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

關燈
解惠全白曉紅譯注 【說明】 這篇本紀記載了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間的種種仁政,贊頌了他寬厚仁一愛一、謙讓儉樸的品德,刻畫出一個完美賢聖的封建君主的形象。

     這篇本紀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記錄了許多文帝的诏書,“且所行政事,又足以副之,非讬諸空言者比也。

    ”(《史記評議》)以此直透核心,表現文帝的賢德。

    這些诏書一方面反映了文帝治天下的才能,一方面反映出文帝仁一愛一的内心世界和儉樸的思想品格。

    而後者更能感染打動讀者。

    如廢除連坐法和肉刑的兩個诏令,就體現了文帝不株連無辜、不摧一殘肉一體的人道一精一神。

    再如遣列侯之國、罷衛将軍軍等诏令,以及遺诏,都貫穿着文帝不勞苦百姓和節省财力的用心。

    诏令大多以“上曰”的形式出現,口吻真實,感情誠摯,說得入情入理,對于展現文帝“專務以德化民”的内心世界起了重要作用。

     這篇本紀沒有扣人心弦的緊張情節和場面,作者隻是用舒緩的語調,按照年代順序選擇關鍵事件娓娓道來,給人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同時也飽含了作者對一代明君的追慕和向往之情。

    如一開始描寫文帝即位和立太子的過程中,表現了他的周詳慎重和謙讓。

    又如寫缇萦(tíyíng,提營)上書救父,寫文帝取消修建露台的打算,以及對南越王、吳王劉濞等人的以德報怨,對匈奴的或戰或和,既強硬又不失靈活等等,都表現了文帝的仁一愛一、寬厚和以國家、百姓的安甯為重。

    在這篇本紀的結尾,作者還巧妙地用景帝之诏,群臣之議,以“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大于孝文皇帝”表現了司馬遷贊頌之情;本紀最後,作者滿懷深情地發出了“廪廪向改正服封禅矣,謙讓未成于今”的感歎。

     漢文帝與其子景帝兩代在舊史上并稱為文景之治,他提倡農耕,免農田租稅,減輕刑罰,從本質上說都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但在經曆了戰國至秦末的長期戰亂之後,這些對經濟的恢複和政治的穩定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而他的仁厚、儉樸,截然不同于暴君,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明君聖主,太史公對他的褒揚,也正是這種思想感情的反映。

     【譯文】 孝文皇帝劉恒,是高祖排行居中的兒子,即八個兒子中的第四個。

    高祖十一年(前196)春天,打敗了陳豨(xī,希)叛軍,平定了代地,劉恒被立為代王,建都中都。

    他是薄太後所生。

    在他做代王的第十七年,即呂後八年(前180)七月,呂後去世。

    九月,呂氏家族的呂産等企圖作亂,危害劉氏天下,大臣們共同誅滅了諸呂,商議迎立代王為皇帝,詳細情況記載在《呂太後本紀》中。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派人去迎接代王。

    代王就此事征求左右大臣和郎中令張武等人的意見。

    張武等人議論說:“朝廷大臣都是當初高帝時的大将,熟習兵事,多謀善詐,他們的用意恐怕不止于此,這樣做隻是畏懼高帝、呂太後的威勢罷了。

    如今他們剛剛誅滅諸呂,血染京城,此時來人名義上說是迎接大王,其實不可輕信。

    希望大王假托有病,不要前往,以便觀察他們會有什麼變化。

    ”中尉宋昌進言說:“衆位大臣的議論都是錯誤的。

    當初秦朝政治混亂,諸侯豪傑紛紛起事,自以為能得天下的人數以萬計,然而最終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劉氏,天下豪傑已經不再存有做皇帝的希望,這是第一點。

    高帝封劉氏子弟為王,封地象犬牙一樣彼此交錯,互相制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宗族堅固,有如磐石,天下人都為劉氏的強大而折服,這是第二點。

    漢朝建立以後,廢除了秦朝的苛虐政令,與民商定新的法令,對百姓施以恩德,人心安定,難以動搖,這是第三點。

    再者憑着呂後的威嚴,呂氏已有三人被立為王,把持朝政,獨斷專行,然而太尉憑朝廷一支符節進入呂氏把持的北軍,隻是一聲呼喚,将士們就都袒露左臂,表示要輔佐劉氏而抛棄呂氏,最終消滅了諸呂。

    這是天意所授,而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現在即使大臣們想要作亂,百姓也不會聽他們驅使,他們的一黨一羽難道能夠同心一緻嗎?如今京城内有朱虛侯、東牟侯這樣的親族,京城外有吳、楚、淮南、琅邪、齊、代這樣強大的諸侯,誰都懼怕他們。

    現在高帝的兒子就隻有淮南王和大王您了,而大王您又年長,賢聖仁孝聞名天下,所以大臣們是根據天下人的心願要迎立大王做皇帝,大王您不必懷疑。

    ”代王又禀報太後商議這件事,還是猶豫,沒拿定主意。

    于是就燒灼龜甲進行占蔔,龜甲上顯現出一條大的橫向裂紋,蔔辭是:“大橫預示着更替,我将做天王,象夏啟那樣,使父業光大發揚。

    ”代王說:“我本來就是王了,還做什麼王?”占蔔的人說:“所謂天王就是天子。

    ”于是代王就派太後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會見绛侯周勃。

    周勃等人原原本本地向薄昭說明了為什麼要迎立代王。

    薄昭回來報告說:“全是真的,沒什麼可懷疑的。

    ”代王于是笑着對宋昌說:“果然象你說的那樣。

    ”随即命宋昌擔任随車的參乘,張武等六人也乘驿車随代王一同前往長安。

    走到高陵停了下來,派宋昌先驅車前去長安觀察情況有無變化。

     宋昌剛到渭橋,丞相以下的官員都來迎接。

    宋昌返回報告。

    代王驅車到了渭橋,群臣都來拜見稱臣。

    代王也下車答拜群臣。

    太尉周勃上前說:“我希望單獨向大王禀報。

    ”宋昌說:“你要說的如果是公事,就請公開說;如果是私事,在王位的人不受理私事。

    ”太尉于是跪下獻上皇帝的玉玺和符節。

    代王辭謝說:“等到代邸再商議吧。

    ”然後驅車進入代王官邸。

    群臣也跟着來了。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将軍陳武、禦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都上前行禮,拜了兩拜,然後說:“皇子劉弘等人都不是孝惠皇帝的兒子,不應當繼位事奉宗廟。

    我們恭敬地與陰安侯、頃王後、琅邪王以及宗室、大臣、列侯、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商議,大家都說:‘大王如今是高帝的長子,最應該做高帝的繼承人。

    ’希望大王即天子之位。

    ”代王說:“事奉高帝宗廟,這是大事。

    我沒有才能,勝任不了事奉宗廟的大事。

    希望請叔父楚王考慮最合适的人,我是不敢當此重任的。

    ”群臣都伏一在地上,堅決請求。

    代王先是面向西坐在主人的位置謙讓了幾次,群臣扶他向南坐在君主的位置,他又謙讓了兩次。

    丞相陳平等人都說:“我們再三考慮,認為大王事奉高帝宗廟是最适宜的。

    即使讓天下諸侯和百姓來考慮,也會認為适宜的。

    我們臣子是為宗廟社稷着想,絕不敢輕率疏忽。

    希望大王聽從我們的意見,我們将感到榮幸。

    現在,我們恭敬地奉上天子的玉玺和符節。

    ”代王說:“既然宗室、将相、諸王、列侯都認為沒有人比我更适宜,那我就不敢推辭了。

    ”于是,代王即位做了天子。

     群臣按照禮儀依次陪侍皇帝。

    于是派太仆夏侯嬰與東牟侯劉興居去清理皇宮。

    然後用天子乘坐的法駕,來代邸迎接皇帝。

    皇帝當天晚上就進入未央宮。

    連夜任命宋昌為衛将軍,統領兩宮衛隊南北軍;任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巡視殿中。

    皇帝回到前殿坐朝,當夜下诏說:“近來諸呂把持朝政,獨斷專行,陰謀叛逆,企圖危害劉氏天下,全靠衆位将相、列侯、宗室和大臣誅滅了他們,使他們的罪惡全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現在我剛剛即位,下令大赦天下,賜給民家戶主每人一級爵位,賜給無夫無子的女子每百戶一頭牛,十石酒,允許百姓聚會飲酒五天。

     孝文皇帝元年(前179)十月庚戌日,改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

     辛亥日,文帝正式即位,在高祖廟舉行典禮向高祖禀報。

    右丞相陳平改任左丞相,太尉周勃任右丞相,大将軍灌嬰任太尉。

    諸呂所剝奪的原齊、楚兩國的封地,全部歸給齊王和楚王。

     壬子日,文帝派車騎将軍薄昭去代國迎接皇太後。

    文帝說:“呂産自任為相國,呂祿為上将軍,擅自假托皇帝诏令,派遣将軍灌嬰帶領軍隊攻打齊國,企圖取代劉氏,而灌嬰留駐在荥陽不發兵攻齊,并與諸侯共謀誅滅了呂氏。

    呂産圖謀不軌,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謀劃奪了呂産等人的兵權,朱虛侯劉章首先捕殺了呂産等人。

    太尉周勃親自率領襄平侯紀通持節奉诏進入北軍。

    典客劉揭親自奪了趙王呂祿的将軍印。

    為此,加封太尉周勃食邑一萬戶,賜黃金五千斤;加封丞相陳平、将軍灌嬰食邑各三千戶,賜黃金二千斤;加封朱虛侯劉章、襄平侯紀通、東牟侯劉興居食邑各二千戶,賜黃金一千斤;封典客劉揭為陽信侯,賜黃金一千斤。

    ” 十二月,文帝說:“法令是治理國家的準繩,是用來制止暴行,引導人們向善的工具。

    如今犯罪的人已經治罪,卻還要使他們無罪的父母、妻子、兒女和兄弟因為他們而被定罪,甚至被收為奴婢。

    我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可取,希望你們再議論議論吧。

    ”主管官員都說:“百姓不能自治,所以制定法令來禁止他們做壞事。

    無罪的親屬連坐,和犯人一起收捕判罪,就是要使人們心有牽挂,感到犯法幹系重大。

    這種做法由來已久,還是依原來的做法不加改變為宜。

    ”文帝說:“我聽說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當百姓就心服。

    再說治理百姓引導他們向善,要靠官吏。

    如果既不能引導百姓向善,又使用不公正的法令處罰他們,這樣反倒是加害于民而使他們去幹兇暴的事。

    又怎麼能禁止犯罪呢?這樣的法令,我看不出它有哪些适宜之處,請你們再仔細考慮考慮。

    ”官員們都說:“陛下給百姓以大恩大惠,功德無量,這不是我們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

    我們遵從诏書,廢除拘執罪犯家屬,收為奴婢等各種連坐的法令。

    ” 正月,主管大臣進言說:“及早确立太子,是尊奉宗廟的一種保障。

    請皇帝确立太子。

    ”皇帝說:“我的德薄,上帝神明還沒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裡還沒有滿意。

    如今我既不能廣泛求訪賢聖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讓給他,卻說預先确立太子,這是加重我的無德。

    我将拿什麼向天下人交待呢?還是緩一緩吧。

    ”主管大臣又說:“預先确立太子,正是為了尊奉宗廟社稷,不忘天下。

    ”皇帝說:“楚王是我的叔父,年歲大,經曆見識過的道理多了,懂得國家的大體。

    吳王是我的兄長,賢惠仁慈,甚一愛一美德。

    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能守其才德以輔佐我。

    有他們,難道還不是預先做了安排嗎?諸侯王、宗室、兄弟和有功的大臣,很多都是有才能有德義的人,如果推舉有德之人輔佐我這不能做到底的皇帝,這也将是國家的幸運,天下人的福分。

    現在不推舉他們,卻說一定要立太子,人們就會認為我忘掉了賢能有德的人,而隻想着自己的兒子,不是為天下人着想。

    我覺得這樣做很不可取。

    ”大臣們都堅決請求說:“古代殷、周立國,太平安定都達一千多年,古來享有天下的王朝沒有比它們更長久的了,就是因為采取了立太子這個辦法。

    确立繼承人必須是自己的兒子,這是由來已久的。

    高帝親自率領衆将士最早平定天下,封建諸侯,成為本朝皇帝的太祖。

    諸侯王和列侯第一個接受封國的,也都是成為他們各自侯國的始祖。

    子孫繼承,世世代代不斷絕,這是普天之下的大原則,所以高帝設立了這種制度來安定天下人心。

    現在如果抛開應當立為太子的人,卻從諸侯或宗室中另選他人,那就違背高帝的本意了。

    另議他人是不合适的。

    陛下的兒子啟最大,純厚仁一愛一,請立他為太子。

    ”文帝這才同意了。

    于是賜給全國民衆中應當繼承父業的人每人一級爵位。

    封将軍薄昭為轵(zhī,至)侯。

     三月,主管大臣請求皇帝封立皇後。

    薄太後說:“皇帝的兒子都是同母所生,就立太子的母親為皇後吧。

    ”皇後姓窦。

    文帝因為立了皇後的緣故,賜給天下無妻、無夫、無父、無子的窮困人,以及年過八十的老人,不滿九歲的孤兒每人若幹布、帛、米、肉。

    文帝由代國來到京城,即位不久,就對天下施以德惠,安一撫諸侯和四方邊遠的部族,使各方面的上一上一下一下都融洽歡樂,于是慰問從代國随同來京的功臣。

    文帝說:“當朝廷大臣誅滅了諸呂迎接我入朝的時候,我猶疑不定,代國的大臣們也都勸阻我,隻有中尉宋昌勸我入京,我才得以事奉宗廟。

    前已提拔宋昌為衛将軍,現在再封他為壯武侯。

    另外随我進京的六個人,都任命為九卿。

    ” 文帝說:“當年跟随高帝進入蜀郡和漢中的列侯六十八人,都加封食邑三百戶;原先官祿在二千石以上曾跟随高帝的穎川郡守劉尊等十人,各賜封食邑六百戶;淮陽郡郡守申徒嘉等十人,各賜封食邑五百戶;衛尉定等十人,各賜封食邑四百戶。

    封淮南王的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的舅父驷鈞為清郭侯。

    ”秋天,封原常山國的丞相蔡兼為樊侯。

     有人勸說右丞相道:“您原先誅殺諸呂,迎立代王;如今又自誇功勞,受到最高的賞賜,居于尊貴的地位,災禍就要落到您頭上了。

    ”于是右丞相周勃就推說有病而免職,由左丞相陳平一個人專任丞相。

     文帝二年(前178)十月,丞相陳平去世,又用绛侯周勃為丞相。

    文帝說:“我聽說古代諸侯建立國家的有一千多個,他們各守封地,按時入朝進貢,百姓不覺勞苦,上下歡欣,沒有發生不遵守道德的事情。

    如今列侯大都住在長安,封邑離得又遠,要靠官吏士卒供一應運輸給養,既一浪一費又辛苦,而這些列侯也無法教導和管理封地的百姓。

    命令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國去,在朝廷任職和诏令所準許留下的諸侯,要派太子回去。

     十一月最後一天發生了日食。

    十二月十五日又發生了日食。

    文帝說:“我聽說天生萬民,為他們設置君主,來撫育治理他們。

    如果君主不賢德,施政不公平,那麼上天就顯示出災異現象,告誡他治理得不好。

    十一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上天的譴責在天象上表現出了災異現象,有什麼比這更大的呢!我能夠事奉宗廟,以這微小之軀依托于萬民和諸侯之上,天下的治與亂,責任在我一個人,你們衆位執掌國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

    我對下不能很好地治理撫育衆生,對上又牽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輝,以緻發生日蝕,我的無德實在太嚴重了。

    接到诏令後,你們都要認真想想我的過失,以及你們知道的、見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夠的地方,懇請你們告訴我。

    還要推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的人,來補正我的疏漏。

    趁此機會,官吏們要整頓好各自所擔任的職事,務必減少徭役和費用,以便利民衆。

    我不能使惠德及于遠方,所以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