,然後才進行封禅。

    ”于是就北上巡視朔方,帶着十幾萬軍隊,回來時在橋山黃帝陵墓前祭祀,在須如遣散了軍隊。

    皇上說:“我聽說黃帝并沒死,而現在卻有陵墓,是怎麼回事呢?”有人回答說:“黃帝成仙升天後,衆臣把他的衣服帽子埋在這裡,所以有陵墓。

    ”皇上到了甘泉宮後,為了要上泰山舉行封禅,就先祭告泰一神。

     自從得了寶鼎,皇上就跟公卿大臣及衆儒生商議起封禅的事了。

    由于封禅大典很少舉行,時間隔久了,已經失傳,沒有人了解它的禮儀,衆儒生主張采用《尚書》、《周官》、《王制》中記載的天子射牛、望祀的儀式來進行。

    齊人丁鮑已經九十多歲,他說:“登泰山祭天的‘封’應該是不死的意思。

    秦始皇沒能登上泰山行封禮。

    陛下如果一定要上去,就應該堅持;隻要稍微登得高一些就沒有風雨阻擋了,也就最終可以登上泰山行封禮了。

    ”皇上于是命令儒生們反複練習射牛,草拟封禅的禮儀。

    幾年後,要進行封禅了。

    天子聽了公孫卿和方士的話,說是黃帝以前的帝王舉行封禅,都招來了怪異之物而與神仙相通,就想仿效黃帝那時迎接仙人蓬萊士的做法,借此以超乎世俗,跟九皇比德,而且還在很程度上采用儒術加以修飾。

    儒生們因為既不能明辨封禅的具體事宜,又受《詩》、《書》等古文經籍的束縛,所以不敢盡情施展他們的學問。

    皇上把封禅用的祭器拿給儒生們看,儒生們有的說“跟古代的不同”,徐偃又說”太常祠官們行禮不如古代魯國的好”,就在這時侯,周霸會聚群儒策劃封禅事宜,皇上貶退了徐偃、周霸,把儒生們全部罷黜不用了。

     三月,皇上到東方去,到了缑氏縣,登上中嶽的太室山祭祀。

    随從官員在山下聽到好象有人喊“萬歲”。

    問山上的人,說是沒喊;問山下的人,也說沒喊。

    于是皇上封給太室山三百戶以供祭祀,命名叫崇高邑。

    往東登上泰山,山上的草木還沒長出葉子,就叫人把石碑運上山,立在泰山頂峰。

     接着皇上又東巡海上,行禮祭祀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和四時主八神。

    齊地人中上書談神仙一精一靈和奇異方術的數以萬計,但沒有一個靈驗。

    于是皇上增派船隻,命令那些談論海上神山的幾千人去訪求蓬萊仙人。

    公孫卿經常手持符節,先到各山等侯神仙,到東萊時,說夜間看見一個人,身高數丈,等靠近去,卻不見了。

    據說看到了他的腳印很大,類似禽一獸的腳印。

    群臣中有人說看見一位牽着狗的老人,說“我想要見天子”,一會兒又忽然不見了。

    皇上見到那大腳印時,還不相信,等到群臣中有人說起老人的事,才在很大程度上認為那老人就是仙人了。

    因此,留住在海上,給方士驿車,秘密派出了數以千計的使者去尋找仙人。

     四月,返回到奉高。

    皇上想着儒生和方士們對封禅禮儀的說法各不相同,又缺乏古書記載,實在難以施行。

    天子又到了梁父山,行禮祭祀地神。

    乙卯日,命侍中官儒生頭戴白鹿皮帽,身穿插笏(hù,戶)官服,天子射牛,進行祭祀。

    在泰山下的東方築壇祭天,依照郊祀泰一神的禮儀。

    祭天的壇寬一丈二,高九尺,壇下放有封禅的文書,文書的内容隐秘,夫人知曉。

    祭禮完畢,天子單獨帶着侍中奉車都尉霍子侯登上泰山,也舉行了祭天儀式。

    這些事情都禁止洩露。

    第二天,順着山北的道路下山。

    丙辰日,在泰山腳下東北方的肅然山辟場祭地,按照祭祀後土的禮儀。

    以上的封禅,天子都親自拜見天神、地神,穿黃色禮服并全部用了音樂。

    用采自江淮一帶的三棱靈茅作神墊,用代表五方的五色泥土混雜起來多多地加在祭壇上。

    還放出遠方奇異的飛禽走獸和白一毛一野雞等動物,大大增加禮儀的隆重氣氛。

    但不用兕牛、旄牛、犀牛、大象之類的動物。

    天子及其随從都是到了泰山,然後離去的。

    舉行封禅大典的那天晚上,天空仿佛有亮光出現,白天又有白雲從祭壇中升起。

     天子封禅歸來,坐在明堂上,群臣相繼上前祝壽。

    這時天子下诏令給禦史:“我以渺小之身繼承了皇帝的至尊之位,一直謹言慎行,唯恐不能勝任。

    我德行微薄,不懂禮樂。

    祭泰一神時,天上象是有瑞祥之光,我心中不安好象望見了什麼,被這奇異景象所深深震憾,想要停止卻不能,終于登上泰山築壇祭天,到了梁父山,然後在肅然山辟場祭地。

    我要完善自己,勉力與士大夫們一起重新開始。

    賜給百姓每百戶一頭牛、十石酒,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和孤兒寡一婦,再另加賜布帛二匹。

    免除博縣、奉高、蛇丘和曆城等地的賦稅,不用交納今年租稅和免除徭役。

    大赦天下,和乙卯年的大赦令一樣。

    凡是我巡行所經過的地方,都不要再有馳刑再犯的輕罪徒。

    如果是在兩年以前犯的罪,一律不再追究。

    ”又下诏說:“古時天子每五年出巡一次,在泰山舉行祭祀,諸侯們來朝拜都有住所。

    應該讓諸侯在泰山下各自修建官邸。

    ” 天子在泰山封禅完畢,并未遇上風雨災害,方士們又說蓬萊等神山好象就要找到了。

    于是皇上很高興,覺得或許自己能遇到,就又東行到海邊眺望,希望能見到蓬萊神山。

    奉車都尉霍子侯突然生病,一天的功夫就死了。

    皇上這才離開,沿海而上,往北到達碣石。

    又從遼西開始巡行,經北方邊境到達九原縣。

    五月,回到甘泉宮。

    主管官員說,寶鼎出現那年的年号為“元鼎”,今年天子到泰山舉行封禅大典,年号應為“元封”。

     這年秋天,有慧星出現在東井宿(xiù,秀)天區,光芒四射。

    十幾天後,慧星又出現在三台宿天區,光芒四射。

    有個望氣的人叫王朔的說:“我觀測時,隻見那星出現時形狀象葫蘆瓜,一會兒就又消失了。

    ”主管官員說道:“陛下創建了漢家封禅禮制,上天大概是用象征吉祥的德星出現來報答您。

    ” 第二年冬天,天子到雍縣郊祀五帝,回來後又拜祭了泰一神。

    祝辭說:“德星光芒四射,象征美好吉祥。

    壽星相繼出現,光輝遍照遠方。

    信星明亮降福,皇帝敬拜諸神福澤無量。

    ” 這年春天,公孫卿說在東萊山見到了仙人,那仙人好象是說了“想見天子”。

    天子于是到了缑氏城,任命公孫卿為中大夫。

    随即到了東萊,在那裡留宿了幾天,什麼也沒看見,隻看見了巨大的人腳印。

    天子又派出數以千計的方士去尋找神仙奇物,采集靈芝仙藥。

    這年天旱。

    這時候,天子已經沒有出巡的正當名義了,就前往萬裡沙祈求降雨,路過泰山時又舉行了祭祀。

    返回時到了瓠(hú,狐)子口,親自來到堵塞黃河決口的現場,停留了兩天,沉白馬于河中,以祭河神,然後離去。

    派二位将軍率領士兵堵塞決口,把黃河分成兩條河渠,使它恢複了當初大禹治水後的面貌。

     滅了南越之後,越人勇之向皇上進言說“越人有信鬼的習俗,而且他們祭祀時都能見到鬼,屢屢見效應。

    從前東瓯(ōu,歐)王敬鬼,高壽達一百六十歲。

    後世子孫怠慢了鬼,所以就衰微下來”。

    天子就命越地巫師建立越祠,隻設台而沒有祭壇,也祭祀天神上帝百鬼,是采有雞蔔的方法。

    皇上相信這些,越祠和雞蔔的方法從此就開始流行起來。

     公孫卿說:“仙人是可以見到的,而皇上去求仙的時候總是太倉促,因此見不到。

    如今陛下可以修建一座台閣,就象缑氏城所建的一樣,擺上幹肉棗果之類的祭品,仙人應該是能夠招來的。

    而且仙人喜歡住樓閣。

    ”于是皇上命令在長安建造蜚廉觀和桂觀,在甘泉宮建造益延壽觀,派公孫卿手持符節擺好祭品,等侯仙人。

    又建造了通天台,在台下擺設祭品,希望招來神仙之類。

    又在甘泉宮設置前殿,開始增建宮室。

    夏天,有靈芝草在宮殿内長了出來。

    天子因為堵塞了黃河決口,興建了通天台,據說當時天上隐約出現了神光,就下诏書說: 甘泉宮殿房内生出了靈芝長有九株菌一柄一,特此大赦天下,免除女犯人不戴刑具的勞役。

     第二年,征伐朝鮮。

    夏天,幹旱。

    公孫卿說:“黃帝時舉行完封禮,天就會幹旱,這是為了使封壇的土晾幹,要連旱三年。

    ”皇上就下诏書說:“天旱,大概是為了使封壇的土幹燥吧?應該讓天下百姓尊祭主宰農業的靈星。

    ” 第三年,皇上到雍縣郊祀,然後打通去回中的道路到那裡巡察。

    春天,到達鳴澤,再從西河返回。

     轉年冬天,皇上巡視南郡,到江陵後往東走。

    登上潛縣的天柱山,舉行祭祀,稱這座山為南嶽。

    乘船順江而行,從尋陽穿過枞(cōng,匆)陽,又經過彭蠡(lí,離)澤,一路祭祀名山大川。

    然後北到琅邪郡,再沿海而上。

    四月是旬,到達奉高縣,舉行了封禅典禮。

     當初,天子在泰山舉行封禅典禮時,泰山腳下的東北方有古明的時堂舊址,舊址處路不好走,又不寬敞。

    皇上想要在奉高縣旁修建明堂,但不知道明堂的形制尺度。

    濟南人公?(sù,肅)帶獻上黃帝時的明堂圖。

    明堂圖中有一座殿堂,四面沒有牆壁,用茅草蓋頂,殿堂周圍通水,環繞着宮牆修有天橋,殿上有樓,從西南方向伸一入殿堂,命名為昆侖道,天子由此走進殿堂,在那裡拜祭上帝。

    于是,皇上命令按照公?帶的圖樣在奉高的汶上建造明堂。

    等到第五年再來舉行封禅時,就讓泰一神和五帝的神位居于上座進行祭祀,讓高皇帝的神主靈位對着他們。

    在下房祭祀後土神,用牛、羊、豬各二十頭。

    天子從昆侖道進去,開始按郊祀的禮儀在明堂祭拜。

    祭拜完畢,在堂下燒掉祭品。

    然後,皇上又登上泰山,在山頂秘密舉行祭祀。

    在泰山下祭祀五帝時,按照他們各自所屬的方位,隻有黃帝和赤帝并排,祭祀時由主管官員陪祭。

    在泰山上舉火,山下也都舉火呼應。

     兩年以後,十一月甲子日是朔日,早晨交冬至,推算曆法的人認為以這一天為推曆的起點是正統。

    天子親臨泰山,在這一天到明堂去祭祀上帝,因為距上一次封禅不到五年,所以沒有舉行封禅典禮。

    那祝辭說:“上天授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複始。

    皇帝在此虔誠地拜祭泰一神。

    ”皇上又東到海上,考察那些到海上求仙的人和方士們,沒有什麼效驗,但皇上還是增派使者繼續前往,希望能遇上神仙。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台失火遭災。

    十二月甲午日初一這一天,皇上親自到高裡山祭祀後土神。

    又到了渤海,遙望而拜祭蓬萊之類的仙山,希望能到達仙人所居住的異境。

     皇上回京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