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慮不安,怕外族侵擾邊境為非作歹,因此邊疆的防務一直沒停止。
現在既然不能撤除邊塞的軍隊,卻還要命令軍隊增加兵力來保衛我嗎?應該撤銷衛将軍統轄的軍隊。
太仆掌管的現有馬匹,隻需留下一些夠用就可以了,其餘的都交給驿站使用。
” 正月,文帝說:“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應當開辟皇帝親自耕種的籍田,我要親自帶頭耕作,來供給宗廟祭祀用的谷物。
” 三月,主管大臣建議封皇子們為諸侯王。
文帝說:“趙幽王劉友被囚禁而死,我非常憐惜他,他的長子劉遂已經被立為趙王。
劉遂的弟弟辟強,以及齊悼惠王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矣侯劉興居有功,也可以封王。
”于是封趙幽王的小兒子劉辟強為河間王,用齊國的重要大郡封朱虛侯為城陽王,封東牟侯為濟北王,封皇子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文帝說:“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設置進善言的旌旗和批評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國的途徑,招來進谏的人。
現在法令中有诽謗朝廷妖言惑衆的罪狀,這就使大臣們不敢完全說真話,做皇帝的也無從了解自己的過失。
這還怎麼能招來遠方的賢良之士呢?應當廢除這樣的條文。
百姓中有人一起詛咒皇帝,約定互相隐瞞,後來又負約相互告發,官吏認為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滿的話,官吏又認為是诽謗朝廷。
這些實際上隻是小民愚昧無知而犯了死罪。
上述做法我認為很不可取。
從今以後,再有犯這類罪的,一律不加審理不予治罪。
” 九月,首先把授兵權或調軍隊的銅虎符和使臣出使所持的竹使符發給各封國丞相和各郡郡守。
三年(前177)十月底丁酉日,發生日食。
十一月,文帝說:“日前曾诏令列侯回各自的封國,有的找借口還沒有走,丞相是我所敬重的,希望丞相為我率領列侯回封國。
”于是绛侯周勃免去丞相職務,回自己的封國了。
文帝任命太尉颍陰侯灌嬰為丞相。
取消了太尉這個官職,太尉所掌的兵權歸屬于丞相。
四月,城陽王劉章去世。
淮南王劉長和他的随從魏敬殺了辟陽侯審食其(yìjī,異基)。
五月,匈奴侵入北地郡,在河南地區進行搶掠。
文帝初次幸臨甘泉宮。
六月,文帝說:“漢朝曾與匈奴結為兄弟,目的是不使它侵擾邊境,為此給他們運去了大量的物資,饋贈十分豐厚。
現在匈奴的右賢王離開他們本土,率衆進駐早已歸屬漢朝的河南地區,沒有任何正當理由,就在邊塞地區出入往來,捕殺漢官吏士卒,驅逐守衛邊塞的蠻夷,使他們不能在原居住地居住,欺淩邊防官吏,侵入内地搶劫,十分傲慢,不講道理,破壞了先前的協約。
為此可調發邊防官吏騎兵八萬五千人前往高奴,派丞相颍陰侯灌嬰率兵反擊匈奴。
”匈奴退離邊境。
又征調中尉屬下勇武的士卒歸屬于衛将軍統領,駐守長安。
辛卯日,文帝從甘泉前往高奴,順便來到太原,接見原代國的群臣,全都給以賞賜。
根據功勞大小傍以不同的獎賞,賜給百姓牛、酒,免除晉陽、中都兩地百姓三年的賦稅。
文帝在太原逗留遊玩了十多天。
濟北王劉興居得知文帝到了代地,想要前去反擊匈奴,趁勢起兵造反,打算襲擊荥陽。
于是文帝下令丞相灌嬰撤回部隊,派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将軍,率領十萬部隊前去讨伐叛軍。
任命祁侯缯賀為将軍,駐紮在荥陽。
七月辛亥日,文帝從太原回到長安。
诏令有關大臣說:“濟北王背德反上,連累了濟北的官吏百姓,這是大逆不道。
濟北的官吏和民衆,凡是在朝廷大軍到來之前就自己停止反叛活動的,以及率部投降或獻出城邑出降的,一律赦免,官爵複原。
那些開始曾與劉興居一起造反但後來投降了的人,也予以赦免。
”八月,打垮了濟北叛軍,浮虜了濟北王。
文帝宣布郝免濟北國中随濟北王造反的官吏百姓。
六年(前174),主管大臣報告淮南王劉長廢棄先帝的法律,不聽從皇帝的诏令,宮室居所超過規定的限度,出入車馬儀仗比拟天子,擅自制定法令,與棘蒲侯的太子陳奇圖謀造反,派人出使閩越和匈奴,調用它們的軍隊,企圖危害宗廟社稷。
群臣議論此事,都說“劉長應當在街市上斬首示衆。
”文帝不忍心法辦淮南王,免了他的死罪,廢了他的王位,不準再做諸侯王。
群臣請求把淮南王流放到蜀郡的嚴道和邛(qióng,瓊)都一帶,文帝同意了。
劉長還沒到達流放地,就病死在路上。
文帝憐惜他,後來到十六年(前164)時,追尊淮南王劉長,谥号為厲王,并封他的三個兒子: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
十三年(前167)夏天,文帝說:“我聽說,天道是禍從怨起、福由德興。
百官的過錯,應當由我一人承擔責任。
如今秘祝官把過錯都推到下面的大臣,其結果是顯揚了我的無德,我很不贊成。
應當取消這種做法。
” 五月,齊國的太倉令淳于公犯了罪,應該受刑,朝廷下诏讓獄官逮捕他,把他押解到長安拘禁起來。
太倉令沒有兒子,隻有五個女兒。
他被捕臨行時,罵女兒們說:“生孩子不生兒子,遇到緊急情況,就沒有用處了!”他的小女兒缇(tí,提)萦(yíng,營)傷心地哭了,就跟随父親來到長安,向朝廷上書說:“我的父親做官,齊國的人們都稱贊他廉潔公平,現在因觸犯法律而犯罪,應當受刑。
我哀傷的是,受了死刑的人不能再活過來,受了肉刑的人肢一體斷了不能再接起來,雖想走改過自新之路,也沒有辦法了。
我願意被收入官府做奴婢,來抵父親的應該受刑之罪,使他能夠改過自新。
”上書送到文帝那裡,文帝憐憫缇萦的孝心,就下诏說:“聽說在有虞氏的時候,隻是在罪犯的衣帽上畫上特别的圖形或顔色,給罪犯穿上有特定标志的衣服,以此來羞辱他們,這樣,民衆就不犯法了。
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當時政治清明到了極點。
如今法令中有刺面、割鼻、斷足三種肉刑,可是犯法的事仍然不能禁止,過失出在哪兒呢?不就是因為我道德不厚教化不明嗎?我自己感到很漸愧,所以訓導的方法不完善,愚昧的百姓就會走上犯罪。
《詩經》上說,‘平易近人的官員,才是百姓的父母’。
現在人犯了過錯,還沒施以教育就加給刑罰,那麼有人想改過從善也沒有機會了。
我很憐憫他們。
施用刑罰以緻割斷犯人的肢一體,刻傷犯人的肌膚,終身不能長好,多麼令人痛苦而又不合道德呀,作為百姓的父母,這樣做,難道合乎天下父母心嗎?應該廢除肉刑。
” 文帝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沒有什麼比這事情更重要。
現在農民辛勤地從事農業生産卻還要交納租稅,使得務農和從事商業手工業沒有區别,本末不分,這恐怕是由于鼓勵農耕的方法還不完備。
應當免除農田的租稅。
” 十四年(前166)冬天,匈奴謀劃侵入邊境進行劫掠,攻打朝那塞,殺死北地郡都尉孫卬。
文帝于是派出三位将軍率兵分别駐紮在隴西、北地、上郡,任命中尉周舍為衛将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将軍,駐紮在渭河以北地區,計有戰車千輛,騎兵十萬。
文帝親自一慰勞軍隊,部署軍隊,申明訓令,獎賞全軍将士。
文帝想要親自率兵反擊匈奴,群臣勸阻,一概不聽。
皇太後堅決阻攔文帝,文帝這才作罷。
于是任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将軍,成侯董赤為内史,栾布為将軍,率軍攻打匈奴。
匈奴逃跑了。
這年春天,文帝說:“我有幸得以執掌祭祀的犧牲、玉帛來祭祀上帝、宗廟,登上帝位,至今十四年了,曆時已經很久,以我這樣一個既不聰敏又不明智的人長久地治理天下,深為自愧。
應當廣泛增設祭祀的?(shàn,扇)場和玉帛。
從前先王遠施恩惠而不求回報,遙祭山川卻不為自己祈福,尊賢抑親,先民後己,聖明到了極點。
如今我聽說掌管祭祀的祠官祈禱時,全都是為我一個人,而不為百姓祝福,我為此而感到非常漸愧。
憑着我這樣無德之人,卻獨自享受神靈的降福,而百姓卻享受不到,這就加重了我的無德。
現在命令祠官祭祀要向神獻上敬意,不要為我一個人祈求什麼。
” 這時,北平侯張蒼任丞相,剛剛明确了新的樂律和曆法。
魯國人公孫臣上書陳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終而複始以象征王朝興替的五德終始學說,說現在正當土德,土德的驗證是将有黃龍出現,應當更改曆法、服色等制度。
文帝把此事下交給丞相去研究。
丞相張蒼經過推算認為現今是水德,才明确把冬十月作為歲首,應該崇尚黑色,認為公孫臣的說法不對,請求文帝不要采納。
十五年(前165),有黃龍出現在成紀縣,文帝又召來魯國的公孫臣,任命他為博士,讓他重新說明當今應為土德的道理。
于是文帝下诏說:“有奇物神龍出現在成紀,沒有傷害到百姓,今年又是個好年成。
我要親自到郊外祭祀上帝和諸神。
禮官們商議這件事,不要因為怕我勞累而有什麼隐諱。
”主管大臣和禮官們都說:“古代天子每年夏天親自到郊外祭祀上帝,所以叫做‘郊’(郊祀,郊祭)。
”于是文帝第一次來到雍,郊祭五帝,在夏初四月向天帝緻禮。
趙國人新垣平憑着善于望雲氣而知兇吉來進見文帝,勸說文帝在渭城建五帝廟,并預言這将使周朝的傳國寶鼎出現,還會有奇異的美玉出現。
十六年(前164),文帝親自到渭陽五帝廟郊祭,仍在夏季向天帝緻敬,并崇尚紅色。
十七年(前163),文帝得到一個玉杯,這個玉杯實際是新垣平為欺騙文帝而派人獻上的,玉杯上刻有“人主延壽”四個字。
于是文帝下诏把這一年改為元年,下令天下民衆盡情聚會飲酒。
當年,新垣平欺詐的事情被發覺,夷滅了三族。
後元二年(前162),文帝說:“我不英明,不能施恩德于遠方,因而使境外有些國家時常侵擾生事。
邊遠地區的人民不能安定地生活,内地的百姓辛勤勞動也不得歇息,這兩方面的過失,都是由于我的德不厚,不能惠及遠方。
最近連續幾年,匈奴都來為害邊境,殺我許多官吏和百姓,邊境的官員和将領又不明白我的心意,以緻加重我的無德。
這樣長久結下怨仇,兵禍不斷,中外各國将怎麼能各自安甯呢?現在我起早睡晚,一操一勞國事,為萬民憂慮,惶惶不安,未曾有一天心裡不想着這些事情,所以我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在路上禮帽車蓋前後相望,車子的轍迹道道相連,為的就是讓他們向單于說明我的意願。
現在單于已經回到從前友好相處的道路上來了,考慮國家的安定,為了萬民的利益,親自跟我相約完全抛棄細小的過失,一起走和平的大道,結為兄弟之好,以保全天下善良的百姓。
和親的協議已經确定,從今年就開始。
” 後元六年(前159)冬天,匈奴三萬人入侵上郡,三萬人入侵雲中郡。
文帝任命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将軍,駐紮在飛狐口;任命原楚國丞相蘇意為将軍,駐紮在勾注山;命将軍張武駐守北地郡;任命河内郡郡守周亞夫為将軍,駐軍細柳;任命宗正劉禮為将軍,駐軍霸上;命祝茲侯徐悍駐紮在棘門:以防備匈奴。
過了幾個月,匈奴人退去,這些軍隊也撤回了。
這一年天下幹旱,發生蝗災。
文帝施恩于民:诏令諸侯不要向朝廷進貢,解除民衆開發山林湖泊的禁令,減少宮中各種服飾、車駕和狗馬,裁減朝廷官吏的人數,打開糧倉救濟貧苦百一性一,允許民間買賣爵位。
孝文帝從代國來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等,什麼都沒有增加。
但凡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以便利民衆。
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來工匠一計算,造價要值上百斤黃金。
文帝說:“百斤黃金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産業,我承受了先帝留下來的宮室,時常擔心有辱于先帝,還建造高台幹什麼呢?”文帝平時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對所一寵一愛一的慎夫人,也不準她穿長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帳不準繡彩色花紋,以此來表示儉樸,為天下人做出榜樣。
文帝規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要節省,不要煩擾百一性一。
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文帝卻把尉佗的兄弟召來,使他們顯貴,報之以德。
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漢朝稱臣。
漢與匈奴相約和親,匈奴卻背約入侵劫掠,而文帝隻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樂意給百姓帶來煩擾和勞苦。
吳王劉濞謊稱有病不來朝見,文帝就趁此機會賜給他木幾和手杖,以表示關懷他年紀大,可以免去進京朝觐之禮。
群臣中如袁盎(àng,去聲昂)等人進言說事,雖然直率尖銳,而文帝總是寬容采納。
大臣中如張武等人接受别人賄賂的金錢,事情被發覺,文帝就從皇宮倉庫中取出金錢賜給他們,用這種辦法使他們内心羞愧,而不下交給執法官吏處理。
文帝一心緻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禮義興盛。
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宮逝世。
留下遺诏說:“我聽說天下萬物萌芽生長,最終沒有不死的。
死是世間的常理,事物的自然歸宿,有什麼值得過份悲哀呢!當今世人都喜歡活着而不樂意死,死了人還要厚葬,以緻破盡家産;加重服喪以緻損害身一體。
我認為很不可取。
況且我生前沒什麼德行,沒有給百姓什麼幫助;現在死了,又讓人們加重服喪長期哭吊,遭受嚴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為我悲哀,使天下的老幼心靈受到損害,減少飲食,中斷對鬼神的祭祀,其結果是加重了我的無德,我怎麼向天下人交待呢!我有幸得以保護宗廟,憑着我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
靠的是天地的神靈,社稷的福氣,才使得國内安甯,沒有戰亂。
我不聰敏,時常擔心行為有過錯,使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蒙受羞辱;歲月長久了,總是擔心不能維持始終。
如今沒想到能僥幸享盡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廟裡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賢明,卻能有這樣的結果,我認為就很好,還有什麼可悲哀的呢!現在诏令全國官吏和百姓,诏令到達後,哭吊三日就除去喪服。
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飲酒、吃肉。
應當參加喪事、服喪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腳。
服喪的麻帶寬度不要超過三寸,不要陳列車駕和兵器,不要動員民間男一女到宮殿來哭祭。
宮中應當哭祭的人,都在早上和晚上各哭十五聲,行禮完畢就停止。
不是早上和晚上哭祭的時間,不準擅自哭泣。
下葬以後,按喪服制度應服喪九個月的大功隻服十五日,應服喪五個月的小寶隻服十四日,應服喪三個月的缌麻隻服七日,期滿就脫一去喪服。
其他不在
現在既然不能撤除邊塞的軍隊,卻還要命令軍隊增加兵力來保衛我嗎?應該撤銷衛将軍統轄的軍隊。
太仆掌管的現有馬匹,隻需留下一些夠用就可以了,其餘的都交給驿站使用。
” 正月,文帝說:“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應當開辟皇帝親自耕種的籍田,我要親自帶頭耕作,來供給宗廟祭祀用的谷物。
” 三月,主管大臣建議封皇子們為諸侯王。
文帝說:“趙幽王劉友被囚禁而死,我非常憐惜他,他的長子劉遂已經被立為趙王。
劉遂的弟弟辟強,以及齊悼惠王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矣侯劉興居有功,也可以封王。
”于是封趙幽王的小兒子劉辟強為河間王,用齊國的重要大郡封朱虛侯為城陽王,封東牟侯為濟北王,封皇子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文帝說:“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設置進善言的旌旗和批評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國的途徑,招來進谏的人。
現在法令中有诽謗朝廷妖言惑衆的罪狀,這就使大臣們不敢完全說真話,做皇帝的也無從了解自己的過失。
這還怎麼能招來遠方的賢良之士呢?應當廢除這樣的條文。
百姓中有人一起詛咒皇帝,約定互相隐瞞,後來又負約相互告發,官吏認為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滿的話,官吏又認為是诽謗朝廷。
這些實際上隻是小民愚昧無知而犯了死罪。
上述做法我認為很不可取。
從今以後,再有犯這類罪的,一律不加審理不予治罪。
” 九月,首先把授兵權或調軍隊的銅虎符和使臣出使所持的竹使符發給各封國丞相和各郡郡守。
三年(前177)十月底丁酉日,發生日食。
十一月,文帝說:“日前曾诏令列侯回各自的封國,有的找借口還沒有走,丞相是我所敬重的,希望丞相為我率領列侯回封國。
”于是绛侯周勃免去丞相職務,回自己的封國了。
文帝任命太尉颍陰侯灌嬰為丞相。
取消了太尉這個官職,太尉所掌的兵權歸屬于丞相。
四月,城陽王劉章去世。
淮南王劉長和他的随從魏敬殺了辟陽侯審食其(yìjī,異基)。
五月,匈奴侵入北地郡,在河南地區進行搶掠。
文帝初次幸臨甘泉宮。
六月,文帝說:“漢朝曾與匈奴結為兄弟,目的是不使它侵擾邊境,為此給他們運去了大量的物資,饋贈十分豐厚。
現在匈奴的右賢王離開他們本土,率衆進駐早已歸屬漢朝的河南地區,沒有任何正當理由,就在邊塞地區出入往來,捕殺漢官吏士卒,驅逐守衛邊塞的蠻夷,使他們不能在原居住地居住,欺淩邊防官吏,侵入内地搶劫,十分傲慢,不講道理,破壞了先前的協約。
為此可調發邊防官吏騎兵八萬五千人前往高奴,派丞相颍陰侯灌嬰率兵反擊匈奴。
”匈奴退離邊境。
又征調中尉屬下勇武的士卒歸屬于衛将軍統領,駐守長安。
辛卯日,文帝從甘泉前往高奴,順便來到太原,接見原代國的群臣,全都給以賞賜。
根據功勞大小傍以不同的獎賞,賜給百姓牛、酒,免除晉陽、中都兩地百姓三年的賦稅。
文帝在太原逗留遊玩了十多天。
濟北王劉興居得知文帝到了代地,想要前去反擊匈奴,趁勢起兵造反,打算襲擊荥陽。
于是文帝下令丞相灌嬰撤回部隊,派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将軍,率領十萬部隊前去讨伐叛軍。
任命祁侯缯賀為将軍,駐紮在荥陽。
七月辛亥日,文帝從太原回到長安。
诏令有關大臣說:“濟北王背德反上,連累了濟北的官吏百姓,這是大逆不道。
濟北的官吏和民衆,凡是在朝廷大軍到來之前就自己停止反叛活動的,以及率部投降或獻出城邑出降的,一律赦免,官爵複原。
那些開始曾與劉興居一起造反但後來投降了的人,也予以赦免。
”八月,打垮了濟北叛軍,浮虜了濟北王。
文帝宣布郝免濟北國中随濟北王造反的官吏百姓。
六年(前174),主管大臣報告淮南王劉長廢棄先帝的法律,不聽從皇帝的诏令,宮室居所超過規定的限度,出入車馬儀仗比拟天子,擅自制定法令,與棘蒲侯的太子陳奇圖謀造反,派人出使閩越和匈奴,調用它們的軍隊,企圖危害宗廟社稷。
群臣議論此事,都說“劉長應當在街市上斬首示衆。
”文帝不忍心法辦淮南王,免了他的死罪,廢了他的王位,不準再做諸侯王。
群臣請求把淮南王流放到蜀郡的嚴道和邛(qióng,瓊)都一帶,文帝同意了。
劉長還沒到達流放地,就病死在路上。
文帝憐惜他,後來到十六年(前164)時,追尊淮南王劉長,谥号為厲王,并封他的三個兒子: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
十三年(前167)夏天,文帝說:“我聽說,天道是禍從怨起、福由德興。
百官的過錯,應當由我一人承擔責任。
如今秘祝官把過錯都推到下面的大臣,其結果是顯揚了我的無德,我很不贊成。
應當取消這種做法。
” 五月,齊國的太倉令淳于公犯了罪,應該受刑,朝廷下诏讓獄官逮捕他,把他押解到長安拘禁起來。
太倉令沒有兒子,隻有五個女兒。
他被捕臨行時,罵女兒們說:“生孩子不生兒子,遇到緊急情況,就沒有用處了!”他的小女兒缇(tí,提)萦(yíng,營)傷心地哭了,就跟随父親來到長安,向朝廷上書說:“我的父親做官,齊國的人們都稱贊他廉潔公平,現在因觸犯法律而犯罪,應當受刑。
我哀傷的是,受了死刑的人不能再活過來,受了肉刑的人肢一體斷了不能再接起來,雖想走改過自新之路,也沒有辦法了。
我願意被收入官府做奴婢,來抵父親的應該受刑之罪,使他能夠改過自新。
”上書送到文帝那裡,文帝憐憫缇萦的孝心,就下诏說:“聽說在有虞氏的時候,隻是在罪犯的衣帽上畫上特别的圖形或顔色,給罪犯穿上有特定标志的衣服,以此來羞辱他們,這樣,民衆就不犯法了。
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當時政治清明到了極點。
如今法令中有刺面、割鼻、斷足三種肉刑,可是犯法的事仍然不能禁止,過失出在哪兒呢?不就是因為我道德不厚教化不明嗎?我自己感到很漸愧,所以訓導的方法不完善,愚昧的百姓就會走上犯罪。
《詩經》上說,‘平易近人的官員,才是百姓的父母’。
現在人犯了過錯,還沒施以教育就加給刑罰,那麼有人想改過從善也沒有機會了。
我很憐憫他們。
施用刑罰以緻割斷犯人的肢一體,刻傷犯人的肌膚,終身不能長好,多麼令人痛苦而又不合道德呀,作為百姓的父母,這樣做,難道合乎天下父母心嗎?應該廢除肉刑。
” 文帝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沒有什麼比這事情更重要。
現在農民辛勤地從事農業生産卻還要交納租稅,使得務農和從事商業手工業沒有區别,本末不分,這恐怕是由于鼓勵農耕的方法還不完備。
應當免除農田的租稅。
” 十四年(前166)冬天,匈奴謀劃侵入邊境進行劫掠,攻打朝那塞,殺死北地郡都尉孫卬。
文帝于是派出三位将軍率兵分别駐紮在隴西、北地、上郡,任命中尉周舍為衛将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将軍,駐紮在渭河以北地區,計有戰車千輛,騎兵十萬。
文帝親自一慰勞軍隊,部署軍隊,申明訓令,獎賞全軍将士。
文帝想要親自率兵反擊匈奴,群臣勸阻,一概不聽。
皇太後堅決阻攔文帝,文帝這才作罷。
于是任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将軍,成侯董赤為内史,栾布為将軍,率軍攻打匈奴。
匈奴逃跑了。
這年春天,文帝說:“我有幸得以執掌祭祀的犧牲、玉帛來祭祀上帝、宗廟,登上帝位,至今十四年了,曆時已經很久,以我這樣一個既不聰敏又不明智的人長久地治理天下,深為自愧。
應當廣泛增設祭祀的?(shàn,扇)場和玉帛。
從前先王遠施恩惠而不求回報,遙祭山川卻不為自己祈福,尊賢抑親,先民後己,聖明到了極點。
如今我聽說掌管祭祀的祠官祈禱時,全都是為我一個人,而不為百姓祝福,我為此而感到非常漸愧。
憑着我這樣無德之人,卻獨自享受神靈的降福,而百姓卻享受不到,這就加重了我的無德。
現在命令祠官祭祀要向神獻上敬意,不要為我一個人祈求什麼。
” 這時,北平侯張蒼任丞相,剛剛明确了新的樂律和曆法。
魯國人公孫臣上書陳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終而複始以象征王朝興替的五德終始學說,說現在正當土德,土德的驗證是将有黃龍出現,應當更改曆法、服色等制度。
文帝把此事下交給丞相去研究。
丞相張蒼經過推算認為現今是水德,才明确把冬十月作為歲首,應該崇尚黑色,認為公孫臣的說法不對,請求文帝不要采納。
十五年(前165),有黃龍出現在成紀縣,文帝又召來魯國的公孫臣,任命他為博士,讓他重新說明當今應為土德的道理。
于是文帝下诏說:“有奇物神龍出現在成紀,沒有傷害到百姓,今年又是個好年成。
我要親自到郊外祭祀上帝和諸神。
禮官們商議這件事,不要因為怕我勞累而有什麼隐諱。
”主管大臣和禮官們都說:“古代天子每年夏天親自到郊外祭祀上帝,所以叫做‘郊’(郊祀,郊祭)。
”于是文帝第一次來到雍,郊祭五帝,在夏初四月向天帝緻禮。
趙國人新垣平憑着善于望雲氣而知兇吉來進見文帝,勸說文帝在渭城建五帝廟,并預言這将使周朝的傳國寶鼎出現,還會有奇異的美玉出現。
十六年(前164),文帝親自到渭陽五帝廟郊祭,仍在夏季向天帝緻敬,并崇尚紅色。
十七年(前163),文帝得到一個玉杯,這個玉杯實際是新垣平為欺騙文帝而派人獻上的,玉杯上刻有“人主延壽”四個字。
于是文帝下诏把這一年改為元年,下令天下民衆盡情聚會飲酒。
當年,新垣平欺詐的事情被發覺,夷滅了三族。
後元二年(前162),文帝說:“我不英明,不能施恩德于遠方,因而使境外有些國家時常侵擾生事。
邊遠地區的人民不能安定地生活,内地的百姓辛勤勞動也不得歇息,這兩方面的過失,都是由于我的德不厚,不能惠及遠方。
最近連續幾年,匈奴都來為害邊境,殺我許多官吏和百姓,邊境的官員和将領又不明白我的心意,以緻加重我的無德。
這樣長久結下怨仇,兵禍不斷,中外各國将怎麼能各自安甯呢?現在我起早睡晚,一操一勞國事,為萬民憂慮,惶惶不安,未曾有一天心裡不想着這些事情,所以我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在路上禮帽車蓋前後相望,車子的轍迹道道相連,為的就是讓他們向單于說明我的意願。
現在單于已經回到從前友好相處的道路上來了,考慮國家的安定,為了萬民的利益,親自跟我相約完全抛棄細小的過失,一起走和平的大道,結為兄弟之好,以保全天下善良的百姓。
和親的協議已經确定,從今年就開始。
” 後元六年(前159)冬天,匈奴三萬人入侵上郡,三萬人入侵雲中郡。
文帝任命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将軍,駐紮在飛狐口;任命原楚國丞相蘇意為将軍,駐紮在勾注山;命将軍張武駐守北地郡;任命河内郡郡守周亞夫為将軍,駐軍細柳;任命宗正劉禮為将軍,駐軍霸上;命祝茲侯徐悍駐紮在棘門:以防備匈奴。
過了幾個月,匈奴人退去,這些軍隊也撤回了。
這一年天下幹旱,發生蝗災。
文帝施恩于民:诏令諸侯不要向朝廷進貢,解除民衆開發山林湖泊的禁令,減少宮中各種服飾、車駕和狗馬,裁減朝廷官吏的人數,打開糧倉救濟貧苦百一性一,允許民間買賣爵位。
孝文帝從代國來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等,什麼都沒有增加。
但凡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以便利民衆。
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來工匠一計算,造價要值上百斤黃金。
文帝說:“百斤黃金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産業,我承受了先帝留下來的宮室,時常擔心有辱于先帝,還建造高台幹什麼呢?”文帝平時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對所一寵一愛一的慎夫人,也不準她穿長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帳不準繡彩色花紋,以此來表示儉樸,為天下人做出榜樣。
文帝規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要節省,不要煩擾百一性一。
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文帝卻把尉佗的兄弟召來,使他們顯貴,報之以德。
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漢朝稱臣。
漢與匈奴相約和親,匈奴卻背約入侵劫掠,而文帝隻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樂意給百姓帶來煩擾和勞苦。
吳王劉濞謊稱有病不來朝見,文帝就趁此機會賜給他木幾和手杖,以表示關懷他年紀大,可以免去進京朝觐之禮。
群臣中如袁盎(àng,去聲昂)等人進言說事,雖然直率尖銳,而文帝總是寬容采納。
大臣中如張武等人接受别人賄賂的金錢,事情被發覺,文帝就從皇宮倉庫中取出金錢賜給他們,用這種辦法使他們内心羞愧,而不下交給執法官吏處理。
文帝一心緻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禮義興盛。
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宮逝世。
留下遺诏說:“我聽說天下萬物萌芽生長,最終沒有不死的。
死是世間的常理,事物的自然歸宿,有什麼值得過份悲哀呢!當今世人都喜歡活着而不樂意死,死了人還要厚葬,以緻破盡家産;加重服喪以緻損害身一體。
我認為很不可取。
況且我生前沒什麼德行,沒有給百姓什麼幫助;現在死了,又讓人們加重服喪長期哭吊,遭受嚴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為我悲哀,使天下的老幼心靈受到損害,減少飲食,中斷對鬼神的祭祀,其結果是加重了我的無德,我怎麼向天下人交待呢!我有幸得以保護宗廟,憑着我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
靠的是天地的神靈,社稷的福氣,才使得國内安甯,沒有戰亂。
我不聰敏,時常擔心行為有過錯,使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蒙受羞辱;歲月長久了,總是擔心不能維持始終。
如今沒想到能僥幸享盡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廟裡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賢明,卻能有這樣的結果,我認為就很好,還有什麼可悲哀的呢!現在诏令全國官吏和百姓,诏令到達後,哭吊三日就除去喪服。
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飲酒、吃肉。
應當參加喪事、服喪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腳。
服喪的麻帶寬度不要超過三寸,不要陳列車駕和兵器,不要動員民間男一女到宮殿來哭祭。
宮中應當哭祭的人,都在早上和晚上各哭十五聲,行禮完畢就停止。
不是早上和晚上哭祭的時間,不準擅自哭泣。
下葬以後,按喪服制度應服喪九個月的大功隻服十五日,應服喪五個月的小寶隻服十四日,應服喪三個月的缌麻隻服七日,期滿就脫一去喪服。
其他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