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封将軍薄昭為轵侯。
①蚤:通“早”。
②歆享:祭祀時神靈享受祭品的香氣。
歆,《說文》:“神食氣也。
”③嗛(qiè,怯):通“慊”,滿足。
④禅:禅讓。
把帝位讓給别人。
⑤豫:同“預”,預先。
⑥安:徐緩,慢。
⑦季父:最小的叔父。
⑧春秋高:指年紀大。
⑨閱:經曆。
⑩秉:持。
陪:輔佐。
(11)“豈為”句:難道是不預先安排嗎?(12)選舉:挑選、舉薦。
焉:相當于“之”,指有德的人。
(13)用:因,由于。
此道:指早建太子的辦法。
(14)士大夫:将帥的下屬。
柯維骐《史記考要》:“《周禮》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兩皆統于軍将,故曰士大夫。
”(15)釋:放棄,抛棄。
更:改變。
(16)子某:指文帝的長子啟,即後來的景帝。
史官為了避諱,用“某”字代替“啟”。
《漢書·文帝記》作“啟”。
按:劉啟本為文帝中子,因兄長皆死,此時他最長。
(17)代父後者:意思是做父親的繼承人。
三月,有司請立皇後。
薄太後曰:“諸侯皆同姓①,立太子母為皇後。
”皇後姓窦氏②。
上為立後故,賜天下鳏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③。
上從代來,初繼位,施德惠天下,填撫諸侯四夷皆洽歡④,乃循從代來功臣⑤。
上曰:“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以得保奉宗廟。
已尊昌為衛将軍,其封昌為壯武侯。
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 ①“諸侯皆同姓”二句:《索隐》:“謂帝之子為諸侯王,皆同姓。
姓,生也,言皆同母生,故立太子母也。
”②窦氏:本是文帝之妾,此時文帝正妻已死。
③鳏寡孤獨:老而無妻叫作“鳏”,老而無夫叫作“寡”,幼而無父叫作“孤”,老而無子叫作“獨”。
這裡“鳏寡孤獨”是泛指失去依靠,需要照顧的人。
已:通“以”。
④填撫:鎮撫,安一撫。
填,通“鎮”,安定。
四夷:古代對中原地區以外四方少數民族的總稱。
⑤循:安一撫,慰問。
上曰:“列侯從高帝入蜀、漢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戶,故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戶,衛尉定等十人四百戶。
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舅父驷鈞為清郭侯。
”秋,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為樊侯。
人或說右丞相曰:“君本誅諸呂,迎代王,今又矜其功①,受上賞,處尊位,禍且及身②。
”右丞相勃乃謝病免罷③,左丞相平專為丞相。
①矜:自我誇耀。
②且:将要。
③謝病:稱病辭職。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複以绛侯勃為丞相。
上曰:“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歲),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一靡一有遺德①。
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②,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馴其民③。
其令列侯之國,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 ①一靡一:無,沒有。
遺德:失德,不道德。
《漢書·文帝紀》“遺”作“違”。
②邑遠:指列侯的封邑離長安遠。
③無由:無法,無從。
馴:同“訓”,教導。
十一月晦①,日有食之。
十二月望②,日又食③。
上曰:“朕聞之,天生蒸民④,為之置君以養治之。
人主不德,布政不均⑤,則天示之以災,以誡不治。
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見于天⑥,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⑦,天下治亂,在朕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⑧。
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⑨,其不德大矣。
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⑩。
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者(11),以匡朕之不逮(12)。
因各饬其任職(13),務省繇費以便民。
朕既不能遠德(14),故然念外人之有非(15),是以設備未息(16)。
今縱不能罷邊屯戍(17),而又饬兵厚衛(18),其罷衛将軍軍。
太仆見馬遺财足(19),餘皆以給傳置(20)。
” ①晦: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②望:陰曆每月的十五日。
③日又食:據焦竑、張文虎考證,“日食”當作“月食”。
(見《會注考證》引)又: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十二月望日又食”七字當是衍文。
④蒸:通“烝”,衆多。
⑤布政:施政。
⑥适(zhé,折):通“谪”,責備,譴責。
見:同“現”,顯現。
⑦微眇:微小。
眇,同“渺”。
兆民:萬民。
⑧二三執政:等于說衆位執政大臣。
股肱(gōng,工):比喻左右的得力大臣。
股,大一腿。
肱,上肢肘至肩的部分。
⑨三光:指日、月、星。
⑩匄(gài,蓋):同“丐”,乞求,希望。
?賢良方正:指德才兼備,公平正直的人。
漢代選拔人才的“賢良方正”科目由此開始。
(據《會注考證》引胡三省說)?匡:輔助,補救。
逮:及。
(13)因:趁。
饬(chì,赤):整治。
(14)遠德:使恩德施及遠方。
(15)(xiàn現)然:憂慮不安的樣子。
非:邪惡。
這裡指侵略。
(16)設備:設防務。
(17)罷:撤除,撤銷。
邊屯戍:邊塞的防守。
這裡指駐軍。
(18)厚衛:加強衛戍力量。
(19)見馬:現有的馬匹。
見同“現”。
遺:留下。
财:通“才”,僅僅。
(20)傳置:古代交通要道上設置的備有車馬的驿站。
正月,上曰:“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①,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②。
” ①籍(jiè,借)田:《漢書·文帝紀》作“借田”,皇帝親自耕種的田。
實際上隻是春耕時象征一性一地參加耕作,以示重農。
《集解》引韋昭曰:“籍,借也。
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廟,且以勸率天下,使務農也。
”②粢盛:祭品。
指盛在祭器内的谷物。
粢,黍稷。
盛,指盛于器中。
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
上曰:“趙幽王幽死①,朕甚憐之,已立其長子遂為趙王。
遂弟辟強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可王②。
”乃立趙幽王少子辟強為河間王,以齊劇郡立朱虛侯為城陽王③,立東牟侯為濟北王,皇子武為代王,子參為太原王,子揖為梁王。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诽謗之木④,所以通治道而來谏者⑤。
今法有诽謗妖言之罪⑥,是使衆臣不敢盡情⑦,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将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⑧,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诽謗。
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⑨,朕甚不取。
自今以來⑩,有犯此者勿聽治?。
” ①幽死:指被呂後囚禁而餓死。
詳見《呂太後本紀》。
②王:使做王,立為王。
③劇郡:指地位重要,情況複雜,治理困難的大郡。
④進善之旌,诽謗之木:相傳唐堯時在四通八達的路口樹立旌旗和木牌,欲進善言者,立于旗下言之;有批評朝政者,寫在木牌上。
诽謗,批評,指責。
⑤通治道:使治國的途徑通暢。
來谏者:使進谏的人前來。
⑥妖言:迷惑人的邪說。
這裡指以妖言惑衆。
⑦情:真情,實情。
⑧祝詛:祈禱鬼神,使降禍于所憎之人。
約結:結盟,定約。
謾,欺騙,指負約。
⑨抵死:犯死罪。
抵,觸犯。
⑩自今以來:從今以後。
?聽治:判決治罪。
九月,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①。
①郡國守相:郡守和封國的丞相。
銅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
用銅鑄成虎形,分為兩半,調發軍隊時,經過驗合,方能生效。
竹使符:使臣到各地去所持的一種竹制的信物。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
十一月,上曰:“前日(計)〔诏〕遣列侯之國,或辭未行①。
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
”绛侯勃免丞相就國,以太尉颍陰侯嬰為丞相。
罷太尉官,屬丞相。
四月,城陽王章薨。
淮南王長與從者魏敬殺辟陽侯審食其②。
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為寇③。
帝初幸甘泉④。
六月,帝曰:“漢與匈奴約為昆弟⑤,毋使害邊境,所以輸遺匈奴甚厚⑥。
今右賢王離其國,将衆居河南降地⑦,非常故⑧,往來近塞,捕殺吏卒,驅保塞蠻夷⑨,令不得居其故⑩,陵轹邊吏(11),入盜,甚敖無道(12),非約也(13)。
其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遣丞相颍陰侯灌嬰擊匈奴。
”匈奴去,發中尉材官屬衛将軍軍長安(14)。
①辭:托辭,找借口。
②殺辟陽侯審食(yì,異)其(jī,基):高祖九年(前198年),劉長的母親被拘自一殺,審食其未能向呂後強争,為此劉長懷恨,将他殺死。
事見《淮南衡山列傳》。
③寇:搶劫掠奪。
④幸: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甘泉:宮名。
因位于甘泉山而得名。
⑤約為昆弟:漢初高祖,呂後及文帝初即位時曾三度與匈奴和親。
見《匈奴列傳》。
昆弟,兄弟。
⑥輸:運送。
遺(wèi,畏):送給。
⑦河南降地:指今内蒙古境内黃河以南一帶地區。
最初為匈奴所占,後秦始皇派蒙恬率十萬之衆擊之,悉收河南地。
見《匈奴列傳》。
⑧常故:正常緣故,正當理由。
⑨保塞蠻夷:保衛邊塞的少數民族。
⑩故:指故地。
(11)陵轹(lì,力):侵犯,欺壓。
(12)敖:通“傲”,傲慢。
(13)非約:指違背、破壞了先前的協約。
(14)材官:勇武之卒。
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見故群臣,皆賜之。
舉功行賞,諸民裡賜牛酒。
複晉陽中都民三歲①。
留遊太原十餘日。
①“複晉陽”句:複,免除賦稅徭役。
晉陽、中都、文帝為代王時舊都。
《漢書·文帝紀》“歲”下有“租”字。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往擊胡①,乃反②,發兵欲襲荥陽。
于是诏罷丞相兵③,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将軍,将十萬往擊之。
祁侯賀為将軍,軍荥陽。
七月辛亥,帝自太原至長安。
乃诏有司曰:“濟北王背德反上,诖誤吏民④,為大逆。
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乃以軍地邑降者⑤,皆赦之,複官爵。
與王興居去來⑥,亦赦之。
”八月,破濟北軍,虜其王。
赦濟北諸吏民與王反者。
①胡:指匈奴。
②反:反叛,造反。
③罷丞相兵:撤回丞相灌嬰的部隊。
④诖(guà,挂)誤:連累,使受害。
⑤以軍地邑降者:率領軍隊投降或獻出城邑歸降的人。
⑥去來:《漢書·文帝紀》顔師古注:“雖始與興居共反今棄之而來降者。
” 六年,有司言淮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诏,居處毋度①,出入拟于天子,擅為法令,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遣人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欲以危宗廟社稷。
群臣議,皆曰:“長當棄市②。
”帝不忍緻法于王③,赦其罪,廢勿王④。
群臣請處王蜀嚴道、邛都,帝許之。
長未到處所,行病死,上憐之。
後十六年,追尊淮南王長谥為厲王,立其子三人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
①居處:住所。
毋度:無度,超過了規定的限度。
②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将一屍一體暴露街頭示衆,叫作棄市。
③緻法:意思是依法懲處。
④廢:指廢除其諸侯王之位。
十三年夏,上曰:“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①。
百官之非,宜由朕躬②。
今秘祝之官移過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
其除之。
” ①繇(yóu,由):由,從。
②由:因為,由于。
躬:自身。
五月,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①,诏獄逮徙系長安②。
太倉公無男,有女五人。
太倉公将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③!”其少女缇萦自傷泣④,乃随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⑤。
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
妾傷夫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屬⑥,雖複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⑦。
妾願沒入為官婢⑧,贖父刑罪,使得自新。
”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诏曰:“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⑨,而民不犯。
何則⑩?至治也(11)。
今法有肉刑三(12),而一奸一不止(13),其咎安在(14)?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
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15)。
詩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16)。
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
朕甚憐之。
夫刑至斷支體(17),刻肌膚,終身不息(18),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一之意哉!其除肉刑。
” ①刑:刑罰。
這裡指受肉刑。
②獄:獄官。
逮:逮捕。
系:囚禁。
③緩急:指緊急情況。
這裡“緩”字無義,隻是個陪襯。
④少女:小女兒。
⑤妾:古代女子自稱的謙詞。
⑥屬:連接。
指被割斷的肢一體再接起來。
⑦其道無由:指無法走向改過自新的道路。
⑧沒入:指被收進官府。
⑨畫衣冠:以畫有特别的圖形或顔色的衣帽來象征各種刑罰。
章服:指給罪犯穿上有特定标志的衣服。
章,彩色。
僇(lù,陸):侮辱,羞辱。
按:相傳上古有所謂象刑,即以特異服飾象征五刑,以示恥辱,而不用肉刑,未必可信。
⑩何則:為什麼呢?則,語氣詞。
(11)至治:政治清明達到了頂點。
至,到達極點的。
(12)肉刑三:古代的三種肉刑,一般指黥(臉上刺字)、劓(割去鼻子)、刖(斷足)。
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是指劓、刖、宮(殘害生一殖機能)三種肉刑。
(13)一奸一:指違法犯罪的人與事。
(14)咎:過失,罪責。
(15)馴道不純:教導的方法不恰當。
馴通“訓”,教導。
純,善,好。
陷焉:意思是陷入犯罪的境地。
(16)這兩句詩引自《詩經·大雅·泂酌》。
恺(kǎi,凱)悌,指平易近人。
(17)支:同“肢”。
(18)息:生長。
上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今勤身從事①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②,其于勸農之道未備③。
其除田之租稅。
” ①勤身:勞身。
勤:辛勞。
②“本末”句:本和末無法區分。
本,指農業,末,指商業和手工業等。
異,區别,區分。
③備:完備,完善。
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卬。
上乃遣三将軍軍隴西、北地、上郡①,中尉周舍為衛将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将軍,軍渭北,車千乘②,騎卒十萬。
帝親自勞軍,勒兵申教令③,賜軍吏卒。
帝欲自将擊匈奴,群臣谏,皆不聽。
皇太後固要帝④,帝乃止。
于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将軍,成侯赤為内史,栾布為将軍,擊匈奴。
匈奴遁走。
①三将軍:指隴西将軍隆慮侯周竈、北地将軍甯侯魏遫、上郡将軍昌侯盧卿。
(據《會注考證》引齊召南說)②乘:古時一車四馬叫“乘”,這裡可譯為輛。
③勒:統
①蚤:通“早”。
②歆享:祭祀時神靈享受祭品的香氣。
歆,《說文》:“神食氣也。
”③嗛(qiè,怯):通“慊”,滿足。
④禅:禅讓。
把帝位讓給别人。
⑤豫:同“預”,預先。
⑥安:徐緩,慢。
⑦季父:最小的叔父。
⑧春秋高:指年紀大。
⑨閱:經曆。
⑩秉:持。
陪:輔佐。
(11)“豈為”句:難道是不預先安排嗎?(12)選舉:挑選、舉薦。
焉:相當于“之”,指有德的人。
(13)用:因,由于。
此道:指早建太子的辦法。
(14)士大夫:将帥的下屬。
柯維骐《史記考要》:“《周禮》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兩皆統于軍将,故曰士大夫。
”(15)釋:放棄,抛棄。
更:改變。
(16)子某:指文帝的長子啟,即後來的景帝。
史官為了避諱,用“某”字代替“啟”。
《
按:劉啟本為文帝中子,因兄長皆死,此時他最長。
(17)代父後者:意思是做父親的繼承人。
三月,有司請立皇後。
薄太後曰:“諸侯皆同姓①,立太子母為皇後。
”皇後姓窦氏②。
上為立後故,賜天下鳏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③。
上從代來,初繼位,施德惠天下,填撫諸侯四夷皆洽歡④,乃循從代來功臣⑤。
上曰:“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以得保奉宗廟。
已尊昌為衛将軍,其封昌為壯武侯。
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 ①“諸侯皆同姓”二句:《索隐》:“謂帝之子為諸侯王,皆同姓。
姓,生也,言皆同母生,故立太子母也。
”②窦氏:本是文帝之妾,此時文帝正妻已死。
③鳏寡孤獨:老而無妻叫作“鳏”,老而無夫叫作“寡”,幼而無父叫作“孤”,老而無子叫作“獨”。
這裡“鳏寡孤獨”是泛指失去依靠,需要照顧的人。
已:通“以”。
④填撫:鎮撫,安一撫。
填,通“鎮”,安定。
四夷:古代對中原地區以外四方少數民族的總稱。
⑤循:安一撫,慰問。
上曰:“列侯從高帝入蜀、漢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戶,故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戶,衛尉定等十人四百戶。
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舅父驷鈞為清郭侯。
”秋,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為樊侯。
人或說右丞相曰:“君本誅諸呂,迎代王,今又矜其功①,受上賞,處尊位,禍且及身②。
”右丞相勃乃謝病免罷③,左丞相平專為丞相。
①矜:自我誇耀。
②且:将要。
③謝病:稱病辭職。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複以绛侯勃為丞相。
上曰:“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歲),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一靡一有遺德①。
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②,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馴其民③。
其令列侯之國,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 ①一靡一:無,沒有。
遺德:失德,不道德。
《漢書·文帝紀》“遺”作“違”。
②邑遠:指列侯的封邑離長安遠。
③無由:無法,無從。
馴:同“訓”,教導。
十一月晦①,日有食之。
十二月望②,日又食③。
上曰:“朕聞之,天生蒸民④,為之置君以養治之。
人主不德,布政不均⑤,則天示之以災,以誡不治。
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見于天⑥,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⑦,天下治亂,在朕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⑧。
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⑨,其不德大矣。
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⑩。
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者(11),以匡朕之不逮(12)。
因各饬其任職(13),務省繇費以便民。
朕既不能遠德(14),故然念外人之有非(15),是以設備未息(16)。
今縱不能罷邊屯戍(17),而又饬兵厚衛(18),其罷衛将軍軍。
太仆見馬遺财足(19),餘皆以給傳置(20)。
” ①晦: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②望:陰曆每月的十五日。
③日又食:據焦竑、張文虎考證,“日食”當作“月食”。
(見《會注考證》引)又: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十二月望日又食”七字當是衍文。
④蒸:通“烝”,衆多。
⑤布政:施政。
⑥适(zhé,折):通“谪”,責備,譴責。
見:同“現”,顯現。
⑦微眇:微小。
眇,同“渺”。
兆民:萬民。
⑧二三執政:等于說衆位執政大臣。
股肱(gōng,工):比喻左右的得力大臣。
股,大一腿。
肱,上肢肘至肩的部分。
⑨三光:指日、月、星。
⑩匄(gài,蓋):同“丐”,乞求,希望。
?賢良方正:指德才兼備,公平正直的人。
漢代選拔人才的“賢良方正”科目由此開始。
(據《會注考證》引胡三省說)?匡:輔助,補救。
逮:及。
(13)因:趁。
饬(chì,赤):整治。
(14)遠德:使恩德施及遠方。
(15)(xiàn現)然:憂慮不安的樣子。
非:邪惡。
這裡指侵略。
(16)設備:設防務。
(17)罷:撤除,撤銷。
邊屯戍:邊塞的防守。
這裡指駐軍。
(18)厚衛:加強衛戍力量。
(19)見馬:現有的馬匹。
見同“現”。
遺:留下。
财:通“才”,僅僅。
(20)傳置:古代交通要道上設置的備有車馬的驿站。
正月,上曰:“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①,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②。
” ①籍(jiè,借)田:《漢書·文帝紀》作“借田”,皇帝親自耕種的田。
實際上隻是春耕時象征一性一地參加耕作,以示重農。
《集解》引韋昭曰:“籍,借也。
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廟,且以勸率天下,使務農也。
”②粢盛:祭品。
指盛在祭器内的谷物。
粢,黍稷。
盛,指盛于器中。
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
上曰:“趙幽王幽死①,朕甚憐之,已立其長子遂為趙王。
遂弟辟強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可王②。
”乃立趙幽王少子辟強為河間王,以齊劇郡立朱虛侯為城陽王③,立東牟侯為濟北王,皇子武為代王,子參為太原王,子揖為梁王。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诽謗之木④,所以通治道而來谏者⑤。
今法有诽謗妖言之罪⑥,是使衆臣不敢盡情⑦,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将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⑧,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诽謗。
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⑨,朕甚不取。
自今以來⑩,有犯此者勿聽治?。
” ①幽死:指被呂後囚禁而餓死。
詳見《呂太後本紀》。
②王:使做王,立為王。
③劇郡:指地位重要,情況複雜,治理困難的大郡。
④進善之旌,诽謗之木:相傳唐堯時在四通八達的路口樹立旌旗和木牌,欲進善言者,立于旗下言之;有批評朝政者,寫在木牌上。
诽謗,批評,指責。
⑤通治道:使治國的途徑通暢。
來谏者:使進谏的人前來。
⑥妖言:迷惑人的邪說。
這裡指以妖言惑衆。
⑦情:真情,實情。
⑧祝詛:祈禱鬼神,使降禍于所憎之人。
約結:結盟,定約。
謾,欺騙,指負約。
⑨抵死:犯死罪。
抵,觸犯。
⑩自今以來:從今以後。
?聽治:判決治罪。
九月,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①。
①郡國守相:郡守和封國的丞相。
銅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
用銅鑄成虎形,分為兩半,調發軍隊時,經過驗合,方能生效。
竹使符:使臣到各地去所持的一種竹制的信物。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
十一月,上曰:“前日(計)〔诏〕遣列侯之國,或辭未行①。
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
”绛侯勃免丞相就國,以太尉颍陰侯嬰為丞相。
罷太尉官,屬丞相。
四月,城陽王章薨。
淮南王長與從者魏敬殺辟陽侯審食其②。
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為寇③。
帝初幸甘泉④。
六月,帝曰:“漢與匈奴約為昆弟⑤,毋使害邊境,所以輸遺匈奴甚厚⑥。
今右賢王離其國,将衆居河南降地⑦,非常故⑧,往來近塞,捕殺吏卒,驅保塞蠻夷⑨,令不得居其故⑩,陵轹邊吏(11),入盜,甚敖無道(12),非約也(13)。
其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遣丞相颍陰侯灌嬰擊匈奴。
”匈奴去,發中尉材官屬衛将軍軍長安(14)。
①辭:托辭,找借口。
②殺辟陽侯審食(yì,異)其(jī,基):高祖九年(前198年),劉長的母親被拘自一殺,審食其未能向呂後強争,為此劉長懷恨,将他殺死。
事見《淮南衡山列傳》。
③寇:搶劫掠奪。
④幸: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甘泉:宮名。
因位于甘泉山而得名。
⑤約為昆弟:漢初高祖,呂後及文帝初即位時曾三度與匈奴和親。
見《匈奴列傳》。
昆弟,兄弟。
⑥輸:運送。
遺(wèi,畏):送給。
⑦河南降地:指今内蒙古境内黃河以南一帶地區。
最初為匈奴所占,後秦始皇派蒙恬率十萬之衆擊之,悉收河南地。
見《匈奴列傳》。
⑧常故:正常緣故,正當理由。
⑨保塞蠻夷:保衛邊塞的少數民族。
⑩故:指故地。
(11)陵轹(lì,力):侵犯,欺壓。
(12)敖:通“傲”,傲慢。
(13)非約:指違背、破壞了先前的協約。
(14)材官:勇武之卒。
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見故群臣,皆賜之。
舉功行賞,諸民裡賜牛酒。
複晉陽中都民三歲①。
留遊太原十餘日。
①“複晉陽”句:複,免除賦稅徭役。
晉陽、中都、文帝為代王時舊都。
《漢書·文帝紀》“歲”下有“租”字。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往擊胡①,乃反②,發兵欲襲荥陽。
于是诏罷丞相兵③,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将軍,将十萬往擊之。
祁侯賀為将軍,軍荥陽。
七月辛亥,帝自太原至長安。
乃诏有司曰:“濟北王背德反上,诖誤吏民④,為大逆。
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乃以軍地邑降者⑤,皆赦之,複官爵。
與王興居去來⑥,亦赦之。
”八月,破濟北軍,虜其王。
赦濟北諸吏民與王反者。
①胡:指匈奴。
②反:反叛,造反。
③罷丞相兵:撤回丞相灌嬰的部隊。
④诖(guà,挂)誤:連累,使受害。
⑤以軍地邑降者:率領軍隊投降或獻出城邑歸降的人。
⑥去來:《漢書·文帝紀》顔師古注:“雖始與興居共反今棄之而來降者。
” 六年,有司言淮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诏,居處毋度①,出入拟于天子,擅為法令,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遣人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欲以危宗廟社稷。
群臣議,皆曰:“長當棄市②。
”帝不忍緻法于王③,赦其罪,廢勿王④。
群臣請處王蜀嚴道、邛都,帝許之。
長未到處所,行病死,上憐之。
後十六年,追尊淮南王長谥為厲王,立其子三人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
①居處:住所。
毋度:無度,超過了規定的限度。
②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将一屍一體暴露街頭示衆,叫作棄市。
③緻法:意思是依法懲處。
④廢:指廢除其諸侯王之位。
十三年夏,上曰:“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①。
百官之非,宜由朕躬②。
今秘祝之官移過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
其除之。
” ①繇(yóu,由):由,從。
②由:因為,由于。
躬:自身。
五月,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①,诏獄逮徙系長安②。
太倉公無男,有女五人。
太倉公将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③!”其少女缇萦自傷泣④,乃随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⑤。
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
妾傷夫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屬⑥,雖複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⑦。
妾願沒入為官婢⑧,贖父刑罪,使得自新。
”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诏曰:“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⑨,而民不犯。
何則⑩?至治也(11)。
今法有肉刑三(12),而一奸一不止(13),其咎安在(14)?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
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15)。
詩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16)。
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
朕甚憐之。
夫刑至斷支體(17),刻肌膚,終身不息(18),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一之意哉!其除肉刑。
” ①刑:刑罰。
這裡指受肉刑。
②獄:獄官。
逮:逮捕。
系:囚禁。
③緩急:指緊急情況。
這裡“緩”字無義,隻是個陪襯。
④少女:小女兒。
⑤妾:古代女子自稱的謙詞。
⑥屬:連接。
指被割斷的肢一體再接起來。
⑦其道無由:指無法走向改過自新的道路。
⑧沒入:指被收進官府。
⑨畫衣冠:以畫有特别的圖形或顔色的衣帽來象征各種刑罰。
章服:指給罪犯穿上有特定标志的衣服。
章,彩色。
僇(lù,陸):侮辱,羞辱。
按:相傳上古有所謂象刑,即以特異服飾象征五刑,以示恥辱,而不用肉刑,未必可信。
⑩何則:為什麼呢?則,語氣詞。
(11)至治:政治清明達到了頂點。
至,到達極點的。
(12)肉刑三:古代的三種肉刑,一般指黥(臉上刺字)、劓(割去鼻子)、刖(斷足)。
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是指劓、刖、宮(殘害生一殖機能)三種肉刑。
(13)一奸一:指違法犯罪的人與事。
(14)咎:過失,罪責。
(15)馴道不純:教導的方法不恰當。
馴通“訓”,教導。
純,善,好。
陷焉:意思是陷入犯罪的境地。
(16)這兩句詩引自《詩經·大雅·泂酌》。
恺(kǎi,凱)悌,指平易近人。
(17)支:同“肢”。
(18)息:生長。
上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今勤身從事①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②,其于勸農之道未備③。
其除田之租稅。
” ①勤身:勞身。
勤:辛勞。
②“本末”句:本和末無法區分。
本,指農業,末,指商業和手工業等。
異,區别,區分。
③備:完備,完善。
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卬。
上乃遣三将軍軍隴西、北地、上郡①,中尉周舍為衛将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将軍,軍渭北,車千乘②,騎卒十萬。
帝親自勞軍,勒兵申教令③,賜軍吏卒。
帝欲自将擊匈奴,群臣谏,皆不聽。
皇太後固要帝④,帝乃止。
于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将軍,成侯赤為内史,栾布為将軍,擊匈奴。
匈奴遁走。
①三将軍:指隴西将軍隆慮侯周竈、北地将軍甯侯魏遫、上郡将軍昌侯盧卿。
(據《會注考證》引齊召南說)②乘:古時一車四馬叫“乘”,這裡可譯為輛。
③勒: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