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此令中的事宜,都參照此令辦理。
要把這道诏令通告天下,使天下人都明白地知道我的心意。
葬我的霸陵周圍山水要保留其原來的樣子,不要有所改變。
後宮夫人以下直至少使,全都讓他們回一娘一家。
”朝廷任命中尉周亞夫為車騎将軍,典屬國徐悍為将屯将軍,郎中令張武為複土将軍。
征調京城附近各縣現役士卒一萬六千人,又征調内史所統轄的京城士卒一萬五千人,去做安葬棺槨的挖土、填土等工作,歸将軍張武統領。
乙巳日,文帝葬在霸陵,群臣叩首至地,奉上谥号,尊稱為孝文皇帝。
太子劉啟在高廟即位。
丁未日,承襲帝号為皇帝。
孝景皇帝元年(前156)十月,下诏給禦史:“我聽說古代帝王,有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天下之德的稱為‘宗’,制定禮儀音樂各有其根據。
還聽說歌是用來頌揚德行的,舞是用來顯揚功績的。
在高廟獻酒祭祀,演奏《武德》、《文始》、《五行》等歌舞。
在孝惠廟獻酒祭祀,演奏《文始》、《五行》等歌舞。
孝文皇帝治理天下,開放了關卡橋梁,處處暢通無阻,邊遠地區也是一樣;廢除了诽謗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賞賜老人,收養撫恤少無父母和老而無子的貧苦人,以此來養育天下衆生;他杜絕各種嗜好,不受臣下進獻的貢品,不求一己之私利;處治罪犯不株連家屬,不誅罰無罪之人。
廢除宮刑,放出後宮美人,對使人斷絕後代的事看得很重。
我不聰敏,不能認識孝文皇帝的一切。
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親自實行了。
他的功德顯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廣施,遍及四海,沒有哪個人不曾得到他的好處。
他的光輝如同日月,而祭祀時所用的歌舞卻不相稱,對此我心中非常不安。
應當為孝文皇帝廟制作《昭德》舞,以顯揚他的美德。
然後将祖宗的功德載入史冊,流傳萬代,永遠永遠沒有盡頭,我認為這樣做很好。
此事交給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級的官員和禮官共同制定出禮儀,然後上報給我。
”丞相申徒嘉等人說:“陛下始終想着孝親之道,制作《昭德》之舞來顯揚孝文皇帝的赫赫功德,這都是我們這些臣子由于愚鈍而想不到的。
我們恭敬地建議:世間取天下之功沒有大過高皇帝的,治天下之德沒有超過孝文皇帝的,高皇帝廟應當作為本朝帝王的太祖廟,孝文皇帝廟應當作為本朝帝王的太宗廟。
後代天子應當世世祭祀太祖和太宗之廟。
各郡各國諸侯也應當分别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之廟。
每年朝廷祭祀時,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時派使者來京陪侍天子祭祀,每年都要祭祀太祖、太宗。
請把這些寫入文獻,向天下公布。
”景帝下制說:“可以。
” 太史公說:孔子曾說:“治理國家必須經過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
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殘暴免除刑殺了。
”這話千真萬确。
漢朝建立,到孝文皇帝經過四十多年,德政達到了極盛的地步。
孝文帝已逐漸走向更改曆法、服色和進行封禅了,可是由于他的謙讓,至今尚未完成。
啊,這難道不就是仁嗎? 【原文】【注解】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①。
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陳豨軍,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②。
太後薄氏子。
即位十七年,高後八年七月,高後崩③。
九月,諸呂呂産等欲為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謀召立代王,事在《呂後》語中④。
①中子:排行居中的兒子。
劉邦有八個兒子,劉恒居第四。
②“都中都”的前一個“都”是定都、建都的意思。
③崩:古代帝王或王後死稱崩。
④呂後語:指《呂太後本紀》。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
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将,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①,特畏高帝、呂太後威耳②。
今已誅諸呂,新啑血京師③,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
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④:“群臣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諸侯豪傑并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⑤,然卒踐天子之位者⑥,劉氏也,天下絕望⑦,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⑧,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⑨,天下服其強,二矣。
漢興,除秦苟政,約法令⑩,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
夫以呂太後之嚴,立諸呂為三王(11),擅權****,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12),一呼士皆左袒(13),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一黨一甯能專一邪(14)?方今内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
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代王報太後計之,猶與未定(15)。
蔔之龜(16),卦兆得大橫(17)。
占曰(18):“大橫庚庚(19),餘為天王,夏啟以光(20)。
”代王曰:“寡人固己為王矣,又何王?”蔔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
”于是代王乃遣太後弟薄昭往見绛侯,绛侯等具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
薄昭還報曰:“信矣,毋可疑者(21)。
”代王乃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命宋昌參乘(22),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23)。
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
①屬意:用意。
②特:隻,僅。
③啑(dié,疊)血京師:指呂後死後,陳平、周勃等誅滅諸呂之事。
啑血,形容激戰而血流遍地。
啑,通“蹀”,踏。
④進:指進言。
⑤以萬數:用萬來計算。
即數以萬計的意思。
⑥卒:最終。
踐:踏,登上。
⑦絕望:指失去了做皇帝的希望。
⑧封王子弟:封子弟為王。
⑨盤石:巨大的石頭。
盤,同“磐”。
⑩約法令:《高祖本紀》:高祖進入關中後,“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餘悉除去秦法。
”(11)三王:指梁王呂産、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12)節:符節。
古代朝廷用做信物的憑證。
北軍:西漢時高祖所建保衛兩宮的衛隊之一。
長樂宮在東,為北軍;未央宮在西,為南軍。
(參用《會注考證》引俞正燮說)(13)左袒:袒露左臂。
此事詳見《呂太後本紀》。
(14)甯:豈,難道。
專一:同一,一緻。
(15)猶與:同“猶豫”。
(16)蔔之龜:用龜甲占蔔這件事。
古人用火燒灼龜甲,根據龜甲的縱橫裂紋推測吉兇。
(17)大橫:指龜甲被燒灼後出現的大的橫向裂紋。
(18)占:本指占蔔時視兆以判斷吉兇,這裡指蔔辭。
(19)庚庚:變更,更替。
《索隐》:“庚庚猶‘更更’,言以諸侯更帝位也。
”(20)夏啟以光:象夏啟那樣發揚光大夏禹的帝業。
夏啟是夏禹之子。
參見《夏本紀》。
(21)毋:同“無”。
(22)參乘:站在車右邊陪乘,擔任護衛。
(23)傳:驿車。
詣:到……去。
昌至渭橋,丞相以下皆迎。
宋昌還報。
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谒稱臣。
代王下車拜。
太尉勃進曰:“願請間言①。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
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②。
代王謝曰③:“至代邸而議之④。
”遂馳入代邸。
群臣從至。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将軍陳武、禦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當奉宗廟⑤。
臣謹請(與)陰安侯列侯頃王後與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議曰⑥:‘大王高帝長子⑦,宜為高帝嗣。
’願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曰:“奉高帝宗廟,重事也。
寡人不佞⑧,不足以稱宗廟⑨。
願請楚王計宜者⑩,寡人不敢當。
”群臣皆伏固請。
代王西鄉讓者三(11),南鄉讓者再。
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計之(12),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宜稱,雖天下諸侯萬民以為宜。
臣等為宗廟社稷計(13),不敢忽。
願大王幸聽臣等。
臣謹奉天子玺符再拜上。
”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為莫宜寡人(14),寡人不敢辭。
”遂即天子位。
①間言:指私下進言。
②玺:皇帝的印。
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假。
③謝:推辭,辭謝。
④代邸:代王在京城的官邸。
⑤宗廟:古代帝王或諸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場所,後來也用作王室、國家的代稱。
⑥二千石:指年俸二千石的官員。
漢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的俸祿等級,都是年俸二千石。
⑦高帝長子:高帝當時還活着的兒子有代王劉恒和淮南王劉長,劉恒居長。
⑧不佞:沒有才能。
自謙之詞。
⑨稱宗廟:意思是能勝任祭祀宗廟。
稱,相稱,适合,配得上。
⑩楚王:劉邦之弟劉交。
在當時皇族中劉交輩份最高,所以劉恒要請他考慮。
(11)“代王西鄉(xiàng,向)”二句:《會注考證》引胡三省曰:“蓋代王入代邸,而漢廷群臣繼至,王以賓主禮接之,故西鄉。
群臣勸進,王凡三讓;群臣遂扶王正南面之位,王又讓者再。
”譯文參用此說。
(12)伏計:伏地考慮。
這是臣對君陳述自己意見時所用的敬詞。
“伏”,指身一體前傾,面向下。
可以不譯。
(13)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立社稷壇,後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稱。
(14)莫宜寡人:等于說“莫宜于寡人”,沒有人比我适宜。
群臣以禮次侍。
乃使太仆嬰與東牟侯興居清宮①,奉天子法駕②,迎于代邸。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③。
乃夜拜宋昌為衛将軍,鎮撫南北軍。
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④。
還坐前殿。
于是夜下诏書曰:“間者諸呂用事擅權⑤,謀為大逆,欲以危劉氏宗廟,賴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⑥。
朕初即位,其赦天下⑦。
賜民爵一級⑧,女子百戶牛酒⑨,酺五日⑩。
①清宮:清理皇宮。
這裡指将呂氏的殘餘勢力從宮室中清除出去。
②法駕:天子舉行典禮時所乘坐的車駕,也叫金銀車。
③未央宮:漢宮名。
當時常作為群臣朝見皇帝的場所。
④行:巡行,巡視。
⑤間者:近來。
用事:執政,當權。
⑥伏:得到(應有的懲罰)。
辜:罪。
⑦其:表示祈使、命令。
可以不譯出。
⑧賜民爵一級:《會注考證》引顔師古曰:“賜爵者,謂一家之長得之也。
”⑨百戶牛酒:《索隐》引《封禅書》雲:“百戶牛一頭,酒十石。
”又引樂産雲:“婦人無夫或無子不沾爵,故賜之也。
”⑩酺(pú,蒲):命令特許的大聚飲。
秦漢時,三人以上無故相聚飲酒,要罰金四兩。
這裡為慶祝皇帝登基,特許百姓聚飲五天。
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戍,徒立故琅邪王澤為燕王①。
辛亥,皇帝即阼②,谒高廟③。
右丞相平徒為左丞相,太尉勃為右丞相,大将軍灌嬰為太尉。
諸呂所奪齊楚故地,皆複與之。
①徒:調職,調往。
這裡是改封的意思。
②即阼(zuò,作):即位,登位。
阼,帝王即位或主持祭祀時所登的台階。
③谒:禀告,這裡指舉行典禮,禀告即位登基。
高廟:漢高祖劉邦之廟。
古代皇帝登基時,要到祖廟去舉行典禮,行祭祀、朝拜之禮。
壬子,遣車騎将軍薄昭迎皇太後于代。
皇帝曰:“呂産自置為相國,呂祿為上将軍,擅矯遣灌将軍嬰将兵擊齊①,欲代劉氏,嬰留荥陽弗擊,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
呂産欲為不善,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謀奪呂産等軍。
朱虛侯劉章首先捕呂産等。
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節承诏入北軍。
典客劉揭身奪趙王呂祿印。
益封太尉勃萬戶②,賜金五千斤。
丞相陳平、灌将軍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
朱虛侯劉章、襄平侯通、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金千斤。
封典客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
” ①矯:假托君命,假傳命令。
②益:加。
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①,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②。
今犯法已論③,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産坐之④,及為收帑⑤,朕甚不取。
其議之。
”有司皆曰⑥:“民不能自治,故為法以禁之。
相坐坐收⑦,所以累其心⑧,使重犯法⑨,所從來遠矣。
如故便⑩。
”上曰:“朕聞法正則民悫(11),罪當則民從(12)。
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13),吏也。
其既不能導,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為暴者也(14)。
何以禁之?朕未見其便,其孰計之(15)。
”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
請奉诏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
” ①正:通“證”,憑證、依據。
②率:率領。
這裡是引導的意思。
③論:判罪,論處。
④同産:指同胞的兄弟姐妹。
坐之:因之而定罪。
坐,指定罪。
⑤收帑(nú,奴):把罪犯的妻子兒女抓來,收為官府奴婢。
帑,通“孥”,妻子兒女。
⑥有司: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事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⑦相坐:即連坐。
一人犯法,株連他人同時治罪。
坐收:因犯罪而被逮捕。
⑧累:牽累,牽制。
⑨重:以為重大,感到嚴重。
⑩便:便利,适宜。
(11)悫(què,确):忠厚,謹慎。
(12)罪:判罪,懲處。
當:得當。
(13)牧民:即統治人民。
《逸周書·命訓》中有“古之明王”“牧萬民”的說法。
(14)為暴:幹兇惡殘暴的事。
(15)孰計:仔細考慮。
孰,同“熟”。
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①,所以尊宗廟。
請立太子。
”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②,天下人民未有嗛志③。
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④,而曰豫建太子⑤,是重吾不德也。
謂天下何?其安之⑥。
”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
”上曰:“楚王,季父也⑦,春秋高⑧,閱天下之義理多矣⑨,明于國家之大體。
吳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
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⑩。
豈為不豫哉(11)!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
今不選舉焉(12),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于子,非所以憂天下也。
朕甚不取也。
”有司皆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千餘歲,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用此道也(13)。
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
高帝親率士大夫(14),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
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為其國祖。
子孫繼嗣,世世弗絕,天下之大義也,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内。
今釋宜建而更選于諸侯及宗室(15),非高帝之志也。
更議不宜。
子某最長(16),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
”上乃許之。
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17)。
要把這道诏令通告天下,使天下人都明白地知道我的心意。
葬我的霸陵周圍山水要保留其原來的樣子,不要有所改變。
後宮夫人以下直至少使,全都讓他們回一娘一家。
”朝廷任命中尉周亞夫為車騎将軍,典屬國徐悍為将屯将軍,郎中令張武為複土将軍。
征調京城附近各縣現役士卒一萬六千人,又征調内史所統轄的京城士卒一萬五千人,去做安葬棺槨的挖土、填土等工作,歸将軍張武統領。
乙巳日,文帝葬在霸陵,群臣叩首至地,奉上谥号,尊稱為孝文皇帝。
太子劉啟在高廟即位。
丁未日,承襲帝号為皇帝。
孝景皇帝元年(前156)十月,下诏給禦史:“我聽說古代帝王,有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天下之德的稱為‘宗’,制定禮儀音樂各有其根據。
還聽說歌是用來頌揚德行的,舞是用來顯揚功績的。
在高廟獻酒祭祀,演奏《武德》、《文始》、《五行》等歌舞。
在孝惠廟獻酒祭祀,演奏《文始》、《五行》等歌舞。
孝文皇帝治理天下,開放了關卡橋梁,處處暢通無阻,邊遠地區也是一樣;廢除了诽謗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賞賜老人,收養撫恤少無父母和老而無子的貧苦人,以此來養育天下衆生;他杜絕各種嗜好,不受臣下進獻的貢品,不求一己之私利;處治罪犯不株連家屬,不誅罰無罪之人。
廢除宮刑,放出後宮美人,對使人斷絕後代的事看得很重。
我不聰敏,不能認識孝文皇帝的一切。
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親自實行了。
他的功德顯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廣施,遍及四海,沒有哪個人不曾得到他的好處。
他的光輝如同日月,而祭祀時所用的歌舞卻不相稱,對此我心中非常不安。
應當為孝文皇帝廟制作《昭德》舞,以顯揚他的美德。
然後将祖宗的功德載入史冊,流傳萬代,永遠永遠沒有盡頭,我認為這樣做很好。
此事交給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級的官員和禮官共同制定出禮儀,然後上報給我。
”丞相申徒嘉等人說:“陛下始終想着孝親之道,制作《昭德》之舞來顯揚孝文皇帝的赫赫功德,這都是我們這些臣子由于愚鈍而想不到的。
我們恭敬地建議:世間取天下之功沒有大過高皇帝的,治天下之德沒有超過孝文皇帝的,高皇帝廟應當作為本朝帝王的太祖廟,孝文皇帝廟應當作為本朝帝王的太宗廟。
後代天子應當世世祭祀太祖和太宗之廟。
各郡各國諸侯也應當分别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之廟。
每年朝廷祭祀時,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時派使者來京陪侍天子祭祀,每年都要祭祀太祖、太宗。
請把這些寫入文獻,向天下公布。
”景帝下制說:“可以。
” 太史公說:孔子曾說:“治理國家必須經過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
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殘暴免除刑殺了。
”這話千真萬确。
漢朝建立,到孝文皇帝經過四十多年,德政達到了極盛的地步。
孝文帝已逐漸走向更改曆法、服色和進行封禅了,可是由于他的謙讓,至今尚未完成。
啊,這難道不就是仁嗎? 【原文】【注解】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①。
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陳豨軍,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②。
太後薄氏子。
即位十七年,高後八年七月,高後崩③。
九月,諸呂呂産等欲為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謀召立代王,事在《呂後》語中④。
①中子:排行居中的兒子。
劉邦有八個兒子,劉恒居第四。
②“都中都”的前一個“都”是定都、建都的意思。
③崩:古代帝王或王後死稱崩。
④呂後語:指《呂太後本紀》。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
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将,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①,特畏高帝、呂太後威耳②。
今已誅諸呂,新啑血京師③,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
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④:“群臣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諸侯豪傑并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⑤,然卒踐天子之位者⑥,劉氏也,天下絕望⑦,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⑧,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⑨,天下服其強,二矣。
漢興,除秦苟政,約法令⑩,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
夫以呂太後之嚴,立諸呂為三王(11),擅權****,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12),一呼士皆左袒(13),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一黨一甯能專一邪(14)?方今内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
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代王報太後計之,猶與未定(15)。
蔔之龜(16),卦兆得大橫(17)。
占曰(18):“大橫庚庚(19),餘為天王,夏啟以光(20)。
”代王曰:“寡人固己為王矣,又何王?”蔔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
”于是代王乃遣太後弟薄昭往見绛侯,绛侯等具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
薄昭還報曰:“信矣,毋可疑者(21)。
”代王乃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命宋昌參乘(22),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23)。
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
①屬意:用意。
②特:隻,僅。
③啑(dié,疊)血京師:指呂後死後,陳平、周勃等誅滅諸呂之事。
啑血,形容激戰而血流遍地。
啑,通“蹀”,踏。
④進:指進言。
⑤以萬數:用萬來計算。
即數以萬計的意思。
⑥卒:最終。
踐:踏,登上。
⑦絕望:指失去了做皇帝的希望。
⑧封王子弟:封子弟為王。
⑨盤石:巨大的石頭。
盤,同“磐”。
⑩約法令:《高祖本紀》:高祖進入關中後,“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餘悉除去秦法。
”(11)三王:指梁王呂産、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12)節:符節。
古代朝廷用做信物的憑證。
北軍:西漢時高祖所建保衛兩宮的衛隊之一。
長樂宮在東,為北軍;未央宮在西,為南軍。
(參用《會注考證》引俞正燮說)(13)左袒:袒露左臂。
此事詳見《呂太後本紀》。
(14)甯:豈,難道。
專一:同一,一緻。
(15)猶與:同“猶豫”。
(16)蔔之龜:用龜甲占蔔這件事。
古人用火燒灼龜甲,根據龜甲的縱橫裂紋推測吉兇。
(17)大橫:指龜甲被燒灼後出現的大的橫向裂紋。
(18)占:本指占蔔時視兆以判斷吉兇,這裡指蔔辭。
(19)庚庚:變更,更替。
《索隐》:“庚庚猶‘更更’,言以諸侯更帝位也。
”(20)夏啟以光:象夏啟那樣發揚光大夏禹的帝業。
夏啟是夏禹之子。
參見《夏本紀》。
(21)毋:同“無”。
(22)參乘:站在車右邊陪乘,擔任護衛。
(23)傳:驿車。
詣:到……去。
昌至渭橋,丞相以下皆迎。
宋昌還報。
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谒稱臣。
代王下車拜。
太尉勃進曰:“願請間言①。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
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②。
代王謝曰③:“至代邸而議之④。
”遂馳入代邸。
群臣從至。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将軍陳武、禦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當奉宗廟⑤。
臣謹請(與)陰安侯列侯頃王後與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議曰⑥:‘大王高帝長子⑦,宜為高帝嗣。
’願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曰:“奉高帝宗廟,重事也。
寡人不佞⑧,不足以稱宗廟⑨。
願請楚王計宜者⑩,寡人不敢當。
”群臣皆伏固請。
代王西鄉讓者三(11),南鄉讓者再。
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計之(12),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宜稱,雖天下諸侯萬民以為宜。
臣等為宗廟社稷計(13),不敢忽。
願大王幸聽臣等。
臣謹奉天子玺符再拜上。
”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為莫宜寡人(14),寡人不敢辭。
”遂即天子位。
①間言:指私下進言。
②玺:皇帝的印。
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假。
③謝:推辭,辭謝。
④代邸:代王在京城的官邸。
⑤宗廟:古代帝王或諸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場所,後來也用作王室、國家的代稱。
⑥二千石:指年俸二千石的官員。
漢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的俸祿等級,都是年俸二千石。
⑦高帝長子:高帝當時還活着的兒子有代王劉恒和淮南王劉長,劉恒居長。
⑧不佞:沒有才能。
自謙之詞。
⑨稱宗廟:意思是能勝任祭祀宗廟。
稱,相稱,适合,配得上。
⑩楚王:劉邦之弟劉交。
在當時皇族中劉交輩份最高,所以劉恒要請他考慮。
(11)“代王西鄉(xiàng,向)”二句:《會注考證》引胡三省曰:“蓋代王入代邸,而漢廷群臣繼至,王以賓主禮接之,故西鄉。
群臣勸進,王凡三讓;群臣遂扶王正南面之位,王又讓者再。
”譯文參用此說。
(12)伏計:伏地考慮。
這是臣對君陳述自己意見時所用的敬詞。
“伏”,指身一體前傾,面向下。
可以不譯。
(13)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立社稷壇,後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稱。
(14)莫宜寡人:等于說“莫宜于寡人”,沒有人比我适宜。
群臣以禮次侍。
乃使太仆嬰與東牟侯興居清宮①,奉天子法駕②,迎于代邸。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③。
乃夜拜宋昌為衛将軍,鎮撫南北軍。
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④。
還坐前殿。
于是夜下诏書曰:“間者諸呂用事擅權⑤,謀為大逆,欲以危劉氏宗廟,賴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⑥。
朕初即位,其赦天下⑦。
賜民爵一級⑧,女子百戶牛酒⑨,酺五日⑩。
①清宮:清理皇宮。
這裡指将呂氏的殘餘勢力從宮室中清除出去。
②法駕:天子舉行典禮時所乘坐的車駕,也叫金銀車。
③未央宮:漢宮名。
當時常作為群臣朝見皇帝的場所。
④行:巡行,巡視。
⑤間者:近來。
用事:執政,當權。
⑥伏:得到(應有的懲罰)。
辜:罪。
⑦其:表示祈使、命令。
可以不譯出。
⑧賜民爵一級:《會注考證》引顔師古曰:“賜爵者,謂一家之長得之也。
”⑨百戶牛酒:《索隐》引《封禅書》雲:“百戶牛一頭,酒十石。
”又引樂産雲:“婦人無夫或無子不沾爵,故賜之也。
”⑩酺(pú,蒲):命令特許的大聚飲。
秦漢時,三人以上無故相聚飲酒,要罰金四兩。
這裡為慶祝皇帝登基,特許百姓聚飲五天。
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戍,徒立故琅邪王澤為燕王①。
辛亥,皇帝即阼②,谒高廟③。
右丞相平徒為左丞相,太尉勃為右丞相,大将軍灌嬰為太尉。
諸呂所奪齊楚故地,皆複與之。
①徒:調職,調往。
這裡是改封的意思。
②即阼(zuò,作):即位,登位。
阼,帝王即位或主持祭祀時所登的台階。
③谒:禀告,這裡指舉行典禮,禀告即位登基。
高廟:漢高祖劉邦之廟。
古代皇帝登基時,要到祖廟去舉行典禮,行祭祀、朝拜之禮。
壬子,遣車騎将軍薄昭迎皇太後于代。
皇帝曰:“呂産自置為相國,呂祿為上将軍,擅矯遣灌将軍嬰将兵擊齊①,欲代劉氏,嬰留荥陽弗擊,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
呂産欲為不善,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謀奪呂産等軍。
朱虛侯劉章首先捕呂産等。
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節承诏入北軍。
典客劉揭身奪趙王呂祿印。
益封太尉勃萬戶②,賜金五千斤。
丞相陳平、灌将軍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
朱虛侯劉章、襄平侯通、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金千斤。
封典客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
” ①矯:假托君命,假傳命令。
②益:加。
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①,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②。
今犯法已論③,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産坐之④,及為收帑⑤,朕甚不取。
其議之。
”有司皆曰⑥:“民不能自治,故為法以禁之。
相坐坐收⑦,所以累其心⑧,使重犯法⑨,所從來遠矣。
如故便⑩。
”上曰:“朕聞法正則民悫(11),罪當則民從(12)。
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13),吏也。
其既不能導,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為暴者也(14)。
何以禁之?朕未見其便,其孰計之(15)。
”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
請奉诏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
” ①正:通“證”,憑證、依據。
②率:率領。
這裡是引導的意思。
③論:判罪,論處。
④同産:指同胞的兄弟姐妹。
坐之:因之而定罪。
坐,指定罪。
⑤收帑(nú,奴):把罪犯的妻子兒女抓來,收為官府奴婢。
帑,通“孥”,妻子兒女。
⑥有司: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事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⑦相坐:即連坐。
一人犯法,株連他人同時治罪。
坐收:因犯罪而被逮捕。
⑧累:牽累,牽制。
⑨重:以為重大,感到嚴重。
⑩便:便利,适宜。
(11)悫(què,确):忠厚,謹慎。
(12)罪:判罪,懲處。
當:得當。
(13)牧民:即統治人民。
《
(14)為暴:幹兇惡殘暴的事。
(15)孰計:仔細考慮。
孰,同“熟”。
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①,所以尊宗廟。
請立太子。
”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②,天下人民未有嗛志③。
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④,而曰豫建太子⑤,是重吾不德也。
謂天下何?其安之⑥。
”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
”上曰:“楚王,季父也⑦,春秋高⑧,閱天下之義理多矣⑨,明于國家之大體。
吳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
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⑩。
豈為不豫哉(11)!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
今不選舉焉(12),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于子,非所以憂天下也。
朕甚不取也。
”有司皆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千餘歲,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用此道也(13)。
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
高帝親率士大夫(14),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
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為其國祖。
子孫繼嗣,世世弗絕,天下之大義也,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内。
今釋宜建而更選于諸侯及宗室(15),非高帝之志也。
更議不宜。
子某最長(16),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
”上乃許之。
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