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率,約束,部署。
申:申明。
④固要(yāo,腰):堅決阻攔。
要,攔截,遮留。
春①,上曰:“朕獲執犧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廟②,十四年于今,曆日(縣)〔綿〕長③,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④,朕甚自愧。
其廣增諸祀?場珪币⑤。
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望祀不祈其福⑥,右賢左戚⑦,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
今吾聞祠官祝釐⑧,皆歸福朕躬,不為百姓,朕甚愧之。
夫以朕不德,而躬享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⑨,是重吾不德。
其令祠官緻敬,毋有所祈。
” ①春:指十四年春天。
漢承秦曆,以建亥之月(夏曆十月)為歲首,當年的春天在當年的冬天之後,即在第二個季度(夏曆的正月,二月,三月)。
②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珪币:古代帝王、諸侯舉行朝會、祭祀用的玉器和帛。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登基做了皇帝。
③曆:經曆。
綿長:長久。
④撫臨:安一撫統治。
⑤?場:供祭祀用的場所。
⑥望祀:遙望而祭。
古代祭禮的一種。
⑦右賢左戚:指用人注重賢才,不注重親戚。
古代以右為高,以左為下。
⑧祠官:掌管祭祀的官員。
祝釐(xī,西):祭祀上天,祈求降福。
釐,通“禧”,吉祥,幸福。
⑨不與焉:沒有參與其中。
即指享受不到。
與,參與,參加。
是時北平侯張蒼為丞相,方明律曆①。
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②,言方今土德時,土德應黃龍見③,當改正朔服色制度④。
天子下其事與丞相議。
丞相推以為今水德,始明正十月上黑事⑤,以為其言非是,請罷之。
①明:明确。
律曆:樂律和曆法。
這裡主要指曆法。
②終始傳五德:戰國時陰陽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終而複始的道理來附會王朝的廢興更替,叫終始五德或五德終始。
五德,即五行之德。
傳,次第。
③土德應黃龍見:根據陰陽家的說法,與金木水火土五德相應的是白青黑紅黃五色。
公孫臣認為漢朝正值土德,相應的是黃色,所以這樣推斷。
④正朔:指曆法制度。
正,一年的開始。
朔,每月的初一。
服色:指官府應用的顔色。
古代每個朝代的車馬、祭牲、服飾等都有自己所崇尚的顔色。
⑤正十月:确定每年以十月為歲首。
上黑:崇尚黑色。
上,同“尚”。
十五年,黃龍見成紀,天子乃複召魯公孫臣,以為博士,申明土德事。
于是上乃下诏曰:“有異物之神見于成紀,無害于民,歲以有年①。
朕親郊祀上帝諸神②。
禮官議,毋諱以勞朕③。
”有司禮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親禮祀上帝于郊,故曰郊。
”于是天子始幸雍,郊見五帝④,以孟夏四月答禮焉⑤。
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⑥,因說上設立渭陽五廟⑦。
欲出周鼎⑧,當有玉英見⑨。
①有年:有年景,即豐收的意思。
年,收成,年景。
②郊祀:在郊外祭祀天地,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
③以:因。
勞朕:使我勞累。
④五帝:具體所指不一,《五帝本紀》所記為黃帝、颛顼、帝喾、唐堯和虞舜。
⑤以:在。
孟夏:夏季的第一個月,即夏曆四月。
⑥望氣:借望雲氣來附會人事,預言吉兇的一種迷信活動。
⑦五廟:五帝廟。
⑧欲:将要。
出:出現,顯露。
周鼎:相傳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後成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秦昭襄王時遷九鼎入秦,其一落入泗水。
⑨玉英:美玉之一精一,即奇異的美玉。
十六年,上親郊見渭陽五帝廟,亦以夏答禮而尚赤。
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
①于是天子始更為元年②,令天下大酺。
其歲,新垣平事覺③,夷三族④。
①“得玉杯”二句:《集解》引應劭曰:“辛垣平詐令人獻之。
”②更為元年:改元為元年。
從這一年起,文帝的紀年改為後元,十七年(前163)即後元元年。
③新垣平事覺:指新垣平詭稱望氣,讓人詐獻玉杯的事被發覺。
④夷:誅滅。
三族:所指說法不一,《秦本紀》《集解》引應劭說,以為是父母、兄弟、妻子。
後二年①,上曰:“朕既不明,不能遠德,是以使方外之國或不甯息②。
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③,封畿之内勤勞不處④,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
間者累年⑤,匈奴并暴邊境⑥,多殺吏民,邊臣兵吏又不能谕吾内志⑦,以重吾不德也,夫久結難連兵⑧,中外之國将何以自甯?今朕夙興夜寐⑨,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為之怛惕不安⑩,未嘗一日忘于心,故遣使者冠蓋相望(11),結轶于道(12),以谕朕意于單于。
今單于反古之道(13),計社稷之安,便萬民之利,親與朕俱棄細過(14),偕之大道(15),結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16)。
和親已定(17),始于今年。
” ①後二年:即後元二年(前162年)。
②方外之國:指西漢王朝境外的國家。
方,境,邊境。
或:有的。
③四荒:四方荒遠的地方。
這裡指邊境地區。
④封畿之内:京都一帶地域。
這裡泛指内地。
處:暫止,休息。
⑤間者:近來。
累年:連年。
⑥暴:欺淩,侵害。
⑦谕:了解,明。
内志:心意。
⑧結難連兵:結下怨仇,接連用兵。
難,怨仇,仇敵。
⑨夙興夜寐:早起晚睡。
形容勤奮不懈。
⑩怛惕:憂傷惶恐。
(11)冠蓋相望:即冠蓋相望于道。
冠蓋,指官員的帽子和車上的篷蓋。
(12)結轶:意思是車迹相連。
轶,通“轍”,車輪壓出的痕迹。
(13)反:同“返”。
(14)細過:小餅失。
(15)偕之大道:一起走上大道。
偕,一起,共同。
(16)全:保全。
元元:善良的。
(17)和親:與敵議和,結為姻親。
後六年冬,匈奴三萬人入上郡,三萬人入雲中。
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将軍,軍飛狐;故楚相蘇意為将軍,軍句注;将軍張武屯北地;河内守周亞夫為将軍,居細柳;宗正劉禮為将軍,居霸上;祝茲侯①軍棘門:以備胡。
數月,胡人去,亦罷。
①祝茲侯:《集解》引徐廣曰:“《表》作松茲侯,姓徐,名悍。
” 天下旱,蝗。
帝加惠:令諸侯毋入貢,弛山澤①,減諸服禦狗馬②,損郎吏員③,發倉庾以振貧民④,民得賣爵⑤。
①馳山澤:指解除禁止民衆開發山林湖泊的法令。
弛,放松,解除。
②服禦狗馬:供朝廷使用的服飾、車駕和狗馬等玩好之物。
③損:減少,裁減。
郎吏:泛指朝廷官員。
員:人數,名額。
④發:打開。
倉庾(yǔ,雨):泛指各種貯藏糧食的倉庫。
庾,本指露天的谷倉。
振:同“赈”,救濟。
⑤民得賣爵:民間可以買賣爵位。
這是漢文帝采用晁錯用粟買爵和贖罪的建議而實行的制度。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①,有不便②,辄弛以利民。
嘗欲作露台③,召匠計之,直百金④。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産,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上常衣绨衣⑤,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⑥,帏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⑦。
治霸陵皆以瓦器⑧,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⑨,欲為省,毋煩民。
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然上召貴尉佗兄弟⑩,以德報之,佗遂去帝稱臣。
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11)。
吳王詐病不朝,就賜幾杖(12)。
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13),常假借用之(14)。
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覺,上乃發禦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15),弗下吏(16)。
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17),興于禮義。
①苑囿:古代畜養禽一獸、種植林木,以供皇帝貴族遊玩打獵的園林風景區。
②不便:指對百姓不便利的事情。
③露台:高台。
《集解》引徐廣曰:“露,一作‘靈’,”④直:同“值”。
⑤绨:一種質地粗厚的絲織品。
⑥曳地:拖到地上。
⑦先:走在前面。
這裡指做出榜樣。
⑧治:建造。
霸陵:文帝的陵墓,在長安城東(今陝西西安市東北)。
⑨墳:上古“墳”和“墓”有區别,墳高,墓平。
後來“墳墓”連用,不再區别。
⑩貴:使顯貴。
(11)惡:讨壓,不樂意。
(12)幾:矮而小的桌子,用以放東西或倚靠。
杖:手杖。
文帝賜幾杖是表示關懷吳王年紀大,不必定期進京朝見。
(13)稱說:“稱”與“說”同義。
這裡指進言說事。
切:誠懇,直率。
(14)假借:寬容。
(15)愧:使感到羞愧。
(16)下吏:下交給有關官吏處理。
(17)殷富:富足。
後七年六月已亥,帝崩于未央宮。
遺诏曰:“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一靡一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①。
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②,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③,吾甚不取。
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④,以離寒暑之數⑤,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
賴天地之靈,社稷之福,方内安甯,一靡一有兵革⑥。
朕既不敏,常畏過行⑦,以羞先帝之遺德;維年之久長,懼于不終⑧。
今乃幸以天年⑨,得複供養于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⑩,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11)。
毋禁取熬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
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12)。
绖帶無過三寸(13),毋布車及兵器(14),毋發民男一女哭臨宮殿。
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聲(15),禮畢罷。
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
已下(16),服大紅十五日(17),小紅十四日(18),纖七日(19),釋服。
佗不在令中者(20),皆以此令比率從事(21)。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歸夫人以下至少使(22)。
”令中尉亞夫為軍騎将軍,屬國悍為将屯将軍,郎中令武為複土将軍,發近縣見卒萬六千人(23),發内史卒萬五千人,藏郭穿複土屬将軍武(24)。
①奚:何。
②鹹:都。
嘉:喜歡。
③服:服表,居喪。
④臨:哭,哭吊。
⑤離:通“罹”,遭受。
數:氣數,命運。
這裡指受折磨的遭遇。
⑥兵革:指戰争。
⑦過行:錯誤的行為。
⑧不終:意思是不能維持始終。
⑨乃:竟然;天年:自然的壽數。
⑩“朕之”二句:意思是說,我如此不賢明,竟得到這樣的結果,我感到很好。
與,句末語氣詞。
按:“與”下加逗号,參用《會注考證》說。
(11)釋:去掉,除去。
(12)無:同“毋”,不要。
踐:通“跣”,赤足。
(13)绖(dié,疊)帶:古代服喪時系的麻帶。
(14)布:鋪開,陳列。
(15)各十五舉聲:各哭十五聲。
(16)已下:指下葬以後。
(17)大紅(gōng,功):即大功,古代喪服五服之一,服期九個月。
(18)小紅(gōng,功):即小寶,古代喪服五服之一,服期五個月。
(19)纖:指缌麻,喪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服期三個月。
(20)佗(tuō,拖):通“他”,其他。
(21)比率(shuài,帥):比照,參照。
率,類似。
(22)歸:使歸,遣返。
夫人以下至少使:《集解》引石劭曰:“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凡七輩。
”(23)見卒:現有的士卒。
(24)藏郭:埋葬棺椁。
郭,同“椁”,外棺。
穿複土:指挖一穴一和填土。
穿,挖,掘。
乙巳,群臣皆頓首上尊号曰孝文皇帝①。
太子即位于高廟。
丁未,襲号曰皇帝。
①頓首:叩頭。
孝景帝元年十月,制诏禦史①:“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②,制禮樂各有由③。
聞歌者,所以發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
高廟酎④,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⑤。
孝惠廟酎,奏《文始》、《五行》之舞。
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⑥,不異遠方。
除诽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生。
減嗜欲,不受獻,不私其利也。
罪人不帑,不誅無罪。
除(肉)〔宮〕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⑦。
朕既不敏,不能識。
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親行之。
德厚侔天地⑧,利澤施四海,一靡一不獲福焉。
明象乎日月,而廟樂不稱⑨,朕甚懼焉。
其為孝文皇帝廟為《昭德》之舞⑩,以明休德(11)。
然後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12),施于萬世(13),永永無窮,朕甚嘉之。
其與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禮官具為禮儀奏。
”丞相臣嘉等言:“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
臣謹議: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
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14)。
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
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歲獻祖宗之廟(15)。
請著之竹帛,宣布天下。
”制曰:“可。
” ①制诏:皇帝的命令。
②祖、宗:古代帝王的世系中,一般稱開國皇帝為“祖”,稱第一個治理國家有功的皇帝為“宗”。
(據《集解》引應劭說)③禮樂:儀禮和音樂。
④高廟酎:在高祖廟獻酒祭禮。
酎,一種經多次釀制而成的醇酒,古代常用來祭祀。
⑤《武德》:高祖所作的一種舞蹈。
《文始》:虞舜時的一種舞蹈,本名“韶舞”,高祖更名為“文始”。
《五行》:本為周代的一種舞蹈,秦始皇更名為“五行”。
⑥通關梁:文帝十二年廢除了禁止人們自一由出入關隘的法令。
⑦絕人之世:斷人的後代。
世,父子相繼為一世。
這裡是後代的意思。
⑧侔:相等。
⑨廟樂:指祭祀時用的音樂。
⑩《昭德》:景帝仿照高祖《武德》舞所編的一種舞蹈,用于文帝廟,以頌揚文帝的功德。
見《漢書·禮樂志》。
(11)休德:美德。
休,美。
(12)竹帛:古代書寫用的竹簡和素絹。
這裡指史冊。
(13)施(yì,義):延續,流傳。
(14)獻:獻祭。
(15)歲:每年。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①。
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
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廪廪鄉改正服封禅矣③,謙讓未成于今④。
嗚呼,豈不仁哉! ①世:古代稱三十年為世。
按:此句和下面兩句均見《論語·子路》。
②殘:殘暴。
殺:刑殺。
③廪廪:漸近的樣子。
鄉:同“向”,接近。
正:一年的開始,這裡指曆法制度。
服:指服色。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大典。
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叫“封”,在泰山南面的梁父山辟場祭地叫“禅”。
④今:指漢武帝劉徹時,即司馬遷作《史記》之時。
申:申明。
④固要(yāo,腰):堅決阻攔。
要,攔截,遮留。
春①,上曰:“朕獲執犧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廟②,十四年于今,曆日(縣)〔綿〕長③,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④,朕甚自愧。
其廣增諸祀?場珪币⑤。
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望祀不祈其福⑥,右賢左戚⑦,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
今吾聞祠官祝釐⑧,皆歸福朕躬,不為百姓,朕甚愧之。
夫以朕不德,而躬享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⑨,是重吾不德。
其令祠官緻敬,毋有所祈。
” ①春:指十四年春天。
漢承秦曆,以建亥之月(夏曆十月)為歲首,當年的春天在當年的冬天之後,即在第二個季度(夏曆的正月,二月,三月)。
②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珪币:古代帝王、諸侯舉行朝會、祭祀用的玉器和帛。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登基做了皇帝。
③曆:經曆。
綿長:長久。
④撫臨:安一撫統治。
⑤?場:供祭祀用的場所。
⑥望祀:遙望而祭。
古代祭禮的一種。
⑦右賢左戚:指用人注重賢才,不注重親戚。
古代以右為高,以左為下。
⑧祠官:掌管祭祀的官員。
祝釐(xī,西):祭祀上天,祈求降福。
釐,通“禧”,吉祥,幸福。
⑨不與焉:沒有參與其中。
即指享受不到。
與,參與,參加。
是時北平侯張蒼為丞相,方明律曆①。
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②,言方今土德時,土德應黃龍見③,當改正朔服色制度④。
天子下其事與丞相議。
丞相推以為今水德,始明正十月上黑事⑤,以為其言非是,請罷之。
①明:明确。
律曆:樂律和曆法。
這裡主要指曆法。
②終始傳五德:戰國時陰陽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終而複始的道理來附會王朝的廢興更替,叫終始五德或五德終始。
五德,即五行之德。
傳,次第。
③土德應黃龍見:根據陰陽家的說法,與金木水火土五德相應的是白青黑紅黃五色。
公孫臣認為漢朝正值土德,相應的是黃色,所以這樣推斷。
④正朔:指曆法制度。
正,一年的開始。
朔,每月的初一。
服色:指官府應用的顔色。
古代每個朝代的車馬、祭牲、服飾等都有自己所崇尚的顔色。
⑤正十月:确定每年以十月為歲首。
上黑:崇尚黑色。
上,同“尚”。
十五年,黃龍見成紀,天子乃複召魯公孫臣,以為博士,申明土德事。
于是上乃下诏曰:“有異物之神見于成紀,無害于民,歲以有年①。
朕親郊祀上帝諸神②。
禮官議,毋諱以勞朕③。
”有司禮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親禮祀上帝于郊,故曰郊。
”于是天子始幸雍,郊見五帝④,以孟夏四月答禮焉⑤。
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⑥,因說上設立渭陽五廟⑦。
欲出周鼎⑧,當有玉英見⑨。
①有年:有年景,即豐收的意思。
年,收成,年景。
②郊祀:在郊外祭祀天地,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
③以:因。
勞朕:使我勞累。
④五帝:具體所指不一,《五帝本紀》所記為黃帝、颛顼、帝喾、唐堯和虞舜。
⑤以:在。
孟夏:夏季的第一個月,即夏曆四月。
⑥望氣:借望雲氣來附會人事,預言吉兇的一種迷信活動。
⑦五廟:五帝廟。
⑧欲:将要。
出:出現,顯露。
周鼎:相傳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後成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秦昭襄王時遷九鼎入秦,其一落入泗水。
⑨玉英:美玉之一精一,即奇異的美玉。
十六年,上親郊見渭陽五帝廟,亦以夏答禮而尚赤。
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
①于是天子始更為元年②,令天下大酺。
其歲,新垣平事覺③,夷三族④。
①“得玉杯”二句:《集解》引應劭曰:“辛垣平詐令人獻之。
”②更為元年:改元為元年。
從這一年起,文帝的紀年改為後元,十七年(前163)即後元元年。
③新垣平事覺:指新垣平詭稱望氣,讓人詐獻玉杯的事被發覺。
④夷:誅滅。
三族:所指說法不一,《秦本紀》《集解》引應劭說,以為是父母、兄弟、妻子。
後二年①,上曰:“朕既不明,不能遠德,是以使方外之國或不甯息②。
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③,封畿之内勤勞不處④,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
間者累年⑤,匈奴并暴邊境⑥,多殺吏民,邊臣兵吏又不能谕吾内志⑦,以重吾不德也,夫久結難連兵⑧,中外之國将何以自甯?今朕夙興夜寐⑨,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為之怛惕不安⑩,未嘗一日忘于心,故遣使者冠蓋相望(11),結轶于道(12),以谕朕意于單于。
今單于反古之道(13),計社稷之安,便萬民之利,親與朕俱棄細過(14),偕之大道(15),結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16)。
和親已定(17),始于今年。
” ①後二年:即後元二年(前162年)。
②方外之國:指西漢王朝境外的國家。
方,境,邊境。
或:有的。
③四荒:四方荒遠的地方。
這裡指邊境地區。
④封畿之内:京都一帶地域。
這裡泛指内地。
處:暫止,休息。
⑤間者:近來。
累年:連年。
⑥暴:欺淩,侵害。
⑦谕:了解,明。
内志:心意。
⑧結難連兵:結下怨仇,接連用兵。
難,怨仇,仇敵。
⑨夙興夜寐:早起晚睡。
形容勤奮不懈。
⑩怛惕:憂傷惶恐。
(11)冠蓋相望:即冠蓋相望于道。
冠蓋,指官員的帽子和車上的篷蓋。
(12)結轶:意思是車迹相連。
轶,通“轍”,車輪壓出的痕迹。
(13)反:同“返”。
(14)細過:小餅失。
(15)偕之大道:一起走上大道。
偕,一起,共同。
(16)全:保全。
元元:善良的。
(17)和親:與敵議和,結為姻親。
後六年冬,匈奴三萬人入上郡,三萬人入雲中。
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将軍,軍飛狐;故楚相蘇意為将軍,軍句注;将軍張武屯北地;河内守周亞夫為将軍,居細柳;宗正劉禮為将軍,居霸上;祝茲侯①軍棘門:以備胡。
數月,胡人去,亦罷。
①祝茲侯:《集解》引徐廣曰:“《表》作松茲侯,姓徐,名悍。
” 天下旱,蝗。
帝加惠:令諸侯毋入貢,弛山澤①,減諸服禦狗馬②,損郎吏員③,發倉庾以振貧民④,民得賣爵⑤。
①馳山澤:指解除禁止民衆開發山林湖泊的法令。
弛,放松,解除。
②服禦狗馬:供朝廷使用的服飾、車駕和狗馬等玩好之物。
③損:減少,裁減。
郎吏:泛指朝廷官員。
員:人數,名額。
④發:打開。
倉庾(yǔ,雨):泛指各種貯藏糧食的倉庫。
庾,本指露天的谷倉。
振:同“赈”,救濟。
⑤民得賣爵:民間可以買賣爵位。
這是漢文帝采用晁錯用粟買爵和贖罪的建議而實行的制度。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①,有不便②,辄弛以利民。
嘗欲作露台③,召匠計之,直百金④。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産,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上常衣绨衣⑤,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⑥,帏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⑦。
治霸陵皆以瓦器⑧,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⑨,欲為省,毋煩民。
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然上召貴尉佗兄弟⑩,以德報之,佗遂去帝稱臣。
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11)。
吳王詐病不朝,就賜幾杖(12)。
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13),常假借用之(14)。
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覺,上乃發禦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15),弗下吏(16)。
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17),興于禮義。
①苑囿:古代畜養禽一獸、種植林木,以供皇帝貴族遊玩打獵的園林風景區。
②不便:指對百姓不便利的事情。
③露台:高台。
《集解》引徐廣曰:“露,一作‘靈’,”④直:同“值”。
⑤绨:一種質地粗厚的絲織品。
⑥曳地:拖到地上。
⑦先:走在前面。
這裡指做出榜樣。
⑧治:建造。
霸陵:文帝的陵墓,在長安城東(今陝西西安市東北)。
⑨墳:上古“墳”和“墓”有區别,墳高,墓平。
後來“墳墓”連用,不再區别。
⑩貴:使顯貴。
(11)惡:讨壓,不樂意。
(12)幾:矮而小的桌子,用以放東西或倚靠。
杖:手杖。
文帝賜幾杖是表示關懷吳王年紀大,不必定期進京朝見。
(13)稱說:“稱”與“說”同義。
這裡指進言說事。
切:誠懇,直率。
(14)假借:寬容。
(15)愧:使感到羞愧。
(16)下吏:下交給有關官吏處理。
(17)殷富:富足。
後七年六月已亥,帝崩于未央宮。
遺诏曰:“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一靡一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①。
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②,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③,吾甚不取。
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④,以離寒暑之數⑤,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
賴天地之靈,社稷之福,方内安甯,一靡一有兵革⑥。
朕既不敏,常畏過行⑦,以羞先帝之遺德;維年之久長,懼于不終⑧。
今乃幸以天年⑨,得複供養于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⑩,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11)。
毋禁取熬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
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12)。
绖帶無過三寸(13),毋布車及兵器(14),毋發民男一女哭臨宮殿。
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聲(15),禮畢罷。
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
已下(16),服大紅十五日(17),小紅十四日(18),纖七日(19),釋服。
佗不在令中者(20),皆以此令比率從事(21)。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歸夫人以下至少使(22)。
”令中尉亞夫為軍騎将軍,屬國悍為将屯将軍,郎中令武為複土将軍,發近縣見卒萬六千人(23),發内史卒萬五千人,藏郭穿複土屬将軍武(24)。
①奚:何。
②鹹:都。
嘉:喜歡。
③服:服表,居喪。
④臨:哭,哭吊。
⑤離:通“罹”,遭受。
數:氣數,命運。
這裡指受折磨的遭遇。
⑥兵革:指戰争。
⑦過行:錯誤的行為。
⑧不終:意思是不能維持始終。
⑨乃:竟然;天年:自然的壽數。
⑩“朕之”二句:意思是說,我如此不賢明,竟得到這樣的結果,我感到很好。
與,句末語氣詞。
按:“與”下加逗号,參用《會注考證》說。
(11)釋:去掉,除去。
(12)無:同“毋”,不要。
踐:通“跣”,赤足。
(13)绖(dié,疊)帶:古代服喪時系的麻帶。
(14)布:鋪開,陳列。
(15)各十五舉聲:各哭十五聲。
(16)已下:指下葬以後。
(17)大紅(gōng,功):即大功,古代喪服五服之一,服期九個月。
(18)小紅(gōng,功):即小寶,古代喪服五服之一,服期五個月。
(19)纖:指缌麻,喪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服期三個月。
(20)佗(tuō,拖):通“他”,其他。
(21)比率(shuài,帥):比照,參照。
率,類似。
(22)歸:使歸,遣返。
夫人以下至少使:《集解》引石劭曰:“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凡七輩。
”(23)見卒:現有的士卒。
(24)藏郭:埋葬棺椁。
郭,同“椁”,外棺。
穿複土:指挖一穴一和填土。
穿,挖,掘。
乙巳,群臣皆頓首上尊号曰孝文皇帝①。
太子即位于高廟。
丁未,襲号曰皇帝。
①頓首:叩頭。
孝景帝元年十月,制诏禦史①:“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②,制禮樂各有由③。
聞歌者,所以發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
高廟酎④,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⑤。
孝惠廟酎,奏《文始》、《五行》之舞。
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⑥,不異遠方。
除诽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生。
減嗜欲,不受獻,不私其利也。
罪人不帑,不誅無罪。
除(肉)〔宮〕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⑦。
朕既不敏,不能識。
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親行之。
德厚侔天地⑧,利澤施四海,一靡一不獲福焉。
明象乎日月,而廟樂不稱⑨,朕甚懼焉。
其為孝文皇帝廟為《昭德》之舞⑩,以明休德(11)。
然後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12),施于萬世(13),永永無窮,朕甚嘉之。
其與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禮官具為禮儀奏。
”丞相臣嘉等言:“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
臣謹議: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
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14)。
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
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歲獻祖宗之廟(15)。
請著之竹帛,宣布天下。
”制曰:“可。
” ①制诏:皇帝的命令。
②祖、宗:古代帝王的世系中,一般稱開國皇帝為“祖”,稱第一個治理國家有功的皇帝為“宗”。
(據《集解》引應劭說)③禮樂:儀禮和音樂。
④高廟酎:在高祖廟獻酒祭禮。
酎,一種經多次釀制而成的醇酒,古代常用來祭祀。
⑤《武德》:高祖所作的一種舞蹈。
《文始》:虞舜時的一種舞蹈,本名“韶舞”,高祖更名為“文始”。
《五行》:本為周代的一種舞蹈,秦始皇更名為“五行”。
⑥通關梁:文帝十二年廢除了禁止人們自一由出入關隘的法令。
⑦絕人之世:斷人的後代。
世,父子相繼為一世。
這裡是後代的意思。
⑧侔:相等。
⑨廟樂:指祭祀時用的音樂。
⑩《昭德》:景帝仿照高祖《武德》舞所編的一種舞蹈,用于文帝廟,以頌揚文帝的功德。
見《漢書·禮樂志》。
(11)休德:美德。
休,美。
(12)竹帛:古代書寫用的竹簡和素絹。
這裡指史冊。
(13)施(yì,義):延續,流傳。
(14)獻:獻祭。
(15)歲:每年。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①。
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
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廪廪鄉改正服封禅矣③,謙讓未成于今④。
嗚呼,豈不仁哉! ①世:古代稱三十年為世。
按:此句和下面兩句均見《
②殘:殘暴。
殺:刑殺。
③廪廪:漸近的樣子。
鄉:同“向”,接近。
正:一年的開始,這裡指曆法制度。
服:指服色。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大典。
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叫“封”,在泰山南面的梁父山辟場祭地叫“禅”。
④今:指漢武帝劉徹時,即司馬遷作《史記》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