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太後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

關燈
發。

    朱虛侯婦,呂祿女,陰知其謀。

    恐見誅②,乃陰令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誅諸呂而立,朱虛侯欲從中與大臣為應③。

    齊王欲發兵,其相弗聽。

    八月丙午,齊王欲使人誅相,相召平乃反,舉兵欲圍王,王因殺其相,遂發兵東,詐奪琅邪王兵,并将之而西④。

    語在《齊王》語中⑤。

     ①有氣力:有氣概,有勇力。

    ②見誅:被殺。

    ③為應:接應,做内應。

    ④并:一并。

    ⑤《齊王》語:指《齊悼王世家》。

    《史記》記事凡用“互見法”時,常用“語在××語中”或“語在××事中”提示。

    “××事”或“××語”,即指該人的“本紀”、“世家”或“列傳”。

     齊王乃遺諸侯王書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諸子弟,悼惠王王齊。

    悼惠王薨,孝惠帝使留侯良立臣為齊王。

    孝惠崩,高後用事,春秋高①,聽諸呂,擅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②,滅梁、趙、燕以王諸呂③,分齊為四④。

    忠臣進谏,上惑亂弗聽⑤。

    今高後崩,而帝春秋富⑥,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諸侯。

    而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⑦,劫列侯忠臣,矯制以令天下⑧,宗廟所以危。

    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王者。

    ”漢聞之⑨,相國呂産等乃遣颍陰侯灌嬰将兵擊之。

    灌嬰至荥陽,乃謀曰:“諸呂權兵關中⑩,欲危劉氏而自立。

    今我破齊還報,此益呂氏之資也。

    ”乃留屯荥陽,使使谕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變,共誅之。

    齊王聞之,乃還兵西界待約。

     ①春秋高:指年紀大了。

    ②比:接連,連續。

    三趙王:指劉如意、劉友、劉恢。

    ③呂後徙梁王劉恢為趙王,後殺之,封呂産為梁王;連殺三趙王後,封呂祿為趙王;殺燕王劉建之子而除其國,封呂通為燕王。

    劉氏三封國被呂氏所取代。

    ④分齊為四:指在齊地,另建呂、琅邪、城陽三國,把原來的齊國一分為四。

    ⑤惑亂:昏亂,糊塗。

    ⑥春秋富:意思是指年紀小。

    ⑦嚴:重,加重,加強。

    威:指威勢。

    ⑧矯制:假托帝命。

    矯,假傳(命令)。

    ⑨漢:這裡指朝廷。

    ⑩權兵:意思是掌握軍權。

     呂祿、呂産欲發亂關中,内憚绛侯、朱虛等,外畏齊、楚兵,又恐灌嬰畔之①,欲待灌嬰兵與齊合而發②,猶豫未決。

    當是時,濟川王太、淮陽王武、常山王朝名為少帝弟,及魯元王呂後外孫,皆年少未之國,居長安。

    趙王祿、梁王産各将兵居南北軍,皆呂氏之人。

    列侯群臣莫自堅其命③。

     ①畔:通“叛”。

    ②合:交戰。

    自堅:意思是自保。

     太尉绛侯勃不得入軍中主兵。

    曲周侯郦商老病,其子寄與呂祿善。

    绛侯乃與丞相陳平謀,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寄往绐說呂祿曰①:“高帝與呂後共定天下,劉氏所立九王,呂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議,事已布告諸侯,諸侯皆以為宜。

    今太後崩,帝少,而足下佩趙王印,不急之國守藩②,乃為上将,将兵留此,為大臣諸侯所疑。

    足下何不歸将印,以兵屬太尉?請梁王歸相國印,與大臣盟而之國,齊兵必罷,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裡,此萬世之利也。

    ”呂祿信然其計③,欲歸将印,以兵屬太尉。

    使人報呂産及諸呂老人,或以為便④,或曰不便,計猶豫未有所決。

    呂祿信郦寄,時與出遊獵⑤。

    過其姑呂嬃⑥,嬃大怒,曰:“若為将而棄軍,呂氏今無處矣⑦。

    ”乃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曰:“毋為他人守也。

    ” ①給:欺騙。

    ②藩:籓籬,指諸侯王的封國。

    ③信然:相信。

    “然”,以為對,同意,相信。

    ④或:有人,有的。

    便:合适。

    ⑤時:時時,經常。

    ⑥過:過訪,拜訪。

    ⑦無處:指無容身之處。

     左丞相食其免。

     八月庚申旦①,平陽侯窋行禦史大夫事,見相國産計事。

    郎中令賈壽使從齊來,因數産曰:“王不蚤之國,今雖欲行,尚可得邪?”具以灌嬰與齊楚合從②。

    欲誅諸呂告産,乃趣産急入宮③。

    平陽侯頗聞其語④,乃馳告丞相、太尉。

    太尉欲入北軍,不得入。

    襄平侯通尚符節⑤,乃令持節矯内太尉北軍⑥。

    太尉複令郦寄與典客劉揭先說呂祿曰:“帝使太尉守北軍⑦,欲足下之國,急歸将印辭去,不然,禍且起。

    ”呂祿以為郦兄不欺己⑧,遂解印屬典客,而以兵授太尉。

    太尉将之入軍門⑨,行令軍中曰:“為呂氏右袒⑩,為劉氏左袒。

    ”軍中皆左袒為劉氏。

    太尉行至(11),将軍呂祿亦己解上将印去,太尉遂将北軍。

     ①八月庚申:上文已有“八月丙午”(八月二十六日),八月不可能再有庚申日,此處當作“九月庚申”(九月十日)。

    《會注考證》引《通鑒考異》雲:“此當作九月”,引張文虎曰:“庚申,九月十日也。

    ”。

    ②合從:這裡指聯合。

    從,同“縱”。

    ③趣:同“促”,催促。

    ④頗:很,這裡有大體上,基本上的意思。

    ⑤尚:掌,主持,掌握。

    符節: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憑證。

    符,用竹、木或金屬制成,上書文字,剖分為二,各執一半,使用時二者相合為驗。

    節,以竹制成,用以證明身分。

    ⑥内(nà,那):同“納”,接納,使進入。

    ⑦守:掌管。

    ⑧兄(kuàng,況):郦寄的字。

    ⑨将:持。

    ⑩為:助,這裡是擁護的意思。

    袒:一裸一露。

    此處指露臂。

    (11)行至:指還沒到的時候。

    行,将。

     然尚有南軍。

    平陽侯聞之①,以呂産謀告丞相平,丞相平乃召朱虛侯佐太尉。

    太尉令朱虛侯監軍門。

    令平陽侯告衛尉:“毋入相國産殿門②。

    ”呂産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殿門弗得入,裴回往來③。

    平陽侯恐弗勝,馳語太尉。

    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④,乃遣朱虛侯謂曰:“急入宮衛帝。

    ”朱虛侯請卒⑤,太尉予卒千餘人。

    入未央宮門,遂見産廷中。

    日餔時⑥,遂擊産。

    産走。

    天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⑦,莫敢鬥。

    逐産,殺之郎中府史廁中。

     ①梁玉繩《史記志疑》以為“平陽侯聞之”二句“與上下文不接,且前已言平陽侯馳告丞相、太尉矣,其為重出無疑。

    ”當删。

    ②入:使入,讓……進入。

    ③裴回:同“徘徊”。

    ④訟:公開。

    ⑤請卒:請求給予兵卒。

    ⑥日餔(bu,陰平不):傍晚。

    《說文》:“餔:申時食也。

    ”意思是吃下午飯。

    (“申時”,等于現在下午三時至五時。

    )。

    ⑦以故:因此。

     朱虛侯已殺産,帝命谒者持節勞朱虛侯①。

    朱虛侯欲奪節信,谒者不肯,朱虛侯則從與載,因節信馳走②,斬長樂衛尉呂更始。

    還,馳入北軍,報太尉。

    太尉起,拜賀朱虛侯曰:“所患獨呂産,今已誅,天下定矣。

    ”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一女③,無少長皆斬之。

    辛酉,捕斬呂祿,而笞殺呂嬃④。

    使人誅燕王呂通,而廢魯王偃。

    壬戌,以帝太傅食其複為左丞相。

    戊辰,徙濟川王王梁,立趙幽王子遂為趙王。

    遣朱虛侯章以誅諸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

    灌嬰兵亦罷荥陽而歸。

     ①勞:慰勞。

    ②因:憑。

    ③分部:分班。

    ④笞:古代用鞭子竹闆拷打的一種刑罰。

     諸大臣相與陰謀曰①:“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

    呂後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之子②,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強呂氏。

    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③。

    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

    ”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适子為齊王④,推本言之,高帝适長孫,可立也。

    ”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⑤,亂功臣。

    今齊王母家驷(鈞)驷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複為呂氏。

    ”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

    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⑥,最長,仁孝寬厚。

    太後家薄氏謹良。

    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于天下,便。

    ”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代王使人辭謝。

    再反⑦,然後乘六乘傳⑧。

    後九月晦日己酉⑨,至長安,舍代邸。

    大臣皆往谒,奉天子玺上代王,共尊為天子。

    代王數讓,群臣固請,然後聽。

     ①陰謀:秘密策劃。

    ②子之:以之為子。

    按:上文已說“孝惠後宮子”,又說“孝惠皇後無子,取美人子名之”,那麼梁王、淮陽王、常山王都是孝惠之子,隻不過不是張皇後之子。

    諸大臣所以這樣說,是為了誅絕呂氏而制造的借口。

    (參用梁玉繩說)③吾屬:我們這班人。

    無類:絕種。

    指被殺光。

    ④适:同“嫡”。

    ⑤外家:即外戚。

    ⑥見子:現存的兒子。

    見,同“現”。

    ⑦反:同“返”。

    ⑧六乘傳:六輛驿車。

    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傳,驿車。

    ⑨後九月:閏九月。

    晦日:月末那天。

     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宮①。

    ”乃與太仆汝陰侯滕公入宮,前謂少帝曰:“足下非劉氏,不當立。

    ”乃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②。

    有數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張澤谕告,亦去兵。

    滕公乃召乘輿車載少帝出③。

    少帝曰:“欲将我安之乎④?”滕公曰:“出就舍。

    ”舍少府。

    乃奉天子法駕⑤,迎代王于邸。

    報曰:“宮謹除。

    ”代王即夕入未央宮⑥。

    有谒者十人持戟衛端門⑦,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

    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

    代王遂入而聽政⑧。

    夜,有司分部誅滅梁、淮陽、常山王及少帝于邸⑨。

     ①除宮:清理皇宮。

    這裡指搜查清除呂氏殘餘。

    ②顧:回頭看。

    麾:同“揮”,意思是揮手示意。

    掊(fù,付)兵:放下兵器。

    掊:仆倒。

    ③乘輿車:天子所乘坐的一般車駕。

    ④将:帶領。

    安之:到哪兒去。

    ⑤法駕:天子舉行典禮時所乘坐的車駕,也叫金根車。

    ⑥即夕:當天晚上。

    ⑦端門:正門。

    ⑧聽政:處理政事。

    ⑨有司:主管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事各有專司,所以叫有司。

     代王立為天子。

    二十三年崩,谥為孝文皇帝。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①,故惠帝垂拱②,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③。

    刑罰罕用,罪人是希。

    民務稼穑④,衣食滋殖⑤。

     ①無為:古代道家學派的一種哲學思想。

    漢初“黃老之學”直接承繼、發展了道家的“無為”思想。

    漢初統治者崇尚無為而治,為政清簡,得以休養生息,奠定了漢世之盛。

    ②垂拱:垂衣拱手,形容無所事事,不費力氣,這裡是頌揚無為而治。

    ③晏然:安定的樣子。

    晏,安。

    ④稼穑:泛指農業生産。

    種植叫稼,收獲叫穑。

    ⑤滋殖:滋長,增加。